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构造地质学考研复习整理
地质学考研必备构造地质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地质学考研必备构造地质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地质学是研究地球构造、地壳变化和地质现象的科学,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关注地球内部结构、板块运动和地质变形等问题。
在地质学考研中,构造地质学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本文将总结地质学考研必备的构造地质学重点知识点。
1. 地壳和地震带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壳,分为洲际地壳和洋中脊地壳。
地震带是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洲际地壳和洋底。
地壳和地震带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变化。
2. 板块构造和板块运动板块构造理论是现代构造地质学的核心理论,认为地球被划分为若干个板块,它们以构造活动为特征。
板块运动是指板块相对于地球表面的运动,可以解释地球表面的构造现象、地震带的形成等。
3. 层序地层和断层层序地层是指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地层序列,可以通过地层中的岩性、古生物化石等特征来划分。
断层是地层中断开的断裂带,记录着地壳变形的历史。
4. 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次。
地壳分为洲际地壳和洋壳,地幔是位于地壳下方的大范围岩石层,地核由内核和外核组成。
5. 构造变形和构造力学构造变形是指地层和岩石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变形。
构造力学是研究地壳运动和变形的力学原理和规律,包括构造应力、构造应变等。
6. 构造地质学的应用构造地质学在石油地质、矿产资源勘探和自然灾害预测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研究地壳构造和变形对于预测地震、地质灾害等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通过对地质学考研必备构造地质学重点知识点的总结,我们可以了解到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考研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从地壳和地震带、板块构造和板块运动、层序地层和断层等方面,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变化。
同时,地球内部结构、构造变形和构造力学等知识也是构造地质学的核心内容。
最后,我们还了解到构造地质学在石油地质、矿产资源勘探和自然灾害预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重点知识点,我们可以为地质学考研打下坚实的基础,取得优异的成绩。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1.绪论1.构造变形的场的基本类型:伸展构造,压缩构造,升降构造,走滑构造,滑动构造,旋转构造。
(伸、缩、升降、减、滑、旋)。
2.朱志澄将构造层次分为:表构造层次、浅构造层次、中构造层次、深构造层次。
其中表、浅构造层次为脆性破裂域,中深构造层次为塑形流变域。
2.沉积岩岩层构造1.构造的类型、成因、规模、和形态千差万别,但是从几何学看,基本可以归纳为: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
2.面状构造的三大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1)走向:1.走向线: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交线.2.走向: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相差180°)(2)倾向:1.倾斜线: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线。
2.倾向:倾斜线(下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向。
(3)倾角: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交角。
(4)视倾斜线:当剖面与岩层的走向斜交时,岩层与该剖面的交迹线。
(5)视倾角(假倾角):视倾斜线与其在水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
(真倾角总是大于假倾角)3.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1)原生构造:沉积、成岩过程中所形成的构造。
(2)次生构造:成岩之后,遭受地质作用变化后的构造。
(3)层理:由于岩石成分、构造和颜色的突变或者渐变所显示出来的一种成层构造。
4.原生构造鉴定岩层的顶低面(1)递变层理(韵律层理、粒序层理)递变层理的特点是:在一个单层中,从底面到顶面粒度由粗到细。
(下粗上细)(2)层面暴露标志:泥裂、雨痕泥裂:在剖面上呈“V”字型,开口示顶、尖端示底。
雨痕:凹面示顶,凸面示底。
5.倾斜岩层倾斜岩层露头界线复杂,表现为与地形等高线交切关系,并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即在经过山脊和河谷时,均呈“V”字形态展布,即“V”字形法则。
相反相同(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露头线与等高线同向弯曲)相同相反(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一致,岩层倾角>地面坡角,露头线与等高线反向弯曲。
)相同相同(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一致,岩层倾角<地面坡角,露头线与等高线同向弯曲。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知识归纳整理

知识归纳整理一、主应力与主应变。
★主应力:当物体受力而处于平衡状态时,经过该物体内部任意点总可以截取这样一具无穷小立方单元体,使其六个面上都惟独正应力的作用而无剪应力的作用。
在单元体中这六个面上的正应力称为主应力,其性质可以是张应力也可以是压应力。
★主应变:在均匀变形条件下,经过变形物体内部任意点总是可以截取这样一具立方体,在其三个相互垂直的截面上都惟独线应变而无剪应变,即仅有伸长或缩短,而截面所夹的直角没有改变。
这三个相互垂直的截面上的线应变称为主应变。
二、倾伏角与侧伏角。
★倾伏角:指直线的倾斜角度,即直线与其水平投影线间所夹之锐角。
★侧伏角: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时,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之锐角即为此线在这个面上的侧伏角。
三、节理系与节理组。
★节理系: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构造应力场中形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节理组称为节理系。
例如, 共轭“X”型剪节理算是属于一具节理系。
当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产状呈规律变化的一群节理,也可称为节理系,如放射状节理和同心圆状节理。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节理组: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构造应力场中形成的, 产状基本一致,且力学性质相同的一群节理称为节理组。
常见的节理组有雁列节理组。
四、角度不整合与平行不整合。
★平行不整合:1、概念:上、下两套地层的岩层产状平行一致, 但上、下两套地层之间发生过沉积间断, 缺失了部分时代的地层。
2、特征: 不整合面代表沉积间断和侵蚀阶段, 是一具古剥蚀面,在这个面上常有含下伏地层岩石碎块的底砾岩, 有时还保存了古风化壳和古土壤, 平行不整合面有起伏, 也有平整的, 它反映了上覆新地层沉积之前的古地貌形态。
3、形成过程:下降沉积→上升、沉积间断、遭受剥蚀→再下降,再沉积。
4、意义:平行不整合代表一次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的构造运动。
它的形成是由于地壳在一段阶段处于上升, 而在上升的过程中地层又未发生褶皱和明显倾斜, 不过露出水面接受剥蚀而发生沉积间断; 经过一段阶段后, 又再次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从而使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一部分地层, 但彼此的岩层产状是基本平行一致的。
构造构造地质学考研复习整理

构造构造地质学考研复习整理构造地质学部分:构造地质学(第⼆版),徐开礼、朱志澄主编,地质出版社,2006第⼆章:沉积岩层的原⽣构造及基本产状1.层理及其识别沉积岩最基本的沉积构造。
分为1) 平⾏层理2) 斜层理3) 波状层理。
识别:岩⽯成分的变化、岩⽯结构的变化、岩⽯颜⾊的变化、岩层的原⽣层⾯构造(波痕、底⾯印模、暴露标志)2.利⽤原⽣构造判断岩层顶底⾯(⾯向)1)斜层理:向底⾯收敛(与底⾯交⾓变⼩)2)粒级层理:(递变层理)下粗上细,两层间粒级突变3)波痕:(对称波痕)尖棱状波峰指⽰顶⾯⽅向4)层⾯暴露标志:泥裂、⾬痕、冰雹痕及其印模(底-泥质,顶-沙质)5)冲刷⾯:冲刷⾯附近常保留下伏地层的砾⽯6)古⽣物化⽯的⽣长和埋藏状态3.软沉积变形的主要标志1)负荷作⽤引起的变形:负荷构造、砂岩球、砂岩枕、⽕焰状构造2)滑塌、滑移作⽤——卷曲层理3)软沉积变形的鉴别特征:1) 常局限于⼀定的层位和⼀定岩性层中,⽽整套地层变形轻微.2) 主要由重⼒作⽤引起,故⼀般局限于⼀定地段.如:盆地边缘,⼤型隆起带边缘等有⼀定坡度差的部位.4.地质体的基本产状(产状要素及其表述⽅法)1) ⾯状构造:⾛向:倾斜⾯和⽔平⾯的交线叫⾛向线,⾛向线延伸⽅向为⾛向倾向:与⾛向线相垂直的为倾斜线,倾斜线在⽔平⾯上的投影沿⽔平向下倾斜的⽅向倾⾓:倾斜线和⽔平投影线的夹⾓、锐⾓(真倾⾓a :当剖⾯与岩层的⾛向垂直时,岩层与该剖⾯的交迹线叫倾斜线,倾斜线与其在⽔平⾯上的投影线间的夹⾓称为真倾⾓、视倾⾓b :当剖⾯与岩层的⾛向斜交时,岩层与该剖⾯的交迹线叫视倾斜线,视倾斜线与其在⽔平⾯上的投影线间的夹⾓称为视倾⾓,也叫假倾⾓。
关系:) 2) 产状表⽰⽅法:205°∠25°,倾向∠倾⾓或以北或南为0 ° ,记N65 °W ∠25°SW ⾛向、倾⾓和倾向。
3)线状构造:倾伏向:倾斜直线在⽔平上投影且直线向下倾斜的⽅向、倾伏⾓(γ):倾斜线和⽔平投影所夹的锐⾓、侧伏向:构成侧伏锐⾓⾛向线的那端⽅位、侧伏⾓(θ):倾斜线与侧伏向的夹⾓、锐⾓。
构造考研复习总结

《构造地质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走滑盆地:在走滑变形过程中形成的盆地。
走滑作用:由扭应力或剪应力引起地壳或岩石圈沿着某些构造边界或特定的构造带发生走滑变形的构造作用。
走滑构造:走滑作用产生的各种构造变形组合。
走滑断层:指沿断层面走向一盘相对于另一盘作水平运动。
转换断层:Wilson(1965)提出,指切穿岩石圈或地壳的走滑断层。
2、克拉通盆地:3、变形:岩石受力后经受了位移而使其初始位置发生改变的过程,变形结果是形成褶皱、节理、断层及劈理等各种变形构造。
线应变:亦称垂直应变,指岩石变形后的相对伸长或缩短。
剪应变:变形前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变形后其夹角偏离直角的量ψ称角剪应变,其正切称为剪应变。
泊松比:在弹性变形范围内,杆件的横向线应变与纵向线应变之比的绝对值为一常数。
主应变:在主应变面上的线应变。
主应变面:三个相互垂直的面。
主应变轴:三个相互垂直的主应变方向。
均匀变形:变形物体内部各点的应变特征相同,即该物体经受了均匀变形。
4、盆地:朱夏(1965)在地质发展历史一定阶段的一定运动体制下形成发展的沉降大地构造单元。
M。
T。
Halbouty(1979):二、大题(一)板块构造学说原理与发展1、板块构造学说定义阐述全球规模构造运动及其动力学的一种学说。
该学说由地幔对流、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岩石圈消减和大陆碰撞等几部分共同组成。
地幔对流导致海底扩张,并从扩张中心(裂谷或大洋中脊)向两侧发展,产生新洋壳。
后者的前沿向大陆岩石圈下潜没,并被软流圈所吸收,称为岩石圈消减。
海底扩张作用同时也推动与其相连大陆的漂移,并且因其间大洋岩石圈的消亡而导致两侧大陆的碰撞和板块拼接。
(1)大陆漂移说A、定义最早是由德国气象学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于1910年提出的。
魏格纳认为,大陆由较轻的刚性硅铝层组成。
它漂浮在较重的粘性硅镁质洋底上。
地球上的所有大陆在古生代石炭纪以后曾联结成统一的大陆,称之为联合大陆或泛大陆(Pangaea)。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2(精心整理 )

构造地质学1.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变位,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它面状和线状构造。
2.构造地质学:研究组成岩石圈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构造作用中形成的变形现象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及其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3.从空间尺度看,构造可分为巨型构造,大型构造,中型构造,小型构造,微型和超微型构造。
4.原生构造:在沉积物堆积与成岩过程中产生的构造。
例如:层理构造、层面构造、同生结核、叠层石等。
5.利用原生构造判断岩层顶底:斜层理(交错层理)——收敛指示底面(顶截底切);递变层理—上粗下细,顶面与上一层地面有明显界限;波痕——波峰指顶,波谷指底;泥裂——V型尖端指底面;雨痕和冰雹痕—岩层顶面留下凹痕,上覆岩层形成瘤状突起的印模;冲刷面—顶面有凹凸不平的冲刷面;底面和印模-- ;生物标志—遗迹化石的凹面指向岩层的顶面,腕足类腹足类介壳化石凸面指向岩层顶面,藻类穹状纹层的凸出方向指向岩层顶层。
理解几种主要软沉积物变形的形成机理。
压模与火焰状构造:压模是当砂层沉积处在塑性状态的泥质层之上时由于超负载或差异负载作用使沉积物发生垂向流动而成。
球状和枕状构造:是由于地震,水体拢动和局部负重使砂层破裂,下沉而形成。
如何鉴别软沉积变形:1、软沉积变形常局限于一定层位或一定岩层中,如果整套岩系变形轻微,更说明个别层的变形可能是软沉积变形的结果;2、…常局限于一定的地段;3、软沉积变形主要是重力作用的结果,一般不显示构造应力造成的构造定向性。
6.水平岩层的特征:同一层面上各点海拔高程相同;地层不倒转时,岩层下老上新;在地质图上表现为与等高线平行或重合,一般不相交;水平岩层的厚度就是岩层顶面标高与地面高标之差;水平岩层的露头宽度随地层厚度和地面坡度的变化而变化。
7.倾斜岩层的V字型法则: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反时,岩层界限与等高线弯曲方向一致,岩层界限弯曲程度小于等高线;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同时,倾角大于坡角时,岩层界限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同,倾角小于坡角时,岩层界限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同,岩层界限弯曲程度大于等高线10.整合接触:(平行或近平行的,连续沉积的新老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上下地层沉积层序没有间断,产状一致,岩性或所含化石是一致或递变的不整合接触:(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11.平行不整合接触:上下地层产状一致,之间有地层缺失(形成过程:下降,沉积-上升,沉积间断,遭受剥蚀-再下降,沉积)12.角度不整合接触:上下地层产状不一致,且之间有地层缺失。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一.绪论1构造尺度: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超微型。
2构造变形场根本类型伸展构造压缩构造升降构造走滑构造滑动构造旋转构造形成原因水平拉伸或垂上升起导致的水平拉升水平挤压岩石圈或地幔垂想运动顺直立剪切面水平滑动或位移重力失稳而导致的重力滑动陆块绕轴转动形成现象裂谷,地堑地垒,盆地构造皱褶,逆冲推覆高山和盆地的形成原因走滑断层和走滑断裂大型平缓正断层 3构造的层次划分:表层,浅层,中层和深层构造层次二.产状和沉积构造 1面状构造的产状:倾向,倾角〔倾向:垂直于岩层的走向线在倾斜面上做垂线〔倾斜线〕,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叫倾向线,倾向线从高向低所指的方向叫倾向。
倾角: 岩层的倾斜线及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就是岩层的倾角, 又称真倾角〕。
2线状构造的产状:倾伏角,侧伏角〔倾伏向: 某一线段在空间的沿倾斜方向的延伸方向,即某一倾斜直线在向下倾斜方位上的水平投影线所指示的方向,用方位角或象限角表示。
倾伏角:指直线的倾斜角度,即直线与其水平投影线间所夹之锐角。
侧伏角: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时,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之锐角即为此线在该面上的侧伏角。
侧伏向:就是构成上述侧伏角的走向线的那一端的方位〕。
3原生构造类型可表示表示地层的方向交错层理顶部被截切,下部收敛递变层理从底到顶粒度由粗到细波痕可以看做当时的顶部泥裂“v〞字形开口方向指示顶部雨痕凹坑可以指示顶部生物标识穹起纹层的凸出方向示顶 4软沉积变形〔沉积物还未充分固结成岩时发生的形变〕 5地层的接触关系:整合:产状一致时间上连续的两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平行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岩层产状平行一致, 但上、下两套地层之间发生过沉积间断, 缺失了局部时代的地层,接触面为古侵蚀面;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俩套地层间既缺失局部地层彼此产状又不相同,上覆地层底部常有底砾岩,底面常与不整合面根本平行。
三.应力分析和应变 1、概念应力: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张应力:使物体受拉伸的正应力压应力:使物体受压缩的正应力剪应力;平行于截面dF上的力应变;指物体在该时刻的形态与某一早先的形态之间的差异剪应变;原来互相直交的俩条直线变形后所改变的角度。
河南省考研地质学复习资料地球构造演化知识点总结

河南省考研地质学复习资料地球构造演化知识点总结河南省考研地质学复习资料:地球构造演化知识点总结地球构造演化是地质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关注着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球表面的演化过程。
作为河南省考研地质学的复习资料,本文将总结地球构造演化的知识点,并提供适合考研复习的内容。
以下是地球构造演化的主要知识点。
一、结构地质学1. 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其中,地壳为最外层,地幔为中层,地核为最内层。
地壳又可细分为地壳板块,每个板块由大陆壳和海洋壳组成。
2. 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研究地球的构造和构造形态。
其中,构造是指地球内部岩石在各种力的作用下所表现出的各种形状和构造形态。
构造形态包括褶皱、断裂、地块等。
二、板块构造理论1. 主要板块地球的地壳板块可以划分为主要板块和辅助板块。
主要板块包括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等。
这些板块相互作用并导致地质效应,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2. 板块边界板块边界可分为三类:板内边界、板间边界和边缘边界。
板内边界是同一板块内不同部分的交界线,板间边界是不同板块之间的交界线,而边缘边界则是板块与大洋或大陆边缘的交界线。
三、地球演化理论1. 岛弧理论岛弧理论是解释地球地壳演化的重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在弧形地带,岛弧与陆块的相互作用导致火山作用和构造变动,从而形成地壳的变动与演化。
2. 大陆漂移理论大陆漂移理论是指地球上的大陆在地质历史上移动的现象。
根据该理论,地球上的大陆曾形成一个超级大陆,随后发生了漂移,分散成现在的大陆。
四、地震与地震预测1. 地震原理地震是地球内部岩石因地壳运动而发生应力积累和释放的现象。
当岩石达到破裂极限时,就会产生地震。
2. 地震波地震波是地震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动。
主要有P波、S波和表面波等类型的地震波。
3. 地震预测地震预测是指基于地震学理论和地震活动规律,通过观测和分析地震前兆,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地震的发生概率。
综上所述,地球构造演化是地质学中一个关键的研究领域。
重庆市考研地质学复习攻略地质力学与构造地质学

重庆市考研地质学复习攻略地质力学与构造地质学地质力学与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考研中的两个重要科目,也是考生们备考的难点之一。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能够系统而有效地进行复习,特整理了以下重庆市考研地质学复习攻略,希望能对大家的备考工作有所帮助。
一、总体复习思路1. 理清知识体系:首先需要理清地质力学与构造地质学的知识体系,了解各个知识点的概念、原理和相关内容。
建议使用教材、参考书和复习资料等多种来源进行学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 深入理解重点难点:针对考研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点,要进行深入理解和思考。
对于概念性的知识点,要结合实际例子进行分析和理解;对于公式和计算题,要多进行练习和总结,强化记忆。
3. 查缺补漏:在学习过程中,及时查找自己的薄弱环节,并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和强化。
可以结合历年真题和模拟题进行练习,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进行重点攻克。
二、地质力学复习攻略地质力学是研究地球固体物质的力学行为和力学性质的学科。
在考研中,地质力学的复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本概念:了解地质力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应力、应变、弹性模量、黏弹性、塑性等。
强化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可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整理知识点。
2. 地应力:掌握地球内部各个深度处的地应力分布规律,了解与地应力相关的理论和计算方法。
掌握地下开采和工程中地应力的影响及其调整方法。
3. 岩石力学:了解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包括岩石的强度、变形和破裂等。
重点掌握岩石力学参数的计算方法,如黏弹性模量、杨氏模量等。
4. 断裂和断层:理解断裂和断层的概念及其与构造地质学的关系,了解断裂的分类和成因,掌握断层的判别和测量方法。
三、构造地质学复习攻略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及其内部构造的学科,主要包括构造形态、构造运动和构造演化等内容。
在考研中,构造地质学的复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与构造:掌握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了解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了解构造与地质历史的关系。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一、名词解释1、构造层(1)答案中出现“一套地层组合(或建造)及其组成的构造”。
(2)指出构造层由角度不整合限定。
2、隔槽式褶皱是由一系列平行线状延伸的紧闭向斜和开阔平缓背斜相间排列而成的一组褶皱。
简单的说就是向斜窄,背斜宽。
其背斜形状似箱子,又称箱状褶皱。
是过渡型活动区的一种典型的褶皱类型。
隔档式褶皱是由一系列平行的背斜和向斜相间组合而成的一组褶皱。
四川盆地东部的一系列北北东向褶皱就是这类褶皱的典型实例。
3、糜棱岩(1)指出这是韧性剪切带内特征的动力变质岩。
(2)指出以下4个特点中的任何一个或者全部特点。
4个特点:①与原岩相比,粒度显著减小;②具增强的面理和(或)线理;③发育于狭窄的强应变带内;④岩石中至少有一种主要的造岩矿物发生了明显的塑性变形。
4、地垒(1)指出是正断层的组合形式之一。
(2)指出两组倾向相背(或相反)的正断层构成的构造组合,或者画出地垒示意图。
5、逆冲双重构造(1)指出这是逆冲推覆构造带内的构造组合形式之一。
(2)由顶板逆冲断层、底板逆冲断层和夹于其间的一套叠瓦式逆冲断层和断夹块构成的构造组合。
二、应用题1、下面的三幅图都是地质图,请分别判断图中为层的性质(每图5分,共15分)。
2、下图是某地的三幅地质剖面图,请分别判断图中断层的性质(每图5分,共15分)。
(1)(a)图-逆断层,(b)图-正断层,(C)图-逆断层,每答对一个图得5分。
3、下面的两幅图都是某地的构造图,已知地面基本水平,请分别判断图中断层的性质(每图(1)(a)图-左行平移断层,(b)图-右行平移断层,每答对一个图得5分。
(2)如果仅回答平移断层得1分,每答一个平移断层得1分。
三、问答题断层的野外识别标志有哪些?(1)地貌标志、构造标志、地层标志、岩浆活动和矿化标志、岩相和厚度突变带。
(2)对每一种标志作以简单解释。
客观题考试试卷问题1单选(2分)平面上纵向长度与横向宽度之比大于10的褶皱称为o线性褶皱匏式背斜构造盆地等轴褶皱等斜褶皱问题2单选(2分)直立倾伏褶皱是轴面近直立、近水平的褶皱。
构造地质学考研终极总结

《构造地质学》一、名词解释●原生构造(99)是指在变形以前与岩石形成同时产生的构造,反映了由于沉积作用或侵入作用所产生的沉积岩或岩浆岩的原来面貌。
●层理(99)是沉积物从其搬运的载体(水或空气)中沉淀,经垂向沉积和侧向加积而形成的一种构造。
●波痕(00)沉积物表面由于水或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波状表面。
●应力莫尔圆(95 00 A 00B 02 03)在应力分析中,一种重要的图解方法,能完整的代表一点的应力状态。
●构造应力场(98 03)地壳内一定范围中某一瞬时的应力状态。
●均匀变形(02 04 06 08 14)物体内各点的应变特征相同的变形。
●连续变形和非连续变形(08 09 11)若果物体内从一点到另一点应变状态是逐渐改变的,则称为连续变形。
如果是突然改变的,即应变是不连续的,则称为非连续变形。
●应变椭球体(95 00 03 05 07 11 12)为了形象的描述岩石的应变形态,常设想在变形前岩石中有一个半径为1的单位球体,均匀变形后成为一个椭球,以这个椭球体的形态和方位来表示岩石的应变状态,这个椭球体即应变椭球体。
●递进变形(05)在变形过程中,物体从初始状态变化到最终状态的过程是一个由许许多多微量应变的逐次叠加过程,这种变形的发展过程称为递进变形。
●纯剪切(99 14)在变形过程中不发生体积变化且中间应变轴应变为零的变形。
●共轴变形(07 09 20)在递进变形过程中,如果各增量应变椭球体的主轴始终与有限应变椭球体的主轴一致,这种变形叫共轴递进变形。
●应变硬化(13)在中、低温条件下,多数岩石的应力—应变曲线有一个小的正斜率。
如果想继续进行塑性变形,必须使应力继续增加,这个过程成为应变硬化。
●蠕变(99)在应力长期作用下,即使应力小于常温常压下短期试验的屈服极限,岩石也会发生缓慢的永久变形,这种与事件相关的变形称为蠕变。
●稳态蠕变(05)应变速率近于常量的蠕变称为稳态蠕变。
●位错蠕变(98 02 04 06)高温下的变形机制,当温度T>0.3Tm(Tm为熔融温度)时,恢复作用显得重要起来,位错可以比较自由的扩展且从一个滑移面攀移到另一个滑移面。
考研地质学专业基础知识与复习重点

考研地质学专业基础知识与复习重点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形成、演化和构造特征的学科,而考研地质学专业则是深耕于这片领域的学子们梦寐以求的殿堂。
作为广大考生备战考研的重要学科之一,地质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复习重点显得尤为关键。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考研地质学专业的基础知识点和复习重点,希望能够为各位考生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地质学专业基础知识点1.岩石学岩石学是地质学中的基础学科,主要研究地壳岩石的分类、成因和演化。
在考研地质学中,岩石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考生需要掌握岩石的分类方法、岩石成因的认识以及岩石在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作用等知识点。
2.矿物学矿物学是研究地球上各种矿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结构和产状等内容的学科。
考研地质学中,矿物学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领域,考生需要了解各种矿物的特征、分类方法以及在地质实践中的应用等内容。
3.地球化学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化学现象的学科,主要包括地球内部和表层岩石圈中元素的分布、迁移和循环等内容。
考研地质学中,地球化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于考生来说也是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一。
4.地质构造学地质构造学是研究地球构造的学科,主要研究地球的构造特征、构造力学原理以及构造演化规律等内容。
考研地质学中,地质构造学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考生需要熟悉地球的各种构造形态、构造过程和构造作用等知识点。
考研地质学复习重点1.岩石分类考生需要牢记各类岩石的分类方法,包括岩石的成分、结构、产状等特征,能够准确辨识各种岩石,并理解其形成机制和地质意义。
2.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考研地质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考生需要重点复习地质构造的基本原理、构造形态和构造演化过程,能够分析地球构造对地质环境和资源的影响。
3.矿物特性矿物学也是考研地质学中的重点内容,考生需要熟悉各种矿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产状特征,能够准确鉴定矿物并了解其成因和用途。
4.地球化学要点地球化学在地质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考生需要重点掌握地球化学元素的地球分布规律、地球化学循环和地球化学探测方法等内容,深刻理解地球化学在地球演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复习要点.doc

构造地质学复习要点1.构造:指物体中物质组成的构成方式及样式。
2.地质构造:指地质体中物质组成的构成方式及样式。
3.尺度:指物体的规模大小。
4.伸(水平伸展):水平位伸或垂向隆起导致水平拉伸形成的构造,如裂谷、地堑■地垒、盆岭构造、变质核杂岩等。
5.缩(水平挤压):水平挤压形成的构造,如褶皱系、逆冲推覆构造。
6.升(隆升)降(沉降):岩石圈或地幔物质垂向运动引起区域性隆起和拗陷。
7.剪(走滑):顺直立剪切面水平方向滑动或位移形成的构造。
8.旋(旋转):陆块绕轴转动形成的构造。
9.滑(重力滑动):重力失稳引起的重力滑动构造。
10.地质体:各种成因的形态各异、尺度多样、性状不同的自然岩石体或土质体。
11.面状构造:指地质体中几何的或物理的呈面状的结构面。
12.线状构造:指地质体中几何的或物理的呈线状的物体。
13.产状:地质体在三维空间的产出状态。
14.产状要素:用来表示面状或线状构造要素与水平参考面和地理方位之间的关系。
15.地质体界面:是指地质实体间及内部的接触面,这种面可以是几何的、物质的或状态间的界面。
所以,地质界面是不同尺度的各种(不同)地质体之间的接触面。
16.走向: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叫走向线,走向线两端延伸的方向即为该平面的走向。
17.倾向: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相垂直的线叫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沿平面向下倾斜的方位即倾向。
18.倾角:指平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19.倾伏向(指向):Plunge direction:构造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构造线倾斜方向。
20.倾伏角Plunge:构造线与其水平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21.侧伏角Pitch: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时,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之锐角即为此线在那个面上的侧伏角。
22.侧伏向pitch direction:构造线所在的构造面与水平面交线所指构造线的倾斜方向。
就是构成上述锐角的走向线的那一端的方位。
构造地质学复习必备资料(内部整理)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构造应力场:地壳一定范围内某一瞬间的应力状态。
(4分)2、盐丘:由于盐岩和石膏向上流动并挤入围岩,使上覆岩层发生拱曲隆起而形成的一种构造。
(4分)3、底劈构造:由变形复杂的高塑性层(如岩盐、石膏和泥质岩类等)为核心,刺穿变形较弱的上覆脆性岩层的一种构造。
一般分为底劈核、核上构造、核下构造三个部分。
(4分)4、飞来峰: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四周外来岩体剥掉,在原地岩块上残留小片孤零零的外来岩体,称为飞来峰。
(4分)5、构造窗: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部分外来岩体剥掉而露出下伏原地岩块,表现为在一片外来岩块中露出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原地岩块,称为构造窗。
(4分)6、窗棂构造:是强硬岩层组成的形似一排棂柱的半园柱状大型线理构造。
(4分)7、石香肠构造: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到垂直或近于垂直岩层的挤压时,软弱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夹在其中的硬岩层不易塑性变形而被拉伸,以致拉断,形成剖面上形态各异、平面上呈平行排列的长条形岩块,即为石香肠。
(4分)8、破劈理:指岩石中一组密集的剪破裂面,裂面定向与岩石中矿物的定向排列无关。
间距一般为数毫米至数厘米。
(4分)9、流劈理:为变质岩和强烈变形岩石中最常见的一种次生透入性面状构造,它是由片状、板状或扁园状矿物或几何体平行排列构成,具有使岩石分裂成无数薄片的性能。
(4分)10、递进变形:在变形过程中,物体从初始状态变化到最终状态的过程是一个由许许多多次微量应变的逐次叠加过程,这种变形的发展过程称为递进变形。
(4分)11、柱状节理:为玄武岩中常见的一种原生破裂构造,总是垂直于溶岩的流动层面,在平缓的玄武岩内,若干走向不同的这种节理将岩石切割成无数个竖立的多边柱状体;其形成与熔岩流冷凝收缩有关,横断面为六边形、四边形、五边形及七边形等多种形态。
(4分)12、枕状构造:枕状构造是水下基性熔岩表面具有的一种原生构造。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范本模板】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构造地质学其研究对象是地壳或岩石圈的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变位,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
研究地质构造的理论意义:阐明地壳构造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育顺序,探讨地壳构造的演化和地壳运动规律及其动力来源。
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应用地质构造的客观规律指导生产实践,解决矿产分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及环境地质等方面有关问题。
1。
构造尺度、构造层次、构造旋回、构造层的概念构造尺度主要是指地质构造的规模。
一般把构造尺度划分为巨、大、中、小、微以及超微等六个级别。
构造层次是指在同一次构造变形中,由于在地壳中不同深度,因压力、温度的不同而引起岩石物性的变化,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构造分层,一般把地壳或岩石圈划分为表、浅、中、深四个构造层次。
构造旋回是指从和缓地壳运动到剧烈地壳运动的一个旋回构造层指一次构造旋回时间内收地壳运动的作用(包括沉积建造、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而形成的综合地质体即为一套构造层。
2。
地质构造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构造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①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分布和组合形式;②地质构造的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形成时间、先后顺序与演变规律;③探讨产生地质构造的地壳运动的方式、规律和动力来源.地质构造的研究方法:构造地质学研究应包括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以及构造演化历史研究①构造解析法(构造几何学解析、动力学解析、运动学解析)②历史分析法第二章·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1.从哪些方面识别层理?层理是沉积岩最常见的一种原生构造。
它是沉积物沉积时由于介质(如水、空气)的流动在层内形成的成层构造。
由于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及层的厚度、形状等在剖面上的变化而显示出来。
层理按照其形态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平行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组成层理的要素有细层、层系、层系组。
构造地质学考试重点复习内容(整理篇)

构造地质学考试重点复习内容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形变、变位,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构造地质学研究包括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以及构造演化历史的研究:a.构造几何学研究b.构造运动学研究c.构造动力学研究d.构造演化历史的研究。
构造旋回:地壳运动在地质历史中的表现特征是无时不刻不在运动,并具普遍性和旋回性,从和缓地壳运动到剧烈地壳运动算作一个旋回,叫做构造旋回或构造运动期。
构造层:一次构造旋回时间内受地壳运动的作用(包括沉积建造、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而形成的综合地质体即为一套构造层。
构造世代:主要是指不同旋回或构造幕中形成的构造顺序。
在一个构造幕中形成的构造群为一个世代的构造。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在沉积物堆积与成岩的过程中产生的构造。
如:层理构造、层面构造、包卷构造、同生结核、生物遗迹、叠层石等。
固结成岩之后形成的构造为次生构造。
岩层:有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
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岩层叫沉积岩层。
按层厚度可分为:块状层h>2m,厚层2m>h>0.5m,中层0.5m>h>0.1m,薄层0.1m>h>0.01m,微层h<0.01m。
层理:沉积物沉积时由于介质(如水、空气)的流动在层内形成的成层构造。
组成要素:细层、层系、层系组。
细层(纹层):是组成层理的最小单位,厚度极小,常以毫米计。
层系:由成分、结构、和产状上相同的许多细层组成。
层系的上下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层系厚度。
层系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似层系组成的,是在同一环境的相似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
层理按形态,层理按形态分为平行层理、斜层理、波状层理。
识别层理的标志为:岩石的成分、结构和颜色以及层间分界面:1.岩石成分变化2.岩石结构变化3.岩石颜色变化4.岩层原生层面构造沉积岩原生构造确定岩层顶底面的标志有:1.斜层理。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变位,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线状和面状构造等。
2.递进变形:从初始状态至最终状态之间,岩石变形全过程,用于理解和描述变形过程。
3.共轴递进变形是指无限小应变主轴方位与有限应变主轴方位使终保持一致的递进变形,递进纯剪切变形是典型的共轴递进变形。
非共轴递进变形是指有限应变主轴和无限小应变主轴方位不一致的递进变形,简单剪切变形是典型的非共轴递进变形。
4.剪切褶皱作用:又称滑褶皱作用。
剪切褶皱作用的形成机制是岩层沿着与层面不平行的细密的剪切面有规律地发生差异剪切滑动而形成的褶皱。
岩层面在这种褶皱作用中不起任何控制作用,而只是反映滑动弯曲的标志,因此又叫被动褶皱作用。
5.压扁作用:岩层在顺层挤压作用下,在压应力方向上岩层均匀缩短及垂直应力方向上岩层均匀加厚的效应称压扁作用。
6.底辟作用是指地下低密度高塑性物质(岩盐、石膏、粘土等)在静水压力影响下,由下向上流动的作用。
7.底辟构造:地下高韧性岩体如岩盐、石膏、粘土或煤层等,在构造力的作用下,或者由于岩石物质间密度的差异所引起的浮力作用下,向上流动并挤入上覆岩层之中而形成的一种构造。
8.剪节理是指沿着与最大剪应力作用面成45゜- /2方位上产生的破裂面,张节理是沿着最大张应力作用面产生的破裂。
9.韧性断层(韧性剪切带)是地壳深部层次(经常大于10km)面状流变带,它不见断层面,但从断层的一盘到另一盘具有连续变化的明显位移。
10.构造置换:指岩石中的一种构造在后期变形中或通过递进变形过程被另一种构造所代替的现象。
11.飞来峰: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外来岩体大量剥蚀掉,只在大片被剥露出来的原地岩块上残留小片孤零零的外来岩体,成为飞来峰。
12.构造窗: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部分外来剥掉而露出下伏原地岩块,表现为一片外来岩块中出现一小片有断层封闭的原地岩块,常常是较老地层中出现一小片由断层封闭的较年轻地层,这种现象叫构造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造地质学部分:构造地质学(第二版),徐开礼、朱志澄主编,地质出版社,2006第二章: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基本产状1.层理及其识别沉积岩最基本的沉积构造。
分为1) 平行层理2) 斜层理3) 波状层理。
识别:岩石成分的变化、岩石结构的变化、岩石颜色的变化、岩层的原生层面构造(波痕、底面印模、暴露标志)2.利用原生构造判断岩层顶底面(面向)1) 斜层理:向底面收敛(与底面交角变小)2) 粒级层理:(递变层理)下粗上细,两层间粒级突变3) 波痕:(对称波痕)尖棱状波峰指示顶面方向4) 层面暴露标志:泥裂 、雨痕、冰雹痕及其印模(底-泥质,顶-沙质)5) 冲刷面:冲刷面附近常保留下伏地层的砾石6) 古生物化石的生长和埋藏状态3.软沉积变形的主要标志1) 负荷作用引起的变形:负荷构造、砂岩球、砂岩枕、火焰状构造2) 滑塌、滑移作用——卷曲层理3) 软沉积变形的鉴别特征:1) 常局限于一定的层位和一定岩性层中,而整套地层变形轻微.2) 主要由重力作用引起,故一般局限于一定地段.如:盆地边缘,大型隆起带边缘等有一定坡度差的部位.4.地质体的基本产状(产状要素及其表述方法)1) 面状构造:走向:倾斜面和水平面的交线叫走向线,走向线延伸方向为走向倾向:与走向线相垂直的为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沿水平向下倾斜的方向 倾角:倾斜线和水平投影线的夹角、锐角(真倾角a :当剖面与岩层的走向垂直时,岩层与该剖面的交迹线叫倾斜线,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称为真倾角、视倾角b :当剖面与岩层的走向斜交时,岩层与该剖面的交迹线叫视倾斜线,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称为视倾角,也叫假倾角。
关系: ) 2) 产状表示方法:205°∠25°,倾向∠倾角或以北或南为0 ° ,记N65 °W ∠25°SW 走向、倾角和倾向。
3)线状构造:倾伏向:倾斜直线在水平上投影且直线向下倾斜的方向、倾伏角(γ):倾斜线和水平投影所夹的锐角、侧伏向:构成侧伏锐角走向线的那端方位、侧伏角(θ):倾斜线与侧伏向的夹角、锐角。
5.水平岩层基本特征1. 地形地质图上表现为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2. 老地层在下,新地层在上.3. 岩层顶底面之间的高程差是岩层的厚度.4. 岩层出露宽度取决于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6.倾斜岩层基本特征1、由于地壳运动,使原始水平产状的岩层发生构造变动,形成倾斜岩层ωαβcos tan tan⋅=2、产状要素有走向、倾向、倾角(定义)3、岩层厚度指岩层的两个平行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视厚度是在与岩层走向斜交的直立剖面或在与岩层不垂直的任何方向的非直立剖面之间上测得的岩层顶、底界线之间的垂直距离;铅直厚度是指岩层顶、底面之间沿铅直方向的厚度4、露头界线用“V”字型法则5、露头宽度取决于岩层厚度、倾角、地面坡度、坡向与岩层的倾角、倾向之间的关系7.地层接触关系1. 整合—地层连续,产状相同.2. 不整合—地层缺失,2种情况:1) 没有沉积.2) 沉积地层被侵蚀.因地壳上升或水平面下降.8.不整合面的类型及其地质意义1. 平行不整合(假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产状彼此平行一致,但因时代间断而地层缺失2. 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间不仅有地层缺失,而且产状不同,褶皱形式和变形强弱不一。
3. 不整合标志1)地层古生物方面:a) 化石反映出生物演化不连续.b) 地层缺失.2)沉积学方面:a) 岩性、岩相完全不同,并有古侵蚀面和古风化壳.b) 底砾岩.3)构造方面:a) 产状不一致.b) 构造变形强度不一致、构造线方向不一致.4) 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方面:强度不一致.不整合研究意义1,其是研究地质发展历史及鉴定地壳运动特征和时期重要依据。
2,在岩石地层学上是划分地层单位依据之一。
3,对不整合研究在空间上分布类型变化有助于了解古地理环境变化。
4,不整合面上,下相邻岩层常形成铁,锰,等沉积矿床。
5,不整合也是构造上软弱带,常为岩浆活动地带,有利于形成交代型及内危矿床和次生富集矿床。
9.地面地质图:用一定的符号、颜色、花纹将地质体(地层、岩石)和地质现象(断层、褶皱、不整合)按照一定比例概括地投影到平面图(地形图)上,反映出该地区各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形态、产状、规模、时代及其分布和相互关系的一种图件。
内容为:图名:图幅所在地区和图的类型。
比例尺(缩尺):表明图幅反映实际地质情况的详细程度。
图例:地层、岩石、构造,按一定规范编排。
责任表:单位、时间、资料来源、编图人等10.“V”型法则及其应用:1)相反相同当岩层的倾向与坡向相反时,岩层界线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但是等高线更弯曲。
2)相同相反当岩层的倾向与坡向相同时,同时岩层的倾角大于坡角,岩层的界线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岩层在河谷中V尖端指向下游,在山脊处指向山顶。
3)相同相同当岩层的倾向与坡向相同时,同时岩层的倾角小于坡角,岩层的界线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
但是岩层的界线更弯曲。
岩层在河谷中V尖端指向上游,在山脊处指向下坡方向。
第四章:褶皱1.褶皱几何要素:1. 核部:褶皱的中心部分2. 翼部:褶皱中心两侧平弧的部分3. 拐点:背形与向形的相反凸向的转折点4. 转折端:褶皱面从一翼过渡到另外一边的点5. 枢纽:同一层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6. 脊线与槽线:同一层面上高程最大(小)点的连线.7. 轴面:包含各褶皱层面上枢纽的曲面或平面.8. 轴迹:轴面与地形的交线在地质图上的投影9.翼间角:正交剖面上两翼夹角。
2.褶皱在地形地质图和剖面图上的表现3.褶皱形态分类1)根据轴面和两翼岩层产状2)根据对称性:对称:轴面与包络面垂直,两翼长度和厚度基本相等.不对称:轴面与包络面斜交,两翼长度和厚度不相等.3)根据翼间角:4)根据褶皱面弯曲形态:5)根据平面出露形态可分为线状褶皱:轴比>10:1.短轴褶皱:轴比3:1~10:1.等轴褶皱:穹窿(背斜)和构造盆地(向斜) :<3:1.位态分类:轴面:直立—斜歪—水平-枢纽:水平—倾伏—竖立形态分类:1)平行褶皱a) 各岩层平行弯曲.b) 同一岩层各部位厚度基本一致,但平行轴面方向视厚度不同.c) 从外向内各层曲率变大.2)相似褶皱a) 各岩层弯曲形态相似,曲率基本不变.b) 两翼薄转折端厚,但平行轴面方向视厚度相近.3)底劈构造1. 同沉积褶皱(syndepositional folds):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褶皱. 特点:1) 形态开阔,两翼岩层上缓下陡.2) 岩层顶薄,两翼厚.3) 顶粗,两翼细.2. 底辟构造和盐丘(Diapiric structures)—由地下低密度高塑性岩层(如岩盐、石膏、泥岩、岩浆等)在差异应力或差异压力下向上运动所产生的构造4.褶皱的组合型:1.穹窿和构造盆地:窟窿是岩层自褶皱的脊向四周作放射状倾斜的背斜;构造盆地是岩层从四周向中心的槽部倾斜的向斜。
2.雁行褶皱:一系列呈平行斜列的短轴背斜或向斜,可由不同规模和级次背向斜组成。
3.隔挡式和隔槽式褶皱:均由一系列平等的背向斜相间组成,其中隔挡式褶皱背斜是窄而紧闭的,背斜之间的向斜则开阔平缓。
隔槽式褶皱的背向斜形态则与隔槽式相反。
4.复背斜和复向斜:由多级褶皱所组成的巨大背斜和向斜。
5.褶皱的成因:1.纵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顺层挤压而发生褶皱,由于地壳水平运动,有弯流作用和弯滑作用。
2.横弯褶皱作用:岩层受与层面垂直久力作用发生的褶皱。
也可引起弯流和弯滑作用。
3.剪切褶皱作用:使岩层沿一系列与层面不平行的密集劈理面发生差异滑动而形成褶皱,多为变质岩。
4.柔流褶皱作用:高韧性岩石或岩石处于高温高压环境下变成高韧性体,受外力作用后,发生类似粘稠流体那样的流动变形,而形成的复杂多变的褶皱。
6.纵弯褶皱作用及其所形成褶皱的基本特征:a) 整个褶皱无统一的中和面,而各单层有各自的中和面,且厚度保持不变,成等厚褶皱.b) 外侧岩层相对于内侧岩层向转折端滑动,在翼部可形成同心状节理和旋转节理,转折端形成虚脱空间. 在层面上留下近于垂直枢纽的擦痕.c) 可在层间韧性层中形成不对称拖曳小褶皱,其轴面与层面之间的锐夹角方向指向相邻层的滑动方向.7.横弯褶皱作用及其所形成褶皱的基本特征:a) 转折端加厚,两翼减薄,形成相似褶皱或顶厚褶皱.b) 在软硬岩层互层时,硬岩层成等厚褶皱,软岩层成顶厚褶皱.c) 厚层的软岩类层常形成从属褶皱,显示物质向转折端的流动.d) 软岩层的塑性流动可以产生线理、劈理等小型构造第五章:节理1.节理的力学成因分类:2.张节理与剪节理的基本特征、区分标志:产状与岩层产状分为:走向节理(节理走向与所在岩层走向平行),倾向节理(直交),斜向节理(斜交),顺层节理(节理面与所在岩层走向大致平行)。
与褶皱轴划分:纵节理,横节理,斜节理(节理走向与褶皱轴向平行、直交、斜交。
)按力学性质分:剪节理:由剪应力产生的破裂面。
其特点为:1.产状稳定,沿走向,倾向延伸远。
2.节理面平直光滑,有时具擦痕,剪节理一般为闭合;若被充填,则脉宽,均匀,脉壁平直。
3.发育于砾砂岩中剪节理,一般都穿切砾石,砂石等粒状物体。
4.典型的剪节理常常组成共轭X型剪节理.5.主剪裂面由羽状微裂面组成。
6.剪节理尾端有折尾,菱形结环和分叉。
张节理:由张应力产生的破裂面。
特点为:1.张节理的产状不稳定,延伸不远,单条节理多短而曲折,一组节理有时呈侧列产出。
2.张节理面粗糙不变,无擦痕。
3.在砾岩或砂岩中的张节理常常绕过砾石和粗砂粒,如切穿砾石,其破裂面也凹凸不平。
4.张节理多开口,常被矿脉充填,脉宽变化较大,脉壁不平直。
5.张节理有时呈不规则的树枝状,各种网络状,有时也构成一定几何形态。
6.张节理尾端变化成连接形式有树枝状,多级分叉,杏仁状结环以及各种不规则形状等。
3.节理的分期配套:节理的分期:是将一定地区不同时期形成的节理加以区分,将同期节理组合在一起。
主要依据有两方面:(一)节理组的交切关系:a 错开:后期形成的节理组常切断前期的节理。
b 限制:一组节理延伸到另一组节理前突然中止。
C 互切:如果两组节理互相交切,或切错,说明两组节理是同时形成的,有时成共轭关系。
D 追踪:利用后期或早期顺层节理,追踪或改造早期节理。
(二)借助其他地质体判别其形成顺序a 岩墙,岩脉和其侵入体可间接判断。
b 分析对比不整合上下岩系中节理发育情况。
节理的配套:将一定构造期的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各种节理组合成一定系列。
其依据有:(一)依共轭节理的组合关系进行配套:a 由于同一期应力场中形成的共轭剪节理具有特定的剪切滑动关系,因此可以利用剪节理面上的擦痕,节理的羽列和派生张节理来确定其共轭关系。
B得用剪节理的尾端变化,即折尾和菱形结环进行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