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2阿尔茨海默病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阿尔茨海默病剖析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阿尔茨海默病一、概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起病隐袭、呈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特征主要为认知障碍、精神行为异常和社会生活功能减退。
一般在 65 岁以前发病为早发型,65 岁以后发病为晚发型,有家族发病倾向被称为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无家族发病倾向被称为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球约有5000 万人患有痴呆症,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类型。
阿尔茨海默病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增龄、女性、低教育水平、吸烟、中年高血压与肥胖、听力损害、脑外伤、缺乏锻炼、社交孤独、糖尿病及抑郁障碍等。
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的病理改变呈弥漫性脑萎缩,镜下病理改变以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NFT)和神经元减少为主要特征。
SP 中心是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 rotein,Aβ),NFT 的主要组分是高度磷酸化的微管相关蛋白,即tau 蛋白。
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中,遗传是主要的因素之一。
目前确定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基因有4 种,分别为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 rotein,APP)基因、早老素1(presenilin 1, PSEN1)基因、早老素 2(presenilin 2,PSEN2)基因和载脂蛋白 E (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
其中,前3 种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与早发型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密切,ApoE 与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密切。
目前比较公认的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认为Aβ的生成和清除失衡是神经元变性和痴呆发生的始动因素,其可诱导tau 蛋白过度磷酸化、炎症反应、神经元死亡等一系列病理过程。
同时,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存在广泛的神经递质异常,包括乙酰胆碱系统、单胺系统、氨基酸类及神经肽等。
阿尔兹海默症的康复护理
三、康复护理评估
(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
❖ 康复科最常用的ADL评估量表为Barthel 指数量表。 临床评估中常用阿尔茨海默病协作研究日常能力量表 (ADCS-ADL)、Barthel指数量表、Lawton工具 性日常能力量表、社会功能问卷(functional activities questionnaire,FAQ)。
三、康复护理评估
4.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认知部分(Alzheimer ’s disease assessment scale cognitive,ADAS-Cog) 适用于轻中度AD的疗效评估,由12个条目组成,评定时 间30~45分钟,包括词语回忆、命名、执行口头命令、 结构性练习、意向性练习、定向力、词语辨认、回忆测验 指令、口头语言能力、找词困难、口头语言理解能力及注 意力,总分0分(无错误或无损害)至75分(严重损害) ,得分越高,表示认知功能损害越严重,有报道ADASCog分数增加≥4分者为病情恶化,下降≥4分者为进步。 2002-2003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十五”攻关协作研 究项目子课题发现ADAS-Cog能较好地区分轻中度AD, 但是对于轻度认知损害的老人的ADAS-Cog评估不敏感。
一、概述
(四)流行病学
美国 10万人/年死于阿尔茨海默病,消耗医疗、护 理等直接费用和家属、雇人、失去工作间接费用为 6.04亿美元,其中大部分的费用都用于病人的日常生 活的护理和社交护理。据估计在低收入国家每位患阿 尔兹海默氏病者平均花费1521美元。2010年全世界 病人阿尔茨海默病的花费超过了全球GDP的1%,全 球每年耗费 1000亿美元,给家庭及社会的沉重负担 ,成为重要公共卫生及社会问题。
(6)雌激素作用:长期服用雌激素的妇女患AD危险低 ,研究表明雌激素可保护胆碱能神经元。
阿尔茨海默病生物学标志物
• 该人群可能是处于AD临床前期阶段的患者,大脑内部AD相 关的病理改变已经发生,但认知功能仍正常。
• 在健康者中T-Tau/Aβ42和P-Tau181/Aβ42比值越高,认知 功能越容易下降。
• P-Tau181异常是预示认知功能下降最敏感的一项指标
• P-Tau231水平在AD患者CSF中随时间呈线性下 降,PTau231在AD晚期也会下降
enzyme 1,BACE1) – Aβ寡聚体(amyloid-βoligomers)
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peptide,Aβ)
• Aβ是SPs主要成分,含36~43个氨基酸的多肽。 • β淀粉样蛋白前体(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经过β、
γ分泌酶裂解成Aβ片段,主要有Aβ40、Aβ42两种单体形 式,Aβ42比Aβ40多2个疏水性氨基酸,聚集能力更强,先聚集 形成可溶性Aβ寡聚体,后进一步聚集成SPs,Aβ40是在AD疾 病进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聚集的不溶性Aβ具有较强的神 经毒性,可以诱导细胞凋亡。
阿尔茨海默病 生物学标志物
神经病理
AD的组织病理学特征: 神经炎性斑(neuritic plaques ,NP) 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 ,NFT) 神经元丢失伴胶质细胞增生 神经元颗粒空泡变性 血管淀粉样变
阿尔茨海默病
•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在老年人群 中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记忆和认 知功能损害、行为异常和人格改变等。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痴呆诊疗指南(2020年)全文版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痴呆诊疗指南(2020年)全文版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痴呆诊疗指南(2020年)全文版一、检查推荐一)临床评估1.认知评估1.1综合认知评估推荐意见1:MMSE是检出痴呆的性能较高的方法,对MCI也有可接受的准确性,并已建立最佳阈值和教育调整值。
(2B)推荐意见2:MoCA对检出痴呆的敏感度较高,但特异度较低,对MCI的性能中等,目前尚未取得最佳阈值和教育调整值共识。
(2B)推荐意见3:ACE-R对检出痴呆和MCI的性能较高,但尚未取得最佳阈值和教育调整值共识。
(2B)1.2单领域认知评估推荐意见4:DSR是检出情景记忆障碍的性能较高的方法。
(2B)推荐意见5:BNT-30是检出语言障碍的性能中等的方法。
(2B)推荐意见6:CDT-CG是检出视空间结构障碍的性能较高的方法。
(2B)推荐意见7:TMT-B是检出执行功能障碍的性能较高的方法。
(2B)2.行为评估:推荐意见8:NPI或NPI-Q是检出精神行为障碍的性能中等的方法。
(2B)3.功能评估:推荐意见9:ADL或IADL是检出生活功能障碍的性能较高的方法。
(2B)二)脑影像检查1.结构影像学推荐意见10:MTA-MRI是定义AD痴呆的性能中等的方法,对区分AD痴呆与MCI有可接受的准确性,但对鉴别早发型AD与FTD的性能不佳。
(2B)推荐意见11:MRI头颅平扫和矢状位显影的结构性病理变化有助于鉴别AD与非AD病因。
(3C)2.功能影像学:推荐意见12:Aβ-PET负荷增加是定义AD痴呆的性能较高的方法,但对MCI的特异度很低。
(2B)推荐意见13:FDG-PET代谢降低是定义AD痴呆的性能较高的方法,对分辨AD与DLB的性能较高。
(2B)推荐意见14:Tau-PET负荷增加是定义AD痴呆的性能较高的方法,但对MCI的敏感度较低。
(2B)三)实验室检查1.脑脊液检查推荐意见15:脑脊液Aβ42浓度降低是定义AD痴呆和鉴别AD与非AD痴呆的性能较高的方法。
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量表述评
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量表述评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期痴呆的主要类型,其认知功能评定已经发展为一系列标准化的信度与效度俱佳的测验工具,我们评述10余种常见工具的优缺点,简介其应用。
Wechsler成人智力量表(WAIS)、Halstead-Reitan成套神经心理测验(HRB)、Luria-Nebraska 成套神经心理测验(LNNB)等常用测验工具极少用于AD认知功能改变的评估。
一方面是由于耗时长、难度高、完成率低;另一方面是因为AD以记忆功能缺损为主,而上述工具中仅LNNB有记忆量表分测验(系11个分测验之一,对AD诊断敏感性不高)。
AD认知功能测量须兼顾以下原则:覆盖AD易受损的功能领域(如记忆和语言功能);对这些功能基本特征的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可信性;可借以判断和衡量不同严重度;完成率高;完成所需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30min以内。
一、床边用认知筛查量表(briefbedsidecognitiveexamination)要求敏感性高、假阴性率低、易操作、易携带、时间短(5~10min左右完成),分析指标为总分。
1.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1,2]:MMSE一直是国内外最普及、最常用的老年痴呆筛查量表,它包括时间与地点定向、语言(复述、命名、理解指令)、心算、即刻与短时听觉词语记忆、结构模仿等项目,满分30分,费时5~10min,重测信度0.80~0.99,施测者之间信度0.95~1.00,痴呆诊断的敏感性大多在80%~90%,特异性大多在70%~80%。
MMSE作为AD认知筛查工具,因其敏感性强、易操作、耗时少,在社区大样本调查及临床医生对可疑病例做初步检查时得到广泛应用,但其缺点亦不容忽视:(1)项目内容容易受到受试者受教育程度影响,对文化程度较高的老人有可能出现假阴性,即忽视了轻度认知损害(如Strain报道,MMSE识别轻度认知失调的敏感性仅为0.52),而对低教育及操方言者有可能出现假阳性;(2)注意(心算)、记忆、结构模仿等项目得分并不足以反映相应的认知领域表现,不能有效地绘制个体认知廓图;(3)强调语言功能,非言语项目偏少,对右半球功能失调和额叶功能障碍不够敏感;(4)记忆检查缺乏再认项目,命名项目过于简单;(5)没有时间限制;(6)对皮质性功能紊乱比对皮质下功能紊乱更敏感;(7)不能用于痴呆的鉴别诊断,作为认知功能减退的随访工具亦不够敏感(如Clark对82例AD患者随访4年,16%的患者MMSE得分没有显著下降)。
全面认识阿兹海默症
全面认识阿兹海默症阿兹海默症(英语:Alzheimer's disease,简称AD),或称脑退化症(旧译为阿尔茨海默病、老人失智症,一般俗称老年痴呆症,但医界不建议使用此名称;英语:Senile Dementia of the Alzheimer Type,简称SDAT),是一种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也是失智症中最普遍的成因。
本病最早由德国精神科医师及神经病理学家爱罗斯·阿兹海默在1906年描述记录,之后并以他的名字命名。
阿兹海默症好发于65岁以上的老人,然而也有少见的早发性阿兹海默症(英语:Early-onset Alzheimer's disease)病患会提早发病。
在2006年,全世界约有两千六百万名阿兹海默症病患,到2050年时预估全球每85人就有一人罹患本病。
虽然阿兹海默症在每个病患都不相同,仍有许多共同的症状。
早期症状常被误认为是“年纪大了”的忧虑,或是压力的一种表现,疾病初期最常见的症状是难以记住最近发生的事。
当怀疑为阿兹海默症时,通常借由行为评估以及认知测试(英语:Cognitive test)来确认诊断,可能的话接着会做神经影像检查辅助诊断。
随着疾病进展,症状将会包括谵妄、易怒、具攻击性、情绪起伏不定(英语:mood swing)、丧失长期记忆等,当病患功能下降时,会从家庭和社会的社交关系中退出,随着身体功能逐渐丧失,最终导致病患死亡。
因为疾病在每个病患均不相同,因此很难预测患者的预后。
阿兹海默症的发展时间无法预测,时间长短也非常多变,并且可能经年未被发现直到疾病显而易见,平均而言,阿兹海默症确诊之后的存活期约有七年,确诊之后存活超过十四年的病患少于3%。
目前仍不清楚阿兹海默症的成因及疾病进程,研究显示阿兹海默症与大脑中的老年瘢块(英语:Senile plaques)和神经纤维纠结(英语:neurofibrillary tangles)有关。
目前的治疗仅能帮助缓解疾病的症状,并没有能够停止或是反转阿兹海默症病程的治疗方法。
阿尔茨海默病的检查诊断
阿尔茨海默病的检查诊断作者:金香兰来源:《家庭医学》2022年第20期1.脑脊液检查当一般检查不能明确AD痴呆诊断时,脑脊液生物标志物应是最佳选择之一。
脑脊液生物标志物有以下几种。
(1)脑脊液Aβ蛋白。
由APP经β-和γ-分泌酶蛋白水解產生,《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痴呆诊疗指南2020年版》中提出检测脑脊液Aβ42或Aβ42/Aβ40浓度可协助AD痴呆诊断。
(2)脑脊液tau蛋白。
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是AD发生的关键病理事件,现已证明AD患者脑内总tau蛋白(T-tau)与p-tau水平均明显升高。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痴呆诊疗指南2020年版》中提出检测脑脊液T-tau、p-tau水平可协助AD痴呆诊断。
(3)脑脊液神经丝轻链蛋白(NfL)。
是神经轴突损伤的一种生物标志物,与tau一样反映了神经变性的独特病理生理机制,支持其作为非典型/快速进行型神经变性痴呆鉴别诊断的快速筛选生物标志物。
(4)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
是一种神经元内钙传感蛋白,在脑损伤模型和基因阵列分析中已被证实可作为神经元损伤的指标。
有研究发现脑脊液VILIP-1水平与AD早期颞叶内侧萎缩病理改变具有一致性,可能成为AD早期神经变性的有效脑脊液替代物。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常规脑脊液生物标志物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但该方法容易引入非预期的人工误差。
液相色谱质谱连用系统是一个可提供快速色谱分离技术的检测器,可对脑脊液中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
Single Molecular Array(Simoa)技术能够满足对血液和其他体液的检测需求,并且对人工操作的要求低,更容易控制人为因素引入的实验误差。
血液检查(1)血浆Aβ蛋白。
有研究发现AD患者外周血Aβ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痴呆诊疗指南2020年版》中提出通过检测血浆Aβ42或Aβ42/Aβ40浓度可协助AD 痴呆诊断。
(2)血浆tau蛋白。
对人体血浆标本中的tau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发现AD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血浆tau蛋白水平显著升高。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阿尔茨海默病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阿尔茨海默病一、概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起病隐袭、呈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特征主要为认知障碍、精神行为异常和社会生活功能减退。
一般在 65 岁以前发病为早发型,65 岁以后发病为晚发型,有家族发病倾向被称为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无家族发病倾向被称为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球约有5000 万人患有痴呆症,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类型。
阿尔茨海默病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增龄、女性、低教育水平、吸烟、中年高血压与肥胖、听力损害、脑外伤、缺乏锻炼、社交孤独、糖尿病及抑郁障碍等。
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的病理改变呈弥漫性脑萎缩,镜下病理改变以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NFT)和神经元减少为主要特征。
SP 中心是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 rotein,Aβ),NFT 的主要组分是高度磷酸化的微管相关蛋白,即tau 蛋白。
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中,遗传是主要的因素之一。
目前确定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基因有4 种,分别为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 rotein,APP)基因、早老素1(presenilin 1, PSEN1)基因、早老素 2(presenilin 2,PSEN2)基因和载脂蛋白 E (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
其中,前3 种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与早发型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密切,ApoE 与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密切。
目前比较公认的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认为Aβ的生成和清除失衡是神经元变性和痴呆发生的始动因素,其可诱导tau 蛋白过度磷酸化、炎症反应、神经元死亡等一系列病理过程。
同时,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存在广泛的神经递质异常,包括乙酰胆碱系统、单胺系统、氨基酸类及神经肽等。
头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伴中风后顽固性呃逆30例
2 .操 作 : 头 针 按 常 规 操 作 。膻 中 , 循 经 向 上 平 刺 0 . 5 ~0 . 8寸 , 其 余 穴 位按 常规 操 作 , 针刺得气后 , 将 该 1 2 穴 分 为六组 , 以邻近 2个 穴位 为 1组 , 分别 在 针 柄 接 上 电针 的 正负极 , 电针仪输 出选择 疏密 波 , 因个 体差异 ,
性 临床研究E J ] . 中 医药 临床 杂 志 , 2 0 1 0 , 2 2 ( 3 ) : 2 3 9 — 2 4 1 . [ 4 ]张 昆 . 分期针刺 治疗 贝尔 面瘫 的临床 研究 [ D] . 湖 北 中 医 药
大学 , 2 0 1 2 .
治 疗 结 果
疗 效判 定标 准 : 治愈 : 临床 症 状完 全 消 失 , 1周 内未
2 O 1 O , 3 0 ( 1 ): 2 3 2 6 .
[ 2 ]杨 建 国 . 分期针灸治疗特 发性面神经麻痹 1 8 3例 [ J ] . 河南 中
医 , 2 0 1 3 , 3 3 ( 1 0 ): 1 7 7 1 - 1 7 7 2 .
[ 3 ]刘 毅 斌 , 程红亮 , 吴劲松 , 等. 针 灸 治 疗 贝 尔 氏 面瘫 7 5例 时 效
输 出量 以 患者 可 以忍 受 为 度 , 留针 2 O ai r n 。按 以 上 治 疗 方法 治疗 每 日 1次 , 1 0次 为 1个疗 程 。1 个 疗 程后 观
察 疗效 。
[ 1 ]王颖 . 针灸 分期 治 疗 贝尔 氏面 瘫 临床 观察 [ J ] . 中 国针 灸 ,
般 资 料
选 择本 院 神经 内科 住 院的 3 0例 AD伴 中风后 顽 固
采用 头针 为 主电针 疏密波 治 疗 , 可 以有 效地 降低 神 经应 激功 能 , 降低迷 走 神 经 的兴 奋 性 , 从 而达 到 治 愈 AD 伴
血脑屏障破坏与阿尔茨海默病的机制研究(全文)
血脑屏障破坏与阿尔茨海默病的机制研究(全文)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是以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沉积、神经原纤维缠结和神经元不可逆死亡为病理特征的多因素和异质性神经退行性疾病。
A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血脑屏障损害与AD发病密切相关,血脑屏障完整性的破坏被认为是AD的早期生物标志物。
AD 病理与血脑屏障损伤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促进AD进展,而AD的主要风险基因载脂蛋白E也参与血脑屏障完整性的调控。
通过脑脊液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的在体评估可发现血脑屏障完整性的改变。
文中简述了近年来AD中血脑屏障破坏的机制研究和检测方法的进展,并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痴呆,除了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逐渐丧失外,还伴发精神行为异常和人格的改变[1, 2]。
虽然历经了上百年的研究,但其确切致病机制仍不明确。
目前较为公认的“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级联假说”认为Aβ为导致AD复杂病理事件的始动因素,可比临床症状提前10~20年出现,是AD发生发展的核心[3, 4]。
然而,20多年来以Aβ为靶点的药物研发却多以失败告终,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发现神经元损伤可先于Aβ沉积出现,种种迹象表明“Aβ级联假说”并不能真正反映AD的发生发展规律[4, 5, 6]。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AD中血脑屏障完整性的破坏可比认知损害症状提前数年出现,且早期的血脑屏障损伤独立于Aβ和tau蛋白病理,其中海马中的脑毛细血管损伤和血脑屏障破坏被认为是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生物标志物[7, 8, 9]。
因此,关注AD中血脑屏障的破坏对于超早期发现潜在的AD人群及对AD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均有重大意义。
一、血脑屏障研究的历史进程1885年Ehrlich发现注射到动物体内的某些水溶性染料会使周围组织染色,但不会使大脑染色,当时Ehrlich认为这是由于染料对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组织的亲和力低所致。
30 种 重 大 疾 病
30 种重大疾病1、严重恶性肿瘤2、急性心肌梗死3、脑中风4、重要器官移植5、慢性肾衰(尿毒症)6、多发性硬化7、失明8、肢体缺失9、瘫痪10、帕金森氏病11、I型糖尿病 12、肝病末期 13、原发性肺动脉高压14、严重阿尔茨海默病15、深度昏迷16、良性脑肿瘤17、再生障碍性贫血18、暴发性肝炎19、乙脑 20、恶性葡萄胎 21、严重烧伤22、系统性红斑狼疮23、冠状动脉搭桥术24、语言机能丧失 25、失聪26、主动脉手术27、心脏瓣膜置换术28、原发性心肌病29、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30、重度颅脑损伤。
重大疾病重大疾病是指被保险人初次发生符合下列定义的疾病,或初次接受符合下列定义的手术。
该疾病或手术应当由专科医生(见8.2)明确诊断。
以下重大疾病是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制定了规范定义的疾病。
恶性肿瘤指恶性细胞不受控制的进行性增长和扩散,浸润和破坏周围正常组织,可以经血管、淋巴管和体腔扩散转移到身体其它部位的疾病。
经病理学检查结果明确诊断,临床诊断属于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的恶性肿瘤范畴。
下列疾病不在保障范围内:(1)原位癌;(2)相当于Binet分期方案A期程度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相当于Ann Arbor分期方案I期程度的何杰金氏病;(4)皮肤癌(不包括恶性黑色素瘤及已发生转移的皮肤癌);(5)TNM分期为T1N0M0期或更轻分期的前列腺癌;(6)感染艾滋病病毒或患艾滋病期间所患恶性肿瘤。
急性心肌梗塞指因冠状动脉阻塞导致的相应区域供血不足造成部分心肌坏死。
须满足下列至少三项条件:(1)典型临床表现,例如急性胸痛等;(2)新近的心电图改变提示急性心肌梗塞;(3)心肌酶或肌钙蛋白有诊断意义的升高,或呈符合急性心肌梗塞的动态性变化;(4)发病90天后,经检查证实左心室功能降低,如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50%。
脑中风后遗症指因脑血管的突发病变引起脑血管出血、栓塞或梗塞,并导致神经系统永久性的功能障碍。
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每年9月21日)
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每年9月
21日)
“世界老年痴呆日”是每年的9月21日。
1994年在英国爱丁堡第十次会议上将9月21日设立为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
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又称世界老年痴呆日,在这一天,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将组织一系列活动。
阿尔茨海默病是什么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
65岁以前发病者,称早老性痴呆;65岁以后发病者称老年性痴呆。
社会现状
目前,我国老年痴呆症患者多达500万人,占全球总病例数的四分之一以上,每年平均有30万新增病例。
患老年痴呆症的女性多于男性,60岁以上的女性患老年痴呆症的几率通常是匹配男性的2至3倍。
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每年都会举办这个宣传日,让全社会都明白老年痴呆症的预防非常重要,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历届主题
2010年的主题是:痴呆症,是时候行动了。
2011年的主题是:认识痴呆症,不懈努力。
2012年的主题是:防治痴呆症,你我同行。
2013年的主题是:预防和治疗伴有护理的痴呆症。
2014年的主题是:降低风险,预防痴呆症。
2015年的主题是:记忆与爱同行。
2016年的主题是:关注记忆,关爱老人。
2019年的主题是:积极预防和干预,守护爱的记忆。
2020年的主题是:放轻松,不要再逃避。
2021的主题是:知己知彼,早诊断,早智慧。
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迈向基于血液的生物标志物时代
临床衰老干预Dovepress 科学和医学研究的开放获取开放获取全文文章 E I to r I a l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迈向基于血液的生物标志物时代陶青青 1,Rong-Rong Lin 1,吴志英 1,21 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兼神经病学研究中心,杭州浙江,310009,中华人民共和国;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杭州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机集成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通讯:中华人民共和国杭州解放路88号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兼神经病学研究中心吴志英, 邮编:310009介绍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痴呆类型,其特征是认知功能的进行性下降,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AD 的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清楚。
1从临床前阶段、轻度认知阶段到痴呆阶段,AD 的发展是连续的。
研究中的一系列证据表明,AD 的潜在病理变化在症状出现前几十年就已经存在。
2然而,在临床实践中,仍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在AD 的早期阶段未得到诊断。
早期准确识别AD 基础病变是AD 患者诊断、疾病监测和管理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AD 的早期诊断是临床试验向前迈出的关键一步,这有助于开发改善疾病的疗法。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AD 的早期病理改变进行了大量研究。
3流体生物标志物和图像分析的进展有助于AD 的早期识别和准确诊断过程。
2018年,基于淀粉样蛋白-β(A β)沉积、磷酸化tau 蛋白(p-tau)和神经变性等AD 核心病理改变的证据,提出了定义AD 的研究框架。
4然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PET)和脑脊液(CSF)生物标志物评估有几个局限性,包括成本高、可及性不足和侵入性,限制了它们作为AD 诊断的一线评估。
新兴的基于血液的生物标志物是这一领域令人兴奋的发展,因为它们可能提供一种方便、成本低且侵入性小的筛查工具。
世界阿尔茨海默日:老年痴呆症无法治愈 运动是最有效防治方法
世界阿尔茨海默日:老年痴呆症无法治愈运动是最有效防治方法“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但如果老人患上老年性痴呆症,不但本人痛苦,对家庭来说也将会面临更多的困难。
17日,国际老年痴呆协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北京老年痴呆防治协会理事长王军教授在北京举行的“蓝色记忆关爱行动”暨脑退化与脑营养科普论坛上指出,“老年人要警惕十大高危因素,坚持运动远离老年痴呆。
”王军教授指出,多年来,国际医学界对于老年性痴呆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到目前为止,该病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
也没有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一旦患者出现典型临床症状而确诊时,则处于相对晚期阶段,这意味着患者已经失去了最佳治疗机会。
因此,对于老年性痴呆,预防永远强于治疗。
我们应从疾病预防知识的普及,生活方式的改善,脑的保健和早期干预,去降低我们自身疾病的发生。
那么,哪些危险因素会引起老年痴呆呢?王军教授总结了一下,共有十大高危因素:年龄、性别、遗传性及易感基因、头颅外伤史、吸烟、感染、低教育、高脂血症、糖尿病、铝、铜、铁等微量元素过量等。
而预防老年性痴呆其中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坚持适当的锻炼,运动可以刺激大脑生成神经细胞,而且不要等到发病才锻炼。
美国2013年一项研究显示,研究表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在跑步机上走步30分钟/天,4天/周,坚持12周,可改善其记忆得分和神经功能。
明了锻炼可抑制或延迟危险人群向阿尔茨海默病转变。
此次论坛是由国际老年痴呆协会中国委员会、北京老年痴呆防治协会、健康时报社联合主办,北京东方红航天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协办。
9月21日是“世界老年痴呆日”,1910年这种病被命名为阿尔茨海默病。
在这一天,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将组织一系列活动。
目前中国有老年痴呆患者500万人之多,占世界总病例数的四分之一强,而且每年平均有30万新发病例。
目前中国老年痴呆的患病率已随着年龄的升高呈显著增长趋势:75岁以上达8.26%,80岁以上高达11.4%;老年痴呆的患者女性多于男性,60岁以上妇女患老年痴呆,通常是相匹配男性的2到3倍。
30种重大疾病简表
30种重大疾病简表1、恶性肿瘤(常见的恶性肿瘤有:鼻咽癌、肺癌、食管癌和贲门癌、胃癌、原发性肝癌、大肠癌、乳腺癌、恶性淋巴瘤)
2、急性心肌梗塞
3、脑中风后遗症
4、重要器官移植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术(肾脏移植、心脏移植、肺移植、肝移植、骨髓移植)
5、冠状动脉搭桥术
6、终末期肾病(尿毒症)
7、多个肢体缺失
8、急性或亚急性重症肝炎
9、良性脑肿瘤
10、慢性肝功能衰竭失代
11、脑炎后遗症
12、深度昏迷
13、双耳失聪
14、双目失明
15、瘫痪
16、心脏辨膜手术
17、严重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
18、严重脑损伤
19、严重帕金森病
20、严重Ⅲ度烧伤
21、严重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22、严重运动神经元病
23、语言能力丧失
24、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25、主动脉手术
26、严重多发性硬化
27、严重1型糖尿病
28、恶性葡萄胎(女性)
29、系统性红斑狼疮(女性)
30、严重原发性心肌病
本公司投资项目
黄河小浪底水库
大亚湾核电站
西气东输工程
京沪高速铁路
上海与深圳的地产项目,
云南白药,
深发展
临沂高速公路
武广电气化铁路
三峡工程
昆明与柳州自来水项目
环渤海产业基金。
老年痴呆分界标准
老年痴呆(也称为阿尔茨海默病)通常是一种进行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会导致记忆力和认知功能的丧失。
老年痴呆的分界标准主要基于其临床表现和疾病的进展情况。
以下是通常使用的老年痴呆的分界标准:1.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记忆障碍和至少一个其他认知领域的受损,如语言、执行功能、空间感知等。
这些症状会严重干扰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
2. 病程:老年痴呆是一种进行性疾病,其病程通常超过6个月。
3. 排除其他原因:其他可能导致认知损害的原因(如脑损伤、药物副作用、代谢性疾病等)应被排除。
一种常用的老年痴呆的分级工具是美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lzheimer's Association)提出的阿尔茨海默病诊断工具(Alzheimer's Disease Diagnostic Tool,ADDT)。
该工具将患者的症状和表现分为三个阶段:1. 早期阶段: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日常活动能力下降以及注意力和集中力减退。
这个阶段通常涵盖了轻度认知损害和早期阿尔茨海默病。
2. 中期阶段:记忆问题进一步加重,影响了工作记忆和学习能力。
同时,其他认知功能的下降,如语言障碍、执行功能的减退和空间感知能力的损害,也变得更加明显。
3. 晚期阶段:这是病情最严重的阶段,患者需要全天候的照顾和支持。
记忆和认知功能严重受损,语言能力几乎丧失,日常生活的基本功能受到严重限制。
补充上述回答,除了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还包括其他类型的痴呆症,如血管性痴呆、前额叶痴呆和混合型痴呆等。
这些痴呆症在临床上有不同的特征和分界标准。
以下是一些常见类型的老年痴呆及其分界标准:1.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这种类型的痴呆与脑部血管病变相关,其临床表现包括认知功能损害和血管相关的神经系统症状,如行走困难、尿失禁等。
分界标准通常包括评估神经影像学结果、病史和临床症状等。
2. 前额叶痴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这种类型的痴呆主要涉及前额叶和颞叶,其特征包括人格和行为的改变、语言问题和执行功能受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疾病名:阿尔茨海默病英文名:Alzheimer’s disease缩写:AD别名:老年性痴呆;老年前期痴呆;Alzheimer 型老年性痴呆;senile dementia of Alzheimer type ;SDAT;dementia of Alzheimer’s disease疾病代码:ICD:G30概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s disease,AD)是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导致的痴呆,是痴呆最常见的病因和最常见的老年期痴呆。
AD 以渐进性记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人格改变以及语言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为特征。
Alzheimer(1907)首先描述一例55岁女性患者出现进行性痴呆5年,尸检脑组织银染法检查发现,大脑皮质存在含神经原纤维缠结的异常神经细胞,并有成丛的变性神经纤维。
Blessed 等(1968)报告一组老年痴呆患者,生前对他们进行精神检查和功能评分,后来尸检发现,这组患者主要由两大类疾病引起,大部分患者具有AD 的脑病理特点,小部分患者为多梗死性痴呆。
20世纪60~70年代许多临床医生认为本病少见,并认为早老性痴呆与老年性痴呆不相关。
Blessed、Tomlinson 和Roth (1968)发表的里程碑式的论文“临床与病理关系研究”,证实80岁、90岁和100岁老年性痴呆患者的病理改变,与Alzheimer 所描述的55岁妇女的病理改变是相同的。
本病以神经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NFT)、细胞外老年斑、脑皮质神经元减少、及脑实质血管淀粉样变性为病理特征。
20世纪70年代后期,尤其近20年随着影像学技术和现代神经科学的发展,对本病的认识有了巨大进步。
《国际疾病分类诊断标准第9次修订版》(ICD-9,1978)中,将65岁前发病称为早老性痴呆,65岁后发病称为老年性痴呆。
近年来研究证明,这两个年龄组的临床表现及神经病理特点无本质性差异,因此提出采用Alzheimer 型老年性痴呆(senile dementia of Alzheimer type,SDAT)。
《国际疾病分类诊断标准第10次修订版》(ICD-10,1993)中采用Alzheimer 病性痴呆(dementia of Alzheimer’s disease)这一术语,通常简称为Alzheimer 病(Alzheimer’s disease,AD)。
本病根据家族史可分为家族性Alzheimer 病(familial Alzheimer ’s disease ,FAD)和散发性Alzheimer 病(sporadic C D D C D D C D D C D DAlzheimer’s disease,SAD)。
流行病学:Alzheimer 病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脑变性疾病,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AD 的发病率呈逐年显著上升趋势。
多数资料显示65岁以上患病率约为5%,85岁以上为20%,妇女患病率约3倍于男性。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约有1500万人罹患AD,65岁以上老年人中AD 发病率以每年0.5%的速度稳定增加,85岁以上老年人则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
美国对1.5万例60岁以上老年人的17个系列研究发现,中~重度痴呆的平均发病率是4.8%。
AD 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高,年发病率在60岁前约为3/10万,60岁后为125/10万;患病率在60~69岁为300/10万,70~79岁为3200/10万,80岁以上为1.08万/10万。
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并影响生存质量,给病人造成深重的痛苦,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各国政府和医学界的普遍关注,美国每年用于AD 的财政花费竟高达600亿美元。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AD 的危险因子包括出生序列、出生时母亲年龄、Down 综合征家族史及头部外伤史等,低教育程度作为AD 的危险因子和脑力劳动具有保护作用至今未明。
AD 患者常出现精神疾病表现,约20%的病人住进精神病院。
家族性Alzheimer 病(FAD)约占AD 患者的1%以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人的一级亲属尤其女性患病风险高,常在70岁前发生AD,但遗传素质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双胞胎之一于60岁发病,姊妹也可能80岁才发病或因其他疾病死亡时未发生AD。
病因:Alzheimer 病的病因迄今不明,一般认为AD 是复杂的异质性疾病,多种因素可能参与致病,如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免疫因素和环境因素等。
1.神经递质 AD 患者海马和新皮质的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和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显著减少,Ach 由ChAT 合成,皮质胆碱能神经元递质功能紊乱被认为是记忆障碍及其他认知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
Meynert 基底核是新皮质胆碱能纤维的主要来源,AD 早期此区胆碱能神经元减少,是AD 早期损害的主要部位,出现明显持续的Ach 合成不足;ChAT 减少也与痴呆的严重性、老年斑数量增多及杏仁核和脑皮质神经原纤维缠结的数量有关。
但对此观点尚有争议。
AD 患者脑内毒蕈碱M 2受体和烟碱受体显著减少,M 1受体数相对保留,但功能不全,与G 蛋白第二信使系统结合减少;此外,也累及非胆碱能递质,如5-羟色C D D C D D C D D C D D胺(serotonin,5-HT)、γ-氨基丁酸(GABA)减少50%,生长抑素(somatostatin)、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及5-HT 受体、谷氨酸受体、生长抑素受体均减少,但这些改变为原发或继发于神经元减少尚未确定。
给予乙酰胆碱前体如胆碱或卵磷脂和降解抑制剂毒扁豆碱,或毒蕈碱拮抗药直接作用于突触后受体,并未见改善。
2.遗传素质和基因突变 10%的AD 患者有明确的家族史,尤其65岁前发病患者,故家族史是重要的危险因素,有人认为AD 一级亲属80~90岁时约50%发病,风险为无家族史AD 的2~4倍。
早发性常染色体显性异常AD 相对少见,目前全球仅有120个家族携带确定的致病基因,与FAD 发病有关的基因包括21号、14号、1号和19号染色体。
迄今发现,FAD 是具有遗传异质性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1)某些家族21号染色体上淀粉样蛋白前体(amyloid protein precursor,APP)基因突变,已发现早发性FAD 有几种APP 基因突变,发病年龄<65岁,极少见。
(2)有些家系与14号染色体上的跨膜蛋白早老素1(presenilin 1,PS1)基因突变有关,FAD 起病早,与30%~50%的早发性AD 有关,是55岁前发病的FAD的主要原因,呈恶性病程。
(3)已发现一个德国家系FAD 与位于1号染色体上的跨膜蛋白早老素2(presenilin 2,PS2)基因突变有关,可能是Aβ1~42过量导致FAD。
(4)位于19号染色体上的载脂蛋白Eε-4(Apo E4)等位基因多态性存在于正常人群,Apo E4等位基因可显著增加晚发FAD 或60岁以上散发性AD 的风险(表1);ApoE 有3个等位基因:ε2,ε3,ε4,可组成ε4/ε4、ε4/ε3、ε4/ε2、ε3/ε3、ε3/ε2和ε2/ε2等基因型,ε4增加AD 的发病风险和使发病年龄提前,ε2减少AD 的发病风险和延迟发病年龄,ApoE ε4/ε4基因型80岁后发生AD 的风险是非ε4基因型的3倍,常在60~70岁发病,以上为统计学结果,不表示必然关系,对这些结果的解释必须谨慎,只能看作敏感因素,Apo E ε4不能简单地用于AD 的诊断。
(5)其他蛋白如α2巨球蛋白及其受体、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related protein)基因,也显著增加老年人AD 的患病风险。
C D D C D D C D D C D D3.免疫调节异常 免疫系统激活可能是AD 病理变化的组成部分,如AD 脑组织B 淋巴细胞聚集,血清脑反应抗体(brain-reactive antibodies)、抗NFT 抗体、人脑S100蛋白抗体、β-AP 抗体和髓鞘素碱性蛋白(MBP)抗体增高。
AD 的B 细胞池扩大,可能反映神经元变性和神经组织损伤引起的免疫应答。
外周血总淋巴细胞、T 细胞和B 细胞数多在正常范围,许多患者CD4+/CD8+细胞比值增加,提示免疫调节性T 细胞缺损。
AD 患者IL-1、IL-2和IL-6生成增加,IL-2的生成与病情严重性有关。
AD 患者外周血MBP 和含脂质蛋白(PLP)反应性IFN-γ分泌性T 细胞显著高于对照组,CSF 中MBP 反应性IFN-γ分泌性T 细胞是外周血的180倍,但这种自身应答性T 细胞反应的意义还不清楚。
4.环境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提示,AD 的发生亦受环境因素影响,文化程度低、吸烟、脑外伤和重金属接触史、母亲怀孕时年龄小和一级亲属患Down 综合征等可增加患病风险;Apo E2等位基因、长期使用雌激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能对患病有保护作用。
年龄是AD 的重要危险因素,60岁后AD 患病率每5年增长1倍,60~64岁患病率约1%,65~69岁增至约2%,70~74岁约4%,75~79岁约8%,80~84岁约为16%,85岁以上约35%~40%,发病率也有相似增加。
AD 患者女性较多,可能与女性寿命较长有关。
头颅小含神经元及突触较少,可能是AD 的危险因素。
发病机制:Alzheimer 病可见伴随老化的神经生物学改变,前额叶、颞叶等新大脑皮质及海马、杏仁核等神经原纤维缠结和老年斑,是诊断AD 的金指标。
脑皮质萎缩、各脑区神经元减少、血管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颗粒空泡变性,也是AD 的重要病理特点;并有Meynert 基底核神经元减少、神经轴索突触及树突减少、C D D C D D C D D C D D皮质Ach 含量减少、星形细胞及小胶质细胞反应等。
1.老年斑(senile plaques) 也称细胞外神经(炎)斑(neuritic plaques),是AD 的特征性病理改变,位于细胞外,50~200µm 球形结构,银染色易显示。
病变核心由类淀粉前体蛋白(APP)断裂后形成的多肽组成,核心周围是变性轴索、树突、类淀粉纤维及胶质细胞,神经突起含双股螺旋细丝(paired helical filaments,PHFs )结构,PHFs 由大量异常磷酸化的tau 蛋白组成。
老年斑银染色可分为3型:①原始型:或称早期斑或弥漫性斑,不含淀粉样蛋白核心,边界不规则,淀粉样β蛋白(Aβ)免疫反应阳性,是淀粉样蛋白早期沉积表现,见于大脑半球,临床常无症状;②经典型神经炎斑:或称成熟斑,直径50~200µm 球形结构,含Aβ免疫反应阳性核心,周围是双股螺旋细丝组成的变性轴突,斑周围可见正常胶质细胞突起及异常溶酶体等细胞器,以及反应性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③燃尽(burnt out)型:或称致密斑,由单独致密淀粉样核心组成,Aβ存在于新皮质、海马、视丘、杏仁核、尾状核、豆状核、Meynert 基底核、中脑、脑桥、延髓、小脑皮质和脊髓等,老年斑附近可见激活小胶质细胞反应和大量胶质细胞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