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感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数感

沈育红

课程标准对“数感”的解释是: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的估计、数量关系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有助于学生养成定量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学生的数感,是学生个体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对于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种对数的认知结构,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教学中,主要可以通过数的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的估计、对日常生活中的数量大小的感悟、数的四则运算法则的掌握等方面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1.在数的大小比较中逐渐形成并发展数感。小学生一开始是从“数数“的方法来感受数的大小的,对自然数的大小中,从0开始往上数,后出现的数比先出现的大,两个数在“数”的过程中,离开“近”的和离开“远”的,其大小的程度是不同的,学生能感悟36比35“大一点”,而100比20“大得多”。学习了减法后,学生能通过两个数的大小能通过它们的差的大小感悟其数量大小关系。对分数的大小比较,先是需要用化为同分母的方法来感受它们的大小,在后继学习中又学习了不用化同分母的方法进行比较。学习了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学习了负数后,明确了数轴上的点,在右边的点总比在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知道正数总比0大,0比负数大,而绝对值的概念更使学生体验了两个不同的数在某种意义上的“相等”。所以说,学生的数感是在学习数的概念与运算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了,离开了数的表示,数的分类、数的运算,培养

数感只能是一句空话。

2.对数量与运算结果的估计,对学生数感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近似计算、估算,能使学生感受数量的大致范围。如估计500张纸的大致厚度,先让学生量一量,再让学生算一算100张纸、800张纸、1200张纸的大致厚度,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体验在实际生活生产中,很多“数”并不都是“精确”的,而是有一定“误差”的,只要把误差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即可,并且,“精确值”往往是无法实现的。当我们不知道某一量的确定值时,用“大约是多少”也能表示一个量的大小,但必须控制其误差。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一些不确定的数量学会正确的表示。让学生体验在实验操作中取得的数据往往不是精确值,如测量一个量的大小,可以通过多次测量取数据的平均值(为什么这样做,在中学学习了统计中的方差计算后就知道其科学道理了)。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数学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对近似值的理解达到不同的层次要求。

3.引导学生体会日常生活中的“数”,通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让他们提升对数的感悟。对学生来讲,日常生活中用数来表示的例子很多,如学号、班级人数、身高、物价、重量、距离等。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相互交流,从而体会数的意义和作用。课程标准中举了这样三个例子:例4、教室里有6行座位,每行7个,一共多少个座位?例5、学校组织95名同学去公园游玩。如果公园的门票每张8元,带800元钱够不够?如果门票每张9元呢?例6、估计每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阅读的字数、跳绳的次数、走路的步数。随着年级的升高,特别是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与不等式后,不能停留在这样的实例上,而是要让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的一般结论。如在一杯糖水中再加一些糖,糖水会变得更甜,请学生说出这一生活事实的数学道理,并将其推广到

一般的数学结论。再如,某项比赛中由10名裁判给选手打分,选手的得分为十名裁判的平均,如果去掉两个最高分,选手的得分会发生什么变化?如果是去掉两个最低分呢?如果既去掉两个最高分,又去掉两个最低分,选手的得分又有何变化?用数学如果表达?

4.生活经验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促进数感与运算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数感好的学生,其心算和笔算能力都较强,而运算能力强的学生,对数的感觉也比较好。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培养运算能力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数感,这肯定没有错。但是,在学生应用数学运算处理他在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时,也会有令我们想不通的。我看到过这样两个案例,一个是说有一名小学数学学困生,在课堂上他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计算题,而教师给他一些钱,让他去商店购买一些学习用品,他却能准确地计算出该付多少钱,营业员该找回多少钱,而且他的算法也是符合学习要求的。另一个说一位母亲带着她的两个孩子去吃肯德基,每个肯德基98元,母亲让孩子算一算要多少钱,读三年级的哥哥要拿纸笔计算,而读一年级的妹妹很快就有了答案:“妈妈,你给300元,他们找给你6元。”而到妹妹读三年级的时候,类似的问题摆在她面前,她也变得要用纸笔来计算了。这两个案例都说明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对他们的算法有一定的影响,而学校课堂上的教学有时会束缚他们的思维,我们应该把生活数学与学校数学有机地结合,促进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更好地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建构。

5.学生的数感是随着学习的进程逐渐深化的。数的发展历史,是人们对数及其运算规律的研究历史,也反映了人们对数的感受的逐渐深化。从自然数、整数、分数一直到有理数、实数、复数,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了由简单的数到复杂的数的进化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从运算的角度,解方程的角度,实际应用的角度,科学计算的角度等诸方面渗透一些数的发展史,可以让学生了解数的

发展史是曲折的,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数学家在数的发展史中为了追求真理,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体会数学是促进人类科学和文明进步的强大推动力,体会数学是美的,数是美的,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学生的数感也会随之而得到发展和强化。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宝山区行知小学周海燕 一问题的提出: 1 课题研究的背景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着想,适应每一个人的需要。作为公民素养之一,数学素养不只是用计算能力的高低和解决书本问题能力的大小来衡量的。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中看出数学问题,这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而现实的状况是,作为一名小学毕业生,学了那么多年的数学知识,但有一部分学生却不会估计一个学校操场大约有多大,不知道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向别人说明自己所在的位置,不能在需要的时候用数学的方式解释某些现象,这能说他们的数学素养高吗,这样的数学教育能说是成功的数学教育吗,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本课题研究正是针对以往的数学教育过分强调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训练、忽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忽视数学的实际运用这种倾向提出来的。 2 研究评述 美国《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一种语言,它能够简洁而确切地表达思想和交流思想。美国国家数学教师委员会把“数感”定义为:一种数的直觉。这种感知涉及五个方面:(1)数的意义;(2)数的关系;(3)数的相关量值;(4)数与量的有意义性;(5)与数的感知相关的更为广泛的框架,能把数学知识与他们周围环境中常见的物体和情境相联系。英国的《COCKCROFT报告》也强调了数学教育应该“使学生懂得将数学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新加坡的数学教学大纲中关于数学教育目的之一

是“使学生能使用数学作为交流的工具”。《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感的具体体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从中我们发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数学素养,而数感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如何组织、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切实有效地帮助 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也就成为本课题研究的方向和目标。纵观他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这样几个特点: 1、重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亲身体验 2、重视直观与动手操作 3、重视学生的学用结合 3 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我国《数学课程标准》(下简称《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在“新版课标”关于“数感”的表述是:“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既然数感是一种感悟,而“感悟”的本意是“有所感触而领悟”那么,笔者认为,“数感”简而言之,就是关于数的感觉和理解。 4.课题研究的价值分析 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感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标准》第一次明确地把它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了出来。可见,作为教育者要深

培养小学生数感的策略的研究

《培养小学生数感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潮州市饶平县黄冈镇第二小学余晓源 一、课题名称 音乐有“乐感”,语文有“语感”,数学也有“数感”。学习生活中人们离不开与数打交道,而且也会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自动与数量建立联系,数感作为数学与现实问题的联系桥梁,是一种主动自觉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课题《培养小学生数感的策略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小学生,围绕“培养小学生数感的策略”这个主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研究背景。 “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人们常常会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与数量建立起联系,这就是数感。所谓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它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说的“数觉”。数觉是天生的一种才能,是与生俱有的;而数感则必须建立在计数活动基础上,还牵涉到人类复杂的心理过程。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许多老师还是感到困惑。 2、研究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形式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大小的关系;能用数

来表示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合理性作出解释。”可见,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注重数感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要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去感知、参与、体验和探索。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实验研究,分析不同阶段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年龄特点,了解不同学段不同学生的形成数感的过程,为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教学策略做准备。 2、剖析影响学生形成良好数感的因素,提出教师在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中应做到的行为策略。 3、调查并制订小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参与学习(如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等)的目标和评价方案。 4、探索和总结出能使小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和指导课堂评价语言、课堂评价形式、教学评价手段等对促进学生的形成良好数感所起的作用,以利于指导数学课堂教学的工作。 5、通过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对数学的感悟和认识,并对数学学习有积极的学习热情、有主动研究的习惯,有深入思考的品质。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研究、分析不同阶段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年龄特点。

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是人的基本素养,是人主动自觉地理解和应用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悟能力。而数感来自于数学学习活动,又指导数学学习活动,她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沉淀的过程、积累的过程。教师应在不断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发展学生的数感。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1讲究数学教学策略,给学生提供开放的空间,让学生用数表达与交流,在情境中渗透数感 1.1了解学生,确定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方式。数感教学应当重视个别差异,强调在可能的范围内发展不同的教育方式,使具有不同智力的学生都能受到同样好的教育。它是建立在了解每一个学生智力特点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教师应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从而确定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2转变教学行为,开放学生思考空间。采用“自主探究”和“质疑”“求异”的教学方法,在遵循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原则下,实施个性化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真正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开放思考空间,让学生主动地理解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生在这种自主探索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学到知识,而且亲身感受到学习的过程可以由他们去掌握,按自己的想法去完成,每个学生都有着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空间,在用数充分表达交流各自的想法过程中,发展了数学,发展了数感。 1.3增加自学和合作学习的比重,创设表达交流的情境。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班级集体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个体自主学习三种。在研究中增加学生个体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比重,构建一个教师整体教学、小组合作教学、学生个体自主学习动态组合的教学组织系统,通过引导、探究、合作、交流和拓展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境互动的动态过程中去积极地探求、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在对新知识、新问题的学习中感知数,用数表达与交流。 2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找数、体察数、感知数,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数感 2.1让学生走进生活,去体察、感知数。学会观察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发展年幼儿童的思维,这首先就是发展他看见和观察的能力,就是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视觉感知来丰富他的思想。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过程,通过观察,学生从数实物开始认识数,由具体到抽象,初步建立数感。 2.2利用综合实践活动统合内化知识。综合实践活动有它的特殊性,实践性强、动手又动脑,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所发明创造的好机会,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那些后进生,当他们失去信心时,就让他们在其

在数数中培养数感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118699792.html, 在数数中培养数感 作者:黄燕 来源:《文理导航》2020年第06期 【摘要】数数是孩子由认识物体到把相同的物体当作一个集合数出个数,这是孩子由形象到抽象的飞跃。教师在带领低年级孩子认识较小的数时,恰好就是培养学生数感的良好时机。而要培养孩子的数感,不妨从让孩子正确、流利地数数入手,可以借助物体数数——建立表象、感官联动数数——达到熟练、借助工具数数——助力抽象等方式,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数数的能力。 【关键词】数感;数数;读数;工具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的研究需要建立在数的学习基础之上,数数是数学学习的基础的基础。儿童对于数的认识过程可以从人类对数的认识过程中找到影子,我们人类的祖先源于生产生活中的需要发明了数。首先认识1,而后1再添1得到2,接着依次添1得到新的数,从而得到自然数。这个得到自然数的过程恰恰可以作为儿童认数的过程。数数是孩子由认识物体到把相同的物体当作一个集合数出个数,这是孩子由形象到抽象的飞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数感是数学教学的长期任务,培养学生的数感要尽早抓起。因为教学较小的数,容易形成这些数的数感,教学较大的数时,形成相应的数感会难一些。”由此可见,教师在带领低年级孩子认识较小的数时,恰好就是培养学生数感的良好时机。而要培养孩子的数感,不妨从让孩子正确、流利地数数入手,培养学生数数的能力。 怎样培养孩子的数数能力呢?根据苏教版教材的安排情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借助物体数数,建立表象 由直观到抽象需要一个过程,首先我们要引导孩子数物体,第一课时在课中要安排丰富的数数活动。除了主题图上安排的数数内容外,教师还可以让孩子带个数是10以内的不同的物品,安排小组活动,每个人可以数到多种物品的个数。此外还可以让孩子数一数数学书前10页,数铅笔的支数,数教室里电风扇的台数,书包里书的本书,手指的个数,小组的人数 等等。在数数中,引导学生发现有时物体变化了,但物体的数量没有发生变化。比如:每组4人,铅笔盒里有4支笔。一个表示的是人数,另一个表示的是支数,但表示两者的数量时都用到了4这个数。进而让学生再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数量是4,用数4说一句话。在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手指或铅笔笔尖点着物体一个一个地边指边数,体会从小到大地数连续的自然数每次增加1。同时可以把学习延伸到课外,在放学的路上数数路边的树的棵树,公交站台的个数,红绿灯跳动的秒数,楼梯的级数,电梯变化显示的层数,回到家可以数数家中人的个数,吃饭时桌上菜的个数,饭碗的个数,筷子的双数等等。“从学生角度来看待小学数学学

如何培养孩子的数感

如何培养孩子的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察、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数学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数感,并将数感的发展置于首要位置。 那么,什么是数感呢?《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简而言之,数感就是一个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的直觉感知。数感并非等价于一个简单的数学概念,它往往表现在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对数和运算概念的体悟和理解,带有一定的非确定性。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当他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试图用数学的观点及方法来解释和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作为《数学课程标准》重要目标的数感,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有意识地观察、认识周围事物,从现实的情境中发现、提取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联系;同时灵活地运用数的观点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数感作为学生的一种基本素养,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沉淀、积累的过程。而低年级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低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接受能力强。因此,教师应在不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发展数感。那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我认为应该从低抓起,逐步培养。下面我就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一、源于经验,数感生活化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科学,它源于生活,并优化生活。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得主动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就存在于周围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现实中的数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样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 例如:教学《分类》时,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如整理房间、整理书包。在课堂上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自主地探索分类的方法。如:P52“整理房间”一节,情境图中有一件玩具——布熊。有位学生说他不是把布熊归在小汽车一起,而是把它和衣服归在一起放在床上。我问他为什么这样整理,他告诉我,在家里,他是一直是把布熊放在床上的。

培养学生数感教学的几个方法-模板

培养学生数感教学的几个方法 《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感的具体体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集中表现为:对知识的充分感知,对思维训练的快速反应,对个性教养的深刻感受。在活动中,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情境能反应迅速、准确、敏捷和思路简缩,能自然地运用最优化的解题策略。因此,对小学生培养数感是项重要的任务。怎样培养数感呢? 一、创设情境,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数感 一个良好的,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大面积参与,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紧张的情绪轻松化,“若隐若现”的数感真实化。因此,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去。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荡秋千,去骑木马……”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吗?”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二、在表达与交流中形成数感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例如:在讲“升和毫升”时,练习中要生会看刻度说出水的体积。图示为:一个量筒装有1000毫升水,另一个量筒装有700毫升水,合在一起是多少呢?学生看图后想出了多种方法,有的说1升700毫升;有的说升;有的说1700毫升;有的说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它是公民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对于数感的描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充分认识数感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在不同学段中都有明确的要求,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培养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大多数学生将来不会成为数学家或数学工作者,但每一个学生都应建立一定的数感,这对他们将来的生活和工作都是有价值的。中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数感,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数感的培养在数学教育中起重要的作用。

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着想,适应每一个人的需要。作为公民素养之一,数学素养不只是用计算能力的高低和解决书本问题能力的大小来衡量的。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用数学方法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中数学问题,这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正是针对以往的数学教育过分强调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训练、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忽视数学实际运用这种倾向提出来的。同时,数感的建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体验现实问题,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无疑会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数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数学地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学生学习数学,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要学会用数学方法和数学的观点认识周围的事物和世界的规律,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自觉有意识地观察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事物、处理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如,一个村庄有多少人,一棵树有多少树叶,一秒种滴一滴水,全国共浪费多少吨水等。 数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重要的是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让学

(完整word版)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策略

(完整word版)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策略 亲爱的读者: 本文内容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收集整理后编辑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详细的校对,但难免会有错误的地方,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请您评论区留言,我们予以纠正,如果本文档对您有帮助,请您下载收藏以便随时调用。下面是本文详细内容。 最后最您生活愉快 ~O(∩_∩)O ~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策略 【摘要】数感是指对数的理解或数概念的形成。数感建立起数量与计数之间的联系,对数的多与少、相对数量、空间与数量的关系(即数的守恒)、数量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等的理解。《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数感是一个人的基本数学素养。我结合教学实际,从三方面论述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策略:一、联系“生活”培养数感;二、在“活动”中发展数感;三、在“体验”中优化数感。 关键词:数感培养建立发展优化 数感是指对数的理解或数概念的形成。数感建立起数量与计数之间的联系,对数的多与少、相对数量、空间与数量的关系(即数的守恒)、数量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等的理解。《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数感是一个人的基本数学素养。 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联系“生活”培养数感 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

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发展年幼儿童的思维,这首先就是发展他看见和观察的能力,就是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视觉感知来丰富他的思想。”而学会观察又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通过观察,学生从数实物开始认识数,由具体到抽象,初步建立数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素材,并让他们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思维进行分析理解,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经历、体验数学的产生过程,从而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培养良好的数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充分地感知、体验,再加以适当的抽象、概括。例如:在“认数”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向学生展示数的概念的现实来源和实际应用,创设有助于学生理解的数学教学情境。在教学数字“5”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主题图。主题图上鲜艳的颜色以及富有童趣的画面很快会把学生带入对学生生活的美好回忆之中,学生会兴致盎然地数出画面上能够用“5”表示的物体:5棵大树,5个小动物,5面彩旗等,从而抽象出“5”这个数。数是学生和书本上的图画进行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观察发现实物,由抽象到具体,初步培养数感。 二、在“活动”中发展数感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

《小学生数感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年立项课题 《小学生数感培养的研究》 实施方案 ====小学 一、背景与现状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标准》的六个核心内容: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 《标准》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提了出来,可见,理解数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一个值得思考和重视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学生能够进行精确地计算,但没有建立起一定的数感。如: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向学生出示一张大约100人的全校教师的合影,让学生估计照片上有多少人。有学生回答大约有1000人,也有学生认为大约有50人、500人等,学生估计的结果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建立良好的数感,不知道100这个数意味着多少。又如,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常常闹出“课桌高7米”、“一小孩体重200千克”、“一操场的面积有100平方米”之类的笑话,试想一个小学毕业生,学习了很多的数学知识,不能在需要的时候用数学的方式解释某些现象,这样缺失数学素养的学生是我们所期望的吗?这种数学基础教育能说是成功的

吗?为此说明我们必须加强学生数感的培养与研究。 二、问题的提出 音乐有“乐感”,语文有“语感”,数学也有“数感”。学习生活中人们离不开与数打交道,而且也会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自动与数量建立联系,例如路有多长,用时几分?市场买东西,需要准备多大的环保袋?能不能装下,能不能装满?以上种种就是数感在起作用。所谓数感是指: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情景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答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并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的的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多年来,小学数学教学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洗礼,数学教学焕发着充沛的活力。但我们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发现: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策略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学生良好的数感并未根本形成。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试图开拓一条小学生良好数感形成的发展之路。 1、现代数学教育应对时代挑战的需要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意义何在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意义何 在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意义何在 习作随笔1、建立数感是提高学生素养的标志。 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学会“数学地”思考,就是形成数学化和抽象化的观点运用数学进行预测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但是以往的数学教育过分强调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训练,忽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忽视数学的实际应用,在学生中往往出现一张床的长2厘米、一个鸡蛋的重2吨、学校操场的面积1平方米等笑话。《标准》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重要的目标之一,目的就在于克服数学教育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倾向,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体验现实问题,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2、培养学生的数感能让学生数学地理解

和认识问题。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 怀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例如,一位学生家里收到8袋花生,如果出售可以换到多少人民币,就要估计每袋有多少千克,每千克是多少元。又如,一位学生去文具店买练习本、铅笔、墨水等学习用品,就要考虑购买每种文具的数量、单价,应带多少钱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过程就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学生在这这个过程可以逐步地学会用数学思考的方法理解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数感培养策略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数感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19-11-29T10:36:19.190Z 来源:《教育学》2020年1月总第202期作者:季颖[导读] 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和核心素养的提升,让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之初打下坚实的基础。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建设小学138000 摘要:数感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点之一,是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学生在最开始接触数学时,必须要形成的一种素养。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当中数感占据重要地位。在教育改革背景之下,教师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的数学习惯,增加对数字的敏感度,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和核心素养的提升,让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之初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到数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数感培养与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上,同时还为学生安排了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空间与图形、实践与应用等教学领域,希望能够让学生在小学这四个知识领域学习中发展数感,理解数的意义,同时学会使用多种方式来表达数,这样就能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多方面得以发展,最大程度地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让学生从小得以提升和进步。 一、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学生的数感培养 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教学,让学习切实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的印象,这是培养数感的一条快捷的途径。在当下的教育中,人们越来越注重数学的生活化,这在数学应用题中的体现最为明显。以小学中年级圈地问题的演变来看即可略见一斑,在最初的教学中,题目的阐述方式为,“已知有两段长16厘米的线段,将它们分别围成正方形和圆形,问哪个面积更大”,这样的题目表达虽然看上去很数学化,但是学生很难理解到这样的问题在实际中有什么意义,所以解答的兴趣就不是太高,而后来将线段换为篱笆,将面积换为得到的地皮大小,就显得更加贴近实际。如今,一个较为简洁的提问甚至不指明到底圈成正方形还是圆形又或者是其它什么图形,仅仅提问“16米长的篱笆,如何可以圈出更大面积的地皮?”这样的提问虽然看上去没有方向,但是却是高度还原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样的问题解决中,学生就会形成这样的数感,“在固定周长的图形中,圆形具有最大的面积”,这样的思路在以后的研发生产中,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联系生活实际得到的数感,可以让学生有更深的印象,同时又能更加便捷地完成对于生活实际的应用反馈,这是数感培养的重要方向之一。 二、创设情境,在估算比较中发展数感 估算反映了人们在面临问题时的选择和判断能力,是有效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估算中来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数感。与此同时,数学教师也需要加强对学生估算和比较的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和选择、判断的能力,也能够使学生很快地建立生活中事物与数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使学生的数感在估算和比较中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三、开展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 受到小学生年龄的限制,教师通过教学的手段无法使学生对于知识产生极为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讨论,使学生逐渐养成自我思考,集体讨论的学习习惯。借助这种学习习惯,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数学问题,得到自己的答案,最终在集体的讨论中加深理解,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思考深度,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通过实践操作和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强调通过学生的体验对数学进行学习,不单单是对数学知识进行听和记忆,而是要动手操作和运用。例如,教师在对位数这一知识点进行教学时,可以开展学号设计的活动,使学生了解仅仅依靠简单的几位数就可以将同学们的入学时间、所在班级以及号码和性别等相关信息体现出来。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因为他们具有好动的特征以及较强的好奇心,所以即使是简单的操作、猜测等活动就可以让他们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对乘法口诀进行教学时,通过“数青蛙”的游戏活动来进行。而对于思维不断增强的高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就可以通过对学生们较为喜欢的“计算24”扑克牌游戏的活动,让学生在对四则运算进行运用而得到24,进而让学生在实践操作和游戏活动中增强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逐渐养成数感。 总之,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数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实现真正的素质化教育。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及时地改变教学思路与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数感为教学目的,积极地结合生活实践,开展课堂讨论,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渐地提升数感,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平丽娟培养良好数感提升学生数学素养[J].当代教研论丛,2018,(01)。 [2]李忠民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2017,(08)。 [3]李屏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J].中国校外教育,2017,(09)。

数感的培养

数感的奥妙 ----听徐斌老师解读课标有感 濮阳县第二实验小学李珂倩 2015年9月20日下午,听徐斌老师在《“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使我对“数感就是关于数的感觉和理解”有了新的认识。徐老师浅显、通俗的解释使我们教师对于数感的含义有了更清晰地认识。数感就是在对数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感觉,这种感觉可以帮助我们灵活的运用数和驾驭数。 我认为数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 1、在数数中建立数感 小学数学的教学是从数数开始的,在一个一个数的过程中,学生知道了一个数既可以是基数也可以是序数,如数到6的时候,6可以表示第六个,也可以表示我一共数了六个。基数与顺序无关,可以从左数,也可以从右数,它的数量是不变的;而序数与顺序有关,从左往右数是第六个,但从右往左数不一定是第六个。数到最后一个的时候,它既表示这个集合的最后一个数,也表示这个集合的总个数。在两个两个数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这些数的特点即个位上的数字依次不断重复着,如“2、4、6、8”为一个周期,不断的循环并且是数不完的。接着学习5个5个地数,再接着学到10个10个地数,100个100个地数,……,他们发现了这样数数的好处:快速、简单,且与数位顺序表是一致的,如6个10,即在十位上写6。随着数系的逐步扩大,学生的数感也随之得到了发展和丰富。 在数数的过程中,要使学生的数感最大限度地得到提升,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教案,把培养学生的数感纳入到教学目标中,发展学生灵活数数的能力。如在学习“百以内的数的认识”时,我首先出示国庆文艺演出的方正图,请学生数一数有多少人,学生一开始是一个一个数的,数完一排正好10个,然后再自发地10个10个的数,发现一个方阵正好是100个人,很快,100的感觉自然而然就出来了。接着我请学生说一说第20个人在哪里?这时出现了不同的答案,经过交流之后发现第20个人是一个序数词,它与数的顺序有关,不同的数的顺序,得到的答案是不同的。这时我就规定按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的顺序,说一说第20个人在哪里?学生通过刚才数的过程,知道1排是10个,2排就是20个,第20个应该是第二排的最后一个。接着我再提出问题:“还是同样的顺序,第96个人在哪里?”大家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从前面开始数,10个10个的数,数到90再往后数6个;有的说可以倒着数,从100倒着数到96;而有的学生直接计算100-96=4,所以只要从后往前去掉4个,就是96。通过这次数数的活动,学生对百以内的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数的感觉更敏锐了,数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2、在计算中发展数感 数的计算是重要的数学技能,它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在计算中让学生去感知数与数的关联、体验不同的计算方法、灵活的选择计算策略,是数感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学习口算、竖式计算、简便运算等,口算是计算的基础,竖式计算是以口算为基础的复合运算,简便运算是一种体现高级思维的特殊运算。这些知识是互相渗透,融会贯通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数的敏感是在计算中逐步积累并发展的,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如429÷78的试商过程,就体现了数感的积累和发展。学生首先要灵活运用乘法口诀,考虑7乘几接近42,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马上可以把商7排除,因为商7已经超过42了。接着考虑最接近的是商6。这时需要运用除数与被除数的关系,综合考虑除法中各部分的变化关系,78接近80,而426接近420,商6肯定会超过被除数,通过灵活的估计,得出先试5,这样试一次就成功了。因此,数感是靠前期不断的积累,及后期持续的思考发展起来的。

一年级学生培养数感的几点做法

一年级学生培养数感的几 点做法 新学期伊始,我在给学生报名时发生了这样一件小事:我正在给学生报名,一个新生跑来找他的奶奶,大喊着:“我要买东西吃!”他的奶奶不好意思地看看我,批评起孙子:“就只晓得吃!”奶奶手里正拿着找她的零钱,我问他:“这里有一块的、两块的、五块的,你让奶奶给你哪一张呢?”“我只要五角钱,买个陀螺!”可没五角的。“那,奶奶给我一块。”可见这个孩子在实际的用钱上有一双数学的眼睛,有一种数学的思维习惯,能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用数字分析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眼中的世界。这也就是所谓的数感。什么是数感?《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感的具体体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

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由此可知,数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集中表现为:对知识教学的充分感知,对思维训练的快速反应,对个性教养的深刻感受。在数学活动中,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学情境能反应迅速、准确、敏捷和思路简缩,能自然地运用最优化的解题策略。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源于经验,数感生活化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科学,它源于生活,并优化生活。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得主动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就存在于周围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现实中的数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

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摘要:数感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也可以说是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并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从联系生活实际、具体的实践活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抓住契机、交流讨论五个方面对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进行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培养;策略 所谓数感就是数的含义、计算技能、数的顺序大小、数的多种表达方法、模式、数的运算及结果的准确感知和理解等。长期以来,人的这一基本数学素养一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对此作了说明: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提法是: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可见,培养学生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明确将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了出来,而且把数感这一概念摆放在新课标核心概念中的首位,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建立数感,这是前所未有的,足以说明新课程对这一问题的重视。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培养。 一、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建立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来描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激发学生尝试用数学去刻画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状态,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体验数感。例如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中,在认识“1”时,先请学生说出现实生活中“1”表达的事物。学生举例出:1本书、1只小鸟、1

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那么,什么是数感呢?数感是人对于数及其运算的一般理解和感受,这种理解和感受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它包括对数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应用。在《数学程标准》中是这样阐述的:”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感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字联系起,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和解释,如:走进一个会场,我们总会自觉地估计一下会场的座位和将要出席的人,以判断是否坐得下。可见,培养学生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数感就象美术的美感,语、英语的语感一样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容易被广大的教师所忽视,而它又是人最基本一种数学素养,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数感。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体验,让学生建立数感 布鲁纳强调: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决定了在他们认识活动中的思维正经历着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这

种思维特点进行教学,以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经历、体验帮助理解抽象的概念,建立数感。 在小学阶段,学生要学习的整数、小数、分数等数的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如果像传统的教法那样,把概念灌输给学生,就割裂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那么,在学生的头脑中,这些概念只是一种符号,使知识失去了其真实的生活意义。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把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充分感知、体验,再加以适当的抽象概括,避免产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现象。 再如:在”认识9”之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在哪儿见过或用过这个数?”学生找的有:挂历上的9月、9日;妈妈给了9元钱;钟面上的9时;王阿姨住在9楼,哥哥9岁,爸爸买了9个苹果等等,体会9的大小,培养计数能力。在学习”千米的认识”之前,让学生感知从”家中”出发,走到学校的路长,体会这段路的长度。 2比较,发展数感的有效途径 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当于等这些词语,使数感得到发展。 学生甲逐一猜数:300、3600、4100……显然,无可循,很费周折。学生乙则提供几个问题,比较迅速地找到答案。 ”这个数比000大吗?”“对!” ”这个数比7000大吗?”“不对!” ”这个数比6000小吗?”“对!”

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研究

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研究 方塔小学俆雪勤 数感并不是一个新的词语,早在1954年美国数学家Dantzing就提出了数感,而我国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什么是数感,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对一线教师来说一直令人捉摸不透。本文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对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研究。 一、数感的内涵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数感的描述是:“数感主要是指有关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这段文字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话是对数感的含义的解释,数感是一种感悟,是对数、数量关系以及运算的感悟;第二句话是对数感的作用的描述,数感是将抽象的数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的桥梁,数感的建立是为了理解和应用数。 曹培英老师在《“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实践解读》一文中对数感的解释是“数感就是关于数的感觉和理解”,这一浅显、通俗的解释使我们教师对于数感的含义有了更清晰地认识。数感就是在对数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感觉,这种感觉可以帮助我们灵活的运用数和驾驭数。 二、小学生数感培养的主要策略 1、在数数中建立数感 小学数学的教学是从数数开始的,在一个一个数的过程中,学生知道了一个数既可以是基数也可以是序数,如数到4的时候,4可以表示第四个,也可以表示我一共数了四个。基数与顺序无关,可以从左数,也可以从右数,它的数量是不变的;而序数与顺序有关,从左往右数是第四个,但从右往左数不一定是第四个。数到最后一个的时候,它既表示这个集合的最后一个数,也表示这个集合的总个数。在两个两个数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这些数的特点即个位上的数字依次不断重复着,如“1、3、5、7、9”为一个周期,不断的循环并且是数不完的。再接着学到10个10个地数,100个100个地数,……,他们发现了这样数数的好处:快速、简单,且与数位顺序表是一致的,如3个10,即在十位上写3。随着数系的逐步扩大,学生的数感也随之得到了发展和丰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