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山墙

合集下载

古建筑常识简介

古建筑常识简介
一座硬山式建筑,它的骨架就是由柱、梁、枋、垫板、檩木以及椽子、望板等基本构件组合起来的。硬山建筑的构架组合形式是古建筑最基本的构架 组合形式。其他,如悬山、歇山、庑殿等,它们正身部分构架的组成与硬山式
常见的硬山建筑檩架分配
七檩前后廊式建筑是小式居民中体量最大,地位最显赫的建筑,常用它来做主房,有时也用做过厅。六檩前出廊式建筑可用作带廊子的厢房,配房, 也可用作前廊后无廊式的正房或后罩房。五檩无廊式建筑多用于无廊厢房、后罩房、倒座房等。
三、硬山建筑木构架的基本组合方式和各部构件功能
硬山建筑木构架部位名称 中国古建筑在立面上由三部分组成,下部为台基,中部为构架,上部为屋顶,即所谓“三段式”。 其中构架部分是建筑物的构架和主体。七檩硬山建筑在进深(古建筑中长边为宽、短边为深)方向有四排柱子,前后两排檐柱,檐柱内侧两排金柱。 在檐柱和金柱之间,有穿插枋和抱头梁相联系。穿插枋在檐、金柱之间起联系拉结作用,抱头梁也有联系檐金柱的作用,但它的主要作用是承接檐 檩。在檐柱之间,上端面宽(每四根柱子围成一间,一间的宽称为面宽)方向有檐枋,它是联系檐柱柱头的构件,抱头梁上面安装檐檩,檐檩和檐枋 之间安装垫板。这种檩、垫板、枋三件叠在一起的做法称作“檩三件”。 在金柱的柱头位置,沿面宽方向安装金枋,进深方向安装随梁。随梁的主要作用联系拉结金柱。随梁和金枋在金柱柱头间形成的围合结构。其功能类 似于圈梁,对稳定下架结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金柱之上为五架梁。所谓五架梁,是指这根梁上面承有五根檩,五架梁又俗称大柁,它是最主要的梁架。五架梁上承三架梁。三架梁由瓜柱或柁墩支 承。瓜柱或柁墩的高低,即两梁之间净距离的大小,一般说来,如果这段距离大于等于瓜柱直径,则应使用瓜柱,如小于瓜柱直径则应使用柁墩。三 架梁上面居中安装脊瓜柱。由于脊瓜柱通常较高,稳定性差,需辅以角背,以增加脊瓜柱的稳定 性。在硬山建筑中,贴着山墙的梁架称为排山梁架。排山梁架常使用山柱,山柱由地面直通屋脊并支顶脊檩,将梁架从中分为两段,使五梁架变成两 根双步梁,三架梁变成两根单步梁。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硬山顶:是两坡顶的一种,屋面不悬出山墙之外。

悬山顶:也是两坡顶的一种,特点是屋檐两端悬伸在山墙之外(又称挑山或出山)庑殿顶:有单檐和重檐,单檐的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五脊,所以又称五脊殿。

重檐的另有下檐围绕殿身的四条博脊和位于角部的四条角脊。

歇山顶:是由两坡顶加周围廊形成的屋面式样,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

有单檐和重檐。

重檐顶:槛墙:前檐或其它部位木装修榻板下的墙体,两端的里外皮砌成八字柱门。

版筑墙:以厚木板为模板,立于拟建墙的两侧,中间填土,用木夯夯实。

一般土要分层填夯,板也随之上移,这样筑出来的墙叫板筑墙。

山墙: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叫横墙,建筑物两端的横向外墙为山墙,主要与邻居的建筑隔开和防火。

封火墙:山墙超出屋面很多,起封火作用。

墀头:山墙的侧面在连檐与拔檐砖之间嵌放一块雕刻花纹或人物的戗脊砖,称墀头。

影壁(照壁):正对着大门作屏障及装饰的墙壁,有的座下有座子,可以移动,上面像屋脊。

如意蹋跺:两边不用垂带,踏跺逐层缩短,在两侧也形成阶级的踏跺,称如意踏跺龙尾道:唐代含元殿前的甬道。

自上望下,宛如龙尾下垂须弥座: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的基座(宫殿、坛庙的主殿等)金柱:建筑物的屋顶梁架以立柱支撑,立于最外一层屋檐下的柱子称檐柱,在檐柱以里,位于内侧的柱子称“金柱”。

瓜柱(蜀柱、脊瓜柱):梁柱中两层梁间的短柱和支承脊檩的短柱。

梭柱: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小,如梭形减柱造:在不影响整座殿宇屋顶负重、安全的前提下,减去一些立柱。

移柱造:在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将若干内柱移位,增加或减少柱距,以达到所需要空间和功能的做法。

靠背栏杆(美人靠、吴王靠):美人靠,就是给坐凳栏杆加一个靠背,它也是栏杆的一种形式,主要用于人们在游园疲累时临时在这里坐坐,稍稍休息一会儿。

美人靠的靠背不是直立的,而是略向后仰,人们坐在之上可以向后仰、向后靠。

美人靠的靠背有曲线,靠在那里会觉得十分舒服。

古代建筑

古代建筑

普通台基
故 宫 三 大 殿 台 基
屋身
木头圆柱:常用松木或楠木制成的圆柱形木头。置于石头 (有时是铜器)为底的台上。多根木头圆柱,用于支撑屋面 檩条,形成梁架。 大梁(即横梁):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以 形成屋脊。常用松 木、榆木或杉木制成。是中国传统木 结构建筑中骨架的主件之一。 山墙:即房子两侧上部成山尖形的墙面。常见的山墙还有 封火山墙, 其特点是两侧山墙高出屋面,随屋顶的斜坡 面而呈阶梯形。 开间:四根木头圆柱围成的空间称为“间”。建筑的迎面 间数称为“开间”,或称“面阔”。建筑的纵深间数称 “进深”。中国古代以奇数为吉祥数字,所以平面组合中 绝大多数的开间为单数;而且开间越多,等级越高。北京 故宫太和殿,北京太庙大殿开间为十一间。
社稷坛
社稷坛位于天安门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 明、清两代皇帝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祭太社和太稷的场所。 社稷坛整体布局略呈长方形,有内外两重垣,占地面积16 万多平方米。按照古代天为阳向南,地为阴向北的理论, 社为土地、属阴,所以坛内主要建筑均以南为上。外坛墙 周长约为2015米,内坛墙周长约945米,红色墙身,黄琉 璃瓦顶,每面墙正中辟门,北门为主门,黄琉璃瓦歇山顶。 坛为汉白玉石砌成的正方形三层平台,四出陛,各三级。 上层边长15米,第二层边长约16.8米,下层边长约17.8米。 社稷坛是严格遵照古制而筑的,坛上层铺五色土:中黄、 东青、南红、西白、北黑,象征五行。坛中央原有方形石 柱和木柱个一个,象征“社主”和“稷主”,现已无存。 坛四周建有宇墙,墙顶依方位覆青、红、白、黑四色琉璃 砖。
天坛
地坛
地坛位于北京城安定门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 皇地祗的场所。自公元1531~1911年,先后有明 清两代的十五位皇帝在此连续祭地长达381年。 明朝前期祭地与祭天是合并在今天的天坛内举行 的,直到明嘉靖九年(1530年)定立四郊分祀的制 度以后,才另建坛祭地,当时称作方泽坛。嘉靖 十三年(1534年),改名为地坛。

《中国古建筑山墙》课件

《中国古建筑山墙》课件
发展: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山墙逐渐演变为具有装饰性和功能性的建筑元素
演变:从简单的墙垣到复杂的山墙,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
特点:中国古建筑山墙具有独特的造型和装饰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和建筑 技艺
不同历史时期的山墙特点
秦汉时期:山墙多为单层,造型简单,装饰较少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墙开始出现多层结构,装饰逐渐丰富 隋唐时期:山墙造型更加复杂,装饰更加华丽,出现了斗拱、飞檐等元素 宋元时期:山墙造型更加简洁,装饰更加注重实用性 明清时期:山墙造型更加丰富,装饰更加华丽,出现了砖雕、石雕等元素
创新设计手法:运 用现代设计手法对 传统山墙进行创新 改造
功能与美学结合: 在满足现代建筑功 能的同时,保持传 统山墙的美学价值
感谢观看
汇报人:PPT
中国古建筑山墙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PPT
目 录
Part One.
添加目录标题
Part Two.
中国古建筑山墙 的概述
Part Three.
中国古建筑山墙 的演变历程
Part Four.
中国古建筑山墙 的艺术特色
Part Five.
中国古建筑山墙 的材料和技术
Part Six.
中国古建筑山墙 的实例分析
山墙的建造技术和工艺
材料:砖、瓦、木材、石材等 技术:砌筑、雕刻、彩绘等 工艺:斗拱、飞檐、雕梁画栋等 特点:坚固耐用、美观大方、富有艺术价值
山墙的维护和修缮
定期检查:定期对山墙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修复 防水处理:对山墙进行防水处理,防止雨水渗入墙体 加固措施:对山墙进行加固,提高其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著名古建筑中的山墙介绍
北京故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 山墙

一篇文章看懂南北方古建筑山墙的讲究

一篇文章看懂南北方古建筑山墙的讲究

⼭墙剖⾯图,出处:三坊七巷官微在明、清代的中式古建筑中墙体的宽度、⾼度及上部马鞍墙造型等,是由建筑内部平⾯布局⽽衍⽣出的⽊构梁架予以确定。

不论是⼭墙还是院墙,结构上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由下⾄上分别为墙基、墙⾝及墙帽。

1⼭墙可分为三部分。

墙基⽤⽩⽯⼲砌,上下有收分,剖⾯状似马蹄。

通常的⼭墙基采⽤乱⽑⽯⼲砌(全部⽤条⽯砌筑的占少数),前后转⾓处⽤条⽯砌筑,埋在地下部分根据地质⽽定,通常在50~80㎝之间。

墙基的砌法如图2所⽰,内外两层乱⽑⽯,⽤传统的错缝砌法予以⼲砌,⾯层须经錾凿⼀⾄⼆遍。

⼭墙剖⾯图,出处:三坊七巷官微墙⾝多为夯⼟结合青砖的做法。

墙⾝下部通常为65㎝,上部宽度不⼀,收分尺⼨约为10㎝。

墙⾝的青砖墙体为主要受⼒部分,⽤于转⾓、中部较⾼的马鞍墙及门框周边,为节省⽤料,砖墙内部中空,两侧⽤单⽪浑⽔青砖垒砌,空余处⽤垃圾⼟混合⽡砾、瓷砾予以层层夯筑。

内墙⾯层粉壳灰,屋⾯以上粉乌烟灰;外墙⾯粉乌烟灰,寺、庙等建筑外墙粉红灰。

出处:宝墨园唐卡馆鲎页形墙帽。

在墙⾝顶部⽤青砖叠涩(即砖向外出檐)成⼆层砖拱(底部裸⾯,侧部抹乌烟灰,起滴⽔线作⽤),承托上部的墙帽。

墙帽的样式造型来源于鲎,⼜称作鲎页形,即在墙头上⽤黄⼟堆筑夯实成形后,表层覆七⽚⽡,帽脊压青筒⽡,各⽡⽚间⽤乌烟灰勾缝⽽形成的墙帽。

2⼭墙的作⽤⼭墙的作⽤南⽅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以穿⽃式⽊构架为主流,以硬⼭顶与悬⼭顶为常态,在形制上存在着平⾯布局宏⼤、建筑空间⾼⼴,利于通风、采光、采阳等特点。

在村落或古城中,⼀条街巷的两侧由多落并排建筑组成,悬⼭顶的建筑难以满⾜结构布局及功能上的要求,为此硬⼭顶的建筑占据了主导地位。

硬⼭顶的建筑是在悬⼭顶建筑的基础上,两侧配以⾼⼤的风⽕⼭墙,各进前后多设有院墙。

有了⼭墙的阻隔,各落之间可共⽤墙体,墙上开的众多边门⼜可互通,极⼤程度地达到了防风、防⽕、防盗以及⼈员疏散的功能。

在硬⼭⼭墙墙根处、屋⾯转⾓处都设置了排⽔沟以利排⽔,从⽽更有⼒地保障了建筑的安全与使⽤。

中外建筑史3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中外建筑史3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押鱼是海中异兽,传说它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能手”。
狻猊,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形如狮,喜 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 之吞烟吐雾。古书记载是与狮子同类能食 虎豹的猛兽,亦是威武百兽率从之意。
獬豸,也称解廌或解豸,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上古神兽, 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 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 它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 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 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 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皇帝、“正大光明” “清 平公正”的象征。
斗拱原为起承重作用的构件,随着结构功能的变化,斗拱 成为建筑物等级的标志。
(五)装饰构造而不去构造装饰
斗拱结构:承重+装饰
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 拱与拱之间垫的木块叫斗,斗上 加拱,拱上加拱,层层叠加,起
到支撑作用。
榫卯结构:
凸出的部分叫榫,凹进去的部分叫卯。榫和卯咬合,起到连接作用。
罩: 作用:①分隔室内空间,柱子之间做各种形式的木花格或雕刻,常用 在较大的住宅或殿堂中。
②装饰作用
窗 早期称为囱,后来又称为牖。 窗的主要形式有直棂窗、槛 窗、支摘窗、漏窗等。
⑴直棂窗: 中国古代木建筑外窗的一种, 窗格以竖向直棂为主,是一 种比较古老也是最简单的窗 式。
⑵槛窗: 一种形制较高级的窗,是一种隔扇窗,即在两根柱子之间的下半段砌筑墙体 在墙体上安装隔扇,窗扇上下有转轴,可以向里和向外开关,常用于殿堂、 也用于大型的住宅和寺庙、祠堂等。
⑵较高级台基。较普通台基高,用 材以砖为主,也有的配以条石,常 在台基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 筑或宫殿中的次要建筑。如上图下 部分。

中国古建筑知识——山墙

中国古建筑知识——山墙
闽南广东潮汕马祖金门以及台湾之民居将山墙与五行相结合将山墙赋予了风水的意义同时也使建筑形态更加丰富倍增美感
中国古建筑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山墙
山墙 建筑构件名。亦称为“山”。房屋建筑的左右两边之墙的上端与前后屋顶间的斜坡,形成一个三角形,
似古体“山”字,故称“山墙”。 山墙一般称为外横墙,是指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叫横墙,建筑物两端的横向外墙一般称为山
墙。古代建筑一般都有山墙,它的作用主要是与邻居的住宅隔开和防火。
马头墙 徽派建筑中的马头墙,一般指上部高出屋面的山墙,也称封火墙、风火墙。形式上,有一颗印式、
复合曲线式、人字式、猫拱背式、五岳朝天式、叠落山墙、观音兜式等。
闽南、广东潮汕、马祖、金门以及台湾之民居,将山墙与五行相结合,将山墙赋予了风水的意义, 同时也使建筑形态更加丰富,倍增美感。
欢 迎 关 注 源流传统的当代景观建筑报道

3-旅游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宫殿、坛庙、陵寝

3-旅游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宫殿、坛庙、陵寝

二、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3、“天人合一”的思 想 内外两重围墙 ,南方 角,北圆角,“天 圆地方”
古代宫殿的崇高、雄伟、辉煌、灿烂的外观
特征,内涵象征了古代典章制度的等级秩序, 和应天承运的阴阳术数,表现为森严、肃穆 的特色。 中轴对称布局,神秘形象和神秘数字的应用, 与崇高、雄伟、辉煌、灿烂互为表里,共同 构成了体现皇权至高无尚的宫殿,展现了中 国古建筑的营造观念。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Architectural Culture of China
一、中国古建筑的基本构件
中国古建筑外形上分为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 常用的基本构建有台基、屋顶、圆柱、横梁、开间、斗拱、藻井等
1、台基-基座
普通台基:素土、灰土、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约高一尺。 较高级台基:较普通台基高,在上面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型建筑 或宫殿建筑的次要建筑。
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纵轴方向的陪衬手 法。全宫自南端丹凤门起,北达宫内太液池蓬莱山, 为长达约1600余米的中轴线,轴线上排列全宫的主 要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轴线两侧采取 大体对称的布局。如不计入内苑部分,从丹凤门到 紫宸殿也约1200米,这个长度略大于从北京故宫天 安门到保和殿的距离。含元殿利用突起的高地(龙 首原)作为殿基,加上两侧双阁的陪衬和轴线上空 间的变化,造成朝廷所需的威严气氛。
斗拱
雀替
雀替:安置于梁或阑额与柱交接处,承托梁枋的木 构件,可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也用在柱间的落挂 下,为纯装饰性构件。能增加梁头抗剪能力或减少 梁枋间的跨距。
藻井:室内天花板上一种装饰,是平顶的凹进部分,含有 五行,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意。常位于寺庙佛座或宫殿 的宝座上方。
挂落

中国古建筑中最最常见的“山墙”都有哪几种样子

中国古建筑中最最常见的“山墙”都有哪几种样子

中国古建筑中最最常见的“山墙”都有哪几种样子昨天,宫殿君给各位讲了咱中国古建筑一个最基本的构件——山墙,这东西几乎出现在所有的宫殿、寺院和坛庙中,正因为它太常见,也长的太“普通”,所以经常被人们忽视;今天,小君我还想继续给大家讲讲它的故事。

讲啥呢?就聊聊它的长相吧。

山墙可以说是古代建筑,尤其是宫殿建筑里最容易被忽视的,没办法,它粗看起来就是一面墙,毫无特色,和它的其他兄弟,比如斗拱、屋顶、梁柱比起来,它实在是太普通。

可越普通的东西就越是有“大文化”,在它的身上就凝聚了古代建筑师们精湛的技艺和对于建筑美学的感悟。

上面这幅图就是最常见的一种山墙,即两条屋檐边下面的墙面部分。

那么,山墙就只有这种造型吗?NO,NO,NO!“小山山”可是位特别爱打扮的小姑娘,结合她过往的“打扮史”,我们会发现,她最喜欢扮成三种模样:一:素颜型,不化妆这是山墙最基本的一种形式,即“人字形”(如下图)这种样子是最常见的,用料也最少,基本就是两条交叉成人字形的屋檐作为它的“发型”就完事,因为它简单大方,也不需要花太多的人力财力,故民间的住宅大多采用这种形式。

二:剪个锅盖头比“人字形”稍复杂点的就是下面这种样子的:这种山墙,大家可以看到它的顶上是圆弧形的,像极了铁锅的两个锅耳,所以人们习惯于称它为“锅耳墙”,当然,也有人觉得它是仿照官帽来做的,有官运亨通之意。

不过小君我还是怎么看都觉得它像个大锅盖,特别像给屋顶剪了个“锅盖头”。

三:烫个大波浪很多大户人家或者官宦之家的山墙都是做成下面这种“波浪形”:它们一般做成两至三个楼梯的样子,寓意做官“连升三级”,步步高升。

比起“锅耳形”山墙来说,小君觉得这种波浪形山墙更像古代的官帽。

上面这三种是山墙的基本形式,由它们出发,古代工匠们又想出了很多“奇葩”造型的山墙,比如:这五个小屋檐像极了五座山峰,故人们将它称作“五岳朝天式”山墙,名字够霸气吧!。

(整理)传统民居山墙的研究

(整理)传统民居山墙的研究

传统民居山墙的研究0引言山墙,俗称外横墙,端墙。

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叫横墙,建筑物两端的横向外墙一般称为山墙。

传统建筑一般都有山墙,它的作用主要是与邻居的住宅隔开和防火。

山墙由下至上分别为下碱,上身,山尖三部分。

山墙上依据地域与民族习惯的不同,开设了门窗,阳台等功能性和符号性的构造,丰富了山墙的立面元素,形成了不同的立面趣味。

一般房屋都是“长条形”的,例如,坐北朝南,则习惯称南北二墙为“大士墙”,称东西二墙为“山墙”。

传统民居多为木结构屋盖,也就是“坡屋面”,两坡出水的屋檐在南北墙,东西二墙的立面看起来像一个小山尖,故称之为“山墙”。

1 山墙的分类1.1山墙有三种形制,一是人字形,比较简洁实用,修造成本也不高,民间多采用,在墙头上会有些雕塑和装饰性构件。

二是锅耳形,线条优美,变化大,实际上是仿照古代官帽的形状修建的,取意前程远大,因它的形状像铁锅的耳朵,民间俗称锅耳墙。

锅耳墙不但大量用在祠堂庙宇的山墙上,一般百姓的住宅也常运用。

三是波浪形。

造型起伏有致,讲究对称,起伏多为三级,实际上是锅耳墙的变形,更像古代的官帽,百姓基本不能用。

在比较大的建筑群中它和人字形的山墙,锅耳形山墙一起出现在群落里,尤显风姿。

1.1.1人字型山墙又有两种情形:一是山墙高出坡屋面的,其坡屋顶称作硬山;另一种是屋顶伸出来把山墙盖住,其屋顶称作歇山。

南方古建筑和乡土建筑中有一种常见的山墙,位于房屋的两头,墙头高出屋顶之上,其建造过程是先将房屋两边的山墙用青砖向上垒砌,使之高出屋面超出屋脊,然后用水平状的山墙檐封顶,墙脊覆黛瓦,墙体高度循屋顶坡度向下逐层跌落,两侧呈阶梯状,墙面涂抹白灰,墙角微微上翘,形似高昂的马头,人们习惯地称之为马头墙。

它是民众用来防控火患的治火措施,故也称封火山墙。

1.1.2马头墙形制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墙脊的多檐化和座头(马头)的造型方面。

马头墙厚度20—30厘米,砖石垒筑,以小青砖为主,墙体高度随屋顶坡度层层跌落,立面轮廓呈阶梯状,墙脊呈水平带翘角面或圆弧面(图一—二),圆弧面较少。

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墙体和木构架)

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墙体和木构架)

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墙体和⽊构架)中国古建筑从造型上看⼀栋古建筑明显分为三个部分:台基、屋⾝、屋顶。

北宋著名匠师喻皓在《⽊经》中称之为“三分”,并指出“凡屋有三分,⾃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根据古建筑房屋这三部分的构成机能,古建筑构造可以分为以下⼏个部分。

⼀、下分——基础、台基、地⾯⼆、中分——屋⾝墙体、⽊构架、⽃栱三、上分——屋顶四、装饰装修上篇介绍了古建筑的下分,本篇介绍古建筑中分——墙体和⽊构架。

古建筑中分概述古建筑屋⾝由墙体、⽊构架、⽃栱(仅在⾼等级建筑中使⽤)等部分组成。

屋⾝构造按照受⼒⽅式有①梁柱造(梁柱承重,墙体只起分隔作⽤⽽不承受屋顶重量);②承重墙构造(屋架落在墙体上,墙体承受屋顶的全部重量);③混合构造(梁柱和墙体共同起承重作⽤,⼀般后檐为墙承重构造,前檐为梁柱构造)。

古建筑墙体作⽤(1)承载作⽤,主要应⽤于砖⽊混合结构的房屋中,常见做法为:后檐墙不设⽊柱,屋架荷载由前部⽊构架和后檐墙共同承担,或者整个建筑均不设⽊柱,屋盖和楼盖重量直接搁置在砖墙上。

(2)围护与分隔空间,主要应⽤于传统⽊构架结构的房屋中。

房屋主体结构为抬梁式或穿⽃式⽊构架。

外墙为围护结构。

内墙为分隔结构,通常将室内或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形成“⼀堂⼆内”的基本格局,也有少数建筑除了左右划分外,还进⾏前后划分,在建筑内部形成前堂后寝的格局。

(3)防⽕作⽤,古建筑墙体材料多为砖、⼟坯、⽯等,其防⽕性能远⾼于⽊材,在古代城市建筑中,尤其是沿着商业街道两侧,建筑相互毗邻建设,为了防⽌发⽣⽕灾后⽕势蔓延,常常将相邻两幢建筑的边墙⾼出屋顶设置,形成防⽕⼭墙。

另外在古代凡有藏书要求的建筑,也常常采⽤砖⽯结构来替代⽊结构,也是利⽤了砖⽯结构良好的防⽕性能。

还有⼀些⼤型的建筑群,如北京故宫,由于两侧的庑廊过长,在庑廊中部还设置了厚度达3⽶多的墙体专门⽤作防⽕墙。

(4)装饰作⽤,古建筑在墙体砌筑中有着严格的⼯艺要求,不同的墙⾯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硬山顶:是两坡顶的一种,屋面不悬出山墙之外。

悬山顶:也是两坡顶的一种,特点是屋檐两端悬伸在山墙之外(又称挑山或出山)庑殿顶:有单檐和重檐,单檐的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五脊,所以又称五脊殿。

重檐的另有下檐围绕殿身的四条博脊和位于角部的四条角脊。

歇山顶:是由两坡顶加周围廊形成的屋面式样,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

有单檐和重檐。

重檐顶:槛墙:前檐或其它部位木装修榻板下的墙体,两端的里外皮砌成八字柱门。

版筑墙:以厚木板为模板,立于拟建墙的两侧,中间填土,用木夯夯实。

一般土要分层填夯,板也随之上移,这样筑出来的墙叫板筑墙。

山墙: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叫横墙,建筑物两端的横向外墙为山墙,主要与邻居的建筑隔开和防火。

封火墙:山墙超出屋面很多,起封火作用。

墀头:山墙的侧面在连檐与拔檐砖之间嵌放一块雕刻花纹或人物的戗脊砖,称墀头。

影壁(照壁):正对着大门作屏障及装饰的墙壁,有的座下有座子,可以移动,上面像屋脊。

如意蹋跺:两边不用垂带,踏跺逐层缩短,在两侧也形成阶级的踏跺,称如意踏跺龙尾道:唐代含元殿前的甬道。

自上望下,宛如龙尾下垂须弥座: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的基座(宫殿、坛庙的主殿等)金柱:建筑物的屋顶梁架以立柱支撑,立于最外一层屋檐下的柱子称檐柱,在檐柱以里,位于内侧的柱子称“金柱”。

瓜柱(蜀柱、脊瓜柱):梁柱中两层梁间的短柱和支承脊檩的短柱。

梭柱: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小,如梭形减柱造:在不影响整座殿宇屋顶负重、安全的前提下,减去一些立柱。

移柱造:在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将若干内柱移位,增加或减少柱距,以达到所需要空间和功能的做法。

靠背栏杆(美人靠、吴王靠):美人靠,就是给坐凳栏杆加一个靠背,它也是栏杆的一种形式,主要用于人们在游园疲累时临时在这里坐坐,稍稍休息一会儿。

美人靠的靠背不是直立的,而是略向后仰,人们坐在之上可以向后仰、向后靠。

美人靠的靠背有曲线,靠在那里会觉得十分舒服。

最新《导游基础知识》第六章 中国古代建筑

最新《导游基础知识》第六章  中国古代建筑

03
看图区分封土的形式
PART 03 \ \ \
二、陵墓建筑的结构
| 陵墓建筑
(一)地面部分
1. 封土 自产生灵魂观念以后,人们开始 产生筑坟的念头。大约从周代开 始,出现“封土为坟”的做法。
2. 陵园建筑 陵墓前还有一大片建筑园林和 “石像生”仪仗队,所以陵园 范围极大,陵园建筑也很多。
PART 03 \ \ \
中国古代按建筑所有者的社会地位规定建筑的规模和形制。
| 概述
PART 01 \ \ \
五、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
| 概述
(一)台基
台基也称基座,是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 座,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 腐,同时可弥补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 的欠缺。台基根据材料、层数和结构的 不同来区分等级。
PART 01 \ \ \
| 概述
PART 01 \ \ \
| 概述
PART 01 \ \ \
| 概述
PART 01 \ \ \
| 概述
PART 01 \ \ \
二、传统思想在古代建筑中的体现
(一)敬天祀祖
| 概述
中国古代帝王认为“万物本乎天,人本 乎祖”,万物由天而生,人类由祖宗而 发展,所以对天、对祖先必须进行祭祀, 这样可以得到上天的恩施,得到祖先神 灵的荫庇。
| 概述
造型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庑殿顶 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 得稳重、协调。
【拓展阅读】 北京故宫保和殿台基上的陛石
PART 01 \ \ \
装饰主要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 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雕饰 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上的石雕、 金银铜铁等建筑物。
| 概述
PART 01 \ \ \

中国古建筑史名词解释真题

中国古建筑史名词解释真题

四铺作宋代斗栱出一跳称为四铺作。

从下而上,依次有栌斗、华栱、耍头、衬方头,共四层,故称四铺作。

中国固有形式左祖右社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抱厦即在主建筑之一侧突出一间(或三间)一颗印云南一颗印住宅,以地盘和外观方整如印为特征,分布于昆明为中心的西至大理、南至普洱、墨江、建水、东至昭通。

由于高原地区多风,故墙厚瓦重,住宅外围用厚实的土坯砖或夯土筑成,或用外砖内土,称金包银。

印内的房屋梁架则主要是穿斗式。

嫩戗发戗戗是指建筑的戗脊,发戗就是起翘。

嫩戗发戗的特点是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檐口至屋角处有很大起翘。

墨菲(henry killiam murphy)美国建筑师在设计中国式建筑方面影响最大。

在美国以设计殖民地式建筑著称。

主持设计清华大学的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

还有长沙湘雅医学院、福州协和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北平燕京大学等校园、校舍和广州岭南大学的部分建筑,还设计了南京灵谷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纪念堂。

墨菲后来担任国民政府建筑顾问经涂九轨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四阿顶即四面坡的庑殿顶,宋代称四阿顶,或称五脊殿。

土楼客家人的住宅,出于移民的缘故,以群聚一楼为主要方式,楼高耸而墙厚实,用土夯筑而成。

形制:1、以祠堂为中心,是客家聚族而居生活的必须内容,供奉祖先的中堂位于建筑正中央。

2、无论圆楼、方楼、弧形楼,均中轴对称,保持北方四合院的传统格局性质。

3、基本居住模式是单元式住宅。

收山与推山推山是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

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侧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不一致。

收山是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

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了结构上的某些变化。

首都计划近代中国由官方制定的较早、较系统的一次城市规划工作。

首都计划把城市划分为6区——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和住宅区。

对南京的街道系统做了通盘的规划,采用当时美国一些城市流行的方格网加对角线的形式。

古建筑山墙面的名词

古建筑山墙面的名词

古建筑山墙面的名词古建筑的山墙面,就像是古建筑的一张侧脸,默默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山墙面啊,那可是古建筑的一个独特存在。

它不像正面那么张扬地展示着建筑的宏伟和气派,却有着一种内敛而含蓄的美。

你看那山墙的形状,有的像个温柔的梯形,稳稳地立在那儿,就像一个憨厚老实的大汉,敦实可靠。

这梯形的山墙,从底部慢慢地向上收缩,仿佛在向天空轻轻诉说着自己的稳重。

还有那硬山顶的山墙,直直地矗立着,像两个忠诚的卫士。

硬山顶的山墙啊,就像两个严守纪律的士兵,笔直地站在建筑的两端,风雨无阻。

它们的线条简洁明快,没有太多的花哨装饰,却有着一种质朴的力量。

这硬山顶的山墙和屋顶的结合是那么的紧密,就像两个亲密无间的伙伴,互相支撑着,共同抵御着岁月的侵蚀。

再瞧瞧那悬山顶的山墙,它的样子可就有点不一样了。

悬山顶的山墙像是两个微微探身的精灵,它们的屋檐伸出去了一部分,就像精灵伸出的小手臂,好奇地探索着外面的世界。

这悬山的山墙啊,多了一份灵动和俏皮,和硬山顶的山墙比起来,就像是活泼的孩子和稳重的成年人的区别。

山墙面上还有不少装饰呢。

有的山墙上有着精美的砖雕,那些砖雕啊,简直就是一幅幅立体的画。

每一块砖雕都像是一个小小的世界,雕刻着花鸟鱼虫、人物故事。

这山墙面上的砖雕,就像是给山墙穿上了一件华丽的衣裳,让山墙一下子变得光彩照人。

这就好比一个原本朴素的人,突然戴上了漂亮的首饰,整个人都变得耀眼起来了。

我曾经见过一个古建筑的山墙,那山墙上的砖雕简直让我惊艳。

雕的是一群仙女在花丛中嬉戏的场景,每一个仙女的表情都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从墙上飞下来一样。

那花朵也雕刻得极为细致,花瓣的纹理都清晰可见。

我当时就在想,这工匠得多有耐心和手艺啊,才能在这山墙上创造出这样一个美妙的世界。

山墙的颜色也很有讲究。

有的是那种沉稳的青灰色,这种颜色就像一位老者,历经沧桑,却有着无尽的智慧。

青灰色的山墙和周围的环境融合得非常好,它不张扬,却默默地成为了古建筑整体氛围的一部分。

古建中的墙分为几种?都有什么讲究!

古建中的墙分为几种?都有什么讲究!

古建中的墙分为几种?都有什么讲究!中国建筑有着明显的三段式特征。

中间的一段由木柱、部分梁架、斗栱、门窗和主体墙组成。

墙体是这一段中最有代表性的。

上篇介绍了古建筑中墙体砌筑知识。

今天介绍北方古建筑墙的分类。

分别介绍:山墙、墀头、博风、廊心墙、槛墙、后檐墙、院墙、影壁墙。

山墙一、山墙剖面、立面形式大式悬山建筑的山墙下碱多带有石活,上身一般为抹灰刷红浆做法,但也可用整砖露明做法。

小式悬山建筑一般全部为整砖露明做法。

悬山山墙的立面造型有三种形式。

墙砌至梁底,梁以上的山花、象眼处的空当不再砌砖,而用木板封挡。

墙体沿着柱、梁,瓜柱砌成阶梯状,叫“五花山墙”(简称“五花山”)。

五花山的轮廓线应以柱子和瓜柱的中线为准。

墙体一直砌至椽子、望板。

其多见于唐宋时期的建筑,明清时期的官式做法中已不多见。

明清时期的悬山建筑已不是为了墙面防雨的需要,而是出于建筑式样变化的需要。

所以悬山山墙做法以露出梁架的两种做法为主,以获得形式新颖的立面效果。

庑殿、歇山山墙的下碱多带有石活,上身多用抹厌刷红浆做法,但也可用整砖露明做法。

(a)硬山墙;(b)庑殿、攒尖、歇山山墙;(c)悬山山墙;(d)悬山五花山墙;(e)硬山山墙剖面;(f)庑殿、歇山、攒尖及悬山山墙的剖面二、山墙的常用构造硬山式山墙的基本构造从台基向上是由下碱、上身、山尖和山檐四大部分组成。

(1)下碱,也叫下肩、裙肩。

一般为檐柱高的3/10,并以砌砖层数为单数定高。

其厚外皮应与墀头外皮平。

而背里砖里皮线,若为普通建筑的山墙,则与山柱里皮在同一直线上;对较重要的建筑应较普通里包金大1/4山柱径。

背里部分靠柱子的砖要砍成六方八字形,两块八字砖之间的距离叫“柱门”,柱门最宽处同柱径。

比较讲究的房屋都是采用干摆砖墙砌筑,稍次的用丝缝砖墙,最节省的做法是两端用三出三进做法,中间干砌或浆砌虎皮石墙。

对比较重要的建筑,下碱最上一层采用腰线石,如下图外立面所示。

(a)山墙各部分名称;(b)清水砖墙露明做法;(c)有廊山墙带顶棚内立面;(d)山墙内立面做法(2)上身,是指山墙的中间部分,墙厚较下碱的里、外皮退进一个距离,称“花碱”,花碱的尺寸一般为1/10~1/6砖厚。

古建筑山墙

古建筑山墙

古建筑山墙山墙一般称为外横墙,是指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叫横墙,建筑物两端的横向外墙一般称为山墙。

古代建筑一般都有山墙,它的作用主要是与邻居的住宅隔开和防火。

谚语说“山墙扒门必定伤人”,这是因为中国传统硬山式住宅的主梁搭在山墙上的,而山墙常是承重墙,如果在墙上开门会使墙的承重能力下降,主梁有跌落的危险。

山墙分:内山墙、外山墙与排山墙也叫排山。

假如在乡下你可以知道内山墙是指每个房间与房间之间的墙,它一般与前后墙成丁字形;外山墙是指在外面能看到的墙但前后墙不算,如:一房屋是门朝南,则东西那两面墙就叫外山墙;排山墙就是老式房子,房间与房间是用木头或水泥柱立起来,再用砖进行砌筑起来的那就叫排山墙。

山墙之间距离较短,比纵墙适合做为承重墙。

山墙的下边有开扇小门的,这既方便于居住者进出,也利于空气流通。

讲究的屋主会在门的下方放上精致的“户对”,这样的房子,前门必有“门当”,这叫做“门当户对”。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山墙人字形上方的装饰图案是十分丰富的,这把中国的灰雕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所雕的图案有龙凤呈祥、麒麟送子、凤凰牡丹、狮子抢球,蝙蝠、八吉、暗八仙、花草纹饰及龙凤图腾等中国传统装饰吉祥图案。

山墙有三种形制,一是人字形,比较简洁实用,修造成本也不高,民间多采用。

二是锅耳形,线条优美,变化大,实际上它是仿照古代的官帽形状修建的,取意前程远大,因它的形状像铁锅的耳朵,民间俗称镬(锅)耳墙。

锅耳墙不但大量用在祠堂庙宇的山墙上,一般百姓的住宅也常运用,锦纶会馆等建筑为典型的锅耳形山墙。

三是波浪形。

造型起伏有致,讲究对称,起伏多为三级,实际是锅耳墙的变形,更像古代的官帽,百姓基本不用。

在比较大的建筑群中它和人字形山墙、锅耳形山墙一起出现在群落里,尤显风姿。

山墙做法:悬山古建筑的山墙可做成普通形式和“五花山”两种形式。

歇山及大式悬山山墙的下碱多带有石活,上身一般为抹青灰刷红浆做法,但也可用整砖露明做法。

小式悬山山墙一般全用整砖露明做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庑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一说戗脊)共五脊组成,因 此又称五脊殿。由于屋顶有四面斜坡,故又称四阿顶。 庑殿顶又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所谓重檐,就是在上述屋顶之下,四角各加一条短檐,形 成第二檐。故宫的太和殿就是重檐庑殿顶,而故宫的英华殿、弘义阁、体仁阁则为单檐庑 殿顶。
庑殿顶出现的很早,甚至早于歇山顶。在殷商的甲骨文、周朝的青铜器、汉朝画像石与明 器、北朝石窟中都可发现庑殿顶。汉朝的阙楼和唐朝的佛光寺大殿是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建 筑。 后来庑殿顶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屋顶形式,常用于皇家建筑以及大型寺院、宫 观。清朝时期,庑殿顶只能用于皇家和孔子的宫殿,其中又以重檐庑殿顶最为尊贵。但闽 东沿海地区的民居因为防风需要也会用平缓的庑殿顶。 在日本,庑殿顶多见于东日本,又有“东屋”的别称。 琉球传统住宅受闽东文化影响,也使用庑殿顶。 中国大陆以外的地方古建筑,例如日本的东大寺大佛殿、正仓院,韩国景福宫的城楼。仿 古建筑例如台北国家戏剧院与大直忠烈祠,香港仿唐建筑志莲净苑的大雄殿等。
囤顶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之一,其特征是屋顶略微拱起呈弧形,前后稍低、中央 稍高,房屋左右两侧山墙有的会凸出于屋顶,凸出部分会被砌成弧形。囤顶房 屋的排水效果较平顶佳,还可以防御风沙。主要是中国东北地区一带常用,由 于在冬天气候寒冷时常会下雪,这样设计的屋顶可避免过多的雪在房顶上堆积, 减少屋顶的载重量。
庑殿顶
即庑殿式屋顶,宋朝称“庑殿”或“四阿顶”,清朝称“庑殿”或“五脊殿”,日语称寄 栋造(假名:よせむねづくり)是中国、日本、朝鲜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在中国是 各屋顶样式中等级最高的,高于歇山式。明清时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唐朝时 和日本也见于佛寺建筑。但在福建沿海地区和琉球的民居为了防风而采用庑殿顶。
盝顶
盝(lu 4声)顶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顶部有四个正脊围成为平顶, 下接庑殿顶。 盝顶在金、元时期比较常用,元大都中很多房屋都为盝顶,明、清两代也有 很多盝顶建筑。例如明代故宫的钦安殿、清代瀛台的翔鸾阁就是盝顶。
台北车站屋顶从地面看为仿单檐庑殿 顶形式,实际为盝顶
卷棚顶
即卷棚式屋顶,又称元宝顶,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 卷棚顶是两坡出水,其特征在于前后两坡相接处没有明显外露的正脊, 而是成弧线曲面。根据左右山墙的悬山式和硬山式不同,卷棚顶可分为 悬山卷棚、硬山卷棚,另外,卷棚顶也可以是歇山式,因此可以看作是 歇山、悬山、硬山的变形。 卷棚顶线条流畅、风格平缓,因此多用于园林建筑,在宫殿中也多用于 太监、佣人等所居的边房。承德避暑山庄宫殿区建筑都采用了卷棚顶, 以表现此为离宫,和正式宫廷相区分。
歇山式十字脊顶的北京故宫角楼
盔顶
盔顶是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之一,其特征是没有正脊,各垂脊交会于屋顶正 中,即宝顶。在这一点上,盔顶和攒尖顶相同,所不同的是,盔顶的斜坡和垂 脊上半部向外凸,下半部向内凹,断面如弓,呈头盔状。盔顶多用于碑、亭等 礼仪性建筑。 南宋人所作的《宫苑图》(传为唐朝人所作)中就有盔顶建筑。现存最大的盔 顶建筑是湖南的岳阳楼。
颐和园苏州街的悬山式卷棚顶建筑
雁门关
攒尖顶
即攒尖式屋顶,宋朝时称“撮尖”、“斗尖”,清朝时称“攒 尖”,是汉字文化圈传统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日语称宝形造。 其特点是屋顶为锥形,没有正脊,顶部集中于一点,即宝顶, 该顶常用于亭、榭、阁和塔等建筑。在日本则常用于茶室。 攒尖顶的垂脊和斜面多向内凹或成平面,若上半部外凸下半部 内凹,则为盔顶。 攒尖顶有单檐、重檐之分,按形状可分为角式攒尖和圆形攒尖, 其中角式攒尖顶有同其角数相同的垂脊,有四角、六角、八角 等式样。圆形攒尖则没有垂脊,尖顶由竹节瓦逐渐收小。故宫 的中和殿为四角攒尖,天坛祈年殿为圆形攒尖。
歇山式的屋顶两侧形成的三角形墙面,叫做山花。山面有 博风板,山花和博风之间有段距离,可形成阴影。为了使屋顶 不过于庞大,山花还要从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这种做法叫 收山。
歇山顶屋脊上有各种脊兽装饰,其中正脊上有吻兽或望兽, 垂脊上有垂兽,戗脊上有戗兽和仙人走兽,其数量和用法都是 有严格等级限制的。
分类
山墙
简介
歇山顶,即歇山式屋顶,宋朝称九脊 殿、曹殿或厦两头造,清朝改今称, 又名九脊顶。为中国古建筑屋顶样式 之一,在规格上仅次于庑殿顶。歇山 顶亦有传入东亚其他地区,日本称为 入母屋造。
样式
歇山顶歇山顶共有九条屋脊,即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 条戗脊,因此又称九脊顶。由于其正脊两端到屋檐处中间折断 了一次,分为垂脊和戗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顶。 其上半部分为悬山顶或硬山顶的样式,而下半部分则为庑殿顶 的样式。歇山顶结合了直线和斜线,在视觉效果上给人以棱角 分明、结构清晰的感觉。
香港志莲净苑的大雄殿采用 单檐庑殿顶
韩国景福宫的重檐庑殿顶城楼
日本东大寺的大佛殿采用重檐庑殿顶 台北国家戏剧院
脊兽
太和殿(金銮宝殿)檐角尖端上的装饰物。从左起第一为骑凤仙人,相传原 是南朝齐明王,后修道升仙。其次为鸱吻(音吃吻,龙的九子之一)、狮子、天 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装饰物越多,建筑等级越高。太 和殿是唯一有十个饰物的建筑。在中国古建筑的岔脊上,都装饰有一些小兽, 这 些小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 宫太和殿上的装饰。把这些小兽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角处,象征着消灾灭祸, 逢凶化吉,还含有剪除邪恶、主持公道之意。古人把建筑装饰上这些走兽,使 古建筑更加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充满艺术魅力。
硬山顶
中国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之一.房屋的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出 屋面.
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顶
屋面有前后两坡,而且两山屋面悬于山墙或山面屋架之外的建筑, 称为悬山(亦称挑山)式建筑。悬山建筑稍间的檩木不是包砌在山墙 之内,而是挑出山墙之外,挑出的部分称为“出梢”,这是它区别于 硬山的主要之点。
以建筑外形及屋面做法分,悬山建筑可分为大屋脊悬山和卷棚悬 山两种。大屋脊悬山前后屋面相交处有一条正脊,将屋面截然分为两 坡。常见者有五檩悬山、七檩悬山以及五檩中柱式、七檩中柱式悬山 (后两种多用作门庑)。卷棚悬山脊部置双檩,屋面无正脊,前后两 坡屋面在脊部形成过陇脊。常见者有四檩卷棚、六檩卷棚、八檩卷棚 等。还有一种将两种悬山结合起来,勾连搭接,称为一殿一卷,这种 形式常用于垂花门。
日本醍醐寺内的 单檐攒尖顶
日本法起寺三 重塔的攒尖顶
八角攒尖 顶的中正 纪念堂
攒尖顶的 内部,北 京中山公 园,兰亭 八柱亭
十字脊顶
十字脊顶是中国、朝鲜传统建筑的一种屋顶形式,是由两个屋顶垂直相交而成, 可以是悬山式,也可以是歇山式。 《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很多民居采用十字脊顶,其山面多采用悬山顶。后来宋 代的《金明池夺标图》就出现了歇山式的十字脊顶,即四个山面都是歇山式, 故又称“四面歇山顶”。
歇山顶分单檐和重檐两种,所谓重檐,就是在基本歇山 顶的下方,再加上一层屋檐,和庑殿顶第二檐大致相同。例 如天安门、故宫的太和门、保和殿、乾清门,妙应寺山门、 智化寺智化殿、台北府城北门则为单檐歇山顶。
在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样式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其中 重檐歇山顶等级高于单檐庑殿顶,仅低于重檐庑殿顶,而单 檐歇山顶低于单檐庑殿顶,只有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才 能使用,后来也有些民宅开始使用歇山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