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吴正宪老师评课

合集下载

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有感

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有感

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有感
读评课系列之——“进门”
今天第一次读吴正宪老师的评课——评薛铮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分类》这篇文章,读后反思与感悟如下:
1.第一感觉,对于以前自己评的那些课,那些太注重优缺点的评价的语言,真的是大话套话,空乏而没灵魂,没方向。

打过比方,就好像我的还在皮毛,人家已经穿破皮肤深入骨髓,经脉血肉分得清清楚楚,而且还知道出处。

2.第二感觉,评课就好像是写议论文和评论,要弄出一个观点,进而用课里面的环节支撑与阐述你的观点。

阐述完一个观点之后的结尾处,还应该有点什么,因为第一次接触,还没悟出吴老师的套路,多看些再说吧。

3.第三感觉,要有一个亮点,这个亮点是那几个分观点的主旨,要有所取舍。

这是第一次读后,最强的感觉。

吴老师评课1要点:
1.共3个观点,一个观点在开头,一个观点在核心问题,最后一个在于练习。

2.没说缺点,练习题的评价最多,每道题都评了,最后总结整堂课给与她的感觉,还指明什么是一节好的数学课在于什么。

提问:
1.吴老师为甚就能阐述得那么好呢?
我的理解——数学本质的底蕴呀,真的要慢慢积累熬哟,这答案又是空乏的,阐述得好,就要语言,这语言就出在要透过现象抓主旨。

这功夫,非一日之功呀。

2.吴老师为甚就能阐述到点子上呢?
现在想不出来,可能多看些,就能悟出来吧,期待有这么一天。

唯有,继续跟着学吧。

吴正宪《解决问题》评课稿

吴正宪《解决问题》评课稿

吴正宪《解决问题》评课稿《解决问题》评课稿昨天的数学教研活动,我们一起观看了北京市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解决问题》。

通过这节课让我领略到了吴老师课堂的魅力,感受颇多。

教育,不止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与心灵的相通,是思维与思维的碰撞。

数学教学就是在错错对对中不断完善的,错着错着就对了,想着想着就通了,学着学着就会了。

在一个包容的课堂里,孩子们慢慢的就成长了……吴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总结应用”的模式展开。

首先吴老师根据教学内容设定了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她改变传统的两步应用题“例题教学——归纳方法——记住类型——操作训练”的教学模式,把主要学习目标定位在过程与方法上。

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学习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分析问题(如画图、辩论)、从而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十分新颖。

吴老师的这节课采用的是复习旧知导入的方式。

先从情景中引入:猴哥哥摘7个桃子,猴弟弟摘4个桃子,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读题、审题、分析题意,如: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想一想的过程中,使学生建立在解答实际问题时的审题、解题思路。

并通过画图的方法有效帮助理解题意,使学生掌握解题过程中画图的策略。

这样的导入特别扎实,为接下来探究新知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在新知教学中,吴老师修改其中一个条件:哥哥比弟弟多采3个,还是求桃子一共多少个?由一步问题引导到两步问题,引导的很自然。

她留足时间让学生分析题意、独立思考,并用简笔画快速勾画出小智慧人,提醒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如果你是小智慧人,会怎么提醒大家?”于是学生纷纷踊跃举手回答。

一个小小的情境,既让学生了解了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其实际意义,掌握了研究对象的各种信息;又会用数学语言来描述问题,为学生建立模型思想做好准备;还让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感染,渲染出了最富暗示性和启发性的意境。

听吴正宪老师评课读后感

听吴正宪老师评课读后感

听吴正宪老师评课读后感-读后感大全3月22日,第十四届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展示培训活动正式开启。

我们学校也组织了听课学习活动,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吴正宪的名字。

听吴老师的汇报,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带我领会了未知的世界。

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的示范课更让我体会到了数学的这门学科它所拥有的独特魅力,因此我借阅了一本吴正宪老师的著作《听吴正宪老师评课》。

读完后觉得吴正宪老师的评课抓细节、抓本源,真正关注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生长,我更多地体悟到什么叫“专业地读教材,用心地读学生,智慧地读课堂”。

书中,吴老师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课:第一部分主要通过对一节课或一个教学片段的点评,引导教师对“准确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整体把握教材,有效教学活动设计,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等方面进行思考。

第二部分记录了吴老师与教师在课后的对话式评课。

通过与教师对话,可以了解教师在教学中真实的想法和困惑,这样可以使得评课针对性强,促动了教师的主动反思。

第三部分记录了吴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式评课,即通过课后对学生的即时现场访谈,从学生的视角评价课堂教学,使学生成为评课的重要资源。

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在一节课中一定有几个主线的提问,能将这节课的魂抓住。

恰到好处的提问,会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有效的问题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问题是提高课堂思维含量,激发学生思考兴趣,提升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因素。

吴老师也提倡教师要学会等待,等待是一种教育理念,等待是一种教学策略,等待是一种教学艺术。

吴正宪老师上课的时候也是如此,她会请多名同学上台一问一答,引发学生之间的认知冲突。

一个从出题的人角度思考问题,一个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一问一答自行解决问题。

学生答不出来也会给他思考的时间,耐心等待正确引导,帮助孩子构建数学思维、搭建知识框架,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不拘泥于一种解题方法,注重孩子发散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精心创设学习情境。

吴正宪 小数的意义评课

吴正宪 小数的意义评课

吴正宪小数的意义评课今天有幸听了吴正宪老师的《小数的意义》一课,我觉得这是一节真实、朴实、扎实的课。

吴老师的课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很舒服”,整个课堂上其乐融融,无论是上课教师、学生包括听课教师都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舍不得离开,感觉时间过得太快了,也许是美好的时间总是短暂的。

作为新教师的我,要以吴老师为榜样,用心上好每一节课,让孩子喜欢上数学。

吴老师的所有问题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设计,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珍视孩子的个性化体验,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尤其是吴老师对教材的专业理解,不再是照本宣科,不做教材的消费者,而是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扮演好学生的引路人这一角色。

整节课,有很多出彩的地方值得我借鉴,对我的专业成长很有帮助。

巧妙设疑,引发学生的思考先向学生出示格子图,让学生说出说一说你想要什么数表示,从而引出十分之一,也就是0。

1,接着让学生猜、找表示出0。

6、0。

7,再接着画图设疑引发思考,0。

6—0。

7之间的数怎么表示?有可能是那些?0。

61、0。

62、0。

63。

整个流程环环相扣,紧凑而流畅,切入点快而准,尤其是吴老师的每一次提问都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打开学生们的思路,引发火花,足见教者的智慧。

2、注重思想方法的渗透今天的这节课,吴老师一直在强调我们的数学课是有灵魂的。

在教学中,既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吴老师的几句话让我感触很深,就是“你发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有事吗?你有什么想说的?”就是这些鼓励性的引导性的语言让孩子们由0。

1想到0。

9,1里面有几个0。

1这是包含思想的渗透,这一渗透为后继学习“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做好了铺垫,整个过程,吴老师大胆放手,让孩子被牵引的痕迹被淡化,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

学生学习的热情度很高,氛围很愉快。

3、课堂语言很风趣,教态很和蔼在教学活动的进程中,教师还时不时的穿插些风趣幽默的语言,正所谓,教学未见意趣,必不乐学。

以学伦教《听吴正宪老师评课》读书感悟

以学伦教《听吴正宪老师评课》读书感悟

以学伦教《听吴正宪老师评课》读书感悟暑假,从网上购买了《听吴正宪老师评课》这本书。

我爱不释手地读着,觉得吴老师的团队真是太给力了。

《听吴正宪老师评课》这本书是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团队成员品读吴老师课堂教学的一个智慧结晶,是在吴老师课堂现场、课堂实录的基础上编写的。

《听吴正宪老师评课》一书中,呈现了大量的精彩教学片断,并对这些教学片断进行了全面的归纳、分类、总结,做出了独到的分析和解读。

也对评课的涵义和方法进行了深入地阐述: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对一节课教学效果的评价。

吴正宪老师认为:评课不仅要研究教材教法,更要研究教育思想;不仅要研究教师的教,还要研究学生的学。

评课是听课活动之后的延伸,是要引发教师们的参与,互动评课,从多角度思考课堂教学。

另外,教师还要用心研究学生,通过学生的需求反思自己的教学。

“评课”应该成为促进教师交流、共享智慧的重要手段,以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执教能力和教学质量。

在评课时应关注一下三个方面:一、注重课后访谈,以学伦教。

吴老师评课时,注重对学生的课后访谈,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参与评课,以学生的视角评价老师的课堂教学,以学论教。

每次教学研讨活动,伴随下课铃声的响起,吴老师总会微笑地走上讲台,站在授课教师的身边,细心观察每个孩子的表情,随后是一连串的点睛之问。

吴老师以精心设计的问题为引领,让学生有机会表达真实的学习感受,这些感受像一面镜子,有助于教师更客观地看清自己的实践,促进了授课教师及听课教师的共同反思,进而提升教师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的意识和能力。

吴老师说:“学生会告诉你怎样做教师。

”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一直撞击着我们的心灵。

记得前天让学生做关于分数乘法的问题时,有道题是这样的:人体共有206块骨头,其中手骨的块数占全身骨头的27/103,手指骨的块数占手骨的14/27,人体的手指骨有多少块?学生很快列出算式:206×27/103×14/27=28(块)当我让学生说完解题思路时,一个意外的声音传来。

听吴正宪老师数学课的体会

听吴正宪老师数学课的体会

听吴正宪老师数学课的体会黄强2012年3月9日上午,在成都空军大礼堂,我听了北京市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两节小学数学课《重叠》和《方程的认识》。

听后感触很深。

我觉得这是真实的数学课,课上得很有感染力、很精彩,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一个老师全身心融入学生的感人场面。

这也是吴正宪老师在制定完2011秋课程标准后,首次尝试实践新课标。

吴正宪老师讲的《重叠问题》。

给我指明了上课要努力的方向。

首先,由一道排队问题引入:这个阎同学,从前面数是第5个,从后面数还是第5个,这队共有多少个同学?学生回答后,老师问为什么?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同学们有的画图,有的列算式。

并能给其它同学讲明白。

接着,由一道”参加语文小组的有5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7人,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很快地算了出来。

老师问:参加小组的学生还有其它可能吗?学生说:“可能有的学生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

“如果有两个同学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参加这两个小组的共有多少人呢?”吴老师问。

然后,吴老师在黑板上贴上:语文小组数学小组,让参加各小组的同学对号入座(在对应的下面贴上学号)。

男生完成语文组,女生完成数学组。

在这个环节中,出现了高潮,男生和女生争夺4号和5号同学,最后达成一致,将这两个同学放在语文组和数学组的中间,然后用集合圈圈起来。

最后,老师让同学根据图列出算式,并随机引导学生讲清楚那样列的原因。

又进行了拓展,最多可以有几人重复,用点子图演示。

最后,举出生活中的重叠现象。

并向学生介绍韦恩图。

吴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精巧独特,课堂氛围轻松活泼,她在课上非常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形成,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等形式的活动里学习新知,巩固旧知。

给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

课堂上吴老师激励学生的评价语,让学生学起来充满自信。

如:“你这招真好!”,“我算是服了你了”,“你说的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另外,她的课上能够利用教具进行直观教学是值得每一位数学老师学习的。

听吴正宪老师授课重叠问题评课稿

听吴正宪老师授课重叠问题评课稿

听吴正宪老师授课《重叠问题》评课稿听吴正宪授课《重叠问题》评课稿在5月16日我有幸聆听了吴正宪老师执教的数学《重叠问题》一节课,吴正宪老师的精彩课堂教学,不仅打动了每个学生,也彻底征服了所有参会的老师。

课上完了学生们还是依依不舍,老师们更是意犹未尽。

看吴老师的课,听吴老师的专题讲座,让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上课必须先要读懂学生,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跟着学生的实际情况走,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才是对学生帮助最大的课堂。

《重叠问题》一课的教学,吴老师没有讲什么是重叠,而是出了一个排队的题,“亮亮从左数是第5个,从右数还是第5个,这队一共有几个同学?”这时班里出现了不同的声音“11个”“10个”“9个”,吴老师没有马上说出答案而是让学生用自己能看懂,别人也能明白的方法去表示出来。

吴老师在巡视过程中,把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答案的学生,都请到讲台上,然后把他们的方法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

先让一种方法也没想起来的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的困惑在哪里?并安慰他“没想起来没关系,一会儿你一言我一语,就会明白了”。

最后一个展示的是用画图来表示方法的学生。

而最后一个离开讲台的却是开始一种搭配方法也不会,最终也是满载而归的学生。

吴老师的这种教学正是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跟着学生的认知水平走。

她让我看到了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过程是这么简单、这么愉悦。

吴老师上课给我最大的印象是她有很强的感染力。

整堂课下来,学生也是个个快乐开心极了。

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

吴老师的课思路总是很清晰,《重叠问题》这节课她的重心就放在用画圈的方法来理解,所以她用了大半的时间让学生围绕着重点进行争辩,在争辩中理解。

在整节课中吴老师都是放手让学生画、说、讲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只是适时引导,适当的拉学生一把让他上去,不是抱着孩子上去,也不是看着孩子上不去。

吴老师能精心预设生成,理性认识生成,巧妙利用生成。

吴老师的课堂非常注重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形式的活动里学习新知、巩固新知,给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

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有感

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有感

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有感本学期我读了《听吴正宪老师评课》这本书,本书引发了我对课堂教学的多角度思考。

看了此书,我认为教师应该用心研究学生,通过学生的课堂反馈反思自己的教学。

并且我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会上课,更要学会去听课、评课,评课应该成为促进教师交流、共享智慧的重要手段。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执教质量。

吴正宪老师有对儿童数学教育的独特理解,对教育事业饱含热情。

让我真正理解到什么叫做“专业地读教材,用心地读书学,智慧地读课堂”。

阅读了此书,对我之后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帮助,让我更好的认识到如何去听课,如何做好课后反思。

听课不是简单的去听一节课,而是有不同理念、不同思维碰撞最终达成一致的过程。

在听课时做到以下三个方面:1、注重和授课老师的交流,提出和发现更好的优化教学方法,每个人给出一丝丝的想法,才能有助于一节课的整体提升。

2、注重和学生的交流,去倾听学生的声音,有时候很多疑惑教师想不明白的地方或许可以从孩子身上找到启发,以学生的视角去评价课堂,认真思考不同的学生给予的每一句评价观点。

如果想要读懂学生就要充分的信任学生,不能一昧的用自己的思想方式去理解学生。

3、教师要注重重点把控,一节课更主要的仔细研读教材,挖掘教材的数学价值,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的技术层面。

本书还让我深刻体会到教师的不同评价和鼓励带给了学生不同的感受。

在《圆的认识》这一课,一位老师给2位学生不同评价,一个是你的话不多但是精要,另一位是这个知识点我们之后会学到,
显然第二位学生听后会比较失落,因为她的超前理解没有得到老师的夸奖。

因此我需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多给予孩子们一句简单的鼓励。

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心得体会

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心得体会

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心得体会吴正宪老师是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在小学数学教育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暑假中,我有幸拜读了《听吴正宪老师评课》一书,再次感受到名师教育的智慧和教书育人的艺术。

这本书展现了吴老师和她的教育团队智慧的结晶,是对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上具有指导意义的专业书籍。

书中呈现了大量的精彩教学片段,并对这些教学片段进行了全面的归纳、分类、总结,对教育教学的思想方法做出了独到的分析和解读。

教学这么多年来,一直不知如何对一节课做出恰当的评价,通过学习吴正宪老师的评课,我认识到,评课不仅要研究教材教法,更要研究教育思想;不仅要研究教师的教,还要研究学生的学。

评课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要引发教师们参与,要互动评课,要从多角度来思考课堂教学。

此外,教师还要用心研究学生,通过学生的需求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在本书中,吴老师的评课主要关注了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对学生的课后访谈,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参与评课,以学生的视角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学论教。

二是注重与教师对话,使教师在交流与思考中互相启发,提出好的观点、好的方法,教师既是智慧的分享者又是智慧的奉献者。

三是注重方向的引领,评课要引领教师对课堂教学背后的教育理念及数学教育价值的讨论,使评课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品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一书,引发了我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进
一步思考,深感自己与教育名家的差距之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践行吴老师的教育思想,结合学生实际将名家的教育智慧融入我们的课堂,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听吴正宪老师的讲课及讲座有感

听吴正宪老师的讲课及讲座有感

2014年寒假作业听吴正宪老师的讲课及讲座有感-—------——--—如何做孩子们喜欢的数学教师今年寒假我有幸在网上聆听了北京著名教育家吴正宪老师的几节讲课,这是第一次听聆听吴老师的讲课,听后有一种如饮甘露,如沐春风的感受。

平时老师们课下聚在一起的时候总是抱怨:孩子们不喜欢数学课,上课不听讲,这课真没法上;今天领导听课,孩子们都跟哑巴一样,谁也不回答问题了,真生气;那么简单的问题讲了好几遍,还是不会做,太笨了等等。

听了吴老师的讲座后我深深地体会到如果我们都能像吴老师那样去驾驭课堂,那我们何愁孩子们上课不听讲呢?何愁孩子们上课不积极回答问题呢?何愁孩子们不爱学习数学呢?又何愁孩子们学不好数学呢?要让孩子们喜欢数学,要做一个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老师,教师本身必须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一、教师要注意情感的交流,尊重、善待、理解每一个孩子。

听了吴老师几节课,我发现了吴老师在课堂上总是把自己当成孩子们中的一员,和孩子一起学习探讨,共同成长,她注重对孩子的情感的交流,尊重、善待、理解每一个孩子。

例如,吴老师的《平均数》那节课,就是让学生去猜,平均数可能是多少。

最大的数大概是1300,最小的数700,共5个数,让学生猜一猜平均数可能是多少。

很多同学猜1000,900,1100,980,1050,突然间有一个学生冒出来2000,当时吴老师没动声色,2000,接着猜。

但是这时候,吴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这是你们猜的,准不准呢?”孩子们马上说:“我们自己试试吧!”试的结果平均数正好是1000。

一般情况下呢,老师们就可能会说那个学生:“怎么会是2000呢?最大的数才是几?你先坐下吧."试想一下,如果这样说,那个孩子势必会觉得自己错了,其他的孩子也会嘲笑他,他就会不好意思而抬不起头,下面的课还能听进去吗?以后还敢回答问题吗?吴老师没有这样做,吴老师说:“哎,2000那位你在哪儿呢?你问问同学们,人家怎么都是1000,1100,900呢?”他也挺有意思,问道:“你们怎么猜得那么准?”其他学生反问他:“你看看最大的才是几?1300.”老师就要这样挑动学生,促使他们之间产生互动.老师们看学生问话多好:“最大的才是1300,那平均数可能是2000吗?”他说:“哎呀,我错了!"挠挠头“我错了!”吴老师问:“为什么错了?"那位学生说:“平均数不是多的给少的,少的长高了,匀乎匀乎的那个数吗?对呀,那怎么可能比最高的还高呢?”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它的区间,通过孩子的对话已经很好的完成了.这个知识点的完成不是老师枯燥的讲解,告白,而是通过学生的自问自答弄明白的,是他们自己学会的,不是老师填鸭式地教会的.这个时候吴老师还特别关注了情感的交流,吴老师没让这个孩子尴尬的回去,也没有让他很难为情地坐下,而是对他说了一句话:“今天你们的思考有根有据,不过今天吴老师呢,更要表扬我身边刚才说错的同学。

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有感

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有感

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有感教育阅读分类:读书心得对于《听吴正宪老师评课》这本书,阅读后感触颇深.结合自身想想,平常听老师讲课后最主要是研究这个老师是如何教的,但是在吴老师的评课中我们能感悟到评课不仅要研究教材教法,更要研究教育思想;不仅要研究教师的教,还要研究学生的学,通过学生的需求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书中给我们呈现了大量的精彩教学片断,并对这些教学片断进行了全面的归纳、分类、总结,做了独到的分析、品读和解读,而不仅仅是一些原始的教学案例或者实录.在这本书中,不仅能让我们吸取教师在各个课例中的思路以及教法.也能让我们学习到如何去评一节课程.在阅读评薛铮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分类》这一课中,就让我学会了在课堂中如何正确的设计提问,而不是教师不断地问,学生不停地答这一画面,以及教师在课堂中适当地装糊涂也是一种智慧,该把讲台让给学生时,就要慷慨地退下去,该出手的时候,就要勇敢地站出来.例如:在片段四中,老师问:“一个三角形怎么会有两个名字呢?”这一问不仅直面了数学的本质,使学生明确了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同,也让能回答的同学感觉自信(老师不知道的问题我能回答的到,能帮助老师解决),让没能发现的同学也不会感到沮丧(老师和我一样的也不知道).而在这一课例中,吴老师的点评使我们认识到,有效的问题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在问题的设计中要关注核心问题、启发性问题、连续性问题等的设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吴老师那种全身心对教学对学生的投入让我深感触动,她给教师评课时,完全是毫不保留地进行,把自己的教学理念以及经验都尽可能的拿出来与老师进行交流、探讨.她的点评里不仅有理念的诠释,还有操作的指导,更有方向的引领,我们从她的评课中汲取着营养,并为她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和影响着.在本书中,吴老师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课:第一部分主要通过对一节课或一个教学片段的点评,引导教师对“准确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整体把握教材、有效教学活动设计、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等方面进行思考.第二部分记录了吴老师与教师在课后的对话式评课,通过与教师对话,可以了解教师在教学中真实的想法和困惑,这样可以使得评课针对性强,促动了教师的主动反思.第三部分记录了吴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式评课,即通过课后对学生的即时现场访谈,从学生的视角评价课堂教学,使学生成为评课的重要资源.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让我学习到课堂教学的诸多方法与技巧,而且让我体会到评价一堂课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着手,进行思考,以及反思.。

【学习分享】听吴正宪老师上课有感

【学习分享】听吴正宪老师上课有感

【学习分享】听吴正宪老师上课有感方程就是讲故事——听吴正宪老师上课有感大足区刘圣萍名师工作室学员、沙桥小学周菊2014年12月20日我有幸参加在重庆市高新区实验一小举办的“和美课堂”之“同课异构”学习观摩会。

听了聂军和吴正宪老师对《认识方程》一课的“同课异构”,吴老师的《认识方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吴老师的课就如一股小溪,清晰流畅,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新知,她态度谦逊平和,与学生真诚的沟通。

听完之后,感觉自己受益颇多。

下面,将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分享:一、直入课题,问题指向明确。

课一开始,吴老师直入课题,出示“方程”,让学生用“你……你……你……”针对方程提问题,学生提的问题很多,表达了对方程的了解和疑惑,后来,吴老师引导学生聚焦到“方程是怎么来的?方程有什么用?”两个问题上。

吴老师通过孩子们对方程的疑惑摸清了孩子的认知水平,便于老师的教学。

二、由直观到抽象,加深对方程的理解。

吴老师出示自己用纸制作的简单的天平教具,告诉学生现在天平是平的,并让学生用肢体语言来演示。

当左边放了50克的砝码,右边放了30克的砝码时,会怎么样?吴老师边说边放砝码图片。

请两个学生在黑板上摆弄天平,其余学生用自己手臂的一高一低表示天平的不平衡,请学生用数学方法记录现象。

接着老师告诉学生如果右边放20克的砝码会怎样?学生立即摆出了平衡姿势,老师又立即让学生记录并板贴。

之后吴老师把20克的砝码拿走,把“不知重量”的香蕉图片放在了天平上并随即提问:“能记录吗?”后来老师又把30克的砝码拿走,把“不知重量”的苹果图片放在右边的天平上方。

老师又问:“天平会怎样?能记录吗?”吴老师在引导孩子操作体验的过程中,还不忘对学困生的关注,请小老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通过一连串的操作,引导学生用式子记录下来:20+30=50,30+x=50,30+x<50,30+x>50,30+□=50……三、分类有方法,教学有技巧。

通过引导学生用天平原理把以上式子分类,通过分类让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吴正宪评课稿

吴正宪评课稿

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有感暑假即将开始时,学校组织了全体教师读一本书,因此,我有幸拜读了《听吴正宪老师评课》一书,在吴老师的评课中,老师们感悟着吴老师的教育智慧和人格魅力;体悟这什么叫“专业的读教材,用心地读学生,智慧地读课堂”。

评课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对一节课效果的评价。

吴老师的评课关注了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对学生的课后访谈,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参与评课,以学生的视角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学论教。

二是注重与教师的对话,使教师在交流与思考中互相启发,提出好的观点、好的方法,教师既是智慧的分享着又是智慧的奉献着。

三是注重方向引领,评课不应仅仅着眼于一节课在技术层面的设计,更要引领教师对课堂教学背后的教育理念及数学教育价值的讨论,使评课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我教师生涯的9年里,如何将单调的数学科变得有趣生动,如何让数学课演绎成故事课等。

怎么知道上好一节课呢?一直是深深困扰我的难题,我为之努力,可仍旧雨里雾里。

迫切需要专业的指点。

而吴正宪老师本书中精彩的点评,既“好吃又有营养”,读完这本书意犹未尽,就以下几点与大家分享.一、设计有效地课堂活动。

读完《听吴正宪老师评课》第一辑,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要设计有效地课堂活动。

很多时候,我们过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总是机械的教给学生书本上已有的知识,却没有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教出来的效果也许并不差,但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只是一味的教,学生只是一味的学。

读完这一辑,吴正宪老师告诉了我,课堂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展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感受到成功,享受到幸福。

二、要读懂学生,充分的信任学生。

读完《听吴正宪老师评课》第二辑,我深刻的体会到读懂学生的重要性。

教师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有感范文

教师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有感范文

教师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有感范文要上好一堂“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难!这也是我心中一直以来的疑惑,拜读完吴正宪老师的《听吴正宪老师评课》一书后,我有所顿悟了,我也在认真地体悟着什么叫“专业地读教材,用心地读学生,智慧地读课堂”。

评课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对一节课效果的评价。

吴老师的评课关注了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对学生的课后访谈,让学生参与评课;二是注重与教师的对话,教师既是智慧的分享者,又是智慧的奉献者;三是注重方向的引领,引领教师对课堂教学背后的教育理念及数学教育价值的讨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通过吴老师对一节课或一个教学片断进行深入剖析与点评,我有这样一些收获: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在一节课中一定有几个主线的提问,能将这节课的魂抓住。

恰到好处的提问,会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有效的问题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问题是提高课堂思维含量,激发学生思考兴趣,提升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因素。

吴老师也提倡教师要学会等待,等待是一种教育理念,等待是一种教学策略,等待是一种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精心创设学习情境。

当然,情境的设计并不是简单的取悦学生的游戏,而是创设学生主体参与的一条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

同时,情境设计也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也要保证这一活动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正如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的:“要让孩子们重蹈人类思想发展中的那些关键步子。

而且仅仅是关键步子”。

在课堂上,也要注意渗透数学文化,如在《生活中的负数》这一课中,自然地引出数学文化史实:“对负数的认知,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一节好的数学课给予学生的绝不是单纯的数学知识,适时适度地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文化的发展,欣赏数学文化的智慧,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尊重、理解,是促进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策略。

听吴正宪老师上课的几点感悟

听吴正宪老师上课的几点感悟

因为 没 有去 熟 悉 学生 . 学 生课 堂 上会 配合 老师 吗 ? 然 而 随着 上课 了铃声 的响 起 。 一切 都 是那 么 的 井然 有 序 。 只 见吴 老 师 开 门见 山 、 干净利落 、 直 奔 主题 : “ 今 天 我们 在 原 来 学 的知 识 基 础 上 研 究 点 新 问 题 ” “ 研 究 什 么 问题 ” “ 行 走 中的 数 学 问 题 ” 。随 后 请 两 个 学 生 上 来 演示“ 同时 、 相对 、 相距 、 相 遇” , 并 请 同学 说 说 在 生
活 中还 会 遇 上 哪 些 同 样 的 问 题 , 其 他 同学 边 看 边 听 边 理 锵 。 吴老 师在 发 现 学 生 理解 出现 问 题 后 , 让学生 自 己选 择 . 要 求 利 用 画 图把 题 读 懂 , 吴老师 问学生 : “ 看
题, 通 过 一题 解 决 一 类 问题 , 重 视 过 程 与 结果 , 学 会 学 数学 . 让 学 生 养成 良好 的学 习 习 惯 。 听 了 吴 老 师 的课 .不 由想 到 了 新 一 轮 的课 程 改 革, 在课程标准中提出 : “ 数 学 课 程 应 致 力 于 实 现 义 务 教 育 阶 段 的培 养 目标 , 要 面向全体学生 . 适 应 学 生 个 性 发 展 的需 要 ,使 得 人 人 都 能 获 得 良好 的 数 学 教 育 , 不 同 的 人在 数 学 上 得 到 不 同 的 发展 。 吴 老 师 的课 正 是
问题 ; 在争论 区, 让 孩 子 们 自 己对 话 , 用 问题 、 用智慧 、 用数学思维 、 学习方式、 学 习 内容 获 得 良好 教 育 。 最 后
学 生 在 分享 学 习经 验 是 说 : “ 要 多 读 题 ,认 真 审 题 ; 做

【读书心得】 《听吴正宪老师评课》读后感

【读书心得】 《听吴正宪老师评课》读后感

精彩的师生互动评课---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有感这本书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学生参与进来评课,把评课的话语权也交给了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感受老师教学的风格、领略数学学习的魅力。

通读本书中吴老师和学生互动点评的文章,我感受让学生参与进来评课有以下优势:一、师生互动评课,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由于每个授课教师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不同,教学认识不同,有时教学设计难免顾此失彼,出现教学上的偏差,师生互动的评课方式可以直击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弥补课堂教学的缺失。

当然,这需要听课的老师有敏锐的洞察力、访谈问题要精准,直至问题要害,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吴老师评《认识圆柱》一课:上课时老师的圆柱教具全是高高瘦瘦的,下课后,吴老师举起两个圆柱,一个是又矮又胖的月饼盒,一个是又瘦又高的薯片筒,看着吴老师手上的两个不同的圆柱体,杨老师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上完课后的“轻松愉悦”,立刻被“如坐针毡”取代。

吴老师:谁告诉我,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生1:我知道了水立方是长方体,不是正方体。

生2:我知道了茶叶桶是圆柱体。

吴老师:(举起又高又瘦的薯片桶)这是什么形状?生:圆柱体。

吴老师:(举起又矮又胖的月饼盒)这是什么形状?生1:这个物体也是圆柱体吧。

生2:不是圆柱,圆柱又高又瘦,它太胖了。

生:对,太胖了,不是圆柱!……吴老师在听课中准确地发现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并通过课后互动式点评,将其传递给教师们。

评课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这样的评课不仅仅为了评价教学,更是为了引发教师主动地反思,进而自主地改变课堂教学设计,提升专业水平。

二、师生互动评课,暴露学生的疑问学透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环环相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确实能很顺利地掌握知识,可是一旦离开这样的此情此景,孩子们往往就会陷入思维的混沌,束手无策;甚至学习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也难以有机会提出,得不到大家的帮助。

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做到面对全体学生,一定要适时地“停一停”,让学生有个学习缓冲的过程,消化所学的知识所掌握的技能;“等一等”,让接受能力稍慢的学生把心中的疑惑提出来,大家帮忙解决,共同朝胜利的目标前进。

听课反思 听吴正宪老师《估算》有感

听课反思 听吴正宪老师《估算》有感

听课反思听吴正宪老师《估算》有感
听课反思听吴正宪老师《估算》有感
看过一点吴正宪老师的书,关于数学课堂的建议,与同事请教交流时也经常会听到他们对于吴正宪老师的关注和敬佩。

最近,搜了一个教学视频《估算》,想要听听网上的老师们是怎么来讲这一课的。

正巧搜到的是吴老师的视频。

于是我兴致勃勃的认真看完了45分钟的视频,没有一点快进,每字每句都认真听,生怕错过什么精彩的地方,于是45分钟的视频,我硬是花了一个半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才看完。

一节普通的数学课,我看着却不自觉的嘴角上扬了几次,我被吴正宪老师扎实的学识,精深的专业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所感动,心生敬意。

她就是我学习的榜样。

细细说来,让我感动敬佩的是吴老师身上的以下品质:精深的专业知识。

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用在教学中一样的道理。

听完吴正宪老师讲解的估算,再回过头来反思我讲过的这节课,真的是感觉自己讲的远远不够透彻。

在课堂的导入环节,吴老师是让学生根据以前的经验来提出问题,一一列举在黑板上。

然后通过一个生活中常见的购物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帮助视频中的人物解决问题,来解决前面大家提出的问题。

课堂中的例题,练习都是与生活联系的新颖的题目。

亲其师,信其道。

我们也许没有吴老师的气魄和魅力。

但也可以学习她的专业和态度,不断成长为理想中的样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吴正宪老师评课》读后感
提起吴正宪老师,由衷的钦佩,她是我国著名特级教师,在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培训时经常能听到专家们拿她的课做案例与大家分享,网上也经常能看到她的精彩讲座与课堂实录。

这次暑假有幸读了《听吴正宪老师讲课》一书,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精彩的点评,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给我们呈现了大量的精彩教学片断,并对这些教学片断进行了全面的归纳、分类、总结,做了独到的分析、品读和解读。

我一边读,一边思考,一遍遍的问自己“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一次次的后悔自己当初上这一课时没有用上这样的设计。

这本书也对评课的涵义和方法进行了深入地阐述。

吴正宪老师认为:评课不仅要研究教材教法,更要研究教育思想;不仅要研究教师的教,还要研究学生的学。

它应该成为促进教师交流、共享智慧的重要手段,以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执教能力和教学质量。

书中精彩的点评,“好吃又有营养”,读完这本书意犹未尽,就以下几点与大家分享。

一、设计有效地课堂活动。

读完《听吴正宪老师评课》第一辑,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要设计有效地课堂活动。

很多时候,我们过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总是机械的教给学生书本上已有的知识,却没有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教出来的效果也
许并不差,但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对《角的度量》一课,吴正宪老师评课前,先与授课老师进行交流,授课教师说了自己的困惑后,吴老师有针对性的进行了解惑。

如:如何渗透度量意识?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基本都是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当学生用眼睛直观比不出大小时,就要引入用量角器量了。

而吴老师没有直接让学生用量角器量,而是让学生借助学具袋中的大大小小的角帮忙,学生的答案自然不一,这时学生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统一角的单位。

一个简单的细节处理给学生提供了自主的空间,帮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感受到成功,享受到幸福。

二、要读懂学生,充分的信任学生。

读完《听吴正宪老师评课》第二辑,我深刻的体会到读懂学生的重要性。

教学是一门技术,但更是一门艺术。

我们可能准确的把握了教材的内容,但没有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问题,去主动提出问题。

简单的说我们忽视了交流。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简单的喊学生回答答案是什么,却忽视了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

没有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就很难擦出智慧的火花。

我们不能一味的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学生,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样才能“知道他的知道”。

三、教师适时的引导和鼓励会激发学生无限的创造力。

在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第三辑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真有才”与“好失落”——评丁凤良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这一课。

在这堂课里,丁老师对一学生的回答评价为“你的话不多,总是非常精要”。

学生听了以后感到“我真有才”。

对回答什么是直径的女生评价道“对称轴今后我们会学到”,学生听后“好失落”。

不同的鼓励和评价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

而在课堂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面对的是学生五彩斑斓的思考,我们应该认真倾听学生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并用心给予回应。

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这一点,当学生的回答与我们的思考不着边际的时候我们甚至说了重伤学生自尊的话。

读完这本书,我时刻提醒自己: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伤害是很难弥补的。

一句简单的鼓励,一个赞美的眼神都会传递给学生无限的活力。

【上一篇】《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读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