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武术概念的探讨
传统武术的概念及作用
传统武术的概念及作用1.武术的概念分析《体育科学》上发表了周伟良先生对武术概念研究的成果,为武术确立了比较精当的定义,即“武术是以具有攻防含义的动作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散打包括某些功法练习活动形式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
武术是中华民族独创的特有的体育民俗文化,传承历史悠久,民间开展之普遍,增强体质之实效,活动内容之丰富,男女老少之普适的民族特色显著等各方面,是无与伦比的,所以享有中国之“国术”的崇高声誉。
古往今来,也受到世界各国人的热爱和推崇。
武术作为中国体育文化的符号意义远比它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意义更为重要。
2.传统武术的作用2.1防御、防身手段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必须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同事,又因当时代兽多人少、兽强人弱,人们为了生存竞争,除了使用简单的工具外,还必须依靠自己的徒手技能来捕杀野兽;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部落时代,“不富以其邻,利于侵伐,无不利”,武力便成为掠夺财富、获得生存的一种最主要的手段。
古代的战争,均是以兵器格斗或徒手搏击,武术的训练可以强化身体。
因而,在古代武术便成一项不可多得的防身健体,防御外敌的重要技能,也是当时个人发展和部落发展的重要手段。
2.2养生健身长期以来,“拳棒”之称几乎成了武术的代名词。
一些有识之士也发现了拳术技击之外的另一种功能——养身健体。
著名军事家孙子曾指出“搏刺强士体”,说明出了击刺、搏斗较量武艺之外,武艺还有健体的作用。
载自《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中,神医华佗就这样写道:“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
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由此可见强身健体、颐养体魄是众多武术套路的主要内容。
2.3振奋民族精神以鸦片战争为始点的近代以来,外来侵略势力不断侵入我国,受鸦片侵蚀躯体的国人,在当时被称之为“东亚病夫”。
在二十世纪初,为了彻底打破国人尴尬的面貌,以霍元甲为代表的武林之士,力战俄国大力士、重挫英国外侵势力,办武馆兴拳术,大力提倡以武强身,号召国人习拳练武,抵御外侵,激发了中国人的爱国之心,振奋了民族精神。
三国名将的武学传承
三国名将的武学传承三国时期,有很多传奇的名将,他们拥有强大的战斗技能和深厚的武学底蕴。
这些名将在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功绩,树立了典范,同时也将自己的武学传承给了后人。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三国名将的武学传承。
关羽:忠诚正直的剑术大师关羽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他拥有极高的武艺和坚定的信念。
关羽一生分别侍奉刘备和其子刘禅,在抗击吕布、曹操、孙权等敌人的战斗中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他以“武侯祠”的形象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忠诚和正直的代表。
关羽在剑术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
据传,关羽曾在桃园之前就已掌握了剑术,并将其发扬光大。
关羽的剑术技法非常精湛,他曾经斩杀了曹操部下的夏侯渊、于禁等有名的名将,并在兄长张飞失踪后率领部队奋勇阻挡曹操的进攻,被誉为武艺超群的剑术大师。
关羽的剑术在传承方面也有着深厚的影响。
据传,关羽的儿子关兴、关索,以及他的义子关平都很擅长剑术,并且都得到了关羽的指导。
同时,蜀汉时期也有很多剑术高强的将领,例如马忠、杨仪、张翼等,他们都是关羽传授的武学弟子,为关羽的剑术传承做出了贡献。
赵云:连续击杀五名敌将的奇才赵云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他以机智灵活、战斗优异而闻名。
赵云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的战绩,比如连续击杀五名敌将等。
他的战斗经验和技巧成为了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赵云的武学以枪术为主,他的长枪手法非常出色,被誉为“龙胆枪”之名。
赵云曾多次在战斗中表现出极高的枪术功力,令敌将不寒而栗。
赵云在平定南中时还曾向当地的百越豪族学习过他们的武技,并掌握了一些特殊的技巧。
在赵云的武学传承方面,他的义子赵统也熟练掌握了他的武学技巧,并在后来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张飞:烽火连城的狂战士张飞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他勇猛无畏,战斗力超群。
他和兄长关羽一样,都是刘备的亲信将领,立下了不少功绩。
据传,张飞有着极其凶猛的战壕,能够击败许多骁勇敌将,被尊称为万夫不当的狂战士。
张飞在武技方面以枪术和拳法为主,他的擒拿格斗非常出色,在战斗中常常以敌人为师,不断完善自己的武技。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引言概述: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争时期,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武术体系。
本文将从中国武术的起源、发展历程、传统流派、现代发展以及国际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中国武术的起源1.1 古代战争时期的起源:中国武术起源于古代战争时期,是古代军事技能的一种延伸和发展。
1.2 军事训练的渊源:中国武术最初是为了战争需要而产生的,是古代军事训练的一部分。
1.3 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融合了道教、儒家、佛教等思想。
二、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2.1 历史演变:中国武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2.2 传承发展:中国武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得到了不同朝代的支持和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流派。
2.3 文化传承: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
三、中国武术的传统流派3.1 南拳北腿:中国武术的传统流派主要包括南拳北腿、太极拳、形意拳等,各具特色。
3.2 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注重内功修炼和身心调和。
3.3 形意拳:形意拳注重快速攻防和力量的运用,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实战流派。
四、中国武术的现代发展4.1 国际影响:中国武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4.2 体育化发展:中国武术在现代社会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发展,成为一种受欢迎的体育项目。
4.3 理论研究:中国武术的现代发展不仅注重实战技能的传承,还注重理论研究和科学化训练。
五、中国武术的国际影响5.1 世界传播: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和传播。
5.2 国际比赛:中国武术在国际比赛中表现出色,成为中国体育的一张名片。
5.3 文化交流:中国武术的国际影响不仅体现在体育领域,还体现在文化交流和人文交流方面,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国演义中的兵器与武技
三国演义中的兵器与武技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故事情节和众多英雄人物而闻名于世。
在这个宏大的历史长篇小说中,不仅有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和政治斗争,还有许多引人注目的兵器与武技。
这些兵器与武技不仅是战斗的工具,更是塑造角色形象、展现个性特点的重要元素。
本文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三国演义中的兵器与武技进行探讨。
一、关于兵器的特点与分析1. 剑剑作为中国古代兵器中最具代表性和象征性的武器之一,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刘备的双股剑“龙泉剑”是剧中最为著名的剑之一,代表了刘备的仁义和威严。
而关羽手持的青龙偃月刀则展现了威猛和勇猛的形象。
剑作为一种近身格斗武器,更加凸显了角色们的勇敢和战斗力量。
2. 枪三国演义中枪这一兵器也是备受瞩目的存在。
赵云手握丈八蛇矛,刘禅手持的是丈八长枪,他们都展现了相当高超的枪术水平。
这些枪术娴熟的角色身手矫健、攻守兼备,在战斗中展现出极高的威力。
3. 弓弓作为远程兵器,在三国演义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曹操手下的神射手黄忠以他高超的箭术成为一代箭神,射弓乃至射马毋庸置疑。
其身手敏捷、瞄准精准,让人瞩目不已。
在战场上,黄忠的箭术为己方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二、武技的对比与分析1. 关羽的武技关羽作为三国演义中的著名将领,以其高超的武技和威武的形象而深受观众喜爱。
关羽的“七进七出”被誉为武技中的巅峰之作,他穿越重重敌阵,如履平地,名垂青史。
这种武技展示了关羽的勇气和战斗的技巧,也是关羽人物形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2. 张飞的武技张飞作为个性鲜明的角色,在战场上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武技。
他独辟蹊径的“破釜沉舟”战法,在逆境中自创奇策,使敌军举步维艰。
这种锐利直接的战略和过人的勇气,展示了张飞作为一名将领的非凡智慧和勇气。
3. 赵云的武技赵云作为三国演义中备受瞩目的武将,以其威猛的外貌和高超的武技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他善于骑术和马上搏杀,在战场上极具威慑力。
赵云的“卧龙坡”是他最为出色的武技之一,融合了悍勇和智谋,使他成为了一个难以匹敌的角色。
武术概念之探讨
基本观 点 !并对 其进 行了 逻辑 学 分析 !最 后对 武术 的 概念 进行 了界 定 (武术 是 以技 击动 作 为主 要内 容! 以套 路练 习和 对抗性 练习 为 主要 手段 !以 增强 体 质%培 养 意志 和训 练 格斗 技能 为直 接 目的 的一 种民 族 传统 体育 教育 过程 $ 关键 词(武 术 概念 定 义 发 展演变 中图 分类号 (0.(++++++++++++++++++++文献 标识码 (1+++++++++++文 章编 号(!**’ .(/’$/%**/0!% .***!. *$
向 ( 体育人文社会学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路和对抗为运动形式 ! 注重内外兼修的传统体育项目 " # !"" # 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 高等学校教材%武术 & 中认 为 ’ (武术是 以技击动作为主要 内容 ! 以套路 ) 格斗 )功 法为运动 形式 !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 * 这些定义把武术归 属于传统体育 !提出了以技击动作为基本特征 ! 基本明确了两种 运动形式和内外兼修的中国文化体育特征 + !"" $ 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 $体育院 校专业教材,武术 理论基础 &中认为 ’- 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 ! 以内外 兼修 )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 * 这一定义把 武术归属于传统体育 ! 突出了武术的文化学价值和技击 ) 健身特 点+ %&& & 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 高等学校教材,武术 & .第 ’ 版 /中认为 ’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 ! 以套路和格斗为主 要运动形式 !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 * (&& ) 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 $ 体育院校函授教材%武术 & 中认为 ’-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 ) 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 形式的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 * 武术 &中认为 ! - 武术是以 (&& ( 年 $ 体育学院普修通用教材% 技击为主要内容! 通过套路 )搏斗等运动形式 !来增强体质 ! 培养 意志的民族传统体育 + * (&& ’ 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 普通高等 学校公共体 育课程教材 %武术 跆拳道 自由博击 & 中认为 !- 武术是以中国传 统文化为理论基础 ! 以徒手和器械的攻防动作为主要锻炼内容 ! 以套路运动 为主 ! 兼有功法运动和格斗 运动形式 ! 以锻炼身体 ) 掌握自卫防身技能为目的的一种身体运动 + * (&& * 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 $体育院 校通用教材%中国 武术教程 &中认为 !- 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内容 ! 以套路 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 ! 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 目+ * (+’ ,,, 工具书中对武术概念的认识 $ 辞海 &中 对武术的解释是 ’ - 武术 ! 亦称 0武 艺 1) 0 功夫 1! 旧 称 -国术 * !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 由踢 ) 打 )摔 ) 拿 )跌 ) 击 )劈 ) 刺等 动作 !按运动规律组成 !是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手段 + 运动形 式有套路和对抗等 +套路有拳术和器械的单人套路练习 + 对抗有 散手 )推手 ) 长兵) 短兵等项 + *早在原始社会 !人类在与兽类搏斗 及部落战争中 !已积累了攻防格斗技术 + 秦汉有角抵 ) 手搏 )剑道 等 2 两晋及南北朝流行相朴 )角力等 - 唐代兴武举 ! 促进了练功活 动 2宋代武术渐以套路为主 2元明清三代武术流派林立 + 建国后! 武术得到继承 )整理和提高 !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 这一解释依然 没有肯定武术在体育中是什么类型的项目 ! 把技击类的其它项 目当作武术 + $中国武术大辞典 &将武术一词解释为 ’- 武术是中国传统的 技击 与健康 技术 ! 是以套路 和对抗 为基本 运动形 式的体 育项 目 + *这一解释仍然没有肯定武术在体育中是什么类型的项目 ! 并把健康类的项目当作武术 + $现代汉语词典 & 中对武术的解释是 ’ -武术 ! 打拳和使用兵 器的技术 !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 + *这一解释仅仅说明了武术 是一项体育项目! 没有说清楚武术的外延和内涵 + 体育 & 中说’ -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 ! 是中 $中国大百科全书3 国传统体育项目! 其内容是踢 )打 ) 摔 )拿 )跌 ) 击 )劈 ) 刺等动作按 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 ) 套路和单 势练习 + *明确了武术的体育属性和文化特征 + 内容上提出了套
秦汉三国时期山西武术发展状况研究_李佳
第9卷第12期2012年12月搏击·武术科学【武术文化研究】秦汉三国时期山西武术发展状况研究李佳刘定一(中北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51)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文物考证法等研究方法,对秦汉三国时期山西武术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认为秦汉三国时期,秦朝虽下令收缴天下兵器,禁止民间习武,但天下依然有战争发生;西汉时期,北方匈奴频频南下侵入,对西汉政权产生了威胁;东汉末年群雄蜂起,战争连年;魏、蜀、吴三国形成鼎立之势,社会动荡不堪。
在这近500年重视武备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山西作为汉匈战争的前沿和兵家必争之地,武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文章从山西出土兵器、骑射技术等方面阐释秦汉三国时期山西武术的发展,并力求为我国武术史的研究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秦汉三国时期武术发展战争兵器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12)12—0042—04作者简介:1.李佳(1987 ̄),女,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1秦汉三国时期山西武术发展的历史背景秦汉三国时期非常重视武术的发展,汉、匈战争导致了汉王朝对军事的依赖;东汉末年群雄蜂起与魏、蜀、吴三国形成鼎立之势,是中国历史上剧烈动荡的时期。
由于秦汉三国时期面临着外族的严重入侵和中原群雄割据的崛起,直接促进了军事与民间武术的发展,特别是民族间的战争,加强了各民族武术的交流。
因此在重视武备的历史背景条件下,使得整个秦汉三国时期大力发展武术。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孕育发展了丰富的文化,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大河文明,同时山西武术历史源远流长,自古就是一个武术大省。
2000多年的民族融合与进步,把山西的历史推向了一个辉煌的顶峰,然而这样辉煌的背后,始终伴随着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不断冲突,伴随着封建割据利益纷争,“古来金戈铁马军争地,千载龙盘虎踞王霸府”富庶的山西大地作为兵家必争的舞台,上演的是数不清的狼烟四起的战争之旅。
武术概念之逻辑学探究
武术概念之逻辑学探究【摘要】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武术与逻辑学的关系。
我们将了解武术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其定义和分类。
然后,我们将探讨逻辑学在武术中的应用,以及逻辑学原理与武术训练的关系。
接着,我们将分析武术中的逻辑推理方法。
我们将讨论武术和逻辑学结合对武术实践的意义,以及逻辑学在未来武术发展中的进一步应用。
通过深入研究武术和逻辑学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武术的内涵和实践意义,为武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关键词:武术, 逻辑学, 探究, 起源, 发展, 定义, 分类, 应用, 原理, 训练, 推理方法, 结合, 实践, 意义, 发展, 进一步应用1. 引言1.1 武术概念之逻辑学探究通过研究武术中的逻辑推理方法,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武术技术和战术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武术运动中的决策和反应机制。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武术的战略思维和战斗技巧,提高武术实战能力。
这一主题结合了武术与逻辑学的理论和实践,对于推动武术发展和提升武术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武术起源与发展武术起源于古代中国,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
在古代社会,武术是一种与生存和战争密切相关的技能,被视为重要的社会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术逐渐演变为一种综合性的技艺,包括拳法、剑术、棍法、擒拿等多种技术。
在中国历史上,武术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作为防身技术的手段,还被视为一种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的体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从中国传播到世界各地,逐渐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环境影响了武术的发展方向,使其在不同地方形成了独特的特色和风格。
日本的武术发展出了剑道、空手道等流派,韩国的跆拳道等。
2.2 武术的定义和分类武术的定义和分类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趣的话题。
在古代,武术的定义主要是指用于战斗和自卫的技能和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术的定义逐渐扩大,包含了身体训练、精神修养和道德观念等方面。
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是中华文化独特的一种体育、武器技术甚至哲学思想。
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化精髓和艺术特性。
本文将对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进行探讨。
一、中华武术的历史渊源中华武术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兵法”和“兵器”。
早在先秦时期,诸侯国之间通过兵器、士兵的装备和战术的不断改良,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兵法和兵器。
《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就是代表性的两部兵书,它们不仅包含了战争中的战术,更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武术渐渐形成了独立的体系。
汉武帝时期,政府设立了兵武官学,为后来的武术奠定了基础。
唐代,武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象形拳、形意拳和太极拳等派别。
明清两代,武术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众多的门派,如南拳和北拳、咏春拳和螳螂拳等。
二、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中华武术在技术上独具特色,但它的文化内涵更为丰富。
作为中国文化独特的一部分,武术融合了许多的哲学思想,如道家、儒家和佛家思想。
这些思想体现在武术中,形成了许多的招式和动作,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首先,中华武术以礼仪为宗旨。
尊重师长,襟怀坦荡,清心寡欲,谦虚谨慎,是中华武术的最高准则。
武术强调养心修身,自律自强,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品质。
在武术中,尊重师长和对手,保持谦虚和礼仪,是一种崇高的道德行为。
其次,中华武术顺应自然,强调内在和外在的和谐。
武术有着扎实的内功训练,即以高深的深呼吸、气息调节和冥想等方法,调整内在的情绪和身体状态,使人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从而展现出更高水平的技艺。
同时,武术注重四肢协调、外形协调、动作协调等方面的训练,体现了自然界万物和谐、契合的特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最后,中华武术融合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
武术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人格培养和哲学思想的体现。
它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是一种具有文化智慧的精神文化瑰宝。
第四章秦汉三国时
第一节 秦代的武术
秦代武术发展的社会背景
秦灭六国,于公元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 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建立后,在军事、 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废除分封诸侯制,代以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法 律、文字、历法、服装等。在全国修建道路,交通便利 的大商业城市、商贾可以自由往来。这些措施在客观上 对封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有巨大的作用。统一 的国家,共同的文字,大体相同的文化,使各地区、各 民族之间的文化体育活动的发展与联系成为可能。在这 一时期,军旅武艺及民间以角抵为主的武术在一定程度
一次能发射十支箭,火力很强,但是体积、重量偏大,单
兵无法使用,主要用来防守城池和营塞。后来大发明家马 钧欲对其进行改进,使之成为一种五十矢连弩,威力更大, 但是因为生产很复杂,所用的箭矢也必须特制,所以没有 大量生产后失传。
返回
万钧神弩
晋代改良的古代弩,力大可进行远距离攻击, 称万钧神弩。 后汉刘裕曾使用此武器。
“蹶张弩”法。
四、剑术的衍变和刀术的兴起
1、春秋战国是我国使用剑的鼎盛时期。
西汉初年,剑虽然仍是军队中重要的短兵器,但是其形 制同前期相比已有很大的改观,剑身几乎加长一倍原有两度 弧曲伸成平直,剑锋的夹角逐渐由钝变大。由这些变化,可 以看出剑的功能已由刺击转为用刃部劈砍。当汉匈战争进一
步发展,成建制的的大量的骑兵驰骋在疆场的时候剑的地位
角力本是军队的训练项目,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以角力为生 的人,并出现了角力的竞技活动,秦销兵器后,民间执兵习武受 到限制,而角力更名为角抵,主要用于娱乐。它在民间得到了进 一步的发展。秦代的角抵,主要是以摔法和体力来进行较量。由 于角抵主要用于娱乐和表演,所以进入了宫廷,成了供统治者逸 乐的手段。 当时的角抵、手博,已具备了比赛的雏形,有比赛裁判。
古代武术不同时期的特点分析
古代武术不同时期的特点分析从中华武术的发展历程来看,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了中华武术的悠久历史与中华先民的文化智慧,以下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古代武术不同时期特点分析的,欢迎阅读参考。
一、古代武术初始期及特征分析武术最早作为一种军事技艺广为流传,先秦时期,实质上就是古代武术发展的初始期,主要指公元前21世纪夏、商、周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将六国统一的历史时期[1].武术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在社会背景与文化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发展成一种处于独立状态的人体活动方式,因此将该历史时期作为古代武术初始期。
古代武术初始期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武术样式的形成古代武术的萌芽,主要起源于古代军事武艺,两者在文化属性上存在较大差异[2].从古代武术的本质上来看,其主要是基于军事武艺在其他文化的熏陶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古代武术的萌芽期,主要为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历史进程中军事活动开始逐渐分化出武术,而且在当时社会风气与文化背景的联合影响下,武术开始以一种独立的活动样式出现。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武舞:古代武舞最为基础的活动特征主要是手拿兵械进行舞蹈;根据《韩非子·五蠹》中的相关记载,舜时就已经有“干戚舞”,从西周时期开始,武舞的功能、活动样式就已经逐渐从军事文化中有所游离,产生了一些新变化;2.剑技:剑最早起源于商代,短小精致的剑在古战场上已经有所使用,代表这一时期与兵器相适应的武技技能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其并不是主要的兵器,根据《释名》中的相关记载,“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直至春秋战国时期,剑术的发展迎来了一个鼎盛时期;3.角力:周代春秋时期,角力作为一种军事训练方法而出现,是古代士兵必须具备的一种战斗技能,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转变为武术的基本动作要领。
2.武术基础理论的初始形成古代武术主要起源于先秦时期,主要体现在武术理论建树与活动样式等多个方面。
从古代武术的内容上来看,该时期的武术理论主要划分为以下几类:1.习武者基本礼仪。
中华武术概述
中华武术概述中华武术,源远流长。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与斗争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风格独特。
它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锻炼意志,陶冶性情,竞技比赛,娱乐观赏,交流技艺,增进友谊的功能,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价值和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1、武术的概念武术的概念,是人们认识、研究武术的基本依据。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武术本身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从历史上看,有不少归属武术类的名称。
春秋战国时称“技击”(属兵技巧一类);在汉代出现了“武艺”一词,并延用至明末;清初又借用南朝《文选》中“偃闭武术”(当时泛指军事)的“武术”一词;民国时“国术”;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武术”一词。
随着历史的变迁,冷兵器的逐步消亡,专用武术器械的生产及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现,对抗性项目、武术竞赛规则的制定,武术已演化成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武术的体育化使其内容、形式及训练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也在不断变化。
发展到今天,武术的基本定义可概括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武术不仅是一个运动项目,而且是一项民族体育,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一宗宝贵的文化遗产。
2、武术的特点武术运动有着与其他体育项目相同的共性特点,也有着与其他体育项目不同的个性特点。
较为显著的有以下三个不同点:(1)寓技击于体育之中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连,其技击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
在实用中,其目的在于杀伤、制服对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
这些技击术至今仍在军队、公安中被采用。
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技术上仍不失攻防技击的特性、而是将技击寓于搏斗运动与套路运动之中。
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从体育的观念出发,它受到竞赛规则的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
《三国演义》中古代兵器名称的英译研究
《三国演义》中古代兵器名称的英译研究摘要:中国《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名著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罗贯中在史实的基础上,给这部巨著加入了文学色彩,尤其是对武术器械的描写。
本文选取这一角度,研究《三国演义》中兵器的名称翻译,同时也旨在诠释和宣扬我国的传统兵器文化。
关键词:《三国演义》;兵器名称;英译《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历史爱情小说的经典作品,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历史与文学结合的作品,更多地体现在其文学形象和艺术上。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在描述武术装备方面,它比其他三部杰作更为突出。
它反映了冷武器时代的武术文化。
其中所描述的将军们都有他们自己的特点。
本文主要讨论将军们所使用的武器。
它可以理解为三国时期武术文化的痕迹。
“武术”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国演义:刘封传记》中。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时期出现的“武术”比较成熟,《三国演义》中的武术有其艺术元素。
《三国演义》中将军们使用的装备反映了古代冷武器的发展。
武器文化也是中国武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影响对对武术文化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对赤壁战役前后装备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和描述。
由于《三国演义》已被翻译成许多外语和汉语少数民族语言,对翻译的研究也涉及到外语和汉语少数民族语言。
例如,董宇晨在《翻译家文化认同对翻译的影响》中比较了英国翻译家邓罗和中文翻译家于素梅的《三国演义》的英文翻译,探讨了翻译家文化认同对翻译的影响。
研究发现,两位译者在对原文、文本口译、转译策略、方法、风格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邓罗的版本更加注重情节,翻译简洁流畅,风格更加传统;于素梅的版本注重文化的传播,翻译更加细致和准确,反映了现代英语的风格。
这两个版本在风格上有所不同,但每个版本都有自己的优点。
在翻译一部文学作品时,既要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也要熟练地处理原文,以使被翻译文本的读者更容易理解。
中国的冷兵器非常丰富,因为我国幅员辽阔,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人们对新环境的适应也有所不同。
武术理论知识点
武术理论知识点一、武术概述部分1.武术的称谓:春秋时期称技击,汉代称武艺,清初称武术,民国称国术,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命名为“武术”。
2.武术的概念:狭义上讲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其运动形式的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称为武术运动。
广义上讲,武术是一种包含攻防技击的人体文化,是属于体育而高于体育的。
武术的概念是人们认识武术的基本依据,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述不仅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发展和武术本身的发展而发展。
从历史上看,早期人类生存竞争、狩猎及战争中技能形态与武术初期的技术形态同源同构,甚至在一定时期交织,然而随着历史变迁,武术发展至今,体育功能日渐显著,并归属与体育范畴,其内容、形式和手段的体育化特点更趋明显。
因此从这个角度,我们将其视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3.武术的属性:从武术概念中可看到内涵的三个属性:武术是中国传统技击术,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
4.武术的本质属性:攻防技击性5.武术的四击:踢、打、摔、拿6.武术的传统文化内涵:涵摄了古典哲学、兵学、中医学、古典美学、民俗、宗教等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其影响。
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审美情趣、价值取向以及人生观、宇宙观等在武术中有集中反映。
7.武术“内外兼修”的内涵:追求外在形键和内在神韵,达到形神兼备;强调内练外练;要求内外相合、上下相随,追求高度协调和统一;追求德艺双修。
武术所谓的“内”指心、神、意、气。
所谓“外”指手、眼、身、步的活动。
在武术练习中,强调形是神的外部表现,神是形的内在实质。
8.武术的分类方法:地域分类法、名山大川分类法、姓氏分类法、技术特点分类法、形式与类别分类法和功能分类法。
9.形式与类别分类:两种运动形式(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内含五个类别(拳术、器械、对练、集体项目、攻防技术),对武术内容进行归纳。
10.功能分类法:根据武术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分为,竞技武术、健身武术和学校武术11.套路运动: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为素材,遵守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
武术概念之研究
武术概念之研究一、前言武术顾名思义,就是关于战争的艺术。
它起源于远古时期,当时的人们为了生存和保护自己的家园,开始学习各种攻击和防御的技巧。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技巧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武术到底包括了哪些内容呢?它主要包括了拳术、兵器、套路、散打等多种形式。
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技巧和特点,而且它们之间又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武术世界。
1. 武术的概念和历史背景武术这个词听起来就充满了力量和激情,它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体育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武术的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早在古代武术就被认为是一种防身术,用来保护自己和家人免受敌人的侵害。
那时候的武术更注重实用性,强调技击和格斗技巧。
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综合性的体育运动,不仅包括了拳脚、器械等各种技击手段,还融入了兵法、哲学、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武术的地位也逐渐上升,成为了一种代表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现代社会,武术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了很多不同的流派和门派。
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但它们都遵循着武术的核心理念:强身健体、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传承文化。
这些理念使得武术不仅仅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武术是一种充满智慧和魅力的运动,它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陶冶情操,更能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让我们一起走进武术的世界,感受它的魅力,体验它带给我们的快乐和成长吧!2. 武术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武术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谓举足轻重,自古以来武术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传统的体育运动,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代表着中国人的智慧、勇敢和毅力。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武术曾是士兵们的必修课,用于保家卫国。
古代的武士们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展现了武术的高超技艺。
武术的基本概念
武术的基本概念武术原本是一种传统技击术技击,击刺之术,用作搏斗的武术动作技术。
技击术,是来自古代用兵法为指导的兵技之一。
在作战中有着它的实用价值。
认识技击术,须先认识人的本能。
人的本能有强弱之分,在争斗中自然就有胜负之分,但受过技击训练与不受过训练的却能改变本能的差异程序,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思维能力和体能潜力,充分体现了争斗中的技术力量,从而征服对手,战而胜之。
徒手技击术,依附于古战争的事实,为它提供了生与死的较量场合,也为技击的进步及对它的实用价值进行了全面的衡量与检验。
它所形成的技术层次是离不开人的本能基础的,但经过训练完全可以掌握和提高。
武术的体育属性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
武术源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
人们在狩猪的生产活动中,创制了石刀、石锤、木棍等武器,逐渐学会了躲闪、跳远、滚翻以及运用石器、木棒劈、砍、刺等技能。
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习练着,促进了武术的萌芽。
据史料记载,,周代设的“痒”、“序”等学校已把射御、习武干戈列为教育内容之一,更近一步证明了,武术的体育教育功能。
古代武术在为军事服务的同时,也具备了强身壮体的功能,明代战将戚继光认为“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
”(《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说明拳术可作为军事训练内容用以提高士兵的身体素质。
武术在民间的流传,主要用以自卫、健身、修性、娱乐,社会功能是多元的,明确向体育方面转化则是近代的事。
在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后,面对西方体育的冲击,出现了“土洋体育”之争,武术在中西文化碰撞后实现了交融,从师徒的口传身授方式向学校体育教育转化,并逐步进入体育比赛之中,新中国成立后,武术正式确立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属民族传统体育类。
武术归宿体育类后,它的健身与竞技功能获得了空前的发挥。
武术的技击性被寓于体育之中,就套路而言,是以演练的形式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攻防技能,进行功力和技巧等方面的较量,同时从健身和审美的角度、动作的幅度和要求看,虽与实用的技击术略有一些距离,但仍不失原意,既保留了技击特性,又符合了体育竞技与健身的要求。
中国武术概念浅析
中国武术概念浅析作者:王亚楠来源:《体育时空》2014年第10期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10-000-01摘要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经历了数个朝代数千年,每个时期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解释,这对当下武术概念的界定产生了很多复杂多变的因素。
完善中国武术概念是对对武术未来良性发展迈出的第一步。
关键词武术概念武术史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武术在历史进程的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中国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之一,武术历经千年的考验传承至今,继续绽放着她的光芒。
不过今天我们所了解的武术并非与历史中的武术相一致。
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人们对武术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一、中国武术概念的演变“武术”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刘宋颜年的《皇太子释尊会作》四言诗:“偃闭武术,阐扬文令”。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我们现在所谓的武术被当时的人们称之为“技击”“武艺”或是“技勇”。
但武术作为一属于体育名词出现是在1908年《东方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论今日国民宜崇旧有之武术”。
也是从这时起,武术一词便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并沿用至今。
自近代以来,武术的概念已被定义过多次,多数是在武术研讨会中各专家的讨论协商中或是各大体育院校武术教程的编写中完成的。
早在1932年,《国民体育实施方案》就提出:“国术原我国民族固有之身体活动方案,一方面可以供给自卫技能,一方面可以锻炼体格之工具。
”之后,许多体育院校开设了武术课,开始完善武术概念。
1961年作为本科讲义的《武术》指出:“武术是以拳术,器械套路和有关的锻炼方法组成的民族形式体育,它具有强筋壮骨,增进健康,锻炼意志等作用,也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项民族文化遗产”。
最终,在全国武术专题论文研讨会上将武术的概念确定为“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包括功法练习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如今对武术概念的争议依然颇多。
三国以前徒手相搏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三国以前徒手相搏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摘要:徒手相搏是人和人之间在不拿武器赤手空拳的情况下两两相互攻击对方,直到把对方打倒或摔倒为目标。
徒手相搏在我国古代有不同的名称,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在形式和内容以及目的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归纳等方法,来阐述一下三国以前徒手相搏的内容,在军事、娱乐、竞技中的作用以及对以后的摔跤和相扑运动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三国前徒手相搏发展影响因素三国前具体指的就是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80年,主要就是指夏、商、春秋、战国、周、秦、西汉、东汉时期。
是中国历史的早期,这一时期是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是中国古代动荡时期,战争频繁。
徒手相搏始于原始社会的萌芽时期,夏商西周出现了“拳搏”“角力”,春秋战国时期“拳斗”“角力”的蓬勃发展,秦朝的“角抵”“百戏”多样化的繁荣发展,都对现代的徒手搏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国以前的徒手相搏对现代徒手相搏进入正规化、竞赛化、多样化、全面化的发展起到引导作用。
一、徒手相搏起源以及名称1.徒手相搏的起源徒手相搏萌发于原始社会时期,这一时期经常发生部落战争,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提高,比较成功的一击、一拳、一腿,模仿、传授、习练,促进了徒手搏击的萌芽[3]。
到原始社会末期氏族之间出现了大规模的战争更加加速促进了徒手相搏的发展, 原始社会的战争更加强化了人们战斗竞争的观念。
2.三国以前的徒手搏击名称及其发展状况(1)拳。
拳搏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人与人的徒手搏斗,开端于商周时代。
“拳斗”类似于现代的拳术,故意不用器械而徒手搏斗角力成为一种武艺竞赛,显示力量的形式。
(2)手搏。
手搏,即徒手搏斗。
《汉书·艺文志》的兵技巧类巾,记有“手搏六篇”(已失传)。
这说明,汉时手搏已发展为具有多种方法相搏的专门技能。
到汉代后期,手搏开始向娱乐化方向发展。
(3)角力。
“角力”是徒手搏斗较量力的含义。
角力在春秋时期作为战斗技能,到了战国时期角力有了抱腰、搬腿等摔跤技术。
秦汉三国时期的武术
秦亡之后,反秦联军中实力最为强大的项 羽军事集团把握了关中形势,主宰了各派 政治势力的权力再分配。项羽号称“ 政治势力的权力再分配。项羽号称“西楚 霸王” 霸王”,然而没有能够全面控制天下政局, 诸侯混争的战火重新燃起。稳健多谋的政 治家刘邦取得关中作为根据地,又得到诸 多猛将能士的拥戴,终于战胜项羽,建立 了汉王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了汉王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第一节
秦汉三国历史进程的基本脉络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实现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实现统一
秦始皇统治末年,多次因组织战争和土木工程征发民 众服事苛重的徭役。大规模的徭役调发,使正常的经 济环境和生产秩序受到破坏,民众承受着极沉重的负 担。秦始皇去世之后不久,秦王朝的统治阶层内部发 生政治危机,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终于导致了规模空 前的大动乱。秦二世没有能力稳定政局,其执政集团 的核心又发生变乱,秦二世本人被赵高派人刺杀,秦 王朝在人民反抗的浪潮中走向崩溃。
在东汉末年的社会大动乱中,曹操集团、 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逐步扩张自己的实力, 各自翦灭异己,逐步在局部地域实现了相 对的安定,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 局面。
第二节 秦汉三国时期的民间武术概况
角抵活动承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角力,主要用于娱 乐。角抵不仅在民间开展,而且进入了宫廷。 “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 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而秦更名为角抵” 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而秦更名为角抵”。 秦代的角抵,只限于摔法,以较力为主,更多地 用于娱乐与表演。因此在禁武的秦朝,它不仅没 有被禁止,反而广泛流传。 汉初,刘帮提倡 简朴,曾一度禁止角抵。到汉武帝时,由于他的 个人喜好,角抵又开始盛行。东汉时,包括杂技、 武术、舞蹈、幻术、角抵等文体技艺活动的“ 武术、舞蹈、幻术、角抵等文体技艺活动的“百 戏”,又有了大的发展。 三国时期又出现了女 子摔角,并正式用“相扑” 子摔角,并正式用“相扑”之名。
武术的概念与武术史研究
武术的概念与武术史研究【摘要】武斗艺术简称武术。
从词源推敲,当今通用熟语"武术",其词汇概念实指武技。
在我国历史上,武术乃武备技巧,从属于兵家。
武术是社会行为专门科学,南北朝以降,民间武术传播得到哲学指导,逐渐升华为学术流派,而且传播与发展,具有地域性。
武术人物的政治取向定位、中国武术内外家学派划分的时代背景及其融合的大趋势,这些都属中国武术史研究范畴。
端正历史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武术大市场,发展武术科学,是我国武术事业健康发展的新时代呼唤。
【关键词】武术;武技;武备;武术史【Abstract】Widow s art call martial arts.Deliberation from the phrase source,nowadays in general use and familiar language"martial arts",its vocabulary concept be solid Wuji.At the our country history,the martial arts is Wubei s technique,from belong to a military.The martial arts is a society behavior specialized science,South and North Dynasty since,civil martial arts dissemination get philosophy instruction,gradual sublimate for academic flow parties,and dissemination and development,have a region.Inside political mindset fixedposition,Chinese boxing of martial arts person outside school of thought in the house divide the line of ages background and it fusion of big trend,these all belong to a Chinese boxing history research category.Regular history understanding,construction China special features socialism harmony the martial arts big market,development martial arts science,is our country martial arts business health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era call.【Key words】Martial arts;Skill in martial arts;Wuji;Wubei;technique;Martial arts history.武斗艺术简称武术。
三国时期武术概念的探讨
三国时期武术概念的探讨中国古代武术内容非常丰富,在20世纪80年代,曾吸引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尤以成都体育学院为领先,习云太教授先后发表古代武术论文多篇,接着有多个版本的《中国武术史》和与武术史相关的书籍出版,但这些论著始终没有对三国时期武术的定义给出明确的概念。
三国时期是古代武术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便于对我国三国时期武术进行研究,有必要对该时期的武术概念进行界定探讨。
一、我国古代武术的概念要研究三国的武术概念,首先应对我国古代武术历史沿革有个了解。
武术在中国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最早的各种活动。
对于“武”字,《说文解字》解释说“止戈为武”。
在《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楚子说:“夫文,止戈为武。
武王克商,作《颂》曰:‘载戢干戈,载橐弓矢。
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要“载戢干戈,载橐弓矢”,要想把兵器都收藏起来,首先就要自己强大,有了强大的武力,才有可能制止对方的武力,以防滥用武力,这样才能达到“载戢干戈”的目的。
虽然说是止戈,而持戈之义已在其中。
《左传·宣公十二年》中又说“武有七德”,即:“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
”“禁暴”是不要施暴,“戢兵”是要息兵,然后才能“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
唐代张守节在《史记正义·谥法解》中指出,“刚疆直理曰武”、“威疆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
从以上的引文可以看出,在古代“武”字的意义很宽泛,主要指战争及与战争相关的事,包括通过战争以达到安民、和众、丰财。
一方面打击敌人,禁暴、克定祸乱,以制止战争;另一方面安定边境,使国家强盛。
其中既强调了武力之重要,也反映了中国自古就有的“从古知兵非好战”的思想。
苏宝荣说:“许说(按指许慎《说文解字》之说)误。
甲骨文作,从戈从止。
”“止”为“趾”本字。
“止(趾)”代表行走中的人,取人扛着武器出征打仗之意,本义为武装。
按许慎《说文解字》对“武”字之义及其字形的解释(即所谓“止戈为武”)都是错误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时期武术概念的探讨
中国古代武术内容非常丰富,在20世纪80年代,曾吸引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尤以成都体育学院为领先,习云太教授先后发表古代武术论文多篇,接着有多个版本的《中国武术史》和与武术史相关的书籍出版,但这些论著始终没有对三国时期武术的定义给出明确的概念。
三国时期是古代武术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便于对我国三国时期武术进行研究,有必要对该时期的武术概念进行界定探讨。
一、我国古代武术的概念
要研究三国的武术概念,首先应对我国古代武术历史沿革有个了解。
武术在中国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最早的各种活动。
对于“武”字,《说文解字》解释说“止戈为武”。
在《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楚子说:“夫文,止戈为武。
武王克商,作《颂》曰:‘载戢干戈,载橐弓矢。
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要“载戢干戈,载橐弓矢”,要想把兵器都收藏起来,首先就要自己强大,有了强大的武力,才有可能制止对方的武力,以防滥用武力,这样才能达到“载戢干戈”的目的。
虽然说是止戈,而持戈之义已在其中。
《左传·宣公十二年》中又说“武有七德”,即:“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
”“禁暴”是不要施暴,“戢兵”是要息兵,然后才能“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
唐代张守节在《史记正义·谥法解》中指出,“刚疆直理曰武”、“威疆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
从以上的
引文可以看出,在古代“武”字的意义很宽泛,主要指战争及与战争相关的事,包括通过战争以达到安民、和众、丰财。
一方面打击敌人,禁暴、克定祸乱,以制止战争;另一方面安定边境,使国家强盛。
其中既强调了武力之重要,也反映了中国自古就有的“从古知兵非好战”的思想。
苏宝荣说:“许说(按指许慎《说文解字》之说)误。
甲骨文作,从戈从止。
”“止”为“趾”本字。
“止(趾)”代表行走中的人,取人扛着武器出征打仗之意,本义为武装。
按许慎《说文解字》对“武”字之义及其字形的解释(即所谓“止戈为武”)都是错误的。
今人对“武”字的解释,多用于省吾说,于氏《殷契骈枝三编》所附《古文杂识》曰:“武从止从戈,本义为征伐示威。
征伐者必有行,止即行也。
征伐者必以武器,戈即武器也。
”因此“武”字的本义是“征伐示威”,而不是“止戈”。
“武”字是个会意字,像一个人扛着武器前去打仗。
“止”像人足之形,古文每用“止(足)”以代表人的全身,非停止的“止”。
关于“武”的概念的讨论有两方面:一是对“武”这个字的字义的理解,一是对“武”作为一个哲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概念的理解。
《说文解字》是解释字的本义的,由于许慎的时代不可能见到古文字材料(甲、金文),所以他对有些字的字形和字义的分析或说法是错误的,或不准确的,这在学术界已是定论。
其中对“武”字本义的解释和字形的分析就是错误的。
”第二义项是“勇猛、刚健”,引书证《诗·郑风·羔裘》:“羔裘豹饰,孔武有力。
”“武术”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所编
《文选》中,但不具有今天武术概念所具有的含义。
文中有诗句为“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其意指停止武战,发扬文治,并非反映今武术的概念。
后人将“武术”一词作为自卫强身之术的专门用语,清末民初时得以广泛应用。
《辞海》解释“武”字有多个义项,其中前两个义项是:①“泛称干戈军旅之事”;②“勇猛”。
《说文解字》中称“术”字为“邑中道也”,后引申为“技艺”,即方法、技术,如同道路是通达目的的手段。
二、三国武术的内容
中国武术在古代经历了起源、形成和发展阶段,而三国的武术则处在古代武术的逐步完善和发展阶段,就是说此时期古代武术的体系还没有形成,这样就要根据三国时期武术发展的状况来认识它。
下面我们从三国时期武术的各种名称分析它们当时所表达的内容。
1.角抵
据古籍记载:“秦并天下,罢讲武礼,为角抵。
应劭曰:“角者,角技也;抵者,相抵触也。
”文颖曰:“名此乐为角抵者,两两相当角力,角技艺、射御,故名角抵。
”可知角抵戏中包括徒手的对抗性项目,即双方凭体力、技巧以摔倒对方分胜负的运动,这是武术摔跤的前身。
这些被三国时期所传承。
2.弁、手搏、卞、角力
《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讲甘延寿“试弁,为期门,以材力爱幸”。
孟康注曰:“弁,手搏也。
”这里“弁”是以手搏斗。
很明
显,手搏不同于角抵,两者并非一个项目。
《汉书·哀帝纪赞》讲汉哀帝“时览一卞射武戏”,苏林注曰:“手搏为卞,角力为武戏也。
”《辞源》解释这里的“手搏”是徒手搏击,“卞”是徒手搏斗,“武戏”是指古代角力、骑射、鞠等游戏。
在汉代、三国时期非常盛行。
3.三国武术概念的界定
从形式逻辑的方法来看,“概念有两个重要的方面,这是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而“所谓一个概念明确,就是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明确。
也就是说,这个概念反映了哪些特有属性与表示哪些事物,这两者都是明确的”。
为了更好地明确三国时期武术的概念,在这里有必要从该时期武术的内涵和外延乃至上位概念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
某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就是对该类事物有决定性的特有属性,也就是该事物赖以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矛盾。
在古代武术中,武术具有技击作用的同时还具有健身作用,武术从来就兼有健身和技击格斗的社会职能,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所侧重。
实际上在以冷兵器为主要兵器的时代,武术主要因其技击价值而存在。
概念的外延就是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
三国时期武术的上位概念是技击技术。
这是因为该时期的武术具有健身价值,但这并不能体现那时武术的主要社会价值。
在以冷兵器为主要兵器的时代,武术的主要社会价值就在于技击,它的上位概念就是技击技术。
也就是说该时期的武术是技击技术具有健身价值。
我们不能将今天对武术的认识套在古代武术上,只能用今天
对武术的认识来分析古代的武术;我们也不能将今天的价值观强加给古代人,而只能用今天的价值观来审视古代武术。
按照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给三国武术下个定义:三国武术时称“武艺”,是指以攻守动作为主要内容,以手搏和器械搏斗为表现形式的中国古代技击术。
《汉书·艺文志》的《兵技巧》列有《手搏》6篇、《剑道》38篇等。
又云,这些著作的宗旨,在于为“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
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引姚明辉曰:“习手足,如手搏、蹴鞠是也;便器械如射、弋是也;积机关,如连弩是也。
”其中“手搏”是指拳术的滥觞,“器械”是用具的总称,“连弩”可以划分在“器械”内。
这一定义取其“手搏、器械、攻守”,既符合逻辑学的规则,又适合该时期对武术的理解,当然也便于我们对三国武术历史文化的研究。
在实际的研究中会看到“手搏对器械”的现象,因其多为凸显“手搏”的技巧,即“空手入白刃”技能,所以,我们可把其划分在“手搏”之内研究。
例如《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裴松之《注》引曹丕《典论·自叙》:“(邓展)善有手臂,晓五兵,又称其能空手入白刃。
”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苏宝荣.说文解字今注[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萧统.文选[m].清乾隆怀德堂刊本
[5]温力.中国武术文化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