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可编辑修改word版)

合集下载

肩周炎的诊断和康复训练

肩周炎的诊断和康复训练

关节活动度恢复训练
关节松动术
通过专业医师的手法操作,对肩关节 进行被动活动,以改善关节活动度。
拉伸运动
患者主动进行肩部的拉伸运动,如爬 墙、画圈等,以缓解疼痛和增加关节 活动范围。
肌肉力量增强训练
等长收缩训练
在无痛范围内,进行肩周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如手持哑铃进行肩部外展、内收 等动作。
等张收缩训练
鉴别诊断
在诊断肩周炎时,需与颈椎病、肩袖损伤、肩关节结核等疾病进行鉴别。这些疾病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影像 学特征,需仔细区分。
03
康复训练原则与策略
早期康复介入重要性
减轻疼痛
早期康复介入可以有效减 轻肩周炎患者的疼痛,防 止炎症进一步发展。
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通过早期康复锻炼,可以 改善关节活动度,增强肌 肉力量,有助于关节功能 的恢复。
地域差异
不同地域的肩周炎发病率存在差异,可能与 气候、环境等因素有关。
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
01
02
03
疼痛
肩周炎患者常出现肩关节 疼痛,严重时可能影响睡 眠和日常生活。
活动受限
肩周炎导致肩关节活动受 限,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 活质量。
心理影响
长期的疼痛和活动受限可 能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 郁等心理问题。
功能受限时应对策略
肩部功能锻炼
进行针对性的肩部功能锻炼,如爬墙练习、体后拉手等,以改善肩 部功能。
辅助器具使用
如使用肩部支具或吊带等,以减轻肩部负担和改善姿势。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肩周炎患者,如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关节镜 手术或开放手术等。
06
患者教育与家庭护理指导
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培养
发病原因

肩周炎诊疗规范(参考模板)

肩周炎诊疗规范(参考模板)

肩关节周围炎诊疗常规一、概述肘关节周围炎肩凝症又称五十肩、冻结肩、漏肩风、肩痹,属于西医学肩关节周围炎,是以肩长期固定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中医认为其发病主要为年老体衰,肝肾不足、气血虚损,筋骨失于濡养,加之长期劳累,又因肩部露卧受凉,寒凝筋膜而致。

日久则筋脉粘连,不能活动。

故气血虚损,血不荣筋为内因,风寒湿邪侵袭为外因。

二、临床表现1、有肩部外伤、劳损或感受风寒湿邪的病史。

2、肩部疼痛:初期常感肩部疼痛,疼痛可急性发作,多数呈慢性,常因天气变化和劳累后诱发。

后期逐渐加重,昼轻夜重,夜不能寐。

3、功能障碍: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功能明显受限。

早期功能障碍多因疼痛所致,后期则因肩关节广泛粘连所致。

尤以外展、内旋及后伸功能受限为甚。

特别是当肩关节外展时,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三、检查1、压痛点:本病在肩关节周围可找到相应的压痛点。

2、肩关节的功能检查:先作主动活动,再作被动活动,以作比较。

3、X线检查:一般无异常改变。

后期可出现骨质疏松、冈上肌腱钙化、大节结处有密度增高的阴影、关节间隙变窄或增宽等现象。

四、诊断要点根据发病年龄及典型症状,一般不难做出诊断。

肩关节平片检查一般无异常。

五、治疗治疗原则:松解粘连、滑利关节、缓解疼痛。

1、推拿:肩井、肩髃、肩内陵、秉风、天宗、肩贞、曲池、手三里、合谷及肩部阿是穴。

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

2、针灸:主穴:肩前、肩髎、肩髃、臑俞、外关、合谷。

配穴:若风寒重可加用风门、风池穴;若湿重,可加用曲池、阴陵泉穴或采用平衡针疗法;若有瘀滞可加用肩贞、阳陵泉、条口穴。

每日取一定腧穴电针,选择波形,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3、艾灸:患者腰部艾灸,每次20-30分钟,每日一次。

4、拔罐:辨证取穴,每穴5分钟,每日一次。

5、理疗:冲击波、超短波、场效应治疗仪。

六、疗效评定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显效:肩部疼痛基本消失,肩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有效(好转):肩部疼痛减轻,肩关节功能有所改善,但仍有活动受限;无效:症状与体征均无改善;。

完整版)肩周炎诊疗方案

完整版)肩周炎诊疗方案

完整版)肩周炎诊疗方案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退行性变和无菌性炎症的疾病,也称为肩周炎、冻结肩、五十肩、漏肩风等。

该病多在50岁左右发病,女性多于男性,单侧多见。

中医认为,该病多由于年老体弱、肝肾亏损、气血虚衰、筋脉失于濡养、兼慢性劳损、风寒湿邪侵袭等因素导致。

临床表现包括初期(疼痛期)和中后期(粘连期)两个阶段。

初期主要表现为肩部持续性疼痛,疼痛的程度和性质有很大差异。

疼痛多局限于肩部前外侧,常涉及肩胛区及上臂。

活动时疼痛加重,尤以夜间为甚。

中后期肩部疼痛逐渐缓解,各方向活动度均比正常减小,呈“冻结状态”,严重者盂肱关节活动完全消失,只有肩胛胸壁关节的活动。

此期持续时间较长,通常为2-3个月。

专科检查方面,初期肩部外观正常,局部压痛点多位于结节间沟、喙突、肩峰下滑囊或者三角肌附着处,肩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外展内旋受限最为显著。

中后期压痛轻微,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度均比正常减小,尤以外展上举和内旋后伸为著,严重者盂肱关节活动完全消失,病程长者肩部肌肉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废用性萎缩。

该病的诊断依据包括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多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为慢性发病、肩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辨证分型包括风寒湿痹型、气血两虚型、肝肾亏损型和筋骨损伤型。

鉴别诊断需要与肩峰下滑囊炎和肱二头肌肌腱炎相鉴别。

肩袖肌腱炎是一种疼痛主要集中在肩胛骨上方的疾病,疼痛范围在肩关节外展60°-120°之间。

而肩周炎则是一种广泛的肩关节周围炎症,其特点是整个肩关节周围都疼痛,后期肩关节的各个方向的功能活动都受到限制。

治疗方案如下:一、推拿治疗1.治则:对于初期的肩袖肌腱炎病人,应该使用轻柔的手法,加快血液和淋巴的循环,促进无菌性炎症的消散和消失。

对于后期的肩袖肌腱炎病人,应该多使用重手法,松解粘连,滑利关节,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

肩周炎诊疗指南

肩周炎诊疗指南

肩关节周围炎概述】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以发生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肌肉、肌腱、筋膜、滑囊、关节囊等)的无菌性炎症为病理基础,表现为肩部疼痛和肩关节运动功能障碍症候群的一种疾病。

【诊断要点】1. 症状(1)疼痛:肩部疼痛多呈弥散性,可向颈、背、臂、手放散,夜间或肩部活动时疼痛加重。

(2)活动受限:表现为穿衣、梳头、系裤、摸背等日常生活活动困难。

3. 体征(1)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表现肩关节各向的主动、被动活动范围减少,通常以前屈上举、外展、外旋、后伸及后伸内旋屈肘活动的受限为著。

(2)压痛:肱骨大结节、胲骨结节间沟、肩峰下缘突、肱二头肌腱附着处、大小圆肌及肩胛骨外侧缘等压痛。

(3)肌肉痉挛:可触及斜方肌、菱形肌、提肩胛肌等的痉挛及压痛。

(4)肌肉萎缩肌力减弱:在后期,肩周肌肉萎缩以肱二头肌、三角肌为著。

【康复治疗】原则:急性期消炎止痛,慢性期松解粘连改善功能。

1.物理治疗目的:改善血液循环及营养代谢,促进充血的消散、水肿的吸收,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松解粘连,改善功能。

(1)电疗法高频电疗法可酌情选用超短波、短波、微波、毫米波等,急性期宜无热量,慢性期宜微热量,但不宜久用。

其中超短波疗法较为常用,具体方法为:超短波治疗仪,中号电极两个,患肩对置;急性期采用无热量,15min/ 次,1 次/山慢性期采用微热量,15? 20min,15? 20 次为一疗程。

低中频电疗法:可酌情选用低频温热电、低频调制的中频电、干扰电等相应处方或治疗参数的电疗。

其中低频调制中频电疗法较为常用。

急性期与超短波疗法配合,慢性期与各种热疗配合效果更好。

(2)光疗法:主要采用紫外线局部照射疗法,用于急性期。

具体方法为: 中波或短波紫外线治疗仪,患侧肩关节,分前、后、侧3 区照射,红斑量,每日一区,6 次为一疗程,可与超短波配合。

(3)超声波疗法:用于慢性期。

具体方法为:800kHz或1000kHz 的超声波治疗仪,直径 2 或5cm 的声头,在患肩以3cm/s 左右的速度移动(也可移动和痛点固定结合,每痛点固定10? 30s,旦不能固定于骨突处),8? 12min/次(根据面积大小而定),1次/d, 15 ? 20次为一疗程,多用于肩关节粘连。

肩周炎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标准

肩周炎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标准

肩周炎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标准
肩周炎的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标准如下:
中医诊断标准:
1. 呈慢性发病,大多无外伤史,少数可由轻微外伤诱发,表现出逐渐加重的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

2. 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

3. 肩关节造影有肩关节囊收缩、关节囊下部皱褶消失的表现,后期可出现严重骨质疏松改变。

中医辨证分型:
1. 风寒湿型:肩部串痛、沉重或肩部疼痛剧烈,痛有定处;肩部疼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寒恶风,昼轻夜重。

2. 瘀滞型:肩部疼痛,局部肿胀,疼痛拒按,痛以夜间为甚。

3. 气血虚型: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肩部疼痛,伴肢体麻木、颤动。

头晕目眩,面色恍白,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

4. 肝肾虚型:病程较长,肩部疼痛绵绵,遇劳加重;肩部疼痛僵硬,肌肉瘦削,腰膝酸软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

气短懒言,四肢乏力,舌咽干燥;头晕眼花,不胜劳倦,伴有眩晕耳鸣等。

请注意,以上诊断标准并非绝对,具体的诊断及治疗应结合专业医生意见进行。

如有任何持续的疼痛或不适,请及时寻求医疗帮助。

肩周炎症状诊断疗效标准

肩周炎症状诊断疗效标准

肩周炎症状诊断疗效标准本标准给出了肩周炎各期的临床症状、体征、辨证论治、手法治疗、功能锻炼、预防调摄及疗效评定的指南。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中西医结合骨伤科。

中医推拿科、康复科可参考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 XXXXX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675卜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ZY/T001-94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诊断与鉴别诊断3.1 病理分期及诊断要点参照《肩关节周围炎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特点》制定。

3.1-1 急性期临床症状和体征:起病急骤,疼痛剧烈,肌肉痉挛,关节活动受限。

夜间痛剧,压痛范围广泛,喙突、喙肱韧带、肩峰下、冈上肌、肱二头肌长头腱、四边孔等部位均可出现压痛。

X线检查一般阴性。

急性期可持续2~3周。

3.1.2慢性期临床症状和体征:疼痛相对减轻,但压痛仍较广泛,关节功能受限发展到关节挛障碍,此时关节僵硬,梳头、穿衣、举臂托物均感动作困难。

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呈冻结状态。

关节造影可55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第四届第二次学术大会论文汇编见腔内压力增高,容量减少至5~15ml(正常人20,--30mi),肩胛下肌下滑囊闭锁,关节容积缩小,腔内可见纤维条索及漂浮碎屑。

本期可持续数月乃至一年以上。

3.I.3功能恢复期:盂肱关节、肩周滑囊、腱鞘的炎症逐渐吸收,血供恢复正常,粘连吸收,关节容积逐渐恢复正常,在运动功能逐步恢复过程中,肌肉的血供及神经营养功能得到改善,大多数患者肩关节功能可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

3.2鉴别诊断:本病须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喙突炎、冈上肌腱炎和冈上肌腱钙化、肩峰下滑囊炎或三角肌下滑囊炎、肩撞击综合症、颈椎病、胸廓出口综合症等疾病相鉴别。

(2024年)(完整word版)肩周炎教案

(2024年)(完整word版)肩周炎教案
保持正确姿势
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长时间 伏案工作、低头玩手机等。
注意肩部保暖
避免肩部受凉,可以使用围巾、披肩 等保暖物品。
2024/3/26
避免过度用力
避免使用患侧手臂过度用力,如提重 物、举高手臂等。
合理安排休息
适当休息和放松肩部肌肉,避免过度 劳累。
23
06
心理干预在肩周炎治 疗中的作用
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等药物以减 轻疼痛和炎症。
注射治疗
在严重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注射糖皮质 激素以减轻炎症。
2024/3/26
物理治疗
如热敷、冷敷、电疗等,有助于缓解疼痛和 肌肉紧张。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且长期不愈的肩周炎,可能需要手 术治疗以恢复关节功能。
19
05
康复训练与功能恢复 指导
通过改变患者对肩周炎的认知和应对方式,减轻焦虑和压力。
放松训练
如渐进性肌肉松弛训练,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
心理教育
向患者提供关于肩周炎的知识和心理调适技巧,增强患者的自我 管理能力。
26
提高患者依从性方法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医生应与患者建立信任,充分沟通,了解 患者的需求和顾虑。
02
肩周炎与免疫系统的关 系及免疫治疗的研究进 展
03
04
肩周炎的遗传学和基因 组学研究进展
肩周炎的流行病学和公 共卫生研究进展
30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个性化治疗将成为肩周炎治疗的重要 方向,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治疗方案
智能化医疗技术将在肩周炎的诊断和 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人 工智能辅助诊断、远程医疗等

肩周炎诊断标准样本

肩周炎诊断标准样本

肩周炎诊断原则肩周炎,全称为肩关节周边炎,发病年龄大多40岁以上,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且多见于体力劳动者。

由于50岁左右人易患此病,因此本病又称为五十肩。

肩周炎祖国医学称之为“漏肩风”、“冻结肩”、“五十肩”等,是以肩关节疼痛为主,先呈阵发性酸痛,继之发生运动障碍一种常用病、多发病。

患有肩周炎患者,自觉有冷气进入肩部,也有患者感觉有凉气从肩关节内部向外冒出,故又称“漏肩风”。

其病变特点是广泛,即疼痛广泛、功能受限广泛、压痛广泛。

一、临床体现⑴肩部疼痛:起初时肩部呈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后来疼痛逐渐加剧或顿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特别是肘部)扩散,当肩部偶尔受到碰撞或牵拉时,常可引起扯破样剧痛,肩痛昼轻夜重为本病一大特点,多数患者常诉说后半夜痛醒,不能成寐,特别不能向患侧侧卧,此种状况因血虚而致者更为明显;若因受寒而致痛者,则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

⑵活动受限:肩关节向各方向活动均可受限,以外展、上举、内外旋更为明显,随着病情进展,由于长期废用引起关节囊及肩周软组织粘连,肌力逐渐下降,加上喙肱韧带固定于缩短内旋位等因素,使肩关节各方向积极和被动活动均受限,当肩关节外展时浮现典型“扛肩”现象,特别是梳头、穿衣、洗脸、叉腰等动作均难以完毕,严重时肘关节功能也可受影响,屈肘时手不能摸到同侧肩部,特别在手臂后伸时不能完毕屈肘动作。

⑶怕冷:患肩怕冷,不少患者长年用棉垫包肩,虽然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风。

⑷压痛:多数患者在肩关节周边可触到明显压痛点,压痛点多在肱二头肌长头腱沟。

肩峰下滑囊、喙突、冈上肌附着点等处。

⑸痉挛与萎缩:三角肌、冈上肌等肩周边肌肉初期可浮现痉挛,晚期可发生废用性肌萎缩,浮现肩峰突起,上举不便,后弯不利等典型症状,此时疼痛症状反而减轻。

三角肌有轻度萎缩,斜方肌痉挛。

岗上肌腱、肱二头肌长、短头肌腱及三角肌前、后缘均可有明显压痛。

肩关节以外展、外旋、后伸受限最明显,少数人内收、内旋亦受限,但前屈受限较少。

肩周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肩周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04
手术治疗方法
Chapter
手术适应症与禁忌症
手术适应症 肩周炎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经过3-6个月非手术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
手术适应症与禁忌症
存在明显的肩关节结构异常或损伤。 手术禁忌症
全身状况不允许手术,如严重的心肺疾病、凝血功能障碍等。
手术适应症与禁忌症
01
局部存在感染或炎症未得到控制 。
手术前后注意事项
术前准备
完善相关检查,评估手术风险;术前 禁食、禁饮;备皮、备血等。
术后护理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换药;遵医 嘱进行康复训练,逐步恢复肩关节功 能;定期随访复查。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鼓励患者早期活动,使用抗凝药 物预防血栓形成。
术中仔细操作,避免损伤神经; 术后密切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必要时进行营养神经治疗。
THANKS
感谢观看
06
预防策略与措施
Chapter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保持正确的睡眠姿势
避免侧卧时压迫患侧肩部,可使用特制的枕头来保持肩部处于舒 适的位置。
注意肩部保暖
避免肩部受凉,尤其是在空调房间或冬季,可穿着保暖衣物或使用 护肩。
避免过度使用肩部
避免长时间提重物、过度运动或重复使用肩部,以减轻肩部负担。
加强肩部肌肉锻炼
肌力评估
采用徒手肌力检查法或等速肌力 测试等方法,评估肩部周围肌肉 的肌力恢复情况。
01 02 03 04
肩关节活动度
通过测量肩关节前屈、后伸、外 展、内旋和外旋等活动范围,评 估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日常生活能力
观察患者完成梳头、穿衣、洗脸 等日常生活动作的能力,以评估 康复效果。
个性化康复计划制定

肩周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肩周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02 诊断方法与标准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疼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加重或缓解因素 等。
体格检查
观察患者肩部形态,检查肩部活动度、肌肉力量及压痛等。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可排除骨折、脱位等病变,观察肩关节间隙及骨质情况。
MRI检查
更详细地显示肩关节软组织病变,如肌腱炎、滑囊炎等。
实验室检查
预防措施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减少手术 创伤,术后早期进行康复训练等。
处理方法
针对不同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治疗措 施,如抗感染治疗、止血处理、神 经营养支持、物理疗法等。
05 中医特色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原理及操作要点
针灸治疗原理
手法
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舒筋活络 ,达到治疗肩周炎的目的。
运用提插、捻转等手法,使针感传至 肩部,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 一次。
自我按摩
学习自我按摩技巧,定期进行肩部按摩以缓 解肌肉紧张。
D
04 手术治疗方案
手术适应症与禁忌症
手术适应症 肩周炎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经过3-6个月非手术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
手术适应症与禁忌症
• 存在明显的肩关节僵硬、肌肉萎缩或关节囊挛缩。
手术适应症与禁忌症
01
手术禁忌症
02
肩周炎的诊断和治疗 方案
汇报人:XX 2024-01-23
目录
• 肩周炎概述 • 诊断方法与标准 • 非手术治疗方案 • 手术治疗方案 • 中医特色治疗方法 • 预防与康复指导
01 肩周炎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肩周炎是一种肩关节周围软组织 无菌性炎症,导致关节活动受限 和疼痛。

(完整版)肩周炎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

(完整版)肩周炎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

(完整版)肩周炎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肩周炎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肩周炎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1.诊断标准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1)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多于男,右肩多于左肩,多为慢性发病。

(2)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被痛醒,但较少肿胀;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甚则肩臂肌肉萎缩。

查体:肩峰下广泛压痛,肩关节外展上举、外旋、后伸、后背上抬动作受限,不能做脱衣、梳头、洗脸等动作。

(3)有慢性劳损、感受风寒或外伤史。

(4)X线摄片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2 治疗方法2.1 针刺患者取坐位,先用28号1.5寸毫针针刺靳氏肩三针(肩、肩前、后各约2寸)相应穴位,针以泻法为主。

先针肩穴,针刺前先用拇指重按此穴,使患者肩部有明显的酸、麻、胀、痛感,局部常规消毒后,将毫针向肩关节方向刺入,以肩关节周围或向下有麻胀感为度;余两穴针刺方法相同。

再根据症状配穴,肩内侧痛配尺泽、曲泽;肩前侧痛配手三里、足三里,肩外侧痛配外关、阳陵泉;肩后侧痛配后溪、天宗;肩臂肌肉萎缩配血海、三阴交。

诸穴留针30min,留针时肩三针及局部穴位运用电针(疏密波)。

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间隔5天。

2.2 穴位注射患者取坐位,医者先采用、按、揉等手法放松肩部肌肉,主要放松肩关节周围及三角肌,约3~5min。

然后对肩井、肩、肩、曲池、手三里、合谷、天宗等穴进行点按,以酸胀为度,每穴约1min。

再用弹拨法针对粘连点,进行弹拨,弹拨后轻轻按摩肌肉,以缓解疼痛。

接着医者立于患者侧后方,采用前弓后箭步,双手紧紧夹持住肩关节,用运肩法前后运动肩关节。

运用摇肩法活动肩关节数圈,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对肩周炎后期粘连较重者使用扳法:(1)上方扳法:医者站于患者侧前方,双手握住患者前臂远端,缓缓向上拔起;(2)内侧扳法:医者站于患者后方,患肢搭另一肩,医者固定其搭肩手,一手托其肘部,用力向上推之;(3)外侧扳法:医者站于患者后方,以右侧为例,左手肘点压其肩井穴,右手握患者二、三、四指,将患肢向上抬起的同时,左肘用力下压;(4)后伸扳法:以右侧为例,医者立于患者左侧方,将患肢背伸,右手拉患者右手,向左牵拉的同时,并上抬旋转患肩,左手托其左肩,以防患者由于疼痛发生摔伤。

肩周炎的诊断标准

肩周炎的诊断标准

肩周炎的诊断标准
一、病史询问
1.疼痛:肩部疼痛是肩周炎的主要症状之一。

疼痛可能逐渐加重,影响患者
的日常生活,如睡觉、穿衣、梳头等。

疼痛可能放射至颈部、手臂及肘部。

2.僵硬:肩部僵硬是肩周炎的另一个主要症状。

患者可能会感到肩关节活动
受限,难以完成日常动作,如抬臂、旋转肩膀等。

3.肌肉无力: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肩部肌肉无力的症状,导致
肩部活动能力进一步下降。

4.肩部外伤史:如肩部骨折、脱位等,这些外伤可能导致肩周炎的发生。

5.其他疾病史: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这些疾病可能会增加肩周炎的风
险。

二、身体检查
1.观察肩部外观:观察患者的肩部是否有肿胀、畸形、肌肉萎缩等情况。

2.触诊:医生可以通过触诊来检查肩部是否有压痛点,以及肌肉是否有紧张
和痉挛。

3.活动度检查:医生可以通过活动度检查来评估患者的肩关节活动范围,以
及是否有僵硬或疼痛。

4.神经检查:医生可以通过神经检查来评估是否有神经受损,如臂丛神经损
伤等。

三、辅助检查
1.X线检查:X线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肩部是否有骨折、脱位或其他骨骼病
变。

2.核磁共振成像(MRI):MRI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肩部软组织的病变情况,
如肌肉、韧带等。

3.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全身状况,如血糖、甲状腺
激素等。

这些指标可能与肩周炎的发生有关。

肩周炎诊断及治疗

肩周炎诊断及治疗
(一)肱二头肌长头腱固定或移位术:
(二)喙肱韧带切断术:
编辑版ppt
15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恢复正 常。
2.好转:肩部疼痛基本消失,肩关节活动基 本恢复正常。
3.有效:肩部疼痛有所减轻,肩关节活动有 所改善。
4.无效: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无改善。
编辑版ppt
16
谢 谢
2.气血两虚
治法:益气通络,调和营卫。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3.肝肾亏损
治法:益肝肾,温经络。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4.筋骨损伤
治法:舒筋通络,活血祛瘀。方药:十三太保方加减。
二、手法治疗:按摩
三、针灸
四、外敷药物 膏药等
编辑版ppt
13
西医治疗
一、非手术疗法:
(一)药物治疗:口服水杨酸制剂或其他消炎止痛药,常 和其它方法配合使用。妙纳、芬必得、塞来昔布。
血虚损,筋骨失于濡养,加之长期劳累, 又因肩部露卧受凉,寒凝筋膜而致。日久 则筋脉粘连,不能活动。故气血虚损,血 不荣筋为内因,风寒湿邪侵袭为外因。
编辑版ppt
3
诱发因素
1.制动 2.肩关节内在病变 3.临近部位的疾患 4.神经系统疾病 5.内分泌系统疾病 6.免疫功能方面的改变 7.姿势失调 8.心里因素
编辑版ppt
17
编辑版ppt
9
3.恢复期
又称末期,解冻期或功能恢复期,持续 时间为5-26个月。改期不仅疼痛逐渐减弱, 而且随着日常劳动和各种治疗措施的进行, 肩关节的活动范围逐渐增加,粘连、挛缩 逐渐消除,大多数可以恢复的正常会接近 正常。肌肉萎缩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虽 然肩周炎是自限性疾病但总的病程可达 12-42月。

肩周炎诊断标准

肩周炎诊断标准

肩周炎诊断标准
肩周炎是一种常见的肩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肩关节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碍。

正确的诊断对于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肩周炎的诊断标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临床症状。

1.肩关节疼痛,特别是在活动或静止时疼痛加重;
2.肩关节活动受限,包括上举、外展、内收等动作受限;
3.肩关节僵硬,尤其是早晨起床时僵硬感明显;
4.肩关节功能障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二、体格检查。

1.肩关节活动度受限,特别是外展和内收;
2.肩关节压痛点,患者在特定部位明显疼痛;
3.肌力检查,肩部肌肉力量减弱;
4.特殊试验,如肩关节牵引试验、肩关节压缩试验等。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可发现肩关节骨质增生、骨刺等异常表现;
2.CT检查,对于肩关节软组织和骨质结构有更清晰的显示;
3.MRI检查,能够更准确地显示肩关节软组织损伤和炎症情况。

四、其他辅助检查。

1.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炎症反应;
2.血沉和C反应蛋白检查,可作为炎症指标;
3.关节穿刺液检查,发现炎症渗出液和病原微生物。

五、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结合排除其他疾病,可做出肩周炎的诊断。

六、注意事项。

1.排除颈椎病、冈上病等疾病,以免漏诊;
2.对于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老年人等,要特别注意肩周炎的诊断。

结语。

肩周炎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以便尽早发现疾病,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如有任何疑问,请及时就医咨询专业医生。

肩周炎诊疗方案--模板

肩周炎诊疗方案--模板

肩周炎诊疗方案肩周炎是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症。

本病的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相当于中医所谓的“漏肩风”、“冻结肩”、“五十肩”等。

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有可能严重影响肩关节的功能活动。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50岁左右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2)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3)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4)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新编实用骨科学》第二版(陶天遵主编,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年)。

(1)症状与体征:该病呈慢性发病,多数无外伤史,少数仅有轻微外伤。

主要症状是逐渐加重的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

a 疼痛位于肩前外侧,有时可放射至肘、手及肩胛区,但无感觉障碍。

夜间疼痛加重,影响睡眠,不敢患侧卧位。

持续疼痛可引起肌肉痉挛和肌肉萎缩。

肩前、后方,肩膀峰下,三角肌止点处有压痛,而以肱二头肌长头腱部压痛最明显,当上臂外展、外旋、后伸时疼痛加剧。

b 早期肩关节活动仅对内、外旋有轻度影响,检查时应固定肩胛骨,两侧比较。

晚期上臂处于内旋位,各个方向活动均受限,但以外展、内外旋受限明显,前后方向的活动一般是存在的。

此时肩部肌肉明显萎缩,有时因并发血管痉挛而发生上肢血循环障碍,出现前臂及手部肿胀,发凉及手指活动疼痛等症状。

(2)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

肩关节造影则有肩关节囊收缩、关节囊部皱褶消失,肩周炎后期可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改变,特别是肱骨近端,重者有类似“溶骨性”破坏的表现,但通过病史及局部查体很容易与骨肿瘤鉴别开来。

(二)疾病分期:参照《肩周炎》(李平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年)1.粘连前期: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工轻度受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肩周炎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
肩周炎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
1.诊断标准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1)好发年龄在 50 岁左右,女多于男,右肩多于左肩,多为慢性发病。

(2)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被痛醒,但较少肿胀;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甚则肩臂肌肉萎缩。

查体:肩峰下广泛压痛,肩关节
外展上举、外旋、后伸、后背上抬动作受限,不能做脱衣、梳头、洗脸等动作。

(3)有慢性劳损、感受风寒或外伤史。

(4)X 线摄片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2治疗方法
2.1针刺
患者取坐位,先用 28 号1.5 寸毫针针刺靳氏肩三针(肩、肩前、后各约 2 寸)相应穴位,针以泻法为主。

先针肩穴,针刺前先用拇指重按此穴,使患者肩部有明显的酸、麻、胀、痛感,局部常规消毒后,将毫针向肩关节方向刺入,以肩关节周围或向下有麻胀感为度;余两穴针刺方法相同。

再根据症状配穴,肩内侧痛配尺泽、曲泽;肩前侧痛配手三里、足三里,肩外侧痛配外关、阳陵泉;肩后侧痛配后溪、天宗;肩臂肌肉萎缩配血海、三阴交。

诸穴留针 30min,留针时肩三针及局部穴位运用电针(疏密波)。

每日针刺 1 次,10 次为 1 个疗程,疗程间间隔 5 天。

2.2穴位注射
患者取坐位,医者先采用、按、揉等手法放松肩部肌肉,主要放松肩关节周围及三角肌,约 3~5min。

然后对肩井、肩、肩、曲池、手三里、合谷、天宗等穴进行点按,以酸胀为度,每穴约 1min。

再用弹拨法针对粘连点,进行弹拨,弹拨后轻轻按摩肌肉,以缓解疼痛。

接着医者立于患者侧后方,采用前弓后箭步,双手紧紧夹持住肩关节,用运肩法前后运动肩关节。

运用摇肩法活动肩关节数圈,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对肩周炎后期粘连较重者使用扳法: (1)上方扳法:医者站于患者侧前方,双手握住患者前臂远端,缓缓向上拔起;
(2)内侧扳法:医者站于患者后方,患肢搭另一肩,医者固定其搭肩手,一手托其肘部,用力向上推之;
(3)外侧扳法:医者站于患者后方,以右侧为例,左手肘点压其肩井穴,右手握患者二、三、四指,将患肢向上抬起的同时,左肘用力下压;
(4)后伸扳法:以右侧为例,医者立于患者左侧方,将患肢背伸,右手拉患者右手,向左牵拉的同时,并上抬旋转患肩,左手托其左肩,以防患者由于疼痛发生摔伤。

最后用抖搓手法,结束治疗。

在针刺结束后施行,疗程同针刺疗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