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优秀教案
第9课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
礼 帽 守逐渐向美观开放、 舒适方便方向发展。 当时,中山装为男子最具特色服装, 女子服装以旗袍最为时尚
满族旗袍
现代古风旗袍
返回
男子服饰的变化
长袍马褂
西服
中山装
三民 主义
行政、立法、 司法、考试、 监察五权分立
以文治国
耻
义 礼
辛 亥 革 命 前
辛 亥 革 命 后
剃 发 留 辫 强 令 剪 辫
少 大拱 长顶 爷 人 手 袍戴 马花 老 老 请 褂翎 太 爷 安 爷
缠
足 天 足
男 主 外 女 主 内
走 向 社 会
生 活 封 建 化 生 活 近 代 化
思 想 保 守 思 想 解 放
长 西 官 某 鞠躬 衫装 职君 脱帽 旗中 同先 袍 山 志 生 握手 装
2、废跪拜
辛亥革命前
礼节 的变化
请安、 作揖 跪拜、 拱手
辛亥革命后
鞠躬礼、脱帽礼、 握手礼
拱 手
作 揖
你知道废除封建社会的称 谓和礼节有什么作用吗?
1、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 2、宣传平等的观念以扫除尊卑等级 观念
礼仪
民国之初,为了体现
民主共和精神,中华 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 山宣布废除跪拜、作 揖等礼节,代之以鞠 躬、握手。礼仪的简 化,显示出平等、自 由等文明精神。中外 人员交往开始采用西 方的握手礼节。
清 末 民 初
思考 3:妇女解放有何重大意义?
辛亥革命赶走了末代皇帝, 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也 开始了女权运动时代;妇女解放 是清末民初移风易俗最典型的例 证,它意味着辛亥革命革除了根 深蒂固的封建恶习,生活方式开 始走向近代化。
小结:
类别 发式 时期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主要讲述了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民国时期我国社会习俗的变迁,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民国时期服饰、发式、称谓、礼仪等方面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节了解历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习俗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尊重和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内容。
2.难点:理解社会习俗变化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民国时期的社会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培养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资料:民国时期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民国时期的服饰、发式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内容。
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讲解和指导。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变化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
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教案
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教案教案: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一、教学内容概述本节课主要介绍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了解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
3.了解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4.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重点1.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2.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利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引导学生思考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特点以及可能变化的原因。
Step 2 探究(30分钟)1.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进行研究。
2.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选题展开调查研究,了解该社会习俗在民国时期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传统习惯。
3.小组成员讨论和分析该社会习俗的变化原因,例如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变迁等。
4.每个小组汇报研究成果,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思考。
Step 3 分析(2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对各组汇报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普遍原因。
2.引导学生思考,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Step 4 总结(10分钟)1.教师总结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原因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学生进行讨论,思考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启示。
五、教学延伸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社会习俗进行深入研究,并写一篇短文,概述该社会习俗的历史变迁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历史遗迹或博物馆,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对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原因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培养了他们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第9课 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
八年级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目标:1、掌握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播放上海世博会涉及到社会生活方面的图片,并伴随世博会主题曲。
教师过渡: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让我们见到了很多高科技的产品,体会到了城市确实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很美好。
那么这节课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看看百年之前人们的社会生活有哪些变化呢?二、学案引导自主学习(我学习,我快乐)阅读“社会习俗的变化”,探究以下问题:1.历史诊断:(指出下列故事中出现的不可能发生的情形)1919年某天,南京的张宏(南京政府官员)要去参加一次商会代表会,家里发生了如下情形:他们家的女佣跪在地上向张宏请安:老爷,我现在就为您去取翎顶补服出行吗?(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要求用新式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
,取消“老爷”之类的称谓)三、聚焦主题,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探究一社会习俗的变化活动组织学生表演短剧《体验民主》(课文中老盐商到南京拜见孙中山的场景)【小组讨论】:1.从短剧中看出,国民政府时,在中国还存在哪些方面未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跪拜礼等)2.在孙中山接见老盐商的过程中,老盐商体验到的“民主”都包括哪些内容?(孙中山不让他行跪拜礼、和他亲切谈话、派人用车送他回家等)3.从以上社会习俗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学生自由发挥,围绕“民主”即可)4.通过短剧思考该如何将“民主”的观念日臻完善,并将其传承下去呢?(略)【归纳】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如剪辫、易服等,一些不好的习俗开始改变,但传统的习惯势力也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的,所以需要大家将“民主”的观念日臻完善。
附课堂归纳:本课知识归纳社会生活的的变化社会习俗的变化剪辫、易服、改称呼等四、课堂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你认为黄兴见到孙中山时所行的礼节,不可能的是(D)A.鞠躬 B.握手 C.点头 D.跪拜2.课本中出现的军警为行人剪辫子这一现象应出现在(B)A.鸦片战争后 B.辛亥革命后 C.戊戌变法后 D.洋务运动后3.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改变中,对今天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关系最大的是(A)A.女子停止缠足 B、男子易服 C.废除跪拜礼 D.取消“大人”称谓(二).综合运用1.回答问题近代中国的大门北资本主义列强打开,我们的领土被割占、资源被掠夺。
八年级历史第九课,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
2、这些称谓、礼节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3.缠足延续千年它的实质是什么?禁止缠足对于女性的地位有何影响?
4、对于变化前的社会习俗和变化后的社会习俗,你认同哪一种,为什么?
[达标检测]
1、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其目的是()
A、消除清政府在政治方面的影响B、美化人们的生活
重点目标
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
难点目标
新风取代旧俗是一个艰难而又曲折的过程
教学过程
研讨补充
自我完善
(1)导学提纲(围绕目标,设计问题,旨在指导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阅读课文,形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
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化
完成下列表格:
类别
时期
发式
服饰
称谓
礼节
脚型
妇女地位
辛亥
革命
前
辛亥
革命
后
【合作探究】临时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革除“大人”、“老爷”等称谓,还规定民间普通称谓改为“先生”或“某君”。这体现了()
A、在称谓方面,临时政府犯了盲目追求国际潮流的错误
B、中华民国政府想标新立异以示与清政府的区别
C、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D、称呼更简洁了
(1)溥义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帝,他宣布退位是在那一年?1913年时的袁世凯担任什么职务?
(2)朱启、绍英分别行的是什么礼?
(3)上述材料反应了哪些问题?
【拓展延伸】:结合你身边的实际,你认为现在有没有不好的社会习俗?如果有请列举出来并说出你的建议。(倡导同学们勇于移风易俗,认识到移风易俗是社会永恒的主题,我们永远的责任。)
教后反思
八年级第1学期历史学科总第12课时备课时间:月日
《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辛亥革命与民族觉醒PPT课件(1)
•
7、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最重要的是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勇气和行动。——俞敏洪
•
•
8、最初所拥有的只是梦想,以及毫无根据的自信而已。但是,所有的一切就从这里出发。——孙正义
•
17、生命不在长而在于好,只要每一次尽力的演示,都值得鼓励与喝采。
•
9、人的理想志向往往和他的能力成正比。——约翰逊
•
•
10、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伏尼契
• • •
14、事实上是,哪个男孩女孩没有做过上天入地、移山倒海的梦啊,只不过在生活面前,很多人慢慢放弃了自己童年的梦想,所以他们沦落为失去梦想的人;而有些人, 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从来没有放弃梦想,于是,他们成为永葆青春梦想、永葆奋斗激情的人、能够改变世界、创造未来的人。——徐小平
15、第一,有梦想。一个人最富有的时候是有梦想,有梦想是最开心的。第二,要坚持自己的梦想。有梦想的人非常多,但能够坚持的人却非常少。阿里巴巴能够成功的 原因是因为我们坚持下来。在互联网激烈的竞争环境里,我们还在,是因为我们坚持,并不是因为我们聪明。有时候傻坚持比不坚持要好得多。——马云
• • •
16、“梦想”是一个多么“虚无缥缈不切实际”的词啊。在很多人的眼里,梦想只是白日做梦,可是,如果你不曾真切的拥有过梦想,你就不会理解梦想的珍贵。——柳 •
21、功到自然成,成功之前难免有失败,然而只要能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那么,成功就在眼前。 22、胜利贵在坚持,要取得胜利就要坚持不懈地努力,饱尝了许多次的失败之后才能成功。
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
装束的变化:剪发辫 易服饰
称谓礼节的变化:改称谓 废跪拜
女权的变化:禁缠足 倡女权
装束的变化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社会习俗的演变优秀教案
社会习俗的演变
【教学目标】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图片)你了解这些社会习俗吗?
学生:略
(一)剪辫放足
展示相关图片,指导学生自学。
讨论:缠足好不好,应不应该被废除?
小结:
1.剪辫: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剪辫令,限期剪去象征清王朝的辫子。
2.放足:辛亥革命后,政府非常重视禁缠运动。
孙中山还下令,内务府通令各省一律劝禁缠足。
(二)服饰的变化
展示相关图片,指导学生自学。
思考:与晚清时期相比,民国时期旗袍最突出的变化是什么?说说变化原因是什么。
小结:
1.清末男子传统服装为长袍马褂。
到民国初年,西装开始流行。
孙中山整合了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了一种新式服装—中山装。
2.晚清时期女子传统服装为宽袍大袖。
民国初年吸收了西式裁剪方法对传统旗袍加以改进,使其更加称身合体,旗袍成为当时最时髦的女装。
(三)礼仪的革新
展示相关图片,指导学生自学。
讨论:你知道传统婚姻的六仪之礼有哪些吗?(展示相关资料。
)
小结:
1.民国政府废除清朝官场的称呼,规定政府职员一律改称职务,民间称“先生”或“君”。
2.民国时期,简化了传统婚仪,创造出新式婚礼。
总结:男子剪发辫、易服饰、禁止女子缠足、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是中国近代化进程在社会习俗变化方面的体现,是一种社会进步,有利于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发展。
《社会习俗的变化》导学案.doc
《社会习俗的变化》导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发型服饰的变化称谓的变化礼节变革提倡女权2.分析:民国初年社会风俗变化的意义;认识这是道徳观念、等级观念和思想观念的改革,是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3.理解:民国初年社会风俗和人们道徳观念发生巨变,这是近代文明的标志,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标志。
问题导学.剪发辫易服饰请各小组同学自学阅读教材136-137页,探究下列问题,并选一名代表将本组探究成果进行展示。
1.讨论:辛亥革命前后,我国人民在发式、服饰方而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有何意义?2.选一选:下列属于20世纪20年代我国大城市流行的服饰有( )①黄马褂②西装③中山装④旗袍⑤格格装.改称谓废跪拜请各小组同学自学阅读教材138页,探究下列问题,并选一名代表将本组探究成果进行展示。
1.讨论:辛亥革命前,我国官场和民间中存在着一些怎样的称呼?辛亥革命后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体现了人们追求什么的思想?2.动动脑:我国清朝时通行的礼节有哪些?辛亥革命后有何变化?请选一种礼节到讲台前做给同学们看。
3.大显身手:阅读课文140页中间阅读卡片内容,回答:(1)民国礼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2)民国礼制的颁布有何进步意义?三•禁缠足倡女权请各小组同学口学阅读教材139页,探究下列问题,并选一名代表将本组探究成果进行展示。
1.在古代封建社会里,中国妇女地位极为低下,你能举一例说明吗?2.辛亥革命后解放妇女的呼声越来越高,请问:妇女解放表现在哪些方面?1.何谓女权?它有哪些表现?2.讨论:妇女解放有何重大意义?本课小结总结一下:民国初年,我国社会风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完成下列表格内容.时期发式服饰称谓礼节脚形义务辛亥革命留辫顶戴花翎大人前老爷少爷天足走向社会辛亥革命鞠躬后脱帽握手思考:这些变化说明了一些什么问题?能力拓展1.课本140页小议论.2.课本140页材料分析.小组课堂PK大赛—.选择题1.中国近代的剪辫运动出现在哪一事件后()?A洋务运动B戊戌变化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A理发业B服装业C制帽业D饮食业3.旗袍、中山装成为近代各大城市流行的服装开始于()A. 19世纪20年代B. 19世纪80年代C. 20世纪初D. 20世纪20年代4•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外人士交往开始使用()A脱帽礼B跪拜礼C握手礼D鞠躬礼课外知识阅读中国女权运动的先驱秋瑾1904年,已是两个孩子母亲的秋瑾,摆脫了不幸婚姻,只身来到日本.留学期间,秋瑾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06年回国后,开始协助同盟会军事团体策划了多次武装起义.她牺牲后还不到三十岁,秋瑾冲破封建婚姻的束缚,出洋留学、参与政治、策划武装起义,止是辛亥革命期间中国妇女倡导女权的典型例证。
(新)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优质教案
《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八年级历史第9课《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属于第二单元《辛亥革命与民族觉醒,本课从社会生活和习俗的改变开始,介绍了中国在礼仪、习俗、服饰等方面的改变,这些改变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和西方思想的冲击下产生的,同时人们的出行的交通方式也发生这变化,人们的教育方式及接受信息的方式也在中西方交流中发生着改变。
本课是本单元最后一课。
学习本课,可以说是对本单元在某些方面的总结。
【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新式交通工具,以及邮政的开办和电报电话的使用,让学生理解大众传媒的影响;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培养学生思考、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本课是要让学生感知中国近代社会在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变化过程,要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学习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交通、通讯工具的变革以及大众传媒的影响;了解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学难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
课题相关图片、视频素材的收集准备。
提醒学生做课前预习。
一、导入新课由中山装的识别、介绍和图片展示,带领学生自然进入新课。
二、进入新课(一)新的生活方式和风俗1、背景鸦片战争以来的西学东渐,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
世纪之交,特别是辛亥革命期间,易服饰、剪发辫等成为社会潮流。
2、变化易服饰剪发辫社会习俗的变化变饮食废缠足变礼仪、改称呼变交通、通讯(二)生机勃勃的大众传媒1、报纸1872年诞生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
2、出版物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
3、广播、电影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影传入了中国。
合作探究: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新生事物?一分为二地看,一方面是西方列强侵华,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传到中国,另一方面它的出现,又是历史的必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
第九课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的课件 ppt
缠足:触目惊心 盛满痛
从然 形 娘 当 ” 宫如 , 用 时 始 内仙 并 帛 五 于 到子 在 缠 代 五 民凌 六 足 李 代 间波 尺 , 后 南 皆, 高 使 主 唐 仿故 的 脚 喜 ( 行称 金 纤 爱 公 。“ 制 小 音 元 两 三 莲 弯 乐 93 宋寸 花 曲 和 7 时金 台 如 美 期 莲 上 新 色 97 正” 跳 月 , 5 式。 舞 状 他 年 缠以 , 及 令 ) 足后 飘 弓 寞 。 。
20年代旗袍的变化
20年代初期旗袍样式
(从文样刺绣上比前代简 略,衣身也短些)
20年代中期的样 式
20年代末期旗袍样 式(彩秀曲襟低领 旗袍)
思考 1 :发式、服装的变化说明了什 么问题?有什么意义?
发式、服装的变化表面看是形式的变化,实质是中国 从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从生活封建化向生活近代化的反 映;说明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改变了人们 的思想,而且使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开始走向近代化。 意义:1,剪发辫:有利于改变个人卫生,对社会生活也 产生了巨大影响,理发业取代了过去单调的剃头业,成为 一种新兴的服务行业。
易服饰: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又满足了人们不同的 审美要求。
3、改称谓
王 老 爷 早
李大人 早啊
辛亥革命前 称谓 大人 老爷 的变化 老太爷 少爷
辛亥革命后
先生 某君 官职 同志
4、废跪拜
辛亥革命前
礼节 请安、 作揖 的变化 跪拜、 拱手
辛亥革命后
鞠躬礼、脱帽礼、 握手礼
9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
女权的变化 传统 清末民初
废缠足 女子缠足 女子天足
倡女权
男主外,
女子走向社会表 现在政治上,教
女主内 育上和婚姻上
这些变化有利于妇女的身心健康。说明了 女子的地位在不断的提高,女子真正的走上 了社会
小结:社会习俗的变化
称谓变化:平等的称呼代替了 有等级观念的称呼。
6.中山装的两个袖口上各有三个纽扣,你知道
它代表什么含义吗 ( )D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三民主义
7.下列关于中山装的说法.不创制而得名 C.中山装融合了中西服装的特点 D.中山装刚设计时就有特殊的含义
4.在清末民初,中山装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服饰
,它的服饰名称来源于 ( B)
A.中山服装厂出品 B.孙中山创制的服装 C.生产于广东中山的服装 D.注册商标为“中山”的服装
5.清末民初,人们服饰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D
) A.西服的引进 B.中山装的出现 C.女士高领服装的出现 D.时代的变化和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
②服装的变化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还满足了不同的审美需求。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称谓的 变化
大人、老 爷等
以官职相称, 先生,某君, 同志
礼节的 跪拜、作 废跪拜、鞠
变化 揖、请安、 躬礼、脱帽
拱手
礼、握手礼
思考:称谓礼节的变化说 明了什么问题?
称谓的变化说明了用人格的平等 代替了身份的不平等,尊卑贵贱的等 级观念渐渐从人们的意识中消失。
装束的变化:剪发辫 易服饰 称谓礼节的变化:改称谓 废跪拜 女权的变化:禁缠足 倡女权
装束的变化
第21课:社会习俗的变化(教案)
第21课:社会习俗的变化学习目标:了解民国以业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等社会习俗的变化。
第一板块:剪发辫,易服饰1、全国各地掀起剪辫运动是在哪一事件爆发之后?通令全国各地男子限期剪辫的临时大总统是谁?2、剪发辫的意义:3、之后,洋装洋饰开始流行。
4、易服饰的意义:4、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各大城市流行的服饰中,男装主要是、、;女装主要是。
第二板块:改称谓,废跪拜改称谓:1、1912年3月,以临时大总统名义发布命令,废除清朝官场的“大人”、“老爷”称呼。
2、称谓改革的意义:废跪拜:2、中华民国成立后,专门制定的“礼制”中,核心内容是以和代替跪拜等旧有礼节。
3、中外人士交往开始使用西方的。
4、礼仪改革的意义:第三板块:禁缠足,倡女权1、扫除缠足这一恶俗是在(事件)之后。
颁布法令禁止妇女缠足的人是。
2、辛亥革命后,妇女在政治、教育、婚姻三个方面各发生了哪些变化?自主达标题1、剪辫运动兴起于()A、维新变法运动后B、辛亥革命后C、甲午中日战争后D、新文化运动后2、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下令废除“大人”、“老爷”称呼的人是()A、孙中山B、袁世凯C、廖仲恺D、黎元洪3、下列风俗的改变,跟孙中山无关的是()A、男人不再留辫子B、不再行跪拜礼C、女人不再缠足D、开价开始穿旗袍4、延续千年的缠足是残害中国妇女的陋习。
扫除这一恶俗是在()A、辛亥革命后B、新文化运动后C、五四运动后D、新中国成立后5、近代史上,“解放脚”的出现与哪一个历史人物有关()A、孙中山B、毛泽东C、周恩来D、邓小平6、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按当时的规定,他应当补充称为()A、老爷B、大人C、先生D、陛下7、你认为孙中山的部下见到他时不可能行的礼节是()A、鞠躬B、握手C、点头D、跪拜。
9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
③20世纪20年代后:男装——西服、中山装、长衫,其中中山装逐渐成为中国男子礼服。女装——旗袍。
④易服饰的影响:服饰的多样化与不断翻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
二、改称谓、废跪拜——人格独立与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1、改称谓
①孙中山发布命令,废除清朝官场的“大人”、“老爷”称呼,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民间称“先生”或“某君”。
②影响: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作称谓,是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影响遍及社会各个角落。
2、废跪拜①清代通行的礼节:拜、作揖、请安、拱手。②民国成立后:制订“礼制”,核心是以鞠躬礼和脱帽礼代替跪拜等旧有礼节。
③中外人士交往开始使用握手礼。
④影响:废跪拜是民国初年礼仪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礼节上的尊卑等级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
民国初年社会风俗的变迁与创新,有其重大的社会价值,它是社会发展的缩影。
教学重点
清末民初的社会风俗变迁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教学难点
新风取代旧俗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教学方法
启示法、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导入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辛亥革命在结束两千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同时,也促使中国人思想解放与生活方式改变,其突出表现是西风东渐,中国的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变。
②妇女解放的意义:妇女解放是清末民初移风易俗最典型的例证,它意味着辛亥革命革除了根深蒂固的封建恶习,生活方式开始走向近代化。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后,因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在此基础上移风易俗蔚然成风。同时结合P140“材料分析”中紫禁城内仍然照跪不误的事例,强调旧风俗、礼节的废除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新风取代旧俗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2017秋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word教案
【学习目标】 把握近代人民社会习俗变迁的表现,分析变化的缘故。
明白得中国近代一些风俗适应进步,使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
【学习重难点】重点:中国近代一些风俗适应进步,使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
难点: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缘故。
【导学流程】1、知识梳理:(一)剪发辫、易服饰(1)剪发辫①剪辫运动的兴起: 革命爆发后,辫子的去留成为从 从 的标志。
②孙中山通令全国:各地男子 剪辫,剪辫深入城乡各地。
③剪辫的阻碍:改变了 。
方便了 。
有利于个人 。
对 生活也产生了庞大阻碍。
促进了 业等新兴服务行业的进展。
(2)易服饰①辛亥革命前:顶戴花翎、长袍马褂。
②辛亥革命后:洋装洋饰开始流行。
③民国初年:男子礼服——西服、 袍;女子礼服—— 裙。
④20世纪20年代后:男装——西服、中山装、 衫,其中 逐步成为中国男子礼服。
女装—— 袍。
2017秋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word 教案时刻:2017.10.20姓名: 班级 2017—2018学年八年级 (历史学科)导学案⑤易服饰的阻碍:服饰的多样化与持续翻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
(二)改称谓、废跪拜(1)改称谓①孙中山公布命令,废止清朝官场的“大人”、“老爷”称呼,官员之间以“”相称,民间称“”或“”。
②阻碍: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作称谓,是用的平等代替的不平等,阻碍遍及社会各个角落。
(2)废跪拜①清代通行的礼节:跪拜、作揖、请安、拱手。
②民国成立后:制订“礼制”,核心是以礼和礼代替跪拜等旧有礼节。
③中外人士交往开始使用礼。
④阻碍:废跪拜是民国初年礼仪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礼节上的尊卑等级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
(三)禁缠足、倡女权(1)禁缠足①西方传教士:设置天足会,反对缠足。
②清政府:颁布缠足禁令。
③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饬令各省劝禁缠足,各地展开大规模的放足运动,显现“脚”。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课件
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辛亥革命前后,发型、服饰、称谓、礼节、女 权的变化
二.能力目标
分析社会习俗变迁的实质,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平等、创新,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
一、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民国建立后,发布了一系列命令, 改变落后愚昧的习俗。
为什么一定要废除这些陋习呢?
陋习: 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不平等 限制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自由 禁锢人的思想 限制人的创新能力
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辛亥革命后陋习的废除 是社会发展的缩影,有着重 大的社会价值,推动了中国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社会习俗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问题?
社会习俗的变化不仅是形式的变化,更 实质的是中国从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 从生活封建化向生活近代化的反映,辛 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而且改 变了人们思想,使人们生活方式开始走 向近代化。
②服装的变化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 满足了不同的审美需求。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称谓的变
化
大人、
老爷等
以官职相称, 先生,某君, 同志
礼节的变 跪拜、作 废跪拜、鞠
化
揖、请安、 躬礼、脱帽
拱手
礼、握手礼
思考:称谓礼节的变化说明了 什么问题?
称谓的变化说明了用人格的平等 代替了身份的不平等,尊卑贵贱的等 级观念渐渐从人们的意识中消失。
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
装束的变化:剪发辫 易服饰
称谓礼节的变化:改称谓 废跪拜
女权的变化:禁缠足 倡女权
装束的变化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发式 剃发留辫 发型多样
服饰 黄袍、马 褂、长袍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 教学PPT课件1
21、谁有历经千辛万苦的意志,谁就能达到任何目的。——米南德
9、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朱熹
10、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11、坚强的信念能赢得强者的心,并使他们变得更坚强。——白哲特
1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佚名
13、立志不坚,终不济事。——朱熹
1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
装束的变化: 剪发辫 易服饰 称谓礼节的变化:改称谓 废跪拜 女权的变化:禁缠足 倡女权
装束的变化
辛亥革命前 发式 服饰 辛亥革命后
剃发留辫
黄袍、马 褂、长袍
发型多样
西服、褂袍、 中山装、长衫、 褂裙旗袍
清朝男子发辫
思考:这些装束的变化有什么好 处,说明了什么问题?
限制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自由
禁锢人的思想 限制人的创新能力
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辛亥革命后陋习的废除 是社会发展的缩影,有着重 大的社会价值,推动了中国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社会习俗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问题?
社会习俗的变化不仅是形式的变化,更 实质的是中国从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 从生活封建化向生活近代化的反映,辛 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而且改 变了人们思想,使人们生活方式开始走 向近代化。
5、你既然期望辉煌伟大的一生,那么就应该从今天起,以毫不动摇的决心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凭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去创造你和人类的快乐。——佚名
6、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 罗兰
7、只要持续地努力,不懈地奋斗,就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塞内加
8、无论是美女的歌声,还是鬓狗的狂吠,无论是鳄鱼的眼泪,还是恶狼的嚎叫,都不会使我动摇。——恰普曼
【华东师大版】八上历史:第21课《社会习俗的变化》教案
社会习俗的变化、知识与能力:知道发型服饰变化、称谓变化、礼节变革、提倡女权等通过对民国初年社会风俗变迁等级观念和思想观念的改革,是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难点:新风取代旧俗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辛亥革命在结束两千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同时,改变,其突出表现是西风东渐,中国的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变。
【新课探究】①剪辫运动,兴起于辛亥革命爆发后,辫子的去留成为从新从旧的标志。
②孙中山颁布限期剪辫令,剪辫深入城乡。
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理②民国初年:男子礼服——西服、褂袍;女子礼服——褂裙。
年代后:男装——西服、中山装、长衫,其中中山装逐渐成为中国男子礼服。
女装——旗袍。
④易服饰的影响:服饰的多样化与不断翻新,称谓②影响: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作称谓,是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②民国成立后:制订“礼制”③中外人士交往开始使用握手礼。
已为平③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饬令各省①清末民初,一些受西方思想影响的女性开始勇敢地走向社会,参加社会活动。
政治革除了根深蒂固的封建恶习,生活方式开始走向近代化。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后,因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在此基础年,一对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在南京街头热烈握手1917年,张謇的大生纱厂生产和销售业绩良好纪初的中国可能出现的是、孙中山曾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革除“大人”、在称谓方面,临时政府犯了盲目追求国际潮流的错误追求平等的愿望下列服饰,属于沿用西式服装价值观念和审美习俗,结合中国人穿着的习惯统服装的样式,并且在国际上被视为最具中国特色服装历史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发型服饰变化、称谓变化、礼节变革、提倡女权等知识。
通过对民国初年社会风俗变迁的讨论与分析,让学生得出这是道德观念、等级观念和思想观念的改革,是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俗变迁的文字、图片等史料,并对其进行归类,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民国初年社会风俗的变迁与创新,有其重大的社会价值,它是社会发展的缩影。
【教学重难点】
重点:清末民初的社会风俗变迁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难点:新风取代旧俗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总结清朝的社会风俗。
辛亥革命在结束两千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同时,也敲响清王朝灭亡的丧钟,也促使中国人思想解放与生活方式改变,此时中国的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变,到底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新课探究:
(一)剪发辫、易服饰——生活方式近代化。
1.剪发辫。
(1)剪辫运动,兴起于辛亥革命爆发后,辫子的去留成为从新或者从旧的标志。
(2)孙中山颁布限期剪辫令,剪辫的思想深入城乡。
(3)剪辫的影响:改变了旧的落后的观念,方便工作,有利于个人卫生,对社会生活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理发业等新兴服务行业的发展。
(课件展示民国服饰,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服饰与现在我们穿的衣服一样吗?)
2.易服饰。
(1)辛亥革命后:洋装洋手饰开始流行。
(2)民国初年:男子礼服——西服、褂袍;女子礼服——褂裙。
(3)20世纪20年代后:男装——西服、中山装、长衫,其中中山装逐渐成为中国男子礼服,女装——旗袍。
(4)易服饰的影响:服饰的多样化与不断翻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
(二)改称谓、废跪拜——人格独立与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播放古装剧片段,引导学生思考:片段中的称呼是什么意思?现在如何称呼?片段中的人为什么要跪拜?)
1.改称谓。
(1)孙中山发布命令,废除清朝官场的“大人”、“老爷”称呼,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民间称“先生”或“某君”。
(2)影响: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作称谓,是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影响遍及社会各个角落。
2.废跪拜。
(1)清代通行的礼节:跪拜、作揖、请安、拱手。
(2)民国成立后:制订“礼制”,核心是以鞠躬礼和脱帽礼代替跪拜等旧有礼节。
(3)中外人士交往开始使用握手礼。
(4)影响:废跪拜是民国初年礼仪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礼节上的尊卑等级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
(三)禁缠足、倡女权——妇女解放的两大标志。
(课件展示三寸金莲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缠足,并思考缠足对女性好还是不好?)
1.禁缠足。
(1)西方传教士:设立天足会,反对缠足。
(2)清政府:颁布缠足禁令。
(3)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饬令各省劝禁缠足,各地展开大规模的放足运动,出现“解放脚”。
(4)影响:使女性参加社会活动更方便,成为提倡女权的先声。
2.倡女
(1)清末民初,一些受西方思想影响的女性开始勇敢地走向社会,参加社会活动。
政治上,从军参政;教育上,进学堂读书、出洋留学、男女同校;婚姻上,追求自由恋爱,反对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的呼声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
(2)妇女解放的意义:妇女解放是清末民初移风易俗最典型的例证,它意味着辛亥革命革除了根深蒂固的封建恶习,生活方式开始走向近代化。
课后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后,因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在此基础上移风易俗蔚然成风。
同时强调旧风俗、礼节的废除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新风取代旧俗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