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板书优秀教案
三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古诗两首》教案三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时划分: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培养爱惜粮食的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2.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两首诗,就是反映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米来之不易的古诗。
二、学习古诗《锄禾》1.出示古诗图文。
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
禾:禾苗。
“锄禾”是什么意思呢?3.讲读诗句第1句。
(1)自读。
看图:图上画了什么?(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
“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四、指导写字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午”:独体字,与“干”、“牛”相比较。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古诗两首》的教学设计绍兴县稽东镇三年级语文组(裘黎霞执笔)【设计思想】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
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
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材分析】《望天门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古诗,本诗共两句,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
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教学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重点难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策略和手段】利用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诗句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师准备教学课件;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问题探讨】1、古诗语句含蓄凝练,教学中过多的理性分析往往冲谈了诗句的灵性,失去了诗的神韵,怎样才能在解读诗句的同时,保留古诗的独特韵味呢?【参考资料】1、语文起点网2、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
三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内容概述】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选编本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目标分析】①认识“亦、妆”2个字。
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语意思,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2.教学难点:读懂诗句,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者特征分析】课文中的两首古诗,有不少学生都会背诵了。
因此教师指导朗读时,重点要放在怎样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韵。
可以结合看图,边读边想象,感悟诗句的含义。
在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诵读,必须注意把握好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
【教学资源】1.自制的课件、课题组提供的资源。
2.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师:同学们都学过古诗,能不能背一背你们知道的古诗?生:《小儿垂钓》《望庐山瀑布》……师:根据学生说出的诗歌,集体背诵一首。
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两首古诗,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
(板书:古诗两首)【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新课的学习】二、领读诗歌。
课件出示《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老师领读诗歌【设计意图:朗读诗歌,增加学习古诗的兴趣】三、检查预习情况。
老师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任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完成,我们来检查一下。
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2个汉字:“亦、状”1、提问学生2、集体朗读两遍【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巩固预习,督促预习】四、学习“我会写”课件出示“断、楚、孤、帆”4个汉字。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6介绍其他的《凉州词》
7背诵《凉州词》
8分组合作理解诗句意思
9感悟诗歌丰富的想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0配乐感情朗读诗歌。
11介绍其他的《浪淘沙》
1王之涣的介绍以及《凉州词》的写作背景的CAI :引入本诗歌的学习。
2《凉州词》文体介绍:全面了解诗歌的写作特点
3“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图片:悟诗歌意境与思想感情。
七、作业设计:
1、背诵并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2、查找刘禹锡的另外几首《浪淘沙》。
八、板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孤独蜿蜒曲折
荒凉流程长
同情激奋
1学生介绍“凉州词”相关知识,老师相机补充。
2学生诵读诗歌。
3学生自行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同学间相互解答疑惑,老师点拨
4看“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图片,感悟诗歌意境与思想感情。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教学设计及反思
执教者
学科
班级
课题
古诗二首
时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年级语文上《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板书设计三班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板书设计【学习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喜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预备】1、课文插图。
2、同学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的有关资料。
3、同学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一、沟通资料,了解背景1、同学沟通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老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若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认真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同学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相互评议、相互指引。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说明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沟通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沟通:小组指派代表沟通,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出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小组沟通,组内成员相互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老师可相机引导同学把想象的画面说详细、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若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
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同学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依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指导写字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同学观测范字,沟通识字写字阅历。
3、同学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望天门山》教案优秀
《望天门山》教案优秀《望天门山》教案优秀1一、教材简介本课文是三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李白的《望天门山》,我略去其中的写字和识字环节,和大家探讨的是如何更好地学习古诗。
我确定本首诗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感情,热爱祖国河山2、能正确朗读、会背诵3、感受语言,积累语言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法如下:二、层层深入,图文结合(教法)我把学习由浅入深,板画与古诗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真正领略古诗的风采。
学生该如何有效学习呢,可以概括为三、读中感悟,感悟促读(学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边读边感悟,感受到的内容用读来表达。
具体该如何操作呢?下面我简介教学流程(一)导入(背景导入)我觉得这样可以更好的理解诗的内容。
我这样给学生介绍,李白25岁时,离开四川去洞庭湖游览,接着他乘船顺江向东,在经过安徽省涂县的东西梁山时,看到滚滚的.长江时,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李白当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这首《望天门山》此时板书课题(二)层层深入展开教学(1)读熟扫除障碍首先,让学生把诗读正确、流利,扫除生字障碍。
师:我们用两分钟的时间把这首诗读熟,放手让学生自由读,在读熟时,我接着引导学生读懂(2)读懂理解诗句意思在理解诗句意思时,学生读一句,教师板画一处,诗图结合,诗句的意思全在图中,一目了然。
这时再引导学生读诗,这次学生的感受一定和第一次不一样。
师:同学们看这首诗的四行两句,谁能读出不同语气,在学生的朗读中就会体验到第一句中长江的雄浑、辽阔、汹涌。
也体验到了第二句中那撒满夕阳的辽阔的长江中,那孤帆一点的绮丽、洒脱。
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朗读。
(3)品读感受语言的奇妙这是教学的难点,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高的要求,我觉得这么好的语文素材,这么优秀的文化瑰宝,如果不利用好,太可惜了,但又不能强加给学生。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我让学生在不同的字下点上重音,然后朗读体会,谈自己的感受。
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学习目标: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及特点,并动手画一画。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学生根据词语的意思串讲句意)(3)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
在舟中望天门山。
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四、指导诵读诗句。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
(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读出节奏感。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课前思考:古诗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外,难点在于引发想象,通过诵读进入诗中意境从而领悟诗人的感情。
教学则可以利用两首古诗的异同来展开,从而渐进教学目标:一、景色入手,疏通诗句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可感的图片、影像比较感兴趣。
两首古诗的插图恰恰将诗中所描绘的景色直观地呈现与学生眼前,资源相同,如果巧妙利用再结合查找字典进行疏通诗句的教学自是事半功倍。
二、由情及景领悟意境疏通了诗意,和诗人的距离近了,此时可利用两首诗的异,使诗人的情感通过景色的不同再度升华。
1、我们再来看一看两幅插图,同是秋天的枫树,色彩和形态一样吗?(前者红叶似火、激情涌动,后者枯枝老树昏鸦)2、请同学们将两首古诗都来读一读,能不能在诗中找一找原因。
(一爱一愁)3、心境的不同,同样的景色也有了不同。
我们再来读一读《山行》,作者的喜爱还表现在哪里?你能用朗读表现吗?(小径通幽、白云飘渺、红叶似火……)4、我们再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找一找诗人淡淡的愁还体现在哪些景色之中?(寒鸦老树、月落凄清、夜半钟声)也来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5、怎样将这一爱一愁读出来,自己试一试;找一位同伴,把一爱一愁表现给大家。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
”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
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
三年级上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板书
三年级上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板书三班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板书【学习目标】1、认识“亦、妆”2个字。
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喜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预备】1、我国闻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2、同学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2、看来同学们特别喜爱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同学齐读课题〕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1、同学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沟通:⑴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孤帆亦妆让同学读生字,并援助正音⑵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假如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肯定会读得更好!同学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
请高校联系课文中说明,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⑴同学个人读悟。
⑵在学习小组中沟通。
⑶在全班沟通: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⑷老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1、老师范读,同学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久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自由练背。
同桌相互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四、书写生字,默写课文1、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设计,教学反思,语文。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望天门山》是三年级上册第21课,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往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议决安徽省当涂县的工具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活泼,充分展示了丰裕的想象力。
古诗主要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坚定,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风景;在古诗传授中落实素质教诲,还要注意课内外连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育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李白的资料。
课后,收集李白的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范畴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
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讲义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传授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一、冲破常现,改革古诗传授的讲堂布局。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便是改变了古诗传授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
讲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本日要学的两首古诗。
而后,部署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埋头念书的历程。
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互助讨论,互相补充。
敷衍学生没有弄懂的标题,老师部署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互助探究。
在朗朗的念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公布意见的探究中,完成了传授使命。
这种设计,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到场者、合作者。
二、把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
自学时间充分。
部署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实在有所收获。
同时渗透了学习古诗的要领,潜移默化培育自学能力。
三、创设情形,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传授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绪,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领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形,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
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优良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进步了传授效率。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板书设计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板书设计【学习目标】1、熟悉“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知道酷爱家乡,珍爱亲情。
【课前预备】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述秋景或表达想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进程】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朝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季,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黄昏,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伙儿想明白写了什么吗?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确实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伙儿认真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诵:放声朗诵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相互评议、相互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明白得字词意思,划出不睬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睬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路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刻画了一幅如何的情景?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相互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设你确实是那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如何的心情?5、情感朗诵:带着如此的情感朗诵古诗。
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依照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指导写字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看范字,交流识字写字体会。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想念家乡、想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窗听听。
小学语文21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3、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教学重难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准备:自制演示文稿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1、欣赏图片,感悟长江的气势磅礴。
长江,以其汹涌澎拜的奔腾气势、雄伟险峻的高山峡谷,而著称于世。
千百年来,无数的文人墨客以其生花妙笔书写了一篇又一篇脍炙人口、千古传唱的壮美诗篇。
唐代大诗人李白也为其雄伟的气势深深折服。
公元725年的一天,李白途经长江天门山段,只见此处两山夹一江,如同一道天门拱卫长江,不禁动情写下这千古传唱的壮美诗篇——《望天门山》。
2、板书课题(伸出右手食指,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师板书课题。
释题:“望”向远处看。
学生再读课题。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1、古语有云:读其诗必先知其人,介绍李白。
(课件出示李白简介)2、检查预习,认读词语、齐读词语。
3、指导书写“断”字书写时注意什么?(出示课件)生:1、米的横和斤的横都是从横中线起笔,米的最后一笔捺变成点。
2、左右结构,左宽右窄。
4、读诗、读准字音。
5、出示微视频(古诗朗诵微视频)6、朗读古诗的“二二二一”节奏三、小组合作,领悟诗意1、边读边找出这首诗描写的景物,边读边圈,并理解诗意。
2、交流诗意。
3、天门山(出示图片),介绍天门山,欣赏天门山美景。
(一)学习“天门中断楚江开”(配图)1、“中断”的意思?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
这把利剑就是“楚江”2、读“天门中断楚江开”(二)学习“碧水东流至此回”(配图)1、“回”——水一到这里就打旋涡,在这一带回旋。
2、长江水一到天门山这个位置,水道突然收紧了,水就变得更急了。
滚滚长江水前后相拥,遇到天门山的阻挡,水流自然就……回旋、反过来。
3、所以一个“回”字,其实是在写水流的“急”。
小学语文_21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材分析】《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
作者描绘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两种不同天气下呈现出的不同景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与前两句照应,用绝色美人比喻西湖,写出了西湖景色的美不胜收。
教学中应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想象画面,也要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读中悟情。
【课时目标】1.认识文中“亦、妆”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4.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一、欣赏美景,揭示诗题1.同学们去过西湖吗?请跟随老师到如诗如画的西湖转转吧。
(动画展示西湖美景)2.从古至今有好多的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西湖,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指导读出停顿。
3.通过读题目,你读懂了什么呢?二、初读古诗,正音节奏1.生自由朗读。
2.检查学生朗读和识字情况。
3.指名读,提示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三、再读诗句,理解大意1.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
2.教师小结:看课本注释、看课本插图、读古诗题目、读古诗诗句、联系上下文……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古诗,理解古诗的大体意思,小组内交流,班级交流。
四、品读诗句,交流探究(一)赏读“水光潋滟晴方好”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2.“潋滟”是什么意思?(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潋滟”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3.诗人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方好)4.看到这样的美景,你会说些什么那?______的阳光洒在西湖上,西湖________________.5.难怪苏轼感叹道: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新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新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第21课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3、掌握古诗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4、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及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2个字,会写4个生字,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讲授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背诵《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学法指导:在读中思索,在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老师也非常喜欢,因为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优美诗作就浩如烟海。
据我了解,最近你们又收集了不少古诗,愿意与大家分享分享吗?同学们收集的古诗真不可少,看来你们非常善于积累。
XXX先生有句话说得非常好:腹有诗书气自华。
是啊,研究古诗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呢!老师利用工作闲暇也收集了一些古诗名句,想与你们分享分享,你们喜欢吗?【课件出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XXX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XXX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XXX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XXX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XXX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XXX】自己读读。
读完了吗?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同学们,读完这些古诗名句,长江在你们眼里是怎样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一首与长江有关的古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XXX所作。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1.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自主识字,认识本课的“楚潋”等4个生字,会写“断楚”等9个生字。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体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4、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体意思。
2、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出”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昨天我们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了解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今天我们将和唐宋两位大诗人一起到安徽的天门山、杭州西湖去游览一番。
出示课题。
二、指名朗读,检查预习1、自由放声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
师生评价。
3、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提示七言诗的停顿规则。
4、再次朗读,读出节奏。
三、借助注释,理解《望天门山》1、提问:天门山是几座山?楚江指的是哪条江?学生回答,表扬学生会看注释。
出示古诗《望天门山》“开回出来”四个字红笔标示。
让学生根据注释讲一讲意思。
2、教师引导:默读古诗,看一看这几个动作分别是谁的动作?3、指名交流。
4、教师梳理:滔滔的江水冲断了天门山,把天门山从中劈成两部分,汹涌而下。
江水在这里遇到大山的阻挡,只好折往北而流,形成漩涡。
所以称“回”。
刚才有同学讲“出”是青山的动作。
青山真的会移动出来吗?5、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你是想说,青山并没有移动,只是因为李白乘坐的小船顺着江水向天门山漂过来,让李白感觉到两座青山像是迎宾一般,相对出来迎接自己。
那么课题是《望天门山》,作者在哪里望见的天门山?(引导学生更加明确作者望的位置。
)6、指名配乐朗读。
其他学生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7、用自己的话讲述刚才想象到的画面。
四、感情朗读,熟读成诵1、把刚才想象到的画面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
2、全班齐诵。
五、理解并感情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1、根据注释,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上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板书优秀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板书
【学习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
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1、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⑴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孤帆亦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⑵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
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⑴学生个人读悟。
⑵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⑶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⑷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四、书写生字,默写课文1、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设计,教学反思,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