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之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之道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孙双金
语文之道,乃语文之规律,语文之原点,语文之真谛也。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语文之道衍生了语文之术,语文之枝,语文之末。可“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当前语文之术横流、漫延,遮蔽了真正的语文之道,出现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的“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局面。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要借用老子的智慧:“少则得,多则惑”,回到语文的源头,探寻语文的规律,研究语文之道。
语文之道是什么?我不揣冒昧,试作抛砖引玉。
语文的道乃实践之道。俗话说:“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同理啊,语文也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婴儿是在与父母的呀呀学语中学会了说话。学生呢,是在听话中学会听话,说话中学会说话,阅读中学会阅读,作文中学会作文。语文教育如果离开了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天异于椽木求鱼,水中捞月。大量读写就是语文实践的坦道真途。周国平先生在《假如我是语文教师》一文中表述,假如他是语文教师,只让学生做两件事,一件是大量地课外阅读,另一件是养成学生每天写日记的习惯。有时真的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为哲学家兼作家的周国平先生一语道出了语文之道:大量读写。其实语文实践也吻合人的语言自然之道。《诗经》大序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里“言之”、“嗟叹之”、“永歌之”、“舞之”、“蹈之”皆是实践也。在内为情,发声为言,成言为文,语文实践是自然之道,更是语文之道。
语文之道是积累之道。小学语文是童年的语文,是种子的语文,是经典的语文,是积累的语文。小学语文是练好人生文化童子功。人的智力特点是什么呢?所谓少年之记,如石上之刻;青年之记,如木上之刻;老年之记,如沙上之刻。人是自然之子,人之成长也如四季之转换。童年如自然之春天,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人在学习的春天是记忆的季节,是积累的季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强调了积累之于表达的重要。“腹有诗书气自华”,强调了积累之于气质的影响。“读诗使人灵秀”,强调积累之于智力人格的改变。厚积才能薄发,博观才能约取,语文大师无一离此大道。
语文之道是不求甚解之道。陶公“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道出了语文学习之真境
界。“好读书”是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求甚解”是语文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是语文学习的美好境界。可自从叶圣陶先生批评,“陶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后,语文界一边倒地让学生“求甚解”“明大义”。可谁知“求甚解”一说已把语文教育引入了歧途。“甚解”就是过度的理解,过分的理解啊。孔子曰:“过犹不及”,真理再向前一步就是谬误。读书不是引导学生“求甚解”,而是“不求甚解”,但求适解。在求适度的理解中获得读书的快乐,享受学习的美妙。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语文之道啊,我辈岂能说得清,道得明。真可谓“此中有真义,欲辩已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