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

合集下载

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自序古代文化1215 1012太史公自序《史记》【原文】太史公曰:“先人有言①:‘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而能绍明世,正《易经》,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②?’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③。

”【注释】①先人:指司马谈。

②本:以……为本,以……为根据。

③让:辞让,推辞。

【原文】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①:‘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②。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③,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④’。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⑤,下辨人事之纪⑥,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谿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⑧;《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⑨,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易》曰‘失之豪厘⑩,差以千里’。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11)。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12)。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13)。

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14),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太史公自序司马迁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

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

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

汤武之隆,诗人歌之。

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襃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

’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

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

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

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其文。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縲绁。

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①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②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译文壶遂说:“孔子时候,上没有圣明君主,他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撰写《春秋》,留下一部空洞的史文来裁断礼义,当作一代帝王的法典。

现在先生上遇圣明天子,下能当官供职,万事已经具备,而且全部各得其所,井然相宜,先生所要撰述的想要阐明的是什么呢?”太史公说:“是,是啊,不不,不完全是这么回事。

《史记-太史公自序》吴世家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太史公自序》吴世家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太史公自序》吴世家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史记-太史公自序》吴世家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阖庐弑僚,宾服荆楚;夫差克齐,子胥鸱夷[2];信嚭亲越[3],吴国既灭。

太史公自序译文

太史公自序译文

《太史公自序》的译文如下:【我】担任太史令,整理修订【先代】的史料,阐明【三皇五帝】的遗制,探究【桀、纣】亡国和【幽、厉】之乱的原因。

搜集【黄帝】至【汉武帝】年间的事迹,作为【本纪】;将诸侯按年代的先后排列,分为【世家】;列大夫的言行事迹记于【传】;记载有法度的【大事】都写清楚。

降及于世道不轨、言行不轨的人的事迹都埋没不写。

不是德行合乎圣人的标准、才能超越世俗流辈的,如果不是儒家的人的事迹都不记。

修史到了我曾祖父曾公良夫的时代才有了章程。

我从小至今出仕之前从事著书,如工书写工具缮写的事宜就由我开始办理,草成之后用口传给后代,其中所说的很重要的事情抄写于书传名册之上。

【我】年幼时学习《周礼》和《左传》,到现在仍然不敢忘记。

到了读书学习已经老了的时候,才兼学《谷梁传》、《公羊传》,只为了能解释《春秋》要旨,遵循孔子定下的体例。

孔子说:“了解我的人只有颜渊、子路两个人。

”又说:“了解一个朝代可以修一代史。

”所以周朝的史官失职而不为后人了解,后人又不专意去研究,以致《春秋》一书及其要旨分散残缺。

现在也让我为诸王主持封禅祭祀之事,参与改订一朝的典章制度,来撰写本朝历史并弥补前史的不足之处。

【我】从太初元年开始编写,到现在太初四年,经过了六年。

所撰述的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计一百三十篇。

书缺有五篇,只能从残存的补入;世家有七篇作废了不写;本纪从三代以后到汉代共十二个朝代,有二十六年的历史没有记载;又记汉武帝十二年以后有三十年的历史没有记载。

凡所采取的材料都根据原书原文记载下来,用来补足缺失的地方。

所写人物对话使用古人的原文都用今人译文对照以便阅读。

凡已经叙写过的史实就不要再重复写了。

这十二篇本纪所以排列在世家、表、书、传的后面作为终篇。

太史公谨记。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原因和过程,对作者完成著作付出了大量心血的详细记载,可见其对工作的专注严谨和毅力坚毅。

以上仅是简要介绍,如需详细了解,建议阅读原文。

太史公自序阅读带答案

太史公自序阅读带答案

太史公自序阅读带答案太史公自序阅读带答案「篇一」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①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② 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

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

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

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讥刺而已也。

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

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

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③其文。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太史公自序》阅读答案及翻译

《太史公自序》阅读答案及翻译

太史公自序西汉·司马迁太史公曰:“先人①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子,大夫雍.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

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

余闻之先人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

’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

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

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

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其.文。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

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赏析《太史公自序》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

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太史公自序》原文两汉:司马迁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子,大夫雍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

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太史公自序 白话文

太史公自序 白话文

太史公自序白话文《太史公自序》白话文如下:太史公说:“我的父亲生前曾经说过:‘自周公死后,经过五百年才有了孔子。

孔子死后,到今天也有五百年了,有能继承清明之世,正定《易传》,续写《春秋》,意本《诗》《书》《礼》《乐》的人吗?’他的意思是把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呀!我怎么敢推辞呢?”上大夫壶遂说:“从前,孔子为什么要作《春秋》呢?”太史公说:“我曾听董生说过:‘周朝的政治衰败后,孔子作《春秋》,他贬斥诸侯,指责周天子,这是为了王道的复兴。

’《春秋》上说庄公二十四年,春天,周历三月,鲁桓公和齐侯在嬴地相会。

秋天,周历七月,鲁桓公和齐侯在齐国的谷邑结盟。

齐桓公称霸于诸侯是从这次会盟开始的。

此前,天下诸侯受周王室的分封而互相攻打,齐桓公成为霸主后,天下诸侯都转而朝拜齐国。

齐桓公接受朝拜,不是天子赐予的,而是他凭自己的力量争取来的。

等到他衰败时,诸侯们又去朝拜晋文公。

晋文公成为霸主后,天下诸侯没有不服从的。

他靠的也不是周天子的力量。

司马迁据《春秋》记载,撰写了十二诸侯年表。

从齐桓公称霸写起,到鲁哀公十四年孔子去世为止。

十二诸侯年表排列各国诸侯的世代次序,记载各国的存亡兴替,上至共和,下至孔子,总共记载了十二位诸侯。

自《春秋》以后,至今已有七百多年,诸侯相互兼并,战争不断,历史记载也很简略。

但是,《春秋》所记载的有关齐、晋、秦、楚等国的重大事件,现在还可以看到。

又因为《春秋》文字简约,如果不加以解说,那就不容易理解。

所以,我想写一部《春秋》的传记,使《春秋》详细地记载下从隐公到哀公之间的历史,作为人们阅读《春秋》的辅助材料。

汉朝兴起以来,已经有一百多年了。

天下太平,天子重视文治,史官们也掌握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到如今我作为太史而不把这些历史记录下来,断绝了国家的历史文献,我怕是要有罪过的。

我只是一个卑微的小史官,不敢说能像孔子著《春秋》那样,以文字来使天下太平,但是我要通过论列史事来阐明古今历史变化的规律,探究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过程,写成一部书。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
《史记》作为中国古典史书,其内容涉及广泛,是我们了解过去历史社会及文化发展历程的有价值的资料。

“史记”的序言是写于公元前145年,由史官太史公以书面形式自序,其原文是:“天下之变,有极可知也。

岁月不忘,记录的本分必不可忽。

”翻译后即为:“世界的变化,是可以知晓的。

时间从不空忘,记录的本能绝不可忽视。


太史公的自序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神的旨意,是一步步由过去渐渐发展到现在的过程。

因此,珍惜历史、记录历史,成为当时民族建设和文化传承中重要的环节。

历史是一种信息和文化的传播体,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以及历史凝结的有价值的文件。

正如太史公所说,“岁月不忘,记录的本分必不可忽”,由此可见记录历史的重要性。

近代以来,高等教育制度的发展让历史记录和运用在学科教育中起到积极作用,特别是在高校教育中,“中华传统文化与历史”等课程对于提升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和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有重大意义。

大学毕业生应具备较强的历史文化底蕴,理解中国自身文化特色,龙飞凤舞的传统精华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历史认知,并结合实际活动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历史阅读发展自我。

正如太史公的自序“天下之变,有极可知也。

岁月不忘,记录的本分必不可忽”所提醒的,要想了解世界的变化、文化的发展,必须记录历史,深入学习历史、认识自己文化特色,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

因此,正如高校与高等教育部门,要重
视历史文化课程,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具有更强的历史文化认知本领,助力我们向前面跨步走向未来。

史记太史公自序赏析

史记太史公自序赏析

《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由司马迁(字太史公)所著。

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开篇,也是太史公对自己写作动机和方法的阐述,具有重要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太史公自序的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1. 文学风格:太史公自序以简练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他的写作动机,他说自己写《史记》是为了"使后世有述事之宜"。

他还提到了自己对史书写作的态度,认为史书应该真实客观,不偏不倚地记录历史。

太史公的文笔流畅,表达清晰,给人以亲切感和可信度。

2. 历史观点:太史公自序中,太史公提到了他对历史的看法。

他认为历史是人类行为的记录,是人类经验的积累,可以为后世提供借鉴和教训。

太史公强调了历史的重要性,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写作,将历史真实地呈现给读者,并引导读者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3. 方法论:太史公自序中还提到了他写作《史记》的方法。

他说自己广泛阅读史书,收集史料,力求真实客观地还原历史。

他还强调了对史书的审查和筛选,只选择可信的史料,并且对于不同史料的矛盾之处,他会进行辨析和权衡,力求还原真实的历史面貌。

4. 动机和目的:司马迁在自序中明确了他写作《史记》的动机和目的。

他提到自己的家族有历代任职太史的传统,他希望通过编写《史记》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

他的目的是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记述,为后世留下一部真实、客观、全面的史书,以启发人们的思考和教育后世。

5 方法和原则:司马迁在自序中详细阐述了他写作《史记》的方法和原则。

他强调了对史料的严谨考证和真实性的追求,尽可能地收集各种史书、史载和史籍,以确保史料的准确性。

他还提到了对史书中的偏见和错误进行辨析和纠正的重要性,以保持历史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6. 文风和语言:司马迁在自序中展示了他独特的文风和语言特点。

他的文风庄重、严谨,语言简练、精确,力求言之有物、意蕴深远。

他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古代人物的引用,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文化内涵。

7. 历史观念和价值观:在自序中,司马迁表达了他对历史的观念和价值观。

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注释

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注释

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注释
太史公自序:
古者天子以臣论政,臣以吏论法。

天子以卿大夫论官,大夫以士论士礼。

士以庶人论庶人,庶人以小人论小人。

是故,自古以来,君臣上下,皆以实事求是,考古籍以明今之变,以观其道,而从其理,以辨是非,以制其官,以治其国,以安其社稷,以成其家,而立长子为世祖。

翻译:
古代,天子以臣子讨论政治,臣子以官吏讨论法律。

天子以大臣、大夫讨论官职,大夫以士人讨论士礼。

士人以庶民讨论庶民,庶民以小人讨论小人。

因此,自古以来,君臣上下,都以实际行动追求真理,通过查阅古籍来明确现在的变化,以观察其道理,以区分是非,以制定官职,以管理国家,以安家庭,以建立家族,而立长子为世袭。

注释:
1. 实事求是:以实际行动追求真理。

2. 考古籍:指古代典籍,如《春秋》、《左传》等。

3. 从其理:指从古籍中推断出的道理。

4. 社稷:指国家和社会。

5. 世祖:指家族的始祖。

《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4],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5]。

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自序夫天下至伟大而不可知者,唯人心也。

此人心之精微,其中有无穷之欲,不可胜记。

余读《诗》、《书》、《礼》、《易》,及至三史,其文典,其辞质,其行谊坚,其志洁,其称物平。

乃知先王之道,圣贤之意,郁郁乎文哉!《春秋》言微而显,志小而雅。

《尚书》载五帝之事,《春秋》道桓公,孔子述尧舜,《礼》以节人,《乐》以发和,《易》以道阴阳。

自汉以来,文人学士,吟咏歌颂,莫不拟则三代两汉,皆本于人心,达于政教。

太史公实录其本末始终,著成信史。

虽百家言,莫能究其万一,然亦有所凭依。

太史公年六十余矣,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白首如新,纯粹精也。

太史公聪明过人,才华横溢,他看到了那些人性中最真挚美好的品德:“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品格,所以司马迁敢于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与黑暗,直面血淋淋的现实,更敢于针砭时弊,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又何尝不是因为他的才华受限?假若他不是一位史官,一名作家,他根本没机会去做这么多事情,即使能够,他能想得起来吗?当时皇帝用文字狱压制思想,让我们痛恨这种罪恶。

但也要承认,像司马迁这样专门撰写史书,其贡献并不亚于后世的小说家。

在中国历史上,关于写史的作品众多,各有千秋。

比较来看,《史记》无疑具备其他同类史书无法比拟的优势。

除了以往文章提到的三点之外,还包括其内容充实丰满。

比如里面写到孙武训练吴军,里面写到商鞅变法等,尤其是开创性地记叙了几十个人物,塑造了数百个鲜活生动的形象。

而且由于篇幅问题,本书有着明确的主线贯穿全文,就连人物出场都清晰有序。

对于写史的人来讲,不仅需要有好的构思能力,还需要有良好的语言驾驭能力。

总之,司马迁作为史官,能写出这样一部传世佳作,也足见其才华卓绝,更体现了他对中华民族深沉的爱和深切的责任感。

正是因为司马迁写《史记》这件事本身具有很高的成就,并且影响巨大,所以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有第二部《史记》,也就是另一本跟他的《史记》互相补充。

古诗太史公自序翻译赏析

古诗太史公自序翻译赏析

古诗太史公自序翻译赏析《太史公自序》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

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一生本末也备见于此。

文章气势浩瀚,宏伟深厚,是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

【原文】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子,大夫雍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着明也。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易》着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

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太史公自序ppt课件

太史公自序ppt课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等 学者,历任郎中、太史令等职。
司马迁出生于一个史官世家,其父司 马谈是汉武帝时期的太史令。
司马迁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 刑,但仍坚持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 体通史《史记》。
《太史公自序》的创作背景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在完成《史记》后所作的一篇自序,也是《史记》的最后 一篇。
太史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重视历史人物的作用
太史公认为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决策和行动可以影响 历史的走向。
评价历史人物应客观全面
太史公认为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全面客观,不能只看到他们的缺点或错误,而应 该从多个角度来评价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太史公对历史事件的分析
强调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太史公认为历史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一个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重视历史事件对后世的影响
太史公认为历史事件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也会产生深 远的影响。
PART 04
《太史公自序》的影响与 评价
REPORTING
《太史公自序》在史学史上的地位
《太史公自序》中的重要 观点
REPORTING
太史公对历史进程的理解
历史进程是必然与偶然的结合
太史公认为历史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 自然灾害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推动历史进程的发展。
强调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太史公认为历史的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可以通过研究历史来预测未来的发展 趋势。
太史公的史学方法
01
02
03
考据法
太史公采用了考据法来研 究历史,对各种史料进行 详细的考证和分析。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译文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译文

培养组 内老师 的团结
和教学 实践有 机的结 ,提高 课堂效 益,规 案,提 倡其他
合作精 神,做 好新教
合起来 ,做到 以学促 范教学 常规管 理,抓 详案。 要求教 师的教 的精神 ,要在 作业批
师带教 工作。
研,以 研促教 ,真正 好“五 关”。 案能体 现课改 理念。
夫儒者以六 为法。六 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 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 百家弗能易也。
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 不刮。食土簋, 啜土刑, 粝粱之食, 藜霍之羹。 夏日葛衣, 冬日鹿裘。 ”其送死, 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 无别也。夫世异时移,事业不必同,故曰“俭而难遵”。要曰彊本节用,则人给 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长弗能废也。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於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 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 百家弗能改也。
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於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俭而善 失真”。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 为用。无成埶, 无常形, 故能究万物之情。 不为物先, 不为物後, 故能为万物主。 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 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 不中其声者谓之窾。 窾言不听, 奸乃不生, 贤不肖自分, 白黑乃形。 在所欲用耳, 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 翟天下,复反无名。凡人所生者神也,所 讬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 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而曰 “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太史公自序原文繁体

太史公自序原文繁体

太史公自序原文繁体太史公自序原文(繁体)太史公自序原文(繁体),太史公是指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

《史记》是司马迁所著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该书对后世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太史公自序的原文(繁体):余尝独立,菲鄙,非孝悌之至而能事君者也。

性好直士,死即已耳。

颇觉大志,不忍终老无成,欲览前古之全盛事,成《本纪》者十二,列《世家》三十,别典要传十,艳以外书,纪年纪法,考世之际叙年,度权量力制官,于是作《十表》。

自广坐述作为之法,稽核龟蓍,立事以期日,表过不序,系事纬贤者,多称志怪,无益于治纪者,著不载焉。

夫《春秋》之义,动以微物。

又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行其意,则治,闻其言,则验。

余既不能用《春秋》之义,又患失之世宗之后,故作《春秋》左氏传,别纪太祖、高皇帝,作《五行志》,别纪五帝,诸侯王一人所举明法度者,别纪六行,作列女传,别纪梁纪东观,作天官书,别纪山川草木之变,作《四灵记》。

三十篇纯粹老子之言,作《老子》书。

三十篇纯粹列子之言,作《列子》书。

又广恶补兵书十篇,为之于坐。

夫三王者,不能纬伯乐之论,及恶补其文,修其辞者,亦世宗之未洽传闻也。

余既已纪年序事,又患读者或为叙事所引,或观文辞所疑,是以作《引典》注,又纪五龟年表,表所治纲纪度数以为攻要。

至于书治内外事,别传不为,其全套者十二,故曰《史记》也。

此书所以为外国之器,则叙事悠悠,语言独特,非有曰长,疾曰短者也。

为圣人法度者,虚静无为,不可得闻,非类法之义,则谓之小人味矣。

故曰:“《春秋》大事者五百字。

”远见曰数,辅政曰文,为国家法度,欲未载焉。

余有亲《曹刿论战》等书数篇,并集百家之辞,为《引典》注,未及载焉。

余既诏书作《上德》左氏传,修列德以虑身行业,修五行以和别国,修记人日月,言丧平常,言故谈言美,言恶言恶,本堂之志如有所見者,即梦中之辞。

修其行业,并序事功者,始过也,末不赢。

范睢舒说:文王举自天子之后伯乐畜马,至于今而曰“史”,琏于王者始称命。

太史公自序节选

太史公自序节选

太史公自序节选
《史记》自序是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一个重要篇章,以下是太史公自序的节选:
余观昔尧、舜之治,明堪险易,能止于至善;武王、周公之业,知龙、虎之险易,能乡于扬善;孔子、墨子之途,存畏恶之心,以自为度;至于司马穰苴、孙子平、苏秦子胥,能用老、幼之情,以治其人,终身不相为也。

诚哉斯言,以观其所以异虞舜汤,不逮禹稷之数。

余既明古今之际,变古人之政,安可移!为上者虽有智能之人,将治之能,亦不能当时而恶是非也。

当世之政已异于古,治道乖于昔。

今人主潜藏奸心,而外称仁义;吊民伤财,而内图利求;改易文教,以获前王之资;举贤任能,而专以私害。

余知此,不敢不赴私书以发愤焉。

余尝览贾子曰,古者君子不便私行事,于上下者殚精竭虑,在毁誉以取信矣。

今以此验之,未见可也。

何以知其不可也?以夫有贤不能用而进者,则野不遗贤;庙不起祀。

如是,则有为之士无所才,见利于长者,遁逃怨时矣。

使有古高卧薮里,名满天下,身适弱而不用,反得颠沛者之折磨,是可以观也。

太子申生著《十二经》而不考。

余知奇士后生矣。

今夫国无常法,起事即更改,左右鲜见谏纳之臣,而贪墨者见用,举苟容撇纷乱之论,以当上者,是为乱国之操。

若夫好勇苟进、专意利禄,皆有希望,可以附孽矣。

此乱之所由生也,不治之本也。

游观困穷之君,百姓安其所治;近观好勇专之国,
内有怨心。

怨心既生,则勾心之臣不能已,士民不安其所业矣。

故曰:其悦人以言节,将不得人以忘其私。

今之立朝者,常恶乱之人为下也。

《太史公自序》(无答案版)

《太史公自序》(无答案版)

太史公自序昔在颛顼..【音:..........】,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

唐虞之际,绍.【义:..........】重黎之后,使复典.【义:..........】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义:..........】天地。

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

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

司马氏世典周史。

惠襄之间,司马氏去.【义:..........】周适.【义:..........】晋。

晋中军随会奔.【义:..........】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其在卫者,相.【义:..........】中山。

在赵者,以.【义:..........】传剑论显,蒯聩..【音:..........】其后也。

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义:..........】,因而守之。

错孙靳.【音:..........】,事.【义:..........】武安君白起。

而少梁更名曰夏阳。

靳与武安君阬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于华池。

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当始皇之时。

蒯聩玄孙卬.【音:..........】为武信君将.【义:..........】而徇.【义:..........】朝歌。

诸侯之.【义:..........】相王..【义:..........】,王卬于殷。

汉之伐楚,卬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

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巿长..【古义:..................;今义:...................】。

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

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有子曰迁。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义:................】。

年十岁则诵古文。

二十而南.【义:..........】游.【义:..........】江、淮,上会稽..【音:..........】,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义:..........】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自序一、教学目标:1、在学习《报任安书》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著《史记》的始末。

2、在了解了司马迁其人的基础上,分析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为以后的专题学习做好铺垫。

二、文本研读:《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它为司马迁自作的列传。

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一生本末也备见于此。

是研究xx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

《自序》历述了太史公世谱家学的本末。

从重黎氏到司马氏的千余年家世,其父司马谈重老庄之学术思想,司马迁本人成长经历,继父志为太史公,及其著述《史记》之始末,无不具备于篇中。

但作者娓娓道来,错落有致,累如贯珠。

《自序》明述了作书之本旨,概述了各篇的写作旨趣。

一般说来,书之为序其义有二:一曰,序者,绪也,所以助读者,使易得其端绪也。

二曰,序者,次也,所以明篇次先后之义也。

《自序》可以说是兼此二义。

推本春秋,考信六艺,这一宗旨或殿于卷末,或冠于篇首,反复述明;又分别标明诸篇小序,申明为某事作某本纪,为某事作某年表等等,全书纲领体例,《自序》中莫不灿然明白。

读者在读《史记》之前,须将《自序》篇熟读,深沉有得,然后可读诸纪、传、世家;读纪、传、世家若不得其解,仍须从《自序》中求得。

这实乃司马迁在教人读《史记》的方法。

三、分析:1世典周史——说明修史是司马迁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2先祖中的军事家、掌管经济的官员。

3太史公职掌天文,不管民事。

太史公有子名迁。

第一部分:xx自叙家世谱系。

4学习和游历为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阔眼界,形成他的历史观。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5临终嘱托的情景,父子执手流涕,场面凝重感人。

三层意思:一、写信史是祖传的绪业,完成这一使命就是“孝亲”;二、以周公、孔子为榜样,通过写史,兴礼乐,正王道;三、嘱托司马迁牢记己愿,完成遗愿。

完成嘱托,既是孝亲的表现,也是时代的召唤。

6两件事:当上太史令,为写《史记》作准备,参与并完成了制定太初历的工作。

第二部分:司马迁叙述自己年轻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立志要做周公、孔子之后的第三人,对为何要创作《史记》的说明,也是司马迁对《史记》的一个自我评价。

8以回答壶遂问题为由,评述孔子为何作《春秋》。

褒贬是非,替天下人树立行为的标准和规范,以“达王事”。

实际上暗示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是在对《史记》作自我评价,也在提醒世人,注意《史记》的作用。

9、10、回答壶遂的诘难,说明记载历史,评判是非,是自己的责任,表明要以前人为榜样“采善贬恶”。

第三部分:司马迁通过与壶遂的对话,曲折而又明确地阐述了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11前人的所作所为给了司马迁启迪,决心效法前人,忍辱写《史记》。

第四部分:司马迁叙述自己忍辱写《史记》。

12 13太史公说:我历述黄帝以来史事至太初年止,共一百三十篇。

第五部分:写《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当今繁荣昌盛的时代,创作的动力;文化学术方面的成就,文化背景和创作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规模。

(一家之言,留待后世圣人君子观览)四、问题探讨:1、促使司马迁撰述《史记》的因素有那些﹖2、司马迁撰述《史记》与孔子作《春秋》的关系如何﹖3、《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都述说司马迁在遭遇“李陵事件”之后,深切思考着人的生命价值这个课题。

他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就他自己而言,则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于是致力撰述《太史公书》--即《史记》。

司马迁有所思悟,故发愤撰述,司马迁对“人”和“历史”有什么特出的见解﹖你对“人”和“历史”的初步思索又如何﹖参考:“发愤著述”一段旨在说明“名”是否能传于后世,不关乎富贵,而在其人之表现。

像西伯、仲尼、屈原……这些人,都曾遭遇困厄,但他们都有著作而传于后世,因此名垂千古。

大抵说来,这些人困厄不得志时,志意无所表现,所以把自己的心志表现于著作中,留待后世读者赏鉴深思。

司马迁由上述这些例子得到启发:人不论是否得意于当世,将理念传扬于后,着书是很积极而可实行的方法,甚至可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与影响力。

于是,他发愤撰述,以“述往事,思来者”,这是说记述过往发生的事,以待后世圣人君子深思,意即待后世读者之共鸣与了解。

太史公忍辱受宫刑,为的即是发愤撰述《史记》。

因为他认识到人的成就、价值不只在「生」的短暂时空,做为一史家,他毕生所欲所愿,在整理出这样一部纵横两千多年的史书,要做「青云之士」,甚至以孔子作《春秋》「明是非、别嫌疑、定犹豫」自勉自期。

如果将「人的生命价值」解释成一个人的成就,对世界的贡献,自我期许的完成,及获得正面的历史评价。

那么,只要太史公完成《史记》,成就了自我期许与留名千古的不朽生命,生前所受的屈辱又算什么呢﹖……这些「人的经验」是我们读史的人最应记取的。

人的生命有二义,一是有形的肉体,一是无形的思想。

富贵往往会因一个人肉体生命的结束而消失,所谓「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也。

而思想〔或精神生命〕,可以借着著述而流传后世。

司马迁从西伯、仲尼等历史人物的例子得到启发,因此忍辱作《史记》,因为他认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重要的不是生时的虚名,而是后人的评价,将自己的思想流传后世,成一家之言,才是他追求的生命的不朽价值。

司马迁身为一个历史写作者,写史是他的使命,也始于他对人的关怀,〔和对「人的生命价值」的体察。

〕故《史记》记录「有价值的人」——「倜傥非常之人」。

而人们在阅读史书或论及历史人物时,常常会加以比较:什么是好的、善的,什么是恶的、坏的等等。

人们经由比较、选择,迈向文明、进步,这就是一个社会进步的现象。

……所以,历史是什么呢﹖我认为它是对人的活动的一种纪录,一种反省。

如伯夷、伍员、孔子、太史公等人,表面看来,他们命皆不同、际遇各异。

然而吾人可见在对生命信念的执着方面,他们有共通处。

其实,这种信念,不只是他们的亦是全人类的。

……他们何尝不能平平淡淡、和光同尘,何以却往往自致孤独以终﹖大概是由于他们视「道」(也就是理想)重于一切,而深知人的价值吧。

……守真理者虽为少数,而历史常因其而变。

我想,司马迁一定深闇此理,故对这些真实推动历史的「倜傥非常之人」予以深切之同情,而大书特书。

对我而言,人的价值就在此吧:人性以自由面对真理时,他可以不理会群众,但将一切交于历史;这种自由,是「人」才有的价值!4、《史记》的《太史公自序》,为列传第七十篇,这是此书之主要作者司马迁的自序兼自传,他自序说:「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

」又,《伯夷列传》作为七十列传的第一篇,具有序例的作用,文中提到了「各从其志」的原则。

试问:司马迁将自己的传记纳入「列传」中,是否副合上述志、义、时、名等原则?参考:依<xx自序>说:「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

」就已说明他作列传的目的及原则。

司马迁在<自序>中又说,他作《史记》乃是要继承父亲遗志,以彰显历代祖先的史官传统……。

另一方面,由作者与壶遂讨论作史与《春秋》的关系一段看来,司马迁欲效法孔子之「义」着书,以褒善贬恶……。

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提到「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当李陵事件时被死刑之罪,只因自己有欲完成《史记》之「志」,于是改受宫刑以保性命……,就算苟活也要利用有限的生命努力完成《史记》,这样就做到了「不令己失时」。

……综上所述,司马迁将自己的传记纳入列传中,合乎志、义、时、名之原则。

其志,先是来自父亲遗志,继而在<伯夷列传>中更可看出司马迁欲为历史人物立传之志。

其义,他欲效孔子作春秋之使命感,此乃史官该有之义。

当李陵事件时,若因此而死则失时大矣,因此他苟活只为成书。

最后,司马迁即借着《史记》一书,垂名后世……被推为伟大的史家。

xx自序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将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

序言是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

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得阅读《史记》。

二、朗读课文。

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

(说明文章比较长,旁边已经有了翻译,讲读的时候,点重要的字词,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字词总结:(一)古今异义词:至于去市长xxxx故事往往(二)通假字:反阙指罔失承拂(三)活用字词:相显则死善恶君臣子闻是非(四)一词多义:所以次四、整体感知。

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1-3自叙家世谱系。

4-6叙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10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11xx自己忍辱写《史记》。

12-13《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

五、探究谈论(一)xx为什么要写《史记》?1.家族赋予的使命——以图表形式显示司马迁的家世,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颛顼时司天地xx时复典夏商时世序周时将领典周史战国xx将伐蜀xxxx事xx秦朝xx昌主铁管汉朝xxxx市长xx喜五大夫xx谈xx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

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

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物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先祖所从事的工作无疑也对司马迁著写《史记》有很大的影响。

2.父亲的遗愿、时代的要求——父亲临终嘱托有几层意思?(1)写史是xx的序业,修史是孝亲。

(2)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

(3)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论载。

(史记散绝)司马迁修史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时代的要求。

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与壶遂的对话是为了说明了什么?(1)xx为什么著《春秋》?著《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

(2)举《诗》《书》《礼》《易》《乐》的作用目的是什么?强调《春秋》是天下人之“仪表”,是“王道之大者也”,是“礼义之大宗也”,“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3)壶遂认为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作《春秋》的?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吗?“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司马迁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孔子作《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