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论语_君子观及其现代启示_裘士京
孔子君子观对当代青少年人格养成的启示
孔子君子观对当代青少年人格养成的启示
孔子观认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名言,让当代青少年们受到积极的启发,可以以此为榜样去坚定不移地学习、成长,养成三个要素:知行合一、礼以和为贵、诚实守信,来成就自身人格。
第一,要培养知行合一,也就是说要结合自身的行动来学习新知识,形成实际的行动及知识累积。
学习是提升自己能力的核心,但知识要落实到行动之中,才能获得最大效益。
的确,只会锢炼脑力,而不涉及实践操作,是无法形成真正的能力的。
因此,知行合一是青少年养成良好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要培养礼以和为贵的态度。
好的文明,主要关乎礼仪,个人的气质,以及谦虚的态度。
好的文明,要求人们学会尊老爱幼、以礼待人。
即使有些时候意见不同,也要学会尊重、包容。
乡里长把路上的石块移到路中央,就可以看出礼让的精神。
礼以和为贵,是养成良好人格的第二要素。
第三,要培养诚实守信的信用感。
言行要一致,说话要守信,不能一言而决,不管是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都要信守承诺,不能随时违约。
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也才能赢得最高的人格荣誉。
因此,信誉感也是养成良好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孔子君子观,我们可以看出当代青少年养成良好人格的重要性。
要想成就自身人格,我们必须知行合一,养成礼以和为贵、诚实守信的信用感,把孔子的启示当作榜样,用心去实践。
《论语》之君子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论语》之君子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其中,孔子的君子精神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君子精神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修身方面,君子注重内在修养,以德修身,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高尚。
君子具备仁、义、诚、信等美德,注重道德规范的遵守,并以此为行为准则。
在齐家方面,君子注重家庭伦理,尊重长辈、关心家人,促进和谐的家庭关系。
在治国方面,君子注重公正、廉洁、勤政,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平天下方面,君子注重和谐、宽容、包容,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君子精神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君子精神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道德沦丧的现象层出不穷,各种不诚信、不公正的行为屡见不鲜。
弘扬君子精神,鼓励人们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于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君子精神强调家庭伦理,对于构建和谐家庭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社会,家庭关系的破裂、家庭暴力等问题屡见不鲜。
君子精神强调亲情、爱与责任,提倡尊重和关心家人,为家庭和睦、和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再次,君子精神强调公正、廉洁、勤政,对于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社会,腐败、权力滥用等问题依然存在,影响了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
君子精神倡导廉洁奉公、公正执法,为国家治理提供了积极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最后,君子精神强调和谐、宽容、包容,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依然存在,需要更多的宽容和理解。
君子精神倡导和谐相处、宽容包容,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君子精神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它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家庭伦理、公正廉洁、和谐宽容,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家庭、推进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
_论语_君子观及其现代启示_裘士京
作者简介:裘士京(1947-),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先秦史、先秦秦汉文化史。
孔读云(1980-),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5学术界6(双月刊)总第116期,2006.1ACADEM I C S I N CH I NAN o .1Jan .20065论语6君子观及其现代启示o 裘士京1,孔读云2(1.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系,安徽芜湖241000;2.安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1摘 要2目前学界对古来/君子形象0的描述较多抽象与笼统,论文从德、才、学三个角度分别阐释和综合概括出现代人、现代社会可资借鉴的/君子之义0,力求回答德、才、学的相互关系,即德统率才、学,才的发挥表现德的品位和境界,学使德、才得以完美结合;以此回归君子形象的一般形貌,从而充分张扬5论语6君子观的现代启示意义。
1关键词2孔子;论语;君子观;现代启示5论语6是一部影响中国思想界几千年的著作,其博大精深的思想犹如一盏明灯,从古至今一直闪耀在人们的心灵世界,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心性的陶冶和行为的感化。
5论语6多次论及/君子0,并从多个方面对君子形象进行了规定,大到安邦治国,小到修身养性。
5论语6中的/君子0是孔子对周代贵族所崇尚的君子人格的重新阐释和再次规定,是历代志士仁人所追求的文化品格和行为境界。
目前学界关于5论语6君子观的论述并不多见,且研究的角度都是试图概括出一个全面完整的/君子形象0,实际的结果是为现代人构筑了一个/神0一般的状貌,使其现代启示意义大打折扣。
本文试图从德、才、学三方面阐述5论语6所述/君子0的一般形貌,并揭示其可资借鉴的现代意义。
一、君子之德从字形上看,/君0字上部是/尹0字,/尹0字的古写与/父0字相似,只是手中拿着的权杖稍微长一些,尹的本意是有权势的官吏,/尹0下面再加上一个口,表示此人德高望重,是发号施令的人。
5说文解字6说:/君,尊也。
从尹发号,故)114)5论语6君子观及其现代启示从口0。
《论语》君子观对学生当代价值观的影响
《论语》君子观对学生当代价值观的影响
《论语》是中国古典传统文化中的一部杰出著作,对于广大学子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涵盖一系列的代表道德的理论,包括仁爱、忠信、勤奋、仁慈、友善等,帮助学生们建造自己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首先,《论语》强调了崇尚仁义和尊师的重要性。
学生们从《论语》中学习到
了尊重他人、宽厚仁慈、奉献自己的益处,从而树立了对自身与他人的仁义思想,努力做到尊重老师,学习良好学习习惯。
另外,《论语》通过详细讲解道德法则,使学生们逐步建立信任、尊重、勤奋
学习和团结协作等正确价值观。
比如“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使学生们认识到了仁爱社会的重要性,学会去尊重别人。
另外,“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句子,也助力学生们形成了能够洞悉老师心间,真诚善良的友谊,有助于强化同学间的认同感。
最后,《论语》让学生们学习到了上进和自励的重要性,努力实现自身的抱负、做出对于时代的贡献。
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谚语曰:‘慎独’”等句子,让学生们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自主学习的必要性,严格要求自身,克服自我的惰性,努力朝着理想的方向进发。
总的来说,《论语》与众多的名句,博大精深的教化思想与坚定的道德观,对
当代学生的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学生们通过学习《论语》,有助于他们学会尊重他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浅析《论语》中孔子的君子观及其对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浅析《论语》中孔子的君子观及其对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几千年来,《论语》被视为儒家之经典,国学之精髓。
在中国,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而翻开《论语》,有关“君子’的论述俯拾即是。
“君子”——孔子精心勾勒和塑造的可望可及、可学可做的理想人格,是数千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和推崇的人格范式,也形成了一种文化--君子文化,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和精华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兴国之魂,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里培育出来的。
可以这么说,君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一脉相承、对接互补的。
因此,研究《论语》中孔子的君子观,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我国的政治文化建设有着现实而深远意义。
标签:君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政治文化建设《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君子”在《论语》中是道德德行的主体,孔子试图通过“君子”这一完美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诉求。
《论语》全书不过两万多字,总共也就二十篇,但据杨伯峻先生考证,“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竟有107次,几乎篇篇皆有“君子”一词的出现,可见君子文化在儒家文化的地位之重,同时也说明君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还强调过: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本文试以《论语》中孔子的君子观为切入点,探索儒家思想中的君子文化与时下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系,从而探究《论语》中孔子的君子观对我党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何谓“君子”君子一词,与西方的“绅士”,用英文翻译就是“gentleman”,它们的道德含义是一样的丰富而深刻。
孔子曾说:“圣人吾不得而见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可见,“圣人”是最高的理想人格,但是圣人的境界大多数人的是可望而不可及,而“君子”则是相对“小人”提出来的,比较容易实现的重要人格。
浅谈《论语》君子观与现代教育
培养学生的准则,这样的分类方式虽然有利于提升专
孔子还认为,仁的根本是“孝悌”。孝者,孝
业修养,但实质上也阻碍了学生接触其他门类知识。 顺父母,悌者,敬爱兄长。《为政》篇中提到:“今
当今就业形势日趋激烈,而学生就业时常常会面临诸 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
如文科毕业生缺乏数理科学知识,理科类学生不擅语 以别乎 ?”供养父母是连动物都知道的本能,对于君
观点,对于当代教育的现状颇具有针对性。历史上通
《论语》是记录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 行《论语》注本在诠释“君子不器”的“器”时,多
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凝聚了孔子思想之 取其本义,将其视为具体的、有一定功能性的器物。
精髓,集中体现了孔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处世观。 例如,何晏在《论语集解》中援引包咸的注释:“器
握多种技能,成长为能适应社会改变的复合型人才。 亲人应该是人们心中最深处的牵挂,一旦脱离了尘世
对于孔子“君子不器”这个观点,还存在两个 的外壳,“孝才是最纯粹的人性。但放眼望去,且
误区。一是“不器”与“术业有专攻”并不矛盾,孔 不说如今有许多人连赡养父母的职责都不愿履行,更
子倡导博学的同时更强调慎思明辨,重要的不是涉猎 何况是真心的尽孝?社会中古稀老人被子女抛弃,叛
言表达等困境,“专才”教育的弊病也就由此暴露出 子而言,不仅仅要以侍奉父母为责任,更应该怀着一
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也渐趋多样化, 颗敬孝之心感恩父母。按照孔子的理念,在现代,如
高等教育也应该由“专”向“通”发展,合理安排通 果人们要衡量一个人是否能称得上君子,首先应关注
识课,使学生能够涉及多个领域,了解多类知识、掌 的不是他的学历、地位、财富,而是能否行孝。父母
《论语》中孔子的君子观及当代意义探析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第23卷第2期2021年4月Vol.23,No.2Apr.2021DOI : 10.15916/j.issnl674-327x.2021.02.017《论语》中孔子的君子观及当代意义探析李健(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1331)摘 要:在孔子的君子观中,义是君子的基本行为准则,也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礼是君子的行为规范,它渗透在君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君子的品格还包括谦逊与诚信,主要体现在君子重行,厌恶巧言、轻言。
"学” 是成为君子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道德修养方式;遵循周礼是君子的另一原则,周礼具有规范言行的重要作用;最后,"自省”是孔子君子修养途径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当代,孔子的君子观对于个 人而言,能推动人们发掘自省意识,促进自我成长,也可以建构正确的义利观,培养健全人格,对于社会而言,有助于完善礼仪规范,重建良好社会秩序。
关键词:孔子;君子观;《论语》;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圣人”是孔子精神世界的最高人格,尧、舜、 禹及周公就是圣人。
在孔子看来,“圣人”是不得 见的,“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1]1°8, “君子”是成 圣的中间环节。
孔子云:“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 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240因此本文拟对孔子君子观的内涵、君子人格的修成途径及当 代意义进行分析。
一、君子观的内涵“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其本意指“君 王之子”,又从社会地位角度延伸出与“小人”相对的含义。
但随着先民政治思想的成熟,特别是入 周以后,道德与政治紧密关联,“为政以德”成为君主的执政根据,“君子”也就被赋予了浓厚的道 德色彩。
因此,本文所言“君子”,是指具有高尚道德品质,足为楷模的人,同理,君子观是指人们 对于什么是君子、如何成为君子的想法。
《论语》中的君子观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论语》中的君子观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作者:李建萍郑建鹏来源:《人文天下》2019年第09期《论语》是我国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集中了孔子的政治、道德、学术思想的精华,虽然篇幅短小,却博大精深。
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典籍,一经问世,《论语》便成为历朝历代读书识字之人的必读之书,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演变,德才兼备、文质彬彬、重仁义、轻财利的君子,不仅为士大夫阶层所推崇,成为文人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更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超凡的人格魅力,沉淀于每一位中国人的精神血脉之中,熔铸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
当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外来多元思想激烈碰撞,重新审视《论语》中的君子观,对其丰富的内涵进行挖掘和提取,不仅有利于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而且对教育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君子”一词内涵溯源早在先秦典籍如《易经》《诗经》《尚书》中,“君子”一词便大量出现,但多指统治者或贵族男子,并不带有道德意义。
如《诗经·谷风之什·大东》:“君子所履,小人所视。
”“君子”与“小人”侧重身份不同,以便于区分地位的高下。
当氏族贵族没落后,彰显地位的“君子”之称也逐步褪去政治色彩,但其内涵中饱含赞美之义的语义特征仍被保存下来,后人也就越来越多地用“君子”来称呼其所爱或尊敬的人,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君子”一词内涵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孔子时期,“君子”的道德品质内涵才得以正式确立,《论语》是最有力的证据。
据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统计,孔子在书中提及“君子”多达107次。
虽然其中一部分仍指“有位者”,但数量更多、给后世影响更深远的却是“有德者”。
在此,孔子赋予了“君子”一种新的意义,由代表身份地位的某一类人变成了具有优秀品德的人。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论语·述而篇》,以下所引《论语》只注篇名)由此可见,在孔子眼中,“君子”的境界仅次于不得而见的“圣人”。
孔子《论语》中的君子观
孔子《论语》中的君子观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被誉为“万世师表”。
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其中《论语》是其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
《论语》中的君子观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君子的内涵、修养、行为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君子的内涵孔子认为,君子是有道德品质、有高尚情操的人,是一种人格化的道德境界。
君子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仁、义、礼、智。
其中,仁是君子最重要的品质,是指对人的关爱和关心;义是指正义和公正,是君子的道德准则;礼是指社会规范和人际关系,是君子的行为准则;智是指学问和能力,是君子的素质要求。
君子的内涵不仅包括了个人的品质和素质,还包括了社会责任和义务。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有大爱之心,不仅要关心自己,还要关心他人和社会。
君子应该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君子的修养君子的修养是其内涵的体现,也是其道德品质的基础。
孔子认为,君子的修养包括了知行合一、思辨求真、文化涵养等方面。
知行合一是指知识和行为的统一。
君子不仅要有学问和知识,还要把知识转化为行动,做到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
思辨求真是指君子要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不盲从、不随波逐流,要追求真理和正确的道路。
文化涵养是指君子要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和修养,包括文学、历史、艺术等方面,要有审美和人文情怀。
三、君子的行为君子的行为是其内涵和修养的体现,也是其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具体表现。
孔子认为,君子的行为应该遵循礼仪、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尊重规则等方面。
礼仪是君子行为的基础,是社会规范的体现。
君子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和礼仪,不做违背社会伦理的事情。
尊重他人是君子的基本素质,是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
君子应该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利,不伤害他人的利益和尊严。
尊重自己是君子的自我价值和尊严的体现,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君子应该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屈服于压力和诱惑。
尊重规则是君子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具体表现,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保障。
试论《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及当代启示
试论《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及当代启示摘要:孔子的君子人格观是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最集中的表达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道德教育资源。
文章剖析了孔子君子人格观的道德教育意蕴,指出孔子君子人格观所倡导的人文传统、践履特征以及日用原则,在实现学校道德教育的人学转向、明确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意向、凸显学校道德教育的生活面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孔子君子人格学校道德教育孔子的君子人格观作为一笔丰厚的道德资源,本身蕴含的关于道德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的典型代表之一。
深入挖掘君子人格的道德教育意蕴,继承和创新君子人格所彰显的德育理念和德育方式,激活其现代生命力,不仅可以廓清古代道德教育的历史脉络,为学校道德教育提供传统文化坐标,同时,亦可以揭示道德教育的内在规律,为推动学校道德教育发展提供新的致思路向。
一、以君子人格彰显的人文传统推动学校道德教育的人学转向人文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面向。
对人的发现与确证、探寻人的完善与提升的途径以及叩问人生命的目的和价值等命题,始终是中国文化或者哲学传统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孔子的思想同样可以概括为一种“哲学的人学”,或曰“为人之学”、“君子之学”。
劳思光先生认为:“孔子对文化之态度,简言之,即‘人之主宰性之肯定’,此所以为‘人文之学’。
”此论可谓精当。
孔子思想的聚焦点就是寻求人自身、特别是人在道德领域不断超越与完满的可能,而其思考的结果就是对君子这一理想人格的完善与发展。
君子人格注重人的品格提升,追求人的精神自由,推崇人的全面发展,倡导人的价值实现,为人之“安身立命”提供了深厚的人文滋养和人文关怀。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以“仁”释人,指出“仁”是人之为人的评判规尺和普遍的德性要求。
同时,作为“全德之名”,“仁”又构成了君子人格道德观的核心和最高层次,肯定了人的价值标准和道德理想的优先性和根本性。
《论语》中的“君子”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中的“君子”及其现实意义《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文献,蕴义钩深致远,内容涵盖极为丰富,涉及政治、教育、伦理等各个方面。
其中以君子人格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至今仍对国人的君子人格塑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其理论加以诠释,对其现实意义略作分析。
一、孔子和《论语》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开山鼻祖,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
《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
二、君子的内涵“君子”见于《论语》107次。
孔子所谓君子分为两种:身份意义的君子,即有贵族身份而未必有道德学问的人;道德意义的君子,即非贵族身份而有道德学问的人。
具体要求有以下几方面。
(一)崇德重仁,孝悌安乐。
首先,德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本内涵与至高要求,“君子怀德”(《里仁》)。
其次,仁义是君子人格的核心内涵。
作为道德标准的“仁”见于《论语》105次。
仁本质在“爱人”,即对人类的爱,包括积极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和消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即做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是君子的基本要求。
(二)用礼贵和,恭让忠信。
美国芬格兰特认为,人类的尊严在于礼仪,君子是一尊神圣的礼器。
“礼”见于《论语》74次,指礼仪、礼制。
有学者认为,儒家的思想核心是礼。
孔子主张运用礼仪规范人的行为,“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君子以仁为本,以礼为质,学礼立身。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以礼约文;“君子和而不同”(《子路》),“礼之用,和为贵”(《学而》)。
(三)重义轻利,改过徙义。
义即适宜,指内心的道德约束,即做事合于礼仪。
论语君子思想对现代公民道德的启示
论语君子思想对现代公民道德的启示《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中的君子思想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智慧,对于塑造现代公民道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论语》中,君子首先被强调的是要有高尚的品德。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表明君子心胸开阔,光明磊落,而小人则常常心怀忧虑、患得患失。
这种品德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充满了各种利益诱惑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如果我们能够拥有坦荡的胸怀,不被私利所迷惑,不被虚荣所左右,就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困难。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善于与他人和谐相处,但又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不盲目附和。
在现代社会,这启示我们在团队合作中,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以达成共识,实现共同的目标。
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不随波逐流,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和创新的想法。
君子还注重自身的修养。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这意味着君子不仅要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还要用礼仪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在现代社会,知识的获取变得更加容易和便捷,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积累,更要注重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内在的修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君子在生活上不追求过度的物质享受,而是注重做事的敏捷和说话的谨慎,并且能够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在当今物质丰富的时代,很多人陷入了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导致精神空虚和道德滑坡。
我们应当从君子的这种思想中汲取智慧,注重精神世界的充实,不过分追求物质的满足,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此外,君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对于现代公民来说,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浅谈《论语》君子观与现代教育
浅谈《论语》君子观与现代教育作者:陈思晗来源:《牡丹》2018年第23期君子是孔子在《论语》中塑造的一个具有理想化色彩的形象,无论自省修身还是立身行事,孔子都以君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
时至今日,孔子所树立的这一形象对于现代教育育人观仍具有借鉴意义。
《论语》是记录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凝聚了孔子思想之精髓,集中体现了孔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处世观。
同时,《论语》也着力塑造了一个理想化形象——君子,《论语》几乎每一篇都论及君子,共出现107次,可见君子在孔子心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论语》“君子”之概念,大致上可以分为两层,一层是地位上的君子,即位高权重者或贵族,第二层指有才德之人,也就是孔子塑造的完美人格。
这个对内自省修己,对外立身行事的君子形象不仅仅是孔子自律和他律之准则,理想之所归,更是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在那个礼乐崩坏的背景下提出的一种育人的观念。
而今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却未能冲刷孔子教育思想的光辉,在填补当今教育之缺漏时,孔子的“君子”育人观仍具有现实意义。
一、君子不器——以学生为主体的全面发展教育观《论语·为政》篇中提到的“君子不器”这个观点,对于當代教育的现状颇具有针对性。
历史上通行《论语》注本在诠释“君子不器”的“器”时,多取其本义,将其视为具体的、有一定功能性的器物。
例如,何晏在《论语集解》中援引包咸的注释:“器者各周其用。
”邢昺疏:“器者物象之名,,形器既成,各周其用。
”他们认为“器”就是工具。
首先,孔子提出“君子不器”就否定了工具性人格的存在,即君子必须思维开阔、情感丰富,是独立思考的个体。
这就给当今仍大量存在的“填鸭式”教育及“学而优则仕”思想以启迪。
学生在课堂上被当成容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从而逐渐演变成了“为学而学”的工具,被磨灭天性,缺乏了创造性,仿佛是没有灵魂的器皿,这是孔子君子观所摒弃的。
“君子不器”要求教育能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挖掘学生的个人价值,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孔子君子观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君子观及其现代意义摘要人类文明史的就是人类的发展史,人性自觉与人性实现构成了人类发展史的主要内容,也构成了心性修养的两个方法。
孔子君子观在引导人们心性修养、推动人类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在中国古代社会价值标准的建立、道德评价、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孔子君子观对中国历史上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所进行的实践、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本文分析了孔子君子观及其现代意义,对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君子观;形成;发展;现代意义一、孔子君子观的内容(一)仁义礼智信1.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人格伦理理论的着力点和最高点,是儒家认为人在面对其他人、面对这个世界现实的时候,所展露出的最高姿态。
可以说“仁”既是儒家的世界观,又是儒家的方法论。
精神上,追求“仁德”以达到''修己”的最高层次;行为上施行“仁政”,以济世安民,实现儒家的政治抱负。
“仁”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从《论语•卫灵公》中的一段话可以窥见一斑:“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为了成全“仁”德,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惜,这里所体现的“仁”的地位是近乎信仰高度的。
2.义《论语•阳货》中,子路问孔子:“君子尚勇乎?”孔子回答:“君子义以为上”。
“义”在孔子的君子人格理论体系中,是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的。
如果说“仁”是君子穷其一生的不懈追求,那么“义”就是君子做人、做事的原则要求和原则底线。
走在追求“仁”的道路上,暂时还没有做到“仁”的人可以称之为君子,“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论语•里仁》)但是,如果做不到“义”,就与“君子”这一人格和称号绝缘了,“君子义以为质。
”(《论语•卫灵公》)孔子在《论语•里仁》中指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是“君子”与“小人”在“义”上的根本区别。
可见小人不仅绝缘于仁,(《论语•宪问》)同样也绝缘于“义”。
仁义都不沾边,与“坦荡荡”的君子比起来,小人自然“长戚戚。
《论语》中孔子的仕宦观及其对现代职业发展的启示
论语中孔子的仕宦观及其对现代职业发展的启示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
其中,孔子的仕宦观念以及他对职业发展的看法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本文将通过分析《论语》中相关内容,探讨孔子的仕宦观以及如何应用于现代职业发展。
1. 孔子对仕宦的理解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仕宦与德行和道德修养的关系。
他认为执政者应该具备高尚品质和聪明才智,以便有效地治理国家。
他强调“道”和“德”在仕途上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君子行为准则。
1.1 “道”的重要性孔子认为,“道”是人们应当遵循的正确路径。
在仕途中,执政者必须坚持正义和公正,并遵从自然规律。
只有践行“道”,才能实现良好的领导和管理。
1.2 德行修养孔子非常注重个人道德修养,他强调仕途上的成功必须建立在德行修养的基础上。
他认为仕宦者应以身作则,做到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并展现出公正和谦逊的品质。
2. 孔子的仕宦观对现代职业发展的启示2.1 品德与能力并重孔子认为道德修养是执政者最重要的资本。
这提醒了我们,在现代职业发展中,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外,我们也应注重塑造自己的良好品德,例如正直、善意和责任感等。
只有通过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和品质,才能在职场中取得长远的成功。
2.2 领导者的责任孔子认为领导者应该关心和体恤下属,并提供正确的指导和帮助。
这一观点对于现代职场同样适用。
领导者应该成为团队中的榜样,并关注员工的成长与发展。
2.3 调整心态从《论语》可以看出,孔子坚持理想目标但也接受适度地调整。
“君子坦荡荡”是他对领导者心态的描述。
这提醒我们在职业生涯中,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适时做出决策与调整,以应对变化和挑战。
结论《论语》中孔子的仕宦观念为现代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凭借其追求道德至善的伟大理想和其对领导者责任和品质的强调,我们可以学习、吸收并应用于我们自己的职业发展之中。
只有以良好品德为基础,在工作中坚持正义和公正,才能实现真正的成功与幸福。
论语中君子形象与现代领 导力养成
论语中君子形象与现代领导力养成《论语中君子形象与现代领导力养成》《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准则,其中对于君子形象的描绘,对于现代领导力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论语》中,君子首先被强调的是具备高尚的品德。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表明君子心胸开阔,光明磊落,而不是心怀叵测、患得患失。
一个拥有良好品德的领导者,能够赢得下属和同事的信任与尊重。
在现代社会,领导者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挑战,如果没有坚定的道德底线和正直的品质,很容易在利益面前迷失方向,做出错误的决策。
只有品德高尚,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坚守原则,为团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君子还注重自身的修养。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种自我反省的精神对于现代领导者来说至关重要。
领导者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及时发现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通过自我反省,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同时,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即广泛学习文化知识,并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现代领导者也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同时,要遵循社会的规范和职业道德,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但又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盲目附和。
在团队中,领导者要尊重每个成员的个性和观点,鼓励多样性和创新。
能够容纳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善于协调各方关系,营造一个和谐、包容的工作氛围。
这样的团队才能够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共同实现目标。
君子有着强烈的责任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对于现代领导者而言,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为组织的发展和员工的成长负责,是其应有的担当。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推诿、不逃避,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带领团队克服困难,不断前进。
论语中君子修养与现代公共道德培养
论语中君子修养与现代公共道德培养《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对于君子修养的论述,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尽管时代在变迁,但这些古老的智慧对于现代公共道德的培养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论语》中,君子首先被强调要有高尚的品德。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这意味着君子心胸开阔,光明磊落,而小人则常常忧愁不安。
这种品德在现代社会中体现在做人要诚实守信,不欺骗、不虚伪。
在公共交往中,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能够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相反,那些虚伪狡诈的人,即便能获得一时的利益,最终也会被他人所唾弃。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 君子乐于帮助他人实现美好的愿望,而不是助长他人的恶行。
在现代社会,这要求我们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乐于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的需要。
例如,在公共场合,当我们看到有人遇到困难,应该主动伸出援手,而不是冷漠旁观。
这种互助精神有助于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社会环境。
再者,君子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学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君子通过学习来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道德水平。
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换代迅速,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同时,通过学习道德伦理,我们能够更好地明辨是非,规范自己的行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君子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但又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小人则表面上附和他人,内心却并不和谐。
在现代公共生活中,我们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差异,学会在多样性中寻求共识。
在团队合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特长,我们应该尊重彼此,相互协作,共同实现目标。
另外,君子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 君子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道也就产生了。
在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工作、家庭和社会负责。
在工作中,要尽职尽责,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在家庭中,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关爱家人;在社会中,要遵守法律法规,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中君子形象与现代社 会公信力建设
论语中君子形象与现代社会公信力建设《论语中君子形象与现代社会公信力建设》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君子”是一个被反复提及和推崇的理想人格形象。
在现代社会,公信力的建设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探讨《论语》中的君子形象与现代社会公信力建设之间的关系,具有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论语》中的君子,首先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胸怀宽广,光明磊落,行事问心无愧。
这种坦荡的胸怀是建立公信力的基石。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政府机构、企业还是个人,如果能够以坦荡的态度面对公众,不隐瞒、不欺骗,必然能够赢得公众的信任。
反之,那些遮遮掩掩、心怀叵测之人或组织,终究会失去公信力,被社会所唾弃。
君子注重自身的修养。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种自我反省的精神对于现代社会的公信力建设至关重要。
一个具有公信力的组织或个人,应当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是否对社会和他人负责。
只有通过不断地自我审视和改进,才能持续提升自身的公信力。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乐于帮助他人成就美好的事物,而不是助长恶的风气。
在现代社会,这意味着要有社会责任感,积极为社会的进步和他人的幸福贡献力量。
例如,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应当关注环境保护、员工福利和社会责任;个人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关心他人的需求,乐于助人。
当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能以“成人之美”的心态行事,整个社会的公信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君子重义轻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明白道义的重要性,能够在利益面前坚守道德原则。
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不乏一些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企业和个人。
然而,从长远来看,只有那些坚守道义、诚信经营的企业,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市场的认可;只有那些不为利益所诱惑、坚守正义的个人,才能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但又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和个性。
《论语》中“君子”品质对构建现代公德意识的启示
《论语》中“君子”品质对构建现代公德意识的启示
王丽萍
【期刊名称】《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2
【摘要】社会公德是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现代公德意识是社会公德的抽象,是人们对社会公德的认识和理解。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中的"君子"具有内省修己、别于小人、胸怀天下等优秀的品质。
虽然"君子"之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于现代社会公德建设还是有一定的启示。
【总页数】2页(P140-141)
【关键词】现代公德意识;君子;启示
【作者】王丽萍
【作者单位】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
【相关文献】
1.论构建现代公德意识的必要性及途径 [J], 李站稳
2.《论语》君子观及其现代启示 [J], 裘士京;孔读云
3.论构建现代公德意识的必要性及途径 [J], 李站稳
4.论《论语》中的君子人格理念对现代中学生健康人格养成的启示 [J], 张姝
5.浅析《论语》中的“君子”形象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J], 吴芷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裘士京(1947-),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先秦史、先秦秦汉文化史。
孔读云(1980-),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5学术界6(双月刊)总第116期,2006.1ACADEM I C S I N CH I NAN o .1Jan .20065论语6君子观及其现代启示o 裘士京1,孔读云2(1.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系,安徽芜湖241000;2.安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1摘 要2目前学界对古来/君子形象0的描述较多抽象与笼统,论文从德、才、学三个角度分别阐释和综合概括出现代人、现代社会可资借鉴的/君子之义0,力求回答德、才、学的相互关系,即德统率才、学,才的发挥表现德的品位和境界,学使德、才得以完美结合;以此回归君子形象的一般形貌,从而充分张扬5论语6君子观的现代启示意义。
1关键词2孔子;论语;君子观;现代启示5论语6是一部影响中国思想界几千年的著作,其博大精深的思想犹如一盏明灯,从古至今一直闪耀在人们的心灵世界,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心性的陶冶和行为的感化。
5论语6多次论及/君子0,并从多个方面对君子形象进行了规定,大到安邦治国,小到修身养性。
5论语6中的/君子0是孔子对周代贵族所崇尚的君子人格的重新阐释和再次规定,是历代志士仁人所追求的文化品格和行为境界。
目前学界关于5论语6君子观的论述并不多见,且研究的角度都是试图概括出一个全面完整的/君子形象0,实际的结果是为现代人构筑了一个/神0一般的状貌,使其现代启示意义大打折扣。
本文试图从德、才、学三方面阐述5论语6所述/君子0的一般形貌,并揭示其可资借鉴的现代意义。
一、君子之德从字形上看,/君0字上部是/尹0字,/尹0字的古写与/父0字相似,只是手中拿着的权杖稍微长一些,尹的本意是有权势的官吏,/尹0下面再加上一个口,表示此人德高望重,是发号施令的人。
5说文解字6说:/君,尊也。
从尹发号,故)114)5论语6君子观及其现代启示从口0。
/子0在古代是对男子的尊称。
在商周,君子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的通称。
而在5论语6里,君子的范围明显扩大且下移,是指与小人相对的有德有地位的人。
在我国古代,/德0与/道0是分开的,/道0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规则。
而/德0是/道0的外化,/人们认识了-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便称之为-德.0。
112/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0(5论语#里仁6)寻求至高无上的/德0的境界是孔子及其弟子以及后世仁人不懈追求的人生目标。
5论语6中提出的君子之德有深厚的内涵,有得体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有不断完善的践行要求。
(一)君子之德有本)))义孔子的思想是以/仁0为核心的,这一点学者多有论述。
有人根据宋儒朱熹的解释:/仁者,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也。
0(5四书集注#孟子尽心下6)认为/仁0就是为人之/义0,/仁0就是/义0之于人的体现。
122据此可以说/义0属于/德0的层次。
对5论语6君子观来说,/义0则是君子之德的根本。
/义者,宜也0,(5礼记#中庸6)/君子以义为质。
0(5论语#卫灵公6)/义0是君子追求的目标和行德的根据,是内在的精神因素,所谓/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0(5论语#微子6)对于君子来说,先义后利,甚至舍利取义是其首要品格特征。
5论语6坚持人要以义为本,反对/群居终日,言不及义0,(5论语#卫灵公6)主张/行义以达其道0。
(5论语#季氏6)/义0既是一种追求境界,又是一个衡量标准。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0,(5论语#里仁6)是崇/义0还是尚/利0是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区别。
在君子的其他内在精神因素中:/君子以义为上0,且/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0(5论语#阳货6)/勇0只有在/义0的指导下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才是真正的君子美德。
在君子的处世中,/义0是一种重要的尺度,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
0(5论语#里仁6)君子可以不遵循固有的教条模式,但要合乎/义0的要求。
/义0对于君子来说是如此重要,故孔子曾幽默地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0(5论语#述而6)清淡一语,道出了君子的崇高境界。
(二)君子之德有形)))礼/君子以义为质,礼以行之,,0(5论语#卫灵公6)/礼0是君子行德的规范,体现了社会对人外在行为的呼唤,同时也反映了君子对社会秩序的自觉维护。
不同的德会有相应的礼与其呼应,德在礼的范围内则为君子之德,礼是德的外在表现,则是真正的礼。
5论语#泰伯6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0意思是说/注重容貌态度的端庄,却不知礼,就未免劳倦;只知谨慎,却不知礼,就会流于畏葸懦弱;专凭敢作敢为的胆量,却不知礼,就会盲动闯祸;心直口快,却不知礼,就会尖刻刺人0。
132可见,君子之礼是内外结合的境界。
有形无本,有表无里,本应相互辉映的/两方面0成为各自孤立、毫无联系的/两张皮0则不符合/君子之德0的要求。
外在有/礼0,内心无/德0,则为伪君子,伪君子乃非君子。
孔子说的/礼0在现在看来是指一种文化精神,这种精神是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的,绝不可简单的理解为/礼仪0、/礼节0。
待客殷勤一旦技巧,它就失去))115学术界2006.1#学人论语了真正的精髓。
所以说,/礼0作为一种文化精神,不仅仅是外在的言谈、举止、风度,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一种以义为根本的表现形式。
5论语6全文的最后一句话说:/不知礼,无以立也。
05论语#尧曰6对于孔子时代的人来说,/立功、立言、立德0是对自身人生价值的追求,这种追求如果缺少礼的支撑,则会成为虚无飘渺的空中楼阁。
因此,/礼0作为一种表现形式,是德之根本的外化;同时也刺激内在之本的完善,使得/义0、/礼0相得益彰,不断完善。
(三)君子之德贵在实践君子之德无论在内涵之/义0,还是外在之/礼0,二者要实现真正的结合,起到特殊的社会意义,则离不开实践。
5论语#子路6中说;/,,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0君子强调思想文化和实践践行的统一。
君子习得了/义0、/礼0,应将这种思想文化赋予其实践内涵。
至于5论语6中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0,(5论语#里仁6)/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0(5论语#宪问6)不是说做君子要言语上/谨慎迟钝0,行动上/勤劳敏捷0,或者说只以/行动0为荣,而以/言语0为耻,而是言和行相比较,更注重于行动,避免言语上的夸夸其谈,哗众取宠。
君子之德需要在礼的范围内用语言和行动表达,然而过多的空谈,太少的行动,则会陷入不义不礼之中。
因此,君子实践要求的是言行合一,表里如一,言语能支配行动,行动能呼应言语。
君子讨厌口是心非,在5论语#季氏6中,/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0孔子认为,口心应该一致,那种口是心非的假象是君子所唾弃的。
因此,真正的君子,始终言行一致,才能真正做到以礼为形,以义为质。
这样既使义、礼得到检验,又使二者获得新的内涵,得以升华,使实践成为/义0、/礼0相互呼应并不断完善的原动力。
正如孔子赞扬其学生子产一样:/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0(5论语#公冶长6)二、君子之才在5论语6中/才0是一种能力,是道德和学识的外在表现形式。
君子之才是指君子所能承担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能力。
(一)君子之才在于胸怀天下,务本求道君子之道在尊/义0施/礼0谋道天下,孔子周游列国除其阶级局限外也是致于此道。
/道0是君子之才的出发点和归宿。
而/道0的获得则需要君子务/本0。
在5学而6中,孔子的学生有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0君子有了根本,才会把握世事万物的运转变化规律,才有能力根据规律解决和处理各种问题,从而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才能。
为道而务本,务本而求道。
作为君子,即有德有地位的人,是与一般平庸之辈有区别的,它的/义0的标准和/礼0的形态,使得君子对自己有特定的内心和外在的要求。
因此,君子之才应致力于谋求大道之上,/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0(5论语#子张6)/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0(5论语#卫灵公6)可见,君子求道不为己利,而是胸怀天下,为社会,为国家作贡献,这样发挥出来的才能才是君子之才。
(二)君子之才在于着眼实际,远琐受大君子得/道0之后,欲转化为现实,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细化目标,具体操作, ))1165论语6君子观及其现代启示方可步步为营,最终实现大道。
/道0的实现过程是具体而复杂的,而君子之才为此创造了条件。
首先,/君子坦荡荡0(5论语#述而6)/不忧不惧0。
(5论语#颜渊6)君子有宽广的胸怀,有远大的志向,不会为琐事而忧愁烦恼。
因此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不可夺也。
0(5论语#泰伯6)其次,/君子不器。
0(5论语#为政6)就是说/君子不像器皿一般0,142只具备某一方面的知识。
5卫灵公6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0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多能0必然成为君子的追求目标,因此,广闻博识也必然使其可以立足于各种复杂的形势。
最后,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
0(5论语#泰伯6)/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接受重大任务。
0152君子不会因为要处理各种琐事而去具体的学习,更不会因此而放弃大任。
君子有大度之怀,容山纳海,且善于放弃,当然能做到真正的/远琐事,担大任0。
可见,君子之才,也并不仅仅指君子有多大的外在能力,也是指一种强烈的文化精神支撑的外在表现形式。
三、君子之学这里的/学0指学习和学识。
既是一种实践状态,又是一种认识内涵。
这里要阐述两个问题,君子之学学什么?怎样学?(一)学什么/学0是修德、行礼的方式,也是使二者在实践中结合并升华的途径。
曾子在5论语6中说/君子以文会友0,5雍也6也认为/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可以弗畔矣夫!0/文0和/礼0的结合可以使君子不至于离经叛道。
因此,既要学文,又要学礼。
/文0是一种文化内涵,是一种社会形态下积淀于人们心灵深处的公认的思想意识和具体环境下学习的各科文化知识。
/礼0则是在这种思想意识指导下,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时的表现形式。
君子学文就是在继承前人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使心中的意识适应实际的变化,不断更新所学的知识,是内化/道0和/德0的过程。
君子学礼,则是使外在形式更加符合/文0的要求,是外化/道0和/德0的过程,本质是指符合人性要求和社会规范。
可见,/文0、/礼0相互为用,相辅相成,只有不断学习,学识才会增长,文、礼结合才日趋完美。
(二)怎样学学习作为一种实践状态,是获得/文0、/礼0学识的重要途径。
5学而6重点讲述了学问的内在修养,规定了学习的宗旨。
首先,应学会在寂寞中享受。
所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0(5论语#学而6)君子习得/文0、/礼0的/求道0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需要有持久的恒心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