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的社会生活变迁与北洋时期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晚清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转型时期,中国社会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社会性质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政治统治、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这一时期也开始起步并逐步发展。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知识归纳一、晚清政局的演变1.鸦片战争前夕清朝政治的腐朽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政治的腐败日益暴露,表现为:①官场中,结党营私,互相倾轧,卖官鬻爵,贿赂成风。
②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军备废弛,纪律败坏。
③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
④阶级关系上,阶级矛盾激化,农民的反抗斗争越来越激烈。
⑤清朝统治集团中,以"天朝上国"自居,皇帝和大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2.19世纪中期,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及政局的变动(1)内忧外患的形势①内忧: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激化,各地起义不断。
1851年,爆发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太平军建立了同清朝对峙的政权;1853~1856年,太平天国发动北伐、西征和东征,深入到清朝统治中心地区,攻破江南、江北大营,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
②外患: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割地、赔款、通商,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去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英法联军攻占了清朝统治中心北京,火烧了皇家园林圆明园,清朝皇帝弃城出逃。
(2)清朝政局的变动①总理衙门的设立。
总理衙门是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②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
1861年慈禧太后和奕沂发动政变,逮捕了辅政大臣,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奕沂为议政王。
以辛酉政变为契机,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走上公开勾结的道路。
1862年初,清政府决定向英法两国"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③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它标志着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以及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这个时期的中国,面临着众多复杂的问题:内忧外患,社会落后,经济不发达,科技落后,政治制度落后,社会风气陈旧等等。
为了理解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了解晚清时期的历史巨变和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是非常必要的。
一、晚清时期的历史背景晚清时期,是清朝最后一个时期,从19世纪60年代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
这个时期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因为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了内忧外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各方面都面临着严重的困境和挑战。
在这个时期,中国先后遭受到了八国联军入侵、义和团运动、甲午战争等一系列的外部侵略和内部动荡,使得中国社会乱象丛生,经济衰退,封建势力更加嚣张,形势十分危急。
二、晚清时期的历史巨变1. 外部侵略和帝国主义压迫:在晚清时期,中国因为各种原因,失去了对外贸易的控制,经济衰退,无力抵御列强控制的资本主义体系以及其殖民化扩张的政治压力。
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和割让,直接催化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滋长了中国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心。
2. 内部政治变化: 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中国政治历经百折不挠的改革,其中有康有缪、有光绪维新、有戊戌变法等等,吸收和学习了外国的先进文明和文化,使得中国逐步向近代化转型。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官员贵族和大家族的反对,这些政治改革都失败了。
3. 内部经济变化: 在晚清时期,中国的经济萎靡不振,但同时,商业、货币、地产、铁路、邮政等领域的发展也逐渐加快。
这表明,中国经济已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并正逐步走向全面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4. 文化和思想改革: 在晚清时期,各种思潮和思想相互交融、碰撞。
一批现代科学和技术、哲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新思想、新学派、新的文化气息涌现出来,打破了旧有的思想桎梏,催生了民主、权利、法制、国家、民族、性别等一系列现代性的概念和观念,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辟了道路。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归纳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归纳一、晚清时期:国家衰弱、社会动荡1. 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民族斗争和社会不平等2. 政治制度腐败:封建专制、官僚腐败和外族势力侵略3. 经济落后:闭关锁国、商品经济低下和农业危机二、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开启民主政治1. 革命思潮兴起:启蒙思想传入、爱国主义觉醒和反对不平等条约2. 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领导的武装起义、推翻清朝和建立中华民国3. 民主改革探索:宪政制度建设、选举制度实行和法治观念培养三、民国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1. 北洋政府统治:袁世凯复辟、军阀混战和国家分裂2. 国共合作与分裂:孙中山与共产党合作、国共两党矛盾激化3. 社会变革与思潮兴起: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和科学思潮兴起四、抗日战争:民族抗争、国民经济发展1. 日本侵华:侵略战争爆发、国土沦陷和残酷战斗2. 全民抗战:国共合作、游击战争和抗战胜利3. 国民经济恢复:战时经济调整、工业发展和农村合作运动五、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探索1. 中共夺取政权: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 社会主义建设:土地改革、计划经济和大规模工业化3. 对外开放与改革: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改革开放政策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六、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社会变革1. 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国有企业改革和外资引进2. 社会变革与思潮兴起:文化大革命结束、知识分子解放和新时代思潮3. 国际地位提升:改革开放成果显现、国际影响力提升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七、现代化建设:科技创新、人民生活改善1. 科技创新:航天事业发展、信息技术革命和高速铁路建设2. 社会福利提升:教育普及、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3. 国际交往与合作: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合作交流和文化输出八、新时代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 国家治理体系改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依法治国和党的建设新时代要求2. 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3. 人民生活改善:脱贫攻坚、教育优先和健康中国建设以上是中国近代史的阶段特征归纳,从晚清时期的国家衰弱、社会动荡开始,到新时代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中国近代史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革和探索。
近代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
晚清时期(1840-1912年) 北洋军阀统治(1912-1927年)
民国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年)
2.革命时期划分: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
新民主主义个革命时期(1919-1949年) 3.近代化历程:
孕育阶段:1840-1860年 启动阶段:1860-1895年
私有制
社会 改革土地制度为中心 经济主张 绝对平均主义
1859年为改革内发政展, 衰弱时期 私有制
学习西方,发展工商 业和资本主义经济
群众基础 作用 相同
最大限度满足农民利益 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
和要求,群众基础广泛 要求,群众基础薄弱
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 未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
命斗争的蓬勃发展
农民反应不积极
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
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
近代化:(现代化或资本主义化) 核心:工业化 从生产力的角度看: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封建主义转向资本主义
从政治制度看: 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 近代工业:机器大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工业部门
中国资本主义的三种形式
【知识梳理】 1.政治上(读本P38)
鸦片战争 (1840-1842、英) (原因、结果、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民阶级)
(主要史实、纲领、新特点、作用及局限性) 2.经济上(读本P38)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原因、标志、影响),中国经济开始卷入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思想上: 新思想的萌发(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海国图志》)
4.社会生活上: 生活习俗变迁
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 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文明的文化特色(中西合璧)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9讲 晚清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构图解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信息提取:鸦片战争后,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派创办洋 务企业刺激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诞生,近代中国经济呈现出强 烈的半封建性。
[构图解史] 近代中国主要的经济形态及其相互关系
信息提取: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导致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刺激了洋 务经济和民族工业的诞生;洋务经济和民族工业在加速自然经济解体 的过程中,对外来资本主义经济也起着一定的抵制作用。
[构图解史]
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表现
信息提取:伴随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 化运动等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关注新教材 拓展新视野 1.自然经济解体 自然经济解体指封建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它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在整个中国近代,自然经济依然存在,并 在农村占统治地位,对西方的经济渗透也具有天然的抵抗力。
[构图解史]
列强经济侵略与自然经济解体的关系
信息提取: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侵略,阻断了中国资本主义萌 芽发展的正常道路,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为近代民 族工业的产生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
[构图解史]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信息提取:(1)军事工业:目的是“自强”,性质是封建官办企业。 企业经费全由政府调拨;技术和设备依赖外国。
[提示] 作用: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近代化的进程,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 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先河。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企业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提示] 特点:政府主导;学习西方技术和管理模式;具有垄断性。影响:促 进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对民族工业有诱导和 阻碍双重影响。
清朝末年的社会转型研究
清朝末年的社会转型研究清朝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随着列强入侵、农村起义、社会变革等一系列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国社会也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具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下面,我们将从多个维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经济领域的转型在清朝末年,中国的经济出现了一些明显的转型。
一方面,由于列强的入侵,中国的传统产业和手工业遭受了打击。
与此同时,西方的工业革命也传遍大江南北。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中国的传统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同时,逐渐兴起的商业资本也开始在中国市场上形成一股新的力量。
这些商人们推动了市场的发展,并且积极参与了农业和工业的投资,为中国的经济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二、政治领域的变革在清朝末年,中国的政治形势也经历了一些变革。
一方面,由于列强的侵略,清朝王朝的统治地位受到威胁。
与此同时,内部的腐败现象也严重加剧。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王朝的内忧外患。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清朝王朝也进行了一些改革。
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就是戊戌变法。
这场变法试图通过推行各种新政策,从而加强王朝的统治和改革社会秩序。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碍和反对。
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场变法都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因为它为中国政治发展带来了一些新鲜的思路和方向,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当时的政治理念和发展道路。
三、文化领域的转型在清朝末年,中国的文化也经历了一些变革。
一方面,由于传统文化受到挑战,以及欧洲文化和思想的到来,传统文化呈现出一种衰退的趋势。
与此同时,一批新兴的文化人也随着时代呼声的到来,不断地挑战传统文化的局限性。
这些人包括了范仲淹、魏源等人,他们以自己的思想和理念,不断地推进中国文化的变革。
四、社会领域的变化在清朝末年,中国社会也经历了一些变化。
一方面,随着王朝的衰落,废奴运动也在中国兴起。
此时,许多奴隶和佃农开始反抗自己的主人。
而一些反奴隶组织和人士也不断地向社会传递着自己的声音。
晚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变化
晚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变化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变化在中国后来的历史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晚清时期,由于内忧外患,国家并没有能够彻底地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但是经济和社会的一些变化还是十分显著的。
晚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晚清时期是中国社会从封闭向开放的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经济交流和贸易开始逐渐增加。
这个时期,由于不同的地理、气候和文化条件,在中国各地区的经济状态和发展趋势是不同的,但是总体来看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是比较缓慢的。
农业方面,晚清时期中国农村经济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棉花、油料、茶叶、蔬菜、水果等副食品产量增长缓慢。
农村人口增长迅速,耕地再分割和粮食减产成为社会危机。
同时,由于流民的增多以及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很多地方出现了严重的饥荒。
工业方面,晚清时期中国工业生产水平较低,主要生产天然布、纸、瓷器、铜器、绸缎、木材等轻工业产品和一些特产。
由于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很多中国的制造业被西方国家抢走了。
比较尴尬的是,虽然西方列强的贸易带来了大量的西方商品和新技术,但中国并没有真正从中获得益处。
晚清时期社会的变化晚清时期社会存在着一些变革,这些变革对中国的历史和未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一,官员、地主、商人等传统的势力逐渐被新兴的资本阶级所代替。
这个时期,中外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加,进而推动了城市经济和工业的发展,许多新富豪诞生,他们依靠商业经营和起步的工业企业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第二,新思潮的兴起成为中国最为重要的变化之一。
在晚清时期,一些思想家和哲学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念和观点,并把这些思想观点和观念传播到各个领域,在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第三,社会阶层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小康的中产阶层和贫富差距的分裂成了最为显著的两个特点。
由于城市的发展,城市劳动者的数量迅速增加,这些劳动者处于低端收入,被压迫的地位。
中国近代史纲要清末民初时期的变革与社会动荡
中国近代史纲要清末民初时期的变革与社会动荡清朝晚期至民国初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和社会动荡,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清末民初时期的政治变革、经济变革以及社会动荡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政治变革清末民初时期,中国政治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成立,结束了近两千年封建帝制的统治。
新的政权不仅改变了国号,还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变革。
民主共和制度逐渐取代了封建君主制,成为中国政治的核心。
此外,新政权还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民法通则》的制定、全面废除科举制度等,这些措施对于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经济变革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的经济也发生了巨大变革。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被列强侵占,并被迫开放通商口岸。
这使得中国的经济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与此同时,中国内部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如自强运动的兴起、洋务运动的推行等。
这些改革措施对于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各种问题的存在,中国的经济变革依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三、社会动荡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大规模的动荡和不安定。
清朝统治的腐败和无能使得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各种民主主义和革命思潮迅速兴起。
辛亥革命的爆发和孙中山的领导,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此外,外国列强的入侵和侵略也使得中国社会陷入到了危机之中。
各种社会运动和冲突此起彼伏,如义和团运动、庚子拳乱等。
这些社会动荡对于中国社会的稳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四、思想启蒙近代中国的变革和社会动荡,不仅带来了各种政治和经济上的变化,也催生了许多新的思想启蒙。
自强运动和洋务运动的推行,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带来了契机。
许多新的思想流派兴起,如维新派、康有为的“西学东渐”等。
这些思想的产生和传播,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动荡不安的时期,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此时期,中国遭受了外敌侵略,农民战争肆虐全国,社会各阶层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以下是对晚清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变迁的一些论述,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示。
一、城市化与交通革命在清朝晚期,由于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大批外国资本的流入,中国的城市逐渐增多,城市人口也迅速增加。
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各大沿海城市,像是上海、广州和天津等地。
此外,铁路和邮局的开通也对晚清时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铁路极大地缩短了各个地方之间的距离,邮局则方便了人们的通信。
此外,港口的发展也为城市的繁荣提供了保障。
这些城市化和交通革命的变革,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经济结构。
二、宗法制度崩溃晚清时期中国的宗法制度逐渐失去其对社会的控制力。
中国的封建制度滞后于时代,随着世界范围内科技、经济的高速发展,封建制度与现代化社会发生了冲突。
此外,由于封建制度的腐败,这种制度在农村中逐渐失去其影响力。
在这种情况下,新思潮开始兴起,世俗主义的思想逐渐占据了上风。
这一现象进一步导致了宗法制度的崩溃。
三、女性的地位与权利在晚清时期,中国的女性地位逐渐提升,女性的社会角色也因此得以扩大。
过去,传统封建制度决定了女性的社会地位远远低于男性。
但是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女性运动也跟随而来,女性得到的教育机会也随之提高。
这种趋势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而持续地发展着。
女性现在享受更多的教育机会和社会权利,但是这个过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教育的现代化在晚清时期,中国的教育经过了深刻的转变,从满足宗教和功利性需求转变为满足现代化的知识需要。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的教育也跟着改变。
传统教育制度的崩溃和现代教育制度的兴起使得中国教育的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
五、妇女解放运动在晚清时期,妇女解放运动逐渐兴起。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妇女地位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这种趋势的发展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中国近代史纲要是指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事件,包括晚清时期的社会变革、辛亥革命、北洋政府时期、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以及新中国的建立等重要历史事件。
这些事件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对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晚清时期的社会变革。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逐渐与西方列强接触,开始面临着来自外部的冲击。
这一时期,中国遭遇了战争的屈辱,诸多国家不平等条约被迫签订。
同时,出现了国力减弱、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等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晚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也包括了自内部主导的维新运动,旨在推动中国社会和政治的改革。
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第二,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为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的成功,使得中国人民迈入了近代国家建设的道路上。
第三,北洋政府时期。
中华民国建立后,北洋政府成为中国的临时中央政权。
由袁世凯领导的北洋政府在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推动了一系列现代化的改革。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包括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和对国内军阀的过度依赖,北洋政府时期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局限性。
第四,抗日战争。
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对中国发动全面侵略。
中国人民迎来了他们抵御外敌入侵的时刻。
在此期间,中国人民以抗战救亡为目标,进行了艰苦的抵抗战斗。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中一个重要的篇章,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令世界瞩目,也铭刻在中国人民心中。
第五,国共内战。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矛盾逐渐升级,最终引发了国共内战。
这场内战从1946年持续到1949年,最终以共产党的胜利而告终。
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第六,新中国的建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讲解部分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 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 军队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2)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 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考点二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国家出路的探索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2.中法战争(1883—1885年) 1)背景:1883年,法国控制了清朝藩属国越南,把侵略矛头对准中国。 2)经过 ①1883年年底,中法战争打响。 ②1884年8月,法军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同年,进攻台湾。 ③1885年3月,清军在冯子材的率领下取得镇南关大捷,法军败退。
3)结果:1885年6月,签订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1885年, 台湾建省。 (二)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戊戌维新运动(1895—1898年) 1.背景
2.概况 3.结果: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4.影响: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新思想传播。 5.失败原因:守旧势力强大;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和严密的组织;把 希望寄托于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二)义和团运动 1.背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剧;反洋教斗争兴起。 2.发展: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 县农村。
学习聚焦 义和团的兴起,缘于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后引发的教民与当地民众的 冲突。
3.各方态度 1)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取缔义和团。 2)清政府:采取“招抚”的办法,企图控制利用义和团。 4.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5.评价 1)具有反帝爱国倾向,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列强认识 到瓜分中国“实为下策”。 2)存在盲目排外行为,没有先进阶级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反动政府的统治
反动政府的统治中国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是近代中国社会比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落后的内部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奴役和掠夺是其落后的外部原因。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落后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战胜落后的封建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落后就要挨打,中华民族要想不受侵略、欺侮,就必须奋起直追,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经济,富国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晚清统治(1840——1912)(1)性质:封建统治(2)皇帝更替:道-咸-同—光(此二者受慈禧操纵)-宣(3)内外政策:a、对内:实行封建专制;镇压人民革命:对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打击和镇压。
与列强联合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扼杀维新变法运动和保路之路;镇压资产阶级革命派。
开展自救运动: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新政和预备立宪;(认识:其一,这些自救运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其二,以维护封建统治为根本目的,脱离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注定要失败。
)压制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内部争斗不断:严禁派和驰禁派、抵抗派和投降派、顽固派和洋务派,“帝党”和“后党”之争。
b、对外:对外政策走过了“对抗──暂时妥协──再对抗──完全屈服”的过程,以妥胁投降为主。
二、中华民国之孙中山时期(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初)(1)性质: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2)内外政策:a、对内: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b、对外:《告各友邦书》(内容、直接目的)认识:既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性,也体现了其软弱妥协的一面。
三、中华民国之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1、北洋军阀的形成原因北洋军阀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具体地说:1)从国内看:(l)尽管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但这并未能完成中国革命的反封建任务。
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社会变迁(1900~1949)
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社会变迁(1900~1949)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社会变迁(1900~1949)20世纪前半期是中国历史上变革最为剧烈、动荡不安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北洋政府、国共合作、抗日战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国社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下是对该时期中国社会变迁的一系列重要方面的简要描述。
政治变迁:1900年至1911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然而,辛亥革命后,中国陷入了政权斗争和军阀混战的时期。
北洋政府成立于1912年,是中国第一个正式的中央政府,但其政府权力受到各地军阀的挑战和削弱。
政治的不稳定导致了社会的不安定和动荡。
社会改革:20世纪前半期,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运动。
为了改变中国封建社会的秩序,许多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主张革除旧礼教,推动现代化。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妇女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新女性运动推动了女性教育和解放的进程。
另外,农村土地改革运动也在一些地方展开,试图减轻农民的负担和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经济改革:20世纪前半期,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在1900年至1914年间,中国内地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商业、工业和交通业都有所改善。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许多外国资本撤回,经济发展受到了阻碍。
此外,中国社会的经济差距也逐渐扩大,富人和贫穷人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
民族主义觉醒:20世纪前半期,中国民族主义思潮逐渐兴起。
中国人开始对外国列强在中国的侵略和剥削提出反对。
五四运动是20世纪中国民族主义觉醒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人民要求终止不平等条约,并推进民主和现代化。
此外,中国共产党也在这一时期崛起,成立于1921年,它提出了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念。
抗日战争:中国社会在20世纪前半期还经历了抗日战争。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地区发动了侵略,随后占领了中国大部分沿海地区。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战争,中国全国范围爆发了抗日战争。
晚清时代的故事
晚清时代的故事
晚清时代是指中国清朝末期,大约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时期。
这个时期充满了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许多故事和事件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变化。
以下是一些晚清时代的故事和事件:
1. 义和团运动:在晚清时代,义和团运动爆发,一群农民和武装团体抵制外国侵略者和基督教传教士。
这一事件导致了对外国人和中国基督徒的袭击,以及八国联军的入侵和北京的包围。
2.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晚清时代的一次改革尝试,旨在改革清朝政治体制、军队和教育。
然而,由于保守势力的阻挠,这一改革失败,加速了清朝的衰落。
3.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和革命斗争。
4. 白莲教起义:白莲教是一个宗教组织,曾经在晚清时代爆发了一系列的农民起义,反对清朝政府的压迫。
5.辛亥革命后的混乱:辛亥革命后,中国陷入了政治混乱和军阀割据时期,不同的地方出现了各种政治派系和冲突,反映了国家分裂和动荡。
这些故事和事件反映了晚清时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革。
这个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历程总结
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历程总结一、晚清时期(1840年-1911年)晚清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也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先后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国家形象受到了严重损害。
中国人民逐渐觉醒,开始了反侵略的斗争。
同时,晚清时期也是中国内部改革的时期,新政运动兴起,推动了一系列变革。
二、辛亥革命(1911年)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一事件对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三、北洋政府时期(1912年-1928年)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但他试图复辟帝制,引发了全国范围的抵制。
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成立,开始了多次政权更迭和政治动荡。
北洋政府时期,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社会矛盾加剧,经济落后,民生困苦。
四、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1924年-1928年)在北洋政府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开始了国共合作。
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发展。
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起义在南方兴起,发动了北伐战争。
1928年,北伐战争胜利,国共两党共同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
五、国共内战与解放战争(1927年-1949年)国共内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战争期间,国共两党进行了长达20年的斗争。
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经过长征,最终与国民党展开了决定胜负的解放战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六、新中国建立与改革开放(1949年至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和工业化,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总结起来,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晚清时期的侵略和变革、辛亥革命的开创、北洋政府时期的动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国共内战与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建立与改革开放的阶段。
北洋社会的发展历程
北洋社会的发展历程北洋社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近代中国的晚清时期。
北洋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地域名称,在晚清时期成为了中国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
下面将为您介绍北洋社会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晚清政治中心的确立(1860年-1900年)在晚清政治中,北京成为了中国的政治中心。
在这个阶段,西方列强逐渐介入中国事务,并通过不平等条约削弱中国政府的权力。
北洋社会开始受到西方列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
第二阶段:民主革命的兴起(1900年-1911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这次事件使晚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暴露无遗,激发了中国民众的爱国情怀和抵抗意识。
在此背景下,民主革命的思潮在北洋社会迅速兴起。
一系列变革思想如革命、民主、宪政开始在北洋社会广泛传播。
1905年,中国第一次全国工商业者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北洋社会的资本主义萌芽。
同年,中国第一个政治党派同盟会成立,致力于推翻封建制度,实现民主和国家统一。
第三阶段: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
辛亥革命爆发时,北洋成为了革命的中心,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第四阶段:北洋政府时期(1911年-1928年)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成立,北洋社会开始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
但是,在这一时期,北洋政府面临着严重的军阀混战和外国列强的干涉。
北洋社会继续遭受战乱和分裂的困扰。
第五阶段:北洋社会的崩溃(1928年-1949年)1928年,北洋政府被国民党接管,北洋政权得以继续存在。
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活跃和国共内战的背景下,北洋社会逐渐丧失影响力。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洋社会完全崩溃。
总结:北洋社会的发展历程充满曲折和动荡。
从晚清政治中心确立到辛亥革命,再到北洋政府时期和北洋社会的崩溃,北洋社会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变革。
这些阶段将北洋社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动荡中变化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教案)
动荡中变化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的变革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鸦片战争的历史资料,分析战争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1.1.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心,提高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1.2.1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1.2.2 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具体影响。
1.3 教学内容1.3.1 鸦片战争的背景和过程1.3.2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3.3 晚清社会的变革1.4 教学活动设计1.4.1 导入: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1.4.2 讲解:详细讲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4.3 讨论:分组讨论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具体影响。
1.4.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与晚清社会的动荡2.1 教学目标2.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1.2 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资料,分析运动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2.1.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心,提高民族自豪感。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2.2.2 教学难点: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具体影响。
2.3 教学内容2.3.1 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和过程2.3.2 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3.3 晚清社会的动荡2.4 教学活动设计2.4.1 导入:通过展示太平天国运动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4.2 讲解:详细讲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4.3 讨论:分组讨论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具体影响。
2.4.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晚清、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晚清、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知识提要]中国近代百年,先后经历了晚清政府的统治、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三个时期。
历届反动政府对内进行残酷的压迫剥削和专制独裁,对外依靠外国资本主义,出卖国家主权。
近代历史表明,中国反动政府的统治,是造成近代中国落伍的内部原因。
但分析问题时要用辩证的观点考查。
一、晚清政府的统治晚清指清朝政府后期从1840年到1912年的统治,政权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从1861年辛酉政变后由慈禧太后执掌政权达到半个世纪之久。
(一)清政府统治时期的经济1.政策、措施的调整(1)兴办洋务运动,19世纪60至90年代,任用洋务派,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兴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对民间办厂依然实行限制政策。
(2)接受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甲午战争后,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大力举借外债。
)(3)甲午中日战争后,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4)20世纪初在“新政”实施过程中奖励实业。
2.政策、措施调整的原因和评价(1)为镇压人民的反清斗争和抵御外族入侵,办洋务以维护清政府自身的统治地位。
(2)接受外国资本的原因是:清政府腐败无能,迫于列强的压力,对列强新的经济侵略采取屈服以至讨好的态度。
(3)从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到奖励实业,清政府一方面是为了扩大税源,支付巨额赔款,解决财政危机;另一方面为了应付严重的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缓解广大人民特别是资产阶级的不满。
(4)光绪帝依靠维新派谋划,实行变法;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镇压维新变法运动,废除戊戌新政。
(5)1901年初,清政府实行“新政”,以应付国内危机,增加捐税,加重剥削。
(6)1911年宣布“铁路国有”政策,激起四川保路运动。
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统治瓦解,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7)评价:在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过程中,清政府面对外国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与中国人民的革命,被迫调整经济政策,其主观动机在于不得不采取措施维护其统治,但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进而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说过“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这样的 话,还曾说:“中医,虽然有人说是玄妙无 穷,内科尤为独步,我可总是不相信。” 梁启超则写过著名的《阴阳五行说之来历》, 文中说:“阴阳五行说为二千年来迷信之大 本营,直至今日,在社会上犹有莫大势力, 今当辞而辟之。……吾辈死生关系之医药, 皆此种观念之产物。” 胡适曾患水肿,西医屡治不效,后来由中医 陆仲安治愈。当时报刊报道胡适患的是糖尿 病和肾炎,但后来胡适一直否认他的病曾被 确诊,用意是不承认中医能治好这两种病。
康有为认为:“王者改制,必易服色”, “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 亦不能行”。 1902年,时任驻美、日、秘公使的伍廷芳多 次电告外务部,称留美学生“往往改易西装, 自断发辫”。 孙中山提出的服装制作的四条原则,“此等 衣式,其要点在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 济,壮于观瞻”。
北京政府时期的中国社会变迁 (1912—1928)
(一)共和之路的努力与挫折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与宋教仁被刺杀 “二次革命”:1913年7月-9月 1914年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于次年称帝; 1916年3月被迫取消帝制,不久死去。 段祺瑞(皖系)掌控北洋政府 1917年9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 后因西南军阀出卖,于1918年离开广州。
中医在为自己的生存寻找依据时,却“忘掉” 了自己的话语,而是费力地求借另一种话语 系统,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傅斯年的文章在《大公报》刊发后,首先便 引起了天津中医公会的不满,8月18日陈泽 东受天津中医公会的委托写一反驳文章《论 傅孟真侮辱国医文》投《大公报》,被拒; 又投《独立评论》,当时任主编的胡适同样 拒发,其理由是:“像天津中医公会陈泽东 君所发表的五行六气阴阳奇偶‘哲学之极顶’ 一类的文字,恕不发表”。
1923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任中国 革命政府大元帅时,设计了“中山 装”: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国 之四维”(即礼、义、廉、耻), 前襟的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一个 在内侧)分别表示孙中山先生的五 权宪法学说(行政权、立法权、司 法权、考试权,还有监察权在领口 (纽扣)和内侧(口袋),以彰显 监察权的人民监督作用);左右袖 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 念(平等、自由、博爱),衣领为 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 ;衣袋上面弧形中间突出的袋盖, 笔山形代表重视知识分子,背部不 缝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1926年3月,梁启超小便出血,住进了协和 医院。当时医生检查确诊为肾肿瘤,建议 切除“坏肾”。手术由协和医院著名的外 科专家刘瑞恒主刀,副手也是美国有名的 外科医生。手术相当成功,可是术后梁启 超的尿血症状不但没有消除,反而加重了。 而协和医院也发觉,割下来的右肾并无问 题。
“我们不能因为现代人科学智识还幼稚,便 根本怀疑到科学这样东西。即如我这点小小 的病,虽然诊查的结果,不如医生所预期, 也许不过偶然例外。至于诊病应该用这种严 密的检查,不能像中国旧医那些‘阴阳五行’ 的瞎猜,这是毫无比较的余地的。我盼望社 会上,别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 动的怪论,为中国医学前途进步之障碍—— 这是我发表这篇短文章的微意。”(梁启超) “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威力
北京政府时期的社会变迁
1、经济变化:民族工业的壮大 纺织、面粉、电气、烟草业 2、政治变化:民主共和制度的初创 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第一部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地方主义与地方军阀
3、社会思潮:新文化运动 复古尊孔:袁世凯为其称帝而鼓吹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 杂志》,1917年迁至北京,1918年改用白 话文出版。
军阀混战下的北京政府
北洋军阀的分裂: 皖系:以段祺瑞为代表,亲日 直系:以冯国璋、曹锟、吴佩孚、孙传芳 等人为代表。亲英美 奉系:以张作霖为代表,亲日 晋系:阎锡山 滇系:唐继尧 桂系:陆荣廷 西北:冯玉祥
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年6月至1920年7月。 内容包括北洋军阀的分裂,段祺瑞把持北京中 央政权,直皖战争皖系战败。 直系军阀统治时期:1920年7月至1924年10 月。内容包括第一、二次直奉战争和冯玉祥北 京政变等。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1924年10月至1928年12 月。内容包括张、段、冯的短暂联合,直奉联 合反对国民军,北伐成功,奉系军阀张作霖退 回东北。
婚姻观念
过去:“三纲五常”、“媒妁之言”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 礼、智、信”。
文化人开始重视对偶的文化水平 家庭规模开始由大变小 兄弟离析、子背父命、妇女再嫁
郁达夫的看法颇为中肯:“他们的一段浓情, 若在进步的社会里,有理解的社会里,岂不是 千古的美谈?忠厚柔艳如小曼,热烈诚挚如志 摩,遇合在一起,自然要发放火花,烧成一片 了,哪里还顾得到纲常伦教?更哪里还顾得到 宗法家风?” 梁启超作为徐志摩的老师,在婚礼上进行中引 经据典地来了一通训词,训斥这一对新婚夫妇: “你们都是离过婚,重又结婚的,都是用情不 专,以后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最后还来 了一句“祝你们这次是最后一次的结婚!”
1917年胡适回国(25岁)任北京大学教授, 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论》
晚清时期的社会生活变迁
剪发易服
王家槐撰写的《海南近志 》,记载在琼崖发生的变 化:“中华民国元年春, 正月,元旦,南京临时政 府公布采用阳历纪元,定 五色旗为国旗,革去长揖 磕头之礼,代之以握手与 鞠躬;大人老爷之称,改 呼先生或衔职;男子劝其 剪发,女子禁其缠足;吸 食鸦片者,严令戒绝。凡 争论;1929年的 废止中医案的争论;1934年发生在《大公 报》、《独立评论》上的“所谓国医问题” 的争论;1941年发生在国民政府参政会的傅 斯年、孔庚之争。 “有一次,为中医问题孟真反对孔庚的议案, 激烈的辩论了一场,当然孔庚辩孟真不过, 于是气了在座位上骂孟真,骂了许多粗的话。 孟真也气了,说是:你侮辱我,会散后我和 你决斗。”(罗家伦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