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府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府经济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有效:经济运行达到最高效率时,一部分人要改善处境,必须以使另一部分人处境恶化为代价。
2、帕累托更优/帕累托改进:如果资源配置改变之后与改变之前相比,同时符合下面的两个条件:1至少有一个人的处境变好;2没有一个人的处境变坏。
3、市场失灵:是指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4、一致同意规则:这种规则要求在每人一票的前提下,任何一项集体行动的决策或方案必须经过全体投票人一致赞同或没有任何人提出反对,任一投票人都拥有对方案或决策的否决权。
5、投票悖论:多数票不能在多个备选方案中达成均衡,而是在各种选择之间循环,这种现象被称为投票悖论。
6、中间投票人:指的是这样一种投票者,其最偏好的结果处于所有投票者最偏好的结果的中间状态。
7、利益集团:有共同利益的个人通常会组成集团,通过对公共选择施加影响和压力以增进他们所认可的共同利益。
8、寻租:是试图利用政治过程让利益集团获得超过他们机会成本的经济报酬的行为。
9、逆向选择:就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交易双方中的一方比另一方知道的信息少,因而承担了较高成本的现象。
10、道德风险:一般是指交易双方达成一项合同或协约后,一方以损失另一方的利益为代价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
11、政府管制:是政府行政机构依据法律授权,通过制定规章、设定许可、监督检查、行政处罚和行政裁决等行政处理行为,对各种经济主体的活动进行限制和控制的行为。
12、公有企业:是指产权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企业。
13、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个别部门、个别企业或某些特定用途的信贷所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14、收入分配:是指社会产品在一个社会内部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割和占有,即把一定时期内的社会产品分归不同的社会集团和社会成员所有的行为和活动。
15、财政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支出的一切费用的总和,它是政府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政府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政府经济: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2、政府经济学: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1、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2、竞争失灵: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
3、信息的不对称:指进行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4、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
5、经济公平:是指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
6、自然垄断: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
1、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费的强制性特征。
2、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3、俱乐部物品:可能发生拥挤的公共物品,布坎南称之为"俱乐部物品"。
1、外部效应: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
1、公共选择:一般是指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如何通过政治程序决定公共物品生产、供给等问题2、直接民主:是指社会成员以投票等形式,直接参加公共物品生产和供给决策3、投票悖论:在投票选择中出现有悖于日常逻辑推理的现象。
4、票决循环:在投票选择中出现的无法选择最优方案的现象。
5、阿罗不可能定律:不能指望一个民主社会能够做出一个前后一致的决策。
1、政府支出相对量:指政府支出数量与国民经济其他经济指标的关系。
2、购买性支出:指政府以购买者的身份在市场上采购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3、转移性支出: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
1、公共投资:指政府将一部分公共资金用于购置公共部门的资产,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形成的支出2、财政投融资:指政府运用信用手段,直接或间接有偿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的政府金融活动。
政府经济学
一、政府经济学:是经济学中专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关系和政府经济活动特殊规律性的科学,是论述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如国有企事业)的存在意义和行为,回答政府必须做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的学问。
二、政府的定义:广义:泛指一切国家政权机关,包括立法,司法,行政及一切公共权力机关。
狭义:指一个国家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关三、政府经济学与公共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联系:公共经济学是政府经济学的前身,政府经济学是建立在公共经济学研究之上而产生区别:1、研究对象和范围的区别公共:对象的经济主体是公共部门或公共组织,包括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政府:研究对象中的经济主体是政府及其管理部门2、理论分析侧重点的区别公共:侧重与对公共支出的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效益分析。
政府:侧重于对产生经济效益的制约条件的分析3、学科性质的定位区别公共:学科定位是经济学政府:是一门交叉科学,综合科学,其学科性质定位是公共管理学。
四、经济体制:是对资源配置的基本问题的不同解答方式。
1、自然经济:以习俗和传统来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①决策结构:他的一切基本问题都是由家长或族长参照传统习俗和个人经验来作出决策。
②信息结构:祖传或个人经验的代继传承。
③动力结构:自给自足。
总结:与落后的生产方式相适应,风险很低,经济进步十分缓慢。
2、计划经济:以政府的行政命令来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
决策结构: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于政府信息结构:经济信息是经由多层次的行政组织自上而下纵向传输动力结构:以行政奖惩和精神激励为主要动力机制。
总结:只能在特殊时期有效,长期推行必然带来诸多问题。
3市场经济:以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的资源经济体制决策结构:经济决策权分散于为数众多,不同类型的经济主体中。
信息结构:经济信息是横向传输的动力结构:以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主要激励机制。
五、市场机制:构成市场的价格、供求和竞争等市场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称之为市场机制。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1. 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之间关系的学科,探讨经济活动在政治环境下的规律。
2. 社会生产力: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3. 资本主义:一种以私有制、市场经济和利润追求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资本家持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工人生产商品,通过交换获取利润。
4. 市场经济:一种经济体制,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和分配资源,政府干预较少。
5. 社会主义:一种以公有制、计划经济和分配公平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劳动者掌握生产资料并享有生产成果。
6. 计划经济:一种经济体制,由政府按照一定计划安排生产、分配和消费,以推动社会发展。
7. 劳动力:指劳动者所具备的劳动能力和技能,是产生商品和服务的源泉。
8. 利润:企业所获得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的重要驱动力。
9. 垄断:指市场上某一行业或企业的垄断地位,通过控制价格和产量实现利润最大化。
10. 贫富差距:社会中个人或阶层之间财富、收入等差异的程度,是社会不平等的表现之一。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关系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
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但抽象劳动不等于价值,抽象劳动只有凝结到商品中才能形成价值。
私人劳动:意思有值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人性质。
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独立化、专业化。
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
社会分工是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
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信用:信用是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商业信用: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是买卖双方之间互相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银行或货币资本所有者向职能资本提供贷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制下制造某种实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
一是以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数量来表示,而是以生产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货币流通规律:纸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就是在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通货紧缩:由于流通中的纸币供应不足、流通量下降而导致的单位纸币升值、物价持续下跌的现象。
扩大再生产:指社会生产的新产品除了用于补偿以消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外,还有多余的部分用于扩大生产的规模。
生产价格;由部门平均生产成本和社会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劳动力商品:指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称为商品,作为买卖对象的劳动力,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独立发挥资本职能,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资本形式。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名词解释筒答题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189)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名词解释筒答题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189)一、名词解释1.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对财政收支规模、结构等采取的各项措施和手段。
2.税收饶让:税收饶让是指一个国家对本国纳税人在国外得到减除的那一部分所得税,同样给予抵免待遇,不再按本国规定的税率补征。
3.公共选择:一般是指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如何通过政治程序决定公共物品生产、供给等问题。
4. 政府收入规模: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个财政年度内)可以组织的财政收入数量或者资金总额。
5.流转税:也称之为商品税,是以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
6.公共定价:是指政府对提供某些特定商品和劳务所收取费用的决策。
7.利益集团:是指那些由于特定利益而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公共选择过程特别是意见表达功能的社会群体。
8.政府收人:一般也称之为财政收入或公共收入,是指政府为实现其职能而筹集的社会资源的总和。
9.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11.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12.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
二、筒答题1.简述所得税的优点。
答:所得税的优点主要有:(1)有利于体现社会公平。
(2)税负不易转嫁。
(3)征税环节单一,不存在重复征税。
(4)具有“内在稳定器”的特征。
2.简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差异。
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两项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宏观经济政策,它们作为政府调节总需求的基本手段服务于重要的宏观经济目标,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许多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1)制定政策的主体有差别。
(2)政策目标有区别。
(3)政策手段有区别。
(4)政策时滞不同。
《政府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四、名词解释(一)1.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2.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3.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旬效开展公干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4.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一种价值判断,受社会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经济地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
5.消费的非竞争性则是指消费过程中的这样一种性质: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的受益不会影响另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的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
换言之,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6.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7.生产的外部经济性指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他人产生了积极影响。
8.产权是经济当事人对其财产(物品或资源)的法定权利,这一权利是排他的、可转让的和永久的。
9.所谓多数裁定原则,是指要通过一个方案,必须有一半以上的人赞同。
多数裁定原则还可以具体分为简单多数原则、有条件多数原则。
10.所谓中位选民,是指他的偏好落在所有选民偏好序列的中间。
11.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以购买者的身份在市场上采购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12.转移性支出是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
13.公共是指政府将一部分公共资金用于购置公共部门的资产,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形成的支出,它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基本手段,也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前提与基础。
14.行政管理支出,就是指政府财政用于国家各级立法机关、行政管理机关、机关行使公共管理职能所需要的经费开支。
政府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1.政府经济学:政府经济学就是经济学中专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政府经济活动特殊规律性的科学,“是论述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如国有企事业)的存在意义和行为,回答政府必须做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的学问”。
2.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存在于发达商品经济社会的经济运行方式,是一种以市场为中心的经济体制,以市场为中心来组织社会经济,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自动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经济运行方式。
(P16)3.市场失灵:所谓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
(P21)4.罗斯福新政5.公共物品:指在消费和使用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或劳务。
6.纯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是完全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条件的物品。
(P74)7.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是指一些物品,既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非竞争性和(或)非他性,又没有完全满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个特征。
(P75)8.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一个经济主体(个人、家庭、企业或其他经济主体)的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所产生的收益或成本影响。
(P93)9.产权:财产权利,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
10.庇古税:是指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避免效率损失。
由于这一纠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税。
11.垄断:所谓垄断,指的是市场竞争主体为了排挤其他竞争对手,获取超额利润,以单独或联合的方式,以及有关行政部门为了一定的社会、本地区或本部门利益而运用行政权力,阻碍、限制或支配他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在一定范围内排斥、限制或妨碍市场竞争的行为。
(P112)12.经济性垄断:经济性垄断实质上是企业等市场主体借助经济实力单独或合谋在市场、流通、服务等领域限制、排斥或控制经济活动的行为。
《政府经济学》试题及答案名词解释部分
《政府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一、政府收入的概念所谓政府收入,亦即财政收入或公共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研究组织政府收入的意义就在于:首先,政府收入是政府理经济的重要环节。
只要政府收入政策设计合理,就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进而使财源更加充裕。
其次,政府收入是政府进行公共支出的前提和条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的部门,公共物品的生产需要消耗资源,这就必然形成政府的公共支出,而政府公共支出的前提,就是必须先有收入。
再次,政府收入也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
由于政府收入是政府凭借公共权力和所有者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取得的,所以,政府可以通过运用收入手段,调节市场经济中各经济主体的利益,从而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的。
在我国,政府收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所谓广义的政府收入是指各级政府所支配的全部财源,包括预算内收入(指纳入政府预算的财政收入)和预算外收入(指不纳入政府预算的财政收入)。
而所谓狭义的政府收入则是指政府预算收入。
我们通常所说的政府收入即是指狭义的政府预算收入。
二、政府收入的内容政府收入的内容主要有税收、收费、国有资产收益和公债等。
1、税收。
政府凭借公共权力取得收入,首先表现为政府拥有课税权。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按照预先确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向社会成员收取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工具。
税收是政府凭借政治权利强制征收的,体现凭借国家政治权利对国民收入的特殊分配。
同国家取得公共收入的其它方式相比,税收具有其鲜明的形式特征,即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税收三性”。
这三个形式特征是税收本身所固有的,是一切社会形态下税收的共性。
所谓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以后,纳税人缴纳的税款即为国家所有,不再直接归还纳税人,也不支付任何报酬。
无偿性是“税收三性”的核心。
所谓强制性,是指税收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强制征收的,并非是一种自愿缴纳,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政府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2014年秋季《政府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提要
一、名词解释
1.财产税
2.城镇土地使用税
3.房产税
4.耕地占用税
5.流转税
6.契税
7.印花税
8.营业税
9.增值税
二、简答题
1.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
2.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
3.如何认识市场失灵与政府经济的必要性?
4.公共物品私人供给需要的条件。
5.公共物品的公共供给方式及其理论依据。
6.科斯定理的涵义。
7.中位选民理论的内容。
8.阿罗不可能定律的内容。
9.行政管理性支出和其他购买性支出的区别。
10.社会保险的项目。
1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差异。
12.区域经济政策的功能。
13.国际税收中法人居民的判定标准。
14.国际税收协定的基本内容。
三、论述题
1.政府经济调控能力的有限性。
2.公共定价的方法及其实用性。
3.多党制议会民主制度对西方国家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影响。
4.政府收入规模的制约因素。
5.税负转嫁效应。
6.政府外债的功能。
7.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及各自的优劣。
8.财政补贴对经济的消极作用。
请参与纸质考核教学点的各位老师对照课程的综合练习题和本复习重点给学生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辅导。
政府经济学
2.政府经济现象 基础设施 教育 公共卫生 最低生活保障 个人所得税 企业税收 国债 政府政策 国际贸易
3.如何理解政府紧急 (1)主体:各级政府 (2)客体: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 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 (3)形式: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 济管理 (4)依据:社会公共权力 (5)目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了解:我国政府经济及其职能的转变历程、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存在的问题、我国政府职 能转变的主要任务 重点掌握:市场失灵和政府经济活动的合理 性、政府失灵和政府职能的界定、政府经济 活动中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一、市场失灵与政府经济的合理性 (一)市场失灵 1.含义: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 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 2.表现 (1)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 帕累托效率 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 市场竞争形成的垄断、过度竞争产生的垄断、自 然垄断 政府对市场垄断的治理
二、政府经济学 1.含义: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 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2.产生: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 3.相关学科:财政学、公共财政学、公共部 门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4.学习方法: (1)理论与实践 (2)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3)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
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政府
一、外部效应涵义及类别 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 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 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 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 外部效应的类别:(1)生产的外部经济性。(2) 消费的外部经济性。(3)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 (4)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 二、外部效应与政府经济管理 1、庇古税——外部成本 2、庇古补贴——外部收益 3、排污权交易——用市场方式解决外部性问题。
政府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府经济学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表现方面:公共产品的提供;垄断;外部效应;市场的不完全;信息不完全;优质品、劣质品;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失衡;分配问题。
政府失灵:当政府政策或集体行动所采取的手段不能改善经济效率或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收入分配时,政府失灵便产生了。
政府失灵的表现:没有代表性的政府,政府目光短浅和行为短期化,政府活动的低效率。
外部效应:就是未在价格中得到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收益,是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对外部环境造成的额外影响或结果,实质上是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或社会收益与私人收益的偏差。
外部效应的分类:1,外部效应的简单分类法;2外部效应的复合分类法。
治理途径:(1):私人部门纠正外部效应的机制:组织的一体化,界定产权与科斯定理,社会制裁。
(2)政府部门对外部效应的纠正:征税或罚款,补贴,政府管制。
(3)政府和市场对外部效应的联合纠正方法:污染费,押金—退款制公共产品:概念;是指需要通过财政机制向社会提供,满足作为群体的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的产品。
分类:(1):纯公共产品。
指政府通过财政手段直接提供。
(2) 半公共产品。
指政府与企业合作提供,政府通过对公众负责,企业对政府负责,同时运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机制。
政治寻租: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会产生租金—超出机会成本的收入,如政府的价格管制、政府的特许权、政府的关税和进口配额、政府订货等经济行为都会出现租金。
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是关于公共产品供给的政府决策,公共选择理论是对政府决策或非市场经济学研究,它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运用经济学方法来分析非市场的政治过程。
自然垄断:缘于产品自身的特性即规模效益递减或成本函数的弱可加性而形成的垄断。
主要特点:投资规模的大,收益期长,沉淀成本重。
国家对其应对方法;政府一般对自然垄断行业实施管制。
管制的目标有两个:一是维护大规模生产优势,即保护垄断;二是规范管制企业的行为,防止其收取垄断高价,损害消费者利益。
政府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府经济学名词解释1.政府经济: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它是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经济:(1)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即狭义的政府,也就是国家行政机构;(2)政府经济的客体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3)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4)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5)政府经济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2.市场失灵: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许多的局限性或缺陷性,不能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从而不能实现预期的社会经济目标。
3.竞争失灵: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
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4.信息不对称: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5.经济公平: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
(等量资本投资能够获得大致平均的利润。
)6.社会公平: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
7.自然垄断: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急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
8. 洛伦茨曲线: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人们通常用洛伦茨曲线衡量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状况。
洛伦茨曲线由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它用累积的一定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与这部分人口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来表示9.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10.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过程中的这样一种性质: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的受益不会影响另一些人从这一产品的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
政府经济学复习_名词解释_简答_论述
1.政府经济学概念:政府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分析政府及政府的行为,用经济分析的价值,评估政府绩效的一门学科。
2.政府失败所谓政府失败,是指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人们期望政府能够办好市场办不好的事,结果却发现政府不仅不能补救市场的失灵,反而降低了社会效益。
3、帕累托最优在一定的资源配置状态下,如果是任何一方当事人的经济福利增进,必须以其他当事人的经济福利的减少为代价,此时,资源配置状态就是最优的。
3.瓦尔拉斯均衡经济学家把价格使商品供应量和需求量相等的状态叫做“市场均衡”。
自由买卖、自由交易所形成的价格有可能使许多商品的市场同时达到均衡,这样的状态成为“瓦尔拉斯均衡”。
4.有限政府政府的有限性(1) 在政府目的方面,有限政府是保护个人基本权利和经济自由的政府。
(2) 在政府职能方面,有限政府是只能限制在公共领域的政府。
(3) 在政府过程方面,有限政府是实行透明行政的政府。
(4) 在政府约束方面,有限政府是实行法治的政府。
5.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那些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和服务。
6.林达尔均衡林达尔均衡:试图找出民主国家选定公共产品的合理水平和决定人们之间税负合理分布所需的原则和决策标准。
7.公用地悲剧哈丁在“公用地悲剧”理论中,他设想了一个向一切人开放的牧场,其中每个牧羊人的直接利益的大小取决于他所畜牧的牲畜数量的多少。
当存在过度放牧问题时,每个牧羊人只承担公用地退化成本的一部分,这时就会出现所有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的现象。
这就是悲剧所在,每个人都被局限在一个迫使他在有限范围内无节制的增加牲畜的制度中。
在信奉公共事物自由的社会中,每个人均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公共事物中的自由给所有人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8.公共选择指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或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9.公共企业公共企业,又称公营企业,指所有权或控制权属于政府,并受其直接控制,具有企业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
政府经济学名词解释已排版
政府经济学名词解释1.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其中,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居核心地位.2.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3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4.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消费者对某一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或影响其他消费者对同一物品的消费.消费者人数的增加并不对生产成本产生影响.5.竞争失灵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6.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7.外部效应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收益外部化)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成本的外部化)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8.庇古税: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们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避免效率损失.由于这一纠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税.9.投票悖论:在投票选择中出现有悖于日常逻辑推理的现象。
如在A、B、C三个方案中,A和B选择,A以2:1的票数获胜.在B和C的选择中,B以2:1的票数获胜.然而,在A与C的选择中,C又以2:1的票数获胜.因而,无法确定最后获胜的方案.如果根据一般的推理,A优于B,而B优于C,则一定是A优于C,而上例中的结果是C优于A..10.阿罗不可能定律:阿罗认为,一般来说在多数原则下,要找到一个满足民主社会公共选择所有标准的集体决策规则是不可能的.不能指望一个民主社会能够做出一个前后一致的决策.该结论被称之为阿罗不可能定律.11.转移性支出: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转移性支出,由于是价值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就不可能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为了实现政府特定的经济社会政策目标.12.公共定价法:主要针对某些没有明确的收益但是可以通过市场进行定价来确定成本和收益的政府支出项目,通过设计“公共定价法”来衡量它们的成本与收益,并可直接提高它们作为准公共品的绩效.13.政府采购:是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为了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事业单位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团体为了开展业务活动,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及劳务的行为.14.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和手段.15.社会保险:是指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在劳动者年老、疾病、伤残、生育、失业等原因暂时或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从而部分或全部地失去正常收入时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劳动者及家属基本生活的通过国家立法建立的保障制度.16.财政贴息:是指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政府财政对使用某些规定用途银行贷款的企业,就其支付的贷款利息提供的一种补贴.其实质是政府财政代替企业向银行支付全部或部分利息,是政府财政支持有关企业或项目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17.税收支出:是指以特殊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与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政府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18.行政规费:行政规费是指政府机关为某些特定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相应服务所收取的费用,如办理结婚证、护照等收取的工本费、手续费等.这些收费主要是配合国家对有关行为、活动的统计、管理,并适当弥补政府管理成本费用,不以增加政府收入为目的.19.替代效应:政府收入的替代效应:是指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经济主体减少对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对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20.税收制度:是国家各种税收法律法规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它是国家向纳税单位和个人征税的法律依据和工作规程.主要包括税收法律、条例、实施细则、征收管理办法等.21.: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将其所交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地转移给他人负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22.免征额: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中免于征税的数额,它是按照一定标准从全部课税对象中预先确定减除的部分.23.国有资产:是指在法律上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拥有所有权的各类资产.具体来讲,是指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及其收受益、拨款、接受馈赠、凭借国家权力取得或者依据法律认定的各类财产或财产权利.24.政府预算管理体制:主要由预算管理级次的规定、预算管理权的划分、用品收支范围的确定和预算调节制度的安排等方面的内容组成.25.复式预算: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的不同,将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
政府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府经济学名词解释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名词解释A1.阿罗不可能定律:阿罗认为一般来说,在多数原则下要找到一个满足民主社会公共选择所有标准的集体决策规则是不可能的。
不能指望一个民主社会能够做出一个前后一致的决策。
该结论被称之为阿罗不可能定律B1.庇古税: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避免效率损失。
由于这一纠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税2.比例偿还法是政府按公债数额,分期按比例偿还,这种方法是政府直接向公债持有者偿还不通过市场,所以又称为直接偿还法。
这种方法包括平均比例偿还、逐年递增比例偿还等具体形式3.部门预算是指各主要部门汇总编制的本系统的财政收支计划,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
本部门是指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直接发生预算拨款关系的地方国家机关、军队、政党组织和社会团体C1.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了加强宏观调控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为目的,运用信用手段直接或间接有偿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的政府金融活动。
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既不同于无偿拨款,也不同于一般商业贷款2.财政贴息是指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政府财政对使用某些规定用途银行贷款的企业,就其支付的贷款利息提供的一种补贴。
其实质是政府财政代替企业向银行支付全部或部分利息,是政府财政支持有关企业或项目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3.财产税是对纳税人所拥有的财产课征的税种。
财产主要包括不动产和动产。
财产税具有税源稳定、税负难以转嫁的特征。
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财产税具有其重要功能4.车船税是对在我国境内车船管理部门登记的车辆、船舶依法从量定额征收的一种税。
车船税的征税对象或征税范围是依法在公安、交通、农业、渔业、军事等具有车船管理职能部门登记的车船。
车船税的纳税人是对车船拥有所有权或管理权的单位和个人。
政府经济学学习重点(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行政管理专业(开放本科)《政府经济学》学习重点(名词解释和简答题)一、单项选择题,请见期末复习指导(白色封皮小册子)二、单项选择题,请见期末复习指导(白色封皮小册子)三、判断题,请见期末复习指导(白色封皮小册子)四、名词解释1.政府经济提示: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2.政府经济学提示: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3.市场失灵提示: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
4.信息的不对称性提示:信息的不对称性,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5.政府决策信息的有限性提示:政府决策信息的有限性,是指政府在调节经济运行、克服市场失灵的过程中,由于所收集、掌握信息不足,影响政府决策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
6.经济发展提示: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包括产业结构优化、贫富差距缩小,生产生活环境改善、人们医疗教育文化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等。
7.政府资源配置职能提示:政府资源配置职能,是指通过政府经济活动,引导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流动,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等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8.公共物品提示:公共物品,是指和私人物品相对应,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生产、供给,而主要由政府等公共组织来提供,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劳务。
9.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提示: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是指当一个居民或企业享受政府等提供的公共物品服务时,不能排除其他居民或企业也能享受公共服务。
10.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提示: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是指当一个居民或企业享受政府等提供的公共物品服务时,其他居民或企业也能同时享受。
政府经济学归纳
第一章1.政府经济学的定义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技术,研究政府的经济行为与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经济职能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2.研究对象及其范围对象:政府的经济行为通过对政府及其附属物经济行为的研究来探索如何建立一个廉价而高效、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政府。
范围:包括政府收支活动、公共产品、社会保障、政府规制3.政府经济学的理论发展政府干预经济理论1、重商主义。
金银即财富,政府奖出限入2、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主张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配置资源,政府活动限制在国防。
司法、行政、公共秩序的维护等。
3、李斯特1841年《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保护幼稚工业理论4、庇古1920年《福利经济学》——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来研究市场经济的效率与合理性,引入国家干预5、凯恩斯1936年《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第二章1.经济学中的政府经济人、强制性,参与非市场性生产活动,参与非市场性财富分配。
2.市场(1)市场的效率:帕累托效率。
如果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整都不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任何一人的境况更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状态是最有效率的,又称为帕累托最优。
(2)公平性标准: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
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3)市场失灵的含义与内容含义:由于内存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所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
狭义:外部负经济效应;垄断生产和经营;公共物品的生产;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商品交易;社会收入分配不均广义:还包括宏观经济总量失衡导致的经济波动。
内容:1)自然垄断。
某些行业因自然、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原因而天然具有垄断的特性。
如:传统技术条件下的电信、自来水、燃气等。
其特点包括规模报酬递增和自然垄断行业存在竞争失灵。
2)公共物品。
指那些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受益上具有非排他性的产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府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注:★为复习指导中单独出现的,☆为练习题中单独出现的)1、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其中,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居核心地位。
2、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
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
3、竞争失灵: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
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
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4、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5、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
6、经济公平:是指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
7、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
8、洛伦茨曲线: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人们通常用洛伦茨曲线衡量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状况。
洛伦茨曲线由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用累积的一定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与这部分人口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来表示。
9、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费的强制性特征。
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10、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消费者对某一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或影响其他消费者对同一物品的消费。
消费者人数的增加并不对生产成本产生影响。
11、俱乐部物品:可能发生拥挤的公共物品,布坎南称之为"俱乐部物品"。
当消费人数低于拥挤点时,该物品是非竞争的,而当消费人数超过拥挤点时,这种物品的消费就变成竞争的。
12、外部效应: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
有益的影响(收益外部化)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成本的外部化)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
13、庇古税: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避免效率损失。
由于这一纠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税。
14、科斯定理的含义是:在产权明确、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的前提下,通过市场交易可以消除外部性。
只要产权已明确界定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那么交易的任何一方拥有产权都能带来同样的资源最优配置的结果,这可通过双方之间的谈判自然地实现,产权赋予不同的人,只是会带来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同。
15、公共选择:一般是指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如何通过政治程序决定公共物品生产、供给等问题。
其基本原理是,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用于非市场的政治领域。
16、直接民主:是指社会成员以投票等形式,直接参加公共物品生产和供给决策,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其他事务管理。
17、投票悖论:在投票选择中出现有悖于日常逻辑推理的现象。
如在A、B、C三个方案中,A和B选择,A以2:1的票数获胜。
在B和C的选择中,B以2:1的票数获胜。
然而,在A与C的选择中,C又以2:1的票数获胜。
因而,无法确定最后获胜的方案。
如果根据一般的推理,A优于B,而B优于C,则一定是A 优于C,而上例中的结果是C优于A。
18、票决循环:在投票选择中出现的无法选择最优方案的现象。
如在A、B、C三个方案中,A和B选择,A以2:1的票数获胜。
在B和C的选择中,B以2:1的票数获胜。
然而,在A与C的选择中,C又以2:1的票数获胜。
因而,无法确定最后获胜的方案。
如果根据一般的推理,A优于B,而B优于C,则一定是A优于C,而上例中的结果是C优于A。
如果上述配对投票能一直进行下去,则会出现A和B选择,A获胜,B和C选择,B获胜,A与C选择,C获胜,B和C选择,B获胜,……,这样不断循环下去,出现了“票决循环”的现象,但无法在A、B、C三个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
19、★阿罗不可能定律:阿罗认为,一般来说在多数原则下,要找到一个满足民主社会公共选择所有标准的集体决策规则是不可能的。
不能指望一个民主社会能够做出一个前后一致的决策。
该结论被称之为阿罗不可能定律。
20、政府支出相对量是指政府支出数量与国民经济其他经济指标的关系。
21、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以购买者的身份在市场上采购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政府购买性支出,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即实行等价交换。
对市场运行而言,购买性支出,对消费和生产具有直接影响,可广泛用于调节各项经济活动。
一定时期内政府购买性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对市场物价、有关产业发展有重要调控作用。
22、转移性支出是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
转移性支出,由于是价值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就不可能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为了实现政府特定的经济社会政策目标。
23、★公共定价法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自身对市场也提供了大量满足社会公共产品需要的“排他性物品”,并且这些物品(和服务)也同样就涉及与其他普通商品和服务一样的问题,即价格的确定。
这种满足社会公共物品需要的“排他性物品”的定价问题就是所谓的公共定价,公共定价问题也是宏观经济学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24、★政府采购:是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为了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事业单位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团体为了开展业务活动,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及劳务的行为。
政府采购对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支出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25、公共投资:是指政府将一部分公共资金用于购置公共部门的资产,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形成的支出,它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基本手段,也是政府提供公共劳务的前提与基础。
26、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了加强宏观调控,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为目的,运用信用手段,直接或间接有偿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的政府金融活动。
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既不同于无偿拨款,也不同于一般商业贷款。
27、部门预算指各主要部门汇总编制的本系统的财政收支计划,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
28、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和手段。
29、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是以社会的共同力量对其成员因各种个人难以抗拒的客观原因导致其难以维持必要生活水平是提供的物质保证,是具有经济福利性质的社会稳定制度。
30、社会保险:是指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在劳动者年老、疾病、伤残、生育、失业等原因暂时或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从而部分或全部地失去正常收入时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劳动者及家属的基本生活。
31、现收现付式:这是一种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
这种模式要求当年或近期所有参保单位,按照统一的比例提取社会保险基金,在收支过程中实现基本平衡。
32、政府外债是指国家作为债务人,向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借款以及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所形成的债务。
33、财政贴息:是指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政府财政对使用某些规定用途银行贷款的企业,就其支付的贷款利息提供的一种补贴。
其实质是政府财政代替企业向银行支付全部或部分利息,是政府财政支持有关企业或项目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
34、税收支出:是指以特殊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与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政府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35、政府收入:亦即财政收入或公共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从动态的角度看,政府收入是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过程;从静态的角度看,政府收入是用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社会产品价值。
36、税收:政府凭借公共权力取得收入,首先表现为政府拥有课税权。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按照预先确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向社会成员收取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工具。
税收是政府凭借政治权利强制征收的,体现凭借国家政治权利对国民收入的特殊分配。
37、政府收入效应:是指经济主体因为政府组织收入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映,或者说是指因国家征税而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致生产者的决策所产生的影响。
这种政府收入的效应,就是我们所讲的政府收入的调节作用。
由于政府的收入对经济会产生这样的效应,因此,政府完全可以利用收入这一手段,来实现自己宏观调控经济的目标。
政府的收入对纳税人经济的影响行为会产生两个方面的效应,即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38、政府收入的替代效应:是指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经济主体减少对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对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39、税收制度:是国家各种税收法律法规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
它是国家向纳税单位和个人征税的法律依据和工作规程。
主要包括税收法律、条例、实施细则、征收管理办法等。
40、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将其所交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地转移给他人负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
41、税收归宿:也称为税负归宿,它是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
42、税收“三性”:同国家取得公共收入的其它方式相比,税收具有其鲜明的形式特征,即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税收三性”。
这三个形式特征是税收本身所固有的,是一切社会形态下税收的共性。
43、课税对象:是指对什么征税,是税收征收的目的物,它反映这个税种征税的基本范围和界限。
凡是列入征税对象的,均属于该税的征收范围。
国家通过法律确定的征税对象,是不同税种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是税收制度的基本因素之一。
44、纳税人:即纳税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纳税人是纳税的主体。
45、计税依据:是指课税对象的计量单位和征收标准。
46、免征额: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中免于征税的数额,它是按照一定标准从全部课税对象中预先确定减除的部分。
47、国有资产是指在法律上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拥有所有权的各类资产。
具体来讲,是指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及其收受益、拨款、接受馈赠、凭借国家权力取得或者依据法律认定的各类财产或财产权利。
48、二部定价法是指在公共定价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承担资本成本的准入费,一部分是承担经营成本的使用费,准入费在一定时期是固定的,使用费则随着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