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入门》——顾颉刚讲史录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读书札记(三)顾颉刚《古史辨自序》

读书札记(三)顾颉刚《古史辨自序》

读书札记(三)顾颉刚《古史辨自序》这篇文章顾颉刚写于1926年,前后花了3个多月时间。

他饱含深情地叙述了自己如何走上治学的道路,如何体会治学过程中的甘苦,如何一步一步认清自己的性情,明白自己需要走什么道路。

这一年他33岁,在此之前,他因辨伪古史,在学界已有声名。

这次借编辑出版《古史辨》的机会,回顾了已走过的学术人生,并且更加坚定了以后要走的道路。

我以前知道这篇文章的大名,但一直没认真细读,这次读完,觉得顾颉刚真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读书人,至少在他人生的前半段是这样的。

他会去做研究学问的事情,他自己说了与他的性情、环境、境遇有关,这在文章里说得很清楚。

我一边读,竟也觉得能够对他的一些做法表示同情。

他有历史癖,有很强的好奇心,敢于怀疑前人的成说,凡事喜欢自己动手来做,喜欢买书,看书贪多,对学问薄致用而重求是。

他说他买书的事情,很有意思。

他回忆说:买书这一件事,在我十一二岁时已经成了习惯,但那时只买新书;自从进了中学,交到几个爱收旧书的朋友,就把这个兴致转向旧书方面了。

每天一下课,立刻向书肆里跑。

这时的苏州还保留着一个文化中心的残状,观前街一带新旧书肆约有二十余家,旧书的价钱很便宜。

我虽是一个学生,只能向祖母和父亲乞得几个钱,但也有力量常日和他们往来。

我去了不是翻看他们架上的书,便是向掌柜们讨教版本的知识。

所见的书籍既多,自然引诱我去研究目录学。

《四库总目》、《汇刻书目》、《书目答问》一类书,那时都翻得熟极了。

到现在,虽已荒废了十余年,但随便拿起一册书来,何时何地刻的还可以估得一个约略。

见的书买的书多了,随之而起的是野心不断的膨胀,想要读尽天下图书。

这种想法不切实际,他说:“我的痴心妄想,以为要尽通各种学问,只须把各种书籍都买了来,放在架上随心翻览,久而久之,自然会得明白通晓。

我的父亲戒我买书不必像买菜一般的求益,我的祖母笑我买书好像瞎猫拖死鸡一般的不拣择,但我的心中坚强的执拗,总以为宁可不精,不可不博。

顾颉刚《中国史学入门》书目

顾颉刚《中国史学入门》书目

顾颉刚《中国史学入门》中涉及到的典籍十三经周代的五经:《尚书》、《易经》、《诗经》、《礼经》(后来又分作三经,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分成《左氏传》、《公羊传》、《榖粱传》)。

加上《孝经》、《论语》、《孟子》、《尔雅》,计十三经。

诸子百家·孔子·墨子墨子十大主张1)尚贤2)尚同3)兼爱4)非攻5)明鬼6)天志7)非命8)非乐9)节用10)节葬·杨子杨子的思想被庄子继承一部分。

·庄子著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老子·韩非子·法家代表人物有魏李悝、楚吴起、秦商鞅、韩韩非、秦李斯。

主张变法。

·管子齐国是工商立国,管仲也是法家。

·阴阳家代表人物是齐国的邹衍。

到汉朝,阴阳家与儒家已经密不可分,阴阳家是儒家的右派,法家同儒家也合起来了,成为儒家的左派。

左派代表是荀子(荀卿),右派代表是董仲舒、刘向。

·名家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等。

·杂家杂家思想近乎道家。

吕不韦组织编撰《吕氏春秋》、淮南王刘安编《淮南子》。

·诸子杂论孙诒让做《墨子闲诂》经书、子书以外的战国古书·竹书纪年简见于梁襄王墓。

明朝有《今本竹书纪年》,清咸丰朱右曾、民初王国维编集《古本竹书纪年》。

·穆天子传·国语作者左丘明,分八国讲述史事——周、鲁、齐、晋、郑、楚、吴、越。

纪事不纪年,主要记话,记事也少。

价值等同于左传。

研究春秋历史,有《春秋》、《左传》、《国语》三部书。

《国语》在汉朝改过了。

·战国策记11国,纵横家编写,在于如何使人相信他的话,史实材料不多。

·逸周书战国人为西周写的史。

有今人沈延国的《逸周书集释》。

·世本记载从远古到战国的历史,已经失传。

唐司马贞根据这部书做《史记索引》。

现有《世本八种》一书。

《史记》的主要依据是《国语》、《战国策》,特别是《世本》、《春秋》、《左传》、《尚书》。

《古史辨自序》(上下)顾颉刚读后感

《古史辨自序》(上下)顾颉刚读后感
)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顾颉刚先生的结构和语言的独特之处。这本书不仅是对古史研究的总结,更是作者对历史认知的一种探索和表达。
首先,从结构上看,顾颉刚先生的《古史辨自序》井然有序。书中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主要讲述了古史辨运动的发起和过程,下册则主要对古史进行了辨析。这种结构安排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古史辨运动的发展和古史辨析的深入。我喜欢这种结构,因为它让我对古史有了新的理解,也让我对历史的认知有了新的启示。
其次,从语言上看,顾颉刚先生的文字精准严谨,同时又通俗易懂。他运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和论证手段,对古史中的虚假成分进行了揭示。他的文字让我对古史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我喜欢他的语言风格,因为它让我对古史有了新的理解,也让我对历史的认知有了新的启示。
然而,我也有一些不太喜欢的部分。例如,有时候书中的论证过于繁琐,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此外,由于古史研究的特殊性,有些观点和论证可能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即便如此,我仍然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不可忽视。
对我来说,《古史辨自序》(上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让我对古史有了新的认识,使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另一方面,它让我对学者们的责任和担当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激发了我对历史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第四篇范文
在阅读《古史辨自序》(上下)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顾颉刚先生的写作风格、人物塑造和主题深度的独特之处。这本书不仅是对古史研究的总结,更是作者对历史认知的一种探索和表达。
再次,顾颉刚先生对主题的深度挖掘让我感到震撼。他通过“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揭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他还通过对古史辨运动的描述,展现了学者们对历史研究的热情和对真理的追求。这些内容的深度挖掘,让我对古史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通用17篇)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通用17篇)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中国通史读书笔记(通用17篇)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篇1我记得有句谚语说“书中自有酸甜苦辣,书中自有悲欢离合,书中自有喜怒哀乐”,而我假期的喜怒哀乐全都来自那本书——《中国通史》。

这本书就是想让读者对中国历史加深了解,因为写的不同朝代的历史,讲述了当代历史研究中的细化和碎片化现象,使读者望而生畏,很难找到入门捷径,对中国历史的缺乏清晰认识,所以就有学者写下了中国通史。

这本书对中国历史进行了现代诠释,让读者乘上捷径阅读之门。

所以这本书便叫《中国通史》。

本书写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本书以时间为顺序,分为华夏源头、中原争霸、九州统一、离析与交融、朝代变化和王朝更迭六大篇章,精彩扼要勾勒出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灿烂文化的内容。

、如果不是这本书我便不会知道:尧的简朴与仁慈、舜的孝顺以及慷慨、周幽王竟用性命来博得美人一笑,楚庄王的一鸣惊人,纸上谈兵的赵括,使用暴政的秦始皇、虞姬的忠心、吕后的狠毒,王昭君的正直。

读了这本书后,给我带了很多感受:面对风云变幻,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

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正好的把握现在,充实人生,创造未来;只有借鉴历史,才能更好的完善自己充实人生;只有学会反思历史,才能更好的认清未来。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篇2中国,她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古国,从古至今,中国发生过许多惊天动地的事,虽然旧中国已过,但那些震撼中国的历史,让我们这些炎黄子孙们,无法忘记。

——题记《中国通史》这一本书,生动描写了旧中国的兴衰,以及新中国的成立。

我们就来说说清朝,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大清这200多年的统治中,也发生过许多大事。

旧中国过去了,新中国到来了,但是这新中国的一切,还是和历史有着大关系。

在一次散步中,我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周末,我吃完晚饭,就去公园散步了。

在公园里,我边走边想:为什么会有新中国,为什么抗日会胜利?而清朝为什么会覆灭?我走着走着,在一棵树旁停了下来,并自言自语道:“为什么会有新中国?那是因为抗日战争胜利了;为什么抗日会胜利?那是因为我国有许多有气节、宁死不屈的人;而清朝又为什么会覆灭?那都是因为中国的黑历史,实在黑得可怕!”那晚后,我有了深深的感悟:改变以前的历史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创造历史。

顾颉刚史学思想的认识论解析

顾颉刚史学思想的认识论解析

顾颉刚史学思想的认识论解析顾颉刚是当代中国史学界的一位重要代表性人物,其学术思想影响了一代学人。

他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和观点,深刻地剖析了中国史学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对顾颉刚的史学思想进行分析和解析,并评价其学术价值。

一、顾颉刚的史学认识论思想1.对史学研究的认识和看法顾颉刚认为,史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还原历史事实,并通过事实的分析和比较,揭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对历史现象的真正理解。

他指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骨骼和灵魂,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精神态度,才能把握历史的真正内涵和意义。

此外,顾颉刚还强调历史研究的客观性和系统性,并主张历史研究应当摒弃主观臆断和夸大其词的倾向,基于真实的历史事实,准确地反映历史的发展过程和演变规律。

2.对历史理解的认识和看法顾颉刚认为,历史并不是单纯的事实,而是一种可以被理解和解释的现象。

他主张历史应该从多重维度进行理解和解读,即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

顾颉刚认为,历史事实经过人的思考和归纳得出的结论,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解读,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结论,这是因为历史事实具有多重性,人的理解和认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3.对历史研究方法的认识和看法顾颉刚主张历史研究应该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史料考证、文化分析、社会学研究等多种途径。

他认为历史的真相不是靠单一的研究方法就能准确地反映出来,要通过多重的视角和层次来透视历史的内核和本质。

在历史研究中,重视对各种史料的采集、整理和解读,并结合其它学科,如考古、人类学、政治学等,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

此外,顾颉刚还主张历史研究应该融入现代科技手段和手段,如数字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以提高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二、评价顾颉刚的史学认识论思想1.对于史学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顾颉刚的史学认识论思想突出了对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和探讨,指出了历史研究的主要矛盾和困境,如对历史事实的客观还原难度较大、人类历史的多重性和复杂性等。

中国史学入门读后感

中国史学入门读后感

中国史学入门读后感《中国史学入门》是一本介绍中国史学发展历程和基本理论的入门读物。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史学的起源、发展和主要流派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读后感中,我将分享我对这本书的一些看法和感受。

首先,这本书对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从史前时期到当代,中国史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书中对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使我对中国史学的发展轨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了解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我对中国史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理论体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这本书介绍了中国史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性研究成果。

中国史学自古至今形成了多个不同的流派,如经史子集派、史学派、文史哲派等。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代表着不同的研究观点和学术传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史学的主要流派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了解了各个流派的研究特点和代表性成果。

这对我今后选择研究方向和进行学术交流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这本书还介绍了中国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中国史学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论,如史料考证、历史地理、历史人物等。

这些理论和方法对于深入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了解了中国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

这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中国史学入门》,我对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流派和基本理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内容详实,条理清晰,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入门读物。

我相信通过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我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国史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史学史读书笔记摘抄(3篇)

中国史学史读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中国史学史》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所著,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共计二十余万字。

该书以史学的视角,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从先秦时期的历史观念到现代史学理论的演变,全面展示了中国史学的发展脉络。

以下是我阅读该书的一些摘抄和感悟。

二、先秦时期的历史观念1. 摘抄:《左传》中记载:“古者,史为书,书为藏,藏为术,术为道,道为德。

”感悟:这句话揭示了先秦时期历史观念的基本内涵,即史书是历史的记载,历史是文化的传承,文化是智慧的结晶,智慧是道德的体现。

2. 摘抄:《史记》中记载:“太史公曰:‘夫学者,必先博而后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感悟:这句话强调了先秦时期学者对待史学的态度,即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体现了对历史真理的追求。

三、秦汉时期的历史编纂1. 摘抄:《史记》中记载:“太史公曰:‘昔者,黄帝、尧、舜、禹、汤、文、武、成王、周公,此皆圣人也。

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感悟:这句话体现了秦汉时期史学家对历史人物的尊崇,以及对古代文化的传承。

2. 摘抄:《汉书》中记载:“自孔子没,百年之间,学者多传《论语》、《孝经》、《礼记》、《春秋》等。

”感悟:这句话说明了秦汉时期史学编纂的特点,即以儒家经典为基础,注重对历史事件的记载和解读。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编纂1. 摘抄:《史通》中记载:“史者,记事之书也。

故史之所记,必因事而立论,因论而作史。

”感悟:这句话揭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家对史学的认识,即史学是以事实为基础,以论述为手段,以记录为任务的。

2. 摘抄:《晋书》中记载:“夫史者,所以记功载德,流芳百世者也。

故必以事为经,以文为纬,经纬相错,乃成一家。

”感悟:这句话强调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家对史学编纂的要求,即以事实为经,以文辞为纬,使历史成为一家之言。

五、隋唐时期的历史编纂1. 摘抄:《唐书》中记载:“史者,国之宝也。

故必广采博收,详载事状,以传信于后世。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读书笔记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读书笔记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读书笔记《顾颉刚古史辨自序》是顾颉刚先生所著的一本有关古代史学研究方法和思路的书籍,书中详细介绍了古代历史的研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对一些常见历史事件的解读。

以下是我根据这本书的内容所写的读书笔记及相关参考内容。

读书笔记:《顾颉刚古史辨自序》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历史学研究指南。

在这本书中,顾颉刚先生告诉我们,进行古代史研究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一些重要的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不应该轻易确信自己的观点。

其次,我们应该尽量多方面的考察,不要局限于某个特定的角度或者资源。

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受传统观点的束缚,去看待古代历史。

顾颉刚先生在书中指出,研究古代史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历史背景,我们应该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

其次是历史文献,我们应该对古代史书进行仔细的阅读和研究,从中寻找历史真相。

此外,还应该关注人物和事件之间的关系,了解他们之间的动机和目的,推测历史事件背后的真相。

最后,我们还应该关注历史的发展趋势,注意历史事件的链条和脉络,从中看出历史发展的规律。

这本书中的观点和方法都非常实用,对于古代史学研究的初学者来说尤为重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研究古代史的方法和途径,并了解到历史学研究的一些基本原则。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们可以更加有自信地进行古代史的研究,并能够在其中发现一些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相关参考内容:1.《中国古代史研究方法论》这本书是古代史学研究方法方面的经典著作之一,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古代史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对于提高古代史研究的精度和深度非常有帮助。

2.《史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现代性的建构》这本书是对史学发展和史学研究方法的系统阐述,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古代史研究方法的讨论也有涉及。

中国史学入门读后感

中国史学入门读后感

中国史学入门读后感《中国史学入门》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中国史学入门读物,作者以其丰富的学术研究和教学经验,对中国史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学术成果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阐释。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对中国史学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清晰的把握,也对中国史学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成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本书对中国史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作者首先对史学的定义和范畴进行了梳理和阐释,指出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演变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

同时,作者还介绍了史学的学科特点和研究方法,指出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科学方法进行研究。

通过对史学的基本概念的介绍,我对史学的学科特点和研究方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史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有了更加明确的把握。

其次,本书对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作者从古代史学、中世纪史学、近代史学到现代史学,对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阐释。

通过对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的介绍,我对中国史学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中国史学的学术传统和学术成就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再次,本书对中国史学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成果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作者介绍了中国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田野调查、考古发掘、历史地理、历史人口学等多种研究方法,指出史学研究需要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研究。

同时,作者还介绍了中国史学的学术成果包括历史学术期刊、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等多种形式,指出史学研究需要通过学术交流和学术出版进行成果的传播和交流。

通过对中国史学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成果的介绍,我对史学研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史学研究的学术成果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总之,通过本书的阅读,我对中国史学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清晰的把握,也对中国史学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成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语文教师必读书目推荐

语文教师必读书目推荐

一、语文教育史的书1、《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初版)2、《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3、郑国民教授的专著《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4、顾黄初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初版)5、倪文锦教授等主编的《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二、语文教育大师的经典性专著1、《叶圣陶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的第13、14、15三卷2、《文心》3、叶先生又与朱自清先生编写的《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

4、《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中第二、三卷5、《国文教学》和《标准与尺度》6、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第十三封信《谈美》,《诗论》、《我与文学及其他》,《谈修养》和《谈文学》7、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作文法讲义》(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8、《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吕叔湘先生《语文常谈》10、陈原先生的小册子《语言与社会生活》11、张中行先生《文言和白话》、《文言津逮》、《诗词读写丛话》、《作文杂谈》(见《张中行作品集》第一、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谈文论语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文言文选读》(人民教育出版社)12、启功先生《汉语现象论丛》,与张中行先生以及前几年去世的金克木先生三人合著的《说八股》(中华书局1994年版)三、当代语文教育专家的论著和教学实录1、《我和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2、198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请华东师大瞿葆奎老先生主持编成的《优秀语文教师上课实录》3、于漪老师《于漪文集》,《于漪教育文丛》四种(《站大写的人字上》、《给语文教学加点钙》、《可以做得更好》、《和中学生交朋友》,2001年版)4、钱梦龙老师《导读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5、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的诗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版)6、窦桂梅《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7、胡小石教授《中国文学史讲稿》,《胡小石论文集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8、顾随先生《顾随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卷四、语文教育理论方面的论著1、王尚文先生的《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初版),《语文教改的三个浪潮》2、李海林《言语教学论》和李维鼎的《语文言意论》,韩雪屏的《语文教育的心理原理》3、王荣生的博士论文《语文科课程论基础》,郑国民教授的《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4、《语文课程改革理论探索书系》,王尚文主编的《语文教学对话论》、李维鼎的《语文课程初论》和《语文教材别论》5、钱理群教授《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6、王栋生《不跪着教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五、阅读学、写作学、训诂学等相关学科著作1、蒋成瑀教授的《语文课读解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陈少松教授的《古诗词文吟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三版)3、潘新和教授《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和《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4、刘锡庆教授组织编写的《外国写作教学理论辑评》(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5、叶圣陶和夏丏尊《文章讲话》(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6、张中行的《作文杂谈》(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六、中西文化及其经典的介绍1、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钦斯和阅读学专家莫蒂默·艾德勃合编的《西方名著入门》(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一版)2、《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阿伦·布洛克著,董乐山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3、曹伯韩先生的《国学常识》(三联书店2002年版)4、韦政通的《中国的智慧》(岳麓书社2003年版),《中国文化概论》(同上出版社)5、《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朱熹的权威注本《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6、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左传译注》(中华书局出版)7、李泽厚先生《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读下来也不错。

《中国史学史》读书笔记.doc

《中国史学史》读书笔记.doc

从远古传说到马克思主义史学——读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看中国史学发展文学院中文系08级1044408029 徐卫明[摘要]白寿彝主编,瞿林东、陈其泰、吴怀祺、施丁、顾诚等五位教授撰写的《中国史学史》,于2004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史学史》是历史学专业基础课程系列教材,但又不同于其他教材,它上起远古时代神话传说,下迄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马克思主义史学,我们可以说这是一部通史性质的史学史教本。

这本书汇注了白寿彝及他的学生两代人的心血,是白寿彝先生在史学史研究领域的智慧结晶,是推动中国史学史发展的强劲动力。

[关键词]白寿彝《中国史学史》著作特色启示与反思史学史是一门还在树立中的学科,还处于发展期。

“史学史的任务是阐述史学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阐述史学在发展中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及史学的各种成果在社会上的影响。

”[1]1在整个史学史领域,我们须照此推演中国史学史的梗概。

中国史学史是研究中国史学本身发展过程与及其规律的学科。

1941年,金毓黻代表作《中国史学史》出版,标志着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初步建立,早在20年代,梁启超便第一个提出撰写中国史学史专著的设想,而后,此领域学者前赴后继。

我们一般说,在20世纪20到40年代,中国史学史初现雏形。

而作为史学史学科丰碑式的人物白寿彝,其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及建设贡献巨大,影响不言而喻。

1964年2月29日,白寿彝先生在《人民日报》发表论文《中国史学史研究任务的商榷》,在文中,他明确提出:“中国史学史的研究,首先是要阐明我国史学发展的规律。

在阐明中国史学发展规律的同时,中国史学史的研究还要批判地总结我国史学成果。

阐明规律和总结成果,是我国史学史研究的两个经常任务。

”基于此,写好教本又成为中国史学史研究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一本不同于一般史学专著的、具有通史性质的《中国史学史》教本孕育而生。

一、读《中国史学史》所思:著作特色分析《中国史学史》内容上起远古的传说时代,下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史学。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读书笔记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读书笔记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读书笔记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是一篇重要的读书笔记,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见解。

以下是正文和拓展: 正文: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是一篇读书笔记,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见解。

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历史是一个源远流长、不断发展的过程,而传统的历史学则过于强调某些历史时期的重要性,而忽略了整个历史过程的演变和发展。

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这一观点。

他认为,中国古代历史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完善的过程,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贡献。

因此,研究古代历史需要跨越多个朝代和时间段,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比较。

此外,作者还强调了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他认为,历史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还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因此,历史研究是一项不可或缺的任务,需要广大学者的共同努力和探索。

拓展:
顾颉刚 (1893-1980) 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他的
著作《古史辨》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古史辨》外,顾颉刚还发表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论文和著作,如《尚书通论》、《孔子与论语》等。

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是顾颉刚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观。

他认为,
古代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积累的过程,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贡献。

这种历史观突破了传统历史学的局限性,强调了历史演变和发展的重要性。

顾颉刚的古史辨运动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激发了中国学者对历史研究的热情,促进了历史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为中国史学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顾颉刚“论禹”读书笔记之一:《禹无治水之事》

顾颉刚“论禹”读书笔记之一:《禹无治水之事》

顾颉刚“论禹”读书笔记之一:《禹无治水之事》一、资料来源:1、顾颉刚《古史辨》,上海古籍,19822、《顾颉刚日记》,联经版,2007引用处均在文末附截屏图片。

二、顾颉刚《论禹治水故事书》要点笔记:1、顾:若把《创世纪》和《诗书》上的洪水并做一物,以为这真是全世界同时共起的一件事,这更是一种错误的联想了。

我的看法:现有的考古发现证明史前大洪水是真实存在的。

2、顾:禹的故事最有名的两个地方是“涂山”和“会稽”。

......会稽在浙东,浙东以山多之故,时发山洪,记得前年那地即曾发过一次大水,钱塘江里浮尸无数。

所以两地尽可都有洪水的说。

.......禹的故事所以能由越舒流传至中原,亦因中原有黄河的水患故。

中原的人受了黄河的水患,有求得一水神(或一个有治水的大神通之人)之需要,恰由越舒传了一个禹来,于是就十分的信奉了。

我的看法:顾氏本段论述天马行空,完全经不起逻辑和事实的推敲。

顾氏认为会稽的山洪产生了禹的故事,而黄河水患需要一个神,恰好禹的故事从越传过去了,于是发扬光大了。

那么请问:黄河水患为何不能产生禹的故事?中国各地的洪水为何不能产生禹的故事,为何偏偏是会稽的山洪能产生禹的故事?会稽的名称是怎么来的?《越绝书·外传记地传第十》:“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

及其王也,巡狩大越,……因病亡死,葬会稽。

”大禹在绍兴出名,是因为三件事:【1】、大禹治水“毕功于了溪”;【2】、大会诸侯于会稽山,确定王权;【3】、逝于会稽,葬于会稽山,自秦始皇开始公祭大禹陵直至今日。

绝非顾氏所言会稽发山洪、钱塘江上浮尸无数--这太儿戏了!三、顾颉刚写《论禹治水故事书》时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人是有局限性的,受制于健康、情绪等,我看完顾氏的《论禹治水故事书》后,感觉不可思议,这完全不是传说中考据严密的顾氏水准啊!于是我翻阅了《顾颉刚日记》,民国十三年农历二月,顾颉刚的状态是:1、健康不佳,大便不正常,在厕所里要待十五分钟;还不小心摔了一跤,把左膝盖弄伤了。

中国史学入门国学

中国史学入门国学

中国史学入门国学
中国史学入门国学
中国史学入门这是一本为想进入中国史学园地的初学者讲说治史门径的书。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推荐了中国史学入门国学,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中国史学入门》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序言、三版前言、中国民族史概要、经书、子书和战国古书、中国史书、杂史、经学汉学、清代古学整理、考据学、史料学与考古学的结合、略谈中国古代社会、浅变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宗教史略、中国哲学史略、中国历代京都和北京小史、后记、修订再版后记、校订后记、三版校订、后记。

《中国史学入门》作者简介
顾颉刚,江苏苏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

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及中山大学英语历史学研究所主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中央研究院人文组院士、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在上古史、民俗学、历史地理学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生平著述宏富,如《古史辩》、,秦汉的方土与儒生》、《史林杂识》、《吴歌甲集》、《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中国历史地图集》等。

《中国史学入门》本书目录
序言
前言
一、中国民族史概要
二、经书、子书和战国古书
三、中国史书
四、杂史
五、经学、汉学
六、清代古学整理、考据学
七、史料学与考古学的结合
八、略谈中国古代社会
九、浅谈中国古代社会
十、中国宗教史略
十一、中国哲学史略
十二、中国历代京都和北京小史后记
修订再版后记
校订后记
三版校订后记。

中国史学入门读后感

中国史学入门读后感

中国史学入门读后感首先,作者在书中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

他从古代史书的编纂和使用开始,讲述了中国史学的起源。

然后,他介绍了中国古代史学的三大流派:正史派、史书派和史传派。

作者分别介绍了这些流派的特点、代表作品和影响,并对它们的方法和观点进行了评价。

通过这一部分的阅读,我对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中国古代史学的研究方法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接着,作者介绍了现代中国史学的发展和主要学派。

他首先介绍了“讲演式历史学”,这是中国现代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讲解历史为主要研究方法,并通过写作和讲座来传播历史知识。

作者对这一流派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其兴起和发展、代表人物和作品,并对其方法和观点进行了批判性的评价。

然后,作者介绍了其他几个中国史学的重要流派,包括“经验史学”、“史料学派”、“史事学派”和“史学革命派”。

他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流派的特点、代表人物和作品,并对它们的方法和观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通过这一部分的阅读,我对中国现代史学的主要学派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并对它们的贡献和局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书中的最后一部分,作者对中国史学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他讲述了中国史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和发展的方向。

作者认为,中国史学需要从史事的发扬转向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和理解,需要更加注重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同时也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这一部分的阅读,我对中国史学的前景有了更乐观的看法,并对自己今后在历史研究领域的学习和工作有了更明确的目标。

在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

首先,我对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作者的介绍,我知道了中国古代史学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现代中国史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这为我今后在历史研究领域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

其次,我对中国史学的研究方法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作者对不同学派的介绍和评价,我知道了它们的优点和局限,以及它们在中国史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顾颉刚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800字

顾颉刚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800字

顾颉刚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800字《中国历史故事》里面有许多历史故事,如:晏子相齐、司冯相如、周武王伐纣等故事。

这些故事有的体现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谋,有的表现了友谊的珍贵,还有的是讲一些尔虞我诈的故事。

今年寒假,我再一次翻阅了《中国历史故事》。

每一次读来,都仿佛是打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的历史画卷,收获很大。

这本书帮助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它让我知道了中国的悠久历史。

中,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一件件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都在震撼着我,也教育着我。

孔甲吃龙肉、烽烟戏诸侯、姜太公钓鱼、周文王演《易》、张赛通西域,大意失荆州。

这其中有帝王、有将相、有农民、有领袖、有刺客,还有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等等。

随着一个个故事的开始,我仿佛穿越了时空,进入了古人的世界,看见了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失败的英雄项羽、农民领袖陈涉、勇敢的刺客荆轲,以及卓越的军事家孙膑、统一六国的帝王秦始皇。

这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令我感动,让我思索。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女纺织家黄道婆》这个故事了。

黄道婆善良、好学、诚实的品格,令我很是钦佩。

她家境贫穷,父母养不活她,就把她卖给别人当童养媳。

黄道婆整天都要干活,还要被公婆打骂,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

因为她的勇敢,她终于逃出了公婆家,到处去流浪。

有一天,黄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条船,跟着船一起来到了海口。

她和当地居民一起学纺织。

但是她时刻不忘自己的家乡,过了三十多年,黄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乌泥泾镇。

她把自己学到的纺织技术传给了镇上的妇女,从而生产出了大批的”乌泥泾被”。

当时,”乌泥泾被”闻名全国。

从书中,我知道了黄道婆,了解了黄道婆为了家乡的发展,她无私奉献、自强不息。

她真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通过读《中国历史故事》我发现,凡是能推动历史前进的人身上,都有五大品质:善良、勤奋、智慧、勇敢和坚韧。

就是这些优秀的品质才使他们完成伟业,并使自己名垂史册。

他们的故事也鼓舞和激励着我从此要发奋学习,勇敢地面对学习中的困难,掌握更多的本领,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顾颉刚全集补遗:顾颉刚全集

顾颉刚全集补遗:顾颉刚全集
4
致李鋭才
5
致童書業
致中國邊疆文化促 進會
致王樹民
致方國瑜
1
致汪國垣
2
致□紹原
3
致朱東潤
4
致章益
5
致沈雁冰
0 1
致傅振倫
0 2
致劉公任
0 3
致朱錦江
0 4
致汪安之
0 6
致張元濟
0 5
致繆廷梁
致姜亮夫
致胡熙道、叔異、 敬修
致范文瀾
1
致蘇雪林
2
致張江裁
3
致陳邦福
4
致鄭文
5
致姚紹華
1
致史久芸
2
顾颉刚全集补遗:顾颉刚全集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全集
顾 我国 月
歷史 先生 書
全集
顾颉刚
先生 年月

顾颉刚
序 審查 意見
民俗
研究所
中國
内容摘要
顾颉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我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 2010年我局推出的《顾颉刚全集》,即 为对顾先生著作的全面整理。《全集》五十九卷,六十二册,基本涵盖了顾先生一生所著精品。《全集》的出版, 对我国古代史、历史地理学、民俗学、民族史、近现代学术史等专项研究都产生了深刻而厚重的影响,并为顾颉 刚学术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受到学界广泛赞扬。在《顾颉刚全集》出版十周年之际,顾先生之女顾潮老师整 理了近年来陆续发现的顾先生部分遗珠作品,辑为《顾颉刚全集补遗》,作为《顾颉刚全集》的补充面世,为顾 颉刚学术研究的圆满添上了重要的一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史学入门》——顾颉刚讲史录读书笔记1、二十四史中国历史,文字记载的四千二百年,夏,四百年,商,六百年,周,八百年。

二十四史;史记——司马迁;汉书——前汉史书;后汉书——东汉史书;三国志——晋时人陈寿著;晋书——唐房玄龄著;宋书——讲南朝的宋,为南梁时沈约所著;南齐书——南朝的齐,梁时萧子显著;梁书——南朝的梁,唐朝姚斯廉著;陈书——南朝的陈,唐朝时姚斯廉著;魏书——北朝的魏,北齐人魏收著;北齐书——北朝的齐,唐时李百药著;周书——北朝的周,唐朝令狐德棻等人著;隋书——唐朝魏征等著;南史——唐朝李延寿著;北史——唐朝李延寿著;旧唐书——五代时后晋人刘晌等著;新唐书——宋欧阳修等著;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著;新五代史——宋欧阳修著;宋史——元朝脱脱等著;辽史——元朝脱脱等著;金史——元朝脱脱等著;元史——明朝宋濂等著;明史——清朝张廷玉等著。

《二十四史》加上清代柯劭所著《新元史》,共称《二十五史》。

《二十四史》以商务印书馆的百衲本为最好。

2、史记史称《太史公书》,三国后通称《史记》,司马迁之父为司马谈。

司马迁的另一大功劳在于修订了秦时的“颛顼历”,形成夏历。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本纪:帝王世系情况。

表:古帝王世系的表,诸侯的表,汉代的王、王子侯及功臣的表。

书:古代政治制度史的系统记载,分礼、乐、律、历、天宫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讲经济)。

世家:各诸侯与王的大事。

列传:记载重要的历史人物。

《史记》为通史,《汉书》一下,皆为断代史。

3、汉书、后汉书西汉末年,班彪开始续《史记》以后汉朝的事,即《史记后传》,其子班固写《汉书》,其妹班昭补写,成《汉书》,又名《前汉书》,为第一步纪传体断代史。

班固把《史记》中的《八书》,组合充实作《十志》,即礼乐志、刑法志、食货志、天文志、律历志、五行志、艺文志、地理志、沟洫志、郊祀志。

《后汉书》由南朝宋范晔所著的《后汉书》和晋人司马彪写的《续汉书》组成。

4、史书续谈《三国志》的价值全在本书的注中,为南朝宋裴松之所作。

其他,清洪钧所作《元史译文证补》。

清末民初柯劭忞所著的《新元史》。

赵尔巽等编《清史稿》。

南宋郑樵作《通志》。

北宋司马光作《资治通鉴》。

4、杂史(1)汉朝杂史《西京杂记》—传说为刘歆或葛洪作。

《蜀王本纪》—四川人杨雄作。

《越绝书》——相传东汉初袁康作。

《吴越春秋》——赵晔《两都赋》——班固,汉代东京、西京。

《二京赋》《南都赋》——东汉张衡。

二京:汉朝东京洛阳、西京长安。

南都,汉光武起事的南阳。

(2)六朝杂史《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华阳国志》——晋人常璩。

华山以南的人与事。

《佛国记》——晋人法显和尚。

《洛阳伽蓝记》——北魏时杨炫之。

伽蓝:庙宇。

《水经注》——北魏郦道元。

(3)唐朝杂史杜甫的诗、白居易的诗。

《蛮书》——唐人樊绰著,蛮,指古代的彝族。

《大唐西域记》——玄奘。

(4)宋人所编的四部大书《太平广记》——古人的小说和笔记。

《太平御览》——记帝王山川天文地理。

《册府元龟》《文苑英华》(5)宋代杂史《梦溪笔谈》——宋沈括《松谟记闻》——南宋洪皓。

松谟:指东北地区。

(6)元代杂史《说乳》——元代陶宗仪编。

乳:是外城的意思。

其中,《真腊风土记》是专记柬埔寨,由周达观著。

《元曲选》为明人所写,其中《西厢记》(王实甫)、《汉宫秋》(马致远)、《窦娥冤》(关汉卿)。

《水浒传》元末施耐庵。

(7)明代杂史《今古奇观》来自“三言”等,作者冯梦龙注意“乐歌”和“山歌”等名歌。

《金瓶梅》。

《荆驼逸史》、《明季稗史汇编》,其中,以《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略》为代表。

《酌中志》明末刘若愚著。

《野获编》明沈德符著。

(8)清朝杂史《梅村记》吴梅村、吴伟业《啸亭杂录》满人礼亲王著笔记《聊斋志异》蒲松龄《红楼梦》《阅微草堂笔记》纪晓岚(纪昀)著《儒林外史》吴敬梓《板桥杂记》余怀写《桃花扇》《新华春梦记》《啼笑因缘》张恨水《八十一梦》张恨水5、经、学、汉学《诗经》有齐、鲁、韩三家,齐是齐人辕固生;鲁是鲁人申培,韩是燕人韩婴。

三家对《诗经》的说法各不相同,是西汉今文诗学的开创者。

《尚书》有欧阳生、大夏侯(名胜),夏侯(名建)的。

《礼记》有大戴(德)、小戴(圣)、庆氏(普)的为三个学派。

《春秋》又分为《春秋公羊传》(公羊是姓,名叫高,齐人)、《春秋谷梁传》(谷梁是姓,名叫赤,鲁人)。

《周易》则分为施(名雠)、孟(名喜)、梁丘(梁丘是姓,名贺)。

《周易》又称《易经》,有六十四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辞。

另一部分《易传》,是解释经的,如序卦、说卦、杂卦等共十篇。

《论语》到汉朝也分成齐和鲁两家。

汉代儒者对于经书说法不一,且内部互相争斗。

古文学派是汉人刘歆创立的。

即用古字体的经书来纠正今文学派的错误。

刘歆继刘向之后,也写了《七略》,是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

原来是一本书《国语》,经刘歆之手,编为《国语》和《左传》。

两汉时代,是古文派同今文派相互斗争的时期,这时的经学叫汉学。

晋朝及其以后,就没有了古文派和今文派的斗争。

《说文解字》——刘歆注疏:注了古经,又注了汉朝的“注”。

唐初,《五经正义》孔颖达《周礼注疏》《仪礼注疏》贾公彦宋代大儒朱熹注《孟子》《论语》等,创立新说,成立了宋学,发生了宋学派对于汉学派的对立。

到了清朝,经学家又反抗宋学,成立了汉学派,毛奇龄、惠栋等人。

《皇清经解》陈元今文学家的创始人之一庄存与《公羊传》的“三世”之说为:据乱世,内其国而外诸夏;开平世,内诸夏而外夷狄;太平世,诸夏与夷狄为一。

国学,是中国古时各种文、史、哲的学问之总称。

汉学,仅指汉朝人关于经学的学问。

6、清代古学整理、考据学考据,是研究古书的方法,即是以此书对校彼书,把这一本书和另一本书的矛盾之处找出来,加以查考,是整理古代史书、史料的方法。

乾隆时,翰林钱大昕著有《二十二史考异》。

最早的考据学书籍是清初顾炎武所著的《同知录》。

《西域水道记》徐松对古器物的考据,自宋朝开始,而盛行于清代乾隆朝。

乾隆时编了《西清古鉴》。

“西清”是皇室的一个殿名。

彝器,是指青铜器中钟、鼎一类的礼器。

吴大徵对于钟鼎文有研究,著有《字说》,又著有《说文古籀补》。

原生的古文古字有三种,一是小篆、二是古文、三是籀文(即大篆)。

《铁云藏龟》刘鹗,为第一部甲骨书。

汉简,是汉代的木简和竹简。

大致有武威汉简和居延汉简。

古祅教士古波斯人的教,我国明朝的明教,原本来自波斯人的火祅教。

7、史料学与考古学的结合清前期重视整理古经古书,清后期则重视整理古器古物。

《通艺录》程瑶田第一,玉器《古玉图考》吴大徵《权衡度量实验考》吴大徵第二,印《十钟山房印举》陈介祺第三,封泥《封泥考略》吴式芬第四,符虎符,是铜质虎形的凭证。

第五,节节,是派使者用的,是铜制造的。

第六,陶器仰韶彩陶——河南渑池龙山黑陶——山东、河南一带古殷墟白陶即彩陶时代、黑陶时代、白陶时代汉代以后,陶器演变成了瓷器。

明器,或冥器,是给神或死者所用的陶器。

第七,碑、墓志铭铭在墓中,碑在墓外。

古代大墓,有石阙,在墓的两侧,阙,有警卫之意。

“天阙”,乃是皇宫宫门两边的大楼。

墓志铭自汉代以后才有。

北魏时,墓前不准有碑,所为“魏碑”,多是庙宇里的碑。

第八,石刻、画图、文字宋朝石刻的天文图、地理图,是世界又早又好的图。

《平江城防图》苏州第九,书画古代书写的字,流传下来的。

分为南派—唐,北派——魏。

其中,南派是贴,北派是碑。

贴者,信也,古代人所写信件。

《三希堂法帖》,三希堂为乾隆皇帝御书房的名。

三希是三样稀有的古宝,为王羲之父子兄弟所写的字。

《万岁通天贴》,“万岁”指武则天。

《平复帖》西晋陆机《游春图》隋朝展子虔《清明上河图》张择端第十,古代档案古钱币。

郢爰,战国时楚国用金子作的钱币。

银元,来自墨西哥,光绪年间启用。

书。

第一,皇帝日记。

皇帝死了以后,编《实录》。

《圣训》,专记皇帝的言和一切文告。

第二,国史馆的记载。

第三,皇家编辑的书。

《古今图书集成》康熙时陈梦雷。

类书,是古代百科全书式的书,广泛采集各方面书籍,再按类别进行编辑。

《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永乐大典》(永乐皇帝朱棣)。

第四,皇家编书之二《四库全书》(四库,经、史、子、集)纪晓岚。

北京皇宫内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热河行宫的文津阁,沈阳清故宫的文溯阁,扬州行宫的文汇阁,镇江行宫的文宗阁,杭州西湖的文澜阁。

第五,古书中的地方志。

《华阳国志》晋代常;《越绝书》东汉初袁康;《诸郡物产土俗记》,《区宇图志》,《方物志》(隋),《蛮书》(云南,唐樊绰),《天下郡国利病书》(清顾炎武),《读史方舆纪要》(顾炎武),《中国古方志考》(张国诠),《中国地方志宗录》(朱士嘉)。

第六,家谱。

考古,关于古器物的复原;古生物学。

8、略谈中国古代社会中国古人的姓,姬、姜、妫、姒都有个女字。

东夷、西羌、南蛮、北狄,居中为中国。

春秋时,燕国灭了山戎族,打败了东胡,与朝鲜为邻。

晋国合并了赤狄、白狄、长狄等小民族,小国家。

赵国灭了中山国,打败了林胡。

秦灭了义渠和冀戎、邽戎等少数民族,合并了巴和蜀。

楚国、吴国、越国把长江、淮水流域和长江、汉水流域的小族,小国,如荆蛮、廪君蛮等蛮族、蛮国。

“苍梧”即广西、广东地区。

汉朝把新疆、西北地区的小族、小国,如乌孙、楼兰等西北三十六国,今日四川、西藏部分地区的白狼、槃木、唐菆等一百多个小族、小国、东胡、月氏全归汉朝。

三国吴人到了称作夷州的台湾。

西晋又并了东北的乌桓人、鲜卑人,并了匈奴、羯、氐羌、高车等族。

隋朝派兵到台湾,并了今日蒙古与新疆的东突厥、西突厥,今日青海的吐谷浑、东北的靺鞨等族。

西方来的“炎帝”,东方来的夷人氏族部落,以“蚩尤”为首,西北来的“黄帝”。

蚩尤,后称“九黎族”。

春秋时,黄河两边的古人民,自称“诸夏”和“华夏”。

夏——羌人,陕、河南、山西;商——山东与河南东部;周——羌人,陕、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湖北;秦——鸟夷人,山东、甘肃、陕、中国西部;汉——沛县、陕南汉中,东与朝鲜为邻,西到新疆;三国——设有西域,为许多小国;晋——统一三国;南北朝——北边是五胡,南边是汉人;大月氏人,原在甘肃,后来到中亚细亚;中亚原为大夏人;大夏人和大月氏人合并,叫做小月氏人,甘肃;西夏人,后来的西藏人。

9、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时的文学作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能唱出来的;另一类是不能唱的。

又可分为长、短句和整齐的句子。

第一,能唱的古文学《诗经》四字一句或三言、五言。

《楚辞》七字句,句尾加‘兮’字。

汉魏乐府,如《苦寒行》曹操《诗经》是采集了十五国的国风而成,所谓国风就是那时的一些调子和曲词,但没有南方的诗篇,如吴和楚。

《汉书、乐府志》《晋书》中的《乐志》篇。

唐诗,如《清平词》李白和《阳关三叠》王维宋代的诗与词,词是可以唱的,诗不能唱。

元代,有“北曲”,主要是戏,叫做“杂剧”;“南曲”,叫做“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