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太史公自序

合集下载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太史公自序司马迁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

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

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

汤武之隆,诗人歌之。

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襃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

’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

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

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

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其文。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縲绁。

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①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②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译文壶遂说:“孔子时候,上没有圣明君主,他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撰写《春秋》,留下一部空洞的史文来裁断礼义,当作一代帝王的法典。

现在先生上遇圣明天子,下能当官供职,万事已经具备,而且全部各得其所,井然相宜,先生所要撰述的想要阐明的是什么呢?”太史公说:“是,是啊,不不,不完全是这么回事。

第1课 太史公自序

第1课 太史公自序

第1课太史公自序本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是70列传的最后一篇。

它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是了解司马迁、学习《史记》的一把重要钥匙。

学习此文,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疏通文字,梳理大意,重点掌握通假字、“适”“略”“论”“卒”“罔”等多义词及古今异义词,翻译重点句子。

二是进一步了解司马迁的生平经历和人生抱负,理解他创作《史记》的条件、动机和指导思想,加深对其人其书的认识。

初学《史记》,同学们一定有理解不深不透、弄不明白的地方,不必急躁,可以注意以下几点:1.将它与必修五中的《报任安书(节选)》结合起来学习。

2.借助注释和译文。

抓住常见常用的语言点学习积累,过于艰涩的地方可以放过。

尤其对文中最难的部分——司马迁与壶遂的对话,只要知道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要效仿孔子作《春秋》、寓褒贬于书中即可,不必强求自己弄通。

3.实在不明白,可以边学习其他文章边学习本文,将本文与其他具体文章结合学。

还可以在学完所有的选读篇目后,再重温甚至重学它。

一、人物名片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

生卒年月不详。

其父司马谈,学问广博,武帝时为太史令,专掌秘籍、职司记载,立志写一部完整的史书,未及动笔就去世了。

司马迁受其父熏陶,十岁就学于长安,二十岁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地方风土人情,采集传闻异说,为后来的写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武帝元封三年(前108)继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室古籍,参与修订历法,并开始写作《史记》。

武帝元封五年,因上书为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而触怒武帝,获罪下狱,受宫刑。

他认为自己既然不能在政治上建功立业,那就得更加发愤著书。

为完成《史记》的写作,他隐忍苟活。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写书,历十年艰辛,终于在征和初年(前92)写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又称《太史公书》。

其后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二、背景资料处于上升时期的封建社会,要求有一部记载天子盛德、叙述功臣世家贤大夫业绩的史书,以总结历史经验。

2020版高中语文 第1课 太史公自序课件2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2020版高中语文 第1课 太史公自序课件2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2、倒装句 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定语后置)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宾语前置) 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宾语前置) 子所论,欲以何明 ?(宾语前置) 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状语后置) 浮于沅、湘(状语后置)
(六)当堂检测:文言句式 ①此孝之大者(判断句,定语后置) ②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宾语前置) ③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被动句) ④后世中衰,绝于予乎(状语后置) ⑤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判断句)
察其所以(……的原因) 2、次 萧何次律令(整编) 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编撰) 列坐其次(地方) 王次于河朔(临时驻扎河住宿)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 蒯聩其后也。 无泽为汉市长 余先周室之太史也。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七)重点句翻译 1.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 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 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如不明了礼义的要旨,就会弄到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 象父,子不象子的地步。君不象君,就会被臣下干犯,臣不 象臣就会被诛杀,父不象父就会昏聩无道,子不象子就会忤 逆不孝。这四种恶行,是天下最大的罪过。
2.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我作为太史都未能予以论评载录,断绝了天下的修史传统,对此 我甚感惶恐,你可要记在心上啊! 3.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则学者 至今则之。 周幽王、厉王以后,王道衰败,礼乐衰颓,孔子研究整理旧有的 典籍,修复振兴被废弃破坏的礼乐,论述《诗经》、《书经》, 写作《春秋》,学者至今以之为准则。
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译文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译文

夫儒者以六 为法。六 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 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 百家弗能易也。
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 不刮。食土簋, 啜土刑, 粝粱之食, 藜霍之羹。 夏日葛衣, 冬日鹿裘。 ”其送死, 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 无别也。夫世异时移,事业不必同,故曰“俭而难遵”。要曰彊本节用,则人给 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长弗能废也。
计划 作计划
20X 年化 学生物 教研组 20X 年化 学生物 教研组 中 学生物 教研组 工作计 第 一学期 生物教 研组工
计划 计划 划 作计划
,加大 教研、 教改力 度,深
化教学 方法和 学习方 式的研 究。正 确处 理改革与 发展、 创新与 质量的 关系, 积极探
缺,礼乐衰,孔子脩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 百有馀岁, 而诸侯相兼, 史记放绝。 今汉兴, 海内一统, 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 余为太史而弗论载, 废天下之史文, 余甚惧焉, 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 “小 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 史记石室金匮之书。五年而当太初元年,十一月 甲子朔旦冬至,天历始改,建於明堂,诸神受纪。
12 月 114 五 赵 夕珍生
态系统 的调节
12 月 2818 四 朱 光祥动 物的生 殖
镇 江新区 大港中 学生物 xx20X 下学 期生物 教研组 20X 年秋 季生物 教研组 化 学生物 教研组 的工作 生 物教研 组工作 计划 下 学期生 物教研 组工作 年 下学期 生物教 研组工
教研组

语文导学苏教史记选读讲义:专题一 第1课 太史公自序 Word版含答案

语文导学苏教史记选读讲义:专题一 第1课 太史公自序 Word版含答案

第1课太史公自序——司马迁的学术史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知识,如“适”“略”“论”等多义词,重点掌握通假字。

2.思维:理解太史公创作《史记》的条件、动机和指导思想,加深对其人其书的认识。

3.审美:主客问答的写作手法。

学法点拨初学《史记》,同学们一定有理解不深不透、弄不明白的地方,不必急躁,可以注意以下几点:1.将它与必修五《报任安书》结合起来学习。

2.借助注释和译文。

抓住常见常用的语言点学习积累,过于艰涩的地方可以放过。

尤其对文中最难的部分——司马迁与壶遂的对话,只要知道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要效仿孔子作《春秋》、寓褒贬于书中即可,不必强求自己弄通。

3.实在不明白,可以边学习其他文章边学习本文,将本文与其他具体文章结合学。

还可以在学完所有的选读篇目后,再重温甚至重学它。

诗美晨读题汉太史司马迁墓诗[明]李园春曾读遗书慕令名,祠堂今教观仪型。

数茎白发欺霜雪,一寸丹心贯日星。

文藻不随秋色老,英灵常伴晓峰青。

穷碑犹记当年事,三复令人涕泪零。

[赏析]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首联点题,表达了自己对太史公的仰慕之情。

颔联承接上联运用白描,描写了太史公的白发,疑似霜雪,让人想见太史公著述的艰辛,同时诗人点出太史公的一片丹心可昭日月,与日月同辉,彪炳史册。

颈联是转,写太史公的文采不会跟秋色一样衰败,太史公的英灵永远和清晨的山峰一样万古长青。

尾联是合,写诗人读完碑文,想起了太史公一生的际遇,心中感慨万千,不禁涕泗交流。

Ⅰ语言积累与梳理一、基础梳理1.通假字(1)《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失之豪.厘,差以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罔.罗天下放失.旧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辅拂.股肱之臣配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同“讽”,讽喻(2)同“旨”,要旨(3)同“毫”,毫毛,极小的数量单位(4)同“矣”,助词,表陈述语气(5)同“隳”,毁(6)“罔”同“网”,搜罗;“失”同“佚”,散失(7)同“弼”,辅助(8)同“倜”,与“傥”构成联绵词,卓越洒脱,不拘于俗[必备知识]通假字古人在写作时,有时对某一个词没有用记录它的那个固定的字,而用了一个跟它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就叫做“通假”,原先那个固定的字叫“本字”,用来代替的字叫“通假字”。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赏析《太史公自序》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

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太史公自序》原文两汉:司马迁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子,大夫雍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

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太史公自序(完整版)

太史公自序(完整版)
——“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 ——司马迁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孔子作《春秋》
会稽 kuài 鄱 pó
第四节
邹、 峄邛、笮
Zōu yì
Qióng zé
耕牧河山之阳 黄河;龙门山;山之南河之北 古文 :用先秦古文字所写的古书
窥九疑 :寻览 浮于沅、湘 泛舟 北涉汶、泗 渡过 讲业齐、鲁之都 研讨学问 奉使西征巴蜀以南: 奉命;出使;向西 南略邛、笮、昆明 向南;巡行,巡视
感谢下载
8
三.问题探讨
作者在第四节写了自己什么样的生活经历? 其作用是什么?
生龙门 --地杰人灵
耕 牧 --特殊修养
诵古文 --聪明绝伦、有底蕴
壮 游 --从书本走向自然社会,去感受 历史传说,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考证文章记载模糊的内容
西征巴蜀以南 --对西南少数民族风土人
情有了初步的了解
感谢下载
9
一、正音
感谢下载
17
(3)结合第9节内容,思考:壶遂第二 处发问包含了怎样的内容?
壶遂在这里是在委婉地向司马迁提出警告: 效法《春秋》著书就是把今天的太平盛世当作 乱世,这不能不触犯时忌. 这从下文中司马迁的激动惶恐的应答的话可以 看出 。
感谢下载
18
(4)壶遂认为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作《春秋》的?
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吗?
二、文言实词
司天:掌管 绍:继承 序:主管 守:职守
典:掌管 去:离开
适: 到…去 奔: 逃亡
感谢下载
3
第二小节
传剑论显 chuán 蒯聩 Kuǎi kuì 靳 jìn
或在卫 有的
遂拔 占领
诸侯之相王 一齐封王 坑赵长平军 坑杀,活埋
徇朝歌 攻占
市长:掌管市场的官吏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
《史记》作为中国古典史书,其内容涉及广泛,是我们了解过去历史社会及文化发展历程的有价值的资料。

“史记”的序言是写于公元前145年,由史官太史公以书面形式自序,其原文是:“天下之变,有极可知也。

岁月不忘,记录的本分必不可忽。

”翻译后即为:“世界的变化,是可以知晓的。

时间从不空忘,记录的本能绝不可忽视。


太史公的自序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神的旨意,是一步步由过去渐渐发展到现在的过程。

因此,珍惜历史、记录历史,成为当时民族建设和文化传承中重要的环节。

历史是一种信息和文化的传播体,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以及历史凝结的有价值的文件。

正如太史公所说,“岁月不忘,记录的本分必不可忽”,由此可见记录历史的重要性。

近代以来,高等教育制度的发展让历史记录和运用在学科教育中起到积极作用,特别是在高校教育中,“中华传统文化与历史”等课程对于提升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和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有重大意义。

大学毕业生应具备较强的历史文化底蕴,理解中国自身文化特色,龙飞凤舞的传统精华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历史认知,并结合实际活动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历史阅读发展自我。

正如太史公的自序“天下之变,有极可知也。

岁月不忘,记录的本分必不可忽”所提醒的,要想了解世界的变化、文化的发展,必须记录历史,深入学习历史、认识自己文化特色,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

因此,正如高校与高等教育部门,要重
视历史文化课程,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具有更强的历史文化认知本领,助力我们向前面跨步走向未来。

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注释

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注释

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注释
太史公自序:
古者天子以臣论政,臣以吏论法。

天子以卿大夫论官,大夫以士论士礼。

士以庶人论庶人,庶人以小人论小人。

是故,自古以来,君臣上下,皆以实事求是,考古籍以明今之变,以观其道,而从其理,以辨是非,以制其官,以治其国,以安其社稷,以成其家,而立长子为世祖。

翻译:
古代,天子以臣子讨论政治,臣子以官吏讨论法律。

天子以大臣、大夫讨论官职,大夫以士人讨论士礼。

士人以庶民讨论庶民,庶民以小人讨论小人。

因此,自古以来,君臣上下,都以实际行动追求真理,通过查阅古籍来明确现在的变化,以观察其道理,以区分是非,以制定官职,以管理国家,以安家庭,以建立家族,而立长子为世袭。

注释:
1. 实事求是:以实际行动追求真理。

2. 考古籍:指古代典籍,如《春秋》、《左传》等。

3. 从其理:指从古籍中推断出的道理。

4. 社稷:指国家和社会。

5. 世祖:指家族的始祖。

《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4],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5]。

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自序夫天下至伟大而不可知者,唯人心也。

此人心之精微,其中有无穷之欲,不可胜记。

余读《诗》、《书》、《礼》、《易》,及至三史,其文典,其辞质,其行谊坚,其志洁,其称物平。

乃知先王之道,圣贤之意,郁郁乎文哉!《春秋》言微而显,志小而雅。

《尚书》载五帝之事,《春秋》道桓公,孔子述尧舜,《礼》以节人,《乐》以发和,《易》以道阴阳。

自汉以来,文人学士,吟咏歌颂,莫不拟则三代两汉,皆本于人心,达于政教。

太史公实录其本末始终,著成信史。

虽百家言,莫能究其万一,然亦有所凭依。

太史公年六十余矣,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白首如新,纯粹精也。

太史公聪明过人,才华横溢,他看到了那些人性中最真挚美好的品德:“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品格,所以司马迁敢于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与黑暗,直面血淋淋的现实,更敢于针砭时弊,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又何尝不是因为他的才华受限?假若他不是一位史官,一名作家,他根本没机会去做这么多事情,即使能够,他能想得起来吗?当时皇帝用文字狱压制思想,让我们痛恨这种罪恶。

但也要承认,像司马迁这样专门撰写史书,其贡献并不亚于后世的小说家。

在中国历史上,关于写史的作品众多,各有千秋。

比较来看,《史记》无疑具备其他同类史书无法比拟的优势。

除了以往文章提到的三点之外,还包括其内容充实丰满。

比如里面写到孙武训练吴军,里面写到商鞅变法等,尤其是开创性地记叙了几十个人物,塑造了数百个鲜活生动的形象。

而且由于篇幅问题,本书有着明确的主线贯穿全文,就连人物出场都清晰有序。

对于写史的人来讲,不仅需要有好的构思能力,还需要有良好的语言驾驭能力。

总之,司马迁作为史官,能写出这样一部传世佳作,也足见其才华卓绝,更体现了他对中华民族深沉的爱和深切的责任感。

正是因为司马迁写《史记》这件事本身具有很高的成就,并且影响巨大,所以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有第二部《史记》,也就是另一本跟他的《史记》互相补充。

古诗太史公自序翻译赏析

古诗太史公自序翻译赏析

古诗太史公自序翻译赏析《太史公自序》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

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一生本末也备见于此。

文章气势浩瀚,宏伟深厚,是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

【原文】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子,大夫雍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着明也。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易》着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

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译文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译文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於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 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 百家弗能改也。
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於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俭而善 失真”。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 为用。无成埶, 无常形, 故能究万物之情。 不为物先, 不为物後, 故能为万物主。 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 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 不中其声者谓之窾。 窾言不听, 奸乃不生, 贤不肖自分, 白黑乃形。 在所欲用耳, 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 翟天下,复反无名。凡人所生者神也,所 讬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 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而曰 “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维昔黄帝,法天则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唐尧逊位,虞舜不台;厥美 帝功,万世载之。作五帝本纪第一。
维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际,德流苗裔;夏桀淫骄,乃放鸣条。作夏 本纪第二。
123456 下一页
20 XX— 019 学年度
第一学 期生物 教研组 工作 计划
指 导思想 以 新一轮 课程改 革为抓 主 要工作 一 、教研 组建设 方面:
缺,礼乐衰,孔子脩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 百有馀岁, 而诸侯相兼, 史记放绝。 今汉兴, 海内一统, 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 余为太史而弗论载, 废天下之史文, 余甚惧焉, 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 “小 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译文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译文
维昔黄帝,法天则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唐尧逊位,虞舜不台;厥美 帝功,万世载之。作五帝本纪第一。
维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际,德流苗裔;夏桀淫骄,乃放鸣条。作夏 本纪第二。
123456 下一页
20 XX— 019 学年度
第一学 期生物 教研组 工作 计划
指 导思想 以 新一轮 课程改 革为抓 主 要工作 一 、教研 组建设 方面:
夫儒者以六 为法。六 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 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 百家弗能易也。
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 不刮。食土簋, 啜土刑, 粝粱之食, 藜霍之羹。 夏日葛衣, 冬日鹿裘。 ”其送死, 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 无别也。夫世异时移,事业不必同,故曰“俭而难遵”。要曰彊本节用,则人给 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长弗能废也。
12 月 114 五 赵 夕珍生
态系统 的调节
12 月 2818 四 朱 光祥动 物的生 殖
镇 江新区 大港中 学生物 xx20X 下学 期生物 教研组 20X 年秋 季生物 教研组 化 学生物 教研组 的工作 生 物教研 组工作 计划 下 学期生 物教研 组工作 年 下学期 生物教 研组工
教研组
工作计 划范文 工作计 划 计划
之德,襃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 ’ 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 朔,易服色,受命於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 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 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 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 作也,而君比之於春秋,谬矣。”

《太史公自序》第一课时

《太史公自序》第一课时
山东省昌乐一中2015级
高二语文翻转课堂课时学案
班级小组姓名使用时间年月日编号
学案内容
问题记录
3教材自学(1-7段)
要求:大声诵读1-7段两遍,然后对照课本右侧译文以及课下注释,疏通大意,结合以下每段要点提示,高效自学课文,并将每段要点标注到课文中,疑难点请用红笔在学案中标记。
(1)第一段标注重点:命、司、绍、典、序
2.【题解】
《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一生本末也备见于此。文章气势浩瀚,宏伟深厚,是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全序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司马迁的世系及其司马淡的论六家要旨;第二部分,叙述自己的经历及作史记的原由旨趣;第三部分,对史记中的每一篇作简要介绍。《自序》历述了太史公世谱家学之本末,其父司马谈重老庄之学术思想,司马迁本人成长经历,继父志为太史公,及其著述《史记》之始末,无不具备于篇中。特别是作者用相当篇幅序写六家的要旨,论道六经的要义,充分而深刻地反映了司马父子的学术思想。(微课助学:走近司马迁,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事)


太史公自序(第一课时)
编制人
韩瑞见
审核人
陈加成
目标导学
1.通过诵读理解大意,了解作者家世谱系、生活经历、志向抱负。
2.流畅朗读1-7段,对照译文,基本弄懂大意。
重点
难点
重难点:掌握每段文言知识要点,疏通大意,熟练朗诵课文,理解司马迁著成《史记》的原因与条件。
自学质疑学案
问题记录
学案内容
1.每日积累----文学文化常识积累
(3)3、4段重点:掌、阳、涉、乡射、厄
重点句子:奉命出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归来向朝廷复命。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赏析《史记·太史公自序》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

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作者:司马迁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

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後,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後也。

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

司马氏世典周史。

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適晋。

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其在卫者,相中山。

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後也。

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於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错孙靳,事武安君白起。

而少梁更名曰夏阳。

靳与武安君阬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於华池。

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当始皇之时。

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

诸侯之相王,王卬於殷。

汉之伐楚,卬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

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巿长。

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

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太史公学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杨何,习道论於黄子。

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彊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éi xiè yǒu
chōu
) ⑧股肱 ( . ) ⑩俶傥 ( .. ) 款塞 ( .
ɡōnɡ
) )
tì tǎnɡ )
guì
sài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2)失之豪厘,差以千里 无,通“毋”,不要。 豪,通“毫”。
(3)故长于风 风,通“讽”,讽喻。 (4)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罔,通“网”,捕鱼之网;
失,通“佚”,散佚。
(5)承敝通变 承,通“乘”,趁着。
(6)弗敢阙
阙,通“缺”,缺漏。
(7)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拂,通“弼”,辅助。
(8)子迁适使反 反,通“返”,回来。
(9)其指数千
(10)扶义俶傥
指,通“旨”,要旨。
俶傥,通“倜傥”,卓越洒脱,不拘于俗。 堕,通“隳”,毁。
遵奉
本来 原来 推原,考察
④今存其本 不忍废 稿本 . ⑤抑本 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 (5)让 ①小子何敢让 焉 .
推辞 责备
②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 魏公子曰 .
4.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使复典之,至于 夏商 ..
古义:一直到。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自我核对]作者否认是创作,非本心话,是为了逃 避世俗的劫难,怕世俗人像壶遂那样说他是像孔 子那样因为“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而著书,或 者为发泄个人私愤而著书。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
[自我核对]过了七年,太史公因替李陵辩解遭遇大 祸,囚禁狱中。
(2)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 秋》,谬矣。
伟深厚,是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
1.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司马迁生性刚 直,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而下 狱。 2.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因《史记》未 完成而忍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至 53岁基本完成《史记》的著述。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一书撰 写的序言。序中历述作者世系和家学渊源,概括自己 前半生的经历。
[自我核对]我所说的是缀述历史旧事,整理归纳世 间传闻,并不是所谓创作呀,而您拿它与《春秋》 相比,这就错了。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②毂 ( ) ɡǔ . ③颛顼 ( zhuān xū ) ④蒯聩 ( kuǎi kuì ) .. .. pìn ⑤会稽 ( kuài jī ) ⑥牝 牡( ) .. . ①. ( ) ⑦缧绁 ( .. ⑨羑 里( . 金匮 ( .
古义:隐奥而言辞简约。 今义: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5.词类活用。
(1)其在卫者,相 中山 .
名词作动词,做相。
(2)则学者至今则 之 .
意动用法,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为准则。
(3)上明 三王之道 .
使动用法,使„„明确。
(4)忠臣死 义之士 .
为动用法,为„„死。
(5)整齐 其世传 ..
形容词作动词,整理。
(6)南 略邛、笮、昆明 .
名词作状语,向南。
(7)孔子修旧 起废 .
形容词作名词,指过去的礼乐。
6.特殊句式。
(1)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
被动句。不用,不被采用。 (2)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
宾语前置句。何为,为何。 (3)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4)此孝之大也
(11)堕先人所言
3.解释下列各组多义词的意思。
(1)适 ①自司马氏去周适 晋 .

②贫贱有此女,始适 还家门 .
女子出嫁
③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享乐 . ④而子迁适 使反 恰好 . ⑤适 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
刚才,刚刚
(2)封 ①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 . ②以赂秦之地,封 天下之谋臣 . ③籍吏民,封 府库 .
太史公自序
1.梳理文言词句,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句式和其他文
言现象,积累文言知识。
2.了解司马迁及其创作《史记》的指导思想。
3.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隐忍不屈的人格精神。
“太史公”是司马迁的自称,“序”是一种文 体。《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 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 马迁自作之列传”。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 且司马迁的一生本末也备见于此。文章气势浩瀚,宏
定语后置句。孝之大,大孝。判断句。“也”表判断。 (5)后世中衰,绝于予乎
状语后置句。绝于予,于予绝。
7.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 (1)拨乱反正: 乱,指乱世;反,通“返”,回复。消除混 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2)股肱之臣: 股,大腿;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股肱 ,比喻左右辅助得力的人。股肱之臣,辅 佐帝王的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 力的人。
封禅 封赏
封闭
④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 . 土堆,坟 边界,界域 ⑤又欲肆其西封 .
(3)论 ①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 阐述 ②孙子膑脚,而论兵法 著述 ③每与臣论此事 议论,讨论 ④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诉说 议定 ⑤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4)本 ①本 《诗》《书》《礼》《乐》之际 . ②予本 非文人画士 . ③自言本 是京城女 .
(3)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开始相差得很小,结果会造成 很大的错误。强调不能有一 点儿差错。
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与你交流】(1)家族赋予的使命。 司马迁先祖中有从事 军事工作的,有从事经济工作的,但主要的还是修史的。司 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 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先祖所从事的工作无疑也对司马迁 写《史记》有很大的影响。 (2)父亲的遗愿,时代的要求。 ①写史是祖传的工作,修史是孝亲。②写史是以周公、孔子 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 ③ 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论载。(3)成 一家之言的心愿。司马迁在《自序》中说明自己作《史记 》就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非,褒善惩恶,为 天下仪表。
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以《史 记》上续孔子的《春秋》,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 、评价,来抒发自己心中抑郁不平之气,表白自己以 古人身处逆境、发愤著书的事迹自励,终于在遭受宫 刑之后,忍辱负重,完成了《史记》这部巨著。全序 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
1.作者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 齐”?
(2)无泽为汉市长 ..
古义:掌管市场的官长。 今义:城市的行政首长。
(3)以为天下仪表 ..
古义:标准。 今义:人的外表。
(4)余所谓述故事 ..
古义:历史旧闻。 今义:真实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5)《诗》《书》往往 间出矣 ..
古义:不断。 今义:常常。
(6)夫《诗》《书》隐约 者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