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的中国政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初年,政局变动频繁,先后发生“二次革命”、洪宪帝制和护国运动、府院之争、张勋复辟和护法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
而隐藏于这些政治斗争背后的深层历史动向,乃是各种社会政治势力的消长兴衰,它反映了20世纪初叶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
(一)保卫民主共和制度的斗争
辛亥革命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建立了新的专制统治,肆意破坏民主共和制度。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和其他进步政治社会力量,则与之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1912年8月,宋教仁经孙中山同意后,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自己担任代理理事长。
在1912年底至1913年初进行的国会大选中,国民党在参众两院均取得了相对多数席位,宋教仁准备以国民党党魁的身份出面组阁,试图以此来限制袁世凯的独裁。
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指使凶手将宋教仁刺杀。
“宋案”发生后,袁世凯立即着手准备以武力镇压国民党的反抗。
他不经国会审议,非法与五国银行团订立“善后大借款”合同,筹措内战战费;同时,任命陆军总长段祺瑞为国务总理,组成“战时内阁”,派北洋军南下。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下令罢免国民党方面的江西都督李烈钧、安徽都督柏文蔚、广东都督胡汉民,挑起了内战。
7月,李烈钧在江西湖口、黄兴和程德全在江苏起兵讨袁, 上海、安徽、广东、福建、重庆等省区也先后宣布独立。
这就是国民党的“二次革命”。
在北洋军的进攻下,“二次革命”很快失败,孙中山、黄兴等人再次流亡海外。
袁世凯通过镇压“二次革命”扫除了国民党在南方的军事实力后,即开始了复辟帝制的活动。
1913年10月,它迫使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不久,下令解
散国民党,解散国会。
l914年5月,袁世凯宣布废除《临时约法》,颁行了由御用机构起草的《中华民国约法》,将内阁制改为总统制,以便进一步加强其独裁权力。
接着,他又通过修改《大总统选举法》,成为事实上的终身总统。
1915年底,袁世凯复辟帝制,做上了“中华帝国皇帝”。
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遭到了各种进步社会力量的反对。
1912~1914年,爆发了白朗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纵横河南、湖北、安徽、陕西、甘肃等5个省份,沉重打击了袁世凯政府的统治。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建中华革命党,其《党章》规定“以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为宗旨”,“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
中华革命党成立后,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武装斗争。
与此同时,国民党中的温和派组织了“欧事研究会”。
中华革命党和欧事研究会都参加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
以清末立宪派为主导的进步党人也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5年帝制复辟浮出水面时,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明确表达了这种立场。
他们运动进步军人蔡锷起兵反袁。
l915年年底, 蔡锷等人在云南通电反对帝制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出师川、黔、两广,各省纷纷独立。
次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不久死去。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冯国璋任副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
不久,围绕中国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问题,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发生了“府院之争”。
封建军阀张勋借“调停”之机,导演了清室复辞的丑剧。
清室复辟遭到全国各界人民的反对,很快失败。
此后,担任国务总理的段祺瑞控制着中央政局。
他坚持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集国会,对西南军阀实行“武力统一”政策。
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孙中山于1917年树起了“护法”的旗帜。
他率领部分国会议员南下广州,召开非常国会,西南军阀唐继尧.陆荣廷为了抵抗段祺瑞的“武力统一”
政策,也参加了护法。
1917年9月,以孙中山为大元帅的护法军政府成立,出兵北伐,开始了护法战争。
由于唐继尧、陆荣廷篡夺护法军政府的实际权力,排斥孙中山,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
(二)各种社会政治势力的兴衰
民国初年,在“二次革命”、洪宪帝制、护国运动、府院之争、张勋复辟和护法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频繁发生的背后,隐藏着某种深层的历史动向,这就是清朝遗旧、北洋军阀、南方军阀官僚、国民党、进步党等几种社会政治势力的消长兴衰。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王朝土崩瓦解,1912年2月清室宣告退位。
然而,君主专制制度曾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 清王朝的统治曾延续260多年,其政治影响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消失,清室残余势力在民国初年仍有相当力量。
当时,一些满蒙贵族逃到青岛、大连等地,仍从属复辟活动,被称为“宗社党”。
宗社党在内蒙和西北地区,都有一定势力。
此外,一些清朝的遗老遗少(如康有为、劳乃宣)和封建军阀张勋等,也仍然忠于清室。
1917年7月,这些清朝遗旧势力以张勋为中心,趁“府院之争”所造成的政治动荡之机演出了一场清室复辟的闹剧。
张勋复辟失败后直至1932 年伪满洲国成立期间,清室遗旧势力基本上退出当时的政治舞台。
辛亥革命爆发后,南方14个省和全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宣布独立,并成立了自己的政权——南京临时政府,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1912年4月南京临时政府北迁,中国在表面上恢复了政治统一,但实际上却陷入了更深的分裂。
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在辛亥革命后窃取了中央政权,它以清末的北洋六镇为基础,而张作霖、阎锡山、陈树藩等乘辛亥革命和民初政治动荡之机崛起的北方军阀也依附于它。
袁世凯凭借北洋军阀的实力镇压“二次革命”后,于1916年复辟
帝制,其权势达到极盛。
以北洋六镇为基础的北洋军阀内部本来就存在不同派系,它窃取中央政权后,特别是通过镇压“二次革命”取得南方各省地盘后,内部矛盾和权力斗争日趋尖锐,终于在袁世凯死后公开分裂为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和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
此外张作霖在这一时期也将自己的势力从奉天(辽宁)扩张到吉林和黑龙江,形成了奉系军阀。
直、皖两系军阀在1917年开始的护法战争中就已经开始发生公开冲突,后来奉系军阀也入关逐鹿。
这三个军阀派系先后控制北京政权达12年,并相互进行了1920年的直皖战争、1922年和1924 年的两次直奉战争。
皖系军阀在直皖战争中覆灭,直系军阀在国民革命军北伐中被消灭,奉系军阀在北伐军压力下退回关外。
1928年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归附国民政府。
至此,辛亥革命后统治中国十七年北洋军阀势力覆灭。
辛亥革命中,南方一些省份的军政大员和地方势力乘机崛起,形成了一些地方军阀,寄生于南方革命阵营。
在南京临时政府北迁后,这些军阀虽然表面上服从以袁世凯为大总统的北洋军阀政权,但都保有自己的军队和地盘, 实际上处于割据状态。
1913年,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北洋军进入南方各省,除滇、贵等西南省份外的其他各省军阀,均被袁世凯剪除。
1915年,滇、贵等省凭借自己的军事实力发起护国战争,粉碎了袁世凯的帝制复辟,唐继尧、陆荣廷等西南军阀因此坐大。
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控制北京政权,对西南军阀实行“武力统一”政策,后者乃被迫同孙中山合作,发动护法战争。
在护法战争中,西南军阀排斥孙中山,并互相争斗,有的覆灭,有的后来归附于广东国民政府,有的则继续割据混战。
在清末,以同盟会为代表的民主革命派和成立各种团体的立宪派是中国政坛上的两个主要派别。
辛亥革命爆发后,各种政治力量不断分化和重组,同盟会演化成为国民党。
此时的国民党虽然在政治上还保存有同盟会的底色, 但在很大程度上
已经蜕化成为了~个人员庞杂的官僚政客集团。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被袁世凯政府指为“乱党”,其在国会中的议员也被驱逐。
l914年。
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了中华革命党,继续从事反袁斗争。
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旧国会恢复,国民党议员形成了所谓“商榷系”,在“府院之争”中站在总统黎元洪一边,反对总理段祺瑞。
l917年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拒绝恢复旧国会,部分国民党议员跟随孙中山南下广州护法。
辛亥革命后,清末的立宪派和拥护共和的清政府旧官僚经不断分化重组,形成了进步党。
进步党最初同袁世凯合作,但在“二次革命”被镇压后也遭到袁世凯的排斥。
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后旧国会恢复,进步党议员形成了所谓“研究系”,在“府院之争”中倾向于总理段祺瑞。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拒绝恢复旧国会, 研究系无处栖身,从中国政治舞台上消失。
就在上述各种社会政治力量相互角逐的时候,一种新的政治力量在民国初年勃然兴起。
当时,由于辛亥革命后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守旧势力掀起尊孔复辟逆流。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一些激进知识分子于是发起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前期高揭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推崇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两年后中国爆发五四爱国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迅速增强。
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转向社会主义,追随他们的是一批在五四运动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知识分子。
这些人信奉马克思主义,主张对外反对西方列强,对内反对封建军阀。
他们吸取俄国布尔什维主义的活动方式,秘密组织政党、从事工农运动。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