唐代茶文化的特点

合集下载

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

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

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
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析
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唐代达到了繁荣发展的巅峰。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茶道精神、茶具与茶艺等方面,对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进行分析。

一、历史背景
在唐代,茶叶的种植和饮用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交活动。

当时唐政府推行茶树的种植,茶叶的产量大幅增加。

随着茶叶的普及,茶道开始逐渐形成。

二、茶道精神
唐代的茶道注重的是内心的宁静与修养。

茶道强调恬静的环境和平和的心态。

喝茶被视为一种精神修炼的过程,有助于净化心灵,提高专注力。

三、茶具与茶艺
唐代的茶具多采用陶瓷制作,如瓷杯、茶碟等。

茶道的茶具追求简约高雅的设计,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茶艺手法则十分独特,如茶叶的选取、泡茶水的温度掌握、茶道具的使用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四、茶道的仪式
唐代的茶道仪式分为准备茶具、烹茶、奉茶、品茗等环节。

每个环节都有其规范的步骤和流程,同时也注重与茶友们的互动。

五、唐代茶道的影响
唐代茶道的形成对于后世的茶道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茶道的精神理念在日后发展出了更为细致和深远的内容,茶具的设计和茶艺的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茶道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不仅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承载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在历史背景、茶道精神、茶具与茶艺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

茶道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也为后世茶道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茶道的精神价值和审美标准,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和平与内心宁静的生活方式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
在唐代,饮茶成为了一种文化风尚,以下是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
1. 茶具的使用:唐代人喜欢使用精美的茶具,如银制茶具、瓷制茶碗和茶盏等。

茶具通常带有装饰美观的花纹,体现了唐代人对美的追求。

2. 泡茶的方法:唐代人注重煮水的温度和泡茶的时间。

他们通常会煮沸水后稍微冷却一下,然后将茶叶放入茶碗或茶盏中,倒入刚刚沸腾过的水,待茶叶浸泡片刻后即可饮用。

3. 饮茶的场合:唐代人喜欢在家中或茶馆中与亲友一起品茶。

茶馆成为了唐代社交活动的场所,人们在茶馆中交流、游戏、吟诗等,茶成为了他们共享的文化载体。

4. 陈设茶席:唐代人在喝茶时会精心陈设茶席,茶席上通常放置着花瓶、烛台等装饰品。

茶席上的摆设会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活动而变化,体现了唐代人对茶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5. 饮茶的品种:唐代人喜欢品尝各种不同的茶叶,例如绿茶、龙井茶、白茶、红茶等。

他们将茶叶分为高贵的上品和普通的下品,富有饮茶品味的人会选择上品茶叶来品鉴。

总的来说,唐代的饮茶方式体现了唐人对品味和享受生活的追求。

茶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人们通过茶文化来表达情感、交流思想,并且将饮茶作为一种与亲友交往的方式。

唐代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和意义

唐代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和意义

唐代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和意义1. 唐代茶文化的背景说到唐代,哎呀,那可是一个繁华的时代啊!诗人、画家、商人,全都忙得不可开交,生活就像一场热闹的派对。

这个时候,茶的饮用开始逐渐流行,简直是“家家户户都喝茶”的节奏。

从宫廷到民间,茶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茶,不仅仅是一杯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像是那阳光洒在大地上的温暖。

可以说,唐代人对茶的热爱,就像我们今天爱喝咖啡一样。

2. 唐代茶文化的传播特点2.1 文化交流的桥梁首先,唐代是个开放的时代,外贸兴旺,丝绸之路上行人如织。

这时候,茶作为一种独特的饮品,自然而然地成了文化交流的桥梁。

可以想象一下,商人们把茶叶装在袋子里,穿越山川河流,带着茶的香气,把它送到远方的国度。

每一片茶叶,都是一份心意,都是一段故事。

你看,茶不仅仅是喝的,还是交流的媒介!唐代的茶文化像一阵春风,轻轻吹拂到了周边国家,带去了唐朝的风采。

2.2 文人雅士的推崇再说文人雅士,他们可是茶文化传播的“推手”哦。

唐代的诗人们,常常在诗中提到茶,写得那叫一个文艺范儿。

李白、杜甫,甚至是王维,哪个不是把喝茶当成一种生活的享受?“对影成三人”,喝茶、作诗、赏月,简直是人生一大快事。

就这样,茶的风雅气息悄然传遍了大江南北,乃至海外。

可以说,文人们用他们的笔,将茶文化描绘得如诗如画,让更多人向往。

3. 唐代茶文化的意义3.1 促进了国际交流说到意义,那可真是多得数不胜数。

首先,茶文化的传播促进了国际交流,让各国的人们在茶桌前有了更多的互动。

比如,唐代的朝贡制度,让一些国家的使节来到中国,喝着香喷喷的茶,感受着华夏的博大精深。

你想啊,彼此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碰撞、融合,简直像是火花四溅,生出许多新的思想和艺术。

久而久之,茶成了各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连结了不同民族的心。

3.2 健康与生活方式的影响再说,茶的健康效益也让人们对它趋之若鹜。

唐代的医书中就有提到,喝茶能消食、解腻,这不就是在告诉人们,喝茶可以让生活更美好吗?随着时间的推移,喝茶也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像是现在我们习惯了早晨来一杯热茶,下午再来一杯,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饮茶在唐代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交活动,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的文化特点和社会风貌。

唐代的饮茶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特点:1. 茶具精美:唐代的茶具制作工艺非常精湛,茶壶、茶杯、茶碟等器具多用金、银、铜等贵重金属制成,形状多样,装饰华丽。

茶具的精美不仅体现了唐代人对茶文化的重视,也展示了唐代的繁荣和富裕。

2. 茶叶繁多:唐代的茶叶种类繁多,有绿茶、红茶、白茶、黄茶等。

其中,绿茶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而红茶则较为珍贵。

唐代人对茶叶的品质要求很高,追求茶叶的香气和口感。

3. 泡茶讲究:在唐代,泡茶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讲究泡茶的方法和程序。

首先,选用优质的茶叶,然后将茶叶放入茶壶中,注入沸水,待茶叶展开后,即可享用。

在泡茶的过程中,需要控制水温和时间,以保证茶叶的品质。

泡茶时,还需要注意茶水的色、香、味,尽量使之达到最佳状态。

4. 茶艺表演:唐代的饮茶活动中,茶艺表演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茶艺表演包括煮茶、冲茶、斟茶等环节,表演者需要具备熟练的技巧和优雅的动作,以展示茶的美感和茶文化的魅力。

5. 社交互动:饮茶在唐代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人们常常在茶馆或私人场所聚集,品茶、聊天、赏景。

茶馆成为人们交流思想、交流感情的场所,茶楼也成为促进文化艺术交流的平台。

通过饮茶,人们不仅可以增进友谊,还可以了解时事动态,交流学术观点,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在唐代的茶文化中,饮茶方式体现了唐代社会的开放和多元化特点。

茶文化的兴起不仅带动了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也促进了茶艺的发展和茶文化的传播。

茶文化在唐代达到了一个高峰,对后世茶文化的影响深远。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氛围,也成为后世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的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为后世茶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茶的饮用方式和特点在唐代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本文将从唐代饮茶的方式、茶具的使用、茶叶的品种和制作方法以及茶的社交功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唐代饮茶的方式唐代的饮茶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煮茶法,一种是泡茶法。

1. 煮茶法:煮茶法是指将茶叶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后直接饮用。

这种方式简单直接,一般适用于大茶会或军队出征时的饮茶。

煮茶法对茶叶的要求相对较低,茶叶的产地和品质不会对口感产生太大影响。

2. 泡茶法:泡茶法是指将茶叶放入茶具中,冲泡后饮用。

唐代泡茶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陶罐泡茶,一种是用瓷器泡茶。

使用陶罐泡茶的方式受到了唐代文人的喜爱,他们认为陶罐可以保持茶汤的原汁原味,更加符合茶叶的自然属性。

而使用瓷器泡茶则更加注重茶具的精美和瓷器的质地,能够更好地展现茶的品质。

二、茶具的使用唐代茶具种类繁多,其中以茶碗、茶盏和茶壶最为常见。

1. 茶碗:茶碗是唐代常用的茶具之一,一般由瓷器或陶器制成。

茶碗的形状多样,有圆碗、扁碗、高脚碗等。

唐代的茶碗通常较小,容量较小,适合一个人单独饮茶。

2. 茶盏:茶盏是唐代茶具的特色之一,也是饮茶的重要工具。

唐代的茶盏一般由瓷器制成,形状多样,有圆盏、方盏等。

茶盏的容量较小,能够保持茶汤的温度和原汁原味。

3. 茶壶:茶壶在唐代饮茶中起到了冲泡和保温的作用。

唐代的茶壶一般由瓷器制成,形状多样,有圆壶、方壶等。

茶壶的设计注重便利性和美观性,能够更好地提取茶叶的香气和味道。

三、茶叶的品种和制作方法唐代的茶叶品种较多,主要有砖茶、饼茶、折茶、碾茶等。

茶叶的制作方法主要有采摘、杀青、揉捻、烘干等。

1. 砖茶:砖茶是将茶叶压制成砖状,易于保存和携带。

砖茶在唐代的茶叶市场中占有一定比例,被广泛使用。

2. 饼茶:饼茶是将茶叶压制成饼状,也方便保存和携带。

唐代的饼茶以青茶为主,制作工艺讲究,品质优良。

3. 折茶:折茶是将茶叶折叠成形,易于保存和运输。

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与艺术表现

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与艺术表现

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与艺术表现唐宋时期是中国茶文化的发展高峰期,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文学艺术中也有着重要的表现形式。

一、唐宋时期的茶文化在唐宋时期,茶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茶叶的采制、制作、烹饪、品评都有专门的书籍记载,如唐代陆羽的《茶经》、宋代冯延巳的《茶录》等。

在唐代,茶已经成为文人雅士的消遣之一,它们在品茶、赏景的同时进行着文学创作,如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李商隐的《酒泉子·其三》中都有品茶的描写。

在宋代,茶文化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流传和发展。

茶楼成为了宋代文人雅士的聚会场所,茶艺也被发扬光大,茶器越来越精美。

茶艺师们通过修炼茶艺来表现自己的文化修养,这一时期的茶文化也被视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唐宋时期的茶艺表现唐宋时期,茶具的制作技术逐渐成熟,茶器的种类也变得愈加丰富精美。

茶壶、茶碗成为了茶人们手中最常用的茶器,茶人们对茶器的烙印、刻字、造型等造型设计有严格的要求,也给茶器的制作带来了更高的技艺水平和审美标准。

茶艺表现方面,唐宋时期的茶艺家们不仅要求能娴熟地操作茶具,还要求能够与茶器、茶叶进行艺术创作,使他们尽情地展现自己的艺术才华。

茶艺家们在茶艺表演过程中巧妙地利用了手势、眼神、语言等多种方式,使茶艺表演在艺术效果上得到了更为精湛的表现。

唐宋时期的茶艺还重视配合茶点的表现。

茶点的制作和配菜都要体现出主人的用心和娴熟,茶点和茶的搭配更是需要精心搭配。

茶点不仅要广泛地采用各种食材,还要根据不同的客人做出不同的搭配,以增加客人的饮食享受,从而提升了茶艺的口碑和影响。

三、茶文化的价值茶文化在唐宋时期不仅仅是一种饮食文化,它还是一种精神文化,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价值。

首先,茶文化更加强调品茶的修养。

茶人们不仅品味茶,还是艺术品位、文化素养的体现。

茶人们用茶艺来展示自身的品位和人格风范,以此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

品茶过程中,茶人们可以慢慢地品味茶香,欣赏茶器的美、茶汤的色、香、味、形、气等,通过品茶来调整心态、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境界。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茶叶饮用方式的重要转折点。

在唐代,饮茶方式日益多样化,茶文化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对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进行详细阐述。

一、唐代的饮茶方式1.所用茶器:唐代的茶器主要有茶盅、茶壶、茶碗和茶杯等。

其中,茶盅是最常见的茶器,也是饮茶的主要容器。

茶壶用于冲泡茶叶,茶碗和茶杯则用于盛放饮用茶水。

2.冲泡技巧:唐代的冲泡茶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煎;一种是撩。

煎茶是将茶叶放入壶中,加入热水,待茶汤煮沸后,将茶叶过滤出去,留下清澈的茶汤。

撩茶是将茶叶放入杯中,倒入热水,用茶匙或茶筅稍微搅拌,待汤色变浓后,饮用。

3.配料调味:唐代饮茶时,常会加入不同的配料和调味品以增添茶的香气和口感。

例如,常加入花草、果品、坚果等作为茶的配料;而蜂蜜、砂糖、鱼腥草等则可以调味提鲜。

4.礼仪规范:唐代的饮茶有一整套礼仪规范,体现了对茶文化的重视。

在对待宾客时,唐代人会亲自为客人冲泡茶水,并按照规定的动作和顺序,将茶杯递给客人,以示尊重。

在饮用茶水时,也有特定的动作和姿势,使茶汤更加醇香。

二、唐代饮茶方式的特点1.品类丰富:在唐代,人们开始重视茶叶的种类和品质,茶叶品种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常见的绿茶和红茶,还有乌龙茶、花茶、香片茶等多种茶叶品类,丰富了人们的选择。

2.饮茶的时机:唐代人饮茶的时机非常灵活,不再局限于早晨或下午茶的固定时间。

人们无论在家中、宴会场所还是外出旅行,都会随身携带茶具和茶叶,随时冲泡茶水饮用。

3.享受生活:唐代是开放繁荣的时代,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日渐加强。

饮茶不再局限于疗养或药用,而是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

唐代人将饮茶视为一种享受,通过品茶、赏茶花、写茶诗等方式,表达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赞美。

4.茶文化交流:唐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茶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非常活跃。

唐代文人墨客常会聚集在茶馆、茶坊等场所,互相品茶、交流心得,甚至以饮茶为话题写诗作赋。

茶文化的历史三个发展高峰期

茶文化的历史三个发展高峰期

茶文化的历史三个发展高峰期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那么你知道茶文化的三个高峰期是什么时候吗?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三个高峰期,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的三个高峰期唐代时期:茶主要是兴盛在唐代中期一、社会环境:其主导旋律是积极向上、奋发进取、自信心十足。

在这种良好的社会环境下出现一位重要人物陆羽,他提倡以“和”为哲学的中国茶道打下了基础。

二、文化土壤:大唐的文化历史背景在国内表现为道、儒、佛三教鼎盛,相互竞争、相互融洽、共同发展。

在僧道生活中及茶事上都有所表现如:(以茶供祖、以茶释经、以茶养生、办茶会、写茶诗)并精心研究制茶枝术,大大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宋朝时期:中国茶道兴于唐朝后,到宋朝发展到了一个热闹非凡的鼎盛时期。

中国茶叶生产的规模和质量,在宋朝都要达到了一个新高峰。

其茶道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极大的提高了茶道的地位。

宋代的历代当权者对茶都情有独钟,宫廷嗜茶的风俗就有力地推动了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使茶文化登上了极尊显的圣坛,茶道也成了高尚娱乐。

二、民间斗茶的兴起。

斗茶又称为“茗战”,通过比赛来评比茶叶质量的优劣。

斗茶源于唐代的宫廷,到了宋代民间广为流行,并发展成为王公贵族和士大夫人人乐此不疲的时尚。

斗茶、竞艺、鉴水、赏器从实践中发展了中国茶道,斗茶的艺术至迟在南宋末年传到了日本。

明朝时期:明代是茶文化进一步发展的时代,也是因袭与创新相融合,茶道的新理念、新规范异彩分呈的时代。

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形成于唐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源于我国唐代却是不争的事实。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极为鼎盛的时代,其时国家空前统一,交通发达,结束了之前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了南方与北方、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使南北方之间经常性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可能。

这样的社会条件也为饮茶的进一步普及和茶文化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朝以后,饮茶之风已经在南方兴起,社会上饮茶的人逐渐增多。

进入唐朝以后,饮茶风尚很快从产茶的南方扩展到不产茶的北方以及西北边远地区。

中国唐代的茶文化

中国唐代的茶文化

中国唐代的茶文化中国唐代的茶文化导语:唐朝全盛时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也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一。

那时的新罗、高句丽、百济、渤海国和日本等周边属国在其政治体制与文化等方面都受到唐朝的很大影响。

一、从地域上看,唐代饮茶风习第一次成了真正意义上全国性的“比屋之饮”。

尤其是北方,本来“初不多饮”,开元(713—741年)以后,僧人饮风大盛,为此北方许多地方“多开店铺,煎茶卖之”,这种“始臼中地”的饮茶风俗,很快与大唐文化一起“流于塞外”。

饮茶地域性的消失,是饮茶文化作为全国文化出现的标志。

从饮茶所属人员看,皇帝嗜荼,“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文人嗜茶,僧人嗜茶,道士饮茶,军人饮茶,甚至“田间之问,嗜好尤切”。

饮茶没有身份地位的象征,成为一切人的嗜好。

从作用来看,茶被看作生活的必需品,所谓“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

既祛竭乏,难舍斯须”。

人们对茶“溺之甚”,简直达到“穷日尽夜”的程度。

没有饮茶的大普及,不会有唐代茶文化的发展。

二、有了一整套制茶、煮茶、饮茶的专门工具和成熟技术,突出表现在陆羽《茶经》的有关论述中。

有了一整套制茶、煮茶、饮茶的`专门工具和成熟技术,突出表现在陆羽《茶经》的有关论述中。

可见,唐代茶事是一门艺术,对茶叶的外形、色泽、茶水香味、滋味、煮水、茶具、柴火、饮茶环境和方式均有详细而严格的规定。

他们追求的是茶叶要好,制茶要精,煮茶要术,饮茶要美,要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出现了包括茶学专著在内的一大批茶文献、茶文学。

《茶经》面世标志着茶学和茶道的形成,它在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史上占有崇高地位。

嗣后裴汶的《茶述》、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苏虞的《十六汤品》、温庭筠的《采茶录》、王敷的《茶酒论》、毛文锡的《茶谱》亦从不同的侧面共同塑造唐代茶学界的辉煌成就。

与此同时,大批诗人用自己饱含深情的笔,写下了数百首茶诗。

这些茶诗或呕歌饮茶的美妙,或表达赐茶赠茶后的喜悦心情,或寄托对茶德的思考,凡此种种,都表达了对茶的热爱和追求。

唐朝茶席风格

唐朝茶席风格

唐朝(618-907年)是中国历史上对茶文化非常重要的时期,其间茶艺、茶道以及茶席风格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和繁荣。

这个时代的主要特点是对茶的高度重视以及茶文化的精细度,这在后世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茶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唐朝时期,茶不仅仅是民间日常生活的饮料,也成为上层社会文化交流和宫廷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茶席的设计和布置上,反映出唐朝的豪华和雅致:1. **场地选择**:唐代文人士大夫会选择幽静雅致的场所设茶席,如山水之畔、园林亭台、书室或者宅院之内。

自然优美的环境与茶道的静谧相得益彰。

2. **茶具**:唐代茶具精美且实用性强,陶瓷制造工艺高度发展,瓷器逐渐成为茶具的主要材料。

唐朝的名瓷如越窑、官窑等都生产了优质的茶具。

此外,金银器、漆器等亦用于制作豪华茶具。

3. **茶席布局**:茶席布置注重品茶的顺序和仪式感,以及与宗教、诗歌、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结合,体现出唐代的文化气息。

宴席中可能会有品茶、作诗、对弈、琴瑟等环节。

4. **茶艺流程**:唐代流行的点茶法,是一种将茶饼研磨成细末,加水煮沸后点入少量盐,再通过搅拌使之起泡,形成细腻的茶汤。

此后,“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更加系统地介绍了茶的冲泡方法。

5. **饮茶礼仪**:唐代人非常讲究饮茶的礼仪,会遵循一定的饮茶程序和规矩,如分主宾、排座次、轮次品茶以及客人如何赞美主人的茶等。

6. **官方活动**:在唐代宫廷里,“贡茶”是非常重要的国家仪式。

好的茶叶被视为上品,如洞庭山产的茶,被视为进献给皇帝的贡品。

7. **茶诗**:茶文化的繁荣也带动了茶诗的创作,唐代诗人如白居易、陆羽等人都留下了关于茶的诗作,这些诗反映了当时的茶文化和品茶礼仪。

综合而言,唐朝的茶席风格是茶文化其中的黄金时期,不仅饮茶习惯成为日常,更有系统理论的发展,茶道和茶艺的礼仪化以及与其他文化交融的特征尤为显著。

这一时期的茶道影响深远,对后代的茶艺和茶文化有深刻的影响。

唐代的茶文化茶兴于唐而盛于宋

唐代的茶文化茶兴于唐而盛于宋

中 国 茶 文 化
第三章 唐代的茶文化
(4)四之器 对煮茶品茶的全部用具共二十四种一一进行了描绘
• “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上),寿州、 洪州次。或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 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 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 邢不如越,三也。晋杜毓《 荈 赋》所谓:‘器择陶拣, 出自东瓯。’瓯,越也。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 而浅,受半升以下。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 • 风炉的三条腿上要分别铸“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 五行去百疾”,“圣唐灭胡明年造”字样。“巽主风, 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故备其三卦 焉”。
第三章 唐代的茶文化
一、陆羽与茶经 1、陆羽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 桑苎翁、东冈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 人。 是个被遗弃的孤儿,唐开元二十三年(公 元735年),陆羽三岁,被竟陵龙盖寺住持 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
中 国 茶 文 化
第三章 唐代的茶文化
2、茶经的时代背景 – “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本草云:止渴,令 人不眠。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 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多于不寐,不 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 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 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颇 多。” ——封演《封氏闻见记》 – “又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人之所资,远近同俗, 既祛渴乏,难合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切。今增 税既重,时估必增,流弊于民,先及贫弱,其不可 二也。” ——李珏,出自《唐会要》
中 国 茶 文 化
第三章 唐代的茶文化

唐代茶文化的发展特点

唐代茶文化的发展特点

唐代茶文化的发展特点唐代茶文化成为近年来我国茶文化界的一大学术热点,那么唐代茶文化的发展特点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唐代茶文化的发展特点,一起来看看。

唐代茶文化的发展特点⑴对茶叶功效的认识有所提高中国古人曾认为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唐朝卢仝的《七碗茶歌》也对茶做了非常形象的描述:“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这句话既道出了喝茶的方式,也说明了每喝下一杯茶水的功效。

唐代茶叶消费的发展与茶叶本身所具有的许多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正如谚语所云:“饮茶有百益,消食又解腻。

”茶叶中所含成分很多,有近400种,主要有咖啡碱、茶碱、可可碱、多种维生素等,尤其是各种维生素含量高。

古人对饮茶益处的认识因受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不够准确、丰富,但通过长期饮茶,他们对茶叶的许多作用是有十分直观而正确的认识的。

早在唐代以前,人们便认识到吃茶有兴奋神经的作用。

《广雅》云:“荆巴间采茶作饼,……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①《博物志》卷四云:“饮真茶,令人少眠。

”②入唐以后,唐人苏恭在《唐本草》中对茶的药用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茗,苦茶。

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

……苦茶主下气消宿食。

”③唐人孟诜在《食疗本草》中亦有类似见解:“茗叶利大肠,去热解痰,煮取汁,用煮粥良。

又茶主下气,除好睡,消宿食,当日成者良。

”④指出茶叶不仅可以提神,还可以用来治疗曲鳝瘴一类的疾病。

由于茶叶有很好的医疗效用,所以唐代即有“茶药”(见代宗大历十四年王国题写的“茶药”)一词。

唐代陈藏就曾强调过:茶为万病之药。

茶不但有对多科疾病的治疗效能,而目有良好的延年益寿、抗老强身的作用。

茶叶因为具有的提神益思、驱除睡魔、生津止渴、消除疲劳的功效,在佛寺中受到僧人的极大欢迎。

唐代茶文化的特点

唐代茶文化的特点

唐代茶文化的特点
唐代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唐代茶文化的盛行,促进了茶叶的普及和发展。

唐代人们喜欢饮茶,茶文化逐渐成为社交、娱乐、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

茶叶品种也逐渐多样化,龙井、碧螺春等名茶开始出现。

其次,唐代茶文化强调品茶的仪式感。

品茶具有一定的礼仪性,例如煮茶、斟茶等环节需要注意茶具的使用、姿势和动作,以及与人交流时需要遵守的规矩等等。

这种强调礼仪的茶文化,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等级观念和礼仪文化。

此外,唐代茶文化重视茶的文化内涵。

茶文化在唐代不仅是品茶,还有极为丰富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表现。

唐代诗人、画家喜欢在品茶的同时作诗或画画,表现了茶的文化内涵,也培养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总之,唐代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它促进了茶叶的普及和发展,强调茶的礼仪感和文化内涵,对后来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的茶文化基本介绍

唐代的茶文化基本介绍

唐代的茶文化基本介绍饮茶在盛唐时期出现了空前的盛况,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穷日尽夜,殆成风俗。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唐代的茶文化基本介绍,一起来看看。

唐代的茶文化基本介绍茶是中国的“国饮”,也是世界三大软饮料之一。

据考证,中国人饮茶是从鲜叶生吃咀嚼开始,后变为生叶煮饮,形成比较原始的煮茶法。

唐时饮茶开始由粗放走向精工,尤以集历代茶艺精华、著有世界上第一部茶艺专著的陆羽为杰出代表。

陆羽在总结前人饮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亲身体验,提出了煮茶的理论并付诸实践,开创了饮茶新风尚,推动了唐代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唐皇宫每年4月也举办盛大的“清明茶宴”,法门寺地宫1987年出土的13件金银茶器,就是唐代皇帝供奉的。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

”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

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茶经》是个里程碑。

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才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时期“茶道”的出现表明,饮茶已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境界,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唐代的茶文化起源李白诗云:“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他告诉了我们,好酒配好樽、美食配好器才能相得益彰。

同样的,“茶”与“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两者之间其实就是文化与器用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发展。

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几乎成为行内共识,作为茶文化历史发展中的最重要载体,茶具在唐代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可以说,唐代不仅是真正意义上的茶文化的发源时期,同时也是瓷器从纯粹的“器用”走向“审美”的蜕变起点。

唐代饮茶礼仪

唐代饮茶礼仪

唐代饮茶礼仪
唐代饮茶礼仪是中华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其丰富多样且颇具仪式感。

以下是唐代饮茶礼仪的一些特点和程序:
茶具讲究:唐代饮茶器具繁多且精致,包括茶釜(煮茶用的锅)、茶碾、茶罗(研磨茶叶的工具)、茶碗、茶匙等。

茶具材质以金银铜瓷为主,制作精良,体现了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茶品选择:唐代主要饮用的是饼茶,即把新鲜茶叶蒸熟后压成饼状。

饮茶前需要先炙烤、碾碎,并通过茶罗筛选出细腻的茶末。

煎茶过程:唐代盛行煎茶法,将备好的茶末投入热水中煎煮,待水三沸时加入适量的茶末,并根据个人口味添加盐或其它调料。

煎茶过程中对火候、投茶时机都有严格要求。

品饮方式:茶汤煎好后,需分至小茶碗中品饮。

品茶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更是一种精神享受和社交活动,注重品味与交流。

礼仪氛围:唐代文人士大夫阶层尤其热衷于茶事,饮茶不仅是一种生活艺术,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在品茗的过程中,常伴有诗词歌赋的创作和吟诵,体现了当时士人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的精神境界。

宫廷茶宴:在皇宫内,还形成了具有独特形式的宫廷茶宴,如陆羽《茶经》所述及的宫廷茶道,展现了皇室对饮茶文化的重视,茶宴往往寓含着丰富的礼节和政治寓意。

综上所述,唐代饮茶礼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和社会交往功能,为后来宋明时期更为精致复杂的茶艺奠定了基础。

唐代茶具文化特点

唐代茶具文化特点

唐代茶具文化特点唐代是中国茶道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茶具在唐代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价值。

唐代茶具文化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多样化的茶具种类:唐代的茶具种类丰富多样,包括茶碗、茶盏、茶壶、茶杯等。

茶碗是最常见的茶具之一,它的形状和大小各异,有的是深碗,有的是浅碗,还有的是扁碗。

茶盏是一种特殊的茶杯,常用于泡制茶汤。

茶壶在唐代也开始流行起来,它的造型精美,有的是圆形,有的是方形,有的是动物造型。

这些茶具的多样化反映了唐代人们对茶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2. 精湛的工艺品质:唐代的茶具制作工艺非常精湛,采用了各种传统的工艺技法。

茶碗和茶盏的制作多采用陶瓷手工制作,经过精细的烧制和装饰,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茶壶的制作则多采用铜器、银器等金属材料,通过精心打造和镶嵌,使其更加美观和实用。

茶具的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造型、刻花、绘画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工匠们的精心打磨和细致处理。

3. 反映时代特点的茶具造型:唐代茶具的造型多样,不仅有传统的形状,还有一些独特的创新形式。

茶碗和茶盏的造型一般比较简单,以圆形和扁圆形为主,但也有一些特殊的造型,如盛唐盏的造型独特,有的仿佛莲花,有的仿佛菊花。

茶壶的造型更加多样化,有的仿佛动物的形状,如象形壶、龙形壶等,有的则采用了几何形状,如方形壶、圆形壶等。

这些茶具的造型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展现了唐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创新意识。

4. 体现审美情趣的茶具装饰:唐代茶具的装饰非常精美,既注重实用性,又注重审美效果。

茶碗和茶盏的装饰常采用刻花、绘画等方式,以花鸟、山水、人物等题材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使茶具更加生动和美观。

茶壶的装饰则更加精细,常采用镶嵌、雕塑等方式,以图案、纹饰等形式展现出唐代文化的特点。

这些装饰不仅提升了茶具的观赏价值,还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情趣。

总的来说,唐代茶具文化具有多样化的种类、精湛的工艺品质、反映时代特点的造型和体现审美情趣的装饰。

唐代茶具文化特点

唐代茶具文化特点

唐代茶具文化特点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茶具文化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唐代茶具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茶具的种类丰富
唐代茶具的种类非常丰富,除了常见的茶壶、茶杯、茶碗、茶盘等,还有茶筅、茶匙、茶船、茶炉等。

茶具的种类繁多,不仅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也反映了唐代人对茶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二、茶具的制作工艺精湛
唐代茶具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不仅在造型上讲究精致、美观,而且在制作工艺上也讲究精细、考究。

茶具的制作材料多样,有陶瓷、青铜、银、金、玉等,每种材料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特点。

三、茶具的文化内涵丰富
唐代茶具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不仅体现了唐代人对茶文化的理解和追求,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文化特点。

例如,唐代茶具上常常刻有诗词、图案等,这些都是唐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唐代人对
文化的重视和热爱。

四、茶具的使用礼仪讲究
唐代茶具的使用礼仪非常讲究,不仅要求茶具的摆放、使用方式等要符合规范,还要求使用者在使用茶具时要注意仪态、言行举止等。

这些使用礼仪的要求,不仅是对茶具的尊重和保护,也是对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总之,唐代茶具文化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在于茶具的种类丰富、制作工艺精湛、文化内涵丰富、使用礼仪讲究等方面。

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唐代人对茶文化的热爱和追求,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历程。

唐代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和意义

唐代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和意义

唐代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和意义说起唐代,那可是个“茶”香四溢的黄金时代。

那时候,喝茶不仅仅是解渴,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文化传承。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唐代茶文化的那些事儿,看看它是怎么从唐朝的大街小巷,走到世界的每个角落的。

咱们得说说唐代茶文化的对外传播特点。

你知道吗?那时候,茶叶可不是随便喝的,你得会品、会泡、还会点茶艺。

比如,唐玄宗李隆基特别喜欢饮茶,他不仅自己是个“茶迷”,还经常举办茶宴,邀请文人墨客一起品茶论道。

这样一来,茶文化就通过皇帝的喜好和文人的吟咏,悄然传到了外国。

再说说唐代茶文化的意义。

这可不仅仅是喝茶那么简单,更是文化交流的一种体现。

想想看,当茶叶从中国传到日本、朝鲜、越南这些国家时,它们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交换,更是文化上的交融。

这些国家的茶文化,也受到了唐朝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

再来说说唐代茶文化的普及程度。

那时候,茶馆遍布大街小巷,文人雅士聚在一起,一边品茶一边谈诗论文,那种氛围,简直不要太惬意!而且,茶还被当作礼品送给外国友人,成为了友谊的使者。

我们来说说唐代茶文化的影响。

这影响可大了去了!比如说,日本的茶道、韩国的茶礼,都是受到了唐朝茶文化的影响。

而中国的功夫茶、龙井茶等名茶,更是享誉世界,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唐代茶文化不仅是一杯香茗,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

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永远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所以,下次当你手捧一杯好茶,不妨想象一下,那是唐朝的茶文化穿越千年,来到你的面前。

唐代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和意义

唐代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和意义

唐代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和意义唐代茶文化,那可是咱中国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啊!它不仅让咱们中国人喝出了健康,还让全世界都领略了中国的风采。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唐代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和意义,让大家更加了解这个神奇的文化现象。

咱们要说说唐代茶文化的对外传播特点。

哎呀,这个特点可是多得数不清呢!不过,我给大家挑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来说说吧。

第一,唐代茶文化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

那时候,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也没有高速公路,但是,茶文化却能够传遍大江南北。

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咱们劳动人民的双手!他们把茶叶制成各种形式,比如饼茶、散茶、砖茶等等,然后通过各种途径,比如商人、使节、僧人等等,把这些茶叶带到世界各地。

这可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啊!第二,唐代茶文化的传播范围广泛。

那时候,茶文化不仅传到了日本、韩国、越南等周边国家,还传到了阿拉伯、波斯、欧洲等地。

甚至还有传说称,唐朝时期的茶叶曾经被当作货币使用。

这说明啥?说明唐代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很高的地位啊!第三,唐代茶文化的传播内容丰富。

茶文化不仅仅是关于茶叶的种植、制作、品饮等方面的知识,还包括了礼仪、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

比如,唐诗中的茶诗就有很多流传至今的佳作;又比如,唐代的茶具制作技艺非常高超,很多茶具至今仍然被誉为艺术品。

好了,说完了唐代茶文化的对外传播特点,接下来咱们再来谈谈它的意义。

哎呀,这个意义可是非常重要哦!唐代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增进了中外友谊。

想想看,当时的唐朝使者到其他国家去,都会带上一些茶叶作为礼物。

而那些国家的人民也会热情地接待他们,给他们泡上一杯香浓的茶水。

这样的互动,不就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吗?而且,这种友谊还会延续好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呢!唐代茶文化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交流。

茶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现象,它包含了政治、经济、宗教、文学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外传播,咱们不仅可以让其他国家的人们了解到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宗教信仰等等,还可以让他们欣赏到中国的文学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茶文化的特点(生物科学技术学院生物技术一班201042160326 李柽钖)摘要: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峰期,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

唐代的茶文化因当时的社会环境而出现一个繁荣景象。

唐代茶文化的发展与茶饮的进一步普及和贡茶的发达密切相关,由于民间和宫廷的共同参与,掀起了一个高峰。

本文试图从唐代各种茶品开始,论述介绍唐代茶文化中茶的加工工艺,品茶步骤以及茶的功效,并引用唐诗中的一些有关文字来探讨说明。

关键字:唐朝茶文化加工工艺品茶正文一、众多的名茶饮茶之风的兴起,使得产茶之地在全国许多地方出现,根据陆羽《茶经》记载,当时的主要产茶区共42个州,涉及到现在的17个省份,西北至安康,北至淮河南岸的光山,西南至云贵的西双版纳和遵义,东南至福建的建瓯等,南至岭南的两广。

各地的茶叶品质因气侯、地理等环境、种植加工方法等差异而呈现不同的特质,从而较大范围内适应不同的品评者之希翼,形成了一个名茶系列:1. 蒙顶茶:又名蒙顶紫笋茶,产于今四川蒙山;2. 仙人掌茶:又名玉泉茶,产于今湖北当阳县;3. 顾渚紫笋茶:产于今湖州顾渚;4. 石癝茶:产于今湖南衡山市西;5. 九华英:产于今蜀中地区;6. 邕湖茶:产于今湖南岳阳;7. 小江园:产于今湖北宜昌、远安、宜都等地;8. 鸦山茶:产于今安徽宣城;9. 鸟嘴茶:产于四川;10. 天柱茶:产于安徽潜山;11. 武夷蜡面茶:产于福建武夷山;12. 华顶茶:又名华顶云雾茶,天台云雾茶,产于浙江天台;13. 剡溪茶:产于浙江嵊县;14. 碧涧春:产于湖北宜昌。

根据唐李肇《国史补》中所列举的当时被人们所公认的名茶,在上述多种之中,有的没有被列入,如仙人掌茶、石癝茶、九华英、鸦山茶、天柱茶、蜡面茶、剡溪茶、东川神泉小团、昌明兽目茶、峡州的碧涧明目、芳蕊、茱英寮茶、夔州的香山茶、福州的方山露芽茶、江陵的南木茶等;在其他文献中尚有些记录,如婺州的东白茶、睦州的鸠坑茶、洪州的白露茶、寿州的黄芽茶、蕲州的团黄茶等。

二、采摘及加工工序、工具唐代的茶叶从采摘开始到加工结束,工序分为七道,从诗文中也有一些表现。

当时的诗文中,“具”表示加工茶叶的工具,“器”表示煎茶的工具。

(一)采摘茶叶:多在清晨进行,如张籍《茶岭》所记“自看家人摘,寻常触露行”;皮日休《茶籝》诗中:“开时送紫笋,负处沾清露”;郑谷《峡中尝茶》“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等都可看出。

采茶所用的茶篮,多为竹制,唐人称为“籝”。

(二)蒸茶:常是釜中盛水,水中放甑,甑有木制与陶制两种,甑中吊放一小竹篮,用来盛鲜茶叶,烧火将水烧干即可。

蒸好的茶叶取出来后再倒入甑中,用桑木制的三叉杈加以搅拌,目的是让里面的茶叶不致挤压而流失膏汁。

蒸茶的灶多是专用的,形状比较特殊,常设在茶山里。

(三)捣茶:所用的工具为“杵臼”,又叫“碓”,把蒸好的茶叶放入碓中,捣烂成糊状。

捣茶又叫研茶。

研茶所用的工具曰研,盆状,内壁带棱(或曰槽),考古发现过此类器,多是陶制。

在一些较大型的茶场,使用大型或组合的研,当时称研架,一次可以研制较多的茶叶,如李郢《茶山贡焙歌》:“蒸之馥馥香胜梅,研膏架动轰如雷”。

(四)拍茶:捣过的茶膏,放在一定形状的模子里拍制成茶饼。

模子是专门用于制茶,当时称“规”,以铁制成,形状多样。

这个过程,如陆龟蒙《茶焙》:“左右捣凝膏,朝昏布烟缕,方圆随样拍,次第依层取”。

茶饼制成后,退出茶模,排放在竹席上,竹席称“芘莉”,并在茶饼上穿一个洞(称穿眼),穿眼的工具称“锥刀”。

还有一种工具称“朴”,或“鞭”,是用来刮去粘在锥刀的茶糊。

(五)焙茶:即烘焙茶饼,通常是在地上挖一个二尺深、二尺半宽、十尺长的坑,四周砌上高二尺的矮墙,用泥抹平,或用砖砌成焙灶。

灶上用木编成二层架,叫作“棚”,或曰“栈”,上层叫上棚,下层叫下棚。

用竹子做成的长筷,长约二尺半,叫做“贯”,用于穿茶饼放在棚中,初焙时放于下棚,焙干后放于上棚,务必去尽水分。

如皮日休《茶焙》“凿彼碧岩下,恰应深二尺。

泥易带云根,烧难碍石脉。

初得燥金饼,渐见干琼浆”。

(六)穿茶:茶饼烘干后,要穿成一串,以便贮存和运输。

穿茶饼所用的绳索也称“穿”。

“穿”也是计量单位,也称“串”,一穿的重量因地而不同。

绳索所用的材料因地而异,如江东、江南一带多用竹制;巴山、峡州一带多用蔑青搓绳。

也有一些地方用芦获等。

(七)封茶:也就是贮存茶饼,所用的工具称“育”。

育用木制成,用竹编围四周,再用纸裱糊;里面分隔层,上有盖,下有架,一侧开门。

将茶饼放入育内的上层,下层空档置一贮火器,平常置热灰,梅雨时节放微燃的炭火。

一些选料精细、加工讲究的高档茶,多是富人或士大夫之类饮用和馈赠,商人对此多有特别的包装,如用丝织品,用玉盒的。

三、茶之种类和饮用方式上述的七道加工程序,只是茶饼的加工过程,当时饮茶方式尚有另外三种,这在陆羽《茶经》中有记载,其一为粗茶,陆羽称之为“斫茶”,即把采摘来的茶叶不分叶、枝、埂等,一起用刀切碎,放入锅中煮饮。

其二为散茶,陆羽称之为“熬”茶,即把采回的茶叶不作任何加工,直接放入锅中煮汁饮用,如陆希声《茗坡》:“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春醒病酒兼消渴,惜取新茶旋摘煎”。

其三为末茶,陆羽称之为“场”茶,即把采回的茶叶烘炒后碾成粉末后煮饮。

四、对茶的认识唐代人们对茶的近乎疯狂的喜爱,其中有许多原因,与人们对茶的认识是分不开的,在唐人的认识中,有的是科学的,有的有夸大之嫌,有的有偏颇之义,这些认识在唐人诗歌中有所反应。

(一)兴奋作用因茶叶中所含的成份,饮茶达到一定的量后会出现兴奋状态,当时人们对此是有比较充分的认识,甚至有夸大之嫌,这在唐诗中可了解到,如齐已《尝茶》:“味击诗魔乱,香搜睡思轻”;《咏茶十二韵》“嗅觉精新极,尝知骨自轻”;元稹《一字至七字诗·茶》“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二)解酒功能茶能解酒,这个认识到目前尚存在,在唐代已是被公认的,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但至目前为止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个认识。

唐代人们的这个认识可以从文献和诗歌中找到。

如白居易《肖员外寄新蜀茶》:“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李群玉《答友寄新茗》:“愧君千里分滋味,寄与春风酒渴人”;李德裕《忆茗茶》:“欲及清明火,能清醉客心”等。

(三)清心定神作用在一定的数量、一定的速度、一定的环境等情况下饮用茶,会起到清心定神的作用,唐人多在环境幽静、细品慢赏之中寻求清心定神。

品茶如参禅,品茶所需要的静谧的心境以及追求的“自省”境界,和佛教禅宗相似,寺庙道观等宗教的环境为人们寻求清心定神提供了一个好的场所,如颜真卿等五人《五言月夜吸茶联欢句》:“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流华净肌骨,疏沦涤心原”。

五、有关的茶俗在唐诗中还能窥见当时的一些茶俗这些茶俗有的保留至今,有的消失,具体情况如下:(1)茶中有添加盐和姜的习俗,如薛能的“盐损添常诫,姜宜著更夸”;(2)以茶为宴的习俗,即茶来宴请宾客,也称茶会。

在各地举办的茶宴中,以顾诸山举办的大型茶宴最为著名。

白居易《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将茶宴的盛况与自已“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的惨境相对比,让人感叹良多;(3)喝茶粥的习俗,即将茶叶直接放入锅里煮烂成粥样,直接用来饮用,如储光义《吃茗粥作》:“淹留膳茗粥,共我饭蕨薇”。

(4)野外饮茶的习俗,当时人们,特别是一些文人雅士,喜好到野外与人一起饮茶并聊天等,如皮日休《茶瓯》:“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灵一《与亢居士青山潭饮茶》:“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等。

六、有关饮茶的工具陆羽《茶经》中所详细介绍的饮茶工具共计24种,即风炉、筥、炭挝、火策、鍑、交床、夹、纸囊、碾、罗合、则、水方、辘水囊、瓢、竹策、鹾簋、熟盂、碗、备、札、涤方、滓方、巾、具列等。

当时的茶具尚是刚从酒具中分离出来的,故一些名称还沿用酒具的名称,陆羽《茶经》有关茶具的名称还有不少是沿用当时酒具的名称,如称茶盏为“碗”,并认为能够与茶色相浑映者为最佳,以越窑所产的釉色似玉且微泛淡青色的茶碗最好。

当时人们还认同越州、婺州、岳州、鼎州、寿州、洪州、邢州等地所产的茶碗。

唐诗中称茶碗多为“瓯”,其中缘由是否认为这样更雅,或是其他,不得而知。

(一)茶碗,即茶瓯皮日休《茶瓯》“邢客与越人,皆能造滋器”;陆龟蒙《茶瓯》:“岂如圭璧姿,又有烟岚色,光参筠席上,韵雅金罍侧”。

(二)煎水工具一一鼎、炉唐人饮茶,首先是煎水,用具有盛水工具与容火工具,盛水用鼎(陆羽称之为“蝮”),容火用炉(专门的鼎式炉或一般的炉)。

秦韬玉《采茶歌》:“看着春天早日明,鼎中飒飒筛风雨”;白居易:“白瓷欧甚洁,红炉炭方炽”,“绿蚁新酷酒,红泥小方炉”。

(三)煮水煎茶的燃料唐人主张首先选用炭火,其次才选用一些木材来作燃料,木材以“劲薪”为主,即桑木、槐木等坚固细密的木材,反对用松、柏、桂、桧等含油脂的木材,因为这些木材燃烧时气味会损坏茶味;同时也反对用腐烂、死枯等木材作燃料,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上述的燃料,这一般指野外。

(四)加工茶饼的工具—茶碾、茶罗唐人饮茶多用茶饼,加工茶饼的工具就是茶碾和茶罗。

茶碾,有木质、石质的,少数用玉质的,如元稹《一字至七字诗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茶碾由两部分组成,一为碾盘,另一为“堕”。

碾盘一般外形四方,中心剜成圆孔,正好容“堕”。

堕是一根圆木,中间安有轴,转动碾堕,碾堕与碾盘的挤压使茶饼碾碎。

通常还配有用来扫净茶末的小扫把一拂末”,一般是用鸟的硬羽毛制成。

茶罗,也称“罗合”(类同今之筛子),多用竹子或杉木经烘烤弯曲而成,如是用拓木制成的则称“拓罗”,罗面多用纱绢做成,常配盖,以免茶末飘散。

七、品茶的过程品茶的过程,包括煎水、煎茶到细品慢饮,其中每一步骤有许多讲究和许多评品标准。

(一)煎水唐人品茶时,对水的要求和认识也颇丰,在一些文献中能见到,以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也是合理的。

唐人煎水有“三沸”之说,用三沸水煎出的茶曰“三沸之汤”。

第一沸曰“鱼目沸”(鱼眼沸),李群玉《龙山人惠石癝方及团茶》:“滩声起鱼眼,满鼎漂清霞飞”;第二沸曰“连珠沸”,如皮日休《煮茶》:“杏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第三沸曰“鼓浪沸”,属于老水不可食。

唐人对沸水的分类,在上述三种的基础上还加以细分。

水刚开始沸时的水泡稍小,称之为“蟹眼”(蟹目),以后出现的水泡较大,称之为“鱼眼”,如皮日休《煮茶》:“时有蟹目溅,乍见鱼鳞起”。

(二)碾茶即将茶饼放在茶碾中碾碎成粉末,有时还用茶筛(茶罗)筛选。

如元稹《一字至七字诗·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等。

罗后的茶末如是金黄色,则被认为是上等好茶,常被诗人歌颂,如李群玉:“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

(三)煮茶将碾好的茶粉放入沸水中,并加以搅动,搅的目的是使之出现饽沫,诗文中多用“花”来表示饽沫,如刘禹锡《西山若兰试茶歌》“骤雨松风入鼎来,白云满盏花徘徊”;《尝茶》“今霄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满碗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