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中考问答题

合集下载

【整理】《曹刿论战》中考题集锦

【整理】《曹刿论战》中考题集锦

《曹刿论战》中考题集锦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 完成22-24 题。

( 7 分)十年春, 齐师伐......我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故逐之。

22.选出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2 分)A.肉食者谋之陛下亦宜自谋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C.问:“何以战?”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D.一鼓作气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23. 选出加虚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2 分)A.乃入见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B.可以一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C.战于长勺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 3 分)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答案:22. ( 2 分) A ( 谋划) 解析: B. 长远的/ 传得远, 远播; C. 询问/请教; D. 振作/ 做、干23. ( 2 分) B ( 介词, 凭借) 解析: A. 于是、就/ 竟然; C. 在/ 对; D表承接或修饰/表并列24. ( 3 分) 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 ( 1分) 我不敢独自享用, ( 1分)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1分)(2015新疆乌鲁木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望其旗靡,故逐之。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其乡人曰其真不知马也B.又何间焉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D.公问其故马无故亡而入胡11.请将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12.请联系上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这个物有哪些特点。

(4分)10.D(缘故A他的/恐怕,表推测;B参与/暗中;C虚报夸大/施加)11.?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曹刿论战主观题中考真题

曹刿论战主观题中考真题

曹刿论战主观题中考真题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

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2、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战前:鲁浅陋;曹有远谋;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答:(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4、4、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

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5、曹刿形象分析曹刿是一个深谋远虑,有卓越军事才能的人。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1)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

他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

(2)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动的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另外,曹刿还是一个有爱国之心的杰出平民知识分子。

6、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答: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答:(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

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曹刿论战问答题

曹刿论战问答题

1、“忠之属也”的含义和实质是什么?含义: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实质:政治上取信于民2、分析曹刿、庄公的人物形象曹刿:总体特点是深谋远虑(远谋)。

政治上具有取信于民的民本思想;军事上有卓越的指挥才能,善于把握战机,仔细观察,知己知彼。

同时他还爱国,有责任感。

庄公:总体特点是目光短浅(鄙)。

政治上无知,军事上无能。

战前草率迎战,并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明的保佑上;战中急躁冒进;战后不知取胜原因。

但他能听取曹刿的意见,任用贤才,用人不疑。

3、本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好处?详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论述和表现。

略写了战争的经过。

好处:详略得当,突出了曹刿在政治军事上的卓越才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4、曹刿战后分析取胜原因,有哪两层意思?(曹刿的战略思想有哪两层意思)(1)治气:避敌锋芒,养我锐气,善于把握反攻时机。

(2)知彼:要详察敌情,知己知彼,善于把握追击时机。

5、鲁国能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曹刿在战场上从容不迫的基础是什么)(1)鲁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客观上做到了取信于民;(2)曹刿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详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

6、开头写曹刿与乡人的对话有什么作用?(1)用乡人对国事的冷漠态度与曹刿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曹刿的爱国有责任感。

(2)引出全文的总纲、线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7、曹刿指挥作战时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性格?语言简练。

可以看出他沉着果断,从容不迫,胸有成竹,能准确把握战机。

8、一介草民曹刿,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给你怎样的启示?孟子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学习曹刿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关心国事,心系天下,国家有难挺身而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家做贡献。

9、重点句子(1)最能体现曹刿责任感的句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体现民本思想的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关于治气的论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中考训练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训练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训练题训练题(一)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错误..的一项是()A.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B.又何间.焉夹杂C.公将鼓.之击鼓进军 D.神弗福.也赐福、保佑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忠之.属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可以.一战必以.情C.三而.竭足肤皲裂而.不知 D.下视其.辙欲穷其.林3、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材料安排详略得当,重点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略写。

B.曹刿入见与鲁庄公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C.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文章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8个字就刻画出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

4、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小惠未遍.遍:遍及、普遍 B.忠.之属也忠:忠诚C.小大之狱.狱:诉讼事件 D.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A.必以.信属予作文以.记之 B.公与之.乘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C.肉食者.谋之行者.休于树 D.战则.请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6、下列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忠之属也,可以现一战”这话告诉我们:在曹刿看来,忠诚尽责的人,才可以获得民心,获得民心,是取得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

B.文章前后照应,如第一段“肉食者鄙”与第二段的“公将鼓之”、“公将驰之”,第三段“公问其故”,互相照应,说明鲁庄公的“鄙”,与曹刿形成对比,反衬出曹刿的“远谋”。

C. 选文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的有关情况,其中略写战前鲁国的政治准备。

D.语言极其精练,如曹刿指挥长勺战斗说的话,只用“未可”、“可矣”四个字,但是却有力地反映出他的智谋。

全文虽然只有二百二十多个字,但却是一篇很有价值的军事论文,是一篇简言意明的作品。

曹刿论战中考试题锦集及答案2

曹刿论战中考试题锦集及答案2

《曹刿论战》中考题专练(一)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能够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8.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①又何间焉间:②小惠未徧徧:③神弗福也福:④牺牲玉帛牺牲:19.以下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B.小大之狱/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C.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0.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②忠之属也。

能够一战。

译文: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21.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认,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说:“能够一战”。

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理解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 二)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曹刿论战中,曹刿是何人?A. 一位著名的军事家B. 一位政治家C. 一位文学家D. 一位历史学家2. 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提出了哪些战术思想?A. 以逸待劳B. 以守为攻C. 以攻为守D. 以战养战3. 在《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战争胜利的关键是什么?A. 武器装备B. 士兵数量C. 战术策略D. 天时地利4. 曹刿论战中提到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味着什么?A. 军队可以失去领导,但个人不能失去信念B. 军队可以被打败,但个人意志不能被摧毁C. 军队可以被征服,但个人精神不能被征服D. 军队可以被领导,但个人不能被命令5.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如何对待战争?A. 以战止战B. 以和为贵C. 以攻为守D. 以守为攻答案:1. A 2. C 3. C 4. A 5. A二、填空题1.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是曹刿论战中的经典名言。

3. 曹刿论战中,曹刿提出了________的战术思想。

4.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________,还取决于________。

5. 曹刿论战中,曹刿强调了________的重要性。

答案:1. 战术策略 2.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 以攻为守4. 武器装备,战术策略 5. 个人信念三、简答题1. 简述曹刿论战中曹刿提出的战术思想。

2. 曹刿论战中,曹刿是如何论述战争胜负的?3. 曹刿论战中,曹刿对个人信念的重要性是如何强调的?答案:1. 曹刿在论战中提出了以攻为守的战术思想,强调在战争中要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防守。

2. 曹刿认为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和士兵数量,更重要的是战术策略和个人信念。

3. 曹刿强调个人信念的重要性,认为即使军队可以失去领导,但个人不能失去信念,个人意志不能被摧毁。

四、论述题1. 结合曹刿论战,谈谈你对战争胜负因素的理解。

曹刿论战问答题原文及译文

曹刿论战问答题原文及译文

曹刿论战问答题1.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2.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3.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答: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

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

4.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庄公张本(或“铺垫”)(2)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5.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答: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6.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刿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7.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答:取信于民。

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答: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9.第一段就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达出来的主要意思。

答: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10.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答: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11.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说:“可以一战”。

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答:.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12.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答: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中考文言文试题—《曹刿论战》(8)

中考文言文试题—《曹刿论战》(8)

中考文言文试题—《曹刿论战》(8)[题目]阅读、回答文后问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1. 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_,相传作者是___________。

2. 解释文中带点的字。

间:______ 虽:_______3. 下列加点的“者”字与“肉食者谋之”中的“者”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募有能捕之者B. 后遂无问津者C. 陈胜者,阳城人也D.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4. 曹刿请求进见庄公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毛泽东同志曾对本文的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取信于民”指的是文中哪一件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解]第1题。

考查文学常识。

答案: 《曹刿论战》左丘明第2题。

解释字义。

答案: 参与即使第3题。

考查“者”字的用法辨异。

答案:C第4题。

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答案: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第5题。

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答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第6题。

考查句子翻译。

答案:(1)做官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祭祀用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中考文言文学习——曹刿论战(问题以及答案)

中考文言文学习——曹刿论战(问题以及答案)

• 7、“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起到怎样 的作用? 8、“何以战”一问,表明曹刿怎样的思想 特征? • 9、庄公的两次答话能看出他具有怎样的 特点?为什么?

10、曹刿为什么最后同意鲁庄公跟齐国作 战?

11、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忠 之属也”,那么,“忠之属也”的实质是 什么? • 12、曹刿在与鲁庄公的对话中表明了什么 观点?用自己的话概括。
• 1、最能体现曹刿参与精神的词:请见。 • 2、表现民不愿与官交往的句子: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 3、曹刿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4、表现庄公政治上鄙的语言:衣食所安,弗敢 专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5、表明庄公始有所悟的句子(表明取信于民的 语句;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小大之狱,虽不能 察,必以情。
• 1、认真读题,抓住题干中的点, • 2、结合原文,找到相应的位置。 • 3、找到所在句子后,根据原文以及个人理 解答题(如果答案能够在原文中准确得出, 则使用原文解答。)
• 1、文章的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 鲁国战前的准备。 • 2、第一段可分为两层,请划分出来,并写出层 意。 • 划到“乃入见”。一层:曹刿跟乡人对话,说明 曹刿“请见”的原因。 • 二层: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 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 3、“十年春,齐师伐我。”交代了哪些内容? “我“指的是什么? • 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并交代了交战的双放即 进攻者齐国、防御者鲁国。 • “我”是指鲁国。
• • • • •
13、曹刿答话观点的根源是什么? 是孟子提倡的民本思想。 14、第二自然段写了怎样内容? 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15、第二段详略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 么好处? • 此段以写鲁方的战术决策为主,重点写了曹刿和 鲁庄公指挥战斗的情景。 • 这样写能使曹刿和鲁庄公形成鲜明的对比,借鲁 庄公的鄙能突出曹刿的远谋。

曹刿论战中考问答题

曹刿论战中考问答题

1.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答案: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2.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说:“可以一战”。

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5分)曹刿:鲁庄公:答: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如用课文从具体做法阐述亦可)3.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2分)战争取胜4.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2分)答: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5. 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6.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在战前的谈话中,曹刿认可的是庄公的哪一句话?(1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2分)语言描写对比9.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2分)(1)战前:(2)战中:10.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战中:齐人三鼓。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夫战,勇气也。

11.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3分)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

(完整)曹刿论战中考真题答案

(完整)曹刿论战中考真题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试题(含答案)(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

"齐人三鼓。

刿日:“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

”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选自《曹刿论战》)【乙】故三军可夺气①,将军可夺心②。

是故朝气锐③,昼气惰④,暮气归⑤.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⑥者也。

以治待乱⑦,以静待哗⑧,此治心⑨者也。

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⑩者也。

勿邀正正之旗11,勿击堂堂之阵12,此治变者13也.【注释】①夺气:挫伤士气。

夺,剥夺,引申为挫败、打击。

气,这里指刚劲勇锐之气. ②夺心:动摇决心。

心,指决心。

③朝气锐:军队初战时士气旺盛.一说为军队早晨士气高昂。

锐,旺盛. ④昼气惰:过了一段时间后,士气逐渐懈怠。

昼,白天,一说指经过一段时间后.惰,懈怠. ⑤暮气归:到最后,战斗力消耗殆尽,士气低落,将士思归.暮,到了战斗快结束时,一说指傍晚。

归,止息、衰竭,一说指思归,想回去。

⑥治气:掌握运用士气的方法。

治,掌握。

⑦以治待乱:以我军的严整有序对待敌军的混乱无序。

治,治理、有序。

⑧以静待哗:以我军的沉着冷静对待敌军的躁动不安。

哗,喧哗,指躁动不安。

⑨治心:掌握利用军队的心理的方法。

心,指心理。

⑩治力:掌握军队的战斗力。

力,指战斗力 11、勿邀正正之旗:不要攻击旗帜严整、队列雄壮的敌军.邀,邀击、迎击.正正,严整。

12、勿击堂堂之阵:不要去攻击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敌军。

堂堂,壮大的样子。

阵,阵容。

13、治变者:掌握机动应变的方法。

变,指机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公将驰.之驰. (2)望其旗靡.靡.(3)三军可夺气.气. (4)朝气锐.锐.: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曹刿论战问答题

曹刿论战问答题

《曹刿论战》问答题1、“十年春,齐师伐我。

”交代了哪些内容?答: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并交代了交战双方,即进攻者齐国,防御者鲁国。

2、曹刿能冲破阻碍进谏,说明他具有,何种品质?答:他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精神。

3、庄公的两次答话能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答:两次答话看出鲁庄公具有“鄙”的特点。

因为它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对左右侍臣施加小恩小惠上和不存在的神灵身上,百姓不会服从。

4、曹刿在与鲁庄公的对话中表明了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概括答: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5、“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怎样的特点?答:表现鲁庄公急躁冒进的特点。

6、本文主要通过语言和行动描写塑造了曹刿的形象,请你谈一谈你的认识。

答:曹刿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

他热爱自己的国家,关系国家大事,有责任心,敢于进谏;面临强敌,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7、鲁庄公是一位昏君么?谈一谈你的看法。

答:鲁庄公是一位平庸的国君,但他和昏庸的国君不同。

他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恩小惠上和求神灵保佑上,可见他政治上无能;战争中他急于求战,急躁冒进,战胜后又不知原因,可见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他在战前能够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能够听进意见;作战中能够听从曹刿的指挥,战后能虚心询问战胜的原因。

由此可见,他和一般昏庸的君主是不同的。

8、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答:战争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三次答话,两次否定,一次赞许,纵观曹刿所言,皆着眼于民,这是他在政治上的远谋;在作战的过程中,他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远谋。

9、判断“击鼓进军”和“下令追击”的时机充分体现了曹刿的什么军事思想?由此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答:作战时,细心观察敌情,正确分析判断,恰当把握有利战机的军事思想。

可以由此看出曹刿是一个细心观察,从容镇定,善于把握战机的具有卓越军事才华的人。

曹刿邹忌愚公问答题

曹刿邹忌愚公问答题

《曹刿论战》中考题专练一、19、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答案】19.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刿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一问1分。

共2分)二、14.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2分)【答案】14.(2分)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意思对即可。

若按原文“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则不给分:若答这两句的翻泽,给1分。

)三.21、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说:“可以一战”。

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5分)曹刿:鲁庄公:【答案】21、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四、1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答案】14.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五、19、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分)【答案】19.政治上要取信于民(2分,意思对即可)六、11.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

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

(2分)【答案】11.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共2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题专练一、13、甲乙两文谈论的都是治国问题,甲文中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____ 【答案】13、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或:善于纳谏)二、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然邹忌的妻子、小妾、客人都是在夸赞他,但是他们夸赞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曹刿论战》中考题及答案.doc

《曹刿论战》中考题及答案.doc

1.阜新市(09辽宁省)(一)阅读回答9〜12题。

(10分)9.解释句屮加点的词语。

(2分)(1)神弗福也____________ (2)彼竭我盈______________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11.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綁”的形象,英实他并不“鄙”< 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

(2分)2.河南省(09)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3分)(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2)忠之属也。

属18、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9、结合(一、二)段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3分)3.怀柔区(09北京市)四、文言文阅读(共8分)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0-12题。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3分)(1)齐师伐我伐:(2)牺牲玉帛牺牲:(3)小大之狱狱: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3分)(1)肉食者鄙翻译:(2)可以一战翻译:(3)-•鼓作气翻译:12.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2分)答:4.莆田市(09福建省)(二)阅读下文,完成5-8题。

(15分)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3分)(1)肉食者谋之,乂何间焉?间:,请(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3)既克,公问英故。

故:6.用现代汉语解释文屮画线的句子。

(3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按下列要求,用选文的原句回答。

(5分)(1)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2)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Z”,曹刿说:“未可。

”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4分)5.天水市(09廿肃省)(二)(15分)1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2分)(1)小惠未徧(2)又何间焉18.把下而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曹刿论战中考题汇总

曹刿论战中考题汇总

《曹刿论战》中考题汇总(一)22.第②段对曹刿语言、行动的描写,表现了曹刿()A.忠君报国的思想B.勇于牺牲的决心C.急切取胜的心理D.卓越的指挥才能23.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庄公在见曹刿之前对迎战齐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B.曹刿主动参战,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C.鲁国取胜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D.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并与他一起指挥战斗。

24.选文详写战前、战后论战,略写战争过程,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突出战争前准备的重要性。

B.强调战争取胜的原因。

C.突出曹刿的深谋远虑。

D.强调战争过程很短。

25.强大的齐国将攻打弱小的鲁国,下面诗句可表现鲁国当时岌岌可危形势的一项是()A.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B.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二)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1)小惠未徧.()(2)公将鼓.之()(3)再.而衰()2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1.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

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22.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曹刿论战问答题

曹刿论战问答题

1.曹刿是在什么情况下去请见的?/请见的原因?答: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2.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交代了什么?答: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交战的双方以及进攻者齐国和防御者鲁国还有战争的性质:防御战。

3.“十年春,齐师伐我。

”说明了什么情况?有什么作用?答:说明庄公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得已应战,为曹刿请见做铺垫。

4.对于曹刿请见,他的乡人什么态度?反映了鲁国怎样的社会现实?有什么作用?答:“肉食者谋之,又何见焉?”社会现实:百姓不愿与官谋划,统治者不得民心的社会现实。

作用:乡人对备战的漠视和曹刿的积极参与形成对比,突出曹刿的爱国热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热爱自己国家,关心国家大事的人。

5.曹刿请见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的回答说明了什么?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说明了:①他对这次战争已经有了深远的考虑;②对统治者的鄙陋也有一定的认识,肯定了请见的必要。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为什么是可以一战的必要条件?答:因为民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其实也就是取信于民,就是忠之属也。

7.“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有什么作用?答:是全文的纲领,为下文鲁庄公的鄙和曹刿的远谋作铺垫。

8.在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看出鲁庄公的什么特点?答:充分暴露了鲁庄公作战急躁冒进,不察敌情的特点,说明他是一个军事上无知,胸无一策的人。

9.曹刿是怎么做的?他从容自信的基础是什么?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答:曹刿是面对强敌指挥镇定,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基础:仔细观察敌情,善于把握时机,在充分了解自己实力的前提下,充分研究对手的实力和特点,做到知己知彼。

启示:面对大事和变故的时候,要运用智慧,沉着应对。

10.“肉食者鄙”表现在哪里?答:①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回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曹刿论战中考真题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真题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真题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曹刿论战》中考试题(含答案)(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

”齐人三鼓。

刿日:“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乙】故三军可夺气①,将军可夺心②。

是故朝气锐③,昼气惰④,暮气归⑤。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⑥者也。

以治待乱⑦,以静待哗⑧,此治心⑨者也。

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⑩者也。

勿邀正正之旗11,勿击堂堂之阵12,此治变者13也。

【注释】①夺气:挫伤士气。

夺,剥夺,引申为挫败、打击。

气,这里指刚劲勇锐之气。

②夺心:动摇决心。

心,指决心。

③朝气锐:军队初战时士气旺盛。

一说为军队早晨士气高昂。

锐,旺盛。

④昼气惰:过了一段时间后,士气逐渐懈怠。

昼,白天,一说指经过一段时间后。

惰,懈怠。

⑤暮气归:到最后,战斗力消耗殆尽,士气低落,将士思归。

暮,到了战斗快结束时,一说指傍晚。

归,止息、衰竭,一说指思归,想回去。

⑥治气:掌握运用士气的方法。

治,掌握。

⑦以治待乱:以我军的严整有序对待敌军的混乱无序。

治,治理、有序。

⑧以静待哗:以我军的沉着冷静对待敌军的躁动不安。

哗,喧哗,指躁动不安。

⑨治心:掌握利用军队的心理的方法。

心,指心理。

⑩治力:掌握军队的战斗力。

力,指战斗力 11、勿邀正正之旗:不要攻击旗帜严整、队列雄壮的敌军。

邀,邀击、迎击。

正正,严整。

12、勿击堂堂之阵:不要去攻击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敌军。

堂堂,壮大的样子。

阵,阵容。

13、治变者:掌握机动应变的方法。

变,指机变。

初中语文第六册文言文问答题

初中语文第六册文言文问答题

语文第六册文言文问答题《曹刿论战》1.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答:2.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说:“可以一战”。

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曹刿:鲁庄公:3.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答:4. 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答:5.从选文第二段中,你发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军事才能?答:6.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1.根据选段内容完成下联。

下联:2.下列对相关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喻治国安邦之道,对齐王纳谏,终使齐国大治。

B.曹刿劝谏鲁庄公“取信于民”,终使弱小的鲁国战胜强大的齐国。

C.墨子巧言善辩,成功地劝阻楚王放弃攻打宋国的打算。

D.诸葛亮直言进谏,劝勉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3.邹忌成功说服齐威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怎样的启示。

(2分) 答:。

4.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答:。

5.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

6.“王曰‘善’。

”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答:。

7.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8.《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他是如何讽谏的?答:。

9.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答:。

10.分析齐王和邹忌的人物形象。

答:。

11.邹忌的妻、妾、客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但答话语气程度有何差别?答:。

中考文言文试题—《曹刿论战》(4)

中考文言文试题—《曹刿论战》(4)

中考文言文试题—《曹刿论战》(4)
[题目]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1. 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B. 齐师败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 公将驰之遂许先帝以驱驰
D. 下视其辙不耻下问
2. 这段文字共分三层,请用文中原句指出这三层的大意。

第一层:____;第二层:____;第三层:____。

3. 这段文字简略地叙述了齐鲁交战的经过,请结合课文,简要说明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答:____
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

① 公将鼓之。

译文:_______。

② 遂逐齐师。

译文:_______。

[题解]
第1题。

考查对加点词语含义的比较理解。

答案:A
第2题。

考查用原句指明层意。

答案: 战于长勺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第3题。

考查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

答案: 作者写作的重点是论战而不是记叙交战。

第4题。

考查句子翻译。

答案: ①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

②于是追击齐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答案: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2.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说:“可以一战”。

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5分)曹刿:鲁庄公:答: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如用课文从具体做法阐述亦可)3.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2分)战争取胜4.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2分)答: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 .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5. 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6.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在战前的谈话中,曹刿认可的是庄公的哪一句话?(1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2分)语言描写对比9.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2分)(1)战前:(2)战中:10.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战中:齐人三鼓。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夫战,勇气也。

11.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3分)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

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12【甲】文中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1分)(1)智慧表现在: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1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答案: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14.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说:“可以一战”。

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5分)曹刿:鲁庄公: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11.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2分)12.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2分)11. 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12.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13.(2分)本文详细介绍了曹判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13.因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其他内容与中心关联不大这样处理,表现了军事家曹刿的远见卓识,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意近即可)11.面对齐军压境,庄公欲仓促迎战,乡人闲议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2分)12.文中第二段,仅用“将鼓”“将驰”寥寥数语,便将庄公的鲁莽少谋之“鄙”表现得神情毕现那么,作者极言其“鄙”有何作用?(2分)13.长勺之战,齐败鲁胜,鲁国为军事史册再添以弱胜强之经典战例曹刿功不可没,且一战成名;庄公虽鄙,但不乏可取之处庄公身上值得肯定的方面有哪些?(3分)11.围绕“政治上取信于民”回答(或“民心所向”;或“百姓的支持”;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共2分,意思对即可)12.围绕“(对比)突出曹刿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谨慎果断;远谋(深谋远虑)”回答(共2分,对比手法不设分,答出人物特点中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13.围绕“善于纳谏;知错就改;能虚心请教;不耻下问;虚怀若谷;用人不疑”回答(共3分,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15、乙文中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决定长勺之战胜负的要素是“人和”,请你从甲文中找出体现这一观点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3 分)16、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表现在哪里?根据甲文概括总结(4 分)17、孟子在两千年前就发出警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请举一个事例谈谈你的认识(4分)15、(共 3 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 分)取信于民(1 分)16、(共4 分意思对即可得分))从两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17、(4 分言之有理、通顺即可)例 1:二战初期,法西斯横扫欧洲大陆,涂炭生灵欧洲人民团结一致,奋起反抗,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例2:八年抗日战争,日寇践踏我国土,山河破碎国共两党合作,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以弱胜强,最终将日寇赶出中国7. 本文选自《左传》,记叙的是长勺之战,在选作课文时编者却将标题定为《曹刿论战》,请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2分)答:7.(2分)本文略写战争过程,重点突出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标题切中要点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6.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2分)《曹刿论战(节选)》第一段,叙述了的经过;《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第一段,邹忌分析了的原因17.曹刿指挥作战,邹忌委婉劝谏,结果怎样? (4分) .(1)曹刿指挥作战的结果:(2)邹忌委婉劝谏的结果:14.(5分)(1)驱车追赶 (2)第二次 (3)倒下 (4)指责 (5)即使15.(4分)(1)他们的勇气已尽而我们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2)能在公共场合议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可得到下等赏赐(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16.(2分)齐鲁长勺之战齐威王受蒙蔽(各占1分意思对即可)17.(4分)(1)鲁军打败齐军,克敌制胜(2)齐威王纳谏,燕赵韩魏来朝(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福建福州市(一)阅读《曹刿论战》,完成9~13题(15分)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9.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1)肉食者谋之 (2)弗敢加也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1)小惠未徧( ) (2)小信未孚( )(3)公将鼓之( ) (4)再而衰(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2.选文详略得当,详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4分)13.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3分)12.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或: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双方交战的过程(4分,每空2分)13. ①“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或:勤政爱民)③“公与之乘”表现鲁庄公礼贤下士④“公问其故”表现鲁庄公不耻下问⑤鲁庄公发现曹刿才华出众,加以重用,表现鲁庄公知人善任⑥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两次遭到曹刿否定,鲁庄公毫不介意,表现鲁庄公胸怀宽广,从善如流(3分,任选一处分析,意思对或言之有理均可)12.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

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

(2分)答:12.示例:“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

《左传》选段在行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

7.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3分)不是多余的。

(1分)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1分)同时也显示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识。

(1分)8.(3分)齐师倚仗强国,没有讲究战略战术,没有把握好战机;鲁国曹刿善谋,鲁军善战。

22.“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交待了哪些内容?(2分)答:23.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2分)答:22.战争的时间、交战的双方、战争的性质23.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13.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3分)(1)[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2分)答:13.(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