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染觉性自行解脱之道

合集下载

永生的解脱之门——禅,心物一元

永生的解脱之门——禅,心物一元

永生的解脱之门——禅佛教始于三千年前的印度古国,开启佛教序幕的是一位王子,名为悉达多乔答摩(SiddharthaGautama)。

悉达多王子出家后,因勤苦修行而得证佛果,世人尊称为释迦牟尼佛,或是直接称为佛。

释迦牟尼佛在世间成道证果是历史的事实,是众生的典范,佛启示了众生皆有佛性的创见,让世人知道不二的真心即是生命的本质与起源。

佛的教导如同历代禅师的主张:只要精进修行,任何人都可以达到开悟解脱的境界,都可以成佛。

佛是第一个历史记录的正觉者,也就是开悟的觉者,佛教导众生因果及缘起无常等诸多心性的普世真理,教导众生如何开悟而离苦得乐,如何解脱生死轮回。

在本书后续的章节,将会更清楚地论述佛法的根本教义,以及禅的修持如何可能破除二元的妄想思维。

根据禅宗的教法,“佛”指的是本具的清净心,“清净心”是一切存在的起源。

每个人都具有心,无论心是执著或清净,每个人的心可以创造并呈现出现象。

心是完全含摄的、全能的、无所不知的、永恒无相的,它是生命根源、是宇宙中所有存在的造物主。

禅的本质就是心物一元,经由历史上的禅师们在淬炼学生的过程中,禅宗发展出具体破除二元思维的理论与训练系统。

用这套有效但非唯一的论证系统与实践方法,可以协助化解个体生命的虚妄无根,而回归到整体生命,以达成永恒生命的追求。

在古今中外的诸多文明中,禅堪称是智慧之学,智慧之学即是普世原则之学,亦是生命之学,从古至今,不同种族、国家、文化,无不对禅的精神有极高的推崇。

学禅不仅可以正向地影响自身与周遭的互动,可以有效改善生活品质,更能达到究竟解脱自在。

禅的原则就是“唯心”,其要义说明:任何经历的事情,无论好坏,都是依据心中所开启的门而呈现的。

只有自己能开创自己的心门,人一生当中所经历的现象及遭遇到的问题,均依所造出的心门为因,而成熟所感的现象为果。

因此遭遇问题时,不应该直接与问题冲突,而是应该承担自己所造,正视并修正自己的心念,任何困境都是心中问题的具体呈现。

心理学视角的佛学世界

心理学视角的佛学世界

【心理学视角的佛学世界】济群法师开示心理学高校弘法 2013济群法师非常高兴来到心理学界的名校北师大,和大家交流“心理学视角的佛学世界”这一话题,我觉得很有意义。

佛教自古就被称作心性之学,并被国人奉为修身养性的指南。

因为佛教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心”,包括对各种心理的剖析,也包括心灵的净化、改善和提升。

从这个意义上说,修行就是修心。

佛教中,关于修心的理论极为丰富。

佛教有南传、汉传、藏传三大语系,其中,仅汉传佛教就有八大宗派,可谓法门林立。

其中的每个宗派,对如何认识并改善心灵,都有着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体系,可视为佛教心理学的不同流派。

它们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国人的心态建设起到了良好的调节作用。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佛教是东方的心理学。

相对只有一两百年历史的西方心理学来说,它已走过二千五百多年。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一代又一代佛弟子依照佛陀指引的方法,降服烦恼,调御心行,乃至明心见性。

近代以来,这种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古老智慧,开始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荣格等心理学大师,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佛教思想,作为心理学理论建设和临床治疗的指导。

其中,尤以正念学说的影响最大。

由此可见,了解佛教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东方心理学,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方心理学。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佛教心理治疗的原理佛教是教育,也是心理学。

其中既有对心理现象的分析,告诉我们,什么是心灵的健康状态,什么是患有疾病的症状,同时还介绍了如何治疗的具体方法。

佛经中,经常将佛陀和众生的关系比喻为医生和患者,并称佛陀为“大医王”,因为他能“分别病相,晓了药性,随病授药,令众乐服”。

那么,为什么将众生称为患者呢?难道我们都有病吗?须知,这个病不是身病,而是心病。

在佛教中,对心理疾病的定义就是贪嗔痴。

这一点,和心理学的定义是不同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那些异于常人且带来各种障碍的心理问题,才被列入疾病范畴。

至于常人都有的贪嗔痴,并不在其治疗之列。

《维摩诘经》不思议解脱思想研究

《维摩诘经》不思议解脱思想研究

《维摩诘经》不思议解脱思想研究《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经典之一,于唐代武周时期被传入中国,并且成为禅宗派的经典之一,对于佛教修行和禅宗思想都有很大的影响。

其中,《维摩诘经》中的“不思议解脱”思想更是凸显了其无比的价值。

本篇文章将根据这一主题,探讨《维摩诘经》中的“不思议解脱”思想,并举出五个例子来证明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

一、《维摩诘经》中“不思议解脱”的概念“不思议解脱”是《维摩诘经》中的核心思想之一。

它强调了一种特定的看待和理解世界的态度,这种态度建立在对生命和存在本质的深刻认知上,以及对个人行为后果的深入理解。

这一思想是由解脱的意义和实现之中蕴含的——这并不是直接的、即时的解答,而是关于生命和存在的永恒真理的领悟。

这一观点在禅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得禅宗成为了一种全面的、系统化的修行方式。

二、《维摩诘经》中的“不思议解脱”思想对人的生命观的深远影响1. 具备更高层次的认知能力。

以“不思议解脱”的概念为基础的思考和认知是更加个人化和内省性的,而且不依赖于一些表面的或恒定的历程和知识积累而形成自己的形象视图。

2. 提供对人生深刻的意义和价值的发现,这种意义和价值不局限于个人认知和经验,并且不是由某个社会统一范围内的无意义的细节组成的。

3. 建立起对社会、自然和人类生命的更深入的理解,它不是由一个特定的导师或信念所支配的,并且与经验无关。

4. 改变了人类的理解自己以及自然的方式。

在“不思议解脱”的认知范式中,人们更多地关注与自己、与其他人以及自然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而不是单独考虑自身。

5. 突破了人类自身的局限性,进而拓展了人类思想,为现代科学以及其他文化和学科的发展影响了重要的转型。

三、《维摩诘经》中的“不思议解脱”思想对于禅宗的影响1. 创造了禅宗独特的修行方法。

禅宗独特的修行方法建立在“不思议解脱”的基础上,采取了一套系统化的实践方式,包括静坐、禅思、禅悟等。

2. 提供了禅宗的主要指导原则。

禅宗的主要指导原则是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它使禅宗成为了全面的禅修传统。

通论解脱道

通论解脱道

通论解脱道,经于种熟脱,修证有迟速,非由利钝别。

能证这四谛与缘起法的圣者,想简略的叙述一下。

首先,不问声闻,缘觉,菩萨,「通」泛的「论」起来,每一圣者,在「解脱道」的修行中,都是「经」历了「种熟脱」三阶段的。

一、初听佛法,生起厌离心,从此种下了解脱的善根,如种下种子一样。

如没有出离心种,怎么听法修行,都是不会解脱的。

二、以后,见佛,听法,修持,使解脱心种渐渐的成熟起来,如种子的生芽,发叶,开花一样。

到末后,一切成熟,才能证果,如开花而结果实一样。

有些佛弟子,一听佛法,当下悟入而证果;有的勤苦的修学了一生,还是不能得道。

今生修行而能不能证入,证入的迟入或者速入,那是决定于过去生中的修习。

如过去没有种下解脱心种,现生初生厌离心而修行,就想迅速证果,正像种下种子,就想结果,那怎么成呢,如前生已修到了成熟阶段,那今生一出头来,见佛闻法,便能证悟了(甚至有不必再用功行,就会圆证的)。

所以,在今生「修证」过程中,「有迟速」的不同,但这是决定于前生的准备如何,并「非由」于「利钝」的差「别」。

利根与钝根,当然是有的,那就是上面说过的信行人与法行人了。

着重于依师学习,以信为先的是钝根;着重于自力学习,以慧为先的是利根;但这都是要经历种熟脱三阶的。

依现生的修证而论,是不能以证入的迟速来决定他是利或钝的。

近代的佛教界,有许多观念,都是与经论相反的。

他们以现生的修证努力,或悟证迟速来分别利钝,而不知恰好相反。

重信与重慧的差别以外,凡急求速成的,才是钝根;大器晚成的,才是利根。

如以三乘来说,声闻根性是钝,缘觉根性是中,菩萨根性是利。

声闻是钝根,从发心到解脱,快些的是三生,最迟也不过六十劫。

缘觉的根性要利些,从发心到解脱,最快的也要四生,最迟的要一百劫。

菩萨是利根,他要修三大阿僧只劫才究竟解脱呢!关于根性的利钝,在大乘不共法的申述中,再依经论来说明。

丙二丁一戊一:见此正法者,初名须陀洹,三结断无余,无量生死息。

再来叙述圣者证入的次第。

丁思维三界苦多以自具德摄解脱道

丁思维三界苦多以自具德摄解脱道

丁二、思维三界苦多,以自具德摄解脱道万千炽燃火聚亦难比,三有随生何处万苦聚,厌患此后寂凉解脱道,莫少耽延以自具德取。

“万千炽燃火聚亦难比”,表示三有十分苦,非常炽燃的三苦在猛利相续,没有歇息,恒常热恼。

想一想这个譬喻,万千的烈火烈焰腾腾,非常灼热,人在里面很难受,一点清凉也得不到,而且相续不断,不会暂时止息。

再者,在这种烧灼当中热恼不安,没有安歇之地,这表示三有的状况,它是苦的自性。

生在三有任何处都是这般样子,每一处都是万苦聚,万万千千的苦一个接一个,从地狱到天宫之间无不如此。

假使这里面有一处清凉之处,我们也可以不离开三有,既然有可安歇处何必要出去?然而三有之中一无是处,它的所有点上都是三苦炽燃不已、连绵不断,一点点真实的乐都没有。

基于这种认识,就想到的确太可怕、太恶浊了,我要离开它,这就生了厌患心。

在三有上上下下无论怎么流转,哪个地方都是万千苦聚之处,只有一苦连一苦的份,没有乐的希望可得。

这样就知道,原来一到三有,就好像长久病发的机制,永远要发生无量无数的苦,除了这种命运之外再没别的东西,这就厌患了。

所谓的“患”指苦患、轮转的事实、苦的难受体性,或者没有寂静清凉。

对于这种长久的过患、最大的生死病患认识透彻以后,再也没有喜欢的心了,就叫“厌患”。

我们现在愚痴,就在于不认识苦的真相,以为里面有好多真实可得的、令人心喜的安乐,在这里迷惑了。

譬如现代人以为此世最低浅庸俗的五欲之乐、情爱之乐、事业之乐、名声之乐等等是真乐,实际一点乐得不到。

由于人们幻想这里有乐,所以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热爱,有特别多的追求,总是幻想不已,以为前面有乐可得,我要得到了。

这就是不认识苦,发生了非常大的乐颠倒想。

不仅如此,有些宗教家、修炼家对来世寄予热望,以为来世升天做神仙或者得到富贵人身就实现了安乐。

实际也是一种痴望,因为来世一样是万苦连绵的体性。

由于他不能认识苦,所以不死心,没有“厌患”两字,这样就没有真正的出离心,全部属于世间道。

莲师 清净修行道上的疾病、神魔、秽气及各种违缘障碍的窍诀

莲师  清净修行道上的疾病、神魔、秽气及各种违缘障碍的窍诀

莲师清净修行道上的疾病、神魔、秽气及各种违缘障碍的窍诀莲师心要建言第六章除障珍宝宝库答复益西措嘉的提问。

措嘉再次提问:请鉴知我,殊胜的上师!禅修尚未稳定的瑜伽士不是应该致力于净治障碍吗?行者应该如何清净修行道上的障碍呢? 莲花生大师答道:听着,措嘉!关于净治修道上的障碍,有四个部分:净治三摩地暂时体验的障碍;清净身体疾病和疼痛的障碍;清净概念性思维及心中神魔的障碍;清净由违缘引起的暂时染污所生的障碍。

第一部分,关于净治三摩地暂时体验的障碍:昏沉意味着无法体现灿然的明觉,无法以明性的体验充分融会其中。

由于困倦之故,昏沉于是又混杂了昏睡的状态。

掉举不安意指心识向外移转到某个对境,或是追逐某件事物。

外移指的是专注力无法保持镇静。

散逸就是陷在对某个他物的感知中。

不定就是可以镇静一小段时间,但无法长时间地维持。

潜流是你的注意力未被注意到正在移动着,但你却以为注意力仍然维持静止不动。

掉举不安有两种。

“他物引起的掉举不安”意味着由于某些情境,意识变得激扰不安。

另一种是“自身造成的掉举不安”,则是在禅修之中生起了一种想着“真安静!真清明!”的细微觉受。

昏沉与掉举是由无法专心、不知不觉陷入漫不经心之中所造成的主要过失。

感到昏沉时,要将注意力引导到心间。

专一且如如不动地禅修时,要保持专心和全神贯注。

透过这样的方式,你将不会屈从于昏沉或昏睡无力,而是能保持在修道上。

当感到掉举、扰动不安时,要将注意力引导到脐下部位,保持专心与全神贯注,并如如不动地禅修。

透过这样的方式,你会变得全然专注一心,而不会成为掉举或散逸等过失的猎物。

一般来说,如果你的注意力很专一且完全集中的话,是不可能会变得昏沉或是掉举的。

现在要说的是利用对三摩地有益的事物作为道用。

乐、明、无念的善妙三摩地;慈爱、悲心或出离心,抑或坚决、明确的虔敬心,这些全都有着透过身体和言语的戏论造作而来的体验之味。

这些体验是风息,经由嘴部穿梭,其中也会发生成为我执猎物的危险,因此使用口诀心要来体受这些体验,是异常重要的。

无染觉性直观自解脱之道-石育智

无染觉性直观自解脱之道-石育智

無染覺性直觀自解脫之道── 蓮花生大士著石育智漢譯一、出處本文源自《深法寂靜忿怒尊密意自解》中之《無染覺性直觀自解脫之道》,是直指本來覺性的無上法要。

二、敬禮頂禮覺性自明清淨三身尊。

三、述意我將開示《深法寂靜忿怒尊密意自解》中之《無染覺性直觀自解脫之道》。

真誠地,在此介紹你自身的本來覺性,有緣善男子,應如善觀察!三昧耶,密,密,密。

四、直指心性奇異哉(Emaho)!惟一心性包含了輪迴與涅槃。

雖然從一開始本性早已存在,你卻不認識它;雖然它的清淨與顯現是沒有間斷的,但你還未遇過它的真面目;雖然它處處皆無礙的升起,你卻不能領會它。

因此,這直指開示是為了引領你認識自心。

除非你懂得本來覺性,否則三世諸佛宣說了八萬四千法門也是難以理解。

事實上,除了了悟覺性之外諸佛並未教導其他的道理。

經典遍滿虛空不可計量,關於究竟義,有三項要訣將介紹你自身的本來覺性。

為進入修行之道,將以下列方式來揭露諸佛顯現的本來狀態,此法既無前行,也無後修。

五、捨離偏見善哉(Kye Ho)!有緣弟子且諦聽!雖然稱之為心者是廣泛地受尊敬與討論,但是它不被了解或它被誤解或只以片面的方式了解它。

由於未能正確如實地了解,故產生了無量的宗派與學說。

此外,由於一般世俗的人們不了解它,不識他們的本性,所以不斷流轉於三界六道中歷經折磨。

因此不悟本心是非常嚴重的缺失。

雖然聲聞獨覺希望以無我教義的觀點了解它,他們仍然不能了解自己的心性。

其他也存在著執著個人意見與釋義的人,在這些執著的束縛下不能感受到清淨光明。

煩惱的聲聞獨覺執著能所而成障礙。

中觀學派執著二諦邊見成為障。

事部密續與瑜珈密續執著事相儀軌的修持成為障。

摩訶瑜珈與阿努瑜珈執著空與覺成為障。

於無二義分之為二(空與覺),他們便落入了偏差。

若兩者不能融合為一,將不能證得佛果。

以你本心的觀點而言,每個人正如此情況,輪迴與涅槃是不二的。

儘管如此,由於你堅持在攝受與恆常的執著、憎惡,你將不斷地流轉於輪迴。

因此,先放下你現行與未行的佛事。

【免费下载】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

【免费下载】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

您现在的位置:道德 >>道德书籍 >>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莲花生大士作刘巧玲译1.本文叙述《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这是开示本来觉性最直接的法要,源自《宁静忿怒尊无上自性解脱最胜教敕》。

2.敬礼法报化三身,敬礼一切圆证空明觉性之诸佛。

3.我将开示《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源自《宁静忿怒尊无上自性解脱最胜教敕》,它为你真实解说自己的本来觉性。

有幸佛子,谛听觉照!4.三昧耶!5.何其奥妙!娑婆与涅槃同时圆具于一心之内,它的本性亘古即然,你却无缘得识。

它空明无染,永世不灭,你却无缘一睹它的丰采。

它处处显现无碍,你却视而不睹。

因此著文,为你解说自己的心性。

若不了解内在自性,三世诸佛所开示之八万四千法门,无人得识其中奥义。

此言不虚,大雄诸佛之密意尽在于此矣!佛法经典纵然遍满虚空,究竟教诲终归于导入自性的三要诀。

今开显诸佛自性,下文解说修持要诀,此法既无前行,也无续修。

谛听!有幸佛子,谛听!6.常人虽也重视心性的问题,且广加研究,对它仍然茫然无知,或落妄见,或入边见。

乃因彼等未能正视心性之本身,只知发展为各种哲学观念及学说,深奥难解,使一般人错失了认识自性的机缘,以致轮回流转于六道三界,受尽诸苦。

由此可知,不觉自己的心性,是十分可悲的谬误。

纵然声闻缘觉试由无我的道理深入,却无法了解自性之本来面目。

其他行者亦各执一论,自作缠缚,无缘得见净光。

声闻缘觉受到主客(能所)二元之分别见所障,中观派则蔽于真俗二谛的执著,事乘与瑜珈乘因执著本尊外相而受缚,大瑜珈(方便父续)及随瑜珈(般若母续)则因分别空性与觉性为二而生惑。

从不二的究竟义观之,他们因分别空觉为二而步入歧途,唯有先识破空性与觉性不二,方能证入佛性无碍。

由自性观之,不论凡俗,娑婆与涅槃本来不二,只因你不断造作贪瞋诸毒,故至今仍然流转于娑婆世界。

7.因此,暂且放下你现行或未行的佛学法事,藉今日开示《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的因缘,你终将明白,所有佛法都在这无上自性解脱中得以圆满。

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 简体 拼音

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 简体 拼音

无wú染rǎn 觉jué性xìng 直zhí观guān 自zì行xíng 解jiě脱tuō之zhī道dào莲lián华huā生shēng 大dà士shì伏fú藏cáng噶gá玛mǎ林lín巴bā发fā掘jué刘liú巧qiǎo玲líng译yì本běn文wén叙xù述shù‚无wú染rǎn觉jué性xìng直zhí观guān自zì行xíng解jiě脱tuō之zhī道dào‛,这zhè是shì开kāi示shì本běn来lái觉jué性xìng最zuì直zhí接jiē的de法fǎ要yào,源yuán 自zì‚宁níng静jìng忿fèn怒nù尊zūn无wú上shàng 自zì性xìng解jiě脱tuō最zuì胜shèng 教jiào敕chì‛。

一yī敬jìng礼lǐ法fǎ报bào化huà三sān身shēn,敬jìng礼lǐ一yí切qiè圆yuán证zhèng 空kōng明míng觉jué性xìng之zhī诸zhū佛fó。

二èr我wǒ将jiāng开kāi示shì‘无wú染rǎn觉jué性xìng直zhí观guān自zì行xíng解jiě脱tuō之zhī道dào’,源yuán自zì‘宁níng静jìng 忿fèn 怒nù尊zūn 无wú上shàng 自zì性xìng 解jiě脱tuō最zuì胜shèng 教jiào敕chì’,它tā为wéi你nǐ真zhēn实shí解jiě说shuō自zì己jǐ的de 本běn 来lái 觉jué性xìng。

讲课教案中论6观染染者品心性本净

讲课教案中论6观染染者品心性本净

心性本净的说法,从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到大乘的唯识、如来藏系佛教,都有提到。

当然不同时期,不同体系的看法并不相同。

这里主要谈的是护法一系的唯识家对此的看法。

心性本净说的最早出处,在南传《增支部》中可见,如说“比丘众!此心极光净,而客随烦恼杂染、无闻异生不如实解,我说无闻异生无修心故。

比丘众!此心极光净,而客随烦恼解脱,有闻圣弟子能如实解,我说有闻圣弟子有修心故。

”在巴利文献的注释中,把此心解释为“有分心”。

部派佛教时期,也有大众、分别说部等弘扬该说,如《阿毘达磨顺正理论》中所说:“分别论者作如是言:唯有贪心今得解脱,如有垢器,后除其垢;如颇胝迦由所依处显色差别,有异色生。

如是净心贪等所染,名有贪等,后还解脱。

圣教亦说心本性净,有时客尘烦恼所染。

”有赞成的,当然也就有反对的,一切有部认为此是“不了义说”,近于经部思想的《成实论》也不承认此说,认为这是“为懈怠众生,若闻心本不净,便谓性不可改,则不发净心,故说本净。

”初期大乘的般若系,以空为代表。

他们看待这个问题,又有不同。

――不仅仅心性本净,包括色法等、一切法都是本净的,不必强调唯心。

――净、不是与染相对的净,而是超越二元、不垢不净意义上的净。

――净、其实也就是空的异名,如《智论》所说,“毕竟空即是毕竟清净,以人畏空,故言清净。

”随着唯识宗的兴起,心性本净又有新的说法。

唯识家认为,成就无漏的道果,必须有无漏的种子。

而无漏的种子,不可能是本净的心性。

理由是:――你说的心性到底是什幺?――如果是指空理,那么空并非是心生起的因啊。

而且空是常法,不可能做诸法的种子,因为其体前后无转变故,若种子无变化,如何成果呢?――如果说心的体性就是常一的,而表现有善恶无记的相。

那么这种说法,即同于数论外道,因为他们就认为相虽转变而体常一不变。

如此说来,那么恶无记心的本性也应该是善的,如信等善法了。

――若你认为有漏的心性是无漏的,那么我也可以说无漏的心性是有漏的,因为差别因缘不可得故。

涅盘寂静分二法印真义教诫发心。

涅盘寂静分二法印真义教诫发心。

涅槃寂静分二:一、法印真义;二、教诫发心。

一、法印真义分二:(一)共同小乘涅槃寂静;(二)不共大乘涅槃寂静(一)共同小乘涅槃寂静分二:1、由四谛义建立真实解脱;2、证成解脱不退。

1、由四谛义建立真实解脱有漏蕴相续,暂生故有因,因非自在等,理见乃业惑。

从“有漏蕴相续暂生”这一点,可以决定有漏蕴是有因而生,并非无因。

如果无因而生,则不必条件,应该恒时生或恒时不生。

然而轮回有漏蕴的相续像放电影一样,不断地变换景象,时而生这个,时而生那个。

譬如自身忽而做人,忽而做天人,忽而做旁生等。

在做人的阶段里,也是先出现童年阶段,再出现少年、青年、壮年等阶段。

或者在心态上,有时悦意,有时悲苦,有时贤善,有时恶劣等等。

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它不是无因出现。

如果无因,为什么此时出生彼时不出生?应当恒时出生。

如果不能出生,那积聚什么条件也不会出生,然而发现它不断地变化。

就像银幕上的画面不断地变,这是由胶片、光束等因缘促成的,不同类的因缘聚合就有不同类的显现,而且相续是一段一段的。

可见是由后面的因缘力量投放出来的。

由此可以决定,从轮回有漏蕴的无常性——时而生这个、时而生那个,可以看出它是有因的。

接着要推究,轮回有漏蕴的因是不是外教所说的自在天、自性等人格化或非人格化的主,这是对世界起因的观察。

外教要建立世界的本源、因或造物主等,绝对不会说它是世俗法,一刹那就灭了,或者不能独立存在,他们所建立的主是胜义中的主,不是虚假法。

这样的话,必然会建立它是常恒、独一、自在等等。

然而,由常、一的因产生无常、多体性的世间万法,这是不成立的。

既然是真实、独一的因,那有这个因就够了。

如果它能出生一个法,那为什么不恒时出生呢?因已具备的缘故。

如果说万物全部以它为因,那为什么不是一时间全部造出呢?诸如此类,会发现有自语相违的过失。

或者建立非人格化的自性作为变生万法的主因,这与自在天等一样可破。

也就是,不可能由常因出现无常果,不可能由独一之因出现不同类的果,或者不可能又是一体性,又有三分差别等等。

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

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
不论你在修行与否,不妨寻觅一番修持之人,
若遍寻而不得修持之主体,
你的修持便顿现其穷,而自然瓦解。
修持一旦放下,便是你重生的一刻。
你若能既不落幻境,也不昏沉散乱,
当下无染的觉性自现光明朗净,
这毫不造作的觉照,便是专一定境。
如此,入定或不入定,本非二境。
三昧耶 嘎嘎嘎
即使天界神祇及其境界出现于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各种净念出现于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证入无念的定境,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观得万物光影交错,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证入色无边处定或识无边处定,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证入一多不二,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一切色与一切空毕现于前,这也是心性的流露。
天空却无觉性,它的空虚好似死尸一般地空虚,
了无生命,
因此,心性的真相,是无法以天空作譬的。
总之,能毫不散乱地任心性安住本然便是。
二十四
何况纷纭万象,也具有俗谛(相对性的真理)的价值。
没有任何现象真正地存在,它们迟早会消逝。
涅盘及娑婆中的一切事物现象,
没有任何境相,不是出自心性。
二十七
正因自性无碍的本质,境相才能不断生起,
有如大海及波浪本是一体。
因此凡是生起之现象,必将在心性内自然解脱,
不论你用多少不同的名相去指称它,
由究竟观之,心性不曾离开过一切而存在。
这一体性并非建筑在任何有形基础上的,
它虽是一,你却无法由任何一边而得其全貌。
它也不是存在某处的实体,因为它不由造作。
它也不是虚无,因它的光明及觉性光辉遍照。
它更不是各种形色,因为空性与光明是不可分割的。

心的依止2·修行-第三章

心的依止2·修行-第三章

第三章在佛陀的眼里,没有什么比得上调伏柔顺的心。

只有在禅定中才可能调伏自己的心,那是很特殊的训练。

就好像打网球一样,我们要不断地跟教练练习,直到我们找到自己的平衡点和擅长的地方,才能真正地去和别人比赛。

而调伏心的比赛场地就在日常生活--我们所遇到的每个状况里。

我们最大的支柱就是念住,也就是时时活在当下。

假如心是专注的话,它就不会杜撰任何故事,例如这世界是不公平的、某人对你是不公平的、或是自己的欲望或悲伤。

这些故事可能千变万化,可是当心念专住时,这些妄想都会停止。

念住也就是指完全溶入这个时刻,注尘不染。

我们完全活在当下--不论行住坐卧,感觉喜悦或痛苦--我们都维持着不起分别的觉照,“只是知道”。

清晰的理解力意味着观照:理解自己的想法、言词和行为的目的,而且知道那是善巧方便或是实际达到所追求的结果。

我们必须跟自己保持一些距离,才能冷静地去观照,因为假如我们完全认同某件事的话,几乎不可能客观地评定。

念住和清晰的理解力是并肩而行的,能让我们和“我”保持距离。

我们任何的苦,不管程度大小、持续或间断,都是由心所生的。

我们的心创造了一切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和别人没有关系。

每个人都在这舞台上扮演着他自己的角色,这就叫“生命”。

有时候别人刚好在附近,我们就会想象是他要为我的不幸负责。

可是事实上,我们的所有造作都是来自我们的内心。

在禅定中,我们越观察自己的念头,观照的力量就会越强。

当我们观察到自己的心是刹那刹那地生起、暂住和息灭时,在思维过程中就会产生离欲,让我们不起执著。

念头总是不停地来来去去,就像呼吸一样。

假如一旦我们和它产生关系,就会有问题产生。

我们相信我们拥有自己的念头,而且应该回应它们,特别是当它们有负面价值的时候。

这就是苦的起源。

佛陀对努力修行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恶念未生令不生,恶念已生速令断。

善念未生令生起,善念已生令增长。

这方法用得越纯熟,对我们就越有好处。

这是我们的禅修训练之一。

当学会了在禅定中不理会念头的生起,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去处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妄念。

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

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

ྤ d ʔ
ක ‫׳‬ d
ׂ d ʔ
本 覺 。 要
生生 已 見見 奇 ࡌ ʔ व 點
。。明 , ዆ ա ᜄ 有

ி ˼૩三


之 境 , 並
Ъ ྤ଱: f ‫ה‬༦
‫ݑ‬d

d







9
因在七 它這 不本 生生 覺 及內 空, 性法 ,報 故化 是三 法 身身 身身 圓 ;滿
︵ 一一
或圓;義我性各派
覺切
佛滿 ;;;形所
︶ 。
種 ;
種智 ;慧
各推 式崇

的。



8
此當若無 如 覺下僅思 此 空只僅無 的
τ И
Σ ͊
૶ ৰ
現六 在 為
明是純念 覺 ຅ Ը ཀ 你
無純粹地 照 ɨ ʘ ̘ 開
染 粹 的 觀 實 ː ׂ ʘ 示示
,的觀照 在 非非 覺 察 自自 平 由照,我 凡 他 而而 唯 , 無
仔中絃仔鏡何仔像化仔河本仔
細的萬細能外細微無細流智細
觀 雲 象 觀 反 境 觀 風風 常 觀 水水 , 觀
照 彩 , 照 映 生生 照 一一 , 照 一一 真 照
一一 自自 真 一一 出 起 一一 般 真 一一 般 的 一一
下 行行 的 下 一一 , 下 難 的 下 永 是 下
自自 生生 都 自自 切 真 自自 以 不 自自 無 不 自自
只 、 持 本 們 , 進 , 能 的 說 , 自自
是 自自 一一 是 一一 無 入入 不 說 主 你 己己
徒然無圓籌為空修此體找 的
然 圓 所 滿 莫 無 境 不 念 根 不 心心

当下重生开悟之教言 无染觉性直观解脱之道

当下重生开悟之教言   无染觉性直观解脱之道
十二
这本来圆满的净光,自始便非源自他物,
乃由觉性自生,本身却无父无母,真是不可思议!
自生之无上觉性,亦非由他物所造,真是不可思议!
它既无生,故也无由而灭,真是不可思议!
它虽无所不在,却无人得见真相,真是不可思议!
纵然流转于娑婆世界,却无损其身,真是不可思议!
纵使得证佛性,对它亦无所增益,真是不可思议!
你应该仔细观照自己的心性,审思再三。
十一
当你外观身外虚空,
若无杂念,亦不受外界所染;
你再内观自性,
亦无念者以念向外造境,
那么,那微妙的心性,便空明朗净,无垢无染。
你的本觉净光,即是法界本身,
好似无云晴空中的太阳,
阳光虽无形无相,却光明遍照。
不论你了解与否,此乃最胜法义。
好似江河流水一般永无止尽,
你不妨仔细观照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
心念变化无常,真的不是我们的意念所能尽解,
它们就像微风一般难以捉摸,
你不妨仔细观察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
不论任何外境生起,真的就是本体显现,
就像明镜能反映出一切外境似的,
你不妨仔细观察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
世上纷纭万象,真的都在它的自身内解脱,
如此方是真正观察实相之道。

在这本觉内,法报化三身圆满如一。
因它不生及空性,故是法身;
因空性圆具光明朗净,故是报身;
因它能够自在显现,故是化身。
这圆满一体的法报化三身,便是觉性的本质。

谛听这殊胜的开示,
你顿见自己当下的本觉原是如此,
本来空明,纤毫未染,
你怎能说,你不了解自己的心性?
就像空中的云彩自行生出又自行寂灭,

3312二 解脱的层次

3312二 解脱的层次

“二、解脱的层次解脱:佛法说有二种一、心解脱,二、慧解脱。

二者虽可相通,但也有不同。

如画师画了一幅美女或魔鬼,因人的错误认识,以为是真的美女或魔鬼,于是生起贪爱或恐怖,甚至做梦都梦到。

这种贪爱与恐怖,只要正确的认识它──不过是假的形像,没有一点真实性;能这样的看透它,就不会被画师笔下的形像所迷惑了。

”这个比喻非常重要:我们看到美女的画像很漂亮,或魔鬼的画像很恐怖,因为画得非常象。

现在科技制作影像可以是立体的,美女塑造得很像,魔鬼也会让人恐怖,更为逼真。

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一切相也是如此逼真,说这一切“如梦幻泡影”,没人相信。

如果能正确认识它的真相,知道原来是虚幻的假象而已,就不会被美女所迷惑,被魔鬼所恐惧了。

譬如,晚上走路看到一条绳,以为是蛇,吓得要死。

次日白天看清原来是一条绳子而已,你那个恐惧就消失了。

所以了解真相就不再被迷惑,不再产生执着与污染。

“众生依无明的错误认识,起染爱而忧愁苦恼,也是如此。

如能以智能勘破无明妄执,便能不起染着,而无忧无怖了。

”注意!这里讲到重点:我们以幻为真,以虚为实,因而产生执着爱取,造业无边,痛苦烦恼无边,生死相续就不断。

所以修行的关键就在如何勘破它发觉真相而已。

我们看人间为何这么实在?美女就是美女,帅哥就是帅哥,实在感那么强!佛法告诉我们,一切都是无常虚幻的,没有永恒不变性,这就要靠智能深观。

如果在假象中执着它是真的,那你只是凡夫俗子一个。

圣者的定义及内涵就是用他的智能来勘破假象,明白一切只是缘起的生,如幻非实,刹那间缘起的条件变化了,就必然归于灭。

了解这个真相时,对于暂时存在显现的万事万物就可以勘破而不再执着爱染了。

“勘破”就是般若空慧,不学缘起就没有正见,那你永远都勘不破,怎么看都是实在的,身心起落的那种感觉总是那么实在。

所以要用般若空慧的缘起正见,一一勘破它,不必等东西坏了才知道是灭,而在存在活动的当下就能知道它的虚幻性而离执,这就是重点。

“离无明,名慧解脱,是理智的。

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莲华生大士作

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莲华生大士作

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之道蓮華生大士作本文是開示本來覺性最直接的法要,源自「寧靜忿怒尊無上自性解脫最勝教敕」。

一敬禮法報化三身,敬禮一切圓證空明覺性之諸佛。

二我將開示『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之道』源自『寧靜忿怒尊無上自性解脫最勝教敕』它為你真實解說自己的本來覺性。

有幸佛子,諦聽覺照!三何其奧妙!娑婆與涅槃同時圓具於一心之內,它的本性亙古即然,你卻無緣得識。

它空明無染,永世不滅,你卻無緣一睹它的丰釆。

它處處顯現無礙,你卻視而不睹。

因此著文,為解說自己的心性。

若不了解內在自性,三世諸佛所開示之八萬四千法門,無人得識其中奧義,此言不虛。

大雄諸佛之密意盡在於此矣!佛法經典縱然遍滿虛空,究竟教誨終歸於導入自性的三要訣。

今開顯諸佛自性,下文解說修持要訣,此法既無前行,也無續修。

四諦聽!有幸佛子,諦聽!常人雖也重視心性的問題,且廣加研究,對它仍然茫然無知,或落妄見,或入邊見。

乃因彼等未能正視心性之本身,只知發展為各種哲學觀念及學說,深奧難解使一般人錯失了認識自性的機緣,以致輪迴流轉於六道三界,受盡諸苦。

由此可知,不覺自己的心性,是十分可悲的謬誤。

縱然聲聞緣覺試由無我的道理深入,卻無法了解自性之本來面目。

其他行者亦各執一論,自作纏縛,無緣得見淨光。

聲聞緣覺受到主客二元之分別見所障,中觀派則蔽於真俗二諦的執著,事乘與瑜伽乘因執著本尊外相而受縛,大瑜伽(方便父續)及隨瑜伽(般若母續)則因分別空性與覺性為二而生惑,從不二的究竟義觀之,他們因分別空覺為二而步入歧途,唯有先識破空性與覺性不二,方能證入佛性無礙。

由自性觀之,不論凡俗,娑婆與涅槃本來不二,只因你不斷造作貪瞋諸毒,故至今仍然流轉於娑婆世界。

因此,暫且放下你現行或未行的佛學法事,藉今日開示『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之道』的因緣,你終將明白,所有佛法都在這無上自性解脫中得以圓滿。

不論你修持何法,均將融入大圓滿的究竟境界。

五那光明燦爛的覺性,也就是所謂的心性,有人視它為具體存在,實際上它並非實存。

安部公房《红茧》中“即心是佛”思想探析

安部公房《红茧》中“即心是佛”思想探析

安部公房《红茧》中“即心是佛”思想探析摘要:日本安部公房所创作的短篇小说《红茧》,是日本文学的优秀之作。

小说中主人公化为“红茧”,以虚拟想象的描写构建了主人公“即心是佛”,得以解脱的深邃意境。

“红茧”的意象是为寻求自我解脱的外象表现,蕴含了南禅宗惠能《六祖坛经》“即心是佛”思想的深刻表达。

关键词:红茧;南禅思想;即心是佛安部公房(1924—1993)是日本战后享有世界性声誉的著名作家。

由于长期接受存在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西方现代派影响,他的作品往往具有特殊的场面、奇怪的情节、象征的手法和深刻的寓意,力图揭露社会的不合理性,并且探求解决问题的出路。

安部公房的作品《红茧》《墙》《燃烧的地图》《樱花号方舟》《砂女》《箱男》《急欲轻生的鲸群》等作品,在日本文学史上大放异彩。

他与大江健三郎及三岛由纪夫鼎足而立,构成了当代日本先锋文学的独特风景。

其作品在二十多个国家翻译出版,被誉为最受欢迎的日本作家和世界级文学大师。

《日本文学史》评述道:“安部公房的出现,对于战后日本文学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红茧》是安部公房早期的代表性短篇小说,作者以荒诞的情节,描写了一名流浪汉身无所依、心无所依,最后化为一颗红色蚕茧的奇特故事。

关于《红茧》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研究及意象研究,研究成果相对比较稀少,对安部公房作品中所蕴含的禅宗思想,尚未发现相关研究。

本文拟探析《红茧》中六祖南禅“即心是佛”思想,以管窥豹,为日本文学和禅宗思想关系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一、六祖南禅“即心是佛”思想六祖慧能南禅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就是“即心是佛”。

此处的“即心是佛”并非“心就是佛”的含义,而是“相即不离、包含并在”之意。

因此“即心即佛”指的是心中包含有佛性,人心本就是佛,人心与佛心相即而共在。

解脱的道路不在心之外,而在心之内,“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

六祖认为,佛性先天存在我们的心中,解脱无需向外求索,“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

断种性者自相续与解脱、一切种智之道别别分离故,绝断

断种性者自相续与解脱、一切种智之道别别分离故,绝断

断种性者:自相续与解脱、一切种智之道别别分离故,绝断种性,或者此八随一产生的话,解脱三菩提之绿芽成为干枯后,绝离解脱种性故,称为断种性。

断种性的八无暇,先解释“断种性”的涵义。

相对而言,缘品是从内外缘而发生修法的障难,处在无暇中,心品指内在自相续跟解脱和一切种智的道背离,以此断掉了出世道的种性。

具体而言就是“厌患小”等八种,随便产生哪一种,解脱——声闻、缘觉、佛陀三种菩提的绿芽就成了干枯,没了发展的种性力量。

这就是断绝了种性,处在无机缘修出世道的状况中。

厌患小之对治者,了知三有三界之过患后,发起出离之心。

如果厌患三有过患的心很薄弱,那就没有求解脱的心力,在每一次修法时都不是一心求解脱和成佛,这样不具等起的缘故,所修之法最多落于成办轮回安乐上,从出世道的层面看,修再多的法也根本落不到上面,所以成为无暇状态。

知道后,要对治掉断绝解脱种性的贪染世间之心。

如何对治呢?必须了解欲、色、无色三有或三界充满过患,唯一是苦的自性,就像三苦炽然的火宅一样,一心从中出离。

由此起了出离心,包括小出离心、大出离心等,既有从三界中出离,也有帮一切众生从轮涅两边中出离的心,以此心摄持,每一种法行就都落在解脱和成佛之道中,都成了这上面的意义,这才拥有了修法的闲暇或充足的缘起。

因此,需要励力观修轮回过患,发出离心。

无信之对治者,于法及上师思维功德而持不退转之信心。

信心是出世道的源头,没有信心就无法趣入修持。

特别是对法和上师,假使不具信心,那必然不会依师教授修持所传授的法,这样在修法上就成了没有机缘,是由于自相续跟道的根源背离了,导致三菩提的绿芽变成干枯。

对治方法是思维法和上师的功德,持着不退转的信心,一直以信心为根子。

由于起了深忍信的缘故,每传一法都能依师教而修,这才会有修法的机缘。

否则任由你听多少,只要不具信心都是虚假的,不会在内心中真正出生菩提的根芽。

所以,要对治掉无信,它是由于不见功德而见过失,阻绝了修法的道。

反面来说必须作清净观,对法和上师唯一只能观德不能观过,必须反复思维功德和恩德生起信心和敬重,才有修法成就的机会,这是非常大的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染觉性直观解脱之道莲花生大士伏藏噶玛林巴发掘刘巧玲英译汉本文叙述「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这是开示本来觉性最直接的法要,源自「宁静忿怒尊无上自性解脱最胜教敕」。

一敬礼法报化三身,敬礼一切圆证空明觉性之诸佛。

二我将开示『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源自『宁静忿怒尊无上自性解脱最胜教敕』,它为你真实解说自己的本来觉性。

有幸佛子,谛听觉照!三昧耶嘎嘎嘎三何其奥妙!娑婆与涅盘同时圆具于一心之内,它的本性亘古即然,你却无缘得识。

它空明无染,永世不灭,你却无缘一睹它的丰釆。

它处处显现无碍,你却视而不睹。

因此着文,为解说自己的心性。

若不了解内在自性,三世诸佛所开示之八万四千法门,无人得识其中奥义。

此言不虚,大雄诸佛之密意尽在于此矣!佛法经典纵然遍满虚空,究竟教诲终归于导入自性的三要诀。

今开显诸佛自性,下文解说修持要诀,此法既无前行,也无续修。

四谛听!有幸佛子,谛听!常人虽也重视心性的问题,且广加研究,对它仍然茫然无知,或落妄见,或入边见。

乃因彼等未能正视心性之本身,只知发展为各种哲学观念及学说,深奥难解,使一般人错失了认识自性的机缘,以致轮回流转于六道三界,受尽诸苦。

由此可知,不觉自己的心性,是十分可悲的谬误。

纵然声闻缘觉试由无我的道理深入,却无法了解自性之本来面目。

其它行者亦各执一论,自作缠缚,无缘得见净光。

声闻缘觉受到主客(能所)二元之分别见所障,中观派则蔽于真俗二谛的执着,事乘与瑜伽乘因执着本尊外相而受缚,大瑜伽(方便父续)及随瑜伽(般若母续)则因分别空性与觉性为二而生惑,从不二的究竟义观之,他们因分别空觉为二而步入歧途,唯有先识破空性与觉性不二,方能证入佛性无碍。

由自性观之,不论凡俗,娑婆与涅盘本来不二,只因你不断造作贪瞋诸毒,故至今仍然流转于娑婆世界。

因此,暂且放下你现行或未行的佛学法事,藉今日开示『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的因缘,你终将明白,所有佛法都在这无上自性解脱中得以圆满。

不论你修持何法,均将融入大圆满的究竟境界。

三昧耶嘎嘎嘎那光明灿烂的觉性,也就是所谓的心性,有人视它为具体存在,实际上它并非实存。

然而它又是一切之始,涅盘极乐及娑婆苦海的根源。

它一向被密宗十一学派所推崇。

从名相来讲,它具有各形各式的名称。

有人称它为心,或心性;有人称它为梵,或大我;有人视它为无我的教义;有人直称它为心而已;有人称它为般若,或圆满智能;有人称它为如来藏,或佛种;有人称为大手印;有人称为唯一本体;有人称为法界;有人称为阿赖耶,或一切种;有人只称它为平常心(觉)。

五那光明灿烂的觉性,也就是所谓的心性,有人视它为具体存在,实际上它并非实存。

然而它又是一切之始,涅盘极乐及娑婆苦海的根源。

它一向被密宗十一学派所推崇。

从名相来讲,它具有各形各式的名称。

有人称它为心,或心性;有人称它为梵,或大我;有人视它为无我的教义;有人直称它为心而已;有人称它为般若,或圆满智能;有人称它为如来藏,或佛种;有人称为大手印;有人称为唯一本体;有人称为法界;有人称为阿赖耶,或一切种;有人只称它为平常心(觉)。

六现在为你开示本觉。

要点有三:清除过去之念,不留纤毫痕迹;向未来之念开放,不受他境所染;安住当下心境,不修整造作。

如此的觉照,实在平凡无奇,无思无念地观照自我,若仅仅纯粹的观察,唯见明空之境,并无任何观者存在,当下只是纯粹的觉照而已。

此觉空明无染,非由他生,它真实无杂,明空不二。

它既非永恒,亦非受造,然而它绝非虚无,因它光明遍在。

它也不是单一的实体,因它明显地遍存万物。

然而它亦不似一般物质和合而成,因它不可分割,只具一味。

总之,我们本具的自觉,绝非源自任何外物。

如此方是真正观察实相之道。

七在这本觉内,法报化三身圆满如一。

因它不生及空性,故是法身;因空性圆具光明朗净,故是报身;因它能够自在显现,故是化身。

这圆满一体的法报化三身,便是觉性的本质。

八谛听这殊胜的开示,你顿见自己当下的本觉原是如此,本来空明,纤毫未染,你怎能说,你不了解自己的心性?你的修持本无所执,亦无所求,你怎能说,你修持不佳?既然你的本觉就是这个,你怎能说,你寻不着自己的心性?心性原本就是那一念,你百般寻找,为何仍说你找不到那个起心动念的人?由是可见,起心动念的主体根本不存在,然而此念确有,你怎能说此念未生?你只需随任此念生灭,不修不整,你为何还说自己无法进入空境?既然你只需顺其自然,无为无作,你为何还说,你对它们一筹莫展?何况明、空、觉性,本是圆满不可分的一体,你怎能说,自己的修持一无所成?既然本觉是自然出生、自然圆满,不受前因或外境所限,你怎能说,一切功夫只是徒然?既然所有念头都是当下生起,当下寂灭解脱,你为何还说,你不知对治之道?既然当下的觉性本来如此,你为何还不识自己的本性?九自性本空,它真的无实无根,你的自性也如虚空,你不妨仔细观照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

你真的不用先入为主地秉持着空观,那自然生起的本觉,从无始以来一直空明朗净,好似太阳一般,由核心自然发出光热,你不妨仔细观照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

这本觉本智,真的是不灭的,好似江河流水一般永无止尽,你不妨仔细观照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

心念变化无常,真的不是我们的意念所能尽解,它们就像微风一般难以捉摸,你不妨仔细观察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

不论任何外境生起,真的就是本体显现,就像明镜能反映出一切外境似的,你不妨仔细观察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

世上纷纭万象,真的都在它的自身内解脱,就像空中的云彩自行生出又自行寂灭,你不妨仔细观察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

十一切境相无非是心性所生,在修持之外,岂另有修持之人?一切境相无非是心性所生,在事行之外,岂另有行者之存在?一切境相无非是心性所生,除了三昧耶戒之外,岂另有守戒之人?一切境相无非是心性所生,除了证果之外,岂另有悟者之存在?你应该仔细观照自己的心性,审思再三。

十一当你外观身外虚空,若无杂念,亦不受外界所染;你再内观自性,亦无念者以念向外造境,那么,那微妙的心性,便空明朗净,无垢无染。

你的本觉净光,即是法界本身,好似无云晴空中的太阳,阳光虽无形无相,却光明遍照。

不论你了解与否,此乃最胜法义。

十二这本来圆满的净光,自始便非源自他物,乃由觉性自生,本身却无父无母,真是不可思议!自生之无上觉性,亦非由他物所造,真是不可思议!它既无生,故也无由而灭,真是不可思议!它虽无所不在,却无人得见真相,真是不可思议!纵然流转于娑婆世界,却无损其身,真是不可思议!纵使得证佛性,对它亦无所增益,真是不可思议!它存在每个人内,却无人认出它来,真是不可思议!然而你还冀望成就其它外在的证果,真是不可思议!明知它在自身之内,你却四出寻觅,真是不可思议!十三何其奥妙!这当下的本觉空明朗净,无实可执,仅此,即是无上的知见。

它涵括一切,却不受任何观念事物所羁,仅此,即是无上的修持。

它不修不整,又是言语道断,仅此,即是无上的道行。

无需四处追求,它本来圆满具足,仅此,即是无上的证果。

十四殊胜之正道有四:殊胜的正见:正因当下觉性光明朗净,此光明净性又无瑕无疵,故可称之为道。

殊胜的正修:正因当下觉性本具此光明,此光明净性又无瑕无疵,故可称之为道。

殊胜的正行:正因当下觉性本具此光明,此光明净性又无瑕无疵,故可称之为道。

殊胜的正果:正因当下觉性就是这光明朗净,此光明净性又无瑕无疵,故可称之为道。

十五今开示三世不易的四定法:不易之正见,是为一法,当下常在的觉性光明朗净,三世不易,故称为定法。

不易之正修,是为一法,当下常在的觉性光明朗净,三世不易,故称为定法。

不易之正行,是为一法,当下常在的觉性光明朗净,三世不易,故称为定法。

不易之正果,是为一法,当下常在的觉性光明朗净,三世不易,故称为定法。

十六既然你已聆受三世如一的秘密教诲,便应尽拋过去的知见及一切,断除未来的冀望及筹划。

眼前这一刻,纵有念头生起,不执不取,心如虚空。

既然,由究竟观之,根本无法可修,故无需修持。

既然,那儿本不散乱,你只需心不散乱地安住此境,不修不整也不散乱,只是觉照一切,你的觉性便本知本明,光明灿烂。

当它生起时,称为菩提心,亦即悟性。

因无所修整,故超越一切外在知识,因无所散乱,它是本体的光明净性,外境外相,既无自性,故自然解脱。

明空不二,是为法界。

一旦悟及佛性无道可及,无法可悟,不证自明,便得如实而见金刚萨埵。

十七下面的开示,将为你穷究六种边见,并推翻其说。

不论当前的知见学说,立论何等分歧,所谓的心性,便是你的本觉,它是自然生起的无上觉性。

应知,观者及观照本来不二,当你观照,不妨寻找观者为谁,若遍寻不得,此一妄见便顿现其穷,而自然瓦解。

这妄见一了,即是你重生的一刻。

知见及持此知见之人并无分别,若能不落入空见或空境,当下的觉性顿显空明,这便是大圆满见。

于是,不论识与不识,亦无分别。

十八不论当前的修行方法,立论何等分歧,你的日常觉心,具有透视观照的能力。

应知,修持与修持者本来不二,不论你在修行与否,不妨寻觅一番修持之人,若遍寻而不得修持之主体,你的修持便顿现其穷,而自然瓦解。

修持一旦放下,便是你重生的一刻。

你若能既不落幻境,也不昏沉散乱,当下无染的觉性自现光明朗净,这毫不造作的觉照,便是专一定境。

如此,入定或不入定,本非二境。

十九不论当前的行事标准,是何等的分歧,你本具的元觉,却是唯一本体。

应知,行为与行者本非二事,不论你正在造作或无事,不妨观察一下,是否有一行者存在,若遍寻行者而不可得,你的行事便顿现其穷,而自然瓦解。

造作停止的那一刻,便是你的新生。

无始以来,事行与行事之人本无分别,你若能不落入妄见,染着习气,当下的觉性剎那归于清净无染。

既不相应,也不排斥,随顺事物,不加修整,唯此道行,方称清净无染。

如此,净行与不净行,亦本来不二。

二十不论当前的悟境证果,是何等的分歧,心性的本质就是本觉,亦即本来圆满的法报化三身。

应知,悟境与悟者本来不二,你不妨寻找一下悟境及悟者。

若遍寻悟者而不可得,你的悟境便顿现其穷,而自然瓦解。

悟境一旦寂灭,便是你新生的一刻。

悟境与悟者皆觅不可得,你又不落于执着或贪瞋惧情,当下的觉性便归于本来的清净无染。

只要了悟法报化三身圆具于你内,此即无上佛果。

二十一本觉是不受不灭论或空见诸种边见所染的,此即所谓不落两边的中道。

本觉原来就是清净无碍的常存觉性,它又是空性之核心,因此被称为如来性,即佛心或佛种。

你若明了此究竟奥义,便已超越一切论说,因此它又被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即圆满智能。

又因它超越了理性及观念的范畴,因此又被称为大手印,即无上的象征奥义。

因此,不论你了解与否,它皆自适其所。

由于它是涅盘极乐与娑婆苦海的根源,故被称为阿赖耶,意即一切种。

由于它本来面目平凡无奇,这空明常在的觉性,又被称为平常心(觉)。

不论它具有多少个深奥而美妙的名相,最终所指,不过是这当下觉性而已。

二十二于此心外,向外驰求,就好比外出追寻象迹,其实你的象正安居家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