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的中国政局
中国近现代史·下
第六单元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一. 社会习俗的变革A P 91—921.原因(1)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①国际:法国启蒙运动和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②国内: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对国民产生深远的影响(2)革命政策的推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2.内容(1)剪辫子(2)易服饰(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3)改称谓(老爷、大人官职、先生、某君)(4)变礼仪(跪拜脱帽、鞠躬、握手等“文明仪式”)(5)倡女权(禁缠足、男女同校)3.意义:使中国的世俗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提高了人们的文明素养,增强了人们的平等意识,促进了女权的进步。
二.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A P92-931.二次革命(1)时间:1913年(2)主要原因:①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企图建立独裁统治②袁世凯签订《善后借款合同》出卖国家主权③导火线:袁世凯刺杀宋教仁(3)过程:① 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暗杀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②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兴师讨袁③ 1913年7月,李烈钧在江西举兵讨袁④随后,各省相继宣布独立,加入讨袁行列(4)结果:失败,孙中山等流亡海外(5)失败原因:南北武力悬殊2.护国运动(1)时间:1915—1916年(2)原因①袁世凯与日本签订出卖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②袁世凯公然宣布复辟帝制,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③袁世凯的卖国和倒行逆施,遭到了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④袁世凯在北洋军阀内部众叛亲离⑤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国民党、以梁启超为首的原君主立宪派和以蔡锷为首的地方势力一起反对(3)内容:蔡锷在云南举起反袁护国(中华民国)的旗帜,全国各地纷纷响应。
(3)结果: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并死去,护国运动胜利。
(4)胜利原因:袁世凯卖国和称帝行为,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举国反袁,反袁力量十分强大。
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新青年》A P95—96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2)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民国初年和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3)思想文化方面: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等时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
民初政局名词解释
一开始皖军在日军支持下曾获小
胜,
17日,战场形势突变,皖军在西线失败,同时奉军在东线助直军
作战,东线皖军全线溃败
19日,段祺瑞辞职,接着直、奉军队开到北京,直皖战争以皖败直胜
而结束,北京政权落入直、奉两系军阀手中
1920年8月到
1924年10月,中央政权由直系军阀操纵,是为直系军阀专政时期
国会等,被袁世凯全部破坏,专制独裁统治则被用法律的形式肯
定了下来
洪宪帝制
1915年,袁世凯授意他的美国顾问发表了《共和与君主论》一文,胡
说中国人知识太低,只适合君主制,紧接着在8月间,在袁世凯的授
意下组织了“筹安会”,口安会以研究共和政治得失为名,公开倡言复
辟帝制,筹安会成立后,立即通电全国,要各地文武官吏和商会团体
直
第一次直奉
直皖战争后,为了扩张各自的势力,直、奉两系争先恐后地收编皖系
系
口军,激烈地争夺内阁席位和各省地盘,
1922年4月29日,第一次直
战争
奉战争正式爆发
统
6[
18日,口、奉双方签订停战协议,第一次直奉战争正式结束,
北
京政权完全落入直系军阀的手中
治
第一次直奉战争后,为了欺骗人民和排斥其他派系,直系军阀恢复了
行总统职权,由于全国一致反对,段祺瑞被迫让步
复
1916年,副总统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北京政府以大总统名义下令恢复
《临时约法》,同时宣布召开国会,历时近一个月的新旧约法之争,最
辟
终以《临时约法》和国会的恢复而结束
各种政治势力、军阀派系的矛盾和斗争,继而反映在重新召开的国会
中,国会恢复后即着手制定宪法,当时在国会中议员居多的国民党和
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革体现初当时当社会发 展的趋势:体现自由平等和追求文明进步
为什么民国初年社会习俗会发生重大变革? 受西学传播的影响,传入中国的新知识冲击了封建伦 理道德和传统文化,逐渐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
和社会风气。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分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 的政令,促成社会习俗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袁世凯复辟帝制
①1913年,对国会施加压力,攫取正式大总统职位(取得正统地位) ②1914年正式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排斥民意机构,因为国会已失去 利用价值) ③1914年,废除《临时约法》,代之以《约法》,其中规定大总统 总揽统治权(排除民主宪政的标志,民国徒有虚名,难以制约袁 世凯独裁) ④1914年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每届十年,连任无限制, 有权推举继承人(袁世凯实际成为终身总统和潜在的世袭总统, 离称帝仅一步之遥)
(3)意义:
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维护 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 革命”
“ 国民党人物中, 袁之最忌者唯宋教 仁。 …… 饵以官,不 受;啖以金,不受。 日奔走于各政党 间, …… 一时声望大 哗。” ——《谭人凤集》
宋教仁(1882—1913年)
从反对传统道德,争取妇女解放的角 度看,不缠足运动带有反封建的政治 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图二:时髦的高跟鞋 图一:“三寸金莲”绣花鞋
由绣花鞋到高跟鞋,主要是受西方民主平等 由绣花鞋到高跟鞋你看到什么变化? 思想的影响。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提高。
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 泥塑金身,三寸金莲,山东实行 放足运动后,将泥塑娘娘小脚也 换成大脚,普告被钳制的妇女。 ——时人笔记《东鳞西爪》
“宋先生死而假共和之 面目已揭破。可知民贼时 时欲杀吾国民,破坏共 遇刺後的宋教仁 和。” 上海《真相画报》关于 宋教仁被刺真相的报道 ——《于右任辛亥文集》
北洋政府与民国初年的政治状态
北洋政府与民国初年的政治状态1912年,清朝的满清王朝结束了自己的统治,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随即成立的北洋政府成为了中国的临时政权,开始了旧中国向现代中国的转变。
然而,北洋政府与民国初年的政治状态,并未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稳定和繁荣。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局动荡不安,社会事件频发,军阀割据,外国势力干涉,导致政治局势复杂多变。
北洋政府成立后,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如何确立政治稳定。
然而,由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民众触动电力推特广场的政治诉求高涨,政府无法及时满足人民的需求,社会矛盾不断积聚。
同时,满清王朝的王爷和贵族们也并不甘心失去权力,不断煽动不安定因素,制造政治动荡。
这导致了北洋政府内部的政治斗争以及各种军阀之间的争夺,政局一度失去控制。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北洋政府无力有效控制全国局势,各省出现了大规模的割据现象,各路军阀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
这使得北洋政府的统治一度受到严重威胁。
在这样的混乱局势中,外国势力也开始介入中国政治。
列强们以各种借口,通过经济、军事和政治手段,试图干涉中国的内政。
他们在中国土地上建立租界,控制了中国的贸易和利益。
这无疑削弱了北洋政府的权威,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政府的发展。
此外,中国还面临着台湾、西藏、新疆等一系列边疆问题,这使得政府的稳定和一统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
然而,尽管形势严峻,北洋政府还是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
它试图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制度,积极推动教育、医疗、经济和军事等领域的改革。
此外,北洋政府还积极引进西方文化和技术,试图与世界接轨。
然而,这一系列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一方面,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许多改革无法推进,政府改革举步维艰;另一方面,传统观念和中国特色的社会结构对改革产生了巨大抵制力量,使得政府的改革努力未能得到广泛支持。
在北洋政府与民国初年的政治状态中,中国社会陷入动荡,重重困难让政府陷入窘境。
然而,将近十年的艰难岁月也逐渐培养了中国人民起义的觉悟和抵抗外来压迫的勇气。
20第七章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第七章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第七章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政局与外交 • 第二节 军阀纷争与护法运动 • 第三节 军阀割据与张勋复辟 • 第四节 民国初年的经济与社会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政局与外交
• 一、接收清朝与组建民国 • “北方临时政府”:袁世凯修改退位诏书 • 由新旧而南北:南北临时政府统一问题
出台一项不介入战争的二十四点声明: • 交战国不能占据中国领土和领海,不准
在中国领土或领海上交战; • 不能利用中国领土作为发动进攻的地区; • 交战国的军队和武器如经中国领土,将
依法扣留或没收。
第二节 军阀纷争与护法运动
• 8月15日,日本向德国最后通牒:要求德国限 期一个月内,“无条件并无偿地将胶州租借地 全部交给日本帝国政府,以便最后将其归还中 国”。(《日本外交年表及主要文书》第1卷)
• 德国无回应;中国初反对,并在山东集结军队, 但最后屈服。
• 日本要求把山东排除在“中立区”之外,9月2 日登陆山东半岛。
• 中日重启谈判,催生1915年5月“二十一条”。
第二节 军阀纷争与护法运动
• 国际形势: • 英国希望中国参战,缓解压力; • 日本担心中国在国际地位的变化,反对
参战; • 其他各国重心亦在欧洲,不愿在中国的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政局与外交
• 二、“议会政治”与二次革命 • 民元的府院关系:内阁总理的更替 • 政党内阁与混合内阁的分歧 • 1912年8月,宋教仁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
希望在中国实行议会民主政治。 • 1912年底至1913年春间,国民党赢得第一
届国会大选,取得优势地位。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政局与外交
祺瑞(日)的争斗。
第二节 军阀纷争与护法运动
周霁: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浦东新区第五届教学展示周历史专场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周浦中学周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革和政局变迁的重要史实。
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处于从帝制走向共和的转型期,转型艰难复杂;揭示民国初年新旧交替的社会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各类史料中汲取民国初年新旧交替的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讴歌弘扬革命者为维护共和的献身精神,感悟中国走向共和的艰辛曲折。
二、教学要点1、重点:民初社会习俗变革与袁世凯独裁称帝。
2、难点:民初从帝制走向共和转型的复杂艰难。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温故知新,引出辛亥革命最突出的历史影响导入新课。
(一)临时政府,重任在肩1、改总统制为内阁制:为什么孙中山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总统制改为内阁制?以架空袁世凯。
2、以政令形式移风易俗:移风易俗的成果:剪发辫、易服饰、禁缠足(着重分析移风易俗体现民初是社会转型期。
)南京临时政府为什么花大量精力以政令形式移风易俗,推动社会风俗的变革呢?解放思想,维护共和。
(二)袁氏当国,独裁称帝1、宋教仁被刺杀通过简介宋教仁生平,勾勒其从反清革命走向内阁宪政的一生。
通过呈现宋教仁被刺细节,突出其为共和而死,以此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2、二次革命失败宋教仁被刺使孙中山发起反袁独裁的二次革命,由于实力悬殊,以失败告终。
3、袁世凯从独裁走向帝制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袁世凯走向帝制的大事年表。
4、护国运动,再造共和通过呈现蔡锷发动护国运动的历史细节,分析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
通过分析蔡锷、梁启超为了维护共和的所作所为,以此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三)军阀割据混战结合北洋军阀势力范围图,分析军阀混战的局面,揭示军阀混战的原因。
(四)反思启示:为什么辛亥革命后中国没有实现真正的共和?通过分析辛亥革命后共和没有被真正实现的原因,以体现民初转型的艰难复杂。
[板书设计]民初转型期:帝制→共和社会:移风易俗,解放思想政局:宋氏遇刺,二次革命袁氏称帝,共和遇挫护国运动,再造共和军阀混战,共和多舛。
中国历史朝代简介民国
中国历史朝代简介民国中国历史悠久而丰富多彩,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更迭与演变。
其中,民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中国历史朝代中的民国进行简要介绍。
一、清朝灭亡与民国的建立19世纪末,中国经历了多次战争和外侮,清朝政府的腐败和道德沦丧引发了民众强烈的不满。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推翻了清朝政府,随后在各地爆发了辛亥革命。
1912年,中华民国的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被选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
二、民国初期的政治动荡民国成立后的政治局势并不稳定。
袁世凯试图将中华民国变成他的个人威权政权,但遭到了各方的抵制。
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分裂的局面,出现了多个割据政权。
同时,外国列强对中国进行了殖民和侵略,给中国政治和经济带来巨大压力。
三、北洋政府与国共合作在中国政局混乱的背景下,北洋政府逐渐成为当时中国的主要政治力量。
这一时期的中国政治经历了各种冲突和斗争,但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国共两党开始合作,形成了广东的联省政府,孙中山推动了一系列现代化改革。
四、北伐战争与国民革命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接任国民党领导人,并发起了北伐战争,旨在统一中国。
1927年,北伐战争成功结束,国民党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开始了国民革命。
这一时期,中国政局出现了新的变化和挑战,也出现了新的政治力量。
五、抗日战争与民国的结束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对中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中国各界和各个政治势力团结起来,共同抗击日本侵略。
民国时期的抗日战争持续了8年,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过两次国共内战,中华民国政府退出中国大陆,台湾成为了中华民国政府的所在地。
六、民国的影响和意义民国时期虽然存在着各种政治和军事的动荡,但对中国历史与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民国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对中国社会的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
同时,民国时期也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学者等人物,他们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
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1927年4月蒋介石背叛革命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它的成立标志着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统治的建立。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1.大革命失败后,奉系军阀张作霖仍然把持北京政府,同蒋介石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形成了新旧军阀的对立。
2.国民党分裂为众多派系:政治上,形成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宁派)、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汉派)、西山会议派(沪派);军事上,蒋介石、唐生智、李宗仁、李济深、冯玉祥、阎锡山各有武装,派系斗争十分激烈。
3.宁汉两派在国民党内部最有实力。
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
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1928年初,蒋介石改组国民政府。
4.1928年4月国民政府“北伐”,讨伐奉系军阀。
日本帝国主义出兵阻止,屠杀中国人民,制造了“济南惨案”。
蒋介石命令部队“绕道渡河,继续北伐”。
奉军退回东北,北伐部队占领北京。
5.日本侵略者因张作霖不能完全满足其侵略要求,制造了“皇姑屯事件”。
国民政府劝说张学良改旗易帜,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改旗易帜,史称“东北易帜”。
新疆和热河的地方军阀已分别于同年夏天宣布“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二、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1.1928年8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宣告“训政时期”开始。
蒋介石打出“以党治国”旗号,宣布“统一军政”“实施训政”。
10月,国民党中央颁布“训政纲领”。
2.为巩固独裁统治,蒋介石采取以下手段强化国家机器:①建立一支数量庞大、装备先进的正规军,作为维护统治的支柱。
②组织“中统”和“军统”两支特务组织。
③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反动法令。
3.1927年—1931年被国民党杀害的革命者和进步人士达百万人以上,其中包括陈延年、彭湃、蔡和森和邓演达等。
民国初期政府对待国权的态度
则, 表示愿意接受各国条件, 以矿税、 兵工厂、 部分土
地税作抵 , 由于列强无意中国革命成功, 交涉未取得 实质结果。11年1 0 前后 , 9 2 月2 日 黄兴向美国提出贷款 10 万元 , 以湖南锑矿销售权作抵押 , 00 愿 由于湖南都
汉关税务司以大局未定为借口予以拒绝 , 以要求支 并 付1月3 1 日到期应拨的厘金摊款来吓唬革命政府。南
革命爆发后 , 中外交涉日益增多。上海军政府针对外 人占领沪宁车站. 攫夺会审公廨. 扣留清政府公款 、 公 物, 冻结上海海关税款等侵夺中国权益的非法行为进 行了斗争。 英国驻沪总领事法磊斯以沪宁铁路由英国 资本惨建并在英人监督下经营管理为借 口, 令万国 命_ 商团占领沪宁车站。上海军政府立即与英国交涉, 严 正指出此事实为侵犯中国主权 . 经多方交涉, 终于迫
维持租界治安 , 自行任命公廨谳员, 上海军政府指 出: ” 租界公廨委员. 未经民国委任 , 听其专办, 主权所关 甚重。’主张予以抵制 , ’ 。 但尽管革命政府多方努力, 外 国领事还是非法接管并完全控制了会审公廨。 对关税问题 , 各地都极为关切。 各省光复后, 为控 制革命军的财源 , 各地海关税务公司将所收海关税解 往上海汇丰银行 . 以抵偿债欹。四川军政府张培爵、 夏
维普资讯
民 国初 期 政 府 对 待 国 权 的 态度
民 国 砌 硼: 府 对 待 国 权 的 态 度 - -l t政 M
李 斌
民国初年无论是地方军政府 、 南京临时政府. 还
是袁世凯的北京政府 ,在如何对待国权的问题上 , 都 面临着进退维谷 、 取舍两难的境地 : 即惧怕列强干涉 , 叉欲假借列强之威巩固势力 . 同时又希望能限制列强 在华势力的发展以维护国家权益。 在这种双重矛盾心 理状态下,民初政府在关于国家主权和利益问题上 . 对外交涉及其举措异常繁多 , 这些犹抱琵琶半遮面的 举措 . 不仅在民初政府外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 而且 在整个民国时期有着不可割裂的延续性和重要影响=
民国初年的社会和变革
剪发兴,辫子灭;
盘云髻兴,堕马髻灭;
爱国帽兴,瓜皮帽灭; 爱华兜兴,女兜灭;
天足兴,纤足灭;
放足鞋兴,菱鞋灭;
阳历兴,阴历灭;
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卡片兴,大名刺灭;
……律师兴,讼师灭; 枪毙兴,斩绞灭
——《时报》(1912年3月5日)
剪发辫
民国政府颁布旳剪令 清朝男子发式旳演变
辛亥革命后旳民间 剪辫子运动
独立、民主、富强旳强 国梦不变
《政府人物之真相》是 当初人创作旳挖苦漫画。
表达政府虽有“共和” 之名,实际是猿(袁) 家 天下。
1923年到1923年中国政局变动简表
时间
事件
成果
1923年3月
袁世凯上台,就任临时大总统 北洋军阀统治开 始
1923年31923年12月
1923年6月
1923年到1923年中国政局变动简表
时间
事件
1923年3月
袁世凯上台,就任临时大总统
1923年3月 1923年7月 1923年5月 1923年12月
前襟四个口袋: 礼、义、廉、耻
背面没有开衩: 中国肯定要统一
袖口三个扣子: 三民主义
该称谓
清制要求:京官凡四品以上方可称大人,外 官则知府方能称大人,知县只能称大老爷。
孙中山以大总统名义下令:“嗣后各官厅人 员相当,咸以官职,民间普遍称呼则曰先生,曰 君。”各政党社团内部大多互称同志。
——《中国民俗学概论》
由绣花鞋•到1高92跟3鞋年你上看海到什么变化?
倡女权 清末旳女学生
• 据徐珂《可言》记载:辛亥革命后,某些城市 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不少士绅仍“视无发者 犹如仇敌”。有旳城市公然成立了“保辫会 ”“复古会”,以为“剪辫即系投洋”,以致 20世纪23年代“辫发犹所在皆有”。
8、民国初年
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1民国初年(1912-1919)政局(),政权更迭(),民族危机(),特别是()侵华的加剧,共和()。
2袁世凯上台后,破坏共和,刺杀宋教仁,()年,孙中山发动讨袁的(),最终()3 1915年袁世凯不顾全国人民的(),准备(),为了得到日本的支持,与日本签订企图灭亡中国的《》,随即为了维护()孙中山蔡锷等发起()运动,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中,袁世凯被迫放弃(),袁死后,中国陷入()时期,这段黑暗时期,直到()才结束。
4 1917年段祺瑞上台后,拒绝恢复共和制度和《》,为了维护(),孙中山发动()运动,最终失败。
一系列()的失败。
使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寻求新的()道路,即()。
5民国初年,()的胜利,为()的()创造了条件,()政府和()政府,制定()管理经济,鼓励(),提倡(),所以社会上掀起()的热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年至()年,列强()对中国的(),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相对的()的(),中国人民为了反对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抵制(),提倡(),掀起()高潮,因为以上原因,在民国初年()年至()年,民族工业迎来了(),也称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使()和()的力量壮大,为()运动()运动的发生,及()的成立提供了准备。
6民国初年,政局动荡,复辟闹剧屡屡上演,袁世凯为了(),更是宣扬(),社会上更是迷信愚昧思潮大行其道,共和制度(),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不彻底,国民的()意识没有得到(),必须进行()改造,提高国民的(),把()民改造成(),民,为此发动了新文化运动,所以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领域的()。
7 1915年陈独秀在()创办《》,揭开了()。
1917年《青年杂志》改名为《》,把社迁往北京,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
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
当时任北大校长的是(),他提出()()的办学方针,使北大成为学术盛地,出现了一批学术大师。
中国近代史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
三、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性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
民主革命。
2.国共合作革命 (1)合作方式是党内合作。
(2)合作标志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3.北伐战争:打击北洋军阀(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由珠江流 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收回汉口、九江租界。
影视业
(1)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发展迅速并走向成熟
(2)20世纪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外的进步影片
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五大特点 热考重点深化 (1) 受西方文明影响深刻,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具有半殖民地化色彩。 (2)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 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变化明显,在偏 远农村和内地则变化不大。 (4) 实质上是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并且保 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影响
(1)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2)宣传了民主与科学,起到了思想启蒙、文化革新的作用。 (3)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开展。 (4)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五四运 动的促进。
模块结合
本阶段贯通性热考问题
1.近代资本主义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 (1) 发动侵华战争: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 (2)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3) 侵犯中国主权:开辟租界、控制关税、破坏司法权、片面最惠国待
民国初期北京政局的变化
第七章
北京政局的变化
第一次直奉战争之后,直系独自控制了北京政权,但因连年征战,财政困难,致社会动荡,加上灾荒频发,“匪祸”四起,甚而影响到对外关系。工人运动随现代工业的发展而兴起后,当其不利于军阀统治时,吴佩孚也不再高唱“保护劳工”的论调,下令镇压京汉铁路工人罢工,酿成血案,更暴露了军阀统治的本来面目。直系内部围绕总统选举等问题,争斗不已,政潮频发,曹锟不惜采用驱逐黎元洪、贿买选票的方法出任大总统,结果却造成直系贿选之恶名,大大不利于直系的统治,同时也使民国法统在贿选与政潮的冲击下基础动摇。孙中山一直坚持进行北伐统一,但却屡遭挫折,然其并不灰心,开始思考新的革命道路,重启革命征程。民国政治的发展之路正处在大变动的前夜。
北京政府统治时期的“匪祸”表现形式不一。除了一般的打家劫舍的土匪之外,还有一些打出政治旗号的武装集团,可以视为历代农民起事的延续;有些武装集团与军政界有某种关系,也是军政界人物或军阀派系争斗时拉拢的对象;还有些武装集团与外国侵略势力有一定的瓜葛,如日本就特别注意扶植满蒙地区的民间武装力量以为己用。因此,对北京政府统治时期的“匪祸”亦不可一概而论,其形成原因是复杂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但其中的大多数虽其情可悯,然毕竟非正常社会所可接纳;至于其中少数提出了一定政治目标的武装集团,因为其目标的不确定性,更因为其没有坚强的领导与严密的纪律,因此也只能是昙花一现,以悲剧结局告终,不足为训。
北京政府统治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民间起事的领导者是白朗。白朗起事发生于袁世凯统治时期,但为叙述的方便而置于此处。白朗是河南宝丰县人,1893年出生,因名之谐音而绰号为“白狼”。民国初年,白朗在豫西拉起一彪人马啸聚山林,仍然以传统农民起事的“劫富济贫”为号召,因其“性豪爽,善驭人,疏财仗义,以是能得众,先奔走于汝(县)、鲁(山)、宝(丰)之间,结识豪侠,渐成规模。”1913年5月到6月间,白部先后破唐县和禹县,“自此白朗声振豫西,各地绿林附合者骤达二千人”。二次革命时期,革命党人认为白朗所部可资利用,曾经与他联络,但事未成。二次革命失败后,国内反袁武装星散,但白朗所部在豫西南、鄂西北地区屡屡攻城占地,令袁世凯头疼不已,多次派出大军进剿,1914年2月,又派陆军总长段祺瑞兼任河南都督,令其“努力设法督饬速平为要”。其时白朗将所部改称“公民讨贼军”,又称“扶汉军”,自任大都督,发出讨袁告示称:“袁世凯狼子野心,以意思为法律,仍欲帝制自为,摈除贤士,宠任爪牙,以刀锯刺客待有功,以官爵金钱励无耻,库伦割弃而不顾,西藏叛乱而不恤,宗社党隐伏滋蔓而不思防制铲除,惟日以植党营私,排除异己,离弃兄弟,变更法制,涂饰耳目为事。摧残吾民,盖较满洲尤甚。海内分崩,民不聊生,献媚者乃称为华盛顿,即持论者亦反目为拿破仑,实则吕政、新莽不如其横酷也。朗用是痛心疾首,奋起陇亩,纠合豪杰,为民请命。故号称扶汉。”乔叙五:《记白狼事》,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1956(3);杜春和:《白朗起义》,146、321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李新、李宗一:《中华民国史》第2编第1卷(上),363页,北京,中华书局,1987。白朗虽然打出了反袁的政治旗帜,但其起事并不具备资产阶级革命的新特质,实质仍是传统农民起事的旧套路,他也不注重建立巩固的根据地,而以流动作战应付官军追剿并获取资财维持队伍。自起事后,白朗所部先后出没于河南、安徽、湖北、陕西、甘肃等省并进窥四川,虽然一度声势颇震,但终因没有稳固的根据地,部队在东征西进中缺乏依恃,又遭官军层层设防堵截,最终失败溃散。白朗也于1914年8月初在河南鲁山县因作战受伤而身亡。
总统制、内阁制与民国初年总统权力的确立及其演变
总统制、内阁制与民国初年总统权力的确立及其演变(1912-1924)[作者:崔跃峰]内容提要1911年《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在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过程中初步确立了总统权力,同时将之纳入三权分立、分权制衡的制度体系之中。
由于近代社会矛盾纷繁复杂,总统权力不断演化,大致经历了向传统复归的总统权力和军阀政争下的总统权力两个时期。
总统权力的确立对于新旧权威的转型及中国政治的近代化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却出现了变异。
从这一现象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权力、民主、制度化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实现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要认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进程,民国初年总统权力的确立及其演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因为对于一个具有浓厚封建专制传统的国家来说,国家权力的转型尤其是行政权力的转型是政治近代化的一个主要标志,总统权力则是这一转型的关键链结。
民国初年总统权力,是在1911年随着《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出现而初步确立的。
当时,资产阶级政治领袖们的本意是要建立这样一种总统权力,既赋予它足够权力,使之卓有成效地处理国内外重大事务,又要防止它蜕变为暴政,侵犯人民的自由。
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然而,随着民初政局的急剧变迁,总统权力在中国的发展却饱经风雨,甚至出现了变异。
对于这一现象,人们不免要提出疑问:“为何民主制度在中国建立如此之难?”当迈进新的千年,我们重新面临政治现代化的困惑时,深感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民初总统权力确立前中国社会的政治背景民国初年的总统权力,是以传统专制权威的覆灭为前提,而旧权威的覆灭则是国内外一系列复杂因素矛盾运作的结果。
首先,经济上的变化是促使专制皇权覆灭的根本原因。
随着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由之带来的经济上的多元化,导致社会阶层日益分化。
在资产阶级力量兴起的同时,士绅阶层却每况愈下,无法有效地担当起维护传统地方控制的责任,皇权权威所赖以依存的统治基础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集权与分权民国元年的军民分治之争
筝t‘群右2011年第9期集权与分权:民国元年的军民分治之争串陈明【摘要】民国元年“军民分治”的提出,主要试图解决辛亥革命以还,各省都督权力膨胀,及与中央政府的关系问题。
黎元洪的通电迎合了袁世凯集权中央的意图以及全国望治的大势,袁世凯亦试图将之体现于省官制方案中。
此举涉及重新调整中央与各省行政长官的利益.各方反应不一。
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争论经历了三个阶段。
步步趋于复杂。
各方意向以及不同政局变化中的相关调整,与新形势下的集权分权纠结,使民国初年政制选择曲折复杂.并为后来军阀割据、政局纷乱不已种下了祸因。
【关键词】集权分权军民分治军民合治省官制[中图分类号]l(25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1)09-0116—12“军民分治”是相对“军民合治”而言的。
清初,在沿袭明制的基础上,清朝统治者对中国本土各省的制度设计。
采取互相监督制衡的精神,力求避免权力归于一人之手,不仅各省的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皆直接统于中央,同时军队也直辖于兵部,军民绝对分治。
咸同以后,随着督抚权力的扩张,不断突破总督治军、巡抚理民的规制,督抚兼辖军民两政已然成为趋势,但清廷尚能掌管官员任命权,仍可通过对督抚频繁调动以防其坐大。
武昌起义后,独立各省纷纷脱离清廷,建立军政府。
在这一战时政权下。
都督权力不断膨胀,不仅是最高军政首长,同时兼理民政、外交事务,特别在官制设置、官员任免等方面拥有绝对权势。
加之各省都督多为本省“光复”的领导人,“省自成一局”的形象日益强化,各省设官分职。
“俨然具一独立国家之形象,以军事而论,则参谋部、军务部,无所不具;以行政机关而论.则外交司、会计检查院,无所不有”。
【11㈣”尽管在军事、外交的逼迫下,各省在联邦制下组建了南京临时政府。
但实际上中央政府的权力极其有限,“中央行政不及于各省”。
田(聊’南北统一后,袁世凯继任总统.在很长一段时间,南方的广东、江西、安徽等省仍掌握在同盟会都督手里,同时湖北、云南、四川等省.袁世凯也未能控驭。
民国初年的政局动荡与北洋军阀割据
民国初年的政局动荡与北洋军阀割据
在民国初年,中国政局一片动荡,北洋军阀割据的局面成为时代的特征。
这一时期,国家政权更迭频繁,各路军阀割据一方,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局面。
政局动荡
民国初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宣告了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然而,革命并没有带来政治上的稳定。
各种政治派别、势力在权力的争夺中展开角逐,国家一度陷入分裂和混乱之中。
这种政局动荡,直接影响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北洋军阀割据
北洋军阀是指以袁世凯为代表的一批军阀集团,他们在北洋政府的支持下,掌握着重要的军事和政治权力。
这些军阀在各地建立割据势力,实行军阀混战,割据一方,使得政治局势更加混乱。
局势影响
这种政局动荡和北洋军阀割据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经济受到破坏,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秩序混乱不堪,民不聊生成为普遍现象。
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民族独立面临严峻挑战。
民国初年的政局动荡与北洋军阀割据,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的缩影。
在这个时期,政治动荡、军阀混战,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和挑战。
唯有通过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稳定,民族的振兴富强。
民国初年的政局动荡与北洋军阀割据,凸显了中国当时政治体系的脆弱和不稳定性,也揭示了中国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
应当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加强国家治理能力,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治
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开课教案)主备课顾月仙次备课王赞逸、刘赛帅[内容主旨]1.社会进步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但维护民主共和之路艰难而曲折。
本课的重点是袁世凯篡夺权力、背叛共和以及革命党人与之斗争的历程。
2.清末民初,中国处于一个历史社会的转型期,而转型期的历史特点为新旧交替、进步和倒退并存、历史发展错综复杂。
对于教材中两部分看似矛盾的内容——社会风俗的进步与政治格局的混乱倒退,可以整合起来进行解读。
如何由整体把握对民国头十年(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特定时期)的本质的认识,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民国初年移风易俗改革、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以及军阀割据的相关史实。
认识到民初十年中国仍然处于历史社会转型期。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民国初年社会与政局相关史实的了解和梳理,提升学生“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进一步把握客观、辨证的评价历史现象和事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典型人物袁世凯的历史演变体味中国近代走向共和之路的艰难曲折,从而认识到新制度、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必经周折反复;了解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民主共和长期奋斗的史实,进而产生对革命先驱们坚持不懈、勇于献身的牺牲精神的钦佩景仰之情。
[重点与难点]:重点:袁世凯篡夺权力、背叛民主共和以及革命党人与之斗争、维护民主共和的艰难历程。
难点:对于社会转型期新旧交替、进步与倒退并存、历史发展曲折而复杂的现象的认识。
[教学说明]:1.社会进步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但维护民主共和之路艰难而曲折。
本课的重点是袁世凯篡夺权力、背叛共和以及革命党人与之斗争的历程。
2.清末民初,中国处于一个历史社会的转型期,而转型期的历史特点为新旧交替、进步和倒退并存、历史发展错综复杂。
对于教材中两部分看似矛盾的内容——社会风俗的进步与政治格局的混乱倒退,可以整合起来进行解读。
如何由整体把握对民国头十年(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特定时期)的本质的认识,这是本课的难点。
民国初年的议会政党政治为什么失败
民国初年的议会政党政治为什么失败刘松吟 12000126342013年4月17日摘要:辛亥革命实现了孙中山先生“驱除鞑虏”的目标,而为“恢复中华”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在制度上确立了民主议会制的政体,革命派和立宪派等独立的政治力量纷纷产生了一个宏伟的构想,即模仿西方民主政党政治的形式,通过竞选获得组阁资格并把中华民国建设成西方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这种议会政党政治在民国初年确实有模有样,几大政党通过激烈辩论,阐述政见,与西方的议会选举并无二致。
然而,随着宋教仁遇刺和孙中山发起的“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的失败,乃至袁世凯解散国会并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议会政党政治在风雨飘摇中彻底失败。
民国初年的政治环境纷繁复杂,失败的原因也有很多,但究其根本,议会政党政治在民国初年的失败在于超越了当时的政治现实,企图将空想的主义和照搬的政体在刚刚脱离数千年封建统治、缺乏民主基础的旧中国实现。
本文试图以背离中国国情为主要失败原因,从不同角度来探索议会政党政治失败的多方面因素。
主题词:民国初年、议会、政党政治、中央威权清朝末年,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再也没有能力维持这个庞大而繁杂的国家机器的运转。
随着武昌首义的爆发,辛亥革命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席卷全中国,清王朝最后的皇帝溥仪下诏退位,中国的历史迅速翻开新的一页——中华民国。
然而如此迅速的革命带来的是政治权威或者说权力中心的缺失。
此时,作为重建政治体系合法性的新型组织形式——政党成为实现社会整合的主要政治力量,一时间政党林立,竟达百余之多,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深入人心并达到了高潮。
而就在中华民国成立两年之后的1913年3月20日晚,刚刚成为国会多数党国民党党魁的宋教仁,正踌躇满志地准备从上海北上组阁。
一声枪响则让这个刚过而立之年的革命党领袖的议会政治梦梦断沪宁车站。
临终前,他交代了三件后事,除了捐书、托母,他要求国民党同志继续奋斗救国。
然而这个人称“议会迷”的责任内阁救国之路终究也没能走到最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初年,政局变动频繁,先后发生“二次革命”、洪宪帝制和护国运动、府院之争、张勋复辟和护法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
而隐藏于这些政治斗争背后的深层历史动向,乃是各种社会政治势力的消长兴衰,它反映了20世纪初叶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
(一)保卫民主共和制度的斗争
辛亥革命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建立了新的专制统治,肆意破坏民主共和制度。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和其他进步政治社会力量,则与之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1912年8月,宋教仁经孙中山同意后,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自己担任代理理事长。
在1912年底至1913年初进行的国会大选中,国民党在参众两院均取得了相对多数席位,宋教仁准备以国民党党魁的身份出面组阁,试图以此来限制袁世凯的独裁。
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指使凶手将宋教仁刺杀。
“宋案”发生后,袁世凯立即着手准备以武力镇压国民党的反抗。
他不经国会审议,非法与五国银行团订立“善后大借款”合同,筹措内战战费;同时,任命陆军总长段祺瑞为国务总理,组成“战时内阁”,派北洋军南下。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下令罢免国民党方面的江西都督李烈钧、安徽都督柏文蔚、广东都督胡汉民,挑起了内战。
7月,李烈钧在江西湖口、黄兴和程德全在江苏起兵讨袁, 上海、安徽、广东、福建、重庆等省区也先后宣布独立。
这就是国民党的“二次革命”。
在北洋军的进攻下,“二次革命”很快失败,孙中山、黄兴等人再次流亡海外。
袁世凯通过镇压“二次革命”扫除了国民党在南方的军事实力后,即开始了复辟帝制的活动。
1913年10月,它迫使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不久,下令解
散国民党,解散国会。
l914年5月,袁世凯宣布废除《临时约法》,颁行了由御用机构起草的《中华民国约法》,将内阁制改为总统制,以便进一步加强其独裁权力。
接着,他又通过修改《大总统选举法》,成为事实上的终身总统。
1915年底,袁世凯复辟帝制,做上了“中华帝国皇帝”。
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遭到了各种进步社会力量的反对。
1912~1914年,爆发了白朗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纵横河南、湖北、安徽、陕西、甘肃等5个省份,沉重打击了袁世凯政府的统治。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建中华革命党,其《党章》规定“以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为宗旨”,“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
中华革命党成立后,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武装斗争。
与此同时,国民党中的温和派组织了“欧事研究会”。
中华革命党和欧事研究会都参加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
以清末立宪派为主导的进步党人也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5年帝制复辟浮出水面时,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明确表达了这种立场。
他们运动进步军人蔡锷起兵反袁。
l915年年底, 蔡锷等人在云南通电反对帝制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出师川、黔、两广,各省纷纷独立。
次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不久死去。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冯国璋任副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
不久,围绕中国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问题,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发生了“府院之争”。
封建军阀张勋借“调停”之机,导演了清室复辞的丑剧。
清室复辟遭到全国各界人民的反对,很快失败。
此后,担任国务总理的段祺瑞控制着中央政局。
他坚持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集国会,对西南军阀实行“武力统一”政策。
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孙中山于1917年树起了“护法”的旗帜。
他率领部分国会议员南下广州,召开非常国会,西南军阀唐继尧.陆荣廷为了抵抗段祺瑞的“武力统一”
政策,也参加了护法。
1917年9月,以孙中山为大元帅的护法军政府成立,出兵北伐,开始了护法战争。
由于唐继尧、陆荣廷篡夺护法军政府的实际权力,排斥孙中山,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
(二)各种社会政治势力的兴衰
民国初年,在“二次革命”、洪宪帝制、护国运动、府院之争、张勋复辟和护法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频繁发生的背后,隐藏着某种深层的历史动向,这就是清朝遗旧、北洋军阀、南方军阀官僚、国民党、进步党等几种社会政治势力的消长兴衰。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王朝土崩瓦解,1912年2月清室宣告退位。
然而,君主专制制度曾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 清王朝的统治曾延续260多年,其政治影响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消失,清室残余势力在民国初年仍有相当力量。
当时,一些满蒙贵族逃到青岛、大连等地,仍从属复辟活动,被称为“宗社党”。
宗社党在内蒙和西北地区,都有一定势力。
此外,一些清朝的遗老遗少(如康有为、劳乃宣)和封建军阀张勋等,也仍然忠于清室。
1917年7月,这些清朝遗旧势力以张勋为中心,趁“府院之争”所造成的政治动荡之机演出了一场清室复辟的闹剧。
张勋复辟失败后直至1932 年伪满洲国成立期间,清室遗旧势力基本上退出当时的政治舞台。
辛亥革命爆发后,南方14个省和全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宣布独立,并成立了自己的政权——南京临时政府,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1912年4月南京临时政府北迁,中国在表面上恢复了政治统一,但实际上却陷入了更深的分裂。
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在辛亥革命后窃取了中央政权,它以清末的北洋六镇为基础,而张作霖、阎锡山、陈树藩等乘辛亥革命和民初政治动荡之机崛起的北方军阀也依附于它。
袁世凯凭借北洋军阀的实力镇压“二次革命”后,于1916年复辟
帝制,其权势达到极盛。
以北洋六镇为基础的北洋军阀内部本来就存在不同派系,它窃取中央政权后,特别是通过镇压“二次革命”取得南方各省地盘后,内部矛盾和权力斗争日趋尖锐,终于在袁世凯死后公开分裂为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和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
此外张作霖在这一时期也将自己的势力从奉天(辽宁)扩张到吉林和黑龙江,形成了奉系军阀。
直、皖两系军阀在1917年开始的护法战争中就已经开始发生公开冲突,后来奉系军阀也入关逐鹿。
这三个军阀派系先后控制北京政权达12年,并相互进行了1920年的直皖战争、1922年和1924 年的两次直奉战争。
皖系军阀在直皖战争中覆灭,直系军阀在国民革命军北伐中被消灭,奉系军阀在北伐军压力下退回关外。
1928年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归附国民政府。
至此,辛亥革命后统治中国十七年北洋军阀势力覆灭。
辛亥革命中,南方一些省份的军政大员和地方势力乘机崛起,形成了一些地方军阀,寄生于南方革命阵营。
在南京临时政府北迁后,这些军阀虽然表面上服从以袁世凯为大总统的北洋军阀政权,但都保有自己的军队和地盘, 实际上处于割据状态。
1913年,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北洋军进入南方各省,除滇、贵等西南省份外的其他各省军阀,均被袁世凯剪除。
1915年,滇、贵等省凭借自己的军事实力发起护国战争,粉碎了袁世凯的帝制复辟,唐继尧、陆荣廷等西南军阀因此坐大。
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控制北京政权,对西南军阀实行“武力统一”政策,后者乃被迫同孙中山合作,发动护法战争。
在护法战争中,西南军阀排斥孙中山,并互相争斗,有的覆灭,有的后来归附于广东国民政府,有的则继续割据混战。
在清末,以同盟会为代表的民主革命派和成立各种团体的立宪派是中国政坛上的两个主要派别。
辛亥革命爆发后,各种政治力量不断分化和重组,同盟会演化成为国民党。
此时的国民党虽然在政治上还保存有同盟会的底色, 但在很大程度上
已经蜕化成为了~个人员庞杂的官僚政客集团。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被袁世凯政府指为“乱党”,其在国会中的议员也被驱逐。
l914年。
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了中华革命党,继续从事反袁斗争。
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旧国会恢复,国民党议员形成了所谓“商榷系”,在“府院之争”中站在总统黎元洪一边,反对总理段祺瑞。
l917年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拒绝恢复旧国会,部分国民党议员跟随孙中山南下广州护法。
辛亥革命后,清末的立宪派和拥护共和的清政府旧官僚经不断分化重组,形成了进步党。
进步党最初同袁世凯合作,但在“二次革命”被镇压后也遭到袁世凯的排斥。
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后旧国会恢复,进步党议员形成了所谓“研究系”,在“府院之争”中倾向于总理段祺瑞。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拒绝恢复旧国会, 研究系无处栖身,从中国政治舞台上消失。
就在上述各种社会政治力量相互角逐的时候,一种新的政治力量在民国初年勃然兴起。
当时,由于辛亥革命后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守旧势力掀起尊孔复辟逆流。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一些激进知识分子于是发起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前期高揭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推崇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两年后中国爆发五四爱国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迅速增强。
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转向社会主义,追随他们的是一批在五四运动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知识分子。
这些人信奉马克思主义,主张对外反对西方列强,对内反对封建军阀。
他们吸取俄国布尔什维主义的活动方式,秘密组织政党、从事工农运动。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