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论语》中的君子观

合集下载

浅析《论语》中孔子的君子观

浅析《论语》中孔子的君子观

浅析《论语》中孔子的君子观高哈尔·吾斯汗(伊犁师范大学人文分院新疆·伊犁835000)摘要君子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数千年的发展和变迁中,伴随着文化的演变非但不曾失传或弱化,相反更加丰富与立体,成为中华民族广泛接受和奉行的价值判断。

它作为儒学为主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伦理哲学,在词义的衍生和文化的形成上,都得益于孔子的伟大贡献。

君子文化的根基可以说是从《论语》开始,其核心目标就是教育人成为君子,也因此充分、全方位地认识孔子的君子观,对理解君子文化的内涵和演变路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君子君子文化道德品质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君子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彰显着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做人原则。

“做人做君子”历来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祖训。

君子文化在数千年的时代变迁中非但没有失传,更如冻土下的暖流、岩石边的野草默默而顽强的延伸和生长。

绵延数千年地传承下来,且在历朝历代都被广泛地信奉,深居人心,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

在当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指向作用,影响着人们做人做事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

《论语》作为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作为两千多年以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和观点放在当代仍然起到精神的引领和楷模作用,而“君子”文化便是其中的一个文化魁宝。

1《论语》里“君子”一词的含义及其演变“君子”一词早在先秦时就已出现,在先秦的文献中“君子”和“礼”这两个词出现的次数较多,这也说明在当时“君子”和“礼”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西周“君子”这个词已开始流行,主要是对奴隶主、贵族男子的通称,以此来彰显高贵的身份,可以说是一种阶级称谓,指的是身居要位的男子。

春秋末期,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儒家学说时,做了一个重大的调整和贡献,即把“君子”从古代专指“有位者的词义中解脱出来,赋予其“有德者”的新义。

《论语》中的“君子”

《论语》中的“君子”

《论语》中的“君子”论语中“君子”这一词反复出现,本文正是选择了“君子”这一词,并主要从《论语》的前四章(学而篇、为政篇、八佾篇、里仁篇)中选取的有关“君子”的片段进行分析的。

【学而篇】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片段的最后一句提到了“君子”二字,意思是: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尽管对于这一片段的解释存在歧义,但是对于最后一句话中针对君子提出的标准是没有争议的。

君子在他人不理解的情况下,仍需心存宽容,不怨恨、恼怒他人,这才是君子应有的德行。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一片段中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这里说到这个是与前面两种做法进行对比,君子既不是那种尽管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却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的人,也不是那种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却喜好造反的人。

君子需要致力于根本的事务,即需要施行“仁”道,至于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些则是施行“仁”道的基础。

有了“仁”道,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不用担忧了。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一片段是对君子德行的一个具体说明:君子要求庄重,才显得威严。

君子要学习才不会自以为是、顽固不化。

君子要恪守忠诚信实的道德要求,不与德行不如自己的人交往。

君子有了错误也不要害怕去改正它。

从这些说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

他将自己的这种理想人格全部赋予到了“君子”身上,不仅仅从外表举止上对“君子”进行了要求,还从内在根本道德层次也作出了具体要求。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这一片段也是对君子道德的具体要求:作为“君子”,要做到吃饭不贪求满足,居住不贪求安逸,做事勤敏,说话谨慎。

《论语》之君子观

《论语》之君子观

《论语》之君子观《论语》之君子观《论语》中,孔子根据一个人的修养高低把人分为圣人、君子、士,他还提及了善人和有恒者,但未加细论。

根据笔者的理解,所谓“圣人”就是完全具备仁的品格的“仁人”。

君子是努力修养仁的品格的人,在《宪问第十四》中,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就是说君子中有不仁之人,但小人中无有仁之人,这说明君子是次于“圣人”的人。

而士则虽“仁以为己任”,但他只是修养到具备某种品格的人,是次于君子的人,在《子路第十三》中,孔子甚至把最次的“言必信,行必果”若小人一般的人也称之为士。

在《述而第七》中,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因为圣人孔子未得见,所以他只论仁,而几未论圣人。

孔子在《论语》中论述最多的是君子。

笔者经过对《论语》篇章的整理,概括出君子的30种基本素养与特征,同时也罗列出君子与小人的10大区别。

一、君子的素养与特征1、庄重威严,过勿惮改。

《学而第一》: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意思是: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这里,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

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

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

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

在《子张第十九》中,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

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这里也讲到了君子改过的问题。

孔子特别反对有错不改,所以他在《子路第十三》中把“言必信,行必果”之人说成是“硁硁然小人哉”!因为这种人说对了坚持还没问题,如果错了也坚持,那就会造成很大危害。

孔子《论语》中的君子观

孔子《论语》中的君子观

孔子《论语》中的君子观作者:王闻聪来源:《卷宗》2018年第18期1 关于《论语》的思想源流北京大学陈来教授在《儒家思想的根源》1提到:“正如杨向奎先生所指出的:‘没有周公就没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没有儒家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明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

’‘以德礼为主的周公之道,世世相传,春秋末期遂有孔子以仁、礼为内容的儒家思想’。

孔子对周公的倾心敬仰,荀子以周公为第一代大儒,早已明确指出儒家思想的根源。

’”西周文化是儒家文化萌生的基础,为孔子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养分。

孔子继承了西周文化的“礼”,同时吸取同时代其他学派的思想形成了“仁”。

在《左传》中“礼”这个概念是与国家政治相联系的,共出现526次。

典型的例子有“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周易》未出现“仁”,说明周以前没有“仁”这一道德概念。

稍早于孔子的墨翟说:“故我曰: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

”同时,“仁”在《国语》中出现了62次,在《左传》中出现了39次。

因此可以说,“仁”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西周既去,春秋争霸,诸侯割据相持不下。

顺应时代潮流,孔子博采众长建立了以“仁”、“礼”为核心,囊括德、义、信、智等道德要求的君子思想体系。

2 “君子”词义演变《周易正义》中说:“言‘君子’”者,谓君临上位,子爱下民,通天子诸侯,兼公卿大夫有地者。

”《诗经》中的“君子”出现了除“王公大夫”之外的其他意义。

例如《周南·汝坟》中“君子”指远行服役的丈夫;《召南·草虫》中“君子”指男性情人。

《诗经》中的“君子”还有“德行”的内涵,如《邶风·雄雉》中“百尔君子,不知德行”。

《墨子》中出现了地位介于王公大人和小人之间的士君子。

如《墨子·卷三》:“今天下王公大人士君子……”在《晏子春秋·杂上二四》中“君子”的含义已经偏重于指人的内在品性。

可以说,“君子”舍“位”而取“德”的转变是春秋时代学术思想的共鸣。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摘要:《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可说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一种典范.《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界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规范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即:“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从而反映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君子"观. 关键词:孔子;论语;君子观《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这部儒家的经典以对话的方式,展现了孔门师徒对于社会各个现象的看法,而这些看法构成了统领中国两千多年的道德行为规范,也成为中国文人世世代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动纲领。

在《论语》中多次论及了“君子”,并从各个角度加以阐明,大到安邦治国,小到修身养性,可以说对“君子”这个概念做到了全方位的诠释。

然而君子一词发展到今天仅仅保留了它最初含义的一部分。

下面就以《论语》文本为中心,以“君子”一词为切入点,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孔子对“君子”的界定等方面来探析孔子思想体系中至为重要的“君子”观的来阐述孔子的“君子"观.在《论语》20 篇中,“君子”一词共出现107 次,从开篇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到末篇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可谓是首尾呼应,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不断深化的君子修养体系。

“君子"一词虽非孔子首创,但《论语》中的“君子”是孔子对周代贵族所崇尚的君子人格的重新阐释和再次规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品质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

一、“君子”的修进之道在《论语·先进》篇,子曰:“德行:颜渊,閔子騫,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被后世誉为孔氏四门,孔子认为君子应尽可能地修身砺己,在这四科中求得精进。

二、“君子”的特质对于君子之道,孔子在《论语》中屡有提及。

孔子之君子品格和内涵

孔子之君子品格和内涵

孔子之君子品格和内涵李世高君子在我们的文化中,是一个非常常用的称谓。

在我们一般人的观念中,君子是具有完善的人格的人。

讲礼貌、讲义气、行仁道、有修养有正气的人被我们称为君子。

而反之,则是被称为小人。

君子也就是没有人格污点,而对于行为和道德有相当高的标准。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之中,君子的观念也是非常的流行的,某某有君子的风范,某某有失君子之风,某某是一个小人。

现在也有很多的俗语,比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府”、“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

在每个人的心中,似乎都会有一个明确而清晰的认知。

而究竟君子是一个什么具体的概念,却是很难讲清楚的。

而心里面却无不有清楚的判定。

(是否如此?)说明了君子的观念深刻的融入到了我们的血液之中,已经是形成了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

所以君子的观念是我们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特色。

而这种君子观念的特色的形成,主要来源于论语。

论语中提到君子的地方非常的多。

同时通过论语对于君子的阐述,君子的观念就深深的融入到了中国文化之中,也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和思想。

对于中国人的人格世界的构成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当然,君子的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是早已存在的观念。

比如在诗经和尚书中就经常提到君子。

如:“君子所其无逸。

”(《尚书》)又如大家所熟知的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等等。

而这个古代的观念经过孔子与其弟子的阐述,变的更加的常用和流行,同时也被赋予了一些更为丰富的内涵。

我们先从论语的开卷第一句话中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来谈起。

开始孔子讲到学习的快乐,讲到朋友之间的友情和欢乐,接着就就讲君子。

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学习、快乐、君子观念的非常的重视。

我们大都免不了在别人不理解或者误会的时候,会感到很生气,而孔子则是告诉我们,“人不知而不愠。

”则是“不亦君子乎!”在这种情况下,做到不生气抱怨,就可以说是君子了。

这种行为即是君子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具有君子上午修养。

当然也不是很容易就可以做到的。

《论语》中孔子的君子观及当代意义探析

《论语》中孔子的君子观及当代意义探析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第23卷第2期2021年4月Vol.23,No.2Apr.2021DOI : 10.15916/j.issnl674-327x.2021.02.017《论语》中孔子的君子观及当代意义探析李健(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1331)摘 要:在孔子的君子观中,义是君子的基本行为准则,也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礼是君子的行为规范,它渗透在君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君子的品格还包括谦逊与诚信,主要体现在君子重行,厌恶巧言、轻言。

"学” 是成为君子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道德修养方式;遵循周礼是君子的另一原则,周礼具有规范言行的重要作用;最后,"自省”是孔子君子修养途径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当代,孔子的君子观对于个 人而言,能推动人们发掘自省意识,促进自我成长,也可以建构正确的义利观,培养健全人格,对于社会而言,有助于完善礼仪规范,重建良好社会秩序。

关键词:孔子;君子观;《论语》;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圣人”是孔子精神世界的最高人格,尧、舜、 禹及周公就是圣人。

在孔子看来,“圣人”是不得 见的,“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1]1°8, “君子”是成 圣的中间环节。

孔子云:“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 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240因此本文拟对孔子君子观的内涵、君子人格的修成途径及当 代意义进行分析。

一、君子观的内涵“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其本意指“君 王之子”,又从社会地位角度延伸出与“小人”相对的含义。

但随着先民政治思想的成熟,特别是入 周以后,道德与政治紧密关联,“为政以德”成为君主的执政根据,“君子”也就被赋予了浓厚的道 德色彩。

因此,本文所言“君子”,是指具有高尚道德品质,足为楷模的人,同理,君子观是指人们 对于什么是君子、如何成为君子的想法。

论语中的君子之风

论语中的君子之风

孔子的君子观君子一词,在孔子以前指国王以下、大夫以上的官员,常与小人对举,如“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君子务治,小人务力”。

但是孔子把这个只拥有身份和地位含义的称谓一变而为儒家道德人格的一种理想,提出了“君子儒”的概念。

在孔子看来,儒是一个人外在的身份,而君子则是一个人内在的修养。

那么到底一个怎样的人才可以被称为君子呢?“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

”孔子这番话首先描绘出君子的形象:“质朴多过于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多过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

文采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

”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在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上,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同人相处时,既彼此协调合作,又不盲目苟同。

而小人正好相反,小人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见只能赞成,不能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

小人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不能与别人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处人处事“度于礼”,“约于礼”,“君子笃于亲”,“君子上不僭上,下不逼下”,“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等,也就是维护人伦关系的和谐,做到爱亲、尊上、敬友、与人为善。

在处事原则上,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所以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孔子这里说的义是他所说的道,也就是仁。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德仍指仁,君子怀德,君子所思的是道德,他的居处,必然选择在有仁德之人所居的邻里。

小人怀土,土是地利,小人只选择有利可图之地,以为居处,定居后,则安安而不迁徙。

这两句就择居而辨君子小人。

君子怀刑,刑即典刑,经典法则,君子知法畏法守法。

小人怀惠,小人之行,只贪图眼前的小惠。

这两句就行动而辨君子小人。

德、君子、为政 -----读《论语》小感

德、君子、为政 -----读《论语》小感

德、君子、为政-----读《论语》小感程小翔汉语言101班学号 5000210104摘要:德是《论语》中的一个关键词,它的具体内涵包括“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各个方面;君子是《论语》中所阐述的理想人格,是孔子为儒家树立的一面旗帜,是他为礼崩乐坏的乱世开出的一剂救世良药;学而优则仕是儒家的核心主张与入世精神的具体表现。

习德才能成为君子,道德是权力的来源,君子治国为政以德,因此不难看出“德、君子、为政”三者在论语中是有密切的关系,从最根本的习德修身成为君子,再到为政以德施行仁政为万世开太平的最终目标,《论语》在层层递进地讲述中为我们展示了内圣外王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德君子为政一、《论语》中德的内涵“德”是我国古代伦理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论语》中对“德”的意义进行了十分精准而全面的阐述。

《论语》中德的意义主要有两种,一是指品质、素质,二是指恩惠、利益。

前者如《述而》篇中“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又如《泰伯》篇中“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这里的德都是指人的素质和品质。

进一步细化,表示品质之德在不同角度还可以分为“个人之德、群体之德”“君子之德、小人之德”、“秉性之德、行动之德”。

“德”的主体除了指个人外,有时还指众人,如《学而》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泰伯》篇:“……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都是指众人的德,也即我们现在讲的国民素质。

众人之德是由个人之德组成的,社会的中每个个体的德修成了,社会的整体素质自然会上去。

《论语》先讲个人之德的修养,为全社会树立一个榜样和参照的标准,进行达到民德归于厚的理想状态。

此外还有“君子之德、小人之德”的区分,“君子”和“小人”原本指贵族和平民两个阶层,尔后延伸出道德方面的区分,道德高尚的人称之为“君子”,品德卑劣的为“小人”。

《颜渊》篇中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把君子之德比为“风”,把小人之德比为“草”,风能吹拂、压服“草”,在这里孔子强调了“君子之德”对“小人之德”的影响和感化。

孔子《论语》中的君子观

孔子《论语》中的君子观

孔子《论语》中的君子观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被誉为“万世师表”。

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其中《论语》是其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

《论语》中的君子观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君子的内涵、修养、行为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君子的内涵孔子认为,君子是有道德品质、有高尚情操的人,是一种人格化的道德境界。

君子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仁、义、礼、智。

其中,仁是君子最重要的品质,是指对人的关爱和关心;义是指正义和公正,是君子的道德准则;礼是指社会规范和人际关系,是君子的行为准则;智是指学问和能力,是君子的素质要求。

君子的内涵不仅包括了个人的品质和素质,还包括了社会责任和义务。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有大爱之心,不仅要关心自己,还要关心他人和社会。

君子应该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君子的修养君子的修养是其内涵的体现,也是其道德品质的基础。

孔子认为,君子的修养包括了知行合一、思辨求真、文化涵养等方面。

知行合一是指知识和行为的统一。

君子不仅要有学问和知识,还要把知识转化为行动,做到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

思辨求真是指君子要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不盲从、不随波逐流,要追求真理和正确的道路。

文化涵养是指君子要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和修养,包括文学、历史、艺术等方面,要有审美和人文情怀。

三、君子的行为君子的行为是其内涵和修养的体现,也是其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具体表现。

孔子认为,君子的行为应该遵循礼仪、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尊重规则等方面。

礼仪是君子行为的基础,是社会规范的体现。

君子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和礼仪,不做违背社会伦理的事情。

尊重他人是君子的基本素质,是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

君子应该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利,不伤害他人的利益和尊严。

尊重自己是君子的自我价值和尊严的体现,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君子应该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屈服于压力和诱惑。

尊重规则是君子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具体表现,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保障。

孔子的道德观价值观(仁者__君子)

孔子的道德观价值观(仁者__君子)

孔子的道德观价值观(仁者君子)孔子眼中的“君子”:包括“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掌握“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

具体又有能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

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读解】孔子说,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要重视自己人生的责任,注意义、礼、孙、信四个字。

本质上要有义,凡事都合乎义。

行为上要合礼,有高度文化修养的行为。

态度上要谦逊,不自满,不骄傲。

待人上要诚信,言而有信,自信而信人。

15-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评析」孔子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

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

“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评析」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17-15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

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评析」孔子在本章里对那些一心想当官的人斥为鄙夫,这种人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

为此,他就会不择手段去做任何事情,以至于不惜危害群体,危害他人。

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司空见惯的。

当然,这种人是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的。

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评析」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

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内仁外礼,知行合一——浅析《论语》的君子观

内仁外礼,知行合一——浅析《论语》的君子观

而篇》 到《 尧 日篇》 二十篇 中都 不乏对君子 的论述 , 由于这些论述
是在不 同语境 、 不 同角度 以不 同形式展现 出来 的 , 对其进行 分类 整理 , 分析 其 内涵 的本 质 , 从 而窥探 《 论 语》 中君子 观 的意义 所 在。 《 论语》 中“ 君子” 出现的语境
要: 《 论语》 对君子的论述 多达百余次 , 且论述述说君 子的语境 、 角度和形式十分 多样 , 君子 的内涵随之 丰富起来 , 这 些论述共
同形成孔 门师生的“ 君子观 ” 。分析《 论语》 的“ 君子观” , 可见孔 门对“ 仁” 与“ 礼” 的重视 , 对知行合一精神 的坚持 , 这种 品质对君子人格
方来 ,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 不亦君 子乎 ? ” ’ ( 《 学而篇第一》 ) 展现 出君子 的宽大气度 。“ 子 日: ‘ 君子不器 。” ’ ( 《 为政篇第二》 ) 认为君子应该博 学广识 。“ 子 日: ‘ 君子之于天下也 , 无适 也 , 无莫 也, 义之与 比。” ’ ( 《 里仁篇第 四》 ) 赞美君子 明辨是非 , 追求合理 、 公正, 重义 的精神 。 其次 , 将君子与小人进行 对 比, 反衬君子 的德 高位尊。这类例子在《 论语》 中 比比皆是 , 如“ 子日 : ‘ 君子周而不 比, 小人 比而不周 。” ’ ( 《 为政篇第二》 ) “ 子 日: ‘ 君子怀德 , 小人怀 土; 君 子怀刑 , 小人怀 惠 。 ” ’ ( 《 里仁篇 第 四》 ) “ 子 日: ‘ 君 子坦荡 荡, 小人长戚戚 。” ’ ( 《 述而篇第七》 ) 等等 。再次 , 通过评价某人 , 从侧面述说君子具备 的优 良德行 。 如“ 子日: ‘ 直哉史鱼 ! 邦有道 。 如矢 ; 邦无道 , 如矢 。君子哉 蘧伯玉 !邦有道 , 则仕 ; 邦无道 , 则可 卷而怀之 。” ’ ( 《 卫灵公篇第十五》 ) 孔子称蘧伯玉为君子 , 因为他 具备君子 的某 种品质 , 处世 融通 , 坚持 自己的原则 。“ 子谓子贱 , ‘ 君子哉若 人 ! 鲁无君子者 , 斯焉取斯?” ’ ( 《 公 冶长篇第 五》 ) 孔子 高度评价子贱 ,认 为鲁地百姓的道德风气是 在子贱的影 响下形 成的 , 可见 子贱 品德 之高 尚堪称典范。 第二 , 孔 门弟 子 向孔 子询 问君子 , 他人 求教于 孑 L 子时 , 孔 子 借机 以阐述君子 。如“ 司马牛 问君子 。子 日 : ‘ 君子不忧 不惧 。” ’ ( 《 颜 渊篇 第十二 》 )孔子教 导司 马牛作一 名君子要 内心坚 毅强 大, 无愧 于天 , 不怍 于人 。“ 子路问君子 。子 曰 : ‘ 修 己以敬 。’ 日: ‘ 如此 而已乎?’ 日: ‘ 修 己以安人 。’ 日: ‘ 如斯而 已乎 ?’ 日: ‘ 修己 以安百姓 。修 己以安百姓 , 尧舜其尤病诸?” ’ ( 《 宪问篇第十 四》 ) 可见君子修身 之道 , 由己及人 , 由人及 天下 , 任重而道 远 , 志 向远 大, 追求极 高。又 比如 , “ 季康 子问政于孔子 日 : ‘ 如杀无道 , 以就 有道 , 何如 ?’ 孔子对 目 : ‘ 子 为政 , 焉用杀?子欲善而 民善矣 。君 子之德风 , 小人 之德草。 草 上之 风 , 必偃 。 ” ’ ( 《 颜渊篇第十- - -) )  ̄ L 子强调有位者应该用仁德教育 引导百姓从善 , 不应该动辄杀戮 。 第三 , 孔 门弟子对话 中出现的君子 , 以及他人与孔 门弟 子言谈 中 的君子 。 《 论语》 的一些篇幅是专 门记录孔 门弟子 日 常言行 的, 这 部分虽 占少数 , 但 其中却不乏对君子的论述 。 如“ 司马 牛忧 日 : ‘ 人皆有兄 弟 , 我 独无 。 ’ 子夏 日 : ‘ 商 闻之矣 : 死 生有命 。 富贵在 天。 君子敬而无失 , 与人恭 而有 礼。 四海之 内 , 皆兄弟也——君子 何患乎无兄弟也 ?” ’ ( 《 颜渊篇第 十二》 ) 道 出君子 因恭敬有礼 , 与

从《论语》看孔子的君子观

从《论语》看孔子的君子观

《 论语》 是孔 门学派 的代表作 品 , 录了孔子及其弟 子们 记 的言行 。《 论语 》 以其 丰 富的 内涵 , 越古 今的价 值观 念 , 超 为 历代 国人所珍视 , 20 在 0 0多 年的流传 中 , 精神 不断地 被诠 其 释、 挖掘与追寻 。有人从 中读到了治国之道 , 有人读 出了仁爱 精神 , 有人听到 了落魄者沉重的叹息 , 有人感奋于先 贤们 “ 知 其不 可而 为之 ” 的执著追 求 , 可谓 见仁见智 。而笔 者认为《 论 语》 着眼于对人的塑造 、 对人 的精 神境界 的提升 , 使人成 为修 身、 齐家 、 治国 、 天下 的“ 子”, 平 君 是一 部君 子之 学 。据 杨伯 峻先生考证 , 君子 ” “ 一词在《 论语》 中出现 了 17次。“ 0 君子” 在上古 时只是对古代地 位高 的人 的称呼 , 内涵是与平 民相 其 对应 的 , 孔子根据社会需要加入才德的内容 , 使之成为有才德 的 人 , 内涵 是 与 普 通 人 相 对 应 的 概 念 , 其 以后 慢 慢 便 成 为 汉 语
Vo .1 No 4 J 0 .
J l 01 uy2 1
21 0 1年 7月
di1 . 9 9 ji n 1 7 -8 4 2 1 .4 0 2 o:0 3 6 / . s .6 1 6 . 0 10 .2 s 7
从《 语》 孔 子 的 君 子 观 论 看
石 剑
( 驻马店 高级技 工学校 , 河南 驻 马店 4 30 ) 6 0 0
语词中德才兼 备者 的代名词 而被广 泛流行使 用。具体地讲 , 它侧 重于以下几方 面对人 的培养与提升 。


注重 人格修 养 的濡 染 与养成
《 论语》 提倡加强 自身修养 , 注重 “ 身”, 是儒学 的一 修 这 个重 要内容。孔 子的弟 子 曾子说 过 : 吾 日三省吾 身——为 “ 人谋 而不 忠乎 ?与朋 友交 而不 信乎 ?传 不 习乎 ” 就是 把修 , 身贯彻到一个 人 1 3常生 活 中去 , 并且 把修身 抬高到治 家平天 下的高度。 关于修 身的内容 , 具体讲就是要有宽广的胸怀 , 要有远大 的 思 想境 界 。 “ 子 坦 荡 荡 , 人 长 戚 戚 ” “ 子 忧 道 不 忧 君 小 ,君 贫 ” 不要 对 于 一 些 小 事 斤 斤 计 较 、 得 患 失 , 是 着 眼 于 正 , 患 而 事 、 事 、 尚 的 事 。 “ 日 : 贤 哉 , 也 !一 箪 食 , 瓢 饮 , 大 高 子 ‘ 回 一 在陋巷 , 人不堪其忧 , 回也 不改 其乐 。贤哉 , 回也 ! 颜 回之 …

分析《论语》中的教育观与价值观

分析《论语》中的教育观与价值观

分析《论语》中的教育观与价值观《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文献,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不仅传承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也阐述了其深厚的价值观。

本文将从教育观和价值观两个方面,分析《论语》中的理念和意义。

1. 教育观孔子的教育观强调塑造人的素质和品德培养。

他认为,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人的仁、义、礼、智、信等美德。

在《论语》中,有许多关于教育的对话和教学方法的描述,例如“不学礼,无以立”、“君子学文于斯,亦可以进修矣”等。

2. 仁爱观《论语》中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仁爱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

他积极倡导亲人之间的关爱和友善,并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同时,孔子也提倡仁爱的作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关怀。

3. 道德观《论语》中提倡了正确的道德观念。

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并强调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他还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道德伦理的约束和人格的完善。

4. 君子观《论语》中的君子观点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

孔子认为,君子有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和担当。

他强调了君子应该具备的品德和修养,如谦虚、正直、宽容、智慧等。

5. 学习观《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描述也是孔子教育观的重要部分。

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提高个人素质和扩展人生视野的关键。

他提倡虚心学习、持续进修,并倡导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

通过分析《论语》中的教育观和价值观,我们可以看到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它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与担当,倡导了仁爱、诚信等美德,塑造了当代中国人的道德伦理观念。

同时,《论语》也提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思想,为当代教育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总结起来,《论语》中的教育观和价值观体现了孔子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人生哲学的思考。

它不仅对古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当代社会的改善具有深远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论语》中的教育观和价值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并将其融入到当代教育实践中。

《论语》中的君子观

《论语》中的君子观

论语中的君子观不同的地域文化有着不同的人格理想,在欧洲早期,他们的人格理想是骑士、绅士,在东方是武士,而在中国,中华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

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对于什么是君子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在《论语》当中有很多君子与小人的对比,这种对比让我们从另一方面对君子有了明确的理解,接下来我们从九个对比来更深刻的理解何为君子之道:第一、君子怀德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怀德就是心存仁德,怀利天下的原则,怀土就是怀自己脚下的土地,也就是身上的占有物。

《大学》里讲到,作为君子放在最前面的是道德,有了德才有真正的人,有了人才有脚下的土地,有了地才会产生财物,有了财物才能享用,因此,道德为本,钱财为末。

第二、君子之德风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小人是指一般的民众,说一般民众是草也不是贬低。

君子必须挂起道德之风,必须去影响我们脚下的草,让他们产生起伏,让他们产生有利于社会道德的那种波动,这也是君子的社会责任感,必须对社会负责。

君子必须成为风,成为社会上的一股道德之风,去改变人间。

对于有狭隘性,暧昧性,占据性,草根性的草民,君子必须拿出自己的高贵的生命能量对他们传播和梳理,如果默不作声,那仁义何在,道德何在?所以一定要告诉大家,一定要传播,一定要教育大家。

第三、君子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第一,没有完成的美尽量完成,第二,没有起步的美开始起步,化非美为美。

这种成人之美超过了与人为善。

成人之美是一个选择,是一种水滴石穿的修炼。

第四、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在进入一个生疏的环境里,我们都会着急找几个朋友,但是这几个朋友一旦形成,就有了一个小圈子,叫做利益共同体,和圈子之外的多数人明明暗暗的产生了比较,对峙,算计,防范,这就形成了小人行迹了。

而君子会把这些朋友作为过渡,队伍扩大之后这个小圈子就不存在了,这就在人际关系中成了君子。

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浅析《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浅析《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浅析《论语》中的君子之道摘要:君子之道,即成就君子之途径,就是君子的核心价值观。

本文拟从九个方面揭示《论语》一书中君子之道的内涵。

关键词:《论语》君子之道在中华文化发轫之初,“君子”是人们对于为官者的称谓,其中所蕴含的道德要求,是全体社会成员对于权力阶层所抱持的理想期待。

以后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君子”概念逐渐脱离了权力意义,成为普通民众的人格向往,形成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规范。

所谓“君子之道”,即成就君子之途径,就是君子的核心价值观。

辜鸿铭先生说:“孔子全部的哲学体系和道德教诲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即君子之道。

”本文拟就《论语》一书中所蕴含的君子之道作一浅析。

1 君子人格的道德根基是“仁”君子人格的第一要义,就是必须具备爱心。

儒家把这爱心归结为一个字——仁。

孔子说:“仁者爱人”。

爱心的体现,首先是爱人——爱父母兄弟,爱姐妹同宗,爱邻里师长,爱同事友朋,爱同胞手足,爱异族异邦,爱弱势穷苦者,爱老迈残疾人,爱志同道合者,爱异见陌生人……总之,爱一切人。

孔子管这种对人类普遍的爱心叫做“泛爱众”。

孔子认为爱心的培养首先要从“孝”、“悌”开始,即从爱父母、爱兄长、爱亲朋做起,由亲亲而亲民而亲天下。

爱心扩展开去,由爱人而爱物——爱花鸟虫鱼,爱草木走兽,爱山川河流,爱风雪雷电,爱地球,爱月亮,爱太阳系,爱银河系,爱宇宙,大爱无疆。

在当代语汇中,我们经常会用“为富不仁”“麻木不仁”“不仁不义”等词句,来表达对小人的鄙视,说明今天的中国人,仍然以“仁”与“不仁”作为衡量人格的道德尺度。

作为执政者的君子,怀着忠爱恻怛之心,无条件地为全体公民求利益谋福祉,这便是仁的行为,这样的出发点变成国家的政策,政府的行动,这便是施仁政。

君子执政,必须具有对人民的同情之心,体贴之意,关爱之情。

孔子说,执政的道理,无非是仁与不仁罢了,就这么简单。

(孔子曰:“道仁,仁与不仁而已矣。

”)仁是儒家的核心理念。

孔子为实现“天下归仁”的理想而奔走呼号了一生。

试析《论语》中君子的价值向度

试析《论语》中君子的价值向度

试析《论语》中君子的价值向度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提出了许多关于君子的价值观念。

在《论语》中,君子的价值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追求真理。

《论语》中提到,“君子之道,莫善于学”,这表明君子应该
追求真理,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二是尊重他人。

《论语》中提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表明君子
应该尊重他人,善待他人,并以友谊来帮助他人。

三是自律自强。

《论语》中提到,“君子不器”,这表明君子应该自律自强,
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断改善自己的素质。

四是追求卓越。

《论语》中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表明君子应
该追求卓越,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断改善自己的素质,以达到卓越的境界。

总之,《论语》中君子的价值观念主要体现在追求真理、尊重他人、自律自强、追求卓越等方面。

这些价值观念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儒家文化,而且也可以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指导。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摘要:《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博大的人文精神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心理。

《论语》中的君子是一个复杂饱满的立体的形象,全书从开篇到结尾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君子修养体系,君子之道对现代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孔子;《论语》;君子;一直以来,“君子”话题便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

“君子”一词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自古以来便是贤人志士社会实践、文化追求、道德践履的力量源泉。

《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君子”一词在书中出现了107次,“君子” 可以说是《论语》中的一个高频词。

虽然《论语》中没有对君子进行完整的阐释,但只要结合《论语》的相关描述来了解“君子”,就会勾勒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形象。

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儒家的君子之道对于现代人具有重要的教育引导作用。

君子的定位“君”字在甲骨文中上面手执笔,即“尹”字,与“父”相似,含有“父辈掌权’的意思,表示治事,下面为“口”,表示发号施令。

故《说文解字》说:“君,尊也。

从尹发号,故从口”。

“子”在古代是对人的尊称,“君”与“子”合称,最原始的含义应为“君之子”。

商周时期,君子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的通称。

而在《论语》里,“君子”的范围明显扩大且下移。

杨伯峻先生对“君子”作了两种界定:一是有道德的人,一是在高位的人。

[1]其中前者指通过系统的教育而培养出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读书人或者说“高材生”,也就是社会的道德文化精英,在当时被称为“士”;后者指贵族统治者,也就是“大人”,与之对应的就是地位低下的平民。

其实,有道德的人不一定在高位,而在高位的人也不一定有道德,“君子”并非是某个具体的阶层。

其一,“君子”与国君有别,“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君子”不同于国君之“君”。

其二,“君子”非官员,有官职的人并不都“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泰伯》),而这是孔子对“君子”的一种要求。

论语中的君子之风

论语中的君子之风

孔子的君子观君子一词,在孔子以前指国王以下、大夫以上的官员,常与小人对举,如“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君子务治,小人务力”。

但是孔子把这个只拥有身份和地位含义的称谓一变而为儒家道德人格的一种理想,提出了“君子儒”的概念。

在孔子看来,儒是一个人外在的身份,而君子则是一个人内在的修养。

那么到底一个怎样的人才可以被称为君子呢?“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

”孔子这番话首先描绘出君子的形象:“质朴多过于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多过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

文采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

”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在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上,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同人相处时,既彼此协调合作,又不盲目苟同。

而小人正好相反,小人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见只能赞成,不能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

小人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不能与别人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处人处事“度于礼”,“约于礼”,“君子笃于亲”,“君子上不僭上,下不逼下”,“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等,也就是维护人伦关系的和谐,做到爱亲、尊上、敬友、与人为善。

在处事原则上,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所以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孔子这里说的义是他所说的道,也就是仁。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德仍指仁,君子怀德,君子所思的是道德,他的居处,必然选择在有仁德之人所居的邻里。

小人怀土,土是地利,小人只选择有利可图之地,以为居处,定居后,则安安而不迁徙。

这两句就择居而辨君子小人。

君子怀刑,刑即典刑,经典法则,君子知法畏法守法。

小人怀惠,小人之行,只贪图眼前的小惠。

这两句就行动而辨君子小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结合下列《论语》中关于君子得具体论述,举出相关得名人得例子。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水浒传》中得宋江是否具有君子属性,试用《论语》中得君子观阐述理由。 (3)分析比较相似人物得君子特征。
欧阳修 范仲淹 (4)不同得岗位需要不同得典型君子特征。指出下面职业最需要得君子特征并举出论语中关于该特征得论述。 公务员
(1)结合下列《论语》中关于君子得具体论述,举出相关得名人得例子。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 《海底两万里》中得尼摩船长是否具有君子属性,试用《论语》中得君子观阐述理由。 (3)分析比较相似人物得君子特征。
诸葛亮 周瑜 (4)不同得岗位需要不同得典型君子特征。指出下面职业最需要得君子特征并举出论语中关于该特征得论述。 法官
《论语》中得君子观 人大附中翠微学校初三年级组
一、了解君子
(一)我眼中得君子 1、君子: 古代指地位高得人,后来指人格高尚得人 。(《现代汉语》) 2、你觉得什么样得人是君子,举出名人得具体例子并说明理由。
(二)“君子”得历史演变
1、 妻子 对 丈 夫 得 称 呼。如:“未 见 君 子,忧 心 忡忡”《草 虫》 2、女子 对 所 爱 得 情 人 得 称 呼。如:君 子 阳 阳,左 执 簧,右 招 我 由 房。其 乐 只 且 《君 子 阳 阳》 3、对周天子得称呼。 4、对诸侯王得称呼。 5、对士大夫得称呼。 6、泛 指 地 位 较 高 得 人,常 与小 人对 举。
温 良 恭 俭 让
(1)结合下列《论语》中关于君子得具体论述,举出相关得名人得例子。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红岩》中得成岗是否具有君子属性,试用《论语》中得君子观阐述理由。 (3)分析比较相似人物得君子特征。 李白 杜甫 (4)不同得岗位需要不同得典型君子特征。指出下面职业最需要得君子特征并举出论语中关于该特征得论
作业
• 1、名著人物“君子榜”。 • 将竞赛试题中涉及得人物根据其君子属性进行君子特征排行榜。 • (或者另选一部名著将其中主要人物进行就“君子榜”排行。) • 2、身边得君子。 • 推荐身边得君子,用孔子得君子观和他得事迹来阐述推荐理由。
谢 谢!
君子特征,并排出孔子弟子“君子榜”。 •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子路,子游,子夏……
备注:1、根据每个人得君子特征得数目和分量评出星级。 2、根据星级排出孔子弟子“君子榜”
(如果某两位或者几位弟子君子特征数目相等分量相似,可以参照“小人特征”得多少定级)
三、君子之争 根据掌握得《论语》中孔子君子观得基本君子特征,进行君子竞赛。
• 孔子之前对君子称呼得特点: • 1、用于指称地位较高得人。 • 2、指称对象不固定。 • 3、与道德好坏关系不紧密。
(三)孔子得君子观
孔子把这个只具有身份、地位含义得称谓与自己得以“仁”为核心得儒家思想完美结合,将 其变而为儒家所追求得一种理想人格,并提出了 “君子儒”得概念。
“君子”一词有了思不出其位。” 《论语·宪问》适度,有礼 • 7、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卫灵公》 自觉(自我反省) • 8、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论语·卫灵公》积极进取 • 9、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 自觉(自我反省)、谦逊 • 10、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
④仁爱、中庸、重礼、自觉、重道义、诚信
一、仁爱 二、道义 三、有礼(谦逊) 四、智慧 五、诚信 六、忠诚 七、英勇 八、心胸坦荡 九、有原则,正直
十、自觉、有自制力 十一、积极进取 十二、内外兼修 十三、谨慎 十四、安贫乐道 十五、博学多才 十六、言行一致,注重行动 十七、有敬畏之心
二、慧眼识君子 • 1、整理《论语》中人物形象比较丰满得孔子得弟子,指出他们是否是君子,为什么,给出他们得
1、“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智慧(博学),礼 2、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论语·子张》积极进取 3、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论语·子张》 诚信、 信誉 4、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智慧(多才) 5、子曰:“君子贞而不谅。”《论语·卫灵公》智慧(变通)
自孔子始,“君子”成为中国社会所一直共同追求得理想人格,“君子”被推上崇高得地位。
(四)寻找“君子”特质
1、找出有关君子得所有句子。(107次) ①有道德得人 ②在高位得人
2、找出有关小人得所有句子。(24次) ①无德之人 ②老百姓
1、以小组为单位,标注《论语》中关于君子句子,尽可能细致地标出该句中君子得个性特质。 2、将标示出得君子特征分类,并概括出每一类得上位特征。 3、小组讨论交流,根据学生得分类概括整理并统一《论语》中“君子”得最主要特质。 (为了更好地总结出君子得特征可以对比“小人”得例子。)
语·卫灵公》 安贫乐道
学生各组总结出得基本特征:
①仁爱、道义、英勇、忠诚、孝心、诚信、智慧、节操、慎重、节俭安于清贫、合群不拉帮结派、勇于 改过、有礼。
②仁爱、道义、重礼节、智慧、诚信、忠诚、宽容、英勇、中庸、质朴(文质彬彬)、和而不同、谦虚、 自强
③仁爱、道义、重礼节、智慧、诚信、忠诚、英勇、中庸、和而不同、文质彬彬、自强
(1) 结合下列《论语》中关于君子得具体论述,举出相关得名人得例子。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2)《西游记》中得唐僧是否具有君子属性,试用《论语》中得君子观阐述理由。 (3)分析比较相似人物得君子特征。
鲁滨逊 尼摩船长 (4)不同得岗位需要不同得典型君子特征。指出下面职业最需要得君子特征并举出论语中关于该特征得论述。 消防员
述。 教师
(1)结合下列《论语》中关于君子得具体论述,举出相关得名人得例子。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三国演义》中得关羽是否具有君子属性,试用《论语》中得君子观阐述理由。 (3)分析比较相似人物得君子特征。 祁瑞全 祁瑞宣 (4)不同得岗位需要不同得典型君子特征。指出下面职业最需要得君子特征并举出论语中关于该特征得论述。 医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