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

合集下载

民国时期的风俗习惯与节日庆典

民国时期的风俗习惯与节日庆典

民国时期的风俗习惯与节日庆典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与节日庆典在这个时期形成和发展。

这些风俗习惯和节日庆典代表了民国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分别是生活习惯、婚俗与丧葬习惯以及传统节日庆典。

一、生活习惯1. 礼仪之邦民国时期,礼仪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人们注重仪表和态度,在社交场合对他人表示尊重。

在饮食方面,人们追求饮食文明,讲究菜肴的烹饪技巧和食用礼仪。

而在家庭生活中,尊敬长辈、照顾子女是当时的家庭价值观念。

2. 时尚与娱乐民国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人们开始注重时尚和娱乐。

时尚服装和化妆成为当时社交场合的重要元素。

此外,人们经常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如戏剧、音乐会、舞会等,以放松身心并增进社交关系。

3. 文化兴盛在民国时期,文化领域蓬勃发展。

文人墨客们重视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表达,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态度。

另外,读书和学习成为青年人追求的目标,他们通过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和世界观。

二、婚俗与丧葬习惯1. 婚俗习惯在民国时期,婚俗习惯严格遵循礼仪,强调婚姻的神圣和家庭的重要性。

婚礼通常在酒楼或大宅举行,亲友齐聚祝贺。

新郎需穿着礼服,新娘则穿着嫁衣,整个过程需要经历迎亲、拜堂、交杯酒等环节,以表示双方家庭的情感交流和婚姻的祝福。

2. 丧葬习惯在丧葬习俗方面,民国时期人们非常注重送葬礼仪和祭祀仪式。

丧礼通常会在离世者家中或丧家举行,亲友前来吊唁并悼念逝者。

葬礼中,亲属会为逝者献花、祭拜,以示对逝者的敬重和思念。

此外,人们在丧葬期间要遵守丧期,以示对逝者的尊敬和怀念。

三、传统节日庆典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民国时期也是人们最热烈庆祝的时刻之一。

人们将家中打扫一新,张贴春联、挂灯笼,整个家庭会团聚在一起共度佳节。

同时,人们还会进行丰富多样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走亲访友等。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寄托哀思和缅怀逝者的日子。

第9课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

第9课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

变化的原因
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
——被动 ——主动
辛亥革命的冲击
讨论二
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呈现什么样的特点?
宋子良 倪桂珍 宋美龄
宋 氏 家 族 合 影 ( 一 九 一 七 年 )
宋耀如
宋子文
宋蔼龄
中西合璧 新旧交替
宋庆龄 宋子安
讨论三
材料二:1913年元旦,袁世凯派大礼官朱启向溥义拜 年。溥义身穿龙袍端坐中央,朱启走进殿门,遥遥的 化 向溥义鞠了一躬。然后,直立向溥义致新年贺词。贺 毕,清宫内务府大臣绍英走上台,在溥义面前跪下。 溥义取出一份写好的答辞交给绍英,绍英站起来向朱 启宣读,读毕交给溥义。朱启再鞠躬,然后离开。 材料三:1919年11月14日,长沙姑娘赵五贞不愿在父 母的包办下嫁给古董商吴某,请求父母解除婚约,父 母不答应,也不准延缓婚期。结果,赵五贞在出嫁的 花轿内自杀。
缠足
天足
倡女权
女权的变化
传统
男主外 女主内
民国时期
走向社会
相亲启事
民国时期北京某周姓女,“自幼游学欧美,染
一种西洋习气,去岁回国,即在宣武门内某学校充
任教务,为出嫁计,未行禀明父母,即在门前挂一
招夫广告牌,上书女学士周××,现年28岁,原籍
广东香山。久寓北京,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现执 教鞭于京师某女学校。家资及不动产可达5万元之数。 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各学士如有与 ××具有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4时至6时,
为会谈期,务请应时驾临可也”
女权的变化
传 统 男主外 女主内
由家庭走向社会, 表现在: 政治上--- 参军议政 教育上--- 走进学堂 出洋留学,男女同校 婚姻上--- 追求自由 恋爱,反对包办婚 姻、买卖婚姻等。

民国社会风俗的变迁

民国社会风俗的变迁

民国时期的社会风俗的变迁[摘要]:辛亥革命胜利后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这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不仅结束了延续260多年的清王朝的统治,而且宣告了长达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的灭亡.民国时期是社会大发展,社会大变革时期,风俗的演进也进入转型的阶段。

国人的衣食住行,生活习俗都发生了飞跃的变化。

本文将从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这五个方面来介绍民国时期社会风俗的变化。

[关键字]:民国风俗旗袍妇女解放民国时期民俗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期,在发端和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民俗学学者。

仅以风俗研究而言,就有尚秉和的《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杨荫深的《衣冠服饰》,陈东原的《中国妇女生活史》等。

可以肯定的说,民国时期的民俗学专著较之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多样、深刻,为以后民俗学者的“田野作业”起到示范作用。

陈学华和徐吉军编著的《中国风俗通史(民国卷)》就对民国时期各民族的饮食,住,行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民国时期女权运动兴起,女性社会地位提高比较明显,在社会风俗变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因此,围绕女性婚恋嫁娶而展开的民国社会风俗研究将会越来越全面。

一、民国时期社会风俗变革的背景1.外部因素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中国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

2.内部因素(1)政治因素还在20世纪初期,资产阶级就认识到社会习俗与政治的相互关系,认识到改良社会习俗政治进步中的作用,所以他们得出一种共识,那就是改良风俗必须成为社会全面变革而一部分,必须把政治改革和移风易俗结合起来。

有的把改革发饰、服饰习俗作为推翻清王朝的组成部分,这样就强调了风俗改良的政治意义。

这种将移风易俗政治化的思路和做法,在民国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

第9课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

第9课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

改称谓 废跪拜
李大人 早啊
王 早老

创设情境,学生表演
思考 2 :这些称谓、礼节的变化说 明了什么问题?
称谓上的变化,是用人格的平 等代替了身份的不平等;礼节上的 变化,反映了尊卑等级观念已为平 等观念所取代;说明尊卑贵贱的等 级观念渐渐从人们的意识中消失, 使人格独立,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1、触目禁盛惊缠满心足痛
莲飘在脚和年” 三
”然六纤美)始
寸 金
。如尺小色。于 莲
以仙高弯,当五
后子的曲他时代
从凌金如令五南
宫波制新寞代唐
内,莲月娘李(
到故花状用后公
民称台及帛主元
间“上弓缠喜93
皆三跳形足爱 7
-
仿寸舞,,音97
行金,并使乐 5

缠足视频
缠 足 美 女
2、倡女权
秋瑾(1875年11月8 日-1907年7月15日), 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 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 志士。第一批为推翻数 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 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 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 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 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民国女子一字式前刘海短发
•剪刘海儿的旧女性 •烫卷发的新女性 •长发飘飘的时髦女
2.
易 服 饰
长袍 马褂
(大清)
国礼 )帽
长 衫
(装
三 民 主 义 廉

行政、立法、司 法、考试、监察 五权分立
以文治国


重庆谈判
女子服饰的变化
中国传统服装
清朝末期女子所穿的旗 袍,袍子宽大,腰平直,裙 长至足
小结:学习了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 改称谓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你有何认 识或感想?

社会习俗的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化

•剪刘海儿的旧女性
•烫卷发的新女性
民国时期,當窗理云鬢,對鏡貼 花黃,是小姐們的愛好。在梳妆台前, 梳妆盒里,有一盒雪花膏,一個粉盒子, 一罐口红,一瓶香水。化妝品并不丰富, 但是中西合璧,云鬢輕掃,濃妝淡抹, 能使尋常女孩變得亭亭玉立。20世紀30 年代,化妝品已經蠻多種類和品牌了。 當年销售各種品牌化妝品的公司----先 施、永安、新新、惠羅罗公司是很著名 的,“伊黎莎白雅頓”是外国顶级的化 妝品﹔翻開當年的生活雜志,“密絲佛 陀”可能是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廣告。 來自美國的品牌,打出了好萊塢明星的 招牌,讓不少女性為之心動。
从“不缠足”到“女权”
• 进入20世纪,在涌现一批女留学生、女革命志士的 同时,清帝国在制订《大清民律草案》和《新刑律》 的时候,已经发觉中国人“唯以其皆在家族制度之 下,并非对于国而负责任,故无往而不劣败。”为 了帮助中国人摆脱家族主义,提高到“国族主义” 的水平,“非使有独立之生计能力不可;欲使有独 立之生计能力,则又非与以营业自由及言论各种自 由不可。”1“各种自由”之一的婚姻自由也开始露 出一丝缝隙,《民律草案》第1431条中规定“当事 人无结婚之意思”的婚姻是无效的,但仍有须经父 母允许和不平等的离婚条件等条文。2新文化运动锋 芒所向,不过是完成清末新政来不及做完的事,让 中国人彻底摆脱家族制度的束缚,不分性别,皆成 为自由、平等的现代公民。
三、打躬 “身曲为躬”是“作揖”加“鞠躬”,比“作揖” 时的躬身弧度要大。
四、万福 为妇子普通相见之礼,即右拳置于左拳之上,置于 右侧贴身,略作躬身,上下略作摇动,是为吉礼,凶礼左右颠倒。
五、请请 是儿童用两拳相对,略作遥遥动。
六、合十 两掌相对合,置于鼻前,作礼佛状。
拱 手
跪拜

人教部编 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人教部编 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报纸是我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传媒工具之一。

其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很快发展为全国著名的大报,被誉为“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的报纸是()A.《中外纪闻》 B.《国闻报》 C.《民报》 D.《申报》2.1940年,徐悲鸿创作了一幅巨作,借一个寓言故事表达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坚韧不拔,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坚定决心。

你知道该寓言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吗()A.夸父 B.女娲 C.愚公 D.精卫3.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模范街,踏进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

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A.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 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 D.民族经济的工业化4.通过学习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我们可以()A.知道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成就 B.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C.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D.了解近代新式教育的情况5.1872年,《申报》在上海创办,在它有关圣诞节的报道中,经常使用“外国冬至”、“西国冬至”、“洋冬至”等字样,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社会()A.对侵略者的厌恶 B.中西交融的情形 C.全盘西化的态度 D.天朝上国的心理6.用作品反映民族精神、激励全国抗战的《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和以画马见长的画家分别是()A.冼星海齐白石 B.聂耳徐悲鸿 C.冼星海徐悲鸿 D.聂耳侯德榜7.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解放区内的文艺工作者有丁玲、赵树理等B.鲁迅抗战时期创作了大量历史剧C.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发出了对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怒吼D.聂耳的代表作品是《义勇军进行曲》8.近代以来,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曲折又缓慢。

主张实业救国,被誉为“状元实业家”的是()A.周学熙 B.张謇 C.严复 D.侯德榜9.跪拜礼有损人格。

我国废除这一礼节,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是在()A.鸦片战争后 B.洋务运动后 C.戊戌变法后 D.辛亥革命后10.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

第9课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

第9课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
二、礼制的革新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废除了有损人格的___________的礼节,取而代之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废除____________等清官场的称呼,规定政府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民间普遍称呼改为__________或__________,以示尊敬、平等。
三、禁缠足,倡女权
课题
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改变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重要变化。
2.能够根据史料分析总结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重要原因。
学习过程
心得体会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布____________,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做中华民国的新国民。
2、清末男子传统服装为___________。民国初年,_________成为男士在正式场合的首先服装。后来孙中山融合了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一种新式服装_____________,受到人们欢迎。民国时期,最时髦的女装是________________。
C、维新变法运动期间D、五四运动的后期
2、20世纪20年代之后,各大城市流行的女士服装是(D)
A、西服B、褂裙C、长衫D、旗袍
3、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外人士交往时开始使用()
A、脱帽礼B、跪拜礼C、握手礼D、鞠躬礼
4、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曾颁布法令:“查前清官厅视官等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材料体现了
A.平等思想B.迷信思想C.爱国思想D.科学思想
5、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下列不能反映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民国初年的社会和变革

民国初年的社会和变革

剪发兴,辫子灭;
盘云髻兴,堕马髻灭;
爱国帽兴,瓜皮帽灭; 爱华兜兴,女兜灭;
天足兴,纤足灭;
放足鞋兴,菱鞋灭;
阳历兴,阴历灭;
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卡片兴,大名刺灭;
……律师兴,讼师灭; 枪毙兴,斩绞灭
——《时报》(1912年3月5日)
剪发辫
民国政府颁布旳剪令 清朝男子发式旳演变
辛亥革命后旳民间 剪辫子运动
独立、民主、富强旳强 国梦不变
《政府人物之真相》是 当初人创作旳挖苦漫画。
表达政府虽有“共和” 之名,实际是猿(袁) 家 天下。
1923年到1923年中国政局变动简表
时间
事件
成果
1923年3月
袁世凯上台,就任临时大总统 北洋军阀统治开 始
1923年31923年12月
1923年6月
1923年到1923年中国政局变动简表
时间
事件
1923年3月
袁世凯上台,就任临时大总统
1923年3月 1923年7月 1923年5月 1923年12月
前襟四个口袋: 礼、义、廉、耻
背面没有开衩: 中国肯定要统一
袖口三个扣子: 三民主义
该称谓
清制要求:京官凡四品以上方可称大人,外 官则知府方能称大人,知县只能称大老爷。
孙中山以大总统名义下令:“嗣后各官厅人 员相当,咸以官职,民间普遍称呼则曰先生,曰 君。”各政党社团内部大多互称同志。
——《中国民俗学概论》
由绣花鞋•到1高92跟3鞋年你上看海到什么变化?
倡女权 清末旳女学生
• 据徐珂《可言》记载:辛亥革命后,某些城市 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不少士绅仍“视无发者 犹如仇敌”。有旳城市公然成立了“保辫会 ”“复古会”,以为“剪辫即系投洋”,以致 20世纪23年代“辫发犹所在皆有”。

民国社会风俗的变迁

民国社会风俗的变迁

民国时期的社会风俗的变迁[摘要]:辛亥革命胜利后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这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不仅结束了延续260多年的清王朝的统治,而且宣告了长达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的灭亡.民国时期是社会大发展,社会大变革时期,风俗的演进也进入转型的阶段。

国人的衣食住行,生活习俗都发生了飞跃的变化。

本文将从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这五个方面来介绍民国时期社会风俗的变化。

[关键字]:民国风俗旗袍妇女解放民国时期民俗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期,在发端和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民俗学学者。

仅以风俗研究而言,就有尚秉和的《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杨荫深的《衣冠服饰》,陈东原的《中国妇女生活史》等。

可以肯定的说,民国时期的民俗学专著较之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多样、深刻,为以后民俗学者的“田野作业”起到示范作用。

陈学华和徐吉军编著的《中国风俗通史(民国卷)》就对民国时期各民族的饮食,住,行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民国时期女权运动兴起,女性社会地位提高比较明显,在社会风俗变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因此,围绕女性婚恋嫁娶而展开的民国社会风俗研究将会越来越全面。

一、民国时期社会风俗变革的背景1.外部因素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中国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

2.内部因素(1)政治因素还在20世纪初期,资产阶级就认识到社会习俗与政治的相互关系,认识到改良社会习俗政治进步中的作用,所以他们得出一种共识,那就是改良风俗必须成为社会全面变革而一部分,必须把政治改革和移风易俗结合起来。

有的把改革发饰、服饰习俗作为推翻清王朝的组成部分,这样就强调了风俗改良的政治意义。

这种将移风易俗政治化的思路和做法,在民国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

【易错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卷(附答案)(3)

【易错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卷(附答案)(3)
5.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题干给出的两幅照片反映出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辛亥革命在对旧制度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冲击了与封建制度相伴随的一些陈规陋习,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故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6.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民国时期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剪发辫,易风俗:男子开始流行西装和中山装,女子开始流行穿旗袍。改称谓,废跪拜:以先生、某君代替以往的大人、老爷,以鞠躬、脱帽、握手代替行李、跪拜、作揖,故D符合题意;ABC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8.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以后,有线电报传入中国,方便了人们之间的联系,成为主要的通讯工具,B项正确,ACD排除,所以答案选B。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时间是1901年,分析四个选项事物出现的时间,排除A,再根据题干“使用的最快捷”的信息,排除CD,由此得出正确答案。
A.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B.沿海地区发展快
C.总体发展比较落后
D.资金少,规模小
12.在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有个辜鸿铭的学者,他出生在南洋的马来西亚,读书在英国,娶了个日本女子为妾,在北洋政府做官,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是东洋、仕在北洋”的奇人。他的人生阅历主要反映
A.近代中国逐渐对外开放B.近代中国主要向日本学习
2.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词“外部因素”,结合图表信息可知,第3阶段是从1912年到1919年;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故C符合题意;AB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

《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

改变
称呼:先生、女士、同 志、君、你我他、同 学…
剪辫子、禁止缠足、握 手、下跪(求婚)、
孙大总统令:革除旧有称呼 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令内务部通知各官署革除 前清官厅称呼。文称:官厅为治之机关,职员乃 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 查前清官厅,视官等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 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光复 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 殊为共和政治之玷。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 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 清官厅来恶称
服饰的变化
女士服饰
•旗袍----旗袍是属于“长袍”类的女装,是由远
古秦汉时代的“深衣”演绎而来的,历经唐、宋、 元、明、清几个朝代的演变与发展,起先是指男 女通用的长袍,后来到了近代就成为女子的专利 了。清朝时的旗袍宽大、平直,长可至足,而且 多用绣花滚边修饰。到了20世纪20年代,辛亥 风暴推翻了封建王朝,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和风 化观念丢在了一边。加之受外来服饰的影响,旗 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新式旗袍在乱世 妆扮中开始酿成,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美。旗袍 的长度变短,腰身收紧,领子变高并且系扣,线
条分明,成为极有东方女性端庄典雅、含蓄风 范的改良旗袍。
•尤其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 迎,全国效仿,几乎成为20年代后期 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在传统与现 代的思想潮流碰撞中,旗袍越来越贴 近时代和生活,变得经济便利、美观 适体。深受中国女性的喜爱, 成为独 具中国特色的服饰,自30年代起,旗 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民 间妇女、学生、工人、达官显贵的太 太,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 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
A.中山服装厂出品
B.孙中山创制的服装
C.生产于广东中山的服装

民国初期东北物质生活习俗的嬗变

民国初期东北物质生活习俗的嬗变

441民国初期东北物质生活习俗的嬗变段 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民国初期东北区域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式与内容发生了一系列变迁。

这是帝国主义势力的侵略与东北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

这一变迁呈现出被动性、不平衡性以及变异性等特点,并在客观上对东北近代社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关键词:民国初期;东北;物质生活习俗;变化中图分类号:K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09)04-0144-05民国初期的东北社会风俗呈现新旧交替、中西交汇的态势。

作为中华风俗变迁的一个支流,其变迁的脉搏与全国大体一致,但也一定程度地显现出特殊性。

这主要源于当时东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与中原地区的差异。

从外来的冲击力来看,甲午战争后,伴随东北各商埠的开放,日本势力开始渐渐进入营口、丹东等开埠口岸。

日俄战争后,在日本势力进入满洲铁路附属地以及旅顺、大连等城市,俄国势力进入北满中东铁路沿线以及哈尔滨等地的同时,西方现代生活方式也随即进入这些城市和地区,给当地带来一股趋新之风。

且这一时期关内移民的大规模涌入,亦给这片黑土地带来异乡的风习,与土著居民原有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发生碰撞与交融。

铁路沿线城市率先受到影响,进而逐渐辐射到其他市县乡村,人们的生活习俗与观念均在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本文试利用地方志与报刊史料,对民国初期东北地区的物质生活习俗进行历史考察,以期揭示其变迁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

一、民国初期东北物质生活习俗变迁概况 第一,衣。

民国时期东北民众的穿着打扮日趋新化、洋化,追求新式和展现自我的服饰逐渐成为主流。

首先体现在衣料的变化上。

人们在对西服产生兴趣的同时,对近代机器工艺生产的衣料愈发偏爱。

据《庄河县志》记载:“较高生活,衣服原料以细布及绸缎、呢绒为多。

”①哈尔滨松花江对岸的呼兰县“毛织品颇盛行,半属舶来物,利权外溢,识者忧之;而服洋服、履革履者亦日多”②。

初三历史社会生活的变化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历史社会生活的变化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历史社会生活的变化试题答案及解析1.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近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正确的是()A.人们坐在家中读报纸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C.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D.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四个选项中D选项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是不正确的,因为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已经废除了这些有损人格的礼节和称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和“先生”“君”等称呼。

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变迁2.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

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A.社会生活的近代化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D.民族经济的工业化【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内容。

辛亥革命的兴起,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一系列法令,使社会习俗逐渐得到改变。

材料中这一新国民形象正反映了这一现象的变化。

故答案选:A【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变化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

”——黄河清《“洋”族词的兴衰》材料二:革除“老爷”、“大人”等前清官场的称呼……。

男人剪了辫子,女人裹脚大大减少……。

——按历史《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上册)整理材料三:2005年的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⑴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社会发生变化的表现(不得照抄原文),并简要说明变化的原因。

【易错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模试题(带答案)(1)

【易错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模试题(带答案)(1)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识全面抗日战争期间指的是1937——1945年。
8.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国歌。选项B符合题意;《毕业歌》表达了青年学生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远大抱负,A排除;《国际歌》是巴黎公社后,由欧仁·鲍狄埃在1871年作词,C排除;《黄河大合唱》是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D排除;故选B。
①《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②《毕业歌》(1934年)
③《黄河大合唱》(1939年)④《团结就是力量》(1943年)
A.①②④B.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8.文学和艺术创作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它代表个时代的风貌,也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同时,时代的精神也为文学和艺术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下列作品中创作于抗日救亡运动中,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是
5.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救亡图存,仁人志士身先士卒从事变法、革命、实业,B项是康有为变法的目的,CD项是孙中山革命的目的,张謇主张实业求国,他们的共性是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故A项符合题意,BC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应选A。
6.A
解析:A
【解析】
【分析】
A.张謇B.林则徐C.詹天佑D.李鸿章
20.《申报》在《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中提到一场婚礼:“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这一社会习俗在哪一事件之后逐渐流行?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21.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行”这一市场,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这一现象反映了

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

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

第九课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预习导学1._____________后,辫子的去留成为从新除旧的标志。

_______________成立后,孙中山通令全国各地男子限期剪辫。

2.进入民国后,男子除了传统的袍褂外,还可以身着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女子则流行穿____________。

3.称谓变化: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废除清朝官场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呼,官员之间以“_____________”相称,民间称“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意义:用______________的平等代替_______________的不平等,意义深远,影响遍及社会各个角落。

4.礼节变化:民国成立后,专门制定了“____________”,其核心内容是以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代替跪拜等旧式礼节。

与此同时,中外人士交往开始使用西方的_________________。

意义:反映了礼节上的____________观念已为____________观念所取代。

作业练习1.有人作诗说:“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提倡节俭B.易服、禁止缠足C.倡导反清革命D.倡导全盘西化2.“先生”是社会交往中最常用的称谓,中华民国时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还规定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这一变革体现了()A.中国开始与国际流行接轨 B.中华民国政府想标新立异以示与清政府的区别C.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D.称呼更简洁明了3.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辛亥革命后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是()A.人们坐在家中看报纸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鞭子C.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D.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老爷”“大人”4.以下不属于民国政府期间社会习俗方面巨大变化的是()A.强令男子剪掉辫子B.中山装成为那时最具特色的服装C.女子强制缠足D.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

中国历史上的民国与传统节日

中国历史上的民国与传统节日

中国历史上的民国与传统节日中国历史上的民国时期,是从1912年至1949年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个时期的社会变革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意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本文将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四个传统节日出发,探讨民国时期中国人对这些节日的庆祝方式和民间习俗的变化。

一、春节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农历新年的开始。

民国时期,虽然国家政权发生了变迁,但春节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并未动摇。

除了家庭聚会、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等传统习俗外,民国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庆祝方式,如庙会和游园活动。

在庙会上,民众可以品尝传统小吃、观看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并参加各种传统游戏,这些都成为了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民国时期人们对先人缅怀的重要时刻。

传统的祭祖活动是家庭成员前往祖墓,向祖先敬献食物、烧纸钱,表达对祖先的思念和尊敬。

在这个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生活节奏的变化,一些人可能无法亲自前往祖坟,于是就在故居或者公共的祭祀场所祭奠祖先。

此外,清明节还有踏青郊游的传统,民国时期人们也会利用这个假期外出游玩或登山。

三、端午节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也是民国时期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民国时期,端午节的庆祝方式有了一些改变。

传统的龙舟竞渡活动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人们开始在江河湖海组织规模宏大的龙舟比赛,并观看各种精彩的表演。

此外,端午节期间还有一项特殊的食品,即粽子。

民国时期的粽子制作技艺逐渐精细起来,同时口味上也增加了一些创新,比如咸粽和甜粽的种类更为丰富。

四、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也是民国时期人们重要的节日之一。

在这一节日里,家人团聚共庆,赏月、品尝月饼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传统活动。

和其他节日一样,民国时期的中秋节也对一些庆祝方式进行了改变。

比如,人们开始在团圆之时玩游戏、猜灯谜,增加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总结中国历史上的民国时期对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意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9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

9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
②民国初年:男子礼服——西服、褂袍;女子礼服——褂裙。
③20世纪20年代后:男装——西服、中山装、长衫,其中中山装逐渐成为中国男子礼服。女装——旗袍。
④易服饰的影响:服饰的多样化与不断翻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
二、改称谓、废跪拜——人格独立与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1、改称谓
①孙中山发布命令,废除清朝官场的“大人”、“老爷”称呼,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民间称“先生”或“某君”。
②影响: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作称谓,是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影响遍及社会各个角落。
2、废跪拜①清代通行的礼节:拜、作揖、请安、拱手。②民国成立后:制订“礼制”,核心是以鞠躬礼和脱帽礼代替跪拜等旧有礼节。
③中外人士交往开始使用握手礼。
④影响:废跪拜是民国初年礼仪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礼节上的尊卑等级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
民国初年社会风俗的变迁与创新,有其重大的社会价值,它是社会发展的缩影。
教学重点
清末民初的社会风俗变迁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教学难点
新风取代旧俗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教学方法
启示法、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导入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辛亥革命在结束两千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同时,也促使中国人思想解放与生活方式改变,其突出表现是西风东渐,中国的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变。
②妇女解放的意义:妇女解放是清末民初移风易俗最典型的例证,它意味着辛亥革命革除了根深蒂固的封建恶习,生活方式开始走向近代化。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后,因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在此基础上移风易俗蔚然成风。同时结合P140“材料分析”中紫禁城内仍然照跪不误的事例,强调旧风俗、礼节的废除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新风取代旧俗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9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

9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发式 剃发留辫 发型多样
服饰 黄袍、马 褂、长袍
西服、褂袍、 中山装、长衫、
褂裙旗袍
清朝男子发辫
思考:这些装束的变化有什么好处, 说明了什么问题?
①剪发不仅仅是人们观念的改变,而且 方便了工作,有利于个人卫生,也对社 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讲究发型的 理发业成为一种新兴的服务行业。
二.能力目标
分析社会习俗变迁的实质,培养分析归纳能 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平等、创新,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
一、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民国建立后,发布了一系列 命令,改变落后愚昧的习俗。
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
装束的变化:剪发辫 易服饰 称谓礼节的变化:改称谓 废跪拜 女权的变化:禁缠足 倡女权
装束的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问题?
社会习俗的变化不仅是形式的变化, 更实质的是中国从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 从生活封建化向生活近代化的反映,辛 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而且改 变了人们思想,使人们生活方式开始走 向近代化。
考考你
1.在广东,一天之内,就有20多万男 人剪去了长辫子。你认为这一现象会
6.中山装的两个袖口上各有三个纽扣,你知道
它代表什么含义吗 ( )D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三民主义
7.下列关于中山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中山装是清末民初最具特色的服装 B.它因孙中山创制而得名 C.中山装融合了中西服装的特点 D.中山装刚设计时就有特殊的含义
装束变化:剪辫、易服。 礼节变化:鞠躬、脱帽、握手
礼代替了跪拜礼。 女权变化:废缠足,倡女权,
走向社会。
为什么一定要废除这些陋习呢?

论民国时期云南消费习惯的变化及影响

论民国时期云南消费习惯的变化及影响

论民国时期云南消费习惯的变化及影响蒋枝偶【摘要】民国时期是社会的大变革时期,云南民众的消费生活发生了很多不同于传统的变化,并率先在开风气之先的昆明流行,进而影响至全省,最终形成省会——地方城市——四周乡镇层层辐射的消费变化模式。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交通运输条件有异,因而消费变化的程度也不一样,中心城市和地理位置优越的城镇表现明显,普通城镇不太显著,而广大乡村十分微弱甚至在局部处于相对静止之中。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re have been a lot of differences from the traditional variation of Yunnan people's consumption life, which take the lead in leading Kunming pop, and then inlfuence all the province, and ultimately form consumption patterns of capital city and the local Township layers of radiation. Due to different level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rafifc conditions the degree of consumer changes are not the same, the center city and the town whose geographical position is superior are obvious, the ordinary town is not obvious, while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country is very weak or even motionless in the local area.【期刊名称】《文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5页(P45-49)【关键词】民国;云南;消费变迁;散播【作者】蒋枝偶【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9.6论民国时期云南消费习惯的变化及影响蒋枝偶(云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摘要:民国时期是社会的大变革时期,云南民众的消费生活发生了很多不同于传统的变化,并率先在开风气之先的昆明流行,进而影响至全省,最终形成省会——地方城市——四周乡镇层层辐射的消费变化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中山装的两个袖口上各有三个纽扣,你知道
它代表什么含义吗 ( )D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三民主义
7.下列关于中山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中山装是清末民初最具特色的服装 B.它因孙中山创制而得名 C.中山装融合了中西服装的特点 D.中山装刚设计时就有特殊的含义
8.为了除旧布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这些法令不包括
(D ) A.颁布剪辫令,要求留发辫者限期
剪去发辫 B.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
政府职员间互称职务 C.规定民间普通称呼为“先生”或
“君” D.下令民间男子改穿中山装
装束的变化:剪发辫 易服饰 称谓礼节的变化:改称谓 废跪拜 女权的变化:禁缠足 倡女权
装束的变化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发式 剃发留辫 发型多样
服饰 黄袍、马 褂、长袍
西服、褂袍、 中山装、长衫、
褂裙旗袍
清朝男子发辫
思考:这些装束的变化有什么好处, 说明了什么问题?
①剪发不仅仅是人们观念的改变,而且 方便了工作,有利于个人卫生,也对社 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讲究发型的 理发业成为一种新兴的服务行业。
发生在
()
A.D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
B.新文化运动以后
C.戊戌变法以后
D.辛亥革命爆发后
2.中华民国成立后,人们之间的称谓不可
能有 ( C)
A.先生 B.某君 C.老爷 D.同志
3.20世纪初,中国社会用人格的平等代替 身份的不平等的是 ( )
A.剪发辫 B.易服C饰 C.改称呼 D.禁缠足
礼节的变化说明了礼节上的尊卑 等级观念已被平等的的观念所取代。
女权的变化 传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末民初
废缠足 女子缠足 女子天足
倡女权
男主外,
女子走向社会表 现在政治上,教
女主内 育上和婚姻上
这些变化有利于妇女的身心健康。说明了 女子的地位在不断的提高,女子真正的走上 了社会
小结:社会习俗的变化
称谓变化:平等的称呼代替了 有等级观念的称呼。
装束变化:剪辫、易服。 礼节变化:鞠躬、脱帽、握手
礼代替了跪拜礼。 女权变化:废缠足,倡女权,
走向社会。
为什么一定要废除这些陋习呢?
陋习: 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不平等 限制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自由 禁锢人的思想 限制人的创新能力
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辛亥革命后陋习的废除 是社会发展的缩影,有着重 大的社会价值,推动了中国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在清末民初,中山装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服饰
,它的服饰名称来源于 ( B)
A.中山服装厂出品 B.孙中山创制的服装 C.生产于广东中山的服装 D.注册商标为“中山”的服装
5.清末民初,人们服饰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D
) A.西服的引进 B.中山装的出现 C.女士高领服装的出现 D.时代的变化和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
②服装的变化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还满足了不同的审美需求。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称谓的 变化
大人、老 爷等
以官职相称, 先生,某君, 同志
礼节的 跪拜、作 废跪拜、鞠
变化 揖、请安、 躬礼、脱帽
拱手
礼、握手礼
思考:称谓礼节的变化说 明了什么问题?
称谓的变化说明了用人格的平等 代替了身份的不平等,尊卑贵贱的等 级观念渐渐从人们的意识中消失。
社会习俗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问题?
社会习俗的变化不仅是形式的变化, 更实质的是中国从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 从生活封建化向生活近代化的反映,辛 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而且改 变了人们思想,使人们生活方式开始走 向近代化。
考考你
1.在广东,一天之内,就有20多万男 人剪去了长辫子。你认为这一现象会
民国时期的社会 习俗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辛亥革命前后,发型、服饰、称谓、礼节、 女权的变化
二.能力目标
分析社会习俗变迁的实质,培养分析归纳能 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平等、创新,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
一、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民国建立后,发布了一系列 命令,改变落后愚昧的习俗。
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