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研究
云南布朗族民间音乐文化保护传承策略研究——以施甸布朗族器乐文化为例
云南布朗族民间音乐文化保护传承策略研究——以施甸布朗
族器乐文化为例
阿文兴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13(000)004
【摘要】云南布朗族民间音乐文化异彩纷呈,形式多样,是云南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中独特的一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本文以施甸布朗族器乐文化为例,依据相关资料与实地调查内容,结合当地布朗族的生活、习俗与宗教信仰,将布朗族民间器乐文化按照音乐特征、演奏风格和文化寓意等方面分别从吹管乐、吹木叶乐、弹拨乐、口弦乐、陶土乐以及打击乐六大类进行分析研究,以对布朗族民间器乐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进献愚策.
【总页数】4页(P10-13)
【作者】阿文兴
【作者单位】保山学院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云南施甸县布朗族为例 [J], 张艺
2.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云南施甸县布朗族为例 [J], 张艺;
3.云南施甸布朗族舞龙习俗的流变与传承研究 [J], 杨春立;金黄斌;白银龙
4.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实践与思考——以“布朗族弹唱”为例 [J],
黄彩文;子志月
5.布朗族服饰文化研究r——以施甸布朗族服饰为例 [J], 杨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社会记忆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
2、加强传承人的教育培训,提高其文化素养和传承能力。例如,组织定期的 技艺培训班、文化交流活动等,帮助传承人更好地理解和传播白族文化。
3、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传承人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政府应出台相关 政策,对传承人进行扶持和激励,如提供经费支持、授予荣誉称号等。同时, 政府还应加强与传承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 作。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 形式与措施
1、立法保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保护利用提供法律保障。
2、学术研究。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和价 值,为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3、艺术创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和技艺运用于现代艺术创作中,推动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丰富艺术表现形式。
也希望各国政府、社会组织和国际社会各方面能够更加重视和支持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保护工作,共同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在乡村 振兴战略中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文化和经济 价值。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次演示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现状、乡村振兴战略与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利用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形式与措施以及案例分析等方 面进行探讨。
解决方案
1、建立健全非遗收集网络:通过加强各级政府和非遗保护机构之间的合作, 建立全面的非遗收集网络,确保非遗资源的全面、系统收集。
2、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记录与保存:采用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等现代科 技手段,对非参与:加强非遗传承人和社会公众的参与力度, 促进非遗的传播与传承。
社会记忆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 护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档案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档案化保护哈尔滨工业大学杨雯雷晓蓉刘婉欣[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遗产,其保护和传承值得全人类去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物质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很大的差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有很多种,其中之一就是档案化保护。
在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价值和保护应把握的原则之后,利用数字化、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加以辅助实施档案化保护,将更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作为人类文化“活的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偏重于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其往往以非物质的形态存在,容易陷入破坏甚至逐渐消失而不自知的窘境。
毫无疑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十分重要,其保护方式多种多样,档案化保护便是其中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中的数字化和大数据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使很多不可能变为可能。
因此,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我们必须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和方式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使其更好地得到保护和传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与传承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族群人民世代的生活和传统文化及这种文化的生存空间。
[2]这种不能实体化或者说不能物质化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依附于实体(包括人和实物)来表现。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口头传统和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我国颁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列举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的内容为6项,其中前5项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界定的项内容完全一致,此外又补充列举了第6项为“与上诉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布朗族弹唱,作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是布朗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布朗族弹唱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历史渊源布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思茅地区。
布朗族弹唱作为传统文化形式之一,起源于古老的布朗族社会。
据传说,布朗族始祖布朗勐从布南之地南迁至今之中国境内后,生活十分艰难,曾吟唱《勐勒》来慰藉子孙后代。
这一传说被视为布朗族弹唱的源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布朗族弹唱逐渐成为布朗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布朗族弹唱得到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深刻的历史积淀,不断地融入着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布朗族弹唱既有演唱、独唱、对唱、童声对答等多种表演形式,也有诸如拨乐、歌念、鼓击等多种歌唱技巧和表演形式,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内涵。
二、表演形式布朗族弹唱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口头传承的布朗族吟唱、“弹唱”;另一种是传统的“宴会弹唱”。
在布朗族社会传统中,吟唱是布朗族家族中男性的专属歌唱形式,由布朗族男子们在宴席或者其他的宴会场合进行吟唱,既能烘托气氛,又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情。
而宴会弹唱,则是由布朗族族人在婚丧嫁娶和其他重要的社交场合进行的音乐活动,通常由饻蒙等乐器伴奏。
在宴会弹唱中,布朗族男女不分,所有族人都可以进行弹唱表演。
布朗族弹唱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个人的独唱、对唱,也有男女混合的群体合唱。
其特点是音乐悠扬、情感真挚、表演自然。
在布朗族的传统婚丧嫁娶及节日庆典等重要场合,布朗族弹唱更是不可或缺的歌舞表演项目。
布朗族弹唱是以唱歌为主,伴以饻蒙、马尾琴、民族琴等布朗族传统乐器,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
三、艺术特色1. 独特的音乐特色布朗族弹唱以其饱满的声音、婉转的旋律以及深沉悠长的情感而著称。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摘要】布朗族弹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从布朗族弹唱的起源和历史、表演形式、传承与发展、当地影响以及保护与传承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揭示了这一独特的文化形式在布朗族社区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布朗族弹唱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文化传承和艺术表现上,更是对布朗族文化传统的珍视和传承。
未来,应该加强对布朗族弹唱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注重文化教育和传统价值的传承,促进该文化形式在当代社会中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布朗族弹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和历史、表演形式、传承与发展、影响、保护与传承措施、价值、发展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布朗族弹唱作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是布朗族传统文化的珍贵代表。
布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省等地。
弹唱是布朗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一种形式,以双声部对唱为主要表现形式,音乐旋律优美动人,歌词充满哲理和情感。
布朗族弹唱传承久远,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布朗族弹唱通过歌唱的方式传达着布朗族人对生活、自然、爱情等多个方面的感悟和理解,展现了布朗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方式。
布朗族弹唱不仅是一种音乐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传播的载体,对于维护布朗族传统文化的完整性和活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布朗族弹唱的起源、历史、表演形式、传承与发展、在当地的影响以及保护传承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揭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通过对布朗族弹唱的研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现状,为保护和传承布朗族弹唱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通过研究布朗族弹唱的价值和未来发展展望,期望能够加深对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的认识,促进其传承和发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布朗族弹唱这一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
2. 正文2.1 布朗族弹唱的起源和历史布朗族弹唱起源于布朗族的古老传统,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布朗族文化与传承现状浅析
时,又要讨好神灵 ,经常举行宗教仪式来祭神奠祖 以求得吉利 ;布 化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之一 ,相关部门应利用这个优势,发展布朗
朗族 的年节等都与信仰南传佛教有关 ,祭祀 与生产生活一样重要 , 族文 化旅 游 以期 实 现经 济效 益 。
随着时间的推移 ,仪式变成 了习俗 ,习俗又在生活中积淀下来成为
百 家 争 鸣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29卷第06期(总第434期)
布 朗族文化与传 承现状浅析
徐 波
(西双版 纳民族博物馆 ,云 南 西双版纳 666100)
[摘 要 ]布 朗族,在 中国民族大 家庭里,是一个历 史悠久的 民族。 同其他民族一样 ,在现代 文明的冲击 下,布 朗族传统
语系孟高棉语族。最初 ,该 民族多分布在红河 、怒江、澜沧江 中下 笔 者 的拙 见 如下 :
游地 区,以后逐步迁 至今云南南部边境沿线和 中印半 岛广大地区。
(1)增 加个体意识 ,提 升民族凝聚力 。对 ,富有才智 ,其丰富多采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是 只有不间断地传承本民族文化 ,社会群体文化传承的维持才有保障。
(5)培养 布朗族 民间文化保护力量。政府虽然是布 朗族 民族
改善 ,另一方面某些优秀的文化正面临着消失或衰退 的危险,布朗 文化保护的主体 ,但只靠政府单一渠道保护显得力量单薄 。政府在
族文化的传承在现代化过程中遭遇困境。随着现代化的深入,大量 通过文化保护教育的同时,应培养民间保护力量 ,鼓励成立布朗族
云南民族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故 ,对布朗族文化与传承现 而作为本 民族的成员有义务和权利传承本民族的文化 ,只有通过个
状进 行 浅析 很有 必 要 。
体对文化的传承,才能形成一个有利于群体文化传承存在和发展文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布朗族弹唱是中国传统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属于广西布依族、瑶族和苗族地区布朗族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
2006年,布朗族弹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布朗族弹唱是以弹唱为主要手段的音乐艺术形式,被广泛用于布朗族的民间祭祀活动中,是布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布朗族弹唱主要以竹筒琴和竹管笛为主要乐器,辅以板胡、三弦等乐器。
演唱者通过递进式的唱句和声承接,使用高音区域和低音区域,渲染出清晰、自然、感人的音乐效果。
演唱者在演唱时,会用一种叫做“撒唱”的技巧,即用响亮的声音将音符尽情地发挥出来,营造出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氛围。
尽管布朗族弹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是其传承面临着许多问题。
其一是传承人口减少,其中许多年轻人由于城市化和现代化教育的传播而较少接触布朗族弹唱。
其二是传统演唱方式的逐渐失传,现代化的音乐制作方法对传统弹唱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许多传统的演唱技巧逐渐丧失。
其三是演唱传统曲目的挑战性,许多传统曲目需要演唱者具有较高的音乐功底和表演技巧。
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布朗族弹唱的传承和保护需要借助于政府、文化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多种力量。
对于传承人口减少的问题,可以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和文化教育等方式增加青年人民接触和了解布朗族弹唱的机会;对于传统演唱方式逐渐失传的问题,可以组织实践活动,促进传统技巧的传承和发展;对于演唱传统曲目的挑战性问题,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排练,提高演唱者的演唱水平。
总之,布朗族弹唱是中国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对于其传承与保护的意义不言自明。
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为其传承与保护努力奋斗。
让布朗族弹唱的美妙声音在时代的洪流中世代传承,吐故纳新,中华文化的璀璨之花必将在一代代文化传承人的传承下,绽放出万紫千红的光彩。
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途径研究——基于社区教育视角
摘要少数民族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历史与现实意义。
每一个少数民族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都有着文化的形成与变迁,在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以后,民族文化的特色得以显现出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进行传承。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语言、文学、音乐、技艺、节庆、习俗、信仰等等,构成了民族文化的根脉。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是对于我国文化保护和传承事业的最好总结。
在全世界提倡多元文化共存的今天,积极探索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思路、新路径,对于我国乃至世界都有着重要意义。
社区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发挥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所不能及之处完善着教育体系构建。
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是当代家庭教育没落、学校教育难以顾及少数民族文化的情境下的意义与可行性并存的选择。
少数民族的教育始终贯穿于生活之中,以言传身教、个体领悟、耳濡目染为主要方式,是一种全民参与的具有自发性的村寨式教育。
这样的教育模式,与社区教育不谋而合。
在研究中本文发现,布朗乡布朗族村民普遍有着接受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渴望,村民的受教育意识在不断觉醒,需求层次在不断提高。
实地调研中发现布朗乡社区教育存在着自发性不强、村民价值观被外界同化、教育资源供需失衡、未建立激励机制与缺少管理结构等问题。
针对目前利用社区教育传承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对策:首先应当从加强布朗族地区社区教育的物质支持力度,其次充分挖掘布朗族地区人力资源优势,第三是建立适应布朗族地区环境的社区教育体制,第四是重视布朗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最后是不断促进文化适应的过程中保持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总之,利用社区教育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因社区与少数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而有着必然性及合理性。
在进行理论探讨和实地调查后,本文认为利用社区教育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效果上远超以往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最终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浅析新形势下施甸布朗族传统服饰的传承和保护 (1)
浅析新形势下施甸布朗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摘要:施甸布朗族服饰不仅为研究布朗族历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而且也为传承和保护布朗族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但近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施甸布朗族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正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融入现代社会。
与此同时,施甸布朗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服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为避免施甸布朗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消亡,本文力图在对施甸布朗族传统服饰文化存在和传承的必要性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境遇、成因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建立一整套针对施甸布朗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健全、保护措施,使施甸布朗族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得以继承、巩固和发展。
关键字:传统服饰;传承;保护;布朗族;施甸布朗族是我国西南历史悠久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
他们自称“本人”,俗称“花濮满”。
他们因淳朴、善良、热情好客,被外界称为“金布朗”。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朴实的布朗人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成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是施甸布朗族传统文化的符号和载体;是一部“无字的史书”;是民族的象征。
同时,它还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产物,是布朗族人民审美意识、生活习俗、以及宗教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布朗族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缩影。
但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施甸布朗人在生产力得到发展、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同时,传统服饰文化也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许多富有特色的民族服饰制作工艺技术已经失传或正在消失,传统民族服饰的制作材料、方式也大为改变;布朗族传统服饰已经部分失去了它实用的存在环境;逐渐向演示服饰发展,成为吸引游客的舞台表演的道具。
施甸布朗族服饰文化的衰落趋势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
所以在全面对施甸布朗族传统服饰在现代社会中的境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的政策、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使施甸布朗族传统服饰得以继承和发展,已成为当今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课题。
一、施甸布朗族传统民族服饰概况绵绵的大山,潺潺的泉水,孕育了布朗人朴实、大方、豪放的性格。
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建档式保护模式研究
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建档式保护模式研究作者:王萍陈楚寒来源:《民族学刊》2020年第04期[摘要]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以传统村落为母体集聚的文化资源数量丰厚、价值突出,其独特性、多元性亟待保护。
通过对西南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模式的梳理,从保护主体、对象、方式、范围、优劣势五个方面对比分析非遗保护模式、传统村落名录保护模式、生态博物馆保护模式、村民自治式四种模式的成效与不足,进而在比较意义上论证对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实施建档式保护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现实意义,希冀为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模式的优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化;文化保护模式;建档式保护;西南少数民族中图分类号:J0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20)04-0095-0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西部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档案管理与利用研究”(15BTQ08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萍(1969-),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文化传播;陈楚寒(1992-),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少数民族文化保护。
四川成都 610064我国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种类分布最多且最集中的区域。
在已公布的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中,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总数达1296个,①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的地区。
西南地区身处内陆,相较中部和东部更显偏僻闭塞,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呈现出“富饶的贫困”状态。
但亦正因为如此,传统村落的风貌才得以较完整地保存下来。
许多少数民族世居于分布广泛的村寨(落)之中,村落就是民族及其文化的所在地,作为“小聚居”的物态依托,其承载着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群体智慧。
但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速发展,许多少数民族村落逐渐嬗变、衰败甚至消亡。
由于村民文化自觉意识比较稀缺,加之地方经济乏力,投入的抢救力量不足,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面临生死困境。
云南布朗族民间音乐保护与传承研究
用 休息 时间或收工 回家途 中进行各 种形 式的 山歌 独唱 、齐唱 、对 唱等 ,又如在
婚庆节 日里无论 是 民歌小调 还是 打歌 的 乐器演 奏 ,再 如在丧葬 活动 的相 关 习俗
本 民族 民歌演 唱与传承 、乐器演 奏与 传
承逐 渐 淡 化 ,布 朗族 民间音 乐 文 化 的
“ 断代 ”现象较 突出。
2 . 缺 乏传 承 意识 观 望 思 想 严 重 当地 布 朗 族 村 寨 缺 乏 组 织 者 、领 导
传承 中除 了吹打 、祭幛调 为师傅 传徒弟
外 ,其他 艺技 内容均 为群 体相 互传 承 。 此外 ,在施甸 的布 朗族 聚居村寨 ,由当
政 府制定 布朗族 民间音乐文 化 的保护与 传 承措施 提供科学 依据与决 策参 考 ,是
极 为珍 贵 的理 论 研 究 成 果 。
蜂 桶鼓舞蹈 表演荣 获 “ 舞动 中华—— 中
国 群众 文 艺 展演 活动 ”金 奖 。 通 过 音 乐 、
舞蹈和 歌剧等形式 并进行舞 台展 演 ,有 效地传承和发展了布朗族 民间音乐 文化 。 然 而 ,布 朗族 民间音乐 文化传 承载
3 . 当地 尚未成立专 门保护传承机构
承 策略研究—— 以施甸 布朗族器 乐文 化
为例》 等学 术论 文均从 不同地 域 、不同 表现 形式并 以不 同的研 究视 角对布 朗族
原 生 态 音 乐 文 化 与 音 乐 特 征 进 行 了较 为
保护传 承布 朗族 音乐 文化 的机构不
健全 ,专业人才 缺乏 ,每当县 、市 、省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
布朗族弹唱是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是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及保护传承等方面进行浅谈。
历史渊源
布朗族弹唱起源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布朗族地区,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据传说,远古时代,布朗族在狩猎中发现了木头中发出的美妙声音,便开始用弦子弹唱,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形式。
艺术特点
布朗族弹唱曲调悠扬、节奏明快,兼具弦鼓合奏和歌唱表演。
其歌词通常是布朗族古老神话、传说和爱情故事等,其中蕴含了布朗族丰富的文化内涵。
据传说,布朗族弹唱曾是族人抗击外敌的武器,是维护民族团结和自尊心的最佳象征。
保护传承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布朗族弹唱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和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省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措施。
一方面,加强对布朗族弹唱的收集、整理和保护,一方面,积极开展宣传和推广工作,重振其艺术魅力和传承贡献。
此外,还组织专业人士对年轻一辈布朗族人进行传承培训,以确保其艺术传承能够得到延续。
综上所述,布朗族弹唱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弘扬这一传统文化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共同推动其传承与发展。
布朗族茶文化及其保护与传承
布朗族茶文化及其保护与传承摘要:布朗族及其先民创造了丰富的茶文化。
本文在总结概括布朗族茶文化的基础上,分析了布朗族茶文化的特点和形成背景,并从保护布朗族聚居地的生态环境、尊重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民族茶产业、将布朗族茶文化的保护与茶马古道的保护联系起来、布朗族茶文化旅游开发的方式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布朗族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布朗族;茶文化;保护与传承云南民族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中极具特色的而又重要的组成部分。
云南的众多民族,如傣族、彝族、布朗族、基诺族、纳西族、回族、德昂族、傈僳族、拉祜族等等在本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与茶的融合形成了各自丰富多样的民族茶文化。
而在这些民族中,布朗族虽然人口较少,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洪和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耿马及普洱市的澜沧、墨江等县;但其茶文化的发展异彩纷呈,绽放着耀眼的光芒,它是了解布朗族民族文化的窗口,也是探知云南民族茶文化的窗口。
但是,目前对布朗族茶文化及其保护的研究极少,且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布朗族的茶文化以及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民族茶文化的传承面临挑战,因此,研究布朗族茶文化,探讨布朗族茶文化及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1、丰富多样的布朗族茶文化布朗族是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
据记载,早在1700多年前,布朗族的先民就开始栽培茶树,可以说布朗族到哪里定居,就在哪里种茶,至今在布朗族生活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均保存有大面积古茶园和许多千余年的古茶树。
茶不仅是布朗族重要的经济来源,也是布朗族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物品。
在漫长的历史生活中,他们创造了丰富多彩而独特的茶文化,它由布朗族独特的种茶文化、饮茶文化、茶俗茶礼以及布朗族千年古茶园等茶文化历史遗迹组成。
经过整理,布朗族茶的用法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以茶为食,以茶当菜:布朗族有吃“得责”生茶,酸茶及“喃咪茶”的习俗;②以茶为饮:主要表现饮青竹茶、烤茶的习俗;③以茶为药:布朗族在茶中加入草药制成了明子茶、煳米茶和口嚼茶,用来治疗治肠胃不适、消化不良、感冒等;④以茶为礼:布朗族用迎客茶来招待客人,并制成礼品茶、茶请柬等赠送给亲友;⑤茶与婚俗:在男女双方恋爱阶段,女孩子泡茶的浓淡表示着对对方的合意程度;茶也是布朗族男方提亲时必不可少的礼物之一;⑥茶与宗教祭祀:景迈山布朗族每年要举行“茶祖节”,祭祀茶祖;⑦文化艺术方面,布朗族有许多与茶有关歌舞及传说,如《布朗姑娘采茶忙》、《茶是我们生活的源泉》、《采茶情歌》等。
民族文化传承档案式保护
民族文化传承档案式保护
汇报人:
2024-01-10
•引言
•民族文化传承现状
•档案式保护的方法和策略目录
•成功案例分析
•未来展望
01引言
主题定义
民族文化传承
指在某一民族或社群中,通过各种方
式将历史、传统、习俗、艺术等文化
元素传递给下一代的过程。
档案式保护
指通过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档案
的方式,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
的方法。
保护文化遗产
民族文化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有助于保存人
类文明的多样性。
推动经济发展
民族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
可以通过传承和开发利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产业的繁荣。
促进文化交流
民族文化传承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增进相互理解和
尊重。
维护民族认同
民族文化是民族认同的核心,通过传承民族文化,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
感。
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02
民族文化传承现状
03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
传统的口传身授方式无法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需要更有效的保护措施。
01全球化冲击
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导致许多民族文化的边缘化,面临着消失的风险。
02年轻一代的认同危机
现代生活方式的普及导致年轻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降低。
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
布朗族口述档案管理探析
布朗族口述档案管理探析
陈小兰;瞿智琳
【期刊名称】《云南档案》
【年(卷),期】2012(000)008
【摘要】布朗族是一个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悠久,有自己语言但没有原创文字的民族,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只能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本文主要就如何建立布朗族口述档案,和布朗族口述档案与其民族文化建设的作用方面进行探讨。
【总页数】2页(P38-39)
【作者】陈小兰;瞿智琳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70
【相关文献】
1.口述历史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探析 [J], 席杰
2.泥土歌吟——施甸布朗族民间口述文学浅议 [J], 蔡红燕
3.口述历史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探析 [J], 席杰;
4.我国图书馆口述档案资源库建设及对档案界的启示r——基于我国图书馆口述档案资源库的调研分析 [J], 首小琴
5.口述档案,口述传统与口述历史:概念区分及其档案意义 [J], 张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省完成阿昌族、布朗族民族档案的抢救和保护
云南省完成阿昌族、布朗族民族档案的抢救和保护
李晓蓉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上半月》
【年(卷),期】2011(000)006
【摘要】2010年,云南省作为国家档案局开展抢救保护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的试点地区,紧紧围绕云南省建立民族文化强省的目标,全面开展了抢救保护云南特有少数民族历史档案工作。
目前,省档案局馆已完成首批对阿昌族、布朗族两个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档案的抢救和保护,建立了阿昌族、布朗族民族档案数据库。
【总页数】1页(P40-40)
【作者】李晓蓉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75.9
【相关文献】
1.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抢救与保护方法研究——以云南省档案馆为例 [J], 梁雪花;熊爱桃
2.梁河县档案局阿昌族档案抢救与保护工作落实到位 [J], 德宏州档案局
3.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政策扶持实效中出现的新问题——以云南省保山市布朗族、阿昌族与德昂族为例 [J], 蔡红燕
4.云南省被国家档案局确定为抢救保护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试点地区 [J], 陈建东
5.《中国档案》杂志社采访组一行到德宏州专题采访景颇族、阿昌族档案抢救与保护情况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台世界2012·7月中旬史凭证的作用。
(2)传承文化的作用。
具有历史凭证的作用的徽州历史文书作为社会生活时态的记录资料,对于它的研究,使得我们能够切实地了解和还原徽州宗族历史的真实情况。
中华民族的子孙想要了解中国古老的文化与文明,必然要从那些历史流传下来的资料典籍中寻找依据。
同时,那些古老而神秘的原始档案,也同样会引发后人对它的好奇心。
这些都对于我们认识历史事实,从而传承历史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传播文化的作用。
档案是历史的传播,是文化的积淀。
它有效地将精神层面的实物转化为了具体的文字材料,从而更易于文化的传播,扩大了文化的影响范围。
对于徽州历史文书档案的发现。
研究和编撰,大大提高了徽州宗族文化在众人面前的曝光率,使得宗族文化被更多的人所了解。
同时,徽州宗族文化的资料,也为有兴趣了解宗族文化的各国学者,提供了参考和深入学习的工具,促使徽州宗族文化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
四、启示徽州宗族文化的繁荣不是必然的,这与其保存完好、数量巨大、系统完整的历史文书档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通过对它的了解,其中的一些规律是可以推广到其他文化领域被应用和学习的。
如果想让一种文化可以有更为广阔而持久的影响力,我们就需要将与其有关的档案资料收集保存完好,这样,对后人或者其他文化种族的学者了解和发展这种文化,将这种文化更为长久地传承和传播下去,提供依据和保障。
同时,如果我们想让一类档案更完好地保存下来,就需要我们创造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体系完整的文化,并以档案作为其文化的一种现实载体。
这样,在子孙后代传承和保护其文化的过程中,便也会顺带保护与它相关的档案,并不断编研和发扬其中的内容,丰富档案的体系。
所以说,档案与文化之间是息息相关的两个方面,我们只有将两个方面的工作都做好,才能更好地维护和促进两个领域的发展,从而产生共同繁荣的效果。
参考文献[1]杨长虹.徽州历史档案文化价值浅析[J ].档案与建设,2011(8).[2]陈肖.徽州文化与徽州历史档案[J ].山西档案,2006(2).[3]李松海.徽州文书档案中的商业文化[J ].山东档案,2008(4).[4]戴旸.古徽州居民档案意识浅析[J ].档案与建设,2010(2).■■■■■■■■■■■■■■■■■■■■■■■■■■■■■■■■■■■■■■■■■■■■■■■■□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子志月肖黎煜面对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影响,布朗族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面临逐渐消失的危险境地。
本文探讨了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措施。
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摘要关键词布朗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和跨境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的特有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临沧、保山、普洱、红河等州市的20多个县(市)的山区和半山区,其中以西双版纳州的勐海县、临沧市的双江县、永德县以及保山市的施甸县等地较为集中。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布朗族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歌舞、民间文学、民俗节庆、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活地扎根于布朗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是布朗族群众劳动与智慧的结晶,生动地展现了布朗族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但由于布朗族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人口较少民族,其优秀的文化遗产很多没有形成正式的文献记录,长期以来都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流传。
近年来,随着布朗族地区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布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若不及时抢救保护,将面临失传甚或濒临消亡的危险。
一、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大体可分为民族歌舞、民间文学、传统技艺、民俗节庆和民间医药验方五大类。
其中勐海县的“布朗族弹唱”和双江县的“布朗族蜂桶鼓舞”于2008年6月被正式列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施甸县布朗族服饰”、“章朗布朗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和“施甸县木老元乡布朗山歌之乡”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民族歌舞。
布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族歌舞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布朗族弹唱”和“布朗族蜂桶鼓舞”,此外,还有大量的劳动歌、习俗礼仪歌、生活歌以及情歌、山歌等。
流传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布朗族地区的“布朗族弹唱”是布朗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传承本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演唱的内容广泛,有唱本民族古老的迁徙历史、传说故事、生产知识、缅怀祖先、人生礼仪、祭祀等的古歌,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山歌、情歌、劳动生活、儿歌等。
主要流传于临沧市双江县布朗族聚居区的“布朗族蜂桶鼓舞”源于布朗族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该舞蹈因以蜂桶鼓作为主要打击乐器及道具而得名,每逢重大节庆活动或迎接宾客到来时,布朗族都会跳起欢快的蜂桶鼓舞。
2.民间文学。
布朗族的民间文学多为口传文学,主要分为神话、传说、歌谣、史诗、叙事诗以及民间故事等。
其内容十分丰富,生动地记录和反映了布朗族的历史渊源、宗教信仰、婚姻家庭、社会文化、生产生活等各个层面,表现了布朗族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才能,诸如《顾米亚》、《帕艾冷的传说》、《三尾螺》、《创世歌》、《迁徙之歌》、《谷种到人间》、《金鹿姑娘》、《岩南与傣族土司》等传说故事,至今仍在布朗族民间广泛流传。
3.传统技艺。
布朗族民族民间传统技艺主要有布朗族传统纺织技艺、布朗族竹编工艺、布朗族象脚鼓制作等。
布朗族传统纺织技艺历史悠久,没有专门的师傅传授,大多以家庭传承为主。
布朗族女孩自小跟随母亲,常年耳濡目染,便慢慢学会了纺织的技艺,使得纺织技艺代代相传。
4.民俗节庆。
布朗族的传统民俗节庆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尝新米等;此外,不少布朗族地区每年还要举行盛大的由村寨男性村民参加的祭祀竜神仪式。
5.民间医药验方。
布朗族多聚居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森林茂密,河流纵横,气候潮湿多雨。
过去,疟疾、瘟疫、肝炎、风湿等病严重危害着布朗族群众的生命安全,为了生存,布朗族就利用当地的植………………………………………………………………………………………………………………………………………………………LANTAILUNTAN4物、动物、矿物来防病治病,由此积累了大量的民间医药验方。
二、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
布朗族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布朗族群众进行民族认同教育、文化传统教育和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的宝贵财富,也是布朗族“维系地方社会历史记忆、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
但是,由于布朗族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人口较少民族,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没有形成正式的文献记录,长期以来都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流传。
近年来,随着布朗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布朗族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正面临严峻挑战。
特别是随着老艺人的逐渐离世,一些珍贵的民俗技艺和艺术销声匿迹,大量布朗族史诗歌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因其存续形式脆弱、传承困难而自然流失。
因此,抢救保护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2.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是当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较好方式和重要手段。
当前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有两种途径和方式:一是通过传承人的方式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存活与继承的根本途径,也是最为艰难的一种保护方式,可能会因为传承人的离世、断代,而导致其承载的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
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就是通过文字记载、照片、录音、录像、数字化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物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然后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所蕴含信息资源进行发掘研究、宣传普及等,让广大民众了解、理解这些知识,认识到其价值,从而投入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中去,最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不是单纯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而是贯穿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个过程,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开发利用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档案留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忆,即使失去了传承人,人们依然能通过档案查询他们曾经灿烂过的足迹,甚至使其“复活”。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是当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较好方式和重要手段。
3.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是抢救布朗族民族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必然要求。
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布朗族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体现了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与独特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视并做好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工作,不仅关系到布朗族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边疆稳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对于保持民族文化多样性,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三、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措施1.增强档案机构的保护主体意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二条中指出:“保护”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和振兴。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条规定:“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第十三条规定:“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
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信息应当公开,便于公众查阅。
”这说明了档案机构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不可代替的地位。
因此,档案机构要警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被边缘化,同时要增强主体意识,转变工作思路,主动发掘馆(室)藏资源,加强自我宣传,密切配合其他相关机构的工作,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申报、保护、宣传和开发利用工作中去。
同时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到档案工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让档案机构参与、监督和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大合力。
2.及时建立完整的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建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中起着最基础性作用,是开展其他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在档案收集过程中应针对布朗族聚居区的不同情况,多途径、多渠道地开展工作,通过普查、征集、参与表演活动录制等方式多渠道收集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
同时,为使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更加鲜活、生动,尽量采用高技术手段,规范整理后建立较为完整的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档案,包括其历史起源、地域分布、具体内容、表现形式、文化特征、濒危程度等;二是传承人档案;三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实物道具的具体信息,如在建立“布朗族蜂桶鼓舞”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时应记录蜂桶鼓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