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力演进
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1)人力车和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自行车传入。 20世纪50年代后,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业。 (2)轮船: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 轮船 (3)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系统 (4)公共汽车: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5)铁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铁路事业快 速发展 (6)民航:20世纪20年代出现民航;30年代中期 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各 省通航
A.缔结婚约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B.西式婚礼取代了传统婚礼 C.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D.受到西式婚礼的影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尝试命题
3.下表摘自《格致汇编·互相问答》。对清末民初社会生活 习俗中出现的新现象,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序号 27 43 提问人 某君 某君 友人 籍贯 广州 烟台 提问内容 请问照相新法 西人饮苦酒(啤酒),言能补身, 不知用何料何法制成,能否多饮? 回答要点 详细介绍 发表专文详细介绍
D.②③④
知识运用
20世纪30年代的上 海,正处于国民党的反 动统治之下,一名中共 地下党员不慎暴露了身 份。为了躲避国民党特 务的追捕,他在上海市 区与特务展开了周旋。 在这过程中,他可以运 用哪些交通工具?后来 他决定转移到南京,又 可以运用哪些交通工具 呢?说出你的依据。
2.中国近代以来通信工具的发展
尝试命题 2. “前日为春甫婚期。行夷礼。……其法:牧师衣冠北向立, 其前设一几,几上置婚书、条约;新郎新妇南向立,牧师 将条约所载一一举问,傧相为之代答,然后望空而拜。继 乃夫妇交楫。礼成即退,殊为简略。” ------《王韬日记》,1859年4月13日 这是目前所见到的中国人行西式婚礼的最早记录。材料 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婚姻特点是

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PPT课件

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PPT课件

辈 的年 房代 间的 看 到 这我 样们 的常 照常 片在 上
70
――
60年代结婚证
70年代结婚证
80年代的人终于又穿上了婚纱和西服
没 得年 说代 , 连 最现 亲在 的的 人化 也妆 认技 不术 出可 来真 90
――
.
邓小平与卓琳的结婚照
蒋经国与蒋方良的结婚照
毛岸英和刘思齐的结婚照
自建国以来,于1950年,政 府 制定《婚姻法》,废除包办婚姻, 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实现婚 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 婚姻制度。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 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 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40年代前后白色婚纱礼服已经成为一种风气,婚纱照由 教堂合影逐步转移到照相馆,程序上也由举行婚礼后拍照 改为婚礼胶拍照,人数由集体合影演变为二大二小的四人 合影,进而发展到只有新郎,新娘二人合影,从此开始了 名副其实的婚纱照。
50年代和60,70年代的结婚照是差不多的。在那个阶 级斗争,政治挂帅的时代,敢穿婚纱和西服的人恐怕 不多,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结婚是 人性的需要也被排在其次,取而代之的是革命的需要, 婚礼
清 末 民 初 的 传 统 婚 礼
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国人结婚崇尚红色, 新人是绝对不允许穿白色衣服的。
随着20年代初西方文化的传入,婚纱首次在 我国亮相,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先生小姐,不 少人已经信奉了基督教,他们一般选择在教 堂举行婚礼。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照
任弼时与陈琮英结婚照 (1926年3月上海)
30年代西式服装大行其道。在上海等大城市开始流行穿白色婚 纱礼服,一般新娘穿白色婚纱礼服,手捧鲜花,头戴白色长纱, 长达五六米,新郎穿黑色大礼服,白硬领衬衫,戴黑领结,手捧 黑呢高帽和白色手套,另外还有男女二位傧相,也穿大礼服和白 纱,陪着一对新人,举行婚礼后就在教堂内与双方家长,证婚人 等拍摄合影照,这就是起初的婚纱照,这种类型的结婚照一直延 续到50年代。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及特点1.原因(1)变迁之根源——社会的变异性: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明进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冲突与融合之势、新旧事物的摒弃与吸收之势。

(2)变迁之趋向——政治的导向性:一方面政治导向和政府政策直接引导社会习俗的变迁,另一方面在政府的有力推动下,以风俗改良为宗旨的社会团体应时而出,它们的宣传与政府的政策遥相呼应,促进社会习俗的变迁。

(3)变迁之催化——商业发展的趋利性:鸦片战争以后, “重商”政策开始推行,世人重商一度成为引领潮流的时尚,出现唯利是图、讲排场、比豪华、及时行乐和攀比等现象。

(4)变迁之前奏——思想的革新性:西方文明中新的文化价值观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嬗变的至关重要的思想基础;在资产阶级的这些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浸润下,一种崭新的社会风俗开始出现。

(5)变迁之诱发——传教士的引导性:教会和教堂不仅成为传教士宣传宗教的圣地,也成为他们传播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

他们往往通过出版书刊、开办学堂、育婴堂、孤儿院、救济院和鸦片吸食者收容所等机构,来引导人们反对迷信、宣传科学,并对各种陋习加以批评,鼓励人们劝诫鸦片、提倡天足,并反对纳妾。

除此之外,洋货输入、传教灌输、租界展示、出洋考察以及民众的接受和传播,都在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中推动着近代民俗的变迁。

2.特点(1)地域差异大:由于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并逐渐向内地渗透;最早开始于革命党人和社会的开明上层人物,并逐渐向一般的平民百姓转移。

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缓慢:由西方引进。

具有较强的殖民色彩,中西方社会习俗经历了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近代时期中西方文化,新旧文化并存、相互影响和渗透。

(3)水平不尽相同:断发易服运动较为迅速和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地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较快,但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论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

论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

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1840年以后,西方近代的物质文明随西方势力入侵而移植到中国。

受西方的影响,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出现了巨大变化,人们日常生活中开始涌现出许多新风尚、新习俗、新方式和新工具,它对我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的进步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对近代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和社会风气的进步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下面,本文将从服饰、饮食、居住、出行、礼仪、婚丧六个具体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服饰的变化中国服饰习俗源远流长,各时代都有绚丽多彩的服饰。

至清代中国服饰则多以长袍马褂为主,女子则穿旗袍。

服饰具有体现等级森严、褒衣博带特点,这些弊端与近代人的平等要求以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

为此,部分中国人开始接受西式服饰。

在19世纪50年代,香港、广州即有人模仿洋人打扮,华商更多有穿洋装者。

戊戌时期康有为力倡“易服”。

20世纪初,当时青年穿西服的人渐多起来。

此外,洋式衬衣、绒衣、针织衫、西裤、纱袜、胶鞋、皮鞋等都渐渐普及推广,总之,中国服饰中的西方因素不断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装则是近代中西服饰合璧的最典型标志。

在民国时期,中山装是国民革命的象征。

许多爱国人士目睹大量进口西装和呢绒,使中国白银不计其数地外流,他们呼吁提倡国货,希望把易服与保护国货结合。

中山装由孙中山设计,前襟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前襟五个扣子,代表五权分立;袖口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两个倒笔架形的胸袋,则表示革命要依靠知识分子。

在广义的服饰民俗中,穿着和“打扮”是有机的统一体。

例如纹身、化妆、发式、饰物、缠足等。

鸦片战争前后,西方人到中国,首先看到的就是蓄着长辫子的男人和裹着小脚的女人,“许多年来,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的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

19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人这种装束形象有了显著改观。

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曾国藩朝服像 康熙帝朝服像
官民不平等 民族不平等
革除官厅封建陋习,规定无论官阶大小, 均穿同样制服,领取相等津贴。
中式服装
西式服装
中山装
1929年(民国十八年) 制定宪法时,中山装被定 为礼服。
李连杰
身着中山装的 周恩来和美籍华人
孙中山先生 物理学家李政道
刘德华
张艺谋
清末旗袍
民初旗袍
《歌女红牡丹》剧照
胡蝶主演
电影术
传入
1895年(法)
1896年(中)
第一部无声电影 《定军山》(1905年)
第一部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1931年)
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的 影片《渔光曲》(1935年)
《渔光曲》宣传画
编导蔡楚生
电影术
传入
1895年(法)
1896年(中)
第一部无声电影 《定军山》(1905年)
近 代 社
1840年 ︱
1949年
辛亥 革命








1645年颁布“剃发令” 清朝国民
孙 中 山

1905年华兴会部分领导人
觉 民
湖北军政府为百姓剪辫子
大人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跪拜
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令内务部通知各官署 革除具有封建等级色彩的“大人”、“老爷”之 类称呼,代之以“先生”、“君”之类的平等称谓。 废除跪拜、请安等礼节,代以鞠躬、握手。
外国明星穿旗袍
1903年 拍摄
洋务运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戊戌变法
八国联军侵华
江南机器制造局炮弹厂 京师大学堂遗址 义和团团民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 .近代社会生活:1840—1949:列强侵华,逐步沦为两半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原因:①列强侵略,西方文明传入带来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②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③历届政府的推动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倡导,民主思想不断传播表现:①衣:鸦片战争洋布、洋装进入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学生装、新式旗袍(特点:由拘谨、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平民化转变)②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习俗:⎩⎪⎨⎪⎧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民国时期: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949——1978——至今(1)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成立,文革期间左倾错误严重,强调阶级斗争;计划经济体制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1978—至今: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解放思想;民主法治不断健全于发展①物质生活⎩⎪⎨⎪⎧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住:1995年,国家启动“安居工程”。

②社会风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命题:1.就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2.就男女关系转变、婚姻习俗角度命题例1:早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风尚,城乡皆然。

清末民初,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婚龄推迟的现象。

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农村传统的早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

这反映了A. 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B. 妇女地位提高C. 清政府推动社会习俗变革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例2: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中国近现代风俗

中国近现代风俗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一.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发展趋势——走向西化;由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走向近代化。

2、突出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但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3、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由于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受到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民主思潮的推动等。

4、具体表现:(变化最大的城市是上海)(中国的农村传统风俗习惯变化不大。

)①鸦片战争后,西餐开始在中国出现,西装传入中国。

中华民国成立后西装和中山装开始流行。

②出现西式建筑,宽阔的马路、自来水、电灯等;③出现近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如轮船、火车、电车、汽车、飞机等;电报、电话等。

④人们可以阅读报纸、听广播、看电影等。

⑤社会习俗的变迁: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社交礼仪采用握手、鞠躬;称呼采用“先生”、“同志”;辛亥革命后实行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清末民初,受过新思潮影响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出现西式婚礼和葬礼。

(揭开“剪辫易服”序幕的是洋务运动时期的留美学童;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近代变化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演变1、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2、1865年,中国造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轮船业开始发展。

(洋务运动时期)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出现公共汽车交通系统。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的交通工具是人力车;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自行车仍是市民的主要代步工具。

3、中国铁路的诞生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中国铁路的诞生。

1909年完工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

4、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始;1882年,电话在中国出现。

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我们在图书馆借阅资料的场景:
我们大家的读书笔记
小知识据点

中山装袖口上的三个纽扣代表什么?
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有哪几个方面:
受西方文明影响,中西结合,土洋并存。如穿西装 中山
装 改良旗袍,吃西餐,看电影,文明婚葬礼等等。习俗 的变化主要在沿海大城市显著,乡村受影响较小,变化 不大。

我们的演示结束了,谢谢大家的 异彩纷呈
款式颖层出不穷 与国际接轨。
严重的个人崇拜
国家经济的困难 经济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思想 的解放 观念的更新
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对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造成的影响?
观点一:这是一种进步。 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中国逐渐废除一传统 陋习,开始与世界接轨。 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 西方文化的侵入,导致中国传统文化一步步沦丧,如每年圣诞节、情人节,商 家和顾客都会热烈投入,而一些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的气氛却远不及 西方节日。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你的看法呢?

于此同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工商业发展相配套的城市, 基础设施兴起了,它包括电灯照明,火车运输,自来水供应和宽阔的马路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出现,势必影响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打破市民多年来的生活习惯。
(3)辛亥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后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当时人们崇尚新礼仪,追求新风尚
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美院环艺20班(组长:杨小勇 组员:王小丹 吴晗清 许露 薛羽希 杨博智)
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原因:

(1)鸦片战争打破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知识梳理(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

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014年5月22日学号:姓名:【学习目标】了解近代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认识其变化的原因。

认识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社会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第14课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大多沿袭;鸦片战争后,随着的入侵,西方文化开始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前后,断发易服有了反清革命色彩。

在大城市婚丧习俗由繁琐愚昧改为。

20世纪50——70年代,、成为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为了丰富百姓的餐桌,政府倡导为了保证中低收入的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政府启动了。

第15课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的开始。

中国的首条空中航线是,标志中国民航业的序幕。

有线电报主要用于,无线电报则用于。

16课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是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标志中国的诞生。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大众传媒的类型有、、和1.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2.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风尚的是( C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 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 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 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3.下列哪一种言论可反映新中国成立后的婚姻特点( A )A.“我要自己找婆家呀” B.“我是指腹为婚的产儿”C.“孩儿无知,婚嫁大事全凭父母大人做主” D.“无媒无凭,就想结婚,甭做梦”4 .1920年,有位晋商到广州考察经商事宜,他不可能( B )A.看到有人穿中山装进出商业公司B.随身携带粮票,购买面包C.到西餐馆就餐,品尝法国干红D.当地的商人称呼他为“先生”5.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C )A.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 B. 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C.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D. 社会制度的革新6.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是在( C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戍变法前C.辛亥革命前夕D. 辛亥革命7、.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交通运输业中比重逐步下降的是( D )A.铁路运输业B.公路运输业C.民航运输业D.轮船运输业8.1881年中国唐胥铁路建成通车,但清政府却让骡马充当火车头,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中国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迁男流行服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鸦片战争前长袍马褂、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中山装此后几十年,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饰。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军装”“干部服”流行。

蓝、绿、黑、白。

改革开放以后好、时尚、个性。

女流行服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晚清时期宽松肥大,遮盖曲线。

20世纪20年代后(民国成立后)改良旗袍,合身适体成为新潮女性的日常穿着。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

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再一起。

改革开放以后好、时尚、个性。

特点A.中西合并B.新服饰逐渐走向社会中下层c.从封闭走向开放饮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鸦片战争前四大菜系(鲁、粤、川、淮扬)19世纪40年代起(鸦片战争) 西餐传入中国(原料、调味品)、西点、西餐馆、西式食品对中国的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点逐渐称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居室建筑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特点意义鸦片战争前北方地区四合院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在天津,上海,厦门等沿海城市。

都出现了许多既保留原住宅特色又体现西式建筑风貌的毗连式房屋。

如上海南京路、厦门中山路等建筑,中西合璧称成为典型的特征。

鸦片战争后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20世纪30年代后期京、津等地区欧化的新式建筑(有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西式家具婚俗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特点意义鸦片战争前/ /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民国成立后主张婚姻自住,仿效西式婚姻新中国成立后-60S中期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葬礼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特点意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葬礼趋于简化,出现新式葬礼,一些城市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

新旧并存,旧事趋于简化,受传统观念影响,农村仍多实行传统丧礼。

新中国成立后由土葬向火葬改革其他风俗民国成立后剪鞭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精品课件
课堂练习
1、随着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逐步推进,人们的社 会生活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是发生在( B )
A鸦片战争前
B鸦片战争后
C清朝晚期
D民国时期
2、下列哪些是近代时尚的交通工具( C ) ①飞机②电话③火车④汽车⑤电报⑥轮船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⑥
C①③④⑥
D①③④⑤
精品课件
大山中学 夏奉平
精品课件
身着中山装的
精品课件
孙中山
女子礼服主要有袄裙与旗袍
旗袍是清代的 旗人之袍,是 贵族的衣饰, 现代意义的旗 袍,诞生于20 世纪初叶,盛 行于三四十年 代,是中国女 性服装的代表, 成为中国女性 独具民族特色 的国服。
旗女之袍
20年代的旗 袍
20—40年 代的旗袍
精品课件
剪发辫 洋务运动期间,赴欧美的留学生开始剪去发辫。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掀起“剪辫”风潮。
古 驿 道
精品课件
古驿站
通讯
邮政 电报 电话
精品课件
1866年,清政府试办邮 政。1896年,“大清邮 政”正式开办。1911年, 各级邮政局及代办机构 遍布城乡。
大清邮局大楼(清末) 精品课件
上海邮政局










邮 票民国发行的部分邮票来自精品课件1844年5月24日, 莫尔斯用他自制的 一台电报机发出了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 份电报:“上帝创 造了何等奇迹!” 这 一天成了国际公认 的电报发明日。电 报的发明,拉开了 电信时代的序幕。
精品课件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著作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习俗风尚 维新派----辛亥革命前后----民国时期 传统婚姻习俗被打破,婚姻自由,举办文明婚礼; 社交礼仪也日益平等化、大众化和民主化; 妇女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妇女不缠足); 断发易服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历史潮流。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50年代—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主流---改革开放以后
六、交通通讯事业发展的影响
2021/4/9
6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
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
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自己办报
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0世纪前期
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道领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
1895.2,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起步 1905年11月《定军山》
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2021/4/9
7
进步影片: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限制,民航发展有限
改革开放以后,逐渐放宽并最终取消了限制,中国已成为世界
民航大国。
意义: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人民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
2021/4/9
5
五、通讯工具和通讯事业的发展 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私自在上海建起电报机房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电话的发展 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20世纪初,清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2003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据 世界首位 互联网的发展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演变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演变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演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演变是一个多方面的主题,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来看,都呈现出了不同的变化。

本文会就一些关键的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家庭结构变迁在整体上,近代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家庭的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家庭的结构是由男性为中心的“三纲五常”来支配的。

而随着社会变革逐渐深入,以及外部因素的开始影响,整个家庭结构也开始了变化。

表面上看来,传统的家庭结构好像还是保持着,但是实际上,传统的家庭结构已经被深刻的颠覆。

现代家庭更加强调男女平等,夫妻之间也开始建立起了更加以感情为基础的关系。

二、生活方式变化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开始发展,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开始有了大规模的变化。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生活方式是以农村生活为主。

而近现代中国社会中,这种生活方式逐渐被城市化生活方式所取代。

城市的生活方式是以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为基础的,包括了工作,娱乐和生活等各个方面,使得生活方式在整体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为接下来的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

三、宗教信仰的变化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宗教信仰是家庭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宗教信仰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也逐渐降低。

作为代替性的信仰和思想形态,新的学术和价值观等开始逐渐出现,逐渐成为取代传统宗教信仰的新思潮。

现在的年轻人,很少还有在其生活中参与到传统的宗教活动中,大多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对社会生活进行理解和思考。

四、教育及文化的变化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教育和文化都是以家庭和成年人为中心的。

这种教育方式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失去了效力。

现代教育和文化则是以学校和大众传媒为中心,提倡新的价值观,强调知识和人的素质。

这些都为发展现代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总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演变非常复杂,其变化还包括政治,经济,科技等多个方面。

但是无论是从哪一个方面来看,这些变化都给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也尤为关键。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变迁特点: ①形式上
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 发展不平衡——沿海与内地, 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 城市和乡村差异明显 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清朝末年,北京城流行的竹枝词反映了当时的 社会生活景象。如: “分科大学指开堂,功课启蒙教育良” “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 问题:依据材料,指出清末北京城市生活出现的 新现象给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生活:改变生活方式; •思想:促进思想解放; •教育:近代教育发展
唐胥铁路
京张铁路
航空
水运
移风易俗
天足
看报纸
看电影
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
1905年中国第一部自己拍摄的影片
1935年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一、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项目
衣 食 住 行 习俗 通讯 传媒
1840——1911——1949
鸦片战争 辛亥革命
“竞上洋装” “异味争尝” 洋房 中西合璧建筑
1.变迁原因
铁路、公路 水运、航空
剪辫易服、废止裹足 鞠躬握手、文明婚礼
电报、电话 读报刊、看电影
变迁原因: 政治因素:政治运动的推动 政府政策的支持
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中 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右图),并实现服 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风 剪辫易服 俗 废止裹足 鞠躬握手 文明婚礼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知识点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知识点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知识点一、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1.近代:1840年至1949年变化表现:(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

(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工买到合适的住房4)风俗习惯: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预测数据库
1~6 7~12
13~14
重点难点突破
名校模拟演练
预测数据库
1~6 7~12
13~14
2.饮食的变化 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家,其中以鲁菜、粤 菜、川菜、淮扬菜影响最大,统称四大菜系。这四大菜系的 长足发展和最终形成,是近代百年的事情。 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一 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如洋葱、土豆、 卷心菜、胡萝卜等蔬菜,以及番茄沙司、胡椒粉、咖喱粉、 味素等调味品。一批专门生产糕点糖果、调味品、罐头等西 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 重要组成部分。 3.居室建筑的演进 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外国人来华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 大量出现。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 成为典型特征。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 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 园”、“别墅”、“公寓”等。此外,西式的家具陈设,如 沙发、茶几、写字台、穿衣镜、座钟挂表等,开始受到城市
重点难点突破
名校模拟演练
预测数据库
1~6 7~12
4.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迁及原因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以婚丧礼俗的变迁最 为明显。 (1)婚丧嫁娶: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 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 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 主成为一种时尚。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带有强烈 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不过, 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农村中实行更多的仍是传统葬礼。新 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2)其他风俗: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 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 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 礼节。民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 判,女子在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 会。

知识点3_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及风俗变化的原因、特点、影响

知识点3_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及风俗变化的原因、特点、影响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及风俗变化的原因】
1.近代西方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传入 2.近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3.受到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推动 揭开“剪辫易服”序幕的是洋务运动时期的留美学童。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及风俗变化的原因、特点、影响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及风俗变化的突出特征】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及风俗变化的原因、特点、影响
【典型试题】
1.下面是依据《中国近代服饰文化演变和影响》中有关旗袍
的记载编制的表格。导致旗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
A.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C.民族服饰根本性变革
B.妇女地位的空前提高 D.外国服饰传入的影响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及风俗变化的原因、特点、影响 【解析】
中西合璧(如中山装、里弄房屋、920年代旗袍等)、新 旧并存,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变化节奏加快;城 乡差别大。
发展趋势:走向西化;由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走向近 代化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及风俗变化的原因、特点、影响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及风俗变化的影响】
1.象征符号的多样性、融合性特征体现了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 开放性和多元性:由于近代民俗在变迁过程中融入了大量的西 方民俗内容,因此,其民俗象征符号也体现出多样性、融合性 特征。
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变迁中服饰变化的原因这一基础知 识,具体到旗袍样式的变化的原因。旗袍样式的变化与民主共 和的政治思想和妇女地位的提高关系不大,故A、B项错误。 中国民族服饰并未发生根本性变革,而是体现中西合璧,故C 项错误,选D项正确。
【答案】 D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及风俗变化的原因、特点、影响
【典型试题】
【解析】
根据图片信息,民国初年婚礼仪式趋于简化,带有西方色 彩,故D项正确;男女平等,是指男女两性在婚姻家庭关系中 ,享有同等的权利,负担同等的义务,故A项错误;“中国传 统婚礼的废弃”表述绝对化,故B项错误;恋爱自由、婚姻自 主反映的是爱情、婚姻观念的变化,与婚礼仪式的变化没有直 接关系,故C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考试说明: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衣、食、住等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

2.了解近代以来“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丧嫁娶习俗和人们社交礼仪变化的史实。

3.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4.体会近代习俗变化所反映的社会进步。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总趋势:近代化。

2.变迁的原因:
①外因:西方工业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

②内因:经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政治近代民主运动的推动
思想有识之士的倡导和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3.概况:物质生活
(1)衣的变化:
①近代: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西装:鸦片战争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成为男子礼服之一。

中山装:20世纪下半叶,苏式服饰受到青睐,中式便装成为日常穿着,中山装成了
流行时尚;
旗袍:由宽松肥大向称身适体转变,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中山装与旗袍(改良)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
(2) 食的变化:
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此(最早吃西餐的是买办们)(3)住的变化:
近代:出现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最早出现在租界区)
社会习俗:
①近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丧改革等
维新派:主张改革(“断发易服”不具革命色彩);
民国时期:颁布法令,(“断发易服”具反清革命色彩)
社交礼仪: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称谓:“先生”、“同志”代替“老
爷”、“大人;”历法:公历代替中国传统历法
特点:①平等化民主化
②西方化;
③中西新旧并存与碰撞
④变化主要在城市,农村变化不大,地区发展不平衡
影响: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开展,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考试说明:
近代以来铁路公路以及交通工具的发展;通讯工具的变革。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与更新的过程和突出表现。

2.认识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带来的影响: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不仅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快捷和简便的传递,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节奏,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考试说明:
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互联网的兴起。

课程标准: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1.了解我国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2.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3.了解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4.感受大众传播媒体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认识到传媒的力量。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互联网正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