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第四版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学第四版答案
【篇一:一自然地理学第四版土壤】
ss=txt>二、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三、土壤的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四、土壤类型特征
五、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 1、土壤圈是地球表层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相交的界面,并进行着物
质循环与能量转换的圈层。
—第一节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一、土壤及其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一个独立的自然体。土壤的基本
属性和本质特性是具有肥力。
—由于人类对土壤的利用方式不同,对土壤产生不同的概念。—二、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总是占据一定的不变位置,处于地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的界面上,是地球各圈层中最活跃最富生命力的圈层之一,它们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与能量平衡。—土壤圈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1 土壤圈与地球生命作用,包括土壤物质循环的能量变化,生物转化,水循环,碳、氮、硫、磷循环及环境效应。
—土壤圈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三、土壤形态
土壤形态是指土壤与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孔隙度等。
— (一)土壤剖面与土壤发生层次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可理解为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耕作土壤剖面
—耕作层(表土层,a11)属人为表层类,包括灌淤表层,堆垫表层、肥熟表层、水
耕表层。土性疏松、结构良好、有机质含量高、颜色较暗、肥力水平低。
—犁底层(亚表土层, a12)在耕作层之下,土壤呈层片状结构,
紧实,腐殖质含量比
上层少。
—心土层(生土层, c1)在犁底层之下,受耕作影响小,淀积作用
明显,颜色较浅。—底土层(死土层, c2)几乎未受耕作影响,根
系少,土壤未发育,仍保留母质特征。—(二)土壤的一般形态特
征
1、土壤颜色
—根据土壤颜色变化可作为判断和研究土壤成土条件、成土过程、肥力特征和演变
的依据。
—土壤颜色是土壤分类的和命名的重要的依据之一
—如用颜色命名的红壤,黄壤,黑土,黑钙土栗钙土等。
—(二)土壤的一般形态特征
1、土壤颜色
—
—
—
—
—棕色表示大量伊利石、云母类矿物与不同水化氧化铁混在一起
—
—积水处于还原状态,含大量亚铁氧化物,土壤为2、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的组合特征,一般分为砂土,
壤土和粘土
3、土壤结构土壤颗粒的胶结情况,有团粒、块状、
核状、柱状、棱柱状、片状
4、松紧度土壤疏松和紧实的程度
(很松、疏松、稍紧实、紧实、坚实)
5、孔隙土粒之间存在的空间,是土壤水分、
空气的通道和仓库
—土壤湿度土壤的干湿程度,反应土壤中水分含量
的多少(干、润、潮、湿)
—新生体土壤发育过程中物质重新淋溶淀积和聚集
的生成物。根据新生体的性质和形状可以
判断出土壤类型、发育过程及历史演变特征
—侵入体外界进入土壤的特殊物质
—四、土壤的物质组成
—土壤是由固、液和气三相物质组成的
(一)土壤矿物质
土壤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构成土壤的“骨骼”。
按成因土壤矿物质可以分为:原生矿物质、次生矿物质
原生矿物质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有的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均未改变。
—次生矿物质又叫黏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作用和成土作用重新形成的另一类
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来的原生矿物。它是土壤物质中最细小的部分(粒径0.001mm)。
—土壤矿物的主要元素组成
—地壳中已知的90多种元素土壤中都存在
? 氧、硅、铝、铁、钙、镁、钛、钾、磷、硫及锰、锌、硼、钼等微量元素
? 氧化物的形式:sio2 + al2o3 + fe2o3 = 75%
3.有机质的转化——两个过程
1、矿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动植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的参与下,把复杂有机质分解为简单化合物的过程
2、腐殖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动植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后再缩合和聚合—————
成一系列黑色高分子有机物的过程
3.有机质的转化——矿质化过程
1、矿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动植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的参与下,把复杂有机质分解为简单有机质,最终彻底分解为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3.有机质的转化——腐殖化过程
2、腐殖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动植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后再缩合和聚合成一系列黑褐色高分子有机物(即土壤腐殖质)的过程。
3.有机质的转化——腐殖化过程
腐殖质化过程的假说1——植物物质形成学说(瓦克斯曼):
腐殖质是由植物组织中不为微生物所分解的组分,稍经改变后边形成的。最初形成胡敏素,胡敏素经过微生物降解后形成胡敏酸,胡敏酸进一步降解形成富里酸。
腐殖质化过程的假说2——生物化学聚合学说(科诺诺娃):
生物残体中有复杂有机物先被微生物降解成简单小分子有机物,这
些有机物被微生物吸收,在体内合成各种化合物(酚、氨基酸),它们被分泌至土壤中,再经过氧化和聚合作用,形成腐殖质。
3.有机质的转化——腐殖化过程
腐殖质化过程的假说3——细胞自溶学说:
腐殖质的生物合成过程是微生物体内进行的,微生物死亡后,细胞
自溶的物质(糖、酚、氨基酸、其它芳香族化合物)经过缩合和聚合作
用而形成腐殖质。
腐殖质化过程的假说4——微生物合成学说:
微生物吸收、利用生物残体的碳源和能源,在微生物细胞内将这些
有机质合成各种类似于腐殖质的高分子化合物。当微生物细胞死亡
并自溶后,这些高分子化合物进入土壤,再被微生物降解为富里酸
和胡敏酸。
— 4.影响有机质转化的环境因素
(1)土壤的通气状况
—通气良好,有机质分解迅速、彻底,有利于供应有效态养分,但
不利于腐殖质的累
积,易造成养分的流失;
—通气不良,有机质转化速度慢,腐殖化过程受抑制,不利于有效
态养分的供应。— 4.影响有机质转化的环境因素
(2)土壤的水、热状况
—最适于微生物活动的土壤湿度是60-80%最大持水量;
— 0-35度,微生物活动随温度升高而增强,超过45度,微生物活
动受抑制。
— 4.影响有机质转化的环境因素
(3)土壤的酸碱程度
—偏酸性土壤环境,利于真菌活动,形成腐殖质主要为富里酸;
—中性及微碱性环境,适于细菌及放线菌活动,形成腐殖质主要为
胡敏酸。
— 5.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1)土壤有机质含有丰富的植物所需营养元素和多种微量元素,
不断供应植物吸收利用。
(2)土壤有机质具有较强的代换能力,可以大量吸收保存植物养分,以免淋溶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