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民国初年(一)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五章
第二节 袁世凯统治下的新闻传播事业
一、袁世凯对各种报刊的控制和收买
袁世凯颁发了有利于新闻传播的法令,客观上促进了新闻业的 发展。 但袁世凯对报刊、舆论是要进行控制,主要手段有以下几点: 第一, 创办御用报纸。 第二, 收买报纸或报人。 第三, 迫害和摧残反对派的报刊。 第四,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为封建军阀独裁统治服务的新闻 法律制度。
第四节 新闻业务的变迁和著名采访记者的诞生
一、新闻业务的变迁
为加强新闻报道,通讯社开始发展起来: 1912年长沙成立了湖南通讯社、湖南新闻社。 1912年11月1日广州再次出现公民通讯社。 上海第一家通讯社于1912年8月31日诞生,李卓民主办。
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是新闻编译社,由邵飘萍创办,北洋 政府时期中国最早一家比较有影响的通讯社,1916年8月 成立;和国闻通讯社,于1921年创办于上海。胡政之参与 筹办并担任主编。
第二节 袁世凯统治下的新闻传播事业
三、袁世凯时期有关新闻传播事业的立法活动
1914年4月2日,袁世凯政府制定与颁布了《报纸条例》。 12月5日,袁世凯政府又颁布了《出版法》。
1915年7月10日,袁世凯政府以大总统的名义公布了《修 正报纸条例》。
1915年,袁世凯政府还颁布了《新闻电报章程》、《电 信条例》、《著作权法》等法律。
当时的新闻界出现了一些怪现象: 1.涌现了一大批以敛财为目的的报纸。 2.出现了一些“马路小报”和“鬼报”。
第四节 新闻业务的变迁和著名采访记者的诞生
一、新闻业务的变迁
这一时期的主流报刊,在新闻业务活动上还是有进步有变化的:
第一,新闻通讯开始崭露头角,受到更多的重视。 第二,副刊有了大的发展。 第三,图片报道的改进与发展。
二、新闻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纸的泛滥
中国新闻史期末复习 方汉奇
第二章《察》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威廉米怜,主要内容宗教《万国公报》林乐知,内容为宗教宣传淡化,时事色彩强烈《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郭立士,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内容由宗教、俗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组成,文学通俗、宣扬西方文化优越近代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1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2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3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章《循环日报》创刊于香港,王韬担任主笔,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以政论为灵魂王韬与郑观应的新闻思想:1办报立业2上传民意下达政令,达内事于外,同外情于内3自由思想4文风直抒胸臆5招人应知识广博6制定报律第一批国人自办报特点:1创办者自身份比较复杂2报刊一般是私营性质3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宣传者4表现出的亲率爱国思想5参照外国报刊模式6报刊外境困难(经济读者少)7主要集中在汉口、香港、上海、广州维新派的主要报刊:康有为《万国公报》:以论讲洋务为主,后改名为《中外纪闻》上海强学会《强学报》:政治色彩更浓梁启超《时务报》上海、梁启超任主编、维新派最主要舆论阵地,发行量最高的国人报刊维新派办报特点:1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2新闻报道中夹带评论3改进编辑工作4重视采访工作5运用图书历史贡献:1向读者进行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2向读者进行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3推动维新运动发展,促进变法实现4冲破了封建统治着对报刊出版的限制5开政治家办报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社会地位6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1报刊数量多2办报地区广(内地)3报刊种类多(文娱性,主流宣传维新变法政论)报章文体:王韬首先在循环日报上使用,在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的最好特点: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又是还加以口语和外来语,是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体。
为“五四”运动白话文开创先河。
5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五章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1年12月25日各省代表会在南京开正式选举临时大总统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1912年1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在亚洲的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转折。
南京临时政府的新闻政策:一、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中予以保护.二、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三、废止亡清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旧法规,颁布促进新闻事业的新法令。
上述法律、法令确立了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新闻内法制原则,标志着自由新闻体在中国的形成。
“暂行报律”事件1912 年3 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暂行报律》。
后引起上海报界和章太炎反对,孙中山知道此事后,就下令撤销《暂行报律》。
“暂行报律”事件反映了孙中山的尊重舆论和办事策略,也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矛盾与斗争。
基本内容:①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②“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③“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1912年3 月12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人民群众的言论出版自由,第一次载入了国家根本大法。
新闻业的短暂繁荣自由新闻体制确立后,新闻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有人把武昌起义后的半年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
全国的报纸有100多家猛增到500家,总销数达4200万份。
新闻史笔记 名词解释
第一章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读开元杂报> 2,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 3.敦煌进奏院状4,中国最早出现印刷品时间 5.都进奏院设立 6.宋代的邸报7,小报出现和特点 8.<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 9,雕版印刷报纸出现10.清代提塘报房的出现 11.京报12.辕门抄13.清代提塘,提塘报房,民间报房的关系.第二章近代报刊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3.<蜜蜂华报>4.<广州纪录报>5.<广州周报>6.<中国丛报>7.<德臣报> 8.<子子剌报> 9.<遐迩惯珍>10.<布告篇> 11.<香港船头货价纸> 12.<香港华字日报> 13.<北华捷报> 14.<字林西报> 15.路透社16.<六合丛谈> 17.<万国公报> 18.<申报>19.<字林沪报> 20.<新闻报> 21,<上海新报> 22.电报传送新闻稿 23.<东行日记> 24.<消闲报>25.<时报> 26.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第三章国人办报1.林则徐,魏源2.王韬,郑关应的新闻思想3,<昭文新报>4,<汇报> 5.<述报> 6.<循环日报>办报宗旨7.报章文体 ,文集 8.<中外纪闻> 9.<强学报>10.<时务报> 11.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特点12.维新东南西北五报13.维新报刊历史作用和贡献14.报章文体特点,梁启超的阐述 15.<沙架免度新录>16,<檀山新报> 17.<叻报>第四章辛亥时期1.<中国日报>2.<民报>3.<民报><新民丛报>论战4.苏报案5.<国民日日报><警钟日报><中国白话报>6,君宪派报纸7.<大公报> 8.<京话日报><东方杂志>9.<时报>贡献10.上海武汉两个办报基地工业11.于右任和他的报纸12.<大江报><商务报> 13,<伊犁白话报> 14.中兴通讯社15,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特点16.资产阶级改良派新闻思想17.革命派新闻思想18.新闻业务工作的改进第五章民国初年1.暂行报律风波2.横三民 3.葵丑报灾4.<电信条例>5.民国初年新闻法律的特点和反动本质6.邵飘萍两社7.黄远生新闻通讯特点 8.黄远生四能说代表作9.<实际应用新闻学> 10.民初三大名记者11.报纸的企业化与商业性大报地位上升第六章五四时期1.<新青年>2.<每周评论>3.<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4.<本志宣言>5.第一批工人报刊6.中俄通讯社7,五四时期新闻工作改革8.矍秋白代表作, 9.周恩来旅欧通信10.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11.<新闻周刊>12.<新闻学>13,中国第一次出席国际新闻会议第七章中共成立和大革命时期1,<向导> 2.<前锋> 3,<先驱>4.<中国青年>5.<劳动周刊>6.<真报>7,中共早期报刊特点8,国共合作后三个报刊9<热血日报> 10,诚言事件11,<中国军人>12.成舍我世界报系13.大公报八字方针,(经历的几个时期)14,哈乐滨广播电台, 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15,厦门大学报系16,《中国报学史》第八章十年内战时期1.<中央日报> 2,中央社方针 3.<红旗日报>4,<红星报> 5,<红色中华报> 6,<青年实话>7,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特点和意义8,<新中华报> 9,<救国报> 10,史量才改革和之死11.新生事件, 12,邹韬奋报刊活动与韬奋精神,代表作13,范长江代表作, 14,斯诺 15,<中国报学史>第九章抗日时期1.<解放日报> 2,延安新华广播电台3,<解放日报>改革4,三斯5,<救亡日报> 6,<群众><新华日报>7,青记8,国新社 9,弘报三法10,译报每日译报<文汇报>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国统区每三条道路, <观察>周刊2,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三次战斗转移3,反客里空运动 4,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5,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6,新华社改革 7,<人民日报>第十一章社会主义新闻事业1.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与新闻业务的探索与改进2.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3,<人民日报>改革4,新华社改革, 广播工作改革第十二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2,三个杂文专栏3,毛泽东新闻思想评价4,刘少奇新闻思想 5,邓拓新闻思想第十三章不考第十四章1,论述新闻传播观念的变化2,新闻舆论监督3,广播电视新闻调查4,传播媒介产业化的发展第十五章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1,<中国计算机报> 2,广州日报报业集团3,<半月谈>4,<瞭望> 5,<新周刊> 6,新华网7,珠江模式与地方台改革 8,广播的变化趋势9,电视新闻改革10,中国广播影视集团11,<神州学人> 12,新闻学研究的特点第十六章港,澳,台1,报禁三限 2,<自立晚报> 3,台视,中视,华视4,<信报> <成报><明报> 5,无线,亚视设的中英文两台6,新华社澳门分社,。
第五章 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
第五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本章知识点:1. 民国临时期政府的新闻政策2. 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3. 袁世凯的新闻控制4. 这一时期新闻业务的转变5. 黄远生新闻通讯的特点本章内容:第一节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一、民国临时政府的新闻政策武昌起义后,新建立的政权机关在其所颁布的法令中,一般都写上了保障言论出版自由的条款。
各地军政府当局对出版发行也都采取支持的态度,一时出版许多报刊。
1912年3月4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暂行报律》基本内容为:1、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2、"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3、"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3月6日,上海报界俱进会代表十几家报纸表示坚决反对。
3月7日,章太炎在上海各报同时刊出《却还内务部所定报律议》一文,指出杀人行劫之律未定而先定报律是本末倒置。
孙中山知道此事后,于3月9日下令撤销《暂行报律》,1912年3月12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人民群众的言论出版自由,第一次载入了国家根本大法。
"暂行报律"事件反映了孙中山的尊重舆论和办事策略,也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矛盾与斗争。
但也有人从"绝对新闻自由"的观点出发,反对任何报律。
这表现出当时资产阶级新闻界思想还很幼稚,不懂得那种"自由"的实质和危害。
二、新闻事业的繁荣与政党报刊的蜂起(一)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1911年武昌起义,给我国新闻界注入了新的活力,新闻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家,总销数达到4200万份。
这两个数字都超过历史最高纪录。
北京新创办的报纸最多,有50家,以下依次是:上海40多家,天津35家,广州30家,浙江20多家,四川20多家,湖南11家,武汉9家,其他地方也出版了一些报纸。
第五章 民国初期的新闻传播
(一)黄远生
(1)生平及新闻活动 (2)新闻业务上的成就 (3)新闻思想
(一)黄远生
民国初年名记者最杰出代表,戈公振在《中 国报业史》中称他为“报界奇才”
(1)生平及新闻活动 创办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庸言》杂志、
任《时报》、《申报民公报》、《论衡》、《东方杂志》撰 稿。
1、新闻实践与新闻研究活动
1911,浙江《汉民日报》主笔 1914年东渡日本留学、创办东京通讯社
1916年回国为上海《申报》《时报》《时 事新报》撰写时评,之后成为《申报》驻京 特派记者,8月创办新闻编译社,开展新闻 采访报道活动
(1)新闻实践与新闻研究活动
1918年10月,独立创办大型日报《京报》, 自任社长并兼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讲师。
(3)新闻思想
①强调报刊的舆论监督:“报纸应主持公理, 指斥时弊”
②新闻报道要真实、精确,客观、系统 ③记者要加强自身修养和基本功训练,作到
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走,耳能听,手能 写
(二)邵飘萍
1、新闻实践与新闻研究活动 2、新闻思想 3、采访艺术 4、新闻业务专长 5、新闻事业成就
1919年8月,再次流亡日本,任大阪《朝日 新闻》特约记者。
1920年回国后,恢复《京报》,锐意改革, 使该报成为北方很有影响的大报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1.试述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的繁荣及其原因。
答:(1)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繁荣的表现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新闻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有人把武昌起义后的半年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
新闻事业的繁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报刊种数剧增。
据戈公振《中国报学史》记录,在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家。
另据1912年北京政府内务部公布的报告说,从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到10月22日的8个月内,在内务部注册立案的北京报纸有89家。
②报刊销数猛增。
《中国报学史》记录,武昌起义后半年内,全国报纸总销数达到4200万份,这个数字超过了历史最高记录。
(2)民国初年新闻事业大发展的原因①旧的禁令废除。
武昌起义后,所谓的《大清报律》等法规形同虚设,限制办报和束缚办报人手脚的各种禁令,大多自行废弛。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通电全国新闻界宣布:“满清行用之报律,军兴以来,未经民国政府明白宣示,自无继续之效力。
”至于前清的《著作权章程》,因其没有同民国国体相抵触的内容,决定在未颁行新的著作权法前暂时援用。
②新的自由新闻法律体系在中国的建立。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立即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制,保障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
一是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之中,如1912年3月11日颁行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2章第6条第4款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二是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
③革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和推动。
在辛亥革命进行中和中华民国成立后,革命党立刻在其所控制的地区,按照言论出版自由的理念,建立起自由新闻体制。
各地政权机关都在所颁布的法令和签署的协定中,写有保护言论出版自由之类的条款。
④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影响。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针对《大清报律》废止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的状况,由内务部参事林长民草拟了一个简单的条例《中华民国暂行报律》。
中华民国史大纲
中华民国史大纲课程编号:总学时: 54 总学分:3分开课学期:第五学期课程名称:中华民国史专题英文名称:A special subject on the history of Republican China本课程按照绪论、政治、经济、对外关系、边疆民族关系、社会阶层等专题讲授中华民国的历史,使学生对中华民国的历史能够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意在培养学生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使学生掌握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视野和多元化的理论思维能力。
本课程也是本科生中国近现代史必修课程的一个强化和补充。
第一章辛亥革命前的中国第一节清朝统治的衰落和资本主义列强的侵入第二节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第三节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第四节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人民群众的自发斗争第五节中国同盟会的成立第六节中国同盟会成立后的革命斗争第七节各阶层人民自发反抗运动的蓬勃发展第八节资产阶级立宪运动和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第九节同盟会革命活动的挫折和国内中部地区革命组织的发展第十节保路风潮第十一节武昌起义和各省响应第十二节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第二章(1912-1916)第一节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和国内政局第二节北洋军阀集团与同盟会矛盾的尖锐化第三节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边疆的侵略和善后大借款第四节二次革命及其相关的斗争第五节民国初年的社会经济和财政状况第六节北洋政府封建专制统治制度的确立第七节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和袁世凯称帝第八节中华革命党和欧事研究会坚持反袁斗争第九节护国战争的发动与帝制取消第三章(1916-1920)第一节袁世凯死后的国内政局第二节府院之争和张勋复辟第三节西南军阀的纷起第四节孙中山南下护法和南北战争第五节段祺瑞的卖国与独裁第六节南北议和第七节五四运动第八节直皖战争第四章(1920-1924)第一节动荡中的南北政局第二节第一次直奉战争及战后政治第三节西南的“联省自治”与军阀混战第四节孙中山的奋斗与转向第五节黎元洪被逐与曹锟贿选第六节第二次直奉战争和北京政变第七节1920年代的中国经济第五章(1924-1926)第一节第二次直奉战争后的北京政治第二节善后会议:和平统一的最后尝试第三节初期国共合作第四节五卅事件及其引发的大规模群众运动第五节北伐前中外关系格局的演变第六节南北军阀混战与临时执政府的终结第七节南北军政格局的攻守势易第六章(1926-1928)第一节北伐初期的胜利与东南、西北、西南的形势变化第二节国民政府迁都武汉与北洋军阀以奉系为中心的联合第三节列强分化中国革命与蒋介石发动政变第四节武汉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与汪精卫集团分共第五节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和北洋军阀政权的覆灭第七章(1928-1931)第一节国民政府统一局面的初步形成第二节国民政府建立初期的内政与外交第三节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和战争第四节反蒋派大联合与中原大战第五节发展中的国共矛盾及南京政府的“剿共”战争第六节国民党内矛盾的发展和各派联合统治的确立第八章(1932-1937)第一节“一•二八”淞沪抗战和伪满洲国的成立第二节华北军民抗战的开展和国民党内部的分化第三节国民党统治的加强第四节国民政府对苏区的“围剿”第五节华北事变和国民政府的对策第六节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第七节西安事变第八节国民党由内战转向抗日第九节国民政府的财政金融第十节国民政府的经济第十一节国民政府的教育和学术研究第九章(1937-1941)第一节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第二节抗战爆发初期的对日作战第三节国民政府战时政治体制的确立和运作第四节正面战场的继续作战第五节日本的以华治华策略与汪精卫集团降日第六节相持阶段到来后的正面战场第七节相持阶段到来后的敌后战场第八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局部危机国统区的民主宪政与民众救亡运动第九节国统区的经济第十节日伪对沦陷区的统治第十一节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中外关系第十章(1941-1945)第一节中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第二节中国战场的持久抗战第三节抗日后期的国统区第四节抗日战争后期的敌后解放区第五节抗日战争后期的沦陷区第六节中国对同盟国的外交关系第七节豫湘桂战役与中国战场的局部反攻第八节战后中国政治的设计和争执第九节抗日战争的胜利第十一章(1945-1947)第一节抗战胜利与战后初期的国内政治第三节战后中国的内政与外交第四节国内冲突的焦点——东北第五节全面内战的爆发与国共关系的破裂第六节国民党的重点进攻与统治危机第十二章(1947-1949)第一节国民党最后的总动员第二节国民党军战略攻势地位的丧失第三节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和国民党强化统治的措施第四节国民党军战略决战的失败(上)第五节国民党军战略决战的失败(下)第六节国民党政府财政和社会经济的总崩溃第七节蒋介石引退和北平和平谈判第八节中华民国的覆灭第九节国共对外政策第十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P1)(1)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口头传播,还有作为辅助手段的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
最早的带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
(2)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传播载体早期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造纸术发明后,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3)三国和魏晋南北朝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烽燧也被继续沿用。
社会上传播手段普遍采用的是童谣和谣言,传播载体既有木简、竹简,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开元杂报:(P5)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这种朝政简报被抄袭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代人孙樵《经纬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中国最早的报纸。
)有关明代“邸报”的几个问题:(P17)明代邸报的别称:邸抄、朝报、除目、京报明代邸报大体上包括这样一些内容:皇帝的谕旨。
皇帝的起居言行和有关皇室的各类消息。
官吏的任免和觐见。
官僚们的章奏。
军事信息。
社会新闻。
此外,邸报还附有“鼎甲单”,及时报道有关科举方面的最新信息。
明代“邸报”基本上每日发行。
“邸报”的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万历邸钞》、《天变邸抄》和《急选报》(P20)《万历邸钞》:《万历邸钞》这部抄本是将万历一朝的“邸抄”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而成的。
抄录者在摘录的过程中,作了一些编辑整理的工作。
因此,它只是部分地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天变邸抄》:《天变邸抄》是被一些明人的文集当做附录保存下来的一篇有关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道。
这一报道,是从当时出版的民间报房发行的“邸钞”上转录下来的。
《急选报》: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由雕版印刷。
它的发现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八年就已经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一、不定项选择题1.“报界黄金时代”指的是()。
A.1912年2月以后B.1932年2月以后C.明末清初D.五四青年运动时期【答案】A【解析】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十年前的100多种,猛增到近500种,总销售数量达4200万份,这两个数字都突破了历史的最高纪录。
其中,仅1912年2月以后,到北京民政部门登记要求创办的报纸就达到90多种,被称为“报界黄金时代”。
2.“横三民”指的是()。
A.《中华民报》B.《民国新闻》C.《民权报》D.《国民公报》【答案】ABC【解析】自由党在上海创办的《民权报》以言论激烈闻名于世,提出“以暴易暴,惨五人道,欲真共和,重在改造”等激进的口号。
由此,《民权报》和“同盟会一国民党”系统的《中华民报》和《民国新闻》一起,被人们并称为“横三民”。
3.民国初年,新闻业务活动积极方面的表现为()。
A.新闻通讯开始崭露头角,受到更多的重视B.副刊有了大的发展C.为了加强新闻报道,通讯社开始发展起来D.图片报道的改进与发展【答案】ABCD【解析】这一时期,在政党、政客普遍投资办报的大气候之下,当时的新闻界虽然出现了一些怪现象如:涌现了一大批以敛财为目的的报纸,但是主流报刊在新闻业务活动上还是有进步、有变化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闻通讯开始崭露头角,受到更多的重视;副刊有了大的发展;图片报道的改进与发展;为了加强新闻报道,通讯社开始发展起来。
4.北京地区“具有现代通讯社观念的第一个新闻通讯机构”为()。
A.国闻通讯社B.新闻编译社C.新华通讯社D.中新社【答案】B【解析】邵飘萍“于民国七年,创办新闻编译社于北京,是为我国人在北京有通讯社之始。
”由于该通讯机构重视新闻采访,可以获得不少最新最真的消息,新闻编译社的稿件很受欢迎。
该社稿件主要供给北京各报,外国驻京记者也多有参考,虽然不具备面向全国媒体发稿的实力,但仍是北京地区“具有现代通讯社观念的第一个新闻通讯机构”。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学前教育1912-1919)
一)1912――1913年,民国教育部制定 颁布资产阶级性质的“壬子·癸丑学制”。
• 1912、9月,颁布了《学校系统令》(壬子学制)。规定: 初小4年,高小3年,中学4年,师范本科4年,预科1年, 专门学校本科3-4年,预科1年,高等师范本科3年,预科 1年,大学本科3-4年,预科3年。
• 1913、8月,陆续公布《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师范 教育令》《专门学校令》《大学令》《小学规则及课程表》 《中学校龄施行规则》《师范学校规程》《高等师范学校 规程》《公私立专门学校规程》1909年)《高级蒙台梭利方法》 (1917年)、《童年的秘密》(1933年)等。 《蒙台梭利方法》是总结她的“儿童之家”的教 育经验所著,尤为著名。蒙台梭利教育法由三要 素构成,是:有准备的环境、谦卑的教师和儿童 需求的工作材料。
二、建立蒙养园制度
1911年辛亥革命后,1912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建 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并组建了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蔡元培任教育总 长。教育部成立后,实行了一系列对清末教育的 改革。
• 191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日本人今西嘉藏著、但焘译的 《蒙台梭利教育法》,该书较为详细地论述了蒙台梭利教 育法原理。
• 1914、1915年前后顾树森等人宣传介绍蒙台梭利教育思 想造成了一定声势。
蒙台梭利 • 玛利亚 ·蒙台梭利(1870――1952),意大利人。
是继福禄倍尔之后的一位著名的幼儿教育家。 活动: 1907年创办“儿童之家”。 理论: 主要著作《教育人类学》(1809年)、《蒙
• 直接从西方系统地介绍福禄倍尔的幼儿教育思想 是在中华民国成立以后。
福禄倍尔 • 弗里德里奇·福禄倍尔(Friedrich Froedel,1782-1852)
第5章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复习笔记一、民国初年政党报纸的繁荣1.政党报纸大发展的历史背景民国初年新闻事业大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旧的禁令的废除。
(2)新的自由新闻法律体系在中国的建立。
(3)革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和推动。
(4)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影响。
(5)国人与业界对报刊和报人的过高期待和自诩。
2.新闻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纸的泛滥(1)新出版的报纸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新建立的各级政权机关的机关报。
(2)在这些报刊中,数量最多、发展最快的是政党报纸。
(3)为了在国会中争取更多的席位,具有实力的国民党和进步党两大系统,竞相创办报刊作为自己的舆论机关。
(4)除了“同盟会一国民党”和“共和党—进步党”两大政党系统的报刊外,一些小政党、政治团体和个人也办起了不少报刊。
(5)和全国范围内的办报高潮相配合,这一时期在国内的一些主要省市,还办起了一批有专人从事新闻采访并向报社发稿的通讯社。
二、袁世凯统治下的新闻事业1.袁世凯对各种报刊的控制和收买袁世凯控制舆论和新闻界的主要手段有以下几点:(1)创办御用报纸。
(2)收买报纸或报人。
(3)迫害和摧残反对派的报刊。
(4)通过立法手段,以总统、中央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各级地方政府的名义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逐步建立起一个为其封建军阀独裁统治服务的新闻法律制度。
2.报界的反袁斗争(1)1913年3月20目袁世凯便唆使赵秉钧派人在上海将宋教仁刺杀。
为了瞒天欺世,京师警察厅在1913年3月11日,即宋教仁事件发生前夕,就向各报转发了陆军部、内务部的命令,以防止泄露外交、军事机密为借口,宣告自即日起由陆军部派员对各报拟刊载的新闻稿实行预检。
(2)同月,内务部通令各地报刊不得使用“万恶政府”、“政府杀人”、“民贼独夫”等字样,违者从严取缔。
从此,报馆、报人被警告训斥、传讯罚款、搜查封禁、直至被捕被杀的事件接连不断,一大批国民党系统的报纸遭封禁。
(3)上海《民立报》从宋案发生的第二天起,每天以整版篇幅连续报道宋案的经过,广州创办了《讨袁报》,一些报纸也出版了反袁专刊。
中华民国初期
名,次长取实,9部次长中的8部由同盟会骨干担任。加上立宪 派、旧官僚的总长不常到部办公,各部政务实际上由次长代理, 所以人称之为次长内阁
陆军总长 黄兴 次长蒋作宾 外交 王宠惠 魏辰组 教育 蔡元培 景耀月 实业 交通 内务 司法 海军 财政 张謇 汤寿潜 程德全 伍廷芳 黄钟英 陈锦涛 马君武 于右任 居正 吕志伊 汤芗铭 王鸿猷
独立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汉口会议,会议作出了两项重要决 定,一是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按大纲组织 政府;二是空出临时总统的位置,以待袁世凯反正 正当各省都督府代表大会开会之时,12月2日南京攻克,于是决 定会议移至南京。会议在组织政府选举大元帅时斗争激烈,上海 方面要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副之,武昌方面反之。正当这时, 孙中山从海外归来,于是同盟会主张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得到代表会代表同意。12月29日,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南京 临时政府大总统,但会议还决定,如果袁世凯反正,孙中山必须 让位,严守南北议和达成的协议。
专题二 中华民国初期(1912-1919)
主讲:赵喜军
概
言
关于民国历史的分期: 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时期,时间不长, 从1912——1949,总共才37年,却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1912年1月1日——4月1日为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912、3、10——1928年6月为北京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1927年4月——1949年10月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912-1928年的北京北洋政府时期,又明显分 为4个阶段: 1912-1916年,袁世凯统治时期 1916-1920年,皖系段祺瑞统治时期 1920-1924年,直系曹锟统治时期 1924-1928年,奉系张作霖统治时期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时作业第五单元晚清时期至民国初年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检测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至民国初年: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收缴鸦片时曾作出论断:“即其(英国)船坚炮利,亦只能取胜于外洋,而不能施技于内港。
……即除却鸦片一项,专做正经买卖,彼亦断不肯舍此码头。
”据此可知,林则徐( )A.错误判断了战争形势B.高度肯定了清军实力C.客观分析了战争诱因D.积极践行了商战理念2.右图是1842年6月《伦敦新闻画报》上刊登的一幅漫画,漫画中的道光皇帝表情迷惑,对将要签署的条约举棋不定。
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B.《虎门条约》C.《天津条约》D.《北京条约》3.从下图分析得出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是( )A.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响B.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C.自然灾害严重的结果D.土地兼并加剧的恶果4.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由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
洪仁玕认为西方强国“技艺精巧,国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
这表明他主张( )A.反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B.引进西方先进政治制度C.渐进地向西方强国学习D.“师夷之长技以制夷”5.吴嘉宾在《武昌纪事》中评论说:粤寇之陷省城,自武昌始。
先是广西、湖南省城被围,皆守至数月,卒能待援师之集得全。
惟武昌守不集二旬。
……自是顺江而下,若安庆、若金陵,皆无守志矣。
”关于材料评论的事件说法正确的是( )A.是近代中国寻求国家出路的最早探索B.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D.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6.李鸿章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
必须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
”下列体现李鸿章“求富”思想的企业是( )A.江南机器制造总局B.上海轮船招商局C.天津机器局D.福州船政局7.右图是近代一份不平等条约部分条款的截图。
第五章-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演进
1、厦门集美幼稚园
• 该园系集美区属幼儿园。始建于民国8年2月18
日。到1965年全园共有14个班,600名幼儿,
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幼儿园。1970年1月停
办。1980年9月复办后,成为市教育局直属幼
儿园。1988年1月,划归集美区教育局管辖, 为集美区示范性幼儿园。1995年,全园设12 个班,幼儿492人,教职工28人。
稚园略述》 • 1914年《教育杂志》发表《德国柏林裴斯泰
洛奇福禄贝尔馆》 • 1919年《新教育》发表《福禄贝尔传》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三:十六点 二分。
2、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思想的传播
• 1913年志厚在《教育杂志》发表《蒙台梭利 女士之新教育法》、《蒙台梭利新教育之设 施》
• 1914年但焘出版《蒙台梭利教育法》 • 1914-1915年设立“蒙台梭利教育法研究会” • 1915年召开蒙台梭利教具研究会 • 1916年发表《蒙台梭利教育之儿童》 • 1923年试验蒙台梭利教育法
1、蒙养园制度的建立 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将“蒙养院”改为
“蒙养园”。 女子师范附属小学外设蒙养园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三:十六点 二分。
进步性:
1)师资培训方面:女子师范学校培养小学教员与 保姆;
2)蒙养园制度的完善:宗旨、内容、方法、设 备做了规定。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三:十六点 二分。
第三节、民国时期幼稚园制度在学制 体系上的确立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三:十六点 二分。
• 该园结合农村实际,确定保教内容,选取教学材
料, 他们的实验活动主要有:l、草订生活纲要,
即分年、月、日为幼儿制订活动计划。分节期、 气候等八项。每日、每周、每月都有活动土题, 都根据儿童兴趣或生活环境来订。2、利用农村 特有的环境,寻找可加利用的自然物作教育材 料。这样既省钱,又容易使孩子感兴趣。3、在 教学和管理上,力求适应农村特点。农村孩子从小 生活在乡间田野,所以对他们的保教活动就以户外 活动为主。在教学内容上,也要适应农村孩子的特 点,注意读法教学。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5-8章
第五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保障言论出版自由的法令:湖北军政颁布的《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浙江军政临时约法》;《江西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的自由新闻体制一是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中,二是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
三是废止亡清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旧法规,颁布促进新闻事业的新法令。
上述法律、法令确立了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新闻内法制原则,标志着自由新闻体在中国的形成。
“暂行报律”事件: 1912 年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暂行报律》。
基本内容:①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②“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③“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后引起上海报界和章太炎反对,孙中山知道此事后,就下令撤销《暂行报律》。
“暂行报律”事件反映了孙中山的尊重舆论和办事策略,也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矛盾与斗争。
1912年3 月12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人民群众的言论出版自由,第一次载入了国家根本大法。
自由新闻体制确立后,新闻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有人把武昌起义后的半年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全国的报纸有100多家猛增到500家,总销数达4200万份。
“横三民报”:《民权报》与同时在上海出版的《中华民报》和《民国新闻》,被人们称为“横三民报”。
反袁斗争:在上海火车上,袁世凯刺杀了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案情的真相被报刊揭露了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终于认清了袁世凯的反动面目。
从宋教仁被刺到二次革命失败的过程中,国民党系统的报刊都以大量篇幅声讨袁世凯。
以《民立报》为首,每天以正版篇幅连续报道宋案经过,刊登凶手的供词和袁党往来的密电等,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袁世凯就是刺杀宋教仁的元凶。
有的报纸发表题为《强盗政府》的社论。
广州创办了《讨袁报》,一些报纸也出版了反袁专刊。
民国初年大改县名(1)
民国初年大改县名(1)民国三年(1914年)1月30日,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熊希龄,内务总长朱启矜上书大总统袁世凯,申请对各省重复县名进行改定,并附上《内务部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及存废理由清单》。
民国初年,天下初定,明清以来越发常见的县名重复现象变得愈加严重。
据统计,当时全国各地二县同名有74个,三县同名者有12个,四县同名者有4个,五县同名者有3个,六县同名者有1个。
此次更名,遵循“凡两县同名,存其先置,新名从旧,仍还故称”的原则进行。
六县同名者有1个(新城县)当时,直隶(今河北)、浙江、江西、山东、吉林、贵州6省各有一“新城”县,根据更名原则,直隶(今河北)新城县为唐太和六年(832年)析置,设置最早,决定予以保留,其余五省则分别改名。
1993年4月9日,河北新城县易名为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后,原来6省重名的新城县竟不复存在。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第五次复置新城县。
民国三年(1914年)1月,因该县曾在后梁开平元年(907),避太祖朱温之父(朱诚)名讳,改新城为新登,取“年谷丰登”之义。
因故复改名新登县。
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3月25日,宋高宗赵构准奏从安抚使李纲,转运使逢汝霖、徐霖奏析南城东南五乡(丰义、旌善、礼教、东兴、德安五乡)置新城县。
民国三年(1914年)1月, 因该县西南有黎滩水,一名黎川,因故改为黎川县。
今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元太宗(1229年9月13日—1241年12月11日)年间于长山县驿台镇置新城县,民国三年(1914年)1月,因其境内有耏(儿ér)水(又名乌河),故初改为耏水县。
数月后,因“耏水”过于生僻,因其境内有齐桓公戏马台遗址而更名为桓台县。
今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清光绪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1906年2月15日)置新城府,民国二年(1913年3月),改为新城县。
民国三年(1914年)1月,该县曾为中国东北地区第一个地方民族政权部落车家——扶余国旧地,因故改为扶余县。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PPT课件
.
二、报界的反袁斗争
袁世凯政府对报业的压制,引起了报 业的强烈反弹。很多报纸冲破禁锢,揭露 袁世凯政府的阴谋。1912年底至1913年初, 在国会参众两院选举中,宋教仁领导下的 国民党取得了压倒多数的胜利,袁世凯的 独裁统治受到了严重威胁。
.
三、袁世凯时期有关新闻事业的立法活动
在1912年袁世凯上台至1914年前,袁 世凯虽然还不敢公然制定钳制新闻事业的 专门法律,但在制定其他法律时常常夹带 一些有关剥夺新闻自由权利、限制新闻事 业发展的条款。
.
第三节 北洋军阀控制下的新闻事业
一、新闻事业的复苏
(一)中央政权的软弱 (二)经济在夹缝中的发展 (三)交通、邮政、电信系统的进步 (四)思想、文化、教育的情况也有利于 报刊的发展
.
二、民初的名记者
由于政论的萎缩和新闻通讯的兴起, 民初还诞生了一批以新闻通讯著称的记者。 主要有黄远生、邵飘萍、刘少少、徐彬彬、 张季鸾等。
• 2.简述“癸丑报灾”的前因后果。 • 3.简介袁世凯对报界的控制手段和报界的
反抗情况。 • 4.试析民国初年新闻业务的进步及其原因。 • 5.简述黄远生的新闻业务活动特点和新闻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第一节 民国初年政党报纸的繁荣 第二节 袁世凯统治下的新闻事业 第三节 北洋军阀控制下的新闻事业 第四节 新闻业务的变迁和著名采访记者的诞生
.
第一节 民国初年政党报纸的繁荣
一、政党报纸大发展的历史背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发动起义, 辛亥革命爆发。接着,各地纷起响应,两 个月后,全国有14个省宣告独立。 1912年 1月1日,中华民国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 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史称中华民国南京临 时政府。
第五章中华民国的建立与发展
(二) 創建「興中會」
1.時地:光緒20年/1894 -檀香山
2.誓詞: 「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 合眾政府」-已有民族主義 、民權主義理念
3.起義與事件 A.廣州起義-光緒21 B.倫敦蒙難-光緒22 C.惠州之役-光緒26
•孫中山 倫敦蒙難時的求救卡片
第五章中华民国的建立与发展
6.國民黨發動「二次革命」 A.背景:宋教仁遭暗殺 B.導火線:袁氏下令罷免三省國民黨籍督都 C.國民黨起兵討袁:民國2年7月 D.國民黨敗因:a.袁世凱兵符在握 b.討袁步伐不一 c.國內人心渴望和平 E.影響:a.北洋軍勢力達長江流域 b.孫中山改組中華革命黨 c.袁世凱稱帝野心
第五章中华民国的建立与发展
第五章中华民国的建立与发展
洪憲帝制
第五章中华民国的建立与发展
3.帝制失敗原因:
A.中華革命黨發起討袁革命
B.梁啟超公開撰文反對—「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
C.蔡鍔、唐繼堯在雲南發起「護國軍」
討袁→南方各省響應
D.列強強力反對
E.北洋軍也表不支持
•
4.取消帝制→病逝
袁 世
凱
玉
璽
第五章中华民国的建立与发展
袁世凱接見各國公使
第五章中华民国的建立与发展
(三) 軍閥統治與反軍閥運動 1.軍閥統治
A.始自:袁世凱死後,北洋軍分化 B.北方軍閥三大派系:a.皖系-段祺瑞
b.直系-馮國璋 c.奉系-張作霖 C.南方軍閥派系: a.滇系-唐繼堯 b.桂系-陸榮廷
第五章中华民国的建立与发展
• 皖系段祺瑞 • 奉天人,早年
A.群眾抗議鐵路收歸國有補償不公 B.清廷調湖北新軍入川鎮壓→武漢防務空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民国初年政党报纸的繁荣
第二节 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新闻事业
第三节 新闻业务的变迁和著名采访记者的诞生
第一节 民国初年政党报纸的繁荣
一、新闻自由体制的确立
二、暂行报律风波 三、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刊的泛滥。
一、新闻自由体制的确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 任临时大总统,史称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除了“同盟会一国民党”和“共和党一进步党”两大 政党系统的报刊外,一些小政党、政治团体和个人也办起 了不少报刊。
在上海,自由党创办了《民权报》,由戴季陶、何海 鸣主编。该报以言论激烈闻名于世,提出“以暴易暴,惨 无人道,欲真共和,重在改造”和“报馆不封门,不是好 报馆;主笔不入狱,不是好主笔”等激进主义的口号。
二、暂行报律风波
为了恪守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 时政府还合理地解决了因《中华民国暂行报律》的颁布而引 发的一场风波。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次长居正等人, 鉴于《大清报律》废止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的状况,由内务 部参事林长民草拟了一个简略的法令《中华民国暂行报律》, 同新闻界约法三章:
孙中山持明智的态度.虚怀若谷地接受了新闻界的反 对意见。3月6日,即中国报界俱进会及各报馆致电孙中山 并通电全国的当日,孙巾山即复电明确表态:“民国一切 法律,须经参议院议决发布,乃生效力。此次内务部所布 暂行报律三章,未经参议院决议,应作无效。除令该部知 照外,特此复闻。” 3月9日,孙中山发布《大总统令内务部取消暂行报律 文》,内云: “案言论自由,各国宪法所重;善从恶改, 古人以为常师;自非专制淫威,从无过事摧抑者。该部所 布暂行报律,虽出补偏救弊之苦心,实昧先后缓急之要序, 使议者疑满清钳制舆论之恶政,复见于今,甚无谓也。 又,民国一切法律,皆当由参议院议决宣布,乃为有 效。该部所布暂行报律,既未经参议院议决、自无法律之 效力.不得以暂行二字,谓可从权办理。寻三章条文,或 为出版法所必载,或为国宪所应稽,无取特立报律,反形 裂缺。民国此后应否设立报律,及如何订立之处,当俟国 民议会决议,勿遽亟亟可也。”
民国初年,“同盟会一国民党”系统的报纸遍布于上 海、南京、北京、天律、武汉、广州、长沙、成都等大城 市。在上海,除原有的《民立报》、《天铎报》、英文 《大陆报》外,新出版的有《太平洋报》、英文《民国西 报》、《中华民报》、《民国新闻》、《国民》、《民强 报》等。
《民立报》在民国初建的一段时间里被确定为国民党的 总机关报。由于于右任等人出任临时政府要职,报纸的编辑 工作由范鸿仙、徐血儿、邵力子等人主持。“二次革命”失 败后,该报受到袁世凯的迫害,不得不于1913年9月4日停刊。 《天铎报》由李怀霜担任总主笔,陈布雷、柳亚于等担 任编辑工作,在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方面发表了不少言辞激 烈的文章,其中尤以柳亚子的文章最为胺炙人口。 《民国新闻》创刊于1912年7月20日,以“维护共和政体” 为宗旨.宣称“非有精确之新闻,无以造正大之舆论;非有 正大之舆论,无以扶初步之共和”。 《中华民报》创刊于1912年7月,创办人是邓家彦,以 “拥护共和,防止专制复活”为宗旨,是同盟会系统中反袁 态度最坚决的报纸。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 立即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 制,保障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
一是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人国家的根 本大法之中。
1912年3月11日颁行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第2章 第6条第4款中规定: “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 结社之自由。”
执行情况
孙中山恪守言论出版自由。
老同盟会员陈其美任沪军都督期间重视当地的报刊出版 工作,优礼报馆与报人。
江西军政府及其都督李烈钧重视报界,曾聘请当地革命 报纸的主笔任顾问,支持设立“报界俱乐部”,定期与报界 接触沟通。
四川都督府政务处每次开会时,还在旁听席上用红布围 成一个女记者室,以便于女记者旁听采访。
第2章第15条规定:人民享有的包括言论、著作、刊行 等各项自由权利,只有在“有认为增进公益、维持治安,或 非常紧急必要时”,才能“以法律限制之”。
二是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 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
3月17日,孙中山应上海日报公会之请,下令交通部核 减新闻邮电费,以利报业的发展。交通部接到孙中山的命今 后,拟决“报界之电费,悉照现时价目减轻四分之一,邮费 减轻二分之一”。 3月27日,孙中山批准了交通部所拟的减报界邮电费办 法,并要求交通部“仰即令行所属知照”,并同时致电袁世 凯转饬北京邮电总局知照。
(一)新闻杂志已出版及今后出版者,其发行及编辑人姓名, 须向本部呈明注册,或就近地方高级官厅呈明,咨部注册。 兹定自令到之日起.截至阴历四月初一日止,在此限期内, 其已出版之新闻杂志各社,须将本社发行及编辑员姓名呈明 注册,否则不准其发行。 (二)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除停止其出版 外,其发行人、编辑人并坐以应得之罪o
消极的一面是放弃了革命政权对新闻事业的必要的管理 与约束。在当时国内外反动势力竭力破坏革命、并在新闻出 版界拥有相当大的力量和影响的时候,革命政权放弃对新闻 事业的管理和约束,其实际结果只能是为敌对的政治力量利 用报刊破坏革命提供方便。
三、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刊 的泛滥
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一 个极大的推动力。顷刻之间,新闻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 繁荣景象,有人把武昌起义后的半年称为“报界的黄金时 代”。 据戈公振《中国报学史》记录、在武昌起义后的半 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家,总销数达到 4200万份。这两个数字,都超过了历史最高纪录。 北京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新创办的报纸最多, 有50家,以下依次是上海(40多家)、天津(35家)、广州 (30家)、浙江(20多家)、四川(20多家)、湖南(11家)、武 汉(9家)„„另据1912年北京政府内务部公布的报告说, 从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到10月22日的8个月内,在内务部 注册立案的北京报纸有89家。
3月7口,章太炎撰写的《却还内务部所定报律议》 一文在上海《大共和日报》上作为社论发表;同日,上海 各报均破例子以转载。章太炎的文章对“暂行报律”三条 逐一加以批驳,且言辞极为尖刻,攻击南京临时政府“钳 制舆论”、“欲蹈恶政府之覆撤”;还提出“民主国本无 报律”的观点,完全否定了新闻立法的必要性。
在同一政党报纸之间,也经常出现争论。总之,民国初期 出版的政党报刊,在中国近代史上并没有起到多少进步作 用,反而造成政局的混乱。
此外.民国初年新出版的报刊还有:新政权机构的机 关报,如四川都督府的《都督府政报》,云南都督府的《云 南政治公报》等; 民国新贵和政客出资创办并为自己鼓吹的报纸,如尹昌 衡在成都办的《西方报》、等; 一些知识分子为发表自己主张而创办的报纸,如章土钊 在上海办的《独立周报》、黄晦闻在广州办的《天民日报》 等; 还有“专对女界立言”,争取妇女参政的报纸; 一批研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术性期刊; 商家为了推销自己的商品而创办的纯商业报纸。
(三)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被污毁人得要求其更正, 要求更正而不履行时,经被污毁人提出诉讼时,得酌量科罚。
但是,“暂行报律”的电文发至上海的中国报界俱进 会并令其转饬全国报馆遵照执行后,立即遭到了新闻界的 一致反对。3月6日,中国报界俱进会和上海《申报》、 《新闻报》、《时报》、《时事新报》、《神州日报》、 《民立报》、《天铎报》、《大共和日报》、《民报》等 报纸联名致电孙中山并通电全国各地,反对“暂行报律” 的颁行。
报纸的急剧增加,反映了在社会大变动期间人们对新闻 的渴求。有的报纸为了抢时间,多发稿,还增出午刊、晚刊, 有的接电报后立即印发号外。
在新出版的报刊中,绝大多数是政党报刊。民国成 立后,在“政党政治”潮流的影响下,短时间内全国出现 了大大小小三百多个政党。这些政党有的只是昙花一现, 有的有名无实。 经过一段时间的分化组合,到第一届国会选举之前, 基本上形成了“同盟会一国民党”“与“共和党一进步党” 两大系统。它们为了在国会中争取更多的席位,竞相创办 机关报以作自己的宣传工具。
在数量上与“同盟会一国民党”报刊相抗衡的,是 “共和党一进步党”系统的报刊,除武昌起义前已出版的 《国民公报》、《时报》和《时事新报》等原立宪派报纸外, 大多数是民国成立以后新创办的。在北京。有《天民报》、 《北京时报》、《新纪元》、《京津时报》和《少年中国》 周刊等。
《少年中国》周刊由黄远生、蓝公武、张君励等人创办, 以“主持正论公理,以廓清腐秽,而养国家元气”为宗旨。 该刊的基本态度是拥护袁世凯的.但敢于批评时政、揭露黑 幕,因而也颇受读者的欢迎。
三是废止亡清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旧法规。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通电全国新 闻界知照:“查满清行用之报律,军兴以来.未经民国政 府明白室示,自无继续之效力。” 至于前清的《著作权章程》,因其没有同民国国体 相抵触的内容,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决定在未颁行新的著 作权法前暂时援用。 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行的上述法律、法 令,确立了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新闻法制原则,标志着 自由新闻体制在中国的建成。
各政党主办的报刊,无不站在自已政党的立场上讲话, 常常引发论争。特别是“同盟会一国民党”与“共和党一 进步党”两大政党系统的报刊,对国内外一切事务的主张, 无不针锋相对、互相攻击。 两党报刊争论的问题主要是:实行中央集权还是地方 分权;实行“超然内阁”制、“人才内阁”制还是实行 “责任内阁”制;国务院对总统负责还是向国会负责;要 不要向外国借款;建都于南京还是建都于北京;实行公元 纪年还是实行民国纪年;要个要遣散民军;等等。 两党报刊还互揭老底,我骂你是“贼党”、你骂我是 “贼报”.甚至发展到殴打报入、捣毁报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