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台世界2012·7月中旬
史凭证的作用。
(2)传承文化的作用。
具有历史凭证的作用的徽州历史文书作为社会生活时态的记录资料,对于它的研究,使得我们能够切实地了解和还原徽州宗族历史的真实情况。
中华民族的子孙想要了解中国古老的文化与文明,必然要从那些历史流传下来的资料典籍中寻找依据。
同时,那些古老而神秘的原始档案,也同样会引发后人对它的好奇心。
这些都对于我们认识历史事实,从而传承历史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传播文化的作用。
档案是历史的传播,是文化的积淀。
它有效地将精神层面的实物转化为了具体的文字材料,从而更易于文化的传播,扩大了文化的影响范围。
对于徽州历史文书档案的发现。
研究和编撰,大大提高了徽州宗族文化在众人面前的曝光率,使得宗族文化被更多的人所了解。
同时,徽州宗族文化的资料,也为有兴趣了解宗族文化的各国学者,提供了参考和深入学习的工具,促使徽州宗族文化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
四、启示徽州宗族文化的繁荣不是必然的,这与其保存完好、数量巨大、系统完整的历史文书档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通过对它的了解,其中的一些规律是可以推广到其他文化领域被应用和学习的。
如果想让一种文化可以有更为广阔而持久的影响力,我们就需要将与其有关的档案资料收集保存完好,这样,对后人或者其他文化种族的学者了解和发展这种文化,将这种文化更为长久地传承和传播下去,提供依据和保障。
同时,如果我们想让一类档案更完好地保存下来,就需要我们创造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体系完整的文化,并以
档案作为其文化的一种现实载体。
这样,在子孙后代传承和保护其文化的过程中,便也会顺带保护与它相关的档案,并不断编研和发扬其中的内容,丰富档案的体系。
所以说,档案与文化之间是息息相关的两个方面,我们只有将两个方面的工作都做好,才能更好地维
护和促进两个领域的发展,从而产生共同繁荣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长虹.徽州历史档案文化价值浅析[J ].档案与建设,2011(8).
[2]陈肖.徽州文化与徽州历史档案[J ].山西档案,2006(2).
[3]李松海.徽州文书档案中的商业文化[J ].山东档案,2008(4).
[4]戴旸.古徽州居民档案意识浅析[J ].档案与建设,2010(2).
■■■■■■■■■■■■■■■■■■■■■■■■■■■■■■■■■■■■■■■■■■■■■■■■
□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子志月肖黎煜
面对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影响,
布朗族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面临逐渐消失的危险境地。
本文探讨了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措施。
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
摘要关键词布朗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和跨境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的特有
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临沧、保山、普洱、红河等州市的20多个县(市)的山区和半山区,其中以西双版纳州的勐海县、临沧市的双江县、永德县以及保山市的施甸县等地较为集中。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布朗族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歌舞、民间文学、民俗节庆、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活地扎根于布朗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是布朗族群众劳动与智慧的结晶,生动地展现了布朗族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但由于布朗族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人口较少民族,其优秀的文化遗产很多没有形成正式的文献记录,长期以来都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流传。
近年来,
随着布朗族地区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布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若不及时抢救保护,将面临失传甚或濒临消亡的危险。
一、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大体可分为民族歌舞、民间文学、传统技艺、民俗节庆和民间医药验方五大类。
其中勐海县的
“布朗族弹唱”和双江县的“布朗族蜂桶鼓舞”于2008年6月被正式列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施甸县布朗族服饰”、“章朗布朗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和“施甸县木老元乡布朗山歌之乡”
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民族歌舞。
布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族歌舞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布朗族弹唱”和“布朗族蜂桶鼓舞”,此外,还有大量的劳动歌、习俗礼仪歌、生活歌以及情歌、山歌等。
流传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布朗族地区的“布朗族弹唱”是布朗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传承本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演唱的内容广泛,有唱本民族古老的迁徙历史、传说故事、生产知识、缅怀祖先、人生礼仪、祭祀等的古歌,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山歌、情歌、劳动生活、儿歌等。
主要流传于临沧市双江县布
朗族聚居区的“布朗族蜂桶鼓舞”源于布朗族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该舞蹈因以蜂桶鼓作为主要打击乐器及道具而得名,每逢重大节庆
活动或迎接宾客到来时,布朗族都会跳起欢快的蜂桶鼓舞。
2.民间文学。
布朗族的民间文学多为口传文学,主要分为神话、传说、
歌谣、史诗、叙事诗以及民间故事等。
其内容十分丰富,生动地记录和反映了布朗族的历史渊源、宗教信仰、婚姻家庭、社会文化、生产生活等各个层面,表现了布朗族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才能,诸如《顾米亚》、《帕艾冷的传说》、《三尾螺》、《创世歌》、《迁徙之歌》、《谷种到人间》、《金鹿姑娘》、《岩南与傣族土司》等传说故事,至今仍在
布朗族民间广泛流传。
3.传统技艺。
布朗族民族民间传统技艺主要有布朗族传统纺织技艺、布朗族竹编工艺、布朗族象脚鼓制作等。
布朗族传统纺织技艺历史悠久,没有专门的师傅传授,大多以家庭传承为主。
布朗族女孩自小跟随母亲,常年耳濡目染,便慢慢学会了纺织的技艺,使得纺织
技艺代代相传。
4.民俗节庆。
布朗族的传统民俗节庆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
尝新米等;此外,不少布朗族地区每年还要举行盛大的由村寨男性村民参加的祭祀竜神仪式。
5.民间医药验方。
布朗族多聚居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森林茂密,河流纵横,气候潮湿多雨。
过去,疟疾、瘟疫、肝炎、风湿等病严重危害着布朗族群众的生命安全,为了生存,布朗族就利用当地的植………………………………………………………………………………………………………………………………………………………
LANTAILUNTAN
4
物、动物、矿物来防病治病,由此积累了大量的民间医药验方。
二、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
布朗族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布朗族群众进行民族认同教育、文化传统教育和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的宝贵财富,也是布朗族“维系地方社会历史记忆、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
但是,由于布朗族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人口较少民族,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没有形成正式的文献记录,长期以来都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流传。
近年来,随着布朗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布朗族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正面临严峻挑战。
特别是随着老艺人的逐渐离世,一些珍贵的民俗技艺和艺术销声匿迹,大量布朗族史诗歌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因其存续形式脆弱、传承困难而自然流失。
因此,抢救保护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2.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是当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较好方式和重要手段。
当前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有两种途径和方式:一是通过传承人的方式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存活与继承的根本途径,也是最为艰难的一种保护方式,可能会因为传承人的离世、断代,而导致其承载的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
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就是通过文字记载、照片、录音、录像、数字化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物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然后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所蕴含信息资源进行发掘研究、宣传普及等,让广大民众了解、理解这些知识,认识到其价值,从而投入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中去,最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不是单纯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而是贯穿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个过程,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开发利用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档案留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忆,即使失去了传承人,人们依然能通过档案查询他们曾经灿烂过的足迹,甚至使其“复活”。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是当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较好方式和重要手段。
3.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是抢救布朗族民族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必然要求。
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布朗族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体现了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与独特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视并做好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工作,不仅关系到布朗族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边疆稳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对于保持民族文化多样性,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三、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措施
1.增强档案机构的保护主体意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二条中指出:“保护”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和振兴。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条规定:“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第十三条规定:“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
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信息应当公开,便于公众查阅。
”这说明了档案机构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不可代替的地位。
因此,档案机构要警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被边缘化,同时要增强主体意识,转变工作思路,主动发掘馆(室)藏资源,加强自我宣传,密切配合其他相关机构的工作,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申报、保护、宣传和开发利用工作中去。
同时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到档案工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让档案机构参与、监督和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大合力。
2.及时建立完整的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建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中起着最基础性作用,是开展其他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在档案收集过程中应针对布朗族聚居区的不同情况,多途径、多渠道地开展工作,通过普查、征集、参与表演活动录制等方式多渠道收集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
同时,为使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更加鲜活、生动,尽量采用高技术手段,规范整理后建立较为完整的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档案,包括其历史起源、地域分布、具体内容、表现形式、文化特征、濒危程度等;二是传承人档案;三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实物道具的具体信息,如在建立“布朗族蜂桶鼓舞”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时应记录蜂桶鼓的制作方法。
3.发掘利用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终极目的在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这就要求我们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开发,传承发展”的原则,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开发利用力度。
一是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要加强合作,将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记录与保护的档案成果推向社会大众。
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展览、讲座、表演、出版发行编研成果等形式加强对外宣传,增进公众对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同,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价值及其独特作用,夯实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二是要深入挖掘研究档案信息资源,对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经济价值的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开发;三是要建立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实现数据化管理。
数据化管理具有传递速度快,传播面较广等优势,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等技术设备查询与检索数字化后的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从而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便于人们对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研究。
总之,由于布朗族人口少,文化核心区范围较小,存续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身能力较弱,民族传统文化更容易濒临消失。
因此,我们应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从抢救民族遗产的迫切需要出发,及时建立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并对其所蕴含的信息资源进行发掘研究、宣传普及;同时,要让广大的布朗族群众充分认识到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增强布朗族群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民族自信心,从而自觉投入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中去,最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永续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倪慧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档案[J].档案学研究,2008(5).
[2]张继,徐鸣凤.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J].兰台世界,2010(9下).
[3]黄彩文.云南人口较少民族非遗的保护与传承[J].西北民族研究,2011(3).
[4]王云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警惕档案机构边缘化[J].档案学通讯,2011(1).
★本文为云南大学2011年第四届研究生科研资助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ynuy201112。
★作者为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5
兰台世界2012·7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