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一、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为此,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

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1.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2.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3.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4.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阐述如下:知识与技能1.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3年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3年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3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3年版)前言数学是基础学科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结合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实际情况,规定了数学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的要求。

一、课程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研究,应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性质、定理和公式,学会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提高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应通过数学研究,掌握基本的数学思考方法,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应认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数学的价值,形成积极的数学研究兴趣,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研究惯和合作精神。

二、课程内容2.1 数与代数数与代数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方程与不等式、函数。

2.2 空间与图形空间与图形包括: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图形与坐标、图形变换。

2.3 统计与概率统计与概率包括:统计、概率。

2.4 综合与应用综合与应用包括:应用题、实践活动、数学探究。

三、实施建议3.1 教学建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3.2 评价建议评价应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和激励作用。

3.3 教材建议教材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数学学科的特点,注重数学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应用性,同时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四、附录4.1 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具体要求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具体要求,包括对各个知识领域的详细描述,以及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2023版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

2023版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

2023版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引言2023版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是我国教育部制定的全面修订的数学课程大纲。

该标准的出台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本文将介绍该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一、课程目标2023版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打好数学基础,为高中阶段和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具体目标包括: 1. 培养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课程内容2023版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数与代数、函数与方程、几何与测量、统计与概率。

2.1 数与代数数与代数部分主要包括数的认识与运算、整数与分数、小数与百分数、有理数、实数、代数表达式和恒等变换等内容。

学生将学习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分数和小数的转化及运算等。

2.2 函数与方程函数与方程部分包括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像、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等内容。

学生将学习建立函数模型、解方程组的方法和技巧。

2.3 几何与测量几何与测量部分包括平面几何的性质、立体几何的性质、二次曲线的性质、坐标系和向量等内容。

学生将学习几何图形的性质、几何变换和测量技巧。

2.4 统计与概率统计与概率部分包括统计图表的制作与分析、数据的统计描述与分析以及基本概率论等内容。

学生将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以及统计和概率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三、教学方法2023版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主要包括: 1. 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探索和解决,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造性教学: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创新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技术支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计算机软件和多媒体教学等,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环境。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2023版新版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2023版新版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2023版新版首先,新课程标准在学习目标上进行了调整。

2024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新版多篇中将学生的数学学习目标从传统的知识记忆和计算能力扩充为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这样的调整使得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更能体现出数学的作用和意义。

其次,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重新规定。

新版多篇中将数学的应用场景和现实问题纳入到教学内容中,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中过于偏重理论和抽象的倾向。

新版多篇中,增加了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思维和方法,如统计与概率、函数与应用、数论与逻辑等内容。

这样的变化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新课程标准还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进行了调整。

新版多篇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倡导实践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学习的同时,强调了数学思维和方法的培养。

评价方面,新版多篇要求教师通过不同形式的评价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发现学生的潜力和特长,避免盲目强调知识的记忆和机械运算。

新版多篇的出台,无疑对数学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新课程标准的调整和优化,数学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促使教师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进行创新和改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总而言之,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2024版的新版多篇是针对当前社会需求和学生学习需求的一次创新和调整。

通过对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重新规定,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数学教育的发展和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4年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4年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4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4年版)1. 简介本标准是根据我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数学教育的发展需要,在深入总结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修订而成的。

本标准旨在指导和规范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提高数学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 课程目标2.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性质、定理和公式,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具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模拟、推理等方法探索数学问题,培养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认识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体验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养成积极学习数学的态度,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3. 课程内容3.1 数与代数包括:实数、代数式、方程(方程组)、不等式(不等式组)等。

3.2 空间与图形包括: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几何变换等。

3.3 统计与概率包括:统计量、概率、随机现象等。

3.4 综合与应用包括:数学阅读、数学写作、数学建模、数学探究等。

4. 课程实施4.1 教学建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体差异,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4.2 评价建议评价应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采用多元化、过程性的评价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4.3 教材编写与使用建议教材应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有力支持。

5. 课程展望本标准实施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适时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我国义务教育数学教育的发展需要。

同时,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

2024版义务教育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2024版义务教育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2024版义务教育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了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特制定2024版义务教育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初中阶段必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性质、定理和公式,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认识数学在科学技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4. 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课程内容1. 数与代数:包括实数、代数式、方程(组)、不等式(组)等内容。

2. 几何:包括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内容。

3. 统计与概率:包括统计、概率等内容。

4. 综合与应用:包括数学阅读、数学写作、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内容。

实施建议1. 教学建议: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 评价建议:应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等功能,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3. 教材建议:教材应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数学知识的体系性、逻辑性和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4. 教学资源建议:学校和教师应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5. 学业负担建议:教师应控制学生的课业负担,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课例式解读初中数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课例式解读初中数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课例式解读初中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是教育部发布的一项重要文件,从课程设置、内容要求、教学要求等多个方面对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细致规划。

数学作为义务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在新的课程标准中也有着详细的教学要求。

本文将针对初中数学的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并结合具体的课例进行分析,以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的课程标准。

一、课程设置根据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数学的课程设置包括数学的基本概念、数与代数、函数与方程、几何与测量、统计与概率等五个部分。

在这些部分中,数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包括整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等;数与代数则是帮助学生掌握数的性质和运算法则;函数与方程则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和运用函数的概念,以及解一元一次方程和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几何与测量则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和图形测量能力;统计与概率则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统计和概率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因此,根据这些课程设置,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基本概念、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要求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初中数学的内容要求主要包括数学的基本概念、数与代数、函数与方程、几何与测量、统计与概率等方面。

在这些方面中,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数学的基本概念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数的性质、数的表示、数的运算等基本概念;在数与代数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掌握数的性质、有关数的性质、分式运算等;在函数与方程部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函数的概念、初步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在几何与测量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空间直观和几何图形测量能力;在统计与概率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统计和概率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因此,根据这些内容要求,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要求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初中数学的教学要求主要包括数学的基本概念、数与代数、函数与方程、几何与测量、统计与概率等方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修订变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修订变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修订变化一、主要变化(一)关于课程方案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

全面落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

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九年9522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课程设置。

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一体化设计。

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

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

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

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对培训、教科研提出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

(二)关于课程标准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

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

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

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

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

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变化与解读

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变化与解读

专业素养提升
鼓励数学教师持续学习,提高专业素养,以更 好地适应和推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课程管理与监督机制的完善
加强课程实施监管
通过定期检查和评估,确保课程实施的 质量和效果。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全面的课程评价体系,对课 程实施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
强化教师培训和指导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确保课程实施的顺利进行。
02
知识点调整
对于一些过时或重复的知识点,新课标进 行了适当的删减和调整,使课程内容更加 精简和高效。
03
知识点整合
新课标还对一些相关知识点进行了整合和 优化,形成了更加完整和系统的数学知识 体系。
跨学科融合与应用
01 课程内容融合
数学与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等融合, 形成跨学科课程内容。
03 课程内容创新
个性化教学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 好地满足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多样化
引入信息技术
利用数字化工具和平台,创新教 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实践操作
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通过实际 操作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倡导合作学习
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 进知识的共享与深化。
强调逻辑推理
新版课标加强了对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通过推理证明等 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严密性和论证能力。
强调数学建模
新版课标强调数学建模的重要性,通过建模活动,让学生 体验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点更新与调整
01
新增知识点
2022版新课标在原有基础上,新增了一些 重要的数学知识点,以适应现代社会和科 技发展的需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4年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4年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4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4年版)前言本课程标准是根据我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以及《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结合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的。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接受义务教育的各个年级的学生。

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态度,认识数学在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内容第一部分:数与代数1. 数的认识:整数、分数、小数、负数、零的概念及其运算。

2. 代数表达式: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函数的概念及解法。

3. 数学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数和代数知识进行表达和计算。

第二部分:几何1. 平面几何: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及性质,三角形、四边形、圆的性质及运算。

2. 空间几何:立体图形的性质及分类,柱体、球体、锥体的体积和表面积计算。

3. 几何直观:利用图形表示和解决数学问题。

第三部分:统计与概率1. 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掌握图表的绘制方法。

2. 概率:事件的分类,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概率的估计。

第四部分:综合与应用1. 数学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跨学科的综合问题。

2. 数学建模: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实施建议1.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附录本课程标准附录部分包括:教师专业标准、学生学习评价标准、教学参考案例等。

2023年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整理】

2023年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整理】

2023年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整理】
1. 前言
本文件旨在整理2023年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以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2. 课程标准概述
2.1 课程性质
初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数学基础,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课程目标
通过初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3 课程内容
初中数学课程内容包括:数与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应用。

3. 教学建议
3.1 教学方法
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2 教学资源
教师应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如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等,提高教学效果。

3.3 评价方式
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4. 学习建议
4.1 学习方法
学生应采用主动学习的方法,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探究问题。

4.2 学习资源
学生应合理利用学习资源,如图书馆、网络资源等,提高学习效果。

4.3 学习计划
学生应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确保每个学习阶段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5. 总结
2023年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数学学习框架。

教师和学生应共同努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有效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全面提高数学素养。

2024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解读

2024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解读大家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等方面都有明显变化,明确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了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课程理念,确定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是课程修订的重要理念,在这一理念下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和具体内容都有调整。

为体现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根据课程内容结构化整合的理念,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由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组成。

根据学段目标的要求,四个学习领域的内容按学段逐步递进,不同学段主题有所不同。

每个领域的课程内容按“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个方面呈现。

数与代数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新课标把“数与代数”原有的六个主题: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式与方程、正反比例,调整为“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主题。

学段之间的内容相互关联,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螺旋上升,构成相对系统的知识结构。

“数与运算”包括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

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的运算重点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数与运算之间有密切的关联。

学生经历由数量到数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经历算理和算法的探索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初步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数量关系”主要是用符号(包括数)或含有符号的式子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或规律。

学生经历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的意义,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模型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

将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了初中学习,常见的量移到了综合与实践领域,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统称为数与运算,加强了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还增加并单列了“数量关系”这一知识子领域,其中包含探索规律、式、正比例。

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

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课程新的变化趋势
第二学段: 主题活动1年、月、日的秘密:知道24小时,年、月、日,四季 主题活动2曹冲称象的故事:认识克、干克、吨,等量与等量相等 主题活动3寻找宝藏:进一步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主题活动4度量衡的故事 感悟人为规定的量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度长度单位"尺”:一尺约合23.1厘米。按十进丈、引。 《孔子家语》说:“布手知尺,布指知时量容量单位“升”:一升为两手所棒。按十进斗、斜。 衡重量单位“铢”:一铁为0.65克,起于黍,百黍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 四钧为一石。
第三部分
小学数学课程新的 变化趋势
小学数学课程新的变化趋势
(一)教学内容上总的修订方向
四个领域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四个强调
数与代数:强调整体性和一致性,将负数、方程、反比例等内容移到了初中进行教学。 图形与几何:强调几何直观意识的培养,增加尺规作图的内容。 统计与概率:强调统计量,把百分数作为统计量进行教学。 综合与实践:强调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加强数学教学与生活、传统文化的联系
课程标准修订的总体方向与原则
(五)加强了学段衔接。
注重“幼小衔接”,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结合 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特征,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更好体现学习的连 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的学科和学习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课程标准修订的总体方向与原则
(三)完善了课程内容结构
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精选和设计课程内容,设置“跨科主题”学习活动,占本学科总课时的10%, 强化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增强了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性质是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学生通过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掌握适应现代生活及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愿,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核心素养。

课程理念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 余确立核心素养导向课程目标。

2. 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

3. 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

4. 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

5. 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融合。

课程目标方面,数学课程目标的确定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三会:
1.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2.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3.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此外,课程标准还规定了各个学段的目标、内容、实施建议等,对教学、评价、教材编写等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具体可以查阅国家教育部发布的《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变化与解读

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变化与解读

小学数学课程新的变化趋势
统计与概率:百分数(与统计的密切联系) 是把百分数移到统计单元,这和当初把平均数移到统计,而不把平均数这一数学内容仅仅看 作加法和除法的运算相似, 百分数的本质:倍数关系的表达, 相对稳定的表达:用到百分数的表达有饮料中果汁的含量税率、利息、折扣, 相对随机的表达:罚篮命中率,下雨概率,经济增长, 百分数决策:根据一年中空气优良所占的百分比,作出相关决策。 百分数作为标准:四年级学生跳绳的标准75%,这些都反应了百分数的统计功能。
小学数学课程新的变化趋势
(2)用符号表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关系、规律 性质:2n是偶数,其中n表示正整数: 关系:b=a+30小明的爸爸比小明大30岁,如果小明岁时、爸爸b岁,就可以得到 上面的表达式; 规律:s=60t一辆汽车以平均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如果t小时后行驶了s公里, 就可以得到上面的表达式,
运用了数学的思维去观察,思考与表达。
03 学生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 04 对于数学教育具有一致性,具有发展性,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都会贯穿
始终。
数学核心素养理念的解读
(三)数学核 心素养的内 涵—“三会”
01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01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01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主题一:数与运算 (1)自然数的认识 两匹马、两粒米→□□→2,自然数的发展历程由数量到图形,再到数字,自然数在形式上是 去掉数量的名词,用符号表示数;在实质上舍去事物的背景,使得数具有了一般性,重点培 养建立数感、符号意识等数学核心素养,这样的学习过程体现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由两 匹马、两粒米→□□,这是由感性具体→感性一般,属于简约阶段,再由□□→2,这是由感性 一般→理性具体,属于符号阶段,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感悟到数是一种符号表达,是对数 量的抽象。

2022年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

2022年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

2022年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一、主要变化(一)关于课程方案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

全面落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

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九年9522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课程设置。

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一体化设计。

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

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

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

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对培训、教科研提出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

(二)关于课程标准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

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

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

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

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前言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

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基本理念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6.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二、设计思路(一) 关于学段为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整体性,《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二) 关于目标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标准》中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知识技能目标了解(认识) 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

理解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灵活运用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

过程性目标经历(感受) 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

体验(体会) 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

探索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三) 关于学习内容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

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统计观念主要表现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为了体现数学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标准》在内容标准中仅规定了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教材编者及各地区、学校,特别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实施因材施教。

同时,《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 教材可以有多种编排方式。

(四) 关于实施建议《标准》针对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提出了建议,供有关人员参考,以保证《标准》的顺利实施。

为了解释与说明相应的课程目标或课程实施建议,《标准》还提供了一些案例,供参考。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阐述如下:知识与技能●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解决问题●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

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学段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本部分分别阐述各个学段中"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标准。

"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