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过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基础理论(5)——翻译过程
西方七个翻译过程模式
一、奈达的逆转换模式
三个阶段: 分析(analysis) 、转换( transfer) 和结构调整(restructuring)
关于转换或换码过程,奈达逆转和简化了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过程,认为翻译的转换在核心句层次上进行,
具体过程是: 原文的表层结构转换→原文的深层结构( 核心句) 转换→译文的深层结构( 核心句) 生成→译文的表层结构。

二、贝尔的“心理语言学模式”
贝尔将翻译分为两个阶段:
①通过句法、语义和语用分析( analysis) ,将源语语篇分解为“普遍的( universal) ”、“非具体语言的( non-language-specific) ”和“语义表述( semantic representation) 三部分”;
②将小句在“语义表述”中的信息依次进行语用、语义和句法综合( synthesis) ,变成译语语篇。

用简图表示为: 源语语篇分析→语义表述综合→译语语篇。

贝尔把自己的模式称作“心理语言学模式”,并曾用一个比喻来形象地解释他的翻译模式: 翻译的过程好比冰块(原作) 先融化(阅读) ,后重新凝固(翻译) 。

三、目的学派的“环形翻译模式”
“环形翻译模式( the looping model) ”是德国目的学派的代表人物诺德提出来的,其起点和终点都是译语情景。

翻译过程是:
①分析译语语篇的目的(skopos) : 译语语篇的目的由翻译的发起人(initiator) 确定,包括译语的情景和功能等;
②将源语语篇“分析(analysis) ”成“与翻译有关的源语成分(translation-relevant ST elements) ”;
③转换( transfer) ;
④综合成译语语篇(TT synthesis) 。

用简图表示为: 分析译语语篇的目的→分析源
语语篇→转换→译语综合→译语语篇。

这就意味着每向前一步,译者都要“回头看看(look back) ”刚刚分析过的因素。

这样一来,分析和理解过程中获得的每一则信息都能为后来的发现所确认和修正。

诺德称自己的模式类似于Gadamer (1972) 的现代阐释学概念“循环理解(circle of comprehension) ”。

四、释意学派的“三角形口译模式”
“三角形口译模式”是法国的释意学派提出来的,指的是在理解和表达中间增加了“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这一意义产生的阶段: 三角形的左边是源语,右边是译语,顶部则是意义的产生阶段。

释意学派把翻译过程分成三个阶段: 理解→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表达。

革新点:思维脱离语言而独立存在。

五、霍尔姆斯的“结构层图式转换模式”
霍尔姆斯认为,翻译在序列( serial plane)和结构( structural plane) 两个层面上进行。

在序列层面,翻译是逐句进行的,包括接收原文(receptionof Tsl) 和形成译语语篇( FORMULATION of Ttl) 两个阶段。

结构层面的翻译指的是先从源语语篇中抽象出“心理构想( mental conception) ,然后将这种抽象的构想运用到译作的形成过程中,用作检验所译句子的标准。

结构层的翻译分为三个阶段(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几个步骤有可能同时进行) :
①译者运用“派生规则( derivation rules) ”抽象出原文的“图式( map) ”;
②运用对应/对等规则( correspondence/equivalence rules) 将源语语篇图式发展成为可能的译语语篇图式;
③运用投射规则( projection rules) ,将译语语篇图式转换成译语语篇。

用简图可标示为: 源语语篇( 派生规则)→源语语篇图式( 对等规则)→可能的译语语篇图式( 投射规则)→译语语篇。

六、场景—框架语义学翻译模式
场景—框架语义学( the Scenes-and-frames semantics) 是Charles Fillmore( 1977) 提出的。

“框架( frame) ”指的是能与情景的原型相联系
的任何语言选择系统,包括词、语法结构和语法类型等。

“场景(scene) ”指能够通过体验或语言形式表达的、有意义的情景。

在交际过程中,场景和框架不断地相互激活,形成框架-场景、场景-框架、场景-场景、框架-框架的表达形式。

简图将翻译的整个过程表示为: 获得作者的源语框架→激活和建立自己的场景→寻找合适的译语框架。

七、翻译过程的阐释学模式
斯坦纳从阐释学的角度解释翻译过程,把翻译分为四步: 信赖( trust)→侵入( aggression)
→吸收( incorporation)→补偿( restitution) 。

信赖是对原作进行价值判断和衡量,是翻译前译者必须经历的一步。

侵入指的是译者像抓俘虏一样,打破语言的外壳,深入到原文的内部,将核心思想抽取出来。

吸收是将原文的意思和形式移植到译语中,用译语完整地再现出来。

补偿就是寻求原作和译作的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