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第一章:联系与事物的本质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联系的概念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性。

使学生掌握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

1.2 教学内容联系的概念与特点事物的本质与联系联系观点的应用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联系的概念、特点和事物的本质。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联系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4.2 讲解联系的概念与特点讲解联系的定义,阐述其与其他概念的区别。

分析联系的特点,如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等。

1.4.3 讲解事物的本质与联系引导学生理解事物的本质是由各种联系构成的。

讲解联系在揭示事物本质方面的作用。

1.4.4 联系观点的应用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联系观点分析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应用体会。

1.5 作业布置第二章:联系的类型与分析方法2.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联系的类型及其分析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类型的联系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分析方法:因果分析、系统分析、矛盾分析等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联系的类型及其分析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不同联系观点进行分析。

2.4 教学步骤2.4.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联系的类型及分析方法。

2.4.2 讲解联系的类型阐述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的定义及特点。

2.4.3 讲解联系的分析方法讲解因果分析、系统分析、矛盾分析等方法及其应用。

2.4.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不同联系观点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分析体会。

2.5 作业布置第三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实例解析3.1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4课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中职思想政治(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第4课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中职思想政治(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2024---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第周第学时教案计划授课时间:2024年月日实际授课时间:2024年月日专业:班级:科目:《哲学》(新教材)课时:2课时授课地点:授课形式:讲授参考教材:第5课: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发展的含义与实质;正确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2、能力目标: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处理好顺境和逆境的关系3、情感目标: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逆境,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教学重点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教学难点顺境、逆境的联系与转化。

学情分析1.中职学生知识水平、思维能力不高,对德育课学习热情不高,这给上课带来一定难度。

他们有的是非不分,有时也很叛逆。

这就要求正确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做人。

在上了一个星期的高二年级后,我发现学生整体素质比较普通,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如何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是我目前来说最需要做的。

2.结合有的班级都是女孩子,有的班级都是男孩子,去边学习氛围不高的情况下,我会将更多有趣的,当下青少年热衷的实例结合,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不是一味“埋头学习”让他们做真正的课堂主人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每个孩子都能够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内容分析哲学与人生这门学科,本身理论性较强,让学生学习起来较为枯燥,本章节应当结合相应案例,相应视频进行学习,方可达成教学目标。

在本次教学中,为使学生听理论性较强课程更感兴趣,加入了大量视频分析环节。

2.教学措施和方法。

倡导启发式教学,采取合作探究、讨论、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客观的社会现象和学生的人生实际出发,通过知识学习与案例分析,融入学生所需要的哲学与人生知识。

包括有计划地组织相关的知识讲座、小组讨论、演讲辩论、模拟活动、知识竞赛等,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等活动,并组织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活动感受、学习体会等。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3范文整理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3范文整理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个总特征,也是我们认识和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本框题通过学生对由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联系和作用交织起来的物质世界的壮丽画面的观察和理解,旨在让学生领悟联系的观点,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解析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与学习。

它是对上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延续,同时学好这个框题也为学好辩证法的其它观点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它在整课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本框题设计了两目。

目,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本目的逻辑结构是: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二者相互区别——二者相互联系——学习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重要意义;第二目,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本目的逻辑结构是:系统的概念——系统优化的方法的内容和意义——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学情分析】本课作为前一节课的延续且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高二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阶段的学生普遍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

因而我们要注意从现象入手,逐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目标】l知识通过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实例,概括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比较系统和要素,概括系统的基本特征。

l能力解析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运用整体和部分辨证关系原理分析实际问题,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

l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唯物辨证法的联系观,培养全局观念,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培养综合性思维、合作精神和树立集体观念。

【教学重点】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整体与部分功能不同。

如何把握系统及其特征。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教学让学生归纳抽象的道理、应用观点、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启发式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精神,让学生先自学并结合事例,谈谈自己对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范文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范文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联系的定义和特点,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2.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 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事物联系的认识,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联系的定义和特点,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难点: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联系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例。

2. PPT课件或者黑板。

学生准备:1. 前置知识的学习。

2. 思考问题的习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例,引出联系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联系的定义、特点和作用,让学生理解联系的重要性。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联系的实际意义。

4. 方法指导:讲解如何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

5. 练习:让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一些问题,并进行解决。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联系观点。

五、课后作业: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联系的观点,并尝试运用到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中。

2. 查找一些关于联系的观点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3. 反思自己在解决问题时,是否能够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

六、教学拓展:1. 联系与因果关系的区别:联系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因果关系是指事物之间的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两者的区别,并学会在实际问题中区分它们。

2. 联系的类型: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直接联系是指事物之间的直接关系,间接联系是指事物之间通过其他事物进行联系。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两种联系类型的特点。

七、教学互动: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生活中的一个问题进行讨论,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学生能够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3.学生能够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进行讨论。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2.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教师讲解、示意图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3.方法讲解(20分钟)教师讲解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一是从事物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来看问题;二是从事物的内外部条件来看问题。

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和讨论。

4.案例分析(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分析,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并书写分析报告。

学生可自由选择问题,也可教师提供案例。

每组报告时间为10分钟,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5.批判性思考与讨论(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与讨论,通过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可提供一些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或案例,引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6.总结与展示(10分钟)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展示一些学生优秀的分析报告和讨论成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的积极程度;2.评价学生在小组分析报告中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3.通过课堂讨论和展示的内容评价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教师准备课件、示意图和案例分析等教学资料;2.学生自带纸笔以及小组分析报告的书写材料。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还学会了运用该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但在课堂时间的安排上,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时间较长,有些学生可能会感到疲劳,下次教学可以适当减少案例数量和增加活动的间隔时间。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联系的观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全局观念,提高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二、教学内容1. 联系的定义和特点2. 联系的种类3. 联系与发展的关系4. 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5. 联系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联系的定义、特点和种类,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2. 教学难点:联系与发展的关系,联系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联系的定义、特点、种类和联系与发展的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联系观点应用实例。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

2. 讲解联系的定义、特点、种类:PPT展示,讲解联系的概念、特点和种类。

3. 讲解联系与发展的关系:阐述联系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4. 案例分析:选取几个实际案例,分析联系观点的应用。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6. 总结与反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 评价内容:a. 学生对联系的定义、特点、种类的掌握程度。

b. 学生运用联系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c.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联系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联系的定义、特点、种类和联系与发展的关系。

2. 案例素材:提供几个实际案例,用于分析联系观点的应用。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联系的定义、特点、种类。

2. 第3-4课时:讲解联系与发展的关系,分析实际案例。

3. 第5-6课时:小组讨论,学生运用联系观点分析问题。

4. 第7-8课时:总结与反馈,布置课后作业。

九、课后作业2. 作业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深入,逻辑清晰。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案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案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案《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案(新人教必修4)第七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系统的含义与特征,理解系统优化的方法;综合性思维方式;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具有坚持和把握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能力、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点,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或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努力把自己融入集体,融入社会。

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重点和难点】重点: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难点: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教学过程】【学习过程】【导学设计】一、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①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含义不同地位功能不同②整体与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A、一是二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体______构成,它只有对于组成它的部分而言,才是一个确定的整体。

部分是_______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

B、二是______________。

整体的变化影响部分,部分的优劣也会影响整体。

特别_______________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整体与部分还是____________的,且________________。

(2)理解整体和部分关系的意义(方法论)①树立_________________思想。

做法是从整体出发,在整体上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最优目标。

像人们常说的,“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就是选择最佳方案的形象比喻和说明。

②是_________________,使___________得到最大发挥。

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系统及其基本特征①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a) 了解联系的概念,能够分析联系的种类和联系的作用;b) 掌握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和步骤;c) 能够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分析问题的因果关系和相互影响;d)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a) 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b) 通过小组讨论、问题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c)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意识。

3)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通过联系的角度看待问题的意识和兴趣;b)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c) 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动力。

三、教学重难点1)联系的概念和种类;2)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来激发学生对联系问题的思考,例如在生活中有哪些联系?联系是否会对事物产生影响等。

二、讲授(15分钟)1)讲解联系的概念和种类,例如空间联系、时间联系、因果联系等;2)讲解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包括:a) 发现联系的问题: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问题;b) 分析联系的问题:通过对联系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和影响;c) 解决联系的问题:根据对联系问题的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三、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具体问题的案例,让学生利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1)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有哪些联系可以分析?2)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有何影响?有哪些联系可以分析?四、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让学生利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其他问题,例如: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教育对个人发展的影响等。

五、展示交流(10分钟)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将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和交流,让其他小组成员发表评论和提出问题。

六、总结概括(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交流进行总结和概括,强调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加注意发现和分析事物的联系。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联系观点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掌握用联系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

激发学生对用联系观点看问题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联系观点的定义与重要性联系观点在生活中的应用1.3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讲解:介绍联系观点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联系观点的应用。

第二章:联系观点的基本原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联系观点的基本原理。

2.2 教学内容联系观点的基本原理,包括联系的定义、联系的类型和联系的规律。

2.3 教学过程讲解:介绍联系观点的基本原理。

互动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联系观点的定义、类型和规律。

第三章:用联系观点分析问题让学生掌握用联系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

3.2 教学内容用联系观点分析问题的步骤,包括确定问题、寻找联系、分析联系和提出解决方案。

3.3 教学过程讲解:介绍用联系观点分析问题的步骤。

练习:学生分组练习用联系观点分析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

第四章:联系观点在生活中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联系观点在生活中的应用。

4.2 教学内容联系观点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包括社交、工作、学习和娱乐等方面。

4.3 教学过程讲解:介绍联系观点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案例分析:学生分组分析联系观点在生活中的应用。

5.1 教学目标5.2 教学内容展望联系观点在未来的发展。

5.3 教学过程展望:讨论联系观点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第六章:联系观点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联系观点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联系观点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

6.2 教学内容联系观点在科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实例。

联系观点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

6.3 教学过程讲解:介绍联系观点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案例分析:分析联系观点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

第七章:联系观点在社会问题分析中的应用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联系观点在社会问题分析中的重要性。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并掌握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讲解、讨论和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与价值目标:发展学生的乐观向上、合作友善的品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将联系的观点应用到问题分析和解决中。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材、授课计划、复习资料等。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和复习相关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故事引入本课的话题,激发学生对问题分析和解决的兴趣。

(1)教师通过PPT呈现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定义,并结合案例说明联系观点的作用和意义。

(2)教师通过PPT呈现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基本步骤,并进行详细解释。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阅读教材中相关的案例,尝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并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解答。

学生根据教师的安排,小组讨论自己的观点和答案,并互相交流、讨论和完成自我评价。

学生代表小组依次汇报讨论的结果,并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联系的观点在问题分析和解决中的重要性。

教师给学生提供其他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解答,并和同学进行讨论。

六、巩固与拓展通过作业布置和课后练习,巩固和拓展学生的学习成果。

可以要求学生在家中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课堂的积极参与和小组讨论中培养了合作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的思维方式还比较固定,缺乏创新和思考的能力,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培养和引导。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入更多的具体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联系的定义和特点,掌握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 引导学生认识到联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联系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联系的定义和特点2.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3. 联系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1. 联系的定义和特点2.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四、教学难点:1. 联系的识别和运用2.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联系的定义、特点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联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联系的认识和应用。

4. 实践法: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联系的存在和重要性。

2. 讲解联系的定义和特点:详细讲解联系的概念,阐述其内在规律和表现形式。

3. 教授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联系的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4.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联系实例,让学生加深对联系的理解。

5.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作业:2. 选取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分析其联系并运用联系的观点提出解决方案。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讨论时的表现。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联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实践效果:了解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的效果。

九、教学反思: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3. 探索更多的生活实例,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十、教学拓展:1. 联系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

2. 联系的理论体系:如辩证法中的联系观。

3. 联系与创新:探讨联系在解决问题、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老师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分析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引导学生思考,课堂气氛活跃。

2. 教师讲解:教师向学生解释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概念和基本原理,重点强调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讨论,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分析和解决该问题。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和交流。

5. 展示成果:让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分析和解决思路,并与全班共同讨论。

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

6.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种方法看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观察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2.小组展示评价:评价每个小组的讨论和展示情况。

3.课后作业评价:布置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该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扩展3. 引导学生通过资源的整合和运用,将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融合和应用,提升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会运用这种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但是课堂时间较短,只能通过简单的实例进行讲解和讨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实例讲解和情境设计,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

《第4课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思想政治高教版23哲学与人生

《第4课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思想政治高教版23哲学与人生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联系的含义及类型,了解掌握联系的规律。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意识,培养全面、系统地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联系的含义及类型,掌握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2.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一主题,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掌握联系的含义及类型,并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3. 教学工具:PPT、图片、案例材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当你在公共场合听到有人在喧哗,你会怎么做?”2. 课堂讨论,分享看法。

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3. 引入联系的观点,强调联系的重要性。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联系的含义和重要性,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授新课1. 讲解联系的含义和特点。

教师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联系的含义和特点。

2. 讲解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教师通过举例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事物之间的联系。

3. 讲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教师通过举例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解决问题时要从整体出发,注重部分之间的联系和配合。

4. 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师选取一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看待社会现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看待社会现象,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2. 提问与回答: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加深学生对联系的观点的理解。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了解联系的概念和联系的特点;b. 掌握联系的分类和联系的作用;c. 能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联系问题的能力;b. 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b.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2. 教学难点:a.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联系的概念;b. 如何培养学生联系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什么是联系?a.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存在的内在或外在的关系;b. 联系是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联系的概念和特点。

2. 学习:通过课堂讲解和小组讨论,教师向学生介绍联系的分类和联系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联系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4. 总结:通过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五、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2. 教学案例3. 小组讨论4. 提问引导六、教学评价1. 分组演讲:让学生分组展开演讲,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展示和运用,评价演讲的深度和逻辑性。

2. 讨论评价: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评价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作业评价:布置联系观点看问题的作业,评价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联系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充分准备多种教学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联系的概念和联系的特点;2.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联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具体运用,培养学生的联系问题的能力;3. 教师需要及时总结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1. 引言1.1 引言简介联系是人们在认识和理解世界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时的一种基本方法。

通过联系,人们能够将看似独立的事物联系起来,看到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相互作用。

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法,它能帮助我们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事物,提高我们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问题、探讨现象,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

联系的观点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将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系统性的认识。

本文将从联系是什么、联系的重要性、联系在教学中的运用、联系方法以及联系对学生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探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教学中的应用,并为未来的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享,能够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意识到联系的重要性,发挥联系的作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2 教学背景本教学设计旨在探讨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知识碎片化的情况下,学生往往只了解问题的表面现象,缺乏深入思考和联系思维的能力。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常常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建立信息的联系,帮助他们理清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从而拓展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

教学背景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方式比较被动,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缺乏对知识的主动思考和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联系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将原本孤立的知识点进行联系起来,形成系统性的认识和理解。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

2. 正文2.1 联系是什么联系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互相连接或相互作用。

在教学中,联系是指将所教授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联系不仅仅是将知识点串联起来,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联系的概念和特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把握事物。

4. 提高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创新性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联系的概念和特点2. 联系的类型3. 联系的方法和技巧4. 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实例分析5. 练习和反馈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联系的概念和特点,联系的方法和技巧,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实例分析。

2. 教学难点:联系的方法和技巧,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联系的概念、特点、类型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实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联系的方法和技巧。

4. 实践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联系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联系的概念、特点、类型。

3. 实例分析:分析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实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联系的方法和技巧。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6. 练习与反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并进行反馈。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联系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联系的概念、特点、类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联系观点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练习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练习题的完成质量,包括分析的准确性、逻辑性等。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其运用联系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享的方法和技巧的有效性。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理解和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会用多种角度看待问题,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习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三、教学内容1. 了解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概念和意义。

2. 分析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重要性和实际运用。

3.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四、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策略:通过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重要性。

2. 案例教学策略: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实际操作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3. 讨论教学策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并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认识到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重要性。

2. 概念讲解:讲解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概念和意义,突出联系的观点对问题解决的帮助和重要性。

3. 案例分析: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问题的存在,并提出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

4. 讨论交流:学生就案例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名代表发言,分享他们对问题的联系的观点看法。

5. 指导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出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并进行实践操作。

6.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这堂课的收获,让学生自我反思,看看自己是否有进步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七、教学检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断观察和引导学生,检测学生对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八、教学反思教学结束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反思,及时修正教学策略,为下一堂课做好准备。

《第4课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4课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联系的含义及特点,掌握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论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认识,树立全面、系统、发展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掌握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具体方法。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联系的多样性,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与教具:准备相关课件、案例素材及实物教具(如图片、模型等)。

2. 课前预习: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了解联系的含义及特点。

3. 教室活动:设计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我们为什么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如:联系的观点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之一。

2. 展示案例:胡蝶效应请学生诠释这个现象,并思考它所体现的哲学原理。

3. 总结并引出课题: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二)讲授新课1. 讲解联系的含义和特征请学生阅读教材,理解联系的含义和特征,并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联系?(2)联系有哪些基本特征?2. 讲解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为什么说联系是普遍的?(2)联系的客观性表此刻哪里?3. 讲解因果联系和事物发展的规律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因果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有什么作用?(2)事物发展的规律有哪些?4. 讲解整体和部分的干系及其方法论意义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整体和部分的干系是什么?(2)如何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干系?5. 教室互动:小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在平时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例子?(2)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看待身边的事物?鼓励学生在讨论中积极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安置作业:撰写小论文以“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阐述如何用联系的观点看待身边的事物,以及在实践中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2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2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联系的概念,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

4. 培养学生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敏感度,提高应变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联系的概念与特点2. 联系的类型与方法3. 联系的观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 联系的观点在生活中的应用5. 联系的观点在学科学习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联系的概念、类型与方法,联系的观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联系的观点在复杂问题中的运用,全局观念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联系的概念和特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3. 实践法: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联系的观点,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反思法:通过总结和反思,使学生深刻理解联系的观点,并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让学生初步了解联系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 讲解:详细讲解联系的概念、类型与方法,结合实际例子进行分析。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给定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 总结:对各组的讨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

5. 拓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联系的观点,提高应变能力。

6. 反思:让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深刻理解联系的观点,并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思考过程。

2. 问题分析能力:评估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看他们是否能够识别并解释事物之间的联系。

3. 解决方案创新:评价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否有创意,是否能够综合考虑事物的各个方面。

4.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调和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七课第二框__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第七课第二框__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第七课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区分两个概念:整体、部分;②理解一对关系:整体与部分;③把握两个方法论原则:着眼全局又重视局部;系统优化的方法。

2、能力目标:①能用具体事例分析做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②能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①培养爱国爱校情感;②增强团结合作意识;③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

【教学重点】整体和部分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因为掌握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对青年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

因为这个知识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

但学好这个知识,对于指导学生的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国家》【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到联系具有三个基本特征: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联系具有多样性是指联系的形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还有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等等。

那么歌曲中所展现的“国”与“家”之间是哪种形式的联系呢?【生】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师】什么是整体,什么是部分?我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候能不能割断事物的联系呢?【生】不能。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七课第二框题的内容《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七.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板书)学习新课:(一)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板书)(演示1)漫画《坐井观天》、《盲人摸象》【师】首先,请大家看看这两幅漫画。

小时候,我们都学习过“坐井观天”和“盲人摸象”的故事,请大家说一说,他们共同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呢?【生】把部分当成整体,混淆了两者的界限。

【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同一事物中,整体与部分有着严格的界限,部分不等于整体,也就是说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如果我们混淆了两者的界限就会像这两个故事这样闹出笑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也是我们认识和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本框题通过学生对由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联系和作用交织起来的物质世界的壮丽画面的观察和理解,旨在让学生领悟联系的观点,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解析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与学习。

它是对上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延续,同时学好这个框题也为学好辩证法的其它观点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它在整课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本框题设计了两目。

第一目,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本目的逻辑结构是: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二者相互区别——二者相互联系——学习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重要意义;第二目,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本目的逻辑结构是:系统的概念——系统优化的方法的内容和意义——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了解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能力目标:解析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运用整体和部分辨证关系原理分析实际问题,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或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是这一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最终落脚点。

教学重难点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教学让学生归纳抽象的道理、应用观点、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2、启发式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精神,让学生先自学并结合事例,谈谈自己对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

3、布置综合实践活动:合作策划高二的学习方法,用系统优化的观点和方法制定实施方案。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视频:成龙演唱的《国家》
新课导入:
师:刚才在课间我们一起欣赏了一首由成龙大哥和青年歌唱家刘媛媛共同演唱的歌曲《国家》,不知大家的感受是否和我一样,这首歌虽然没有豪言壮语,但却字字珠玑,深入人心(幻灯片)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
从歌词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国与家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其实何止国与家,我们所处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正因为如此,要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师问:大家想想看:国与家谁是整体,谁是部分?
(生答:国是整体,家是部分)
师:好!结合课本知识,继续思考,什么是整体,什么是部分?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静态上:整体是事物的全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

动态上:整体是事物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发展全过程的各个阶段。

(数量上:整体是一,局部是多)
师: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我们身边的整体和部分的例子来。

如:(1)人体与其组成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2)学校与其职能部门(如: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办公室、团委、各年级、各班)
(3)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氧原子
(4)金牌的获得与教练员、其他运动员、陪练员的劳动
(5)人的一生与婴儿期、少年期、青年期、老年期
师:大家思考一下,整体与部分除了含义不同,两者还有什么区别?
1、整体与部分的区别
(1)含义不同
8226;整体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8226;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故事
古代有个人,在林中见到一张捕雀的大网,发现捕获的雀都是雀头钻进一个个网眼里去的。

于是,他回家后,用一截截短绳结成许多个互不关联的像网眼一样的小绳圈,并拿到林中去捕雀。

别人感到奇怪,他说:“去捕雀呀!反正一个雀头只钻一个洞。

”结果,一个也没有捕到。

探究: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网是由一个个网眼组成的,而且组成网的各个网眼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结在一起的,从而使网具备了单个网眼所不具备的功能,所以,网能捕到雀而脱离网这个整体的单个网眼却不能捕到雀。

即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功能
(2)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整体:主导地位,统率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
部分: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出示钟和各个零部件,让学生思考:钟表是由各个零部件组成,但任何一个零部件都不具有计时的功能。

这说明了那些哲学道理?
2.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
(1)两者密不可分
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具有部分的功能。

让学生分析,“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从而得出结论:(2)二者相互影响
整体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影响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起决定作用。

以上我们分析了整体和部分的联系,下面我们来实战演练一下:
以下这些成语、俗语体现了什么哲理。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相互依存(整体离不开部分)、相互影响(部分对整体的影响)。

2.滴水不能行舟,独木不能成林。

(部分离不开整体)
3.“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

(部分离不开整体)
4.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部分对整体的影响)
5.牵一发而动全身。

(部分对整体的影响)
6.木桶理论:一个木桶由许多木板组成,木桶的容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部分对整体的影响)
学生分析、回答,教师简评。

师:我们回顾一下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展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我们学习原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那么这个原理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方法论?
出示:原理、方法论
(1)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2)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第二部分系统优化的方法
师: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作为一对古老的范畴在哲学上称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作为现代系统论的新概念,又叫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二者在一定意义上是等同的,下面大家按照提纲自主学习,落实知识点,认真体会其中的方法,然后老师让大家设计方案,并检验大家的学习成果。

引导学生自主看书,列出提纲:
1.系统的含义
2.系统的基本特征
3.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检验自学成果:
设置活动:设计方案:如何合理安排烧水沏茶?
妈妈让小明给客人烧水沏茶。

洗水壶用1分钟,烧开水用15分钟,洗茶壶用1分钟,洗茶杯用1分钟,拿茶叶用2分钟。

小明估算了一下,完成这些工作用20分钟。

为了使客人早点喝上茶,按你认为最合理的安排,多少分钟就能沏茶了?
学生分析,设计方案:
方案1:洗水壶1分钟-烧开水15分钟-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沏茶。

方案2:洗水壶1分钟-烧开水15分钟(同时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沏茶。

以上两个方案设计给我们什么启示,他们是如何安排与考虑的(系统优化的角度观察和处理问题)?
学生归纳、分析,教师引导。

得出结论:着眼于整体性原则、遵循有序性原则、注重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教师引导: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系统论中讲的层次性、有序性原则等,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是没有强调的。

所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与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不完全等同,还是有区别的,我们只能说两者在在一定意义上是等同的。

师:当然,以上我们谈到的优化趋向在现实生活中就未必都能做到,比如就有个这样的故事(展示图片)。

三个和尚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学生归纳、分析:
原因在于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人数虽然多了,但没有形成合理的结构,不是相互支持,而是相互消磨,结果各要素的力量内耗了,出现了1+1+1=0即<3的效应。

结构要素互不合作,处于无序状态。

设置活动:为三个和尚设计管理组织方案,使他们协调统一始终有水喝。

比比谁的方案最有创意!
学生四人一组,分组讨论,并说出自己的方案,教师简单评价。

教师总结:同学们设计的方案都很好,很有创意,无论哪种方案,同学们都考虑了从整体着眼,优化组合,达到整体最优的目标。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就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设计了一些方案,我们看他是怎么设计的:
第一座庙:三个小和尚商量后把路分成三段,三个人接力挑水,水缸就满了。

第二座庙:老和尚立了新庙规,三个小和尚,谁水挑得多,晚上吃饭加道菜;谁水挑得少,没菜,吃干饭。

这一来,小和尚们争着挑水,一会儿庙里的水缸就满了。

第三座庙:三个小和尚商量,山上的竹子很多,咱们干嘛挑水呢!砍一些竹子,打通它,连成一个输水管,河边装一个轱辘。

第一个和尚摇轱辘,水桶上去了;第二个和尚站在高处,把水桶里的水灌入水槽;第三个和尚在庙里接水,把水缸装满。

三个小和尚分工不同,
三天一轮换。

教师归纳总结:第一座庙的和尚发明了接力挑水法,靠的是协作、团结的精神,搞了“机制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