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专题六、军阀政治:民国初年的政局与社会
专题六、军阀政治:民国初年的政局与社会一、单项选择题1.北洋军阀的性质是代表()阶级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
A.地主买办 B.地主C.民族资产阶级 D.小资产阶级2.北洋军阀的主要靠山是()。
A.地主阶级 B.买办阶级C.资产阶级 D.外国帝国主义3. 宋教仁被刺案成为( )的导火线。
A.护法运动B.护国运动C.二次革命 D.云南独立4. 1915年5月,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袁世凯竟然接受日本强加给中国的( )。
A.二十一条B.西原借款C.善后大借款D.中日友好盟约5.1917年6月,带领“辫子军”北上,拥护溥仪复辟的人是( )。
A.袁世凯B.段祺瑞 C.冯国璋 D.张勋6.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 ),坚持反袁武装斗争。
A.国民党 B.中国国民党C.中华革命党D.三民主义青年团7. 张勋复辟失败后,孙中山为恢复《临时约法》,团结西南军阀掀起了( )。
A.护国运动B.护法运动 C.二次革命 D.肇和军舰起义8.1912年8月,宋教仁为推行政党政治和建立责任内阁制,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党派在北京组成()。
A.中华革命党B.国民党C.统一共和党D.国民共进会9.二次革命失败的最重要原因是 ( )。
A.革命党人军队不足B.国民党力量涣散C.袁世凯军队强大D.袁世凯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10.1915年,()在云南率先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发动护国战争A.黄兴B.段祺瑞C.蔡锷D.孙中山11.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护国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
A.袁世凯指使刺杀宋教仁B.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C.袁世凯解散国会D.袁世凯复辟帝制12.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不惜出卖主权,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
A.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B.承认外蒙自治C.“二十一条”D.出让川汉、粤汉铁路13.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军阀割据局面的社会根源是( )。
A.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B.军阀拥有武装C.帝国主义扶植军阀D.军阀派系之间的矛盾14.袁世凯死后,英美帝国主义扶植的军阀主要有( )。
中国近现代史·下
第六单元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一. 社会习俗的变革A P 91—921.原因(1)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①国际:法国启蒙运动和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②国内: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对国民产生深远的影响(2)革命政策的推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2.内容(1)剪辫子(2)易服饰(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3)改称谓(老爷、大人官职、先生、某君)(4)变礼仪(跪拜脱帽、鞠躬、握手等“文明仪式”)(5)倡女权(禁缠足、男女同校)3.意义:使中国的世俗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提高了人们的文明素养,增强了人们的平等意识,促进了女权的进步。
二.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A P92-931.二次革命(1)时间:1913年(2)主要原因:①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企图建立独裁统治②袁世凯签订《善后借款合同》出卖国家主权③导火线:袁世凯刺杀宋教仁(3)过程:① 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暗杀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②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兴师讨袁③ 1913年7月,李烈钧在江西举兵讨袁④随后,各省相继宣布独立,加入讨袁行列(4)结果:失败,孙中山等流亡海外(5)失败原因:南北武力悬殊2.护国运动(1)时间:1915—1916年(2)原因①袁世凯与日本签订出卖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②袁世凯公然宣布复辟帝制,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③袁世凯的卖国和倒行逆施,遭到了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④袁世凯在北洋军阀内部众叛亲离⑤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国民党、以梁启超为首的原君主立宪派和以蔡锷为首的地方势力一起反对(3)内容:蔡锷在云南举起反袁护国(中华民国)的旗帜,全国各地纷纷响应。
(3)结果: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并死去,护国运动胜利。
(4)胜利原因:袁世凯卖国和称帝行为,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举国反袁,反袁力量十分强大。
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新青年》A P95—96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2)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民国初年和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3)思想文化方面: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等时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
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革体现初当时当社会发 展的趋势:体现自由平等和追求文明进步
为什么民国初年社会习俗会发生重大变革? 受西学传播的影响,传入中国的新知识冲击了封建伦 理道德和传统文化,逐渐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
和社会风气。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分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 的政令,促成社会习俗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袁世凯复辟帝制
①1913年,对国会施加压力,攫取正式大总统职位(取得正统地位) ②1914年正式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排斥民意机构,因为国会已失去 利用价值) ③1914年,废除《临时约法》,代之以《约法》,其中规定大总统 总揽统治权(排除民主宪政的标志,民国徒有虚名,难以制约袁 世凯独裁) ④1914年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每届十年,连任无限制, 有权推举继承人(袁世凯实际成为终身总统和潜在的世袭总统, 离称帝仅一步之遥)
(3)意义:
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维护 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 革命”
“ 国民党人物中, 袁之最忌者唯宋教 仁。 …… 饵以官,不 受;啖以金,不受。 日奔走于各政党 间, …… 一时声望大 哗。” ——《谭人凤集》
宋教仁(1882—1913年)
从反对传统道德,争取妇女解放的角 度看,不缠足运动带有反封建的政治 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图二:时髦的高跟鞋 图一:“三寸金莲”绣花鞋
由绣花鞋到高跟鞋,主要是受西方民主平等 由绣花鞋到高跟鞋你看到什么变化? 思想的影响。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提高。
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 泥塑金身,三寸金莲,山东实行 放足运动后,将泥塑娘娘小脚也 换成大脚,普告被钳制的妇女。 ——时人笔记《东鳞西爪》
“宋先生死而假共和之 面目已揭破。可知民贼时 时欲杀吾国民,破坏共 遇刺後的宋教仁 和。” 上海《真相画报》关于 宋教仁被刺真相的报道 ——《于右任辛亥文集》
北洋政府与民国初年的政治状态
北洋政府与民国初年的政治状态1912年,清朝的满清王朝结束了自己的统治,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随即成立的北洋政府成为了中国的临时政权,开始了旧中国向现代中国的转变。
然而,北洋政府与民国初年的政治状态,并未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稳定和繁荣。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局动荡不安,社会事件频发,军阀割据,外国势力干涉,导致政治局势复杂多变。
北洋政府成立后,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如何确立政治稳定。
然而,由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民众触动电力推特广场的政治诉求高涨,政府无法及时满足人民的需求,社会矛盾不断积聚。
同时,满清王朝的王爷和贵族们也并不甘心失去权力,不断煽动不安定因素,制造政治动荡。
这导致了北洋政府内部的政治斗争以及各种军阀之间的争夺,政局一度失去控制。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北洋政府无力有效控制全国局势,各省出现了大规模的割据现象,各路军阀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
这使得北洋政府的统治一度受到严重威胁。
在这样的混乱局势中,外国势力也开始介入中国政治。
列强们以各种借口,通过经济、军事和政治手段,试图干涉中国的内政。
他们在中国土地上建立租界,控制了中国的贸易和利益。
这无疑削弱了北洋政府的权威,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政府的发展。
此外,中国还面临着台湾、西藏、新疆等一系列边疆问题,这使得政府的稳定和一统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
然而,尽管形势严峻,北洋政府还是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
它试图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制度,积极推动教育、医疗、经济和军事等领域的改革。
此外,北洋政府还积极引进西方文化和技术,试图与世界接轨。
然而,这一系列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一方面,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许多改革无法推进,政府改革举步维艰;另一方面,传统观念和中国特色的社会结构对改革产生了巨大抵制力量,使得政府的改革努力未能得到广泛支持。
在北洋政府与民国初年的政治状态中,中国社会陷入动荡,重重困难让政府陷入窘境。
然而,将近十年的艰难岁月也逐渐培养了中国人民起义的觉悟和抵抗外来压迫的勇气。
20第七章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第七章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第七章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政局与外交 • 第二节 军阀纷争与护法运动 • 第三节 军阀割据与张勋复辟 • 第四节 民国初年的经济与社会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政局与外交
• 一、接收清朝与组建民国 • “北方临时政府”:袁世凯修改退位诏书 • 由新旧而南北:南北临时政府统一问题
出台一项不介入战争的二十四点声明: • 交战国不能占据中国领土和领海,不准
在中国领土或领海上交战; • 不能利用中国领土作为发动进攻的地区; • 交战国的军队和武器如经中国领土,将
依法扣留或没收。
第二节 军阀纷争与护法运动
• 8月15日,日本向德国最后通牒:要求德国限 期一个月内,“无条件并无偿地将胶州租借地 全部交给日本帝国政府,以便最后将其归还中 国”。(《日本外交年表及主要文书》第1卷)
• 德国无回应;中国初反对,并在山东集结军队, 但最后屈服。
• 日本要求把山东排除在“中立区”之外,9月2 日登陆山东半岛。
• 中日重启谈判,催生1915年5月“二十一条”。
第二节 军阀纷争与护法运动
• 国际形势: • 英国希望中国参战,缓解压力; • 日本担心中国在国际地位的变化,反对
参战; • 其他各国重心亦在欧洲,不愿在中国的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政局与外交
• 二、“议会政治”与二次革命 • 民元的府院关系:内阁总理的更替 • 政党内阁与混合内阁的分歧 • 1912年8月,宋教仁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
希望在中国实行议会民主政治。 • 1912年底至1913年春间,国民党赢得第一
届国会大选,取得优势地位。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政局与外交
祺瑞(日)的争斗。
第二节 军阀纷争与护法运动
周霁: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浦东新区第五届教学展示周历史专场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周浦中学周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革和政局变迁的重要史实。
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处于从帝制走向共和的转型期,转型艰难复杂;揭示民国初年新旧交替的社会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各类史料中汲取民国初年新旧交替的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讴歌弘扬革命者为维护共和的献身精神,感悟中国走向共和的艰辛曲折。
二、教学要点1、重点:民初社会习俗变革与袁世凯独裁称帝。
2、难点:民初从帝制走向共和转型的复杂艰难。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温故知新,引出辛亥革命最突出的历史影响导入新课。
(一)临时政府,重任在肩1、改总统制为内阁制:为什么孙中山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总统制改为内阁制?以架空袁世凯。
2、以政令形式移风易俗:移风易俗的成果:剪发辫、易服饰、禁缠足(着重分析移风易俗体现民初是社会转型期。
)南京临时政府为什么花大量精力以政令形式移风易俗,推动社会风俗的变革呢?解放思想,维护共和。
(二)袁氏当国,独裁称帝1、宋教仁被刺杀通过简介宋教仁生平,勾勒其从反清革命走向内阁宪政的一生。
通过呈现宋教仁被刺细节,突出其为共和而死,以此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2、二次革命失败宋教仁被刺使孙中山发起反袁独裁的二次革命,由于实力悬殊,以失败告终。
3、袁世凯从独裁走向帝制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袁世凯走向帝制的大事年表。
4、护国运动,再造共和通过呈现蔡锷发动护国运动的历史细节,分析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
通过分析蔡锷、梁启超为了维护共和的所作所为,以此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三)军阀割据混战结合北洋军阀势力范围图,分析军阀混战的局面,揭示军阀混战的原因。
(四)反思启示:为什么辛亥革命后中国没有实现真正的共和?通过分析辛亥革命后共和没有被真正实现的原因,以体现民初转型的艰难复杂。
[板书设计]民初转型期:帝制→共和社会:移风易俗,解放思想政局:宋氏遇刺,二次革命袁氏称帝,共和遇挫护国运动,再造共和军阀混战,共和多舛。
民国政府的政治改革与国家建设
民国政府的政治改革与国家建设20世纪初,中国进入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不少人觉得清朝的统治已经无法再继续下去。
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中国政治改革与国家建设的起点。
一、思想启蒙与政治改革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民众对于政治权力的思考并不深刻。
然而,在近代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了政治权力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他们开始探索新的政治体制,以期实现国家繁荣与民主。
民国政府成立后,传统的君主专制体制逐渐被取代。
政治改革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相继推行。
例如,宪法的制定以及选举制度的建立,这些都为政治权力实现合法化与民主化奠定了基础。
二、国家建设与现代化道路选择除了政治改革,新的政府还面临着国家建设的艰巨任务。
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中国不得不迅速适应全球化潮流,选择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在国家建设方面,民国政府致力于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团结与国民富强。
为了推动现代化进程,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政策。
例如,设立了教育部,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建立了农业银行,促进农业现代化;推行了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秩序等等。
然而,由于历史的限制,民国政府在国家建设方面面临诸多挑战。
政局不稳定、社会动荡以及外部压力等因素,都影响了国家建设的进程。
三、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国家建设并不仅仅是政治体制的改革,还涉及到整个社会结构的调整与变革。
民国政府努力推动社会变革,通过改革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国家富强与社会公平。
在这个时期,工商业得到了持续发展,产业结构逐渐优化。
其中,中国工业银行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为国家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和财政支持。
同时,民国政府还致力于农业现代化,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农业的发展。
例如,加强农业教育,推广农业科技,改善农田水利等等。
这些努力帮助农业逐渐摆脱了封建时代的束缚,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四、文化复兴与精神建设民国政府认识到国家建设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追求,还需要注重文化的复兴和精神的建设。
中国历史朝代简介民国
中国历史朝代简介民国中国历史悠久而丰富多彩,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更迭与演变。
其中,民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中国历史朝代中的民国进行简要介绍。
一、清朝灭亡与民国的建立19世纪末,中国经历了多次战争和外侮,清朝政府的腐败和道德沦丧引发了民众强烈的不满。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推翻了清朝政府,随后在各地爆发了辛亥革命。
1912年,中华民国的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被选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
二、民国初期的政治动荡民国成立后的政治局势并不稳定。
袁世凯试图将中华民国变成他的个人威权政权,但遭到了各方的抵制。
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分裂的局面,出现了多个割据政权。
同时,外国列强对中国进行了殖民和侵略,给中国政治和经济带来巨大压力。
三、北洋政府与国共合作在中国政局混乱的背景下,北洋政府逐渐成为当时中国的主要政治力量。
这一时期的中国政治经历了各种冲突和斗争,但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国共两党开始合作,形成了广东的联省政府,孙中山推动了一系列现代化改革。
四、北伐战争与国民革命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接任国民党领导人,并发起了北伐战争,旨在统一中国。
1927年,北伐战争成功结束,国民党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开始了国民革命。
这一时期,中国政局出现了新的变化和挑战,也出现了新的政治力量。
五、抗日战争与民国的结束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对中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中国各界和各个政治势力团结起来,共同抗击日本侵略。
民国时期的抗日战争持续了8年,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过两次国共内战,中华民国政府退出中国大陆,台湾成为了中华民国政府的所在地。
六、民国的影响和意义民国时期虽然存在着各种政治和军事的动荡,但对中国历史与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民国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对中国社会的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
同时,民国时期也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学者等人物,他们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时报》是辛亥革命 前后,尤其是民国初 年上海的三大报刊之 一,它较为翔实地记 载了近代中国社会变 化的曲折历程,保存 了大量的政治、经济、 文化、教育以及社会 生活等方面的信息, 是我们研究中国近代 史的第一手资料。
民国初年的 社会与政局
102年前,一个农民在 大街上被革命党人揪 住并剪掉辫子,从农 民那迷茫的眼神和茫 然的表情中,我们似 乎感受到了从这一刻 起,中国社会的变与 不变。那么,1912年 中华民国建立后的约 十年左右的时间,中 国与中国人的变与不 变到底如何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1“文献选读”内容及其出处。
共和政体兴,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 统成,皇帝灭;新内阁兴,旧内阁灭;新官制兴,旧 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 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 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爱华兜兴,女兜灭; 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兴,阴历 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卡片兴,大名刺灭;……律 师兴,讼师灭;枪毙兴,斩绞灭…… ——《时报》(1912年3月5日)
禁缠足
缠足是性别歧视,是男 权奴役的象征。辛亥革 命后提倡妇女天足,各 地实行放足运动。禁缠 足从生理到心理对妇女 实行了一次大解放。
材料一: 当时的跪拜礼分为一跪一叩、一跪三叩、二跪二叩、 二跪六叩、三跪三叩、三跪九叩。清朝礼制明文规定,官 场交往时,必须根据不同的身份,时间、场合,采用不同 礼节。 民国政府明文规定:“男子礼为脱帽鞠躬礼;庆典、 婚礼、丧礼用脱帽三鞠躬;寻常宴会、交际用脱帽一鞠躬 礼。 ——《中国民俗学概论》
材料一中反映出民国初年礼节上哪些变化?这种变化的趋势 是什么?
从跪拜礼到脱帽鞠躬礼。礼节由繁到简。
材料二: 清制规定:京官凡四品以上方可称大人,外官则知府 方能称大人,知县只能称大老爷。 孙中山以大总统名义下令:“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 咸以官职,民间普遍称呼则曰先生,曰君。”各政党社团 内部大多互称同志。 ——《中国民俗学概论》
民初新闻舆论与政治格局演变——以“善后大借款”事件为例
格局的关系却鲜有涉猎。美国大众传播学者利奥 ・
杰 夫里 斯在 论 述 大众 传 播媒 介 与政 治 时 指 出 :政 “ 治是 对权力 的追 求和 对权力 的操 纵 , 而在 这 两个 过 程之 中 , 大众传播 媒介都是 具有影 响力 的活 动者 。” 在社会 生活 中 , 大众 传 播媒 介与 政治存 在 着互 动关 系, 其社 会功 能 的演 变 , 它 越来 越 成 为各 政 治 集 使 团追 求 的权力 工具 , 而成为 政 治格局 变化 中的活 进
以这届内阁人称为“ 同盟会 中心内阁” 唐绍仪就任 。
内阁总理后 , 中央财 政体 系崩 溃 , 民穷财 尽 , 朝不保
借款 ”下文简称大借款 ) ( 的研究 , 多注重于交涉谈
判 过程 的叙述 剖析 , 对此事 件 中新 闻舆论 与政 治 而
夕, 以致全 国财政命脉仰于外债。因前清实业借款
以细致考察 。
借款之初 , 由中华民国的第一届内阁总理唐绍 仪与外国列强进行借款磋商。 唐内阁由南北各方面
点, 更是新 闻媒体争相追逐的焦点 。各大报刊形成 的广泛一致 的“ 反借款” 主流舆论对民初政治格局
的演 变产生 了重 大 的影响 。 以往 学 术界对 “ 后 大 善
人物组成 , 代表各种势力 , 其中同盟会人数居半 , 所
2 1 年 3月 00 第 1卷 第 1 O 期
河 北 经 贸 大 学 学 报 (综 合 版
l
)
朋 2O1 0 D .0 ^r. Z1 01
oH bi n es o cnmc n ui s( o pee s e dtn f e eU i r fE oo i ad s esC m rh ni i ) v s B n vE i o
民国初年的社会和变革
剪发兴,辫子灭;
盘云髻兴,堕马髻灭;
爱国帽兴,瓜皮帽灭; 爱华兜兴,女兜灭;
天足兴,纤足灭;
放足鞋兴,菱鞋灭;
阳历兴,阴历灭;
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卡片兴,大名刺灭;
……律师兴,讼师灭; 枪毙兴,斩绞灭
——《时报》(1912年3月5日)
剪发辫
民国政府颁布旳剪令 清朝男子发式旳演变
辛亥革命后旳民间 剪辫子运动
独立、民主、富强旳强 国梦不变
《政府人物之真相》是 当初人创作旳挖苦漫画。
表达政府虽有“共和” 之名,实际是猿(袁) 家 天下。
1923年到1923年中国政局变动简表
时间
事件
成果
1923年3月
袁世凯上台,就任临时大总统 北洋军阀统治开 始
1923年31923年12月
1923年6月
1923年到1923年中国政局变动简表
时间
事件
1923年3月
袁世凯上台,就任临时大总统
1923年3月 1923年7月 1923年5月 1923年12月
前襟四个口袋: 礼、义、廉、耻
背面没有开衩: 中国肯定要统一
袖口三个扣子: 三民主义
该称谓
清制要求:京官凡四品以上方可称大人,外 官则知府方能称大人,知县只能称大老爷。
孙中山以大总统名义下令:“嗣后各官厅人 员相当,咸以官职,民间普遍称呼则曰先生,曰 君。”各政党社团内部大多互称同志。
——《中国民俗学概论》
由绣花鞋•到1高92跟3鞋年你上看海到什么变化?
倡女权 清末旳女学生
• 据徐珂《可言》记载:辛亥革命后,某些城市 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不少士绅仍“视无发者 犹如仇敌”。有旳城市公然成立了“保辫会 ”“复古会”,以为“剪辫即系投洋”,以致 20世纪23年代“辫发犹所在皆有”。
8、民国初年
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1民国初年(1912-1919)政局(),政权更迭(),民族危机(),特别是()侵华的加剧,共和()。
2袁世凯上台后,破坏共和,刺杀宋教仁,()年,孙中山发动讨袁的(),最终()3 1915年袁世凯不顾全国人民的(),准备(),为了得到日本的支持,与日本签订企图灭亡中国的《》,随即为了维护()孙中山蔡锷等发起()运动,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中,袁世凯被迫放弃(),袁死后,中国陷入()时期,这段黑暗时期,直到()才结束。
4 1917年段祺瑞上台后,拒绝恢复共和制度和《》,为了维护(),孙中山发动()运动,最终失败。
一系列()的失败。
使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寻求新的()道路,即()。
5民国初年,()的胜利,为()的()创造了条件,()政府和()政府,制定()管理经济,鼓励(),提倡(),所以社会上掀起()的热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年至()年,列强()对中国的(),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相对的()的(),中国人民为了反对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抵制(),提倡(),掀起()高潮,因为以上原因,在民国初年()年至()年,民族工业迎来了(),也称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使()和()的力量壮大,为()运动()运动的发生,及()的成立提供了准备。
6民国初年,政局动荡,复辟闹剧屡屡上演,袁世凯为了(),更是宣扬(),社会上更是迷信愚昧思潮大行其道,共和制度(),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不彻底,国民的()意识没有得到(),必须进行()改造,提高国民的(),把()民改造成(),民,为此发动了新文化运动,所以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领域的()。
7 1915年陈独秀在()创办《》,揭开了()。
1917年《青年杂志》改名为《》,把社迁往北京,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
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
当时任北大校长的是(),他提出()()的办学方针,使北大成为学术盛地,出现了一批学术大师。
中国近代史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
三、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性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
民主革命。
2.国共合作革命 (1)合作方式是党内合作。
(2)合作标志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3.北伐战争:打击北洋军阀(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由珠江流 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收回汉口、九江租界。
影视业
(1)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发展迅速并走向成熟
(2)20世纪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外的进步影片
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五大特点 热考重点深化 (1) 受西方文明影响深刻,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具有半殖民地化色彩。 (2)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 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变化明显,在偏 远农村和内地则变化不大。 (4) 实质上是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并且保 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影响
(1)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2)宣传了民主与科学,起到了思想启蒙、文化革新的作用。 (3)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开展。 (4)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五四运 动的促进。
模块结合
本阶段贯通性热考问题
1.近代资本主义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 (1) 发动侵华战争: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 (2)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3) 侵犯中国主权:开辟租界、控制关税、破坏司法权、片面最惠国待
民国初期北京政局的变化
第七章
北京政局的变化
第一次直奉战争之后,直系独自控制了北京政权,但因连年征战,财政困难,致社会动荡,加上灾荒频发,“匪祸”四起,甚而影响到对外关系。工人运动随现代工业的发展而兴起后,当其不利于军阀统治时,吴佩孚也不再高唱“保护劳工”的论调,下令镇压京汉铁路工人罢工,酿成血案,更暴露了军阀统治的本来面目。直系内部围绕总统选举等问题,争斗不已,政潮频发,曹锟不惜采用驱逐黎元洪、贿买选票的方法出任大总统,结果却造成直系贿选之恶名,大大不利于直系的统治,同时也使民国法统在贿选与政潮的冲击下基础动摇。孙中山一直坚持进行北伐统一,但却屡遭挫折,然其并不灰心,开始思考新的革命道路,重启革命征程。民国政治的发展之路正处在大变动的前夜。
北京政府统治时期的“匪祸”表现形式不一。除了一般的打家劫舍的土匪之外,还有一些打出政治旗号的武装集团,可以视为历代农民起事的延续;有些武装集团与军政界有某种关系,也是军政界人物或军阀派系争斗时拉拢的对象;还有些武装集团与外国侵略势力有一定的瓜葛,如日本就特别注意扶植满蒙地区的民间武装力量以为己用。因此,对北京政府统治时期的“匪祸”亦不可一概而论,其形成原因是复杂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但其中的大多数虽其情可悯,然毕竟非正常社会所可接纳;至于其中少数提出了一定政治目标的武装集团,因为其目标的不确定性,更因为其没有坚强的领导与严密的纪律,因此也只能是昙花一现,以悲剧结局告终,不足为训。
北京政府统治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民间起事的领导者是白朗。白朗起事发生于袁世凯统治时期,但为叙述的方便而置于此处。白朗是河南宝丰县人,1893年出生,因名之谐音而绰号为“白狼”。民国初年,白朗在豫西拉起一彪人马啸聚山林,仍然以传统农民起事的“劫富济贫”为号召,因其“性豪爽,善驭人,疏财仗义,以是能得众,先奔走于汝(县)、鲁(山)、宝(丰)之间,结识豪侠,渐成规模。”1913年5月到6月间,白部先后破唐县和禹县,“自此白朗声振豫西,各地绿林附合者骤达二千人”。二次革命时期,革命党人认为白朗所部可资利用,曾经与他联络,但事未成。二次革命失败后,国内反袁武装星散,但白朗所部在豫西南、鄂西北地区屡屡攻城占地,令袁世凯头疼不已,多次派出大军进剿,1914年2月,又派陆军总长段祺瑞兼任河南都督,令其“努力设法督饬速平为要”。其时白朗将所部改称“公民讨贼军”,又称“扶汉军”,自任大都督,发出讨袁告示称:“袁世凯狼子野心,以意思为法律,仍欲帝制自为,摈除贤士,宠任爪牙,以刀锯刺客待有功,以官爵金钱励无耻,库伦割弃而不顾,西藏叛乱而不恤,宗社党隐伏滋蔓而不思防制铲除,惟日以植党营私,排除异己,离弃兄弟,变更法制,涂饰耳目为事。摧残吾民,盖较满洲尤甚。海内分崩,民不聊生,献媚者乃称为华盛顿,即持论者亦反目为拿破仑,实则吕政、新莽不如其横酷也。朗用是痛心疾首,奋起陇亩,纠合豪杰,为民请命。故号称扶汉。”乔叙五:《记白狼事》,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1956(3);杜春和:《白朗起义》,146、321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李新、李宗一:《中华民国史》第2编第1卷(上),363页,北京,中华书局,1987。白朗虽然打出了反袁的政治旗帜,但其起事并不具备资产阶级革命的新特质,实质仍是传统农民起事的旧套路,他也不注重建立巩固的根据地,而以流动作战应付官军追剿并获取资财维持队伍。自起事后,白朗所部先后出没于河南、安徽、湖北、陕西、甘肃等省并进窥四川,虽然一度声势颇震,但终因没有稳固的根据地,部队在东征西进中缺乏依恃,又遭官军层层设防堵截,最终失败溃散。白朗也于1914年8月初在河南鲁山县因作战受伤而身亡。
中华民国史大纲
中华民国史大纲课程编号:总学时: 54 总学分:3分开课学期:第五学期课程名称:中华民国史专题英文名称:A special subject on the history of Republican China本课程按照绪论、政治、经济、对外关系、边疆民族关系、社会阶层等专题讲授中华民国的历史,使学生对中华民国的历史能够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意在培养学生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使学生掌握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视野和多元化的理论思维能力。
本课程也是本科生中国近现代史必修课程的一个强化和补充。
第一章辛亥革命前的中国第一节清朝统治的衰落和资本主义列强的侵入第二节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第三节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第四节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人民群众的自发斗争第五节中国同盟会的成立第六节中国同盟会成立后的革命斗争第七节各阶层人民自发反抗运动的蓬勃发展第八节资产阶级立宪运动和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第九节同盟会革命活动的挫折和国内中部地区革命组织的发展第十节保路风潮第十一节武昌起义和各省响应第十二节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第二章(1912-1916)第一节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和国内政局第二节北洋军阀集团与同盟会矛盾的尖锐化第三节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边疆的侵略和善后大借款第四节二次革命及其相关的斗争第五节民国初年的社会经济和财政状况第六节北洋政府封建专制统治制度的确立第七节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和袁世凯称帝第八节中华革命党和欧事研究会坚持反袁斗争第九节护国战争的发动与帝制取消第三章(1916-1920)第一节袁世凯死后的国内政局第二节府院之争和张勋复辟第三节西南军阀的纷起第四节孙中山南下护法和南北战争第五节段祺瑞的卖国与独裁第六节南北议和第七节五四运动第八节直皖战争第四章(1920-1924)第一节动荡中的南北政局第二节第一次直奉战争及战后政治第三节西南的“联省自治”与军阀混战第四节孙中山的奋斗与转向第五节黎元洪被逐与曹锟贿选第六节第二次直奉战争和北京政变第七节1920年代的中国经济第五章(1924-1926)第一节第二次直奉战争后的北京政治第二节善后会议:和平统一的最后尝试第三节初期国共合作第四节五卅事件及其引发的大规模群众运动第五节北伐前中外关系格局的演变第六节南北军阀混战与临时执政府的终结第七节南北军政格局的攻守势易第六章(1926-1928)第一节北伐初期的胜利与东南、西北、西南的形势变化第二节国民政府迁都武汉与北洋军阀以奉系为中心的联合第三节列强分化中国革命与蒋介石发动政变第四节武汉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与汪精卫集团分共第五节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和北洋军阀政权的覆灭第七章(1928-1931)第一节国民政府统一局面的初步形成第二节国民政府建立初期的内政与外交第三节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和战争第四节反蒋派大联合与中原大战第五节发展中的国共矛盾及南京政府的“剿共”战争第六节国民党内矛盾的发展和各派联合统治的确立第八章(1932-1937)第一节“一•二八”淞沪抗战和伪满洲国的成立第二节华北军民抗战的开展和国民党内部的分化第三节国民党统治的加强第四节国民政府对苏区的“围剿”第五节华北事变和国民政府的对策第六节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第七节西安事变第八节国民党由内战转向抗日第九节国民政府的财政金融第十节国民政府的经济第十一节国民政府的教育和学术研究第九章(1937-1941)第一节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第二节抗战爆发初期的对日作战第三节国民政府战时政治体制的确立和运作第四节正面战场的继续作战第五节日本的以华治华策略与汪精卫集团降日第六节相持阶段到来后的正面战场第七节相持阶段到来后的敌后战场第八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局部危机国统区的民主宪政与民众救亡运动第九节国统区的经济第十节日伪对沦陷区的统治第十一节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中外关系第十章(1941-1945)第一节中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第二节中国战场的持久抗战第三节抗日后期的国统区第四节抗日战争后期的敌后解放区第五节抗日战争后期的沦陷区第六节中国对同盟国的外交关系第七节豫湘桂战役与中国战场的局部反攻第八节战后中国政治的设计和争执第九节抗日战争的胜利第十一章(1945-1947)第一节抗战胜利与战后初期的国内政治第三节战后中国的内政与外交第四节国内冲突的焦点——东北第五节全面内战的爆发与国共关系的破裂第六节国民党的重点进攻与统治危机第十二章(1947-1949)第一节国民党最后的总动员第二节国民党军战略攻势地位的丧失第三节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和国民党强化统治的措施第四节国民党军战略决战的失败(上)第五节国民党军战略决战的失败(下)第六节国民党政府财政和社会经济的总崩溃第七节蒋介石引退和北平和平谈判第八节中华民国的覆灭第九节国共对外政策第十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治
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开课教案)主备课顾月仙次备课王赞逸、刘赛帅[内容主旨]1.社会进步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但维护民主共和之路艰难而曲折。
本课的重点是袁世凯篡夺权力、背叛共和以及革命党人与之斗争的历程。
2.清末民初,中国处于一个历史社会的转型期,而转型期的历史特点为新旧交替、进步和倒退并存、历史发展错综复杂。
对于教材中两部分看似矛盾的内容——社会风俗的进步与政治格局的混乱倒退,可以整合起来进行解读。
如何由整体把握对民国头十年(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特定时期)的本质的认识,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民国初年移风易俗改革、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以及军阀割据的相关史实。
认识到民初十年中国仍然处于历史社会转型期。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民国初年社会与政局相关史实的了解和梳理,提升学生“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进一步把握客观、辨证的评价历史现象和事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典型人物袁世凯的历史演变体味中国近代走向共和之路的艰难曲折,从而认识到新制度、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必经周折反复;了解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民主共和长期奋斗的史实,进而产生对革命先驱们坚持不懈、勇于献身的牺牲精神的钦佩景仰之情。
[重点与难点]:重点:袁世凯篡夺权力、背叛民主共和以及革命党人与之斗争、维护民主共和的艰难历程。
难点:对于社会转型期新旧交替、进步与倒退并存、历史发展曲折而复杂的现象的认识。
[教学说明]:1.社会进步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但维护民主共和之路艰难而曲折。
本课的重点是袁世凯篡夺权力、背叛共和以及革命党人与之斗争的历程。
2.清末民初,中国处于一个历史社会的转型期,而转型期的历史特点为新旧交替、进步和倒退并存、历史发展错综复杂。
对于教材中两部分看似矛盾的内容——社会风俗的进步与政治格局的混乱倒退,可以整合起来进行解读。
如何由整体把握对民国头十年(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特定时期)的本质的认识,这是本课的难点。
【高一历史】第6单元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学习目标
1.知道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的史实。 2.了解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状况。 3.了解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的表现。 4.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5.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目 录
DIRECTORY
1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2
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3
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摘编自杨大辛《北洋政府总统与总理》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军阀割据混战 (1)军阀割据
派系 首领 支持者
控制地区
直系 冯国璋 英美 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
皖系 段祺瑞 日本
皖、浙、闽、鲁、陕等省
奉系 张作霖 日本
东北三省
(2)军阀混战
各军阀凭借手中掌握的军队,争权夺利,先后爆发
直皖、直奉军阀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
时期的军阀所控制。
深度学习:军阀割据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 从根本上说,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的形成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 的。 (1)是由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决定的。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是军阀割据赖 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各个军阀可以在自己控制的地盘内拥兵自重,任意搜刮,形成 “独立王国”。 (2)是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决定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使任何一个帝国主 义国家都无法独占中国。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国家失去了统治中国的共同工具、代 理人,为了维护和扩大在华利益,它们便各自寻找新的代理人,扶植地方军阀派系, 而各派军阀为了自身的生存和扩大地盘,也分别寻找帝国主义国家当作靠山。 (3)从当时的具体背景看,袁世凯死后,北洋各派及地方实力派失去了中心,段 祺瑞、冯国璋等人都不具备凝聚各派力量、形成“统一”局面的能力。所以,在中国 形成了割据混战的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礼制》(1912年8月17日)
“男子寻常相见行脱帽礼,女子寻常相见 一鞠躬礼;庆典、祀典、婚礼、丧礼、 聘问,男子脱帽三鞠躬,女子不脱帽; 公宴、公礼式及寻常庆吊、交际宴会, 男子用脱帽一鞠躬,女子不脱帽。”
二、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
宋教仁案与二月革命
洪宪帝制与护国战争
有关宋教仁案的最新研究成果(1)
剪去发辫后中国人的发式
剪掉发辫并不是恢复重新束发于头顶的 旧制,而是留短发:年岁大的人头发前 半部仍剃光,后半部留至耳门;青壮年 则多剃平头。后以西洋发式时髦,许多 人每逢立夏,依例剪平头;每逢立秋, 依例留分头。
《今昔女子观》(1912年2月1日,《申报》)
昔日女子缠足多,今日女子多天足。 昔日女子能文者少,今日女子入学堂者多。 昔日女子多柔顺之所,今日女子多英爽之气。 昔日女子谨守闺中羞不见客,今日女子靴声橐
(1)袁只是个老官僚、独人班。他所争的重点实在只 是个人的权位和荣誉,袁也有心附义,但却做了个继 任总统,已稍嫌美中不足,再因国民党又对他不信任 而防范兹严,约法改制,强迫他做了个虚君,其手下 愤愤不平,必欲革“革命”之命。
(2)袁与宋案并无直接关系,恰恰相反,他很赏识宋 教仁的才干,是手下人“为君分忧”,自作主张操办 了这一蠢事。就如同七十年代美国的“水门案”与尼 克松本无直接关系,以及“江南命案”与蒋经国本无 直接关系,都是手下忠诚者“为君分忧”弄出的乱子 一样。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一、社会习俗的改革
断发、放足、易服 改称谓、废跪拜礼、以人力车代轿、保
护并解放贱民 禁止吸食鸦片
改正朔,易服色
“留头不留发”,“一人 不剃全家斩,全家不剃 全村斩”
1912年3月,临时总统 府出了大总统令,“凡 未去发辫者,于令到之 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 净尽”
一根辫子代表的是 “封建余孽”,剪除 辫子就是一种和专制 王朝决裂的象征,新 的社会风尚的推广也 起到了不彻底的改变 人的思想的作用。
橐。 昔日女子主中馈惟酒食是议,今日女子结队成
军,颇有铁血主义。
革命的象征——中山装
《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 (1912年3月2日)
“官厅为治事之名称,职员乃人民之公仆, 本非特殊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查前 清官厅,视官等之高下,有大人、老爷 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礼。嗣 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 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 官厅恶称。”
有关宋教仁案的最新研究成果(2)
(3)在行刺者武士英房间发现应桂馨名片,从 应处抄出其与北京的国务院内务部秘书洪述祖 来往密电,由密电内容得知内阁总理赵秉钧有 主使之嫌。不过这些抄获文件,多系密电隐语, 并且几乎是洪、应两人之间的片面之词,确实 内容如何,亦可作不同解读。且有证据显示袁 事后曾问及洪祖述杀宋之事,洪说出实情,袁 当即变脸,洪因此急忙躲去天津。
二次革命
民国的乱象和帝制的复辟
1915年袁世凯登基 蔡锷首举义旗
(杨度)呈送《君宪救国论》,“中国如 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 无望,立宪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 故以专制之权,行立宪之业,乃圣君英 辟建立大功大业之极好机会。”深得袁 世凯的赞许,称之为“至理名言”。
1915年,袁世凯感到自己登基 称帝的时机已经到来,因为最 近的《顺天时报》篇篇都是劝 他尽早举行朝贺仪式,然后再 择吉日举行登基大典,召宴外 国使臣。这正好与与袁氏祖茔 守坟人韩诚带来的消息相应验。 原来前不久,韩诚匆匆忙忙赶 来京城向袁世凯报告:袁家祖 坟夜忽冒红光,形同火炬;祖 茔附近还生长出一株状似盘龙 的紫藤树。韩诚还将一块刻着 “天命攸归”字样的泥土斑驳 的石块送上,说是最近在袁氏 祖茔中发现的。
2、军阀统治和混乱的中国
A、直系军阀:(长江中下流域及直隶)冯国璋、
曹锟、吴佩孚、齐燮元、孙传芳
美国、
英国
B、皖系军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陕 西)段祺瑞、卢永祥 日本
C、奉系军阀:(奉天、黑龙江、吉林)张作霖、 张学良、张宗昌 日本
D、冯系军阀:(西北地区)冯玉祥 苏联
E、晋系军阀:(山西)阎锡山 日本
“众望所归”的闹 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云南护国军将领合影。左起:李日垓、罗佩金、蔡锷、殷 承环、李烈钧
三、军阀割据
什么是军阀 军阀的势力范围
1、什么是军阀
较多人的看法,大体有三点:1、它是以军阀 首领个人为中心,以家族、亲族、同乡、同学、 师生等人际关系来维系的私人掌握的军队;2、 他们控制着一定的地盘,借以取得相对固定的 财源、兵源和政治资本;3、在他们控制的地 盘内, 军事权力高于一切,文官听命于军人, 行政权受军事权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