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研究内容

合集下载

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一.岩层的特征
同一岩层的成分、结构、颜色大体上 是一致的,并由两个相当清楚的界面 与上下岩层分开。沿垂直层面观察同 一岩层颗粒、颜色深浅、矿物组成也 会有所变化。——依据这一系列变化 将岩层继续划分为若干小层。
一.岩层的特征
一.岩层的特征
岩层厚度:同一岩层顶底面的垂直距离 (真厚度),其余的称之为伪厚度,由 于沉积作用及构造作用,同一岩层不同 块段厚度有变化。
密度、强度、地壳物理状态,均有差异。
3. “三明治”结构: 上地壳—脆性(硬) 中地壳—塑性(软流层、壳内软层) 下地壳—刚性(硬)
二、构造层次
温度递增引起岩石力学性质变化导致变形的分层性 1. 构造层次:
同一次构造活动,在不同的深度形成不同类型
的构造变形(物质与温度均为变量时,变形的分层性 更复杂)。
三、构造尺度的划分
指构造规模的大小:(大至全球性,小至纳米)
可划分为六级: 1. 巨型构造:山系、区域性地貌的构造单元。 如喜马拉雅山造山带、秦岭—大别造山带 2. 大型构造:区域性构造单元中的次级构造单元 如背斜、向斜、大型断裂等 3. 中型构造:一个地段上的褶皱、断层; (1:5万比例尺的图上,可见全貌,本课程研究的重点) 4. 小型构造:露头上、手标本上的构造 (小褶皱、断层、节理、面理、线理,本课程研究的重点) 5. 微型构造(显微构造) :手标本、显微镜下可见的构造 6. 超显微构造:电子显微镜下研究的构造 (位错)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阐明地质构造空间上的相互关 系、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2.实践意义:指导生产实践,解决矿产分布、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环境地质等 问题。
二.研究意义
实例1.
二.研究意义
实例2. 汶川地震 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 原隆起,板后伸展扩张导致高原东侧龙 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于四川盆地刚性 地体相互作用,应力集中,长期聚集导 致岩层崩裂,地震发生。

《高等构造地质学》记录

《高等构造地质学》记录

《高等构造地质学》读书笔记1. 高等构造地质学概述高等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构造、变形和演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关注地球内部的构造、岩石圈的变形和演化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对地表形态和地貌的影响。

高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次,涉及板块构造、地震活动、火山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多个方面。

在高等构造地质学中,板块构造是一个核心概念。

地球表面被划分为若干个大块,称为板块。

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的热流驱动下不断地运动、碰撞和分离。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以及地表的地貌变化都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通过对板块构造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历史演化过程,预测未来的地质事件,为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除了板块构造外,高等构造地质学还关注其他重要的构造现象,如断层、褶皱、逆冲构造等。

断层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断裂现象,通常伴随着地震活动。

褶皱是地壳在水平方向上的压缩和伸展,形成山脉和高原等地貌特征。

逆冲构造是指两个相互碰撞的板块发生相对滑动的现象,导致地壳的拉张变形,形成山脉和岛弧等地貌结构。

高等构造地质学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地球科学的技术手段,如地震勘探、地磁探测、重力测量等。

这些技术手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地球内部信息,有助于揭示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演化过程。

高等构造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与古生物学、气候学、生态学等领域的合作,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地球的历史和现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

1.1 研究对象和意义构造地质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地壳构造的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

在《高等构造地质学》中,研究对象聚焦于地壳的构造特征与演化过程,涉及地质构造的各个方面,包括岩石、地层、地质界面、断裂系统以及地球物理场等。

深化对地球科学的理解:通过对地壳构造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揭示地球的内部结构、物质组成和运动机制,深化对地球科学的整体理解。

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第一章绪论一、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地壳或岩石圈中的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指在地壳运动的发展过程中,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产生的各类变形,包括褶皱、断层、劈理及其他面状、线状构造等。

地质构造分为原生和次生构造。

原生构造是指沉积物或岩浆在侵位与成岩过程中形成的构造,如沉积岩中的层理、波痕等和岩浆岩中的流动构造、原生节理等。

而次生构造是指岩层或岩体形成后,在力的作用下形成的构造,如褶皱、节理、断层等。

形成次生构造的作用力,可以来源于地球内部,称为内力;也可以来源于地球外部,称为外力。

构造地质学侧重于研究岩层或岩体在内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次生构造。

但是对原生构造也要研究,某些原生构造是识别次生构造的形态、产状及其变形构造的重要标志。

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①地壳或岩石圈内各种变形的几何形态、组合特征、分布规律;②分析构造形成的地质背景、力学条件及动力学和运动学的机制;②研究构造的形成序列及演化历史。

同时还要研究各种构造形态的描述、制图及其表示方式,以及与地质矿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热及地震地质等学科的相互关系。

地质构造的规模有大有小,大的可占据数百至数千平方千米或更大范围;小的可在露头甚至,块手标本上即可表现其全貌;更小的则需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因此,对地质构造的观察研究,可以按规模大小划分为许多级别,成为“构造尺度’’。

构造尺度的划分是相对的,一般把构造尺度划分为巨、大、中、小、微型以至超显微型等级别。

不同尺度的地质构造各有其不同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野外地质调查,通常是从小尺度或中尺度的地质构造观察人手。

构造地质学主要侧重于研究中、小型地质构造。

较大区域的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则隶属区域大构造学的研究范畴;,全球范围内地壳结构及其运动规律则属于全球构造学的研究范畴。

构造地质学是学习地质科学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为学好后续的其他得业课程,如矿床学、找矿勘探地质学、遥感地质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煤田、石油地质等课程奠定基础。

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2. 倾伏角:某直线与水平面的交角(最大交角) 表示方法:倾伏向∠倾伏角,如:45º∠ 51º
3. 侧伏角:直线在倾斜平面上时,该线与该平面 走向线的锐夹角
4. 侧伏向:锐夹角所在的走向线那一端的方向 表示方法:侧伏角侧伏向,如:15E
线理的倾伏角与侧伏角
第二节 水平岩层
未经变动的新岩层
水平岩层的主要特征: 1. 岩层界线与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2. 老岩层在下(谷底),新岩层在上(山顶) 3. 岩层顶、底之间的高差为岩层的厚度 4. 出露宽度是顶、底面露头线的水平距离,取决 于
三、构造变形场
1. 构造应力场: 物体内各点的应力状态在物体占据空间内组成的总和 (挤压应力场、拉张应立场、剪切应立场)
2. 构造变形场: 主导构造应力均匀作用的空间及其形成的构造域
(1)伸展构造: 水平拉伸应力或垂向隆升导致的水平拉伸应力
下形成的构造。 (裂谷、盆地、地堑-地垒、盆-岭构造等)
(2)压缩构造: 水平挤压应力下形成的构造 (褶皱、逆冲断层)
= σ1 σ2 σ1 σ2 cos2α (1)
2
2
(2)在平行AB面上的力:
Pt = P1sinα + P2cosα AB面上的剪应力:
τα = σ1 cosα sinα+ σ2 sinα cosα
= σ1 σ2 sin2α
(2)
2
讨论:
由(1):当α = 0 时, cos 2α = 1; σα = σ1 (最大); σ2 不起作用
1. 力:
物体相互间的一种机械作用
2. 接触力: 物体与物体间的作用力
3. 面力: 作用在物体表面的接触力
4. 应力集中:接触面积与物体边界面积比量级很小时,

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structural geology研究岩石圈内地质体的形成、形态和变形构造作用的成因机制及其相互间影响、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的学科。

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狭义的构造地质学一般限于形变和变形机制的研究,广义的构造地质学还包括大地构造学。

简史构造地质学最先是对构造要素即褶皱与断裂的形态、变形组合的认识和分析,而后又结合岩石组合特征来研究构造演化历史、变形期次与阶段以及动力机制和成因模式,因此总与地质构造学说、假说相联系。

859年J.霍尔提出沉积重力负荷导致北美阿巴拉契亚山脉呈槽形特征的古生代沉积区的下沉,1873年J.D.丹纳把这种槽形构造命名为地槽,并认为是地球因冷缩而在大陆边缘出现的凹陷带。

地槽概念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构造地质学的起点。

1887年M.贝特朗提出造山旋回的概念。

1883~1903年E.修斯在其著作《地球的面貌》一书中发展了沉积建造的时空分带理论,从而使地槽地台学说得以建立;并奠定了20世纪前半叶的地质学研究的基础;从构造运动角度看,地槽地台学说是垂直论的代表,也是固定论的思想萌芽。

1912年A.L.魏格纳提出了代表水平论和活动论观点的大陆漂移说,从而揭开了与垂直论、固定论论战的序幕。

1928年A.霍姆斯提出了地壳以下物质热对流假说,支持了大陆漂移说,1924年德国地质学家W.H.施蒂勒提出了造山幕及其世界同时性的学说,支持了地槽学说造山理论,1936年他进一步把地槽划分为正地槽与准地槽,把正地槽又分为优地槽和冒地槽,显示了构造地质学在造山作用理论与岩石建造学说等方面的重大发展,使得地槽地台学说成为20世纪前半叶地质科学的主导理论。

60年代以后,大陆漂移说重新崛起,并随着海底扩张说、转换断层等概念的相继提出,板块构造理论体系形成。

这是现代地球科学理论的一场革命,由此引起了对地质学中原有的基本原则和规律的重新思考和再认识。

80年代地体学说的提出又进一步充实和推进了构造地质学的研究。

构造地质学研究及其应用

构造地质学研究及其应用

构造地质学研究及其应用引言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构造演化的学科,通过对地球内部构造和岩石变形过程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表面和地壳变化的机制。

本文将探讨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地壳构造和板块运动构造地质学研究的核心是地壳构造和板块运动。

地壳是地球最外围的岩石壳,构成了我们所生活的地表。

地壳构造的研究通过分析地震、火山活动和地表形态等现象,揭示了地球内部构造的特点和演化过程。

板块运动是构造地质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地球的地壳被分为若干个大、小板块,它们像浮冰片一样漂浮在地幔上。

板块运动是指地壳板块相对于地幔的运动。

通过分析板块运动的模式和特征,可以解释地震、火山和山脉的形成。

同时,板块运动也与地球上的自然灾害密切相关。

地壳变形与火山活动除了板块运动,地壳变形也是构造地质学的重点研究内容。

地壳变形指的是地壳岩石形态、构造和物理性质的改变。

地壳变形是岩石圈运动的一部分,是地震、火山活动和地表形态变化的根本原因。

火山活动是地壳变形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通过研究火山喷发的时空分布、喷发构造和熔岩成因等方面的信息,构造地质学家可以了解到地下岩浆的来源及其运动途径。

同时,火山活动对于地质灾害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是构造地质研究的重要方向。

构造地质学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成果在自然资源勘探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石油和天然气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能源,而构造地质学研究正是为了找到这些能源的富集点。

油气资源主要存在于地下的沉积岩层中,通过对地壳构造和运动的研究,可以揭示沉积岩层的油气富集区域。

构造地质学家通过探测地下岩石的孔隙度、渗透性和孔隙结构等参数,可以评估沉积岩层的含油气量和储存条件。

此外,构造地质学还可以在其他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中提供重要的辅助信息。

比如,通过研究断裂带和地质褶皱的分布,可以确定矿产资源富集的可能性,为矿产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结论构造地质学通过对地壳构造、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形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演化过程。

普通地质学一些的重要概念

普通地质学一些的重要概念

普通地质学一些的重要概念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构造、岩石及地球内部和地球表层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科学。

在地质学中,有很多重要的概念,下面我将介绍一些重要的概念。

1. 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和地质运动的学科。

它主要涉及地壳的变形、地震、火山和山脉等现象的形成原因和规律。

2. 岩石学:岩石学是研究岩石的成因、组分、结构、性质和分类的学科。

它研究岩石的起源、形成、变质、蚀变等过程,对于认识地壳的构造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3. 矿物学:矿物学是研究矿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组成、结构和分类等的学科。

矿物是构成岩石和地壳的基本成分,研究矿物的特性有助于了解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组成。

4. 地质地貌学:地质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地貌的成因和演化过程的学科。

它包括陆地地貌和海洋地貌两个方面,通过研究地表地貌可以了解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因素对地表地貌的影响。

5. 地质年代学:地质年代学是研究地质时代、地质年代及其对比的学科。

它通过对地层中各种化石的发现和分析,在地质时间尺度上找到了一种可靠的估测方法,并建立了地球历史的时间表。

6. 古生物学:古生物学是研究古代生物及其遗址的学科。

通过研究已经灭绝的生物,可以了解地球生物的起源、演化和灭绝的过程,揭示生物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

7. 环境地质学:环境地质学是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研究地球环境的变化对人类活动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也关注地质灾害的预防和灾后重建。

8. 地震学:地震学是研究地震现象、地表振动和地震波传播等的学科。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在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地震活动规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地质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每个概念都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通过对这些概念的研究和应用,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地球的变化和演化,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构造地质学》课程笔记

《构造地质学》课程笔记

《构造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构造地质学的内涵和构造规模1. 构造地质学定义:构造地质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专注于研究地球岩石圈的结构、构造、形成过程、演化历史以及控制这些过程的动力学机制。

它涉及从微观到宏观尺度的地质现象,包括地层、岩体、断裂、褶皱等。

2. 研究内容详述:(1)地质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和组合特征:研究不同类型地质体的外部形态、空间排列、大小和相互之间的组合关系,如断层、褶皱、节理等。

(2)地质体的形成、演化和改造过程:探讨地质体从形成到改造的整个地质历史过程,包括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3)地质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地球动力学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地质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板块构造、地壳运动等地球动力学过程中的角色。

3. 构造规模划分详述:(1)大型构造:涉及整个板块或大陆规模的构造,如板块边界、地槽-地台、造山带等。

(2)中型构造:介于大型和小型构造之间,如区域性的褶皱带、断裂带、火山带等。

(3)小型构造:在更小的尺度上,如单个褶皱、断层、节理、面理等。

二、地质构造的类型和关系1. 地质构造类型详述:(1)原生构造:在岩石形成过程中直接形成的构造,如层理、波痕、泥裂等沉积构造。

(2)次生构造:岩石形成后,在后期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构造,如褶皱、断层、节理等。

(3)复合构造: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相互叠加、改造形成的复杂构造,如叠加褶皱、复合断层等。

2. 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详述:(1)成因关系:不同构造之间的成因联系,如断层活动可能导致褶皱的形成。

(2)时间关系:不同构造形成的时间顺序,如先形成断层,后形成褶皱。

(3)空间关系:不同构造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排列方式,如断层与褶皱的相互切割关系。

三、构造分析的基本方法1. 地质观察详述:(1)观察地质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组合特征:通过野外实地观察,记录地质体的各种特征。

(2)使用地质罗盘、GPS等工具进行精确测量:测量地质体的产状、方位等参数。

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及内容一、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及内容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现象1、地质构造分为原生构造和次生的构造。

原生构造,是指沉积物或岩浆在成岩过程形成的构造,如沉积岩中的斜层理、波痕、泥裂等和岩浆岩中的流动构造、原生节理等。

而次生构造,是指岩层或岩体形成之后,在力的作用下形成的构造,如褶皱、节理和断层等。

构造地质学侧重于研究岩层或岩体在内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次生构造。

但是对原生构造也必须涉及,因为原生构造通常可以反映出次生构造形成时的地质背景,某些原生构造又是识别次生构造的形态、产状及其变形特征的重要标志。

2、地质构造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至岩石圈内部的结构和巨大构造单元,如造山带和盆地的形成和发展;小至岩石内部的组构特征,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中小型的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和显微构造学。

3、构造地质学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岩石圈内各种变形的几何形态、组合特征分布规律;(2)分析构造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力学条件和运动学、动力学机制;(3)研究构造的形成序列及叠复演化的历史。

二、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1、岩石圈内的各种地质构造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由构造运动形成的。

目前,在野外见到的地质构造是构造运动作用的结果,人们无法直接观察它们形成的过程,也很难在实验室中再造。

因此,人们只能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研究岩石变形,分析构造力作用的方式,探讨变形过程特点及其反映构造运动的性质。

构造地质学的这种研究方法称为“反序法”。

2、野外地质调查和地质填图是研究地质构造的重要手段之一。

地质构造是三维空间的地质实体,将野外观测到的各种地质现象用一定比例尺反映在平面图和剖面图上,这对于分析构造的几何形态是十分重要的。

在地质制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航片、卫片及地球物理资料,不仅弥补了地表观察的局限,而且获取了深部构造的信息。

3、变形模拟实验是构造研究重要手段,也是构造研究中进展比较显著的一个领域。

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及研究方法

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及研究方法

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及研究方法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以及地球演化过程的学科,它对于了解地球的演变历史、资源形成与分布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地质学。

地质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星云假说:地球形成于约46亿年前的太阳星云残余物质,通过巨大的引力聚集形成。

这一假说解释了地球形成的起源和过程。

2. 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研究地球内部的力学和构造特征,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地震学和山脉形成等。

根据构造地质学原理,地球的外壳由若干个板块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互移动,并产生地震、火山活动等现象。

3. 沉积地质学:沉积地质学研究颗粒物质在地球表面的沉积过程和沉积环境,包括沉积物的类型、结构和古环境的重建。

通过对沉积物的分析,可以了解古地理环境、古气候和生物演化等重要信息。

4. 地质年代学:地质年代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和地质事件发生顺序的科学方法。

通过地层、化石和放射性同位素等方法,可以确定地球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相对年龄和绝对年龄。

5. 矿物学和岩石学:矿物学研究天然矿物的组成、性质和产生条件,岩石学研究岩石的成分、结构和分类。

矿物学和岩石学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资源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野外调查:地质学家经常进行野外考察和采样,收集不同地区的地质样本,并记录地质观察和地貌特征。

野外调查可以提供直接的地质信息,帮助研究者了解地质历史和地质现象。

2. 实验室分析:地质学家使用各种实验室技术对样本进行分析,例如显微镜观察、化学分析和放射性同位素测年等。

这些实验室分析方法可以获得关于矿物、岩石和古环境等方面的定量数据。

3. 数值模拟:地质学家使用计算机模型来模拟地球演化和地质过程。

数值模拟可以对地球内部运动、地质灾害和资源分布等进行预测和解释,提供了研究地质学的重要工具。

4. 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利用地球物理学原理和方法,例如地震波传播、地磁测量和重力测量等,来探测地球内部结构和资源分布。

构造地质学考点

构造地质学考点

第一章 绪 论
1 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产生的岩石和岩层中的变形、变位的几何形貌形迹叫地质构造。
2.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构造地质学研究内容包括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及其演化进程,探讨构造作用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质。主要为:
1)研究地质构造的几何形态 2)研究地质构造的产状 3、地质构造的空间尺度
1)弯滑褶皱作用
弯滑作用指一系列岩层在侧向挤压作用中通过层间滑动而发生弯曲成为褶皱的作用。
其特点如下:
(1) 在发生纵弯褶皱的一套岩层中, 各单层有各自的中和面, 而整个褶皱没有中和面。
(2) 纵弯褶皱作用引起的层间滑动是有规律的, 背斜中各相邻的上层向背斜转折端滑动, 而各相邻的下层则向相反方向——即向相邻的向斜的转折端滑动
5、标志层 (重点)
所谓标志层是指厚度不大、层位稳定、分布广泛,在岩石成分和结构构造或所含化石方面具有明显的特征的岩层。
6、纵弯/横弯/剪切/柔流褶皱作用 弯滑/弯流褶皱作用 (重点)
1)纵弯褶皱作用的概念:
原始水平状态的岩层, 在受到侧向的顺层挤压力的作用后发生褶皱弯曲叫做纵弯褶皱作用。
(1) 三轴应力状态(2) 双轴应力状态(3) 单轴应力状态
4、应力场/构造应力场
1. 应力场:
上面讲述的是物体内一点的应力状态, 任一物体和地壳岩石中都存在一系列点的应力状态,它们构成了物体或岩石中的空间应力场。也就是说, 物体内一系列点的瞬时应力状态叫应力场
褶皱中间面: 位于两相邻包络面正中连接各个褶皱的拐点的联机。
3、轴面/枢纽 (重点)
枢纽: 在褶皱的横剖面上, 同一褶皱岩层的各最大弯曲点的联机叫枢纽。

构造地质学的几种构造

构造地质学的几种构造

构造地质学的几种构造论文提要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地壳(主要是表层)地质构造的学科。

地质构造是由诸种内、外力地质作用导致岩石变形的产物,具体表现为岩石的褶皱、断裂、劈理以及其它面状、线状构造等。

构造地质的具体研究内容是:用各种方法对地质构造进行观测、描述、综合分析;建立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系统分类及表示方法;分析他们的形成方式和条件;查明它们的生成次序及空间组合规律;以及进一步探讨形成地质构造的地壳运动的方向、方式和动力来源等。

地质构造的规模有大小之别、大可到几百、几千公里甚至是全球规模;小到需要显微镜才能观察清楚。

近30多年来,国内外构造地质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

由于学科间相互渗透、新技术方法的广泛使用、地球物理方法的普及、电子显微镜的应用等,使构造地质研究的范围更广阔、更深邃、更细微。

正文一、地壳运动(一)地壳运动的概念运动是宇宙间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作为地球表层的地壳也不例外,它除了随同地球一起自转和围绕太阳公转外,地壳内部的一部分相对另一部分也回发生普遍的运动。

象这种由来自地球内部动力引起的地壳物质变形、变位的运动叫地壳运动。

图1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短暂迅猛,能被人们察觉到,也有的是在漫长的地质发展史中,缓慢运动。

比如地震、火山爆发是一种短暂、猛烈、快速的地壳运动,很容易被人们觉察。

如1976年7月28日发生的唐山大地震是华北地区300年来最大的地震,影响最严重的唐山市区,几乎所有的建筑物都遭到了破坏,地面产生了大量裂缝,其中,最长的一条长达8 km。

如图1所示。

(二)地壳运动的类型地壳运动是指由地球内力引起的地壳内部物质缓慢变化的机械运动。

它使地球表面海陆发生变化,并使岩层发生变形和变位形成各种的形态。

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物质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这种运动使地壳受到挤压、拉伸或平移甚至旋转。

升降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物质沿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地壳上升或下降。

构造地质学复习题答案

构造地质学复习题答案

构造地质学复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 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

A. 地壳的构造形态B. 地壳的构造运动C. 地壳的构造变形D. 地壳的构造演化答案:D2. 地壳运动的类型包括()。

A. 水平运动B. 垂直运动C.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D. 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旋转运动答案:C3. 断层的分类依据是()。

A. 断层的规模B. 断层的力学性质C. 断层的位移方向D. 断层的力学性质和位移方向答案:D二、填空题1. 构造地质学中,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变形称为________。

答案:构造变形2. 地壳运动的直接证据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地质构造、地质地貌3. 地壳运动的间接证据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古地磁、古生物、古气候三、简答题1. 简述构造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答案: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地壳的构造形态、构造运动、构造变形和构造演化,以及这些构造特征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2. 描述断层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答案:断层是指岩石因应力作用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发生相对位移的地质构造。

根据断层的力学性质,可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根据位移方向,可分为上盘下降的下降断层和下盘下降的上升断层。

四、论述题1. 论述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答案:地壳运动是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动力。

水平运动导致地壳的挤压和拉伸,形成山脉、裂谷和盆地等地貌;垂直运动则引起地壳的抬升和沉降,形成高原、平原和海盆等地貌。

此外,地壳运动还会引起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对地表形态产生深远影响。

构造地质学试题及答案

构造地质学试题及答案

构造地质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的是:A. 岩石的分类B. 矿物的组成C. 地壳的构造运动D. 地表的地貌形态2. 地壳中最常见的构造运动是:A. 地震B. 火山活动C. 地壳抬升D. 地壳下沉3. 断层的形成是由于:A. 地壳的抬升B. 地壳的下沉C. 地壳的挤压D. 地壳的膨胀4. 褶皱的形成是由于:A. 地壳的抬升B. 地壳的挤压C. 地壳的下沉D. 地壳的膨胀5. 地壳运动的直接动力是:A. 地球自转B. 地球公转C. 地壳内部热流D. 地壳外部压力6. 地壳运动的类型包括:A.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B. 断层运动和褶皱运动C. 地震运动和火山运动D. 地壳抬升和地壳下沉7. 地壳运动对地表的影响不包括:A. 形成山脉B. 形成盆地C. 形成河流D. 形成湖泊8. 地壳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A. 地震灾害B. 火山灾害C. 地壳抬升导致建筑物倒塌D. 所有以上选项9. 地壳运动的研究方法包括:A. 地质勘探B. 地球物理勘探C. 地质年代测定D. 所有以上选项10. 地壳运动的预测方法包括:A. 地震监测B. 地壳形变监测C. 地壳应力监测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1-5 C A C B C6-10 A D C D 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壳运动及其对______和______的影响的科学。

2. 断层的类型包括______断层、______断层和______断层。

3. 地壳运动的类型主要有______运动和______运动。

4. 地壳运动的直接动力主要来源于______。

5.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包括形成______、______、______等地貌。

答案:1. 地壳结构地表形态2. 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3. 水平垂直4. 地壳内部热流5. 山脉盆地河流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地质事件:
• 地震:地壳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发生突然破裂,释放能量,产生地震 • 火山活动:地壳内部的岩浆上升至地表,喷发形成火山和火山岩 • 变质作用:地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新的地壳和岩石
地壳形成与演变的研究方法
地质观测与描述:通过野外 地质调查,收集和描述地壳 形成与演变的构造现象,揭 示地壳演化的特征和规律
• 地震是地壳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发生突然破裂,释放能 量,产生地震波的现象 • 地震的成因主要包括:地壳内部的应力积累、岩石的破 裂、地震波的传播等
火山活动的基本原理与成因:
• 火山活动是地壳内部的岩浆上升至地表,喷发形成火山 和火山岩的现象 • 火山活动的成因主要包括:地壳内部的岩浆上升、岩浆 的喷发、火山喷发的环境条件等
地质意义:
• 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构造演化,有助于揭示地球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 分析地球内部构造与地表构造的关系,为地震预测、资源勘查等提供理论依据 • 研究地球内部过程对地表环境的影响,为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支持
地球内部结构与构造的研究方法
01 地质观测与描述: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收集和描述地球内部的构造现象,揭示构造特征和规律
DOCS SMART CREATE
构造地质学:探索地球的形成与演变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构造地质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
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岩石圈的构造和演变的地质 学分支
• 构造:指地球岩石圈的形态、结构和 组成的变化 • 演变:指地球岩石圈在时间和空间上 的发展变化过程
02 实验与模拟: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探讨地球内部结构和构造的演化过程和机制
03
地球物理方法:利用地震波、重力、磁场等地球物理手段,对地球内部结构和构造进行探测和研究

构造地质学试题及答案

构造地质学试题及答案

构造地质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的是:A. 矿物的化学成分B. 岩石的物理性质C. 地壳的变形和运动D. 地球的磁场变化2. 地壳中最常见的构造运动是:A. 岩浆活动B. 地震C. 断层运动D. 褶皱运动3. 构造地质学中,断层的分类不包括:A. 正断层B. 逆断层C. 走滑断层D. 沉积断层4. 地壳中褶皱的形成主要是由于:A. 地壳的抬升B. 地壳的下降C. 地壳的挤压D. 地壳的膨胀5. 地壳运动的能量主要来源于:A. 太阳辐射B. 地球内部的热能C. 月球引力D. 地壳的化学能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构造地质学中,______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构造单元。

7. 地壳的变形可以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褶皱、断层和______。

8. 逆断层的特点是断层的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而正断层的特点是断层的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走滑断层的特点是断层的两盘沿着断层线平行移动,不发生______。

9. 地壳运动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这种热能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______和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10. 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地壳的变形机制,预测地震活动,以及寻找矿产资源等。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构造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2. 解释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并简述其对地质学研究的意义。

13. 描述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4. 论述断层的类型及其对地质活动的影响。

15. 论述褶皱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质勘探的意义。

五、案例分析题(10分)16. 根据所提供的地质剖面图,分析该地区的构造特征,并推测可能存在的矿产资源。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C C D B B二、填空题6. 地块7. 断层8. 垂直移动9. 地幔对流10. 地幔对流三、简答题11. 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地壳的变形、运动和构造,以及这些构造现象对地表形态、地质活动和矿产资源分布的影响。

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

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

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内部及其变形与运动的学科,它主要关注地球的构造特征、岩石变形、地震活动、地壳运动等现象及其形成机制。

本文将介绍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

一、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1. 构造:构造是指地球上各种不同尺度的地质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位置、形态、变形和变质,包括构造体的组成、构造运动和变形特征等方面。

2. 地震活动:地震活动是地壳内部的应力释放所造成的地震现象。

它包括地震的震源、发震过程、震源深度、地震波传播等内容,对于了解地球深部结构和构造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3. 岩石变形:岩石变形是在地球内部作用力的作用下,岩石所表现出来的形状、大小、方向等的改变。

常见的岩石变形包括折叠、断裂、褶皱、岩浆侵入等现象。

4.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指地壳在地球构造内部的平动、绕轴旋转和形状变化等现象。

地壳运动主要包括板块运动、火山活动、地震活动等。

二、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 野外调查:野外调查是构造地质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

研究人员通过对地表地质、构造地貌以及岩石等进行野外实地观察和取样,了解地质体的类型、构造形态、变形特征等信息。

2. 测量与制图:构造地质学研究中的测量与制图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包括地质测量、地震测量、地面形变测量、地电磁测量等方法,通过精确的测量数据和制图,揭示地球构造特征和变形状态。

3. 实验与模拟:实验与模拟是构造地质学的辅助手段。

通过实验室中的岩石物理实验、地震模拟实验等,模拟地球内部的力学过程和物理现象,探索构造形变和地震活动的机制。

4. 地球物理探测:地球物理探测是通过地球物理仪器和方法,对地球内部的物理属性进行探测和测量,以揭示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构造特征。

常用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包括地震勘探、地磁勘探、电磁勘探等。

5. 数学与计算机模拟:数学和计算机模拟在构造地质学中有重要的应用。

利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可以模拟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岩石变形等过程,深入研究构造地质学的理论和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由内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诸如褶皱,断层,节理等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成因机制,分配规律和演化历史。

露头宽度:岩层上下层面在地面上的出露界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取决于地形(坡向和坡角),岩层产状(倾向和倾角),以及该岩层的厚度。

整合接触:上、下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产状基本一致,岩性或所含化石一致或递变。

它们是在地壳相对稳定情况下缓慢下降接受连续沉积形成的。

不整合接触: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即先后沉积的地层之间存在地层缺失平行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间有地层缺失,产状一致。

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间不仅有地层缺失,而且产状不同。

潜山:埋藏在不整合面以下的古地貌高地,包括披覆构造和潜山核两部分披覆构造:指剥蚀面以上因沉积差异和压实差异较新底层中发育的正向褶皱构造应力状态:物体受力时,其内部通过某点的截面上应力的大小、方向和性质将有规律分布,物体所受的这种力学状态称为应力状态。

应变椭球体:在变形前的连续介质中的任意划定一个圆球体,当介质发生均匀变形时圆球体变成了椭球体,这种椭球体称为应变椭球体。

岩石的强度:岩石在外力的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

褶皱要素:褶皱的各个组成部分和确定其形态的几何要素闭合度:背斜顶到溢出点之间的高差。

在构造等高线图上,则是最高等高线与最低的闭合等高线之间的高差。

闭合面积:背斜已被闭合部分所占的面积,也就是闭合构造内最低一条完全闭合的构造等高线所包围的面积。

指的是平面面积。

闭合背斜:如果背斜的枢纽向两端倾没,成为一个四周被同一岩层包围的背斜。

闭合背斜的要素:①闭合度:是指背斜的顶到溢出点之间的高差,也称闭合差。

②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闭的面积。

生长背斜:在普遍沉降沉积的背景上,由于局部隆起形成的背斜。

底辟构造:地下高塑性的岩层或岩体在构造力或重力差异作用下向上拱起或刺穿上覆岩层而形成的构造。

滚动背斜:是在生长断层活动时由于两盘之间的差异压实作用和下降盘沉积层的重力作用而形成的弧形弯曲现象。

节理:是岩石受力发生破裂,两侧的岩石沿破裂面无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原生节理:指在成岩过程中形成的节理。

次生节理:指在岩石形成以后由于某种原因而形成的节理。

张节理:岩石受张应力超过抗张强度,形成的节理。

与主压应力平行。

剪节理:岩石受剪应力超过抗剪强度,形成的节理。

与主压应力斜交。

相当点:指未断前的一个点在断层位移以后分成的两个点。

相当层:指同一地层由于断层移动而分别在断层的两盘出现。

推覆构造:规模巨大(10公里以上)并且上盘沿低角度波伏起伏的断层面远距离推动的逆冲断层叫做推覆构造。

飞来峰:逆冲断层上盘被剥蚀,使下盘岩石出露,如果上盘岩石被剥蚀成孤岛状,则称为飞来峰构造窗:这种由上盘岩块环绕,四周以断层线为界的下盘局部露头称为构造窗。

生长指数:是同一岩层下降盘地层厚度与上升盘地层厚度的比值。

地堑:由两组走向近平行且相向倾斜的正断层及其所夹持的下降断块形成的构造地垒:由两组走向近平行且相背倾斜的正断层及其所夹持的抬升断块形成的构造横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和层面垂直的外力作用而发生褶皱,称为横弯褶皱作用。

生长断层:在沉积过程中发育的断层,称为生长断层构造地质学研究内容:包括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及其演化进程,探讨构造作用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质。

主要有:研究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分布和组合形式等;研究地质构造的形成条件、机制、时间及演化规律等;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地壳运动的方式、规律及动力来源等。

理论意义:在于阐明地质构造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育顺序,探讨地壳构造演化和地壳运动及其动力来源。

现实意义:应用地质构造的客观规律指导生产实践,解决矿产分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及环境地质的有关问题。

水平岩层特征:1、水平岩层在地质图中的表现为其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平行或重合,水平岩层出露和分布状态完全受地形控制。

2、水平岩层的成层顺序为上新下老3、水平岩层厚度为该岩层顶底面的标高差4、水平岩层在地质图上的露头宽度取决于地面坡度和岩层厚度,厚度相同,坡度越缓,露头宽度越大;坡度相同,厚度大,露头宽度越大。

倾斜岩层的主要特征1 倾斜岩层的露头形态受产状和地形影响,并符合V字型法则2 倾斜岩层的地质界限在平面上呈条带状(弯曲也是条带的一种)3 正常情况下,岩层沿倾向方向逐渐变新4 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取决于产状、地形和岩层厚度5 倾斜岩层的厚度有三种分别是:真厚度、视厚度、铅直厚度。

铅直厚度>视厚度>真厚度。

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先平稳下降接受沉积,后褶皱上升(常伴有断裂活动、岩浆活动、区域变质作用等)或差异上升(变形与隆升、剥蚀),沉积间断遭受风化剥蚀,再平稳下降接受沉积。

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先地壳平稳下降接受沉积,形成一套地层后平稳上升,露出地面造成沉积间断,并遭受剥蚀,直到该地区再度平稳下降为沉积区接受新的沉积。

不整合的判别标志:1.沉积标志:底砾岩、古风化壳、剥蚀面、重矿物、岩性、岩相突变2.地层标志:地层、古生物突变3.构造标志:地层产状及构造特征的不同4.变质作用和岩浆岩特征。

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因素1、内因:①成分,含硬度大的粒状矿物易发生脆性变形。

②结构:基底式胶结,强度高;接触式胶结,强度低。

③构造:具层理的,易发生塑性变形。

2、外因:围压、温度、溶液、孔隙压力、应力作用方式和作用时间、应力状态等。

纵弯褶皱作用的基本特征:(1)有一个既不拉伸也不压缩的中和面。

(2)随着岩层褶皱的加剧,弯曲凸侧转折端附近岩层变薄并发生与层正交,呈扇形排列的楔形张节理。

凹侧若岩层为脆性,则因挤压往往产生逆断层,若岩层为塑性,则厚度变大。

3)若岩层中夹有塑性岩层,可以形成次级小褶皱。

纵弯褶皱作用和横弯褶皱作用的主要区别是:1、两者形成的外力作用方式不同。

2、前者形成的褶皱中各有单层有中和面,总体无;后者形成的褶皱各个单层和总体都无中和面。

3、两者形成的层间滑动规律不同,前者相邻的上层向上滑动,相邻的下层向下滑动;后者形成的规律于此相反。

4、前者形成的层间小褶皱规律性好,后者差。

5、夹塑性岩层时前者形成顶厚褶皱,后者形成顶薄褶皱。

6、前者形成的褶皱的组合多成平行状,规模大;后者多形成孤立穹窿或短轴背斜。

剪节理的基本特征:(1) 产状稳定,延伸较远。

(2) 平直光滑,有时具剪切滑动擦痕。

未被矿物充填时是平直闭合缝,如被充填,脉宽较为均匀,脉壁较为平直。

(3) 发育于砂、砾岩等岩石中的剪裂,一般穿切砾石和胶结物。

(4)常常组成共轭“X”型共轭裂隙,锐角平分线指示主压应力方向.往往成等距排列。

(5)主剪裂面由羽状微裂面组成。

6)剪节理的尾端变化有:折尾、菱形结环和节理叉。

张节理的基本特征:(1)产状不稳定,延伸不远。

单条节理短而弯曲,若干条呈侧列。

(2)裂缝面粗糙不平,无擦痕。

(3)在胶结程度中等的砾岩或砂岩中常常绕砾石或粗砂粒而过, 如切穿砾石,破裂面也凹凸不平。

(4) 一般被矿脉充填。

脉宽变化较大,脉壁不平直。

5)发育稀疏,很少密集成带。

正断层特点:上盘下滑、倾角大、角砾棱角明显、垂直走向有拉长。

正断层的形成的地质条件:1、局部性拉伸作用 2、背斜转折端处局部拉长3背斜的转折端4高塑性岩体上拱。

逆断层的特点:逆断层:上盘上升、倾角小、角砾棱角不明显或被压扁、断层两侧岩石有强烈积压、揉皱现象,垂直走向有缩短。

逆断层形成的地质条件:1、水平挤压有利于逆冲断层的发育(区域性的水平挤压)2、高塑性岩体上拱课形成高角度逆断层3、差异升降可形成。

平移断层:断面平直有擦痕、近直立、延伸远,常有较大的派生构造平移断层的地质条件:1、由侧向挤压中不同的岩块在垂直于纵向逆断层或褶皱枢纽方向上不等程度的推进而形成。

其规模一般不大,常终止于褶皱倒转翼或逆断层上,其旋向无一定规律。

2、由侧向挤压作用产生的平面X型扭裂面发展而成的平移断层,一般规模较大,旋向具有一定规律,其较前一种更为普遍。

断层的识别标志:1、地貌标志①断层崖②断层三角面③错动的山脊④串珠、带状分布的湖泊和泉水⑤地震震中的线状分布,线状分布的矿体、矿脉2、构造标志①构造不连续性②强变形带的出现如强烈劈理化带和强烈碎裂带③标志物的错断:包括岩层、岩脉、不整合面、先期断层和侵入体边界等。

断层两盘相对位移方向的确定:1、地层学特征:包括括地层的新老、重复、缺失、变厚、变薄,变宽、变窄等。

2、断层两侧的派生现象:即分支构造的性质和方位。

3、断层旁侧的牵引构造。

4、断层面上的特征:擦痕,阶步,反阶步等。

5、断层带破碎物的特征;即断层角砾以及构造透镜体的排列分布情况。

6、生长断层两盘的厚度。

7、平移断层的收敛、分散作用和升降活动断层效应:指断层活动引起的岩层视错动。

受断层面产状、断层真位移,地层产状,观察剖面的控制。

同一断层在不同截面上显示出不同的特征的现象就是断层效应。

确定断层的形成时期 1断层切割地层2断层与不整合的关系3断层与岩浆岩体的关系4断层带物质测年5两盘地层厚度生长断层的基本特征:1.一般为走向正断层2.平面上距离多具等距性,剖面上发展具旋回性3.剖面形态上常呈上陡下缓的犁式;4.上盘生长地层明显增厚,这是同沉积断层最基本的特征和识别标志;5. 断距随深度增大,地层时代越老,断距越大;6. 上盘常发育逆牵引构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