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对当前语文“真阅读”教学的启示-2019年文档
浅谈《论语》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
浅谈《论语》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摘要】任何一部经典从不同角度去探究都可以获得不同的感受,《论语》亦是如此。
它在帮助人修身治国的同时,还蕴涵了十分丰富的教学思想,它那简明扼耍的言语给现代教育教学中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指明了方向,其中包括教者与学者的素质、教学的方向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等。
【关键词】论语;孔子;教育教学《论语》,作为一部几千年来经久不衰的儒家经典,篇幅不过二十七篇,字数仅仅一万一千多,却包含着说不尽的奥妙。
它可以用来修身,从古至今《论语》塑造了无数个人格模范,于丹教授对这本书的解读就是从这个角度切入的;它可以用来资政,宋代名臣赵普曾用半部《论语》来治天下,新加坡至今仍以《论语》来治国;它更有资于教育教学,时至今日,其中的教育思想仍对我们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
本文,就将以此为视角,分以下四个方面对《论语》进行挖掘。
一、什么人教1.身正,而后正人。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让笔者感触很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篇》)。
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当你立下一个制度时,你万不能成为这个制度的最大破坏者。
让学生不许乱扔杂物,自己随手丢烟头;让学生不许玩网络游戏,自己在办公室上网玩得不亦乐乎,如此就失去了教育的全部前提与效益。
“身正,而后正人”。
这应成为教育工作者们时刻提醒自己的一句话。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作为一名老师,孔子是这样要求自己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述而篇》)这简单的十二个字,便是一个学习型与奉献型教师的全部体现。
而这里的先“学”后“诲”,也正显示出孔子那种一丝不苟,不“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高尚人格。
3.虚心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一生杜绝了四种缺点:毋意、毋心、毋固、毋我。
即为:不凭空猜测、不武断、不拘泥固执、不向以为是。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述而篇》记述过这么一件事情:“子与人歌而善,必使人反之,而后和之”。
意思是孔子与别人一道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就一定虚心请教他,让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跟着他唱和。
《论语》读书心得和启示作文(通用27篇)
《论语》读书心得和启示作文(通用27篇)《论语》读书心得和启示作文篇1中国文化渊源博长,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给人类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
这些经典诗文,寄托了我们先辈对人国与道义的追求与向往。
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我捧着这本厚实而蕴含着生命真谛的《论语》,轻轻的翻开,那淡雅而古老的书香,便扑面而来,感悟一页页间,演奏生命哲理的乐章;一面面,洗涤我心中的浮躁狂妄……今天,人类社会正处着急剧变化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
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孔子曾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在风和日丽暖的季节,其他树木和松柏没有区别,郁郁葱葱,一身碧绿。
到了大雪飘飞,严寒时节,其他树的叶子纷纷凋零,唯独松柏却经得住风霜雨雪的考验,历劫不同,一身傲骨!也只有受得起磨练,在任何恶劣环境下依然坚持真理,刚正不阿的人,才能拥有着君子的节操,唯有这样,民族魂才得以发扬,唯有这样,中华民族精神才得以弘扬,国家才得以发展壮大!后有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
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是更具有现实意义。
当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白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哦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民族精神,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人民精神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进步的光辉点。
浅谈《论语》对语文教学的启发意义
【 关键词】 《 论语》 语文教学 激发兴趣
一
、
激 发 学 习 兴 趣
兴趣 和快 乐 ? 为什 么现 在 很 多 学 生 感 觉不 到 学 习的 快 乐 ? 因 为我 们有 意 无 意 地 给 他 们 设 定 了
一
1 . 子 日: “ 学 而 时 习之 , 不 亦说 乎 ?有 朋 自远
方来. 不 亦 乐 乎 ?人 不 知 而 不 愠 , 不 亦 君 子 乎 ?”
l 【 教 学 探 究 】 I
浅谈 《 论语 》 对 语 文 教 学 的 启发 意 义
宗 宏 润
【 摘
要】 《 论语 》 是 一 部 记 录 孔 子 及 其 弟 子 言行 的 经典 , 其包 含 的思 想 博 大 精 深 , 对 语 培 养 习惯 唤 醒 问题 意识
文教 学 也 有 不少 启 发 。
外不被人 了解 , 千万别生气 , 因为你学习的 目标 育 。 是成为君子。 学 习是为 自己学的 , 你有君子的快
乐, 不 也 很好 吗 ?
我 们在 语 文教 学 中 ,也可 以运 用 这 种 方 式 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兴 趣 : 学 习 古诗 词 时 , 就 可 以 配
孔 子 非 常 重视 和 学 生讲 学 习 的快 乐 。那 我 上音乐 , 例 如学 习《 水 调歌头 ・ 明 月几时 有》 , 就
我介绍 , 然后让学生分别介绍 自己 , 并讲 一讲 自 起》 ; 等等。
这 是 告 诉我 们要 养 成 复 习 的 习惯 。语 文 学
意。 或 许 这位 学 生 原 本 语 文 成绩 就 很 好 , 或 许是 习 当然 也是 需 要 复 习的 。
这句话激发 了她学 习语文的兴趣 , 三年中 , 她的 语文成绩一直很 优秀, 中考时也考 了高分 。
阅读论语得到的启发五篇
阅读论语得到的启发五篇阅读论语得到的启发1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请想一想:纵观世界历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这样两千多年还被后人这样敬仰和传诵?孔子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汉初,大儒叔孙通向刘邦说“夫儒者,难于变革,可与守成”。
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两千多年来各朝代长治久安的“守成”之学。
建国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
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
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有责任将这种精神弘扬光大,昭示世人!阅读论语得到的启发2这个寒假我读了论语这本书,虽然不是很复杂的古文,但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
孔子应该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论语》中有一句”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 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
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
另一句”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阅读教学反思
《论语》阅读教学反思简介本文旨在对《论语》阅读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建议。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和哲学内涵。
通过对该经典的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儒家思想,培养其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当前问题目前,《论语》的阅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教师往往仅仅依靠讲义和课本进行讲解,缺乏深入而全面的解读。
其次,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理解和兴趣欠缺,很难主动参与讨论和思考。
而且,由于学生的法律背景较强,他们可能缺乏与原文的密切联系和实际应用。
改进建议为了提高《论语》的阅读教学效果,我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 针对性教学:教师应深入研究《论语》原文,针对每个章节或篇章的核心思想和主题进行详细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法律背景,将《论语》中的道德价值观与法律倡导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
2. 互动讨论: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教师可以引入互动讨论的教学方法。
例如,安排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就特定的问题或场景展开思考和辩论。
同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观点,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和交流。
3. 多媒体辅助: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使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形式,将《论语》的经典章节进行生动呈现。
通过图像和声音的感染力,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考。
此外,教师还可以选择相关案例或故事,将其与《论语》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中的道德原则。
结论通过以上改进措施,相信《论语》的阅读教学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教师需要担负起更多的责任,深入研究原文,理解其背后的思想和价值观。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通过细致而深入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兴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
论语读后感范文加启示
论语读后感范文加启示论语读后感范文加启示一、文章的简介和背景介绍《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录,其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一直以来都是学者和读者们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读物。
在当代社会中,读《论语》已经成为了传承和继承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一种方式。
二、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感受读完《论语》后,我深深地被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思想精神感召所打动。
孔子一生为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认为“不学无术,非道也”,并将学习、思考的重要性传授给了学生,强调了学习的价值。
亦让我对未来的学习生涯提高了更高的期待。
此外,孔子强调了道德与理想的重要性,认为“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让我明白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不断反思自己,不断向自己要求,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达到真正的自我提高和追求。
三、文章或书籍的重要性《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智慧之光。
作为古代经典,其思想理念广泛深入人心,与儒家思想充分契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中国正处于文化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交融、对接过程之中,借古为今,寻找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新思路,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论语》正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这本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化传承和弘扬具有重要的价值。
四、创新的思考和观点作为继承、发扬光大的文化遗产,《论语》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道德教育和人与社会关系的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要性。
同时,针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新态势和新问题,也需要我们将古代经典的精华融入到现代的社会发展中,将其转化为现实问题解决的利器。
进一步推进与加强对古代经典的研究,让年轻人能够通过阅读其中的精华,获得深刻理解和启示,增强道德自觉,追求真善美,以此推进国家和人民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可以说,培养出一批批有深度、有思考的人,也正是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创新和贡献。
《论语》的智慧箴言与现代教育的启示
论语的智慧箴言与现代教育的启示1. 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具有深刻的思想和智慧。
本文将探讨《论语》中的一些智慧箴言,并分析它们在现代教育中的启示。
2. 学而篇:学习与道德修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篇》)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不仅仅是机械地记忆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道德修养。
通过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并注重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可以使他们获得全面发展。
3. 为政篇:领导与服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为政篇》)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领导和管理中必须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
现代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但同时也要强调服务的价值。
学生应该明白,真正的领导不仅仅是追求个人利益,更要关注整体利益和社会责任。
4. 八佾篇:团队合作与互助精神"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八佾篇》)这句话强调了友谊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应当培养学生的互助精神和团队意识,让他们明白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通过组织团队项目、鼓励学生分享知识和经验,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出色的团队合作能力。
5. 公冶长篇:宽容与理解"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公冶长篇》)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宽容他人,并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展示宽容与理解的态度。
通过开展多元化的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包容和谐的社会。
6. 季氏篇:修身与自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季氏篇》)这句话强调了修身与自律的重要性。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道德约束力。
《论语》对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浅析
《论语》对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浅析“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
《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
如何在新的“文化重建”里使古老的典籍重新释放出新的活力?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的七节内容,每一节基本上围绕一个主题来选择和编排《论语》中的材料,所选择的材料往往是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而且展示了孔子思想的高度、深度及其现实人生价值。
《论语》教育思想对当前语文教学具有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语文教学要教育学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春秋末期,天下纷争,礼崩乐坏。
孔子想要恢复宗周的制度,因为“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反对当时天子失政、诸侯擅权、“政在大夫”的现象。
他为了恢复周礼,贯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主张,提出了一个改造社会的办法,便是“仁”的思想。
可是孔子的主张并不被诸侯采纳,甚至也不被世人理解,招来的是诸多的冷嘲热讽。
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不满于混乱污浊的现实,选择了避世,洁身自好;但孔子力图改变社会现实,并且不屈不挠,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
如今,面对高考的压力,家庭的期望,语文课也渐渐沦为提高高考成绩的急功近利的工具。
课堂上更多的是对字、词、句、段的肢解,更多的是对考查点的剖析,更多的是对答题技巧的讲解,更多的是模式化的重复训练;却很少关照学生的理想、未来和内心世界,很少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即便偶尔提到,也只是些干瘪的说教,很少有鲜活的打动人心的事实材料。
语文教师首先要担起教育学生以天下为已任的社会责任,才能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才能让学生有对社会道义的承担。
二、“当仁,不让于师”,语文教学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孔子只是一介布衣,他所以让弟子如此尊重,完全是靠自己的德行、智慧和才学。
浅谈《论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浅谈《论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论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古代教育的经典之作,对于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论语》的作用不可忽视。
它不仅可以丰富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其道德修养,还能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
一、《论语》对小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录的汇编,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引入《论语》中的相关内容,可以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升其道德修养。
例如,《论语》中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引导小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感受,避免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
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可以引导小学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懂得孝顺父母,珍惜家庭的温暖。
二、《论语》对小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论语》中还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的论述,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
这些论述对于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这些论述教导小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不断学习和反思的重要性。
这可以帮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主动学习和思考。
其次,这些论述还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学习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可以激发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三、《论语》对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论语》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思考和判断的论述,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
这些论述对于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引入《论语》中的相关内容,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教导小学生要实事求是,不夸大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这可以促使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求知和探索,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浅谈《论语》对中职语文教育教学的启示
浅谈《论语》对中职语文教育教学的启示本文通过剖析《论语》中所蕴含的重“德性”、泛“爱人”、多“学习”的孔子核心教育思想,反观当下中职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做到古为今用,学习借鉴,为当下中职语文的人格、情感、知识教育服务。
标签:《论语》中职语文教学启事《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语录体散文,博大精深,微言大义,在中国思想发展史和教育发展史上一直被奉为经典广为流传,孔子本人也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笔者阅读《论语》不下20遍,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思想,并结合当下中职语文教育现状,希望能为当下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弘扬独辟新路。
一、“尊德性”与“人格”语文教育“德”字在整个《论语》中出现38次,其中做“道德品质”讲有28次,出现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在《论语》中确属罕见,以此见出孔子对道德的尊崇。
“君子怀德”(《里仁》)、“德不孤,必有邻”(《里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徳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等等。
孔子主张内仁外礼,把培养“君子”人格的“士”作为教育终极目的,而“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仁义礼智信”等五种美德和“忠恕”之道恰恰是孔子品德教育的核心。
“君子死而冠不免”的子路,“忧道不忧贫”的颜回,“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的闵子骞,“学道则爱人”的子游,“宁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的子夏,君子高尚的德行位列孔门十贤之列,流芳千古,为后人敬仰传诵,而孔子本人的德行也被弟子称誉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语文教育不单单是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写作的教育,更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的教育,语文教育的过程要自觉渗透学生的的德育人格教育。
语文教育对学生人格的提升,品质的纯化,道德的完善,灵魂的塑造所起的作用,将会使中职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设计中永不迷路,受益终身。
浅谈论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2024年文档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教育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论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优秀的人格品质。
以下是对《论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的探讨。
首先,《论语》是中华文化瑰宝,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通过学习《论语》,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它也是一部人类思想和智慧的宝库,值得学生们去探索和思考。
通过学习《论语》,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其次,《论语》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
《论语》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涵盖了人生哲学、道德品质、修身养性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论语》,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例如在学习中,“诚”、“孝”、“仁”等思想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家庭、社会乃至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
再次,《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具有深厚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这些语录简洁有力,言简意赅,对于小学生来说易于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中,可以选取一些语录,进行适度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并举一些生动的例子进行说明,使学生能够将智慧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学习经典语录,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论语》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论语》中有关于礼仪、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礼仪制度、道德底线等,从而加深对中国历史的认识。
同时,学生还可以透过《论语》了解古代圣贤的人生观和人格魅力,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到“道德高尚,品质优秀”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最后,通过学习《论语》,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化传承和传统美德的尊重和理解。
《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小学教育是在发展学生基础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向往传统文化的情怀与品质。
浅谈论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019年文档
浅谈《论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1.前言《论语》记录的是我国历史上最具盛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两千多年以来,《论语》和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华文明,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政治观念、教育观念。
进入二十一世纪,西方文化、日韩文化大肆侵蚀我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呼吁大家重拾对《论语》的学习,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在思维方式、思维观念正在逐步初步养成的小学阶段,《论语》中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小学语文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论语》的历史地位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中华文化之大成,被誉为“孔圣人”、万世师表。
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化、儒家文化圈乃至世界文化都有着深远影响。
目前,全世界已设立了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遍布全球88个国家,世界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一共二十卷,11705个汉字,由孔子及其弟子编写,语录体。
“仁”是《论语》思想的核心。
《论语》通过对“仁”的深刻挖掘,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在政治主张“为政以德”、.施行“德政”。
论语主张“以人为本”,子曰:“仁者,人也。
”这在古代封建社会是一种先进的思想。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弟子,给予不同的教诲。
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着不同的解答,答颜渊曰“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慎施于人”。
这种因材施教的观点对于如今的教育也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孔子主张“孝悌”思想,孝是为人的基础,主张“仁爱”“忠恕”。
《论语》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以其鲜明的艺术特点和文学价值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论语》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巨大,是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打开中华文明的一把钥匙。
北宋政治家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论语》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论语》中的教学思想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论语》中的教学思想对语文,教学的启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朝代变迁中,诞生了许多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教学思想从学生出发、从教育实际出发,在新时代的教育事业中,仍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启示。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其《论语》中所揭示的许多教育思想仍值得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工作者进行学习。
初中语文作为初中阶段一大重点教学科目,随着教育改革事业的推进,教师在日常授课中越来越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引导和培养,《论语》作为经受住时代考验的经典著作,教师可利用其中蕴含的各种教学思想辅助自身的语文教学,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一、《论语》中的教育主张解析孔夫子在我国封建社会背景下便将教育主张定位为“有教无类”,孔子在当年时代背景下倡导教育事业应不分贵贱,不论长幼,不分种族,人人拥有同等接受教育的基础权利。
且并未规定受教者的实际年龄,以学无止境理念进行教学,鼓励年长者进行学习,将教育事业定性为终身教育。
孔子在《论语》思想中表示,教学由四大阶段即学习、思考、温习、践行组成。
“学习”“践行”便是知识理论的实践过程,最终达成学行一统、学以致用的状态。
实践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最好老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可对自身所学知识进行实践、运用及巩固,以此体现出语文知识的实际价值。
孔子在教导门下弟子时,鼓励学生不断实践及学习,以实践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与当代教育理论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锻炼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十分相似。
二、《论语》启示之紧抓语文学科结构各类学科都有各自的逻辑性,学生在理解某一特定学科后,便能明确该学科所拥有的关键特征,该类特征有助于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总的来讲,各学科都拥有各自的学科观念,学科观念能将学科内部的各版块有逻辑性地进行组织。
从《论语》中孔夫子与弟子的谈论可知,孔夫子对个人所教授内容存在着个人的学科观念,孔夫子较为清楚明了地掌握着自身所教授内容的知识整体结构,并将所有零散知识点以相关性进行串联,最终形成单个版块和整体结构。
浅谈《论语》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启示
浅谈《论语》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启示摘要:《论语》是一部国学经典,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语录结集。
此书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孔子在治国安邦、教育学习、德行修养等方面的思想主张直到现在仍有借鉴意义和学习价值,对当今的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国学经典;语文教育;《论语》;孔子1.孔子的教育观念《论语》作为儒家学派记录孔子言行的经典,体现了儒家学派主张的“仁”“义“礼”“智”“信”,因此,《论语》自古以来就受到文人墨客的推崇和尊重。
孔子后人称为“万世师表”,他认为治国治民,政治、军事、法律都不可缺少,但最根本的还是教育,他把教育放在很高的地位。
他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教学”等教育思想,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这些教育观念和原则,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1.因材施教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培养的弟子中子路、子贡、冉有等都是优秀人才,他之所以能桃李满天下,能培养出众多优秀弟子,是因为他根据学生的资质、性格以及个体发展的差异有的放矢地施教,简而言之,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最早是孔子提出来并一以贯之进行教育实践的。
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就是“人人皆可成材”,对不同的受教者施以不同的教育,这是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精髓,也是这一思想得以落实的保障[1]。
现在的学校教育都是班级授课,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有效的进行因材施教,才有可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1.启发教学启发式教学现在的基本教学原则,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2]。
子曰“不愤不启,不排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正正就诠释了孔子主张的“启发教学”。
也就是说,作为教师,不到学生努力想把知识明白而不得的时候就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学习《论语》,增长教学智慧
学习《论语》,增长教学智慧假期里,我认真读了《论语》中的一些篇目,结合注释及网上的讲解,我对《论语》这部名著有了更深的理解。
下面就结合教育教学工作谈谈我的体会。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教学工作需要谨言、慎行在《处世之道》中有这样一句“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能做到多听取师傅的意见,多用心观察身边有经验老师的言行,多实行教学思考必定能协助自身提升教育教学的水平,此谓“多思、多想、多听、多看”。
而对于“谨言与慎行”我觉得能够从两方面理解。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在与身边同事相处时做到“谨言”和“慎行”非常地重要。
俗话说“三思而后行”,无论是言语还是行动都需要经过细致的考虑之后再去实践,在整个团队中我更多地是需要学习、倾听前辈们的经验之谈,积极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多干实事而不是夸夸其谈。
融入团队,获得更多老师的指导与协助。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更应注重“谨言、慎行”。
教师的言行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教学设计中,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都应该经过缜密的思考,要注重课堂提问的设计,问题要有明确的切入点,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即“谨言”。
一个鼓励的眼、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个善解人意的手势都会带给学生无限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同样值得谨慎考虑。
为此,我将把“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作为我为人、为师之道,相信它能让我持续提升自身的内在修养、增强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
二.教师应是“仁者”与“智者”的结合体在于丹看来,《论语》中的“仁”指的是关爱别人;而了解别人就叫做“智”。
她指出在现代社会中的为人必不可少的就是“仁”和“智”。
我想在我们教学实践中更应该提倡“仁”与“智”,通俗的说就是教师要懂得了解学生、关爱学生。
浅谈《论语》对语文教学的启发意义
浅谈《论语》对语文教学的启发意义作者:宗宏润来源:《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2015年第03期【摘要】《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其包含的思想博大精深,对语文教学也有不少启发。
【关键词】《论语》语文教学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唤醒问题意识一、激发学习兴趣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的第一句话。
这句话就是孔子在给学生讲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一乐是个人的快乐。
你们来到我的门下,听我传道,按时复习,乐在其中。
第二乐是你们不光自己学,还不断地有人慕名而来,成为你们的同学,弦歌一堂,岂不快哉?第三乐是师门以外不被人了解,千万别生气,因为你学习的目标是成为君子。
学习是为自己学的,你有君子的快乐,不也很好吗?孔子非常重视和学生讲学习的快乐。
那我们是否也应该告诉学生语文学习的快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几年前,我在给学生上第一课时,先做了自我介绍,然后让学生分别介绍自己,并讲一讲自己以往学习语文的心得体会。
其中有个环节是交流各自名字的含义。
我随机抽取了一个名字“钟诗意”,说这个名字起得好,充满了诗情画意。
或许这位学生原本语文成绩就很好,或许是这句话激发了她学习语文的兴趣,三年中,她的语文成绩一直很优秀,中考时也考了高分。
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很有名。
学习是为了求知,还是为了兴趣和快乐?为什么现在很多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的快乐?因为我们有意无意地给他们设定了一个学习目标——为了分数,为了升学。
有了这样的限定,他们在学习时就很难感受到真正的快乐。
3.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酷爱音乐,他认为,最能打动人心、最能改变人性的,莫过于音乐。
因此,他在上课时,总有乐器在旁,可以说,他的教育是一种美的教育。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也可以运用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古诗词时,就可以配上音乐,例如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配上王菲的《明月几时有》;除了音乐,电影也可以拿来为我们所用,例如学习《背影》,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观看陈凯歌导演的电影《和你在一起》;等等。
浅析《论语》中的教学思想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教师可以 通 过 多 种 途 径 学 习 不同的教学方法.随着近年来优秀传统 文 化 的 回 归 和“国 学 热”的兴起,中国本土的经典书籍再次 走 进 大 众 的 视 野,这 其 中就包括«论语».在«论语»中,我们 能 够 发 现 许 多 先 进 的 和 科学的教学方法,里 面 充 满 智 慧 的 教 学 思 想 往 往 被 遮 蔽 了.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 当 好 好 研 读 «论 语 »一 书,从 中 挖 掘 其 有价值的教育理念. 一 、抓 学 科 结 构
海德格尔曾说过“语 言 是 存 在 之 家 ”. 中 华 民 族 自 古 以 来就是诗的民族,孔 子 强 调 “兴 于 诗,立 于 礼,成 于 乐 ”,又 对 自己的孩子 说:“小 子,何 莫 夫 学 诗? 诗,可 以 兴,可 以 观,可 以群,可以怨.”“所谓典雅语言,指的是 与 日 常 逻 辑 相 对 的 语 言诗化、艺术化的规 范 而 有 感 染 力 的 语 言,是 一 种 凸 显 人 良 善的德性修养、高雅 的 审 美 情 趣、谦 恭 的 交 往 态 度 以 及 含 蓄 蕴藉、耐人寻味等艺术效果的语言.”在«论 语»中 这 样 的 语 言 比比皆是,孔子常用典雅语言生动、有 趣 地 说 明 深 奥 的 道 理. 如强调时光易逝时,孔夫子说“逝者如 斯 夫,不 舍 昼 夜”,用 这 种形象、生动的 言 语 把 深 奥 的 哲 理 教 给 学 生. 辜 鸿 铭 指 出: “汉语是一种 心 灵 的 语 言,一 种 诗 的 语 言,它 具 有 诗 意 和 韵 味,这便是为什么即 使 是 古 代 的 中 国 人 的 一 封 散 文 体 短 信, 读起来也像一首 诗 的 缘 故.”反 观 当 下,在 不 断 欧 化、网 络 化 的时代背景下,我们 的 民 族 语 言 也 变 得 粗 俗 起 来,学 生 的 语 言表达充斥着大量的网络语言,歪用 成 语 成 风.“言 高 为 师, 身正为范”,语文学科的教师要自觉运 用 典 雅 语 言,向 孔 子 学 习,向经典学习.在 语 文 教 师 的 带 领 下,学 生 才 能 走 出 语 言
最新读《论语》的几点启发-word文档
读《论语》的几点启发《论语》一书不仅是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典籍,也是中国教育思想的宝库。
它的许多关于教学言论,即使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作为一名教师而言,它给了我以下几点启发: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上级或教师作风行为正派,就是不发命令,下级或学生也会执行;上级或教师作风行为不正派,就是发命令,下级或学生也不听从。
他还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如果不能端正自己,又怎么能端正别人呢?孔子的这些话,充分说明教师的以身作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子贡称赞孔子教人“正身以俟”,荀子颂扬孔子教人是“早正以待”。
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出者,而且也是这一原则的实践者。
要以身作则,就要言传身教,把“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结合起来。
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意思是说,可以与他谈,进行有言之教,而不去同他谈,这叫做错过了人才;不可同他谈,只能进行无言之教,却偏与他谈,这叫做浪费了语言。
聪明的教师既不要错过人才,也不要浪费语言,应采用“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两种方式。
孔子相信“无言之教”的威力。
他对学生说过:“予欲无言”,学生说:“您老人家假若不说话,那我们还有什么可以传述的呢?”孔子说:“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所谓无言之教,即是通过暗示或榜样去教育学生,这是有其一定的心理学依据的。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的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是对教师的要求:对本人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辞辛劳孔子还说过:“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尔已矣。
”学生说:“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至于圣与仁,我不敢当,只不过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罢了。
学生说,这正是我们所难以学到的。
学生子贡称赞道:“学不厌,智也;新不偿.仁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对当前语文“真阅读”教学的启示
《论语》集合了早期儒家思想的智慧结晶,它主要记录了被誉为“万世师表”――孔子日常经典的言语评论,孔子以“‘仁’论贯穿于他的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的诸多方面”[1]。
其中有许多涉及学习和教学的经典?Z句,如《论语?述而第七》篇中记载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等都与当代教育学提倡的一些教学思想、方法不谋而合。
尽管在近现代中国教育史上曾出现盲目的推崇儒家思想和疯狂的打压批判,但这两种极端行为都属“过犹不及”,偏离了孔子最原始本真的教育思想主张。
以辩证视角品读《论语》能够从中发现它对当今语文教学仍具有启示意义,笔者从语文阅读教学角度,系统阐述从《论语》中受到的“真阅读”的启示。
一、何为“真阅读”
“真阅读”这里指从学生自身知识建构的角度看,它在融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背景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自我建构、内化知识和提升阅读量,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故称之为“真阅读”。
《论语?为政第二》篇中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本意是指审视一个人时应分三个层次:1.表层:从近处看他直观呈现的行为;2.浅层:从远处观察他先前的生平经历,找寻原因;3.深层:从源头考察他事后的秉性习惯,明确他的本意。
引申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划分阅读教学层次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按照这个理念可将语文阅读教学分为三个层次:1.表层:从近处阅读教材;2.浅层:从远处阅读他人的品鉴;3:深层:从文本源头系统阅读原著。
学生从表层阅读到深层阅读逐渐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建构,深层次的从源头系统阅读原著即是指学生进行的“真阅读”――整本书阅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直接翻译意思是指“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不
解”[2]。
孔子强调学习应做到学思结合,才能真正有依据地答疑解惑,从根本上实现有所学习、有所进步。
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掌握实用的阅读技能,完善思维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文学审美水平。
为了实现这一根本目的,“真阅读”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阅读技能,从而实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审美水平的提高,它更强调学生阅读过程中运用学思结合的方法。
二、“真阅读”提出的必然性
促进学生实现“真阅读”的途径是整本书阅读,它是相对于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仅从课文节选片段阅读而言的教学提出的由节选课文向原著整本书发起有计划性的系统阅读。
整本书阅读具有阅读材料的相对完整性、阅读体验的系统性和阅读感受的真实性等特点。
整本书阅读并非是盲目提出的,它的出现有其必然性。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传统阅读教学发起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它提供了一个可以随时随地阅读的环境,扩大了阅读量;另一方面,海量但不完整的阅读材料分散了系统阅读的时间和精力,造成阅读碎片化。
在这种情况下,为降低碎片化阅读给学生系统积累语文素养造成的不良影响,促使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体系、形成自我见解的“真阅读”――整本书阅读应运而生。
以《论语》为例,人教版七年上册《论语十二章》节选于自其中关于教育、哲思等十二章内容,但《论语》作为儒家思想最原始的资料之一,是了解孔子学说最直接、最可靠的资料。
仅带领学生品读鉴赏选文十二章内容无异于管中窥豹,难以形成合乎原著系统思想的自我看法,也使学生远离了阅读真实全面的文本,因此教学此类课文时选用整本书阅读的策略着实必要。
三、如何实现“真阅读”
当前学界较为普遍认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3]四个方面是当前学生需要发展的语文素养的关键内容。
以《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总目标指导下,要实现学生“真阅读”来提升思维发展、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我设想通过阅读活动课的形式开展整本书阅读,具体从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评价三方面阐述。
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
教学目标设定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了教学结果的成功与否,它关系到学生学习和教师组织教学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因此教学目标设定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语文核心素养、课程标
准、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学生学习动机等等因素。
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和要求,我将《论语》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由深入浅设置,从对学生基本阅读技能的训练到高级阅读技能的学习,涵盖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具体定位,设定为以下三点:
1)能根据注释翻译对照理解《论语》中文言的句意。
2)按照不同类别梳理,摘录下你认为经典的句子。
3)领会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如胸怀天下、德治仁政的政治理想,仁者爱人、中庸的哲学思想等内容,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论语》中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
2.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化。
突破以教师教授为主的常规教学模式,采取多种活动形式,如读书报告会、主办班级阅读刊物等等形式,鼓励学生分享整本书阅读《论语》的成果和感想,实践学思结合的指导思想。
《论语》是以语录体编制的文言书籍,尽管阅读时学生可能与文言句式存在距离感,但因其句式篇幅短小,句子意义和所指领域分类明确。
因此可在教学《论语十二章》时动员学生将每一句归类到所指领域,如学习方法、人生准则、教育主张等等方面,而后组织学生学生整本书阅读《论语》报告会,报告会可邀请学生家长一同参加,作为班级一次盛大的文学活动。
在组织报告会时为学生明确学习要求,例如:(1)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摘录他们所认为的经典语句;
(2)学会边阅读边批注的读书方法,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阅读感想;
(3)组织学生在本学期内举行《论语》读书报告会,报告的内容多样化,主题不限,只要是在阅读过程中所思所感都可和同学们分享交流等。
3.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的灵活性。
首先,评价主体的多样化,应以教师评价为主,因为教师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同时,将“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4]纳入过程性评价。
其次,教师也应采取不同的激励评价策略。
细心观察学生,给予不同特点的学生不同的评价策略,《论语?为政第二》中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问孔子孝道,孔子分别给予他们不同的回答,诠释了因材施教的意义。
最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教师的评价应兼顾绝对学习质量和相对学习质量,面对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关注不同的学习成果,面对语文阅读基础较
好的学生以评价绝对学习成果为主,更关注已取得的学习成果;反之,面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应更关注相对学习成果,关注他的进步空间。
但对于处于基础尚可,但进步幅度小的学生,包括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也应及时给予提醒。
综合评价后的优秀作品成果可以经语文教师主编,班?同学共同推选,刊登到班级阅读刊物作为激励的一部分。
古有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第四》)”的慕学无畏精神,今人学者应在传承优秀文化精神的基础上拥有更加坚定尚学精神。
《论语》与今天相隔数千年,其中的经典语句脍炙人口,但也要辩证对待其中的内容,有些于当今社会不合理的内容需要加入社会主义理念改造创新后为我所用。
如“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第七》)”指如果学生不能做到告诉他一个方面,他就能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时候,就不再教导他,从现代教育观来看,这个观点就需要改进后在教学中践行。
学生的起点能力不同,如果学生不能做到举一反三,此时教师应该从自身、学生、教学内容等多个角度反思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能够实现举一反三,而非放弃教导学生。
因此,面对经典著作我们应带有批判的眼光去品读,汲取其中合理优质的“果实”营养,批判改进不合时代的内容,才是正确的阅读态度。
注释:
[1][2]张燕婴译注:《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9月版。
[3]杨九诠主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十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4]李煜辉:《略谈整本书阅读课程方案的设计》,中学语文教学,2017年,第2期,第10页。
(毕杰杰安徽芜湖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24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