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史考及文化传承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解析(海南卷)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解析(海南卷)一、选择题1.西藏地区考古资料显示:距今5000年前后的卡若遗址出现了粟的栽培和猪的饲养;在昌果沟遗址发现了距今3370年前后的炭化粟和上百粒青稞;在故如甲木和曲踏遗址发现了2—4世纪的茶叶、丝绸以及青铜与铁等金属制品遗存。
这有力佐证了西藏地区()A.生态环境受到新物种引进的严重影响B.与其他地区存在持续的物质文化交流C.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D.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2.狮子不是中国本土物种。
有学者研究认为,狮子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为中国人所了解,其形象从汉代起扎根于中国艺术,代表有看门狮子、象征祥瑞的器物装饰以及狮子舞等,舞狮作为中国民间节庆常有的节目,也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之一。
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A.见贤思齐的重要内涵B.兼收并蓄的基本特点C.崇德尚贤的思想理念D.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3.隋末起义的领导者成分复杂,大致可分为乡民、贵胄大族、豪族官吏三类,起自民间者不占优势。
起义从当初逃兵役、反暴政的行为演变为推翻隋朝的政治斗争。
《唐会要》记“创业君臣,俱是贵族”。
这说明()A.隋唐的选官制度发生了重要的转变B.唐初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激烈C.隋唐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了新阶段D.唐初统治仍以士族地主为政治基础4.南宋初年在邕州(今广西南宁一带)设有买马司,专门负责从大理等地区买马的事宜。
在贸易中除使用银钱以外,还以盐和锦、彩等丝织品进行交换。
陆游诗中咏道:“国家一从失西陲,年年买马西南夷。
”这一举措()A.加深了民族间的交融B.缓解了南宋财政危机C.体现了羁縻政策失效D.推动了南宋文化繁荣5.图1是《东坡笠屐图》。
其文本故事最早的叙事是:东坡在儋耳→观闵客草舍→偶得一箬笠戴归→归女小儿皆笑,邑犬皆吠,此后陆续增加了“遇雨”“从农家借箬笠穿屐而回”“东坡向海南友人黎子云借阅柳宗元文集”“东坡看过其笠屐图像后自为题咏”等情节。
《东坡笠屐图》的故事不断被演绎的主要原因是()图1A.文人通过艺术创作还原真实历史场景B.民众借助历史人物故事表达精神诉求C.理学思想强化了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D.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根深蒂固6.晚清秀才刘绍宽在1894年前就阅览过《物理小识》等西学书籍,但仍学经义。
博格达乌拉祭故事
博格达乌拉祭故事【原创实用版3篇】目录(篇1)1.引言:博格达乌拉祭故事介绍2.历史背景:蒙古族祭祀文化及其传承3.故事梗概:祭奠乌利及其影响4.情节分析:乌利神的出现、祭奠仪式及其影响5.主题探讨:信仰与文化传承6.结论:博格达乌拉祭故事的意义正文(篇1)一、引言博格达乌拉祭故事是蒙古族祭祀文化中的一种传统仪式,它源于蒙古族的历史传统,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格达乌拉祭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乌利神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反映了蒙古族祭祀文化的传统,也体现了蒙古族信仰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二、历史背景蒙古族祭祀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于古代蒙古族的生活方式和信仰。
蒙古族祭祀文化传承至今,仍然被许多蒙古族人民所信仰和传承。
博格达乌拉祭故事作为蒙古族祭祀文化的一部分,也一直被蒙古族人民所传承和发扬。
三、故事梗概博格达乌拉祭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乌利神的故事。
在古代,乌利神出现在蒙古族人民的面前,他告诉人们要祭祀他,以祈求他的保佑。
于是,蒙古族人民开始举行祭奠仪式,以祭祀乌利神。
这个仪式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蒙古族祭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情节分析乌利神出现在蒙古族人民的面前,他告诉人们要祭祀他,以祈求他的保佑。
蒙古族人民开始举行祭奠仪式,以祭祀乌利神。
在祭奠仪式中,人们会献上牲畜、酒水等物品,以表达对乌利神的敬意。
目录(篇2)1.引言:介绍博格达乌拉祭故事,描述其背景和历史渊源。
2.祭祀过程:详细描述博格达乌拉祭的故事情节和角色设置,以及祭祀的程序和场景。
3.祭祀的意义:分析博格达乌拉祭的宗教和历史价值,以及其对于蒙古族文化和传统的影响。
4.总结:对博格达乌拉祭故事的总体评价和思考,讨论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正文(篇2)一、引言博格达乌拉祭故事是蒙古族民间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讲述了一个关于祭祀和信仰的古老传说。
这个故事源于蒙古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是蒙古族人民对于祖先和神灵的崇拜和敬仰的体现。
二、祭祀过程故事中,博格达乌拉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它代表着蒙古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
鄂尔多斯
鄂尔多斯历史悠久,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萨拉乌苏文化、青铜文化源远流长。
早在7万年前,“河套人”就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明朝天顺年间,蒙古鄂尔多斯部驻牧河套,始称鄂尔多斯;清朝顺治六年,鄂尔多斯各旗会盟王爱召,形成伊克昭盟;200 1年,撤盟设地级鄂尔多斯市。
鄂尔多斯自然资源富集,拥有各类矿藏50多种,其中煤炭已探明储量1676亿吨,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天然气探明储量8000多亿立方米,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温暖全世界”的鄂尔多斯品牌服饰从这里走向世界,羊绒制品产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世界的四分之一,已经成为中国绒城,世界羊绒产业中心。
鄂尔多斯文化艺术璀璨,是世界蒙古族传统礼仪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其中“鄂尔多斯婚礼”和“成吉思汗祭祀”以其独特的魅力载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改革开放以来,鄂尔多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新型工业化、特色城市化快速推进,地区要素集聚能力大幅提升,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被中央确定为全国改革开放30年十八个典型地区之一和全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七个典型城市”之一。
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43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898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5205元和8756元。
从1994年开始鄂尔多斯的经济规模强劲扩张,整个九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是以年均20%的速度飞增,增长速度连续7年居内蒙古之首,9年内经济总量翻三番。
2004年鄂尔多斯市人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额、羊绒、煤炭产量均位于全国城市排名第一。
以其惊人的发展速度和效益形成“鄂尔多斯现象”。
鄂尔多斯GDP总量由2000年的150亿元攀升到2005年的550亿元。
到2010年,经济总量超过800亿,财政收入80多亿,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接近2万元。
根据《2009年鄂尔多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鄂尔多斯市GDP达到2161亿元,人均GDP达到134361元,折合19672美元。
历史文献记载中的大熊猫形象
历史文献记载中的大熊猫形象
邓云霞
【期刊名称】《保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36)1
【摘要】大熊猫在古代文献记载中有多种形象,不同的形象反映了时人对大熊猫的不同认知.文献记载中的大熊猫是食用铜铁、似熊、似豹的猛兽、珍兽,也是英雄和仁义的化身,不同大熊猫形象与时人对大熊猫的认知程度、大熊猫的生存范围和大熊猫的生物属性有重要关系.将大熊猫看做是治病良方、珍贵贡品和化铁消食的错误观念,是历史时期大熊猫种群数量减少的客观原因.
【总页数】12页(P10-21)
【作者】邓云霞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云南昆明 650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
【相关文献】
1.《明孝宗实录》记载纠误及其在历史文献编纂学上的启示 [J], 程彩萍
2.中国历史文献中的异常大气光象记载与世界火山活动 [J], 张德二
3.历史文献记载中的乌拉特部考 [J], 青松;
4.历史文献记载中的三峡茶 [J], 张伶俐;陈卫星
5.论《江格尔》某些母题描写与历史文献相关记载的关联 [J], 策·巴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巴彦淖尔历史故事
巴彦淖尔历史故事巴彦淖尔市位于内蒙古西部,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和文化的城市。
以下是一些巴彦淖尔的历史故事:1.临河筑城:巴彦淖尔的临河地区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是匈奴的牧地。
到了西晋永嘉以后,临河地区又成为了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赫连勃勃夏的属地。
北魏政权设立镇,临河地域属沃野镇辖区。
隋初属丰州,大业三年(607年)撤州置郡,属五原郡。
唐初隶关内道,贞观中改州置郡,属九原郡。
这些都在《临河县志》中有详细记载。
2.杨家河的开挖:在1942年,傅作义将军批准在临河县第四区杨家河灌区成立了“米仓县”,以纪念为挖渠献身的杨米仓。
杨家河的开挖是巴彦淖尔历史上的一段重要事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杨家河如今已经成为了当地的重要水源,灌溉面积达到了65万亩。
杨家河的开挖对当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杨家河的开挖使得当地的自然环境得到了改善,河流的存在使得当地的生态系统更加稳定,也为当地的居民提供了水源。
其次,杨家河的开挖也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河流的存在使得农田得到了灌溉,从而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杨家河的开挖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更为重要的是,杨家河的开挖体现了当地人民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杨家河的开挖过程中,当地人民面对着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团结合作,最终完成了这个伟大的工程。
这种精神不仅激励了当地人民,也为其他地区的人民树立了榜样。
总之,杨家河的开挖对当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不仅改善了自然环境、促进了农业发展,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同时也体现了当地人民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精神。
挖掘地域文化资源 深化民族团结教育(二)——兼论河套文化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因素
理论研究科技风2021年2月D01:10.19392/ki.1671-7341.202104064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深化民族团结教育(二)—兼论河套文化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因素崔雅琴韩景轩河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摘要:在波澜壮阔的民族发展史中,从金戈铁马到保家卫国,河套各族共同开发了生活的土地,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 同创造了灿烂的经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面貌。
不同民族在相互交往中增进了解,加强依赖,形成“你中有我、我中 有你”的民族关系,梳理河套文化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因素有利于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河套文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河套文化是各民族长期发展形成的地域文化。
河套发 展过程中包含的历史、经济、文化、民族精神都是我们研究民 族团结教育的重要资源。
前篇拙作从宏观上论述了地域文 化、河套文化与民族团结教育的关系与实现路径,本篇将具 体探讨河套文化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体现。
_、河套各族共同开发了生活的土地,书写了悠久的历史从空间界限来看,根据目前可见的许多论著表述,“河 套”之名起源于明代成化二年(1466年),大多引用《明宪宗 实录》中的记载。
但是,据原西夏文化研究所所长王天顺教 授的论断,可以追溯到景泰元年(1450年),之前的记载都源 于《史记》《汉书》《水经注》等史籍的“河南地”之说,南限于 明代长城。
德泉在论文《河套文化定义表述纵横谈》中提出,我国各历史阶段各朝代对河套地域范围大小的划定是各不 相同的,但相同的是黄河几字湾的西、北、东三边的界定基本 上是一致的,南边划定的地区各有所不同。
古代河套的人口 流动,既有自发的内迁,也有因军事、政治需要被动的迁徙。
不管怎样,各民族人口都共同为开发河套、巩固边疆做出了 巨大贡献。
从时间界限来看,河套文化是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的代表,代表着中国史前时期距今10万年至1.5万年前的 约10万年时间段的文化形态。
河套文化的现代传承思考
河套文化Culture黄河黄土黄种人2023.08(下)河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凝结着中华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意义、优势与现状,探索新时代河套文化的现代传承策略,以期提升河套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
河套文化现代传承的意义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河套历史地理新探》的作者艾冲认为,河套地区应包括其基本区域(黄河河道从西、北、东三面围绕的高原地域,南以白于山、大罗山等为分水岭)和外延区域(从西、北、东三面围绕河套高原的黄河河道外侧支流流经的地区,包括其西方贺兰山东侧的宁夏平原、北方阴山南侧的后套平原和前套平原、东方吕梁山西侧的黄河支流区域在内)。
可以说,河套文化是一个区域范围较大的文化体系,囊括了多元的地域文化类型,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瑰宝。
河套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且多元。
从本质上而言,河套文化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交汇、碰撞与融合而形成的文化体系,不仅涉及6种传统的文化形态:原始的狩猎文化、采集文化、草原文化、农业文化、商业文化、工业文化,还包括众多的外延文化,如移民文化、水利文化、长城文化、酒文化等。
重视河套文化的现代传承工作有助于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便具有了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意识。
四季游牧、珍爱大草原上一些幼小的生命体、保护草原、不毫无节制地向草原索取食物……都是河套人在生产实践与日常生活中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行为写照。
换言之,人与自然相融共生是河套文化的基因内核。
新时代,加大对河套文化的现代传承力度,从根源上来说是在唤醒中华民族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意识。
利用河套文化丰富的精神内涵充盈人们的内心世界,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河套文化经久不息,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坚定中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其蕴含的开放、包容、进取与和谐的时代精神元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源泉。
乌拉特后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乌拉特后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乌拉特后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涵盖了多个方面。
其中比较知名的有乌拉特民歌、乌拉特服饰、驼球、泥塑和蒙医蒙药等项目。
1. 乌拉特民歌:这是蒙古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古典长调歌曲为主。
唱腔多用宫调、商调、徵调、羽调四个调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2. 乌拉特服饰:这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传统服装,反映了乌拉特后旗的文化和历史。
3. 驼球:这是一种在草原上流行的运动,类似于马球,但用的是骆驼。
4. 泥塑:这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主要用于制作各种小型雕像和装饰品。
5. 蒙医蒙药:这是蒙古族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包括草药疗法、按摩和针灸等。
近年来,乌拉特后旗不仅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推出了一系列文化旅游品牌和线路,如“印象塞北秘境乌拉特”,以更好地推广当地的文化和旅游资源。
此外,还有赏石艺术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及与驼奶相关的文化产业。
乌兰察布市历史文化专题
和平行曲线组成的几何纹图案;制法皆为手制。器形有罐、钵、盆、漏 斗、碗、器盖、环、纺轮等。石器多经磨制,少量为琢制,主要有长方 形穿孔石铲和窄首窄刃石斧,长方形穿孔石刀,梯形石锛、凿、磨盘、 磨棒、壁、纺轮、环、镞等。骨器皆用动物骨骼加工而成,有骨柄石刃 刀,槽形锥状器、锥、骨片等。该遗址是自治区发掘面积最大、出土遗 物最多的1处聚落遗址,距今大约5000-5500年(仰韶晚期阶段)左右, 其文化面貌具有浓郁的地方性文化特征,被命名为“庙子沟文化”。
现属乌兰察布盟管辖的丰镇等地,早在乾隆年间,就在“口外七厅” 的管辖之下。光绪年间,又定四子王部落及达尔罕的一部分垦地和村落 为兴和厅;设丰镇东界卢家营等地至察右正黄旗九佐领地为兴和厅;设 宁远界灰腾各村及毗连之右正黄、正红两旗地为陶林厅等。民国建立后, 所有的厅一律改为县治。
民国三年(1914年)曾建绥远特别区,所辖有归绥(民国元年以绥 远城粮饷同知厅并入前归化厅,始称归绥县)、萨拉齐、托克托、和林 格尔、清水河、武川、五原、东胜等八县,乌、伊二盟(13旗)及土默 特旗。原有的绥东四县(丰镇、兴和、陶林、凉城)则划归察哈尔特别 区。民国要七年(1928年)改特区为绥远省,当时废道存县,又将东四 县由察哈尔省划归绥远省,连同民国十二年以后增设的包头、集宁、安 北、固阳、临河等五县,共17个县均为绥远省所辖。
乌兰察布市历史文化专题
主讲人:欧 军
一.历史沿革 战国时,乌兰察布区域的大部分是赵国和匈奴的领地。 秦并六国后,又在原来这里的赵地设置云中、代郡、雁门三 郡。秦亡后,匈奴乘中原禁楚汉相争,无暇它顾之机,大举 南进,这里的大部分地区为匈奴所占有。西汉时,匈奴还在 今天的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境内,建立了最高的政府机关----中部单于庭。北魏前夕,拓跋、鲜卑在盛乐(呼市和林格尔 土城)设立北都,建立代政权,续据匈奴故地。隋唐时,突 厥又在今和林格尔境内建大利城进行管辖。以后的宋、元、 明、清历代,这里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女真、鞑靼、瓦 剌、蒙古相继生息之地。 清朝天聪年正式命名为乌兰察布盟。 据考证,乌兰察布盟得于蒙古语“乌兰察布”一词,即为 “红色山峰之两翼高地”之意。“乌兰察布”在乌兰察布市 四子王旗东八号白彦
乌拉特后旗景点介绍
乌拉特后旗景点介绍乌拉特后旗概述乌拉特后旗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北部,是典型的草原民族区域。
这里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中国北方一处宝藏待开发的旅游胜地。
乌拉特后旗景点丰富多样,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触摸大自然的美妙。
乌拉特后旗景点一:草原风光乌拉特后旗以其广袤的草原而闻名,每年夏季,这里的草原郁郁葱葱,一片绿意盎然的海洋。
踏上乌拉特后旗的草原,仿佛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远离了尘嚣和压力。
在这里,你可以尽情地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而夜晚的草原更是别有一番风情,银河低垂,星空璀璨,夜幕下的乌拉特后旗草原仿佛变成了一个梦幻的世界。
乌拉特后旗的草原还有着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这里的草原花卉繁多,如白草委陵菜、红花艾菊等等,吸引了大量的昆虫、鸟类和野生动物。
如果你幸运的话,在草原上还能遇到野生动物,如白头鹤、狼等,给你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旅行体验。
乌拉特后旗景点二:文化遗迹除了草原风光,乌拉特后旗还有许多值得一看的文化遗迹。
这些古老的建筑和文物见证了乌拉特后旗悠久的历史和民族文化。
1. 后家营遗址后家营遗址是乌拉特后旗最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位于后家营乡境内,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原始时代的建筑痕迹、陶器、玉器等文物,了解到乌拉特后旗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文化。
2. 粘合土民居粘合土民居是乌拉特后旗的传统建筑,这种建筑风格独特,结构简单但坚固耐用。
在乌拉特后旗的农牧民家庭仍然保留着这种传统建筑,你可以深入体验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感受到原生态的民俗风情。
3. 乌拉特后旗博物馆乌拉特后旗博物馆位于旗政府所在地,是一个展示乌拉特后旗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
这里陈列着丰富的文物和古籍,通过展览和解说让游客了解乌拉特后旗的发展历程和民族文化。
乌拉特后旗景点三:活动项目除了风光和文化遗迹,乌拉特后旗还提供各种各样的活动项目,让游客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体验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中2025届高三一诊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中2025届高三一诊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同志在为《福州古厝》一书撰写的序言中指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
”近日,总书记沿河西走廊自西向东,先后来到敦煌、嘉峪关、张掖、武威、兰州等历史文化名城考察调研,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城市文脉的关注。
城市文脉是贯穿于一个城市历史文化中的人类精神血脉,是这个城市在漫长时光中积淀的地域色彩和文化个性。
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个人都有义务保存好自己城市的文脉,因为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资源和动能。
今天,国人有能力在城市文脉保护中大有作为了。
近年来,我国各地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其他类型的城市,进行了大量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的制度探索。
除了历史文化名城必备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外,各地还制订了许多接地气、可操作的具体规章制度。
这些具体细致的法规将会为城市文脉的保存延续发挥长久的积极作用。
但是直到今天,总体上看我国城市文脉保存制度建设的路仍然很长,城市之间参差不齐的情况比较普遍,每个城市都有大量空白处需要填补,都有大量调查研究的具体工作要做。
要保存好城市的文脉,必须发挥多种社会力量的作用。
在城市文脉的保护工作中,社会力量参与的意愿比较积极。
一般说来,企业更适合于需要投资并能得到回报的项目,社会组织更适合于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个人则多做志愿者或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三者配合,可以较好地推动城市文脉的保存。
就中西部城市文物保护工作最为常见的资金困难问题来说,企业的进入使市场资本参与进来,可以大大缓解这一难题。
就东部城市文物保护人力不足的突出问题来说,运用较为充裕的财政资金购买专业化的社会组织服务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较好方式。
巴彦淖尔概要
巴彦淖尔概要巴彦淖尔(Bā Yàn Nào ěr),蒙古语意思是“富饶的湖泊”。
位于举世闻名的河套平原和乌拉特草原上,被誉为“塞上江南,黄河明珠,北方新城,西部热土”。
巴彦淖尔在远古时期,这里曾是一片汪洋。
历经多次复杂的地质构造运动和海陆变迁,最终形成了北部高原,中部山地、丘陵,南部平原的地形地貌。
巴彦淖尔历史悠久。
原始社会时期,巴彦淖尔境内就有人类活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36郡,巴彦淖尔属九原郡。
汉武帝时期,改九原郡为五原郡,并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开发和水利建设。
此时,巴彦淖尔大地已是阡陌纵横,鸡犬之声相闻。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巴彦淖尔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建设了美丽富饶的巴彦淖尔,共同创造了河套文明。
现在的巴彦淖尔,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一个新兴城市,东接包头市,西邻阿拉善盟,南隔黄河与鄂尔多斯市相望,北与蒙古国接壤。
总面积6.44万平方公里,人口176万,聚居着蒙、汉、回、满、鄂温克等20多个民族,2004年国家批准撤原巴彦淖尔盟设巴彦淖尔市。
主要语言:1.后套话:通行于全市城市、农村大部分汉族居住区,尤以河套地区为主。
居民主要为清末山西移民后代,是我国保留入声的最北地区之一。
2.普通话:通行在临河区东区和南区的一部分,该区居民主要为建国初京津冀地区移民及其后代。
3.东北话:通行在临河南区铁路周边,该区域主要为东北移民集中区。
4.蒙古语:通行于阴山北部牧区。
官方承认的正式语言之一,在全市机关单位和商店的招牌上均有使用,但民间使用人数较少。
巴彦淖尔旅游巴彦淖尔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从秦汉开始就是著名的古战场、农垦区、游牧区及民族聚居区。
悠久的文化和特定的地域,造就了巴彦淖尔特有的历史古迹,孕育了灿烂的河套文化和多彩的草原文明。
乌拉特草原埋藏着古生物的遗骸——恐龙化石。
在一亿两千万年前后的晚白垩纪时代,这里曾是恐龙的家园,在乌拉特中旗巴音满都呼恐龙化石区,中国考古人员与加拿大、比利时等国考古队进行过三次发掘考察,获得了大量古生物资料。
包头历史文献资源探析
二 、省 内产 生 的包 头历 史文 献
至 1 4 年 ,包 头地 区隶 属绥远省 。绥远 省编包含今 包头市地 区 9 9 的历 史文 献较 多 ,其 中 《 绥远 通志 稿 》、 《 归绥 道志 》、 < 远概 绥
况 》、 《 蒙藏 新志 》、 《 绥远 图志 》等较 为重 要 。 《 远通 志稿 > 绥
化 与 历 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WsH EFN 西部大开发L中旬 E ID ・ E T N EO T CAV ' M
2101 O O
.
包 头历 史文献 资源探析
张 建 国
( 头 市 图 书馆 ,内 蒙古 包 包头 0 0 0 1 3) 4
摘 要 :包头地 域历 史久 远 ,但 历 史文献 较 少,尤其 是现在 集 中保存 下来 的更 少。探 寻本地 历 史文献 ,对 了解和研 究 包头的历 史文化 具有 十分 重要 的意 义。本 文对 此略作探 析 。 关键 词 :包头 ;历 史文献 ;资 源;探析
三 、 国 家 产 生 的 包 头 历 史 文 献
至 1 4 年 ,国 家范 围产生 的包 含包 头地 区历 史文 献数 量较 多 , 9 9 如 《 诗经 》、 《 左传 》、 《 春秋 》、 《 史记 》、 《 汉书 》、 《 魏书 >、 《 北史 》、 《 宋史 》、 《 明史 》等均 有记 载。其 中 台湾 保存 的 < 中 国近代史 料丛刊 》中就 有 “ 中瑞 西北科考 团考察发 现 白云鄂 博矿 山” 的记 载等 、1 4 年9 出版 的中 等学 校教 科 用书 《 中 国分省 图 > 6 月 9 新
中 有 “ 头 市 、 萨 拉 齐 、 固 阳 、 百 灵 庙 以及 南 海 子 、 昭 君 墓 、 民 生 包 渠”等 记载 。
2019-2020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三中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2019-2020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三中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共60分)1. 中华民族的前身是华夏族,华夏族形成的基础是()A. 尧的部落联盟B. 禹的部落联盟C. 蚩尤的部落联盟D. 黄帝和炎帝部落联盟2. 晓明看电视剧《封神榜》时看到这样一个镜头:周武王联合800多个部落击败商朝军队,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他由此回忆起哪一个历史事件?()A. 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B. 商汤灭夏C. 牧野之战D. 国人暴动3.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与“诸侯”“列国”而产生的相关制度是()A. 禅让制B. 世袭制C. 分封制D. 郡县制4. 东方网消息:尼泊尔制宪会议与 2008 年 5 月 28 日召开会议,宣布正式结束尼泊尔的王位位世袭制的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中国历史上的王位世袭制起源于:()A. 夏朝B. 商朝C. 西周D. 春秋战国5. 战国时期发生的著名战役有:()A. 涿鹿之战和牧野之战B. 牧野之战和城濮之战C. 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D. 巨鹿之战和涿鹿之战6. 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A. 司母戊鼎B. 四羊方尊C. 可烧炭火的青铜器D. 三星堆青铜立人象7. 战国时期有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小县为吏。
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A. 齐国B. 楚国C. 燕国D. 秦国8. 我国奴隶社会依次序经历的四个时期是()A. 夏商东周春秋B. 夏西周商春秋C. 夏商西周战国D.夏商西周春秋9. 后人写诗赞李冰说:“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主要由于:()A. 兴修水利,使关中成为沃野B. 修筑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造福于人民C. 改进生产工具,推广牛耕D. 任秦国蜀郡太守,勤政廉洁10.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A. 黄帝时期B. 夏朝C. 商朝D. 西周11. 文字出现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之一,在奴隶社会,文字发展的顺序。
关于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范本)
关于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关于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的人介绍我的家乡和我的民族。
蒙古族在中国来说算是少数民族里人数很多的一个民族,也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
早在公元一世纪,就有了蒙古族最初的祖先,匈奴人,在数千年的游牧生活中也产生了很多专属的民族节日和习俗。
同汉族人一样,蒙古族人民也有大年和小年之分,小年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又称为“年火”,带有迷信色彩的传说是:要在这一天送“火神爷”上天,因为火神是赐与人们幸福与财富的,所以蒙古族群众对火是很尊重的。
平时用火小心慎重,不让小孩玩火,随意跨越火堆,出门远行先要祭火,出外归家要检点新柴放到炉灶里,以表示对火的虔诚。
待到小年这天,全家恭恭敬放地向“灶神”供献羊胸叉骨和哈达、香烛、奶食品等,并且全家人同吃羊胸叉肉,饮酒娱乐,夜以继日,将“祭灶”饭吃七天。
大年(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
从除夕到正月初,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鄂尔多斯蒙古族称正月为“察干萨日”。
‘察干”即白色,“萨日”即月。
他们认为白色是万物之母,象征着纯洁、吉祥,这种风俗在草原上流传很广。
据马可·波罗在他的<纪行>中记载:“蒙古人每逢元旦,依照古老的习俗,蒙古大汗及一切蒙古臣民。
正月初一开始都‘服白衣’;‘皆白袍’,人们互相馈赠白色之物”,以“白色为吉服”,白色为“吉祥纳福”,因此,把一年之首的正月称之为“白月”。
“白月”的元旦,元朝国内各地蒙古各部纷纷向蒙古大汗献“九九”白色之马驼,友邻各国还要献“九九”白色之大象。
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一些各自的节日。
譬如在锡林郭勒盟民间除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
【内蒙人必读】《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内蒙人必读】《蒙古行思录》第14集乌拉特导读《蒙古行思录》应该是蒙古族和身在内蒙古的人以及想要了解内蒙古的人都应该读的一本书。
【本书的核心内容】第一、历史——匈奴、突厥、契丹、蒙古这些游牧民他们的语言文化,他们才能够哪里来,现在在哪里第二、自然——蒙古高原、漠南漠北、西域青藏、七河河中、突厥斯坦这些地方发生了怎样的沧海桑田第三、宗教——历史舞台上,从早期的原始崇拜、民间信仰、萨满教、苯教;到曾经出现的摩尼教、景教、全真道教到莲花图案的佛教、星月代表的伊斯兰教、十字标志的基督教产生了什么影响往期精彩内容回顾:呼和浩特/ 盛乐/ 土默特/四子王旗/ 武川、召河、百灵庙第14集乌拉特文/阿沃亚斯游走完河套平原的灌溉农业区,我们去巴彦淖尔市的大草原——乌拉特去看看。
乌拉特草原属于乌兰察布草原的西部,东面和达茂旗、四子王旗草原连成一片,是过去乌兰察布盟的一部分。
这里地势非常平坦,由于气候干旱,地下水缺乏,农耕条件不足,所以是非常适合游牧的大草原。
(上图,乌拉特中旗和后旗)自古以来,这里是游牧民的主要牧场,但也是无处躲藏的大草原,没有办法形成绿洲、城市。
只有秦汉时期,在阴山北麓设置了受降城和一些军事要塞、戍堡、烽燧。
还有沿着阴山的长城。
这些遗址现在基本只能看到一些痕迹,但考古发掘还是出土了很多的文物。
据统计,乌拉特草原上的汉代古城遗址有20多处,基本都在阴山北麓的草原上。
由于这些古城遗址非常分散,现存的建筑遗迹几乎都没有了,如果有人能够从地理的角度,把这些古城的分布和地形结合起来,应该可以写出一篇很好的论文——汉代古城选址和当今地理变迁。
欢迎有兴趣的朋友与我一起作这个工作。
遗址太多,不能一一去到,只能拿一个保存较好的给大家看看了。
(上图,新忽热古城卫星图)新忽热古城位于乌拉特中旗新忽热苏木政府所在地北1公里之处,占地面积达1平方公里,是阴山北部地区汉代长城附近的一座大型古城。
古城的南墙与东墙各设一宽12米的城门,西墙、北墙没有门。
新忽热古城“受降城”解密
新忽热古城“受降城”解密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新忽热苏木附近,屹立着一座规模宏大的千年古城。
漫长的历史赋予了它太多的秘密。
有专家考证,它就是汉武帝在2000多年前下令修建的“受降城”。
内蒙古文物局在2007年11月组织专家通过对这座古城的考察,解开了当年成吉思汗的西征路线之谜。
2000多年历史的土夯古城新忽热古城位于乌拉特中旗新忽热苏木政府所在地北1公里之处,占地面积达1平方公里,是阴山北部地区汉代长城附近的一座大型古城。
宏大的规模和历史赋予它的沧桑令所有来访者对它肃然起敬。
古城平面为正方形,为正南北方向,东西长950米,南北宽950米,城墙裸露地面高低残缺不一,城墙为土夯而成,褐粘土夯层次清晰可辨,最高处为8米。
目前城墙各处有部分损坏。
据介绍,解放初期城墙基本完整,上面可并行4辆牛车。
古城的南墙与东墙各设一宽12米的城门,西墙、北墙没有门。
在东、南门外设有大型的瓮城;古城四角均有高大的角楼,四墙均有马面,通过对城内采集到的汉代陶片,唐代钱币西夏陶器残片等物分析,应当始建于西汉时期,历经北朝、唐、宋、西夏等历史阶段,目前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也有学者认为,新忽热古城曾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姻亲之部――汪古部的重要城镇,是内地到漠北的驿道之一,古城最兴盛的时候是元代,到明代逐渐衰落,这座古城曾是阿拉坦汗仅次于板升(现在呼和浩特)城的军事、经济、贸易重地。
为何如此庞大的土夯城墙竟能经历千百年的风雨侵袭战乱磨砺屹立至今?据有关专家分析,由于这座土城地处高原,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区,气候干燥,降雨量少,地质结构稳定,地层坚硬,所以很有利于古城的保存。
加之地处偏僻,经历战乱较少,所以古城有幸得以留存。
“受降城”之谜新忽热古城在近代被当地居民称为城库联,意为四面有墙的城。
在上世纪初,新忽热古城有一个神奇的传说:每天早晨的时候,人们可以听到这座2000多年历史的寂静古城内竟然有公鸡打鸣的声音,还有人曾经看到城里金光闪闪。
乌兰察布市历史文化专题-精选文档
武东县。在此以后,武东县、土默特旗撤消,土默特左 旗、土默特右旗建立划出,商都县、化德县划入,固阳县、 苏尼特右旗、二连市划入划出,丰镇撤县建市。2019年~ 2019年,和林县、清水河县、武川县划归呼和浩特市,达 茂旗划归包头市。历史走入20世纪90年代,乌兰察布这片 古老的土地迎来了一个崭新的纪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风起云涌为祖国北部这块神奇的土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 展机遇,也为乌兰察布盟的历史辟开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我们相信,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繁衍的各族人民, 一定会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乌兰察布的历史上添上浓重的 一笔。
敖包,历史上为重要军事要塞。所辖六个部落旗于一定时间常常会盟于 乌兰察布一地,接受清廷派来的钦差大臣的检阅和听取皇帝的诏命,将 会合处的地名冠之为盟。清天聪六年(公元1633年),四子王部落、乌 拉特前、中、后三旗、茂明安部落、喀尔喀右翼部落(即达尔罕旗)等 六个部落首次会盟于乌兰察布,故有乌兰察布盟之称。
2.老虎山遗址
老虎山遗址位于凉城县永兴镇北5公里处的老虎山南坡上。整个遗址 呈簸箕状,外围是石头垒的城墙,北高南低,平均海拔1300米以上,总 面积约13万平方米。老虎山遗址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1982年,内 蒙古著名考古学家田广金开始组织发掘半地穴房址57座、灰坑17个、墓 葬3座,并解剖了石围墙3处。出土了200多件石、骨、陶质生产工具和生 活用具。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遗址中石头垒的城墙、祭祀台、烧制 的白灰敷壁、规范的火塘,种种迹象表明,当时的凉城已迈入“中国文明” 阶段,与其它文化地区相比,处于领先水平。
现属乌兰察布盟管辖的丰镇等地,早在乾隆年间,就在“口外七厅” 的管辖之下。光绪年间,又定四子王部落及达尔罕的一部分垦地和村落 为兴和厅;设丰镇东界卢家营等地至察右正黄旗九佐领地为兴和厅;设 宁远界灰腾各村及毗连之右正黄、正红两旗地为陶林厅等。民国建立后, 所有的厅一律改为县治。
浅谈乌拉特后旗蒙古族驼球赛的发展与传承
浅谈乌拉特后旗蒙古族驼球赛的发展与传承乌拉特后旗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县级行政区,其名字源自乌拉特蒙古语中的“特让”一词,意为“居住地”。
乌拉特后旗地处大兴安岭以南,地理位置优越,境内资源丰富,尤以草原资源为其特色。
乌拉特后旗是典型的草原民族聚居地,其中以蒙古族人口最多。
蒙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传统的游牧民族之一,其传统民俗活动丰富多样,驮球赛就是其中之一。
驮球赛是蒙古族马背上的一项传统民间体育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驮球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的蒙古草原,当时蒙古族人民在生活和工作中常常需要使用骆驼或马来运输物资。
为了增强身体素质和技能,他们开始利用驮运的对象——驼球,进行竞技活动。
驮球赛通常在草原上进行,参与者骑在马上,用木棍或绳子将驼球拍向对方球门,并争夺得分。
这项活动寓意着蒙古族人民对丰收、团结和友谊的憧憬和祈愿。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驮球赛逐渐发展为一种融合了体育竞技、文化展演和旅游观光的综合性活动。
乌拉特后旗作为蒙古族人口较多的地区之一,对驮球赛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政府和相关部门多次组织和支持驮球赛的举办,通过举办驮球赛活动,宣传和传承了蒙古族传统文化,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乌拉特后旗的驮球赛得益于丰富的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其草原资源和自然环境为驮球赛的举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作为蒙古族的传统活动,驮球赛在乌拉特后旗得到了充分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当地的一项重要的体育和文化活动。
乌拉特后旗的驮球赛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参与者,为当地的旅游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乌拉特后旗的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驮球赛的支持和宣传力度,组织更多的比赛和活动,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和观众。
应加强对年轻人的培训和教育,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和技艺。
还应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保护和管理好草原资源,确保驮球赛的可持续发展。
应加强市场营销和推广工作,开拓新的市场和渠道,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乌拉特前旗家乡风俗作文
乌拉特前旗家乡风俗作文
本人试图通过挖掘和分析乌拉特民歌中的民俗文化,即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生活民俗,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丰富和发展民歌文化研究领域。
(一)物质民俗
物质民俗指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可感的、有形的、服饰、饮食、生产、交通、工艺等文化传承。
乌拉特人在过去三百多年间是游牧、半农半牧、畜牧等生产生活方式。
目前主要生产方式为畜牧。
这些生产生活方式民歌中有所描述:《<乌拉特民歌集>(二)》中有“挤奶姑娘”“巴音哈太的牧民”“草原牧羊人”“模范牧羊人”“广阔的草原”“牧马人的自豪”“乌拉特故乡”“牧马人的自豪”等。
乌拉特民歌《相聚蒙餐》中喝着奶茶,吃着手把肉……歌中的饮食品也是敬献神灵的物品。
敬酒时,在庄重的场合,先做“萨礼”,然后唱、接、饮,并俯首敬奉。
各种版本的《祝酒歌》亦如此,表达并体现出乌拉特蒙古人热情好客,招待客人的礼节和习俗。
(二)精神民俗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的民俗,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及民间艺术等。
2017年9月由刘利华编著的历史小说《长生天》出版,无论从内容还是在形式方面都堪称是一部史诗性巨著,折射出蒙古人独特的精神生活面貌。
蒙古人早期信仰萨满教,明末清初藏传佛教逐步取代了萨满教,成为了蒙古族的全民信仰。
(三)社会民俗
西迁三百余年的乌拉特部落,始终以接纳和迎接的态度融入社会,对美好生活有着无限的向往和追求,这体现在方方面面,尤其是在婚庆礼节上。
凡是庄重的场合唱诗歌,以三首歌曲开头是乌拉特的习惯,以三盅敬酒是地方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族的起源(图表)
东胡――――公元前5-3世纪(原始社会)
鲜卑
契丹 (潢水、老哈河)
室韦(鞑靼) (兴安岭西,今呼伦贝尔)
(6世纪) 分为南、北、钵、深未恒、大室韦5部
《旧唐书》:其中一部分蒙古部强大起来, 成为室韦的总称“蒙兀室韦”,居额尔古纳河南
(12世纪) 乞颜、扎乞颜、札答兰、泰赤乌、洪吉剌,吴良合 等部落。
刘嘉耘
2013年6月
共分四大部分 一、乌拉特前旗的由来 二、乌拉特文化的表现与传承 三、乌拉特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四、乌拉特文化的传承与保
第一部分 乌拉特前旗的由来
1、乌拉特前旗历史沿革:
乌拉特,系蒙古族部落名,意为“能工巧匠”。乌拉特前旗
历史悠久,古风犹存。早在20万人”,与山西丁村人、湖北襄阳人同处
民族融合的进程,形成了独具特色以农耕文 明为主的河套文化和深受当地百姓喜爱的二 人台、山曲等河套文化表现形式。在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这里的人们同仇敌忾, 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红色诗篇,有曾受 到列宁接见的红党创始人─恩克巴雅尔;有 李大钊之子李葆真领导下的绥西革命根据地; 有受到周恩来接见的抗日女王爷奇俊峰;有 在五原战役中被击毙于乌梁素海的日酋皇族 水川伊夫中将。
●清初,为乌拉特三公旗地。清中叶,汉人迁入,后设县, 旗管蒙,县管汉,改属五原厅。
●1925年,从五原厅分出,成立大佘太设置局,治所在今大 佘太镇。1926年,改为安北设置局,治所在今新安镇。
●1958年,三旗划归河套行政区,撤销安北建制,并入乌拉 特前旗。同年五月,改河套行政区为巴彦淖尔盟。1960年,划 归包头,1963年,划归巴盟至今。
同时还有蒙古高原上的塔塔儿部,蔑儿乞部,斡亦剌部。使用蒙古语族语言。 另外,还信奉景教的突厥贵族统治的蒙古化的突厥部落:克烈、乃蛮、汪古 部。
●1206年铁木真号称成吉思汗,建立“也 客蒙古兀鲁思”即大蒙古国。内蒙古地区是 其中的一部分。不同的很多部落在成吉思汗 的统一统治下,形成了蒙古族。
●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历经70余年征战,击败了金国与南 宋,建立元帝国。元帝国其疆域北至今西伯利亚,南至南海,东 北至今黑龙江下游、跨外兴安岭、乌苏里江以东,接鄂霍次克海 和日本海,西南包括云南、今缅甸北部、中部、东部;泰国北部、 老挝、越南西北部,都纳入元帝国的行省建置。元帝国对确立现 代亚欧版图的确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2、蒙古族的兴起与乌拉特部落
●蒙古人自称“蒙古”(Mongol)。较早 记载于中国《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 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上的民族”。 蒙古人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
●蒙古民族的真正族源的问题上,现、
当代多数学者认为蒙古族出自东胡。4世纪中 叶,鲜卑人的一支,自号"契丹",生活在潢 水和老哈河流域一带。居于兴安岭以西(今呼 伦贝尔地区)的鲜卑人的一支,称为"室韦"。 室韦与契丹同出一源,以兴安岭为界,"南者 为契丹,在北者号为室韦"。由于蒙古部的强 大,"达怛"一名逐渐又被"蒙古"所代替,成 为室韦诸部的总称。文字记载蒙古之称谓, 始见于《旧唐书》,称作"蒙兀室韦",是大 室韦的一个成员,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以南地 区。
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十五世孙布尔海的嫡系后 裔。
乌拉特系蒙古语,“乌拉”是蒙古语“乌 仁”一词在蒙古语言语法规则中连接表示多数 的名词格“特”时发生的音变词,其意是“能 巧”的意思。在此意上加上表示多数的名词格 “特”,则是“能工巧匠们”之意。因此乌拉 特部落则是“能工巧匠聚集之部落”的意思。
元太祖、世祖不但器重谋士将才,也非常重视百工技艺之人, 乌拉特部落是在蒙古铁骑驰聘沙场,征服别邦之地时为其铸造坚 甲利器、车辆辐辏的铁匠、木匠、银匠聚集之部落,太平时期封 分给哈布图·哈萨尔的属民。
1213年 率左军攻金蓟州、平、滦、辽西等郡,
中都(今北京),迫使金国的帝王奉女求和。
他曾几次把成吉思汗从危难中解救出来。
和硕特、准噶尔 杜尔伯特 土尔扈特部
准噶尔部
科尔沁
阿鲁科尔沁(阿鲁蒙古4部)
嫩科尔沁
阿鲁科尔沁 四子
乌拉特
茂明安
1522年,15世孙奎克迁嫩江
奎蒙克弟巴衮诺颜 布尔海 (侄)多尔济 长子昆都仑岱青 诺颜泰
●乌拉特部落西迁与乌拉特前旗的设置
《蒙古游牧记》记载:乌拉特部在呼伦贝乐居住之时分为三部分, 统称为后蒙古,满清顺治皇帝以平定苏尼特部落为由1646年进军 喀尔喀。在乌拉特首领陀跋·温布、骠骑将军色楞等的支持下平定 了车臣汗。由于乌拉特部落战功卓著,屡战屡胜、骁勇无敌,顺 治帝六年即1649年封陀跋为扎萨克国公统管东乌拉特;封温布的 儿子乌班为国公统管西乌拉特;封色楞的儿子八嘎八海为札萨克 力协理公统管中乌拉特,为防御厄鲁特部东犯,清廷谕乌拉特部 落旗出兵镇守中西边关隘口,乌拉特后旗镇守昆都仑沟、五当沟 (现五当召西沟,准确的蒙古读音是乌迪音高勒),把守黄河的 大树湾渡口;乌拉特中旗镇守哈达莫勒口子;乌拉特前旗镇守毛 尼胡硕(西山咀),把守黄河坦盖木独渡口。乌拉特三旗扎萨克 同驻哈达玛尔口,分民而不分地,未划分旗界、苏木界。前、中、 后三旗依蒙古族习惯则称左中右三翼,故根据各札萨克衙门,镇 守隘口的位置,习称前旗为西公旗,中旗为东达公即中公旗,后 旗为东公旗。
1636年 科左三旗 科左三旗
扎赉特旗 杜尔伯特旗 鄂尔多斯前、后旗
阿鲁科尔沁 四子部 乌拉特 茂明安
阿鲁蒙古:成吉思汗四个弟弟被分封在蒙古草原东部和大小兴安岭附近,即 元代东道诸王,其后裔部从统称为“往流”(翁牛特)意“王属”,又称阿 巴嘎或阿鲁蒙古。
●乌拉特部落 是蒙古诸部之一。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胞
重要历史文化及人物:
北魏拓跋王朝的龙兴之地、飞将军李广破敌建功
的古战场、昭君出塞旅居地、三国名将吕布的出
小 佘
生地、、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柳宗元、李
太
吉甫等名家名相都曾出任过天德军城的“令”
秦 长
(地区最高军事长官);秦始皇、汉武帝、隋炀
城
帝等皇帝都曾巡视过这里;
北魏沃野镇古城遗址
光禄塞古城
伴随着走西口、晋蒙商的出现,加速了多
游)
漠南
(今内蒙古) 察哈尔、永谢布 鄂尔多斯、土默特
漠北
外蒙古 喀尔喀
漠西(叶塞尼河上
翰亦剌惕(明) 瓦剌(明)
除科尔沁(4000人),兀良哈三卫外,封六个万户 哈布图哈萨尔始祖被任命为“云都赤”(佩刀护卫)主将
额鲁特或厄鲁特 (一般称卫拉特)
历十二翼之战 败扎荅兰
1203年
败克烈部,后败乃蛮部
一个时代。
●将距今约50万年的中晚期的“大窑文化”、距今约5—3
万年的“萨拉乌苏文化”、“河套人”。
大窑文化遗址
●夏、商、周时,天下置九州,乌拉特前旗属雍州北境; ●秦时,撤县设郡,汉属五原郡; 唐隶安北都护府;元隶云内下州;明为蒙古瓦刺所据; ●至明末,成吉思汗后裔设乌拉特部,将乌拉山前后辟为 蒙古游牧之地;清顺治五年(1648年)册封乌拉特部为乌拉特 前、中、后三旗,乌拉特前旗始置,迄今已有36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