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高中语文太史公自序同步练习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同步练习:4.1 孔子世家 Word版含解析.docx

高二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同步练习:4.1 孔子世家 Word版含解析.docx

第四专题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孔子世家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陬.邑(zōu ) 叔梁纥.(hé) 匪兕.匪虎(sì) 稼穑.(sè) B.翕.如(xī) 皦.如(jiǎo ) 社稷.(jì) 关雎.(suī) C.韶.武(sháo ) 一隅.(yú) 讳.之(huì) 拜谒.(jié)D.一顷.(qǐng ) 弦.歌(xuán ) 相诀.(jué) 唐虞.(yú) 解析:B 项,“雎”读“jū”;C 项,“谒”读“yè”;D 项,“弦”读“xián”。

答案:A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请与孔子适.周 适:到,往 B.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疾:弊病 C.小人穷斯滥.矣 滥:肆意妄为,漫无准则D.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颇:很,形容程度深 解析:D 项,“颇”应解释为“略微”。

答案:D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祷于.尼丘得孔子 ②我于.《易》则彬彬矣 B.①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②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C.①故.吴楚之君自称王 ②故.所居堂弟子内 D.①足,则.吾能征之矣 ②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 解析:A 项,①在,②对于;B 项,①同“又”,②与现代同义;C 项,①所以,②原来;D 项,均为连词,那么、就。

答案:D4.下列各项与“予一以贯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B.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C.人之不我信也D.唯子贡庐于冢上解析:C 项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

A 项,定语后置句;B 项,被动句;D 项,状语后置句。

答案:C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

2015年高三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同步检测专题1《太史公自序》

2015年高三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同步检测专题1《太史公自序》

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王:姓②司马氏世典.周史典:掌管③则学者至今则.之则:视为准则④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显:显露⑤故长于风.风:讽喻⑥被.之空言而不敢辞被:遭受A.①②④⑥ B.②③⑤⑥C.①③④⑥ D.①②③⑤答案 B解析①王:名词活用为动词,封王。

④显:彰显。

2.下列句子中全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事武安君白起②而子迁适使反③弗敢阙④其指数千⑤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⑥泽流罔极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⑥答案 B解析①⑤不含通假字,②“反”同“返”,③“阙”同“缺”,④“指”同“旨”,⑥“罔”同“无”。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汝其.念哉②察其.所以③王卬于.殷④建于.明堂A.两个“其”字相同,两个“于”字也相同B.两上“其”字相同,两个“于”字不同C.两个“其”字不同,两个“于”字相同D.两个“其”字不同,两个“于”字也不同答案 C解析“其”,①表祈使语气,②代词;两个“于”都是介词,在。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全部不同的一组是( )①不得与从事..,明是非⑤万物之散聚..皆..之德④别嫌疑..立身③言其能论歌文武..②终于在《春秋》⑥余所谓述故事..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⑥答案 D解析①从事:古义,参与其事;今义,投身。

②终于:古义,最终落在;今义,副词,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

③文武:古义,文王、武王;今义,文才和武艺。

⑥故事:古义,时事;今义,虚构的事情。

5.下列不属于宾语前置句式的一句是( )A.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B.小子何敢让焉C.欲以何明D.安在其不辱也答案 B解析“何”应解释为“怎么”,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绝业。

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

高二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同步练习:5.1 项羽本纪 Word版含解析.docx

高二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同步练习:5.1 项羽本纪 Word版含解析.docx

第五专题 摹形传神 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项羽本纪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数阕.(què) 唱和.(hè) 麾.下(huī) 骑能属.者(shǔ) B.印绶.(shòu ) 裨.将(pí) 扛.鼎(kán ɡ) 数.之(shuò) C.绐.骗(dài ) 刈.麦(yì) 披靡.(mǐ) 舣.船(yǐ) D.创.伤(chuàng ) 杀戮.(lù) 会.稽(kuài ) 自刎.(wěn )解析:A 项,“属”应读“zhǔ”; B 项,“扛”应读“ɡānɡ”;D 项,“创”应读“chuāng”。

答案:C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跟随 B.愿为诸君快战..快战:迅速战斗 C.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惮:敬畏 D.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奋:逞解析:B 项,“快战”应解释为“痛痛快快地打一仗”。

答案:B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是项 项 而B. 而C. 是已 皆D. 吴中 皆 项 下 其 下解析:A 项,名词作状语,向东/名词用作动词,东行。

B 项,使动用法,让……做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C 项,均为一般用法,军队。

D 项,名词,下面/名词用作动词,(被)占领。

答案:C4.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是 人 战B. 项 为 中C. 下而解析:A 项,均为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 项,副词,于是,就/副词,表示出乎意料,译为“却”。

C 项,连词,表目的,用来/介词,表凭借,通过。

D 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

答案:A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10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高二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同步练习:2.1 夏本纪 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同步练习:2.1 夏本纪 Word版含解析

第二专题 学究天人 体贯古今——《史记》的体例夏本纪一、基础巩固1.选出下列加点字中注音全对的一项( ) A .鲧.(gǔn ) 巡狩.(shòu ) 后稷.(jì) 亹.亹穆穆(wěi ) B.禹.(yú) 傅.土(fū)皋.陶(gāo ) 东渐.于海(jiān ) C.殛.(jí) 子嗣.(sì) 姒.姓(sì) 祗台..(zhī tái )D.暨.(jì) 涤.原(dí) 沟淢.(yù) 陂.九泽(bēi ) 解析:B 项,“禹”应读“yǔ”;C 项,“台”应读“yí”;D 项,“淢”应读“xù”。

答案:A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鲧为人负命毁.族 毁:败坏 B.乃殛.鲧于羽山以死 殛:杀死 C.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 相:察看,考察 D.行视鲧之治水无状.. 无状:不像样子 解析:B 项,“殛”应解释为“流放,放逐”。

答案:B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A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 B.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 C.薄.衣食,致孝于鬼神 D.陂.九泽,度九山 解析:D 项和例句一样,属名词用作动词。

表:作表记。

陂:筑堤防。

A 项,伤: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深感痛心。

B 项,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光大。

C 项,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简朴。

答案:D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②女其.往视尔事矣 ③女平水土,维是.勉之 ④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A.两个“其”字相同,两个“是”字也相同。

B.两个“其”字相同,两个“是”字不同。

C.两个“其”字不同,两个“是”字相同。

D.两个“其”字不同,两个“是”字也不同。

解析:①其,语气词,不译;②其,语气词,可译为“还是”;③是,代词,它;④是,形容词,正确。

苏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 史记选读 课时作业1 太史公自序

苏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 史记选读 课时作业1 太史公自序

课时分层作业(一)太史公自序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王:姓②司马氏世典.周史典:掌管③则学者至今则.之则:把……视为准则④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显:显露⑤故长于风.风:讽喻⑥被.之空言而不敢辞被:遭受A.①②④⑥B.②③⑤⑥C.①③④⑥D.①③④⑤B2.下列句子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①事武安君白起②堕先人所言③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④辅拂股肱之臣配焉⑤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⑥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⑥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⑥B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汝其.念哉②察其.所以③王卬于.殷④而君比之于.《春秋》A.两个“其”字相同,两个“于”字也相同B.两个“其”字相同,两个“于”字不同C.两个“其”字不同,两个“于”字相同D.两个“其”字不同,两个“于”字也不同D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分组正确的一项是()①相.中山②堕.先人所言③整齐..百家杂语④存.亡国,继绝世⑤善.善恶恶⑥则续.吾祖矣⑦贤.贤贱不肖⑧既科条..之矣A.①⑧/②④⑥/③⑤⑦B.①③②/⑥⑧/④⑤⑦C.①②/⑥⑧/③④/⑤⑦D.①/②⑥⑧/③④/⑤⑦A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欲以何明A.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B.显功名于虞夏C.臣不臣则诛D.浮于沅、湘A6. 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序言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

B.祥瑞,是吉祥的征兆,儒学认为祥瑞的出现是上天对皇帝的行为和所发布的政策的赞成或表彰。

C.封禅之说,现存文献的最早者为《管子·封禅篇》。

而第一个真正举行封禅大典的是汉武帝。

D.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阴阳、法、儒、墨等诸家观点,其特点是“无为而治”。

C7.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

太史公自序》同步练习题.doc

太史公自序》同步练习题.doc

太史公有序(时间:45分钟)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失之毫厘,差之千里B.罔罗天下放失旧闻C.辅拂股肱之臣配焉D.以拾遗补艺解析B项“罔”通“网”,“失”通“佚” ;C项“拂”通“弼”。

答案A.D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司马氏去周适晋而子迁适使反♦♦B.泽流罔极罔疏则兽失• •C.孙子膑脚,而论兵法每与臣论此事♦♦D.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解析A项分别为“到,去”,“恰逢”;B项分别为“无,没有''“网”;C项分别为“著述”“谈论”;D项均为“死”。

答案D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达王事而已矣A.在赵者,以传剑论显B.以其地为河内郡• •C.垂空文以断礼义D.汉兴以来,至明天子• •解析例句和C项均为连词,表目的,来。

A项介词,凭借;B项介词,把;D项连词。

答案C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不得与从事B.整齐其世传♦♦♦♦C.故发愤且卒D.忠信行道,以奉主上• • • •解析A项指“参与其事”;B项指“整理,归纳”;C项指“愤懑”。

答案D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坑赵长平军B.学者到今则之• •C.诸侯之相王D.父不父则无道• ♦解析B项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B6.下列各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欲以何明A.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B.显功名于虞夏C.臣不臣则诛D.浮于沅、湘解析A项和例句为宾语前置句,B、D为状语后置句,C项为被动句。

答案A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的感叹表明,他对自己在汉武帝面前为李陵辩护一事深感后悔。

B.“身毁不用”的叹息表明,司马迁在遭祸前,还有著述以外的志向。

C.贤圣发愤著述的故事,给了司马迁巨大的精神动力D.司马迁列举古圣先贤的事迹,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他想像古圣先贤-•样创立不朽业绩。

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练习:1太史公自序(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含解析

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练习:1太史公自序(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含解析

(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A.失之毫厘,差之千里B.罔罗天下放失旧闻C.辅拂股肱之臣配焉D.以拾遗补艺解析A项“豪”通“毫”;B项“罔”通“网”,“失”通“佚”;C项“拂”通“弼”。

答案D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司马氏去周适.晋而子迁适.使反B.泽流罔.极罔.疏则兽失C.孙子膑脚,而论.兵法每与臣论.此事D.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解析A项分别为“到,去”,“恰逢”;B项分别为“无,没有"“网”;C项分别为“著述"“谈论";D项均为“死”。

答案D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以达王事而已矣A .在赵者,以.传剑论显 B .以.其地为河内郡 C .垂空文以.断礼义 D .汉兴以.来,至明天子 解析 例句和C 项均为连词,表目的,来。

A 项介词,凭借;B 项介词,把;D 项连词。

答案 C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 .不得与从事..B .整齐..其世传C .故发愤..且卒 D .忠信..行道,以奉主上 解析 A 项指“参与其事";B 项指“整理,归纳”;C 项指“愤懑”。

答案 D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3分)A .坑.赵长平军 B .学者到今则.之 C .诸侯之相王.D .父不父.则无道 解析 B 项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 B6.下列各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例句:欲以何明A .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B .显功名于虞夏C.臣不臣则诛D.浮于沅、湘解析A项和例句为宾语前置句,B、D为状语后置句,C项为被动句。

答案A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马迁的感叹表明,他对自己在汉武帝面前为李陵辩护一事深感后悔。

苏教版语文高二-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同步练习1.1太史公自序

苏教版语文高二-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同步练习1.1太史公自序

第一专题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太史公自序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绍.重黎之后 绍:继承 ②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 徇:死去 ③小子不敏..不敏:不灵活 ④诸侯害.之,大夫壅之 害:嫉恨 ⑤退而深惟..曰 深惟:深思 ⑥秦拨.去古文 拨:废弃 A.①②④⑥ B.①④⑤⑥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⑥解析:②徇:夺取,攻占。

③不敏:不才,愚钝。

答案:B2.下列全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事武安君白起 ②而子迁适使反 ③弗敢阙 ④其指数千 ⑤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⑥泽流罔极A.②③④⑥B.①②③⑤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⑥解析:②“反”同“返”;③“阙”同“缺”;④“指”同“旨”;⑥“罔”同“无”;①和⑤没有通假字。

答案:A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汝其‧念哉 ②察其‧所以 ③王卬于‧殷 ④建于‧明堂A .两个“其”字相同,两个“于”字也相同B.两个“其”字相同,两个“于”字不同C.两个“其”字不同,两个“于”字相同D.两个“其”字不同,两个“于”字也不同解析:第一个“其”是副词,表强调语气,第二个“其”是代词,他们。

两个“于”都是介词,“在”。

答案:C4.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说明司马迁创作《史记》缘由的一项是( )①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②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③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④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⑤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A .①②③⑤ B.②③⑤⑥C.①③④⑤D.②④⑤⑥解析:①是司马迁自述出生地,④是孔子自述著《春秋》的缘由,均与“司马迁创作《史记》缘由”无关。

答案:B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9题。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高中语文 01 太史公自序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语文 01 太史公自序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2021年最新整理)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01 太史公自序检测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01 太史公自序检测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01 太史公自序检测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的全部内容。

太史公自序浮生若茶一位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去请教一位得道高僧。

高僧明白他的来意后,便在他面前放了两只装了茶叶的杯子,他用温开水冲了一杯,叫年轻人喝.年轻人细细喝了几口,发现一点香味也没有。

高僧又用沸水冲了另一杯,没冲满,只见茶叶在杯子里上上下下地沉浮着,一会儿,一丝细微的清香便缓缓地从杯中溢出来.接着,高僧又往杯里加了点沸水,一共加了三次水,里面的茶叶一次比一次沉浮得厉害.年轻人闻到的是沁人心脾的芳香,他细细地品味了一会儿,满意地点了点头,说一切全都明白了.【内容赏析】同样的茶叶,两种不同温度的水致使一杯索然无味,一杯却香气四溢。

其实,人生就犹如一片茶叶,只有在艰难险阻中沉浮,在痛苦辛酸中磨砺,才能真真实实地体味到生活的原味与魅力.在那一次次的沉浮与磨砺中,生命便变得光彩照人、芳香四溢。

[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颛顼..(kuǎi)(kuì)..(zhuān)(xū)蒯聩簒弑..(léi)(xiè)..(cuàn)(shì) 缧绁羑.里(yǒu) 股肱.(ɡōnɡ)封禅.(shàn)牝牡..(pìn)(mǔ)朔.旦(shuò)东渐.于海(jiān)重.译款塞.(chónɡ)(sài) 喟.然而叹(kuì)善善恶恶..(wù)(è) 二十八宿.(xiù)辅拂.(bì) 俶傥..(tì)(tǎnɡ)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堕先人所言(“堕”同“隳”,毁)(2)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纂”同“缵”,继承)(3)辅拂股肱之臣配焉(“拂”同“弼”,辅助)(4)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俶傥"同“倜傥”,卓越洒脱,不拘于俗)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适错误!(2)本错误!(3)次错误!(4)以错误!(5)且错误!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其在卫者,相.中山(名词作动词)担任国相(2)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名词作动词)担任将军(3)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名词作动词)坑杀(4)于是迁仕.为郎中(名词作动词)出仕(5)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名词作动词)主管(6)乡射..邹、峄(名词作动词)参加乡射之礼(7)王.卬于殷(名词的使动用法)封……为王(8)南.略邛、笮、昆明(名词作状语)向南(9)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10)则学者至今则.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准则,把……视为准则(11)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12)孔子修旧.起废(形容词作名词)指过去被废弃破坏的礼乐(13)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形容词作动词)奖励/惩罚(14)整齐..百家杂语(形容词作动词)整理,归纳(15)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显耀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无泽为汉市长..古义:掌管市场的官长。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020.03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

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

孝景时,为太子舍人。

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

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

武帝立,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

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谪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

”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

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

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

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

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

闻人之善言,进之上,惟恐后。

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②称郑庄。

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

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

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③人,多逋负。

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

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

顷之,守长史。

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

数岁,以官卒。

郑庄始列为九卿,中废,家贫,宾客益落。

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

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太史公曰: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一贫一富,乃知交态。

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郑亦云,悲夫!(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注]①洗沐,假期,犹今星期日。

②翕然,形容言论、行为一致。

③僦,运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存:问候B.与官属言,未尝名吏名:名称C.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匮:缺乏D.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阗:充满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①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B.①以武安侯、魏其时议②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C.①常引以为贤于己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D.①翟公乃大署其门曰②良乃入,具告沛公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郑庄礼贤下士的一组是()①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②其慕长者如恐不见③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④推毂士及官属丞史⑤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⑥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④⑤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庄喜好交友,乐于助人,每逢休假日常常在长安郊外各交通要道备置马匹,拜谢宾朋,往往通宵达旦。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同步检测 专题六 第17课(含答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同步检测 专题六 第17课(含答案)

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及食熊蹯,胹不熟 B .梦见叔带持要而哭 C .韩厥告赵朔趣亡D .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 答案 A解析 B 项“要”同“腰”。

C 项“趣”同“促”。

D 项“免”同“娩”。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赵盾益专.国政 专:专擅B .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 致:送给C .朔死不恨. 恨:遗憾D .然亦君之咎.咎:过失答案 B解析 应为“牵连”“涉及”。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非以养欲而.乐志也叔带持要而.哭 B.⎩⎪⎨⎪⎧赵宗灭乎.,若号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 C.⎩⎪⎨⎪⎧臣固闻王之.胡服也遂之.代,北至无穷 D.⎩⎪⎨⎪⎧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答案 D解析 D 项均为助词,可不译。

A 项并列关系连词,和/表修饰关系连词。

B 项放在词尾,可不译/助词,表疑问语气。

C 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去,往。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事有所止而功有所出,事成功..立,然后善也B.夫有高世之功者,负遗俗..之累C.明德先论于贱,而行政..先信于贵D.明日..,服而朝答案 C解析A项两个词“成功”和“功业”。

B项违背世俗。

D项第二天。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愚者暗成事,智者睹未形,则王何疑焉。

A.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B.家听于亲而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

C.故寡人无舟楫之用,夹水居之民,将何以守河、薄洛之水。

D.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

答案 C解析C项和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王遂往之公子成家,因.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圣人观乡而顺宜,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

夫翦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

黑齿雕题,却冠秫绌,大吴之国也。

苏教版语文高二专题一 第1课 太史公自序同步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苏教版语文高二专题一 第1课 太史公自序同步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专题一第1课太史公自序同步检测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王:姓②司马氏世典.周史典:掌管③则学者至今则.之则:视为准则④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显:显露⑤故长于风.风:讽喻⑥被.之空言而不敢辞被:遭受A.①②④⑥ B.②③⑤⑥C.①③④⑥ D.①②③⑤答案 B解析①王:名词活用为动词,封王。

④显:彰显。

2.下列句子中全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事武安君白起②而子迁适使反③弗敢阙④其指数千⑤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⑥泽流罔极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⑥答案 B解析①⑤不含通假字,②“反”同“返”,③“阙”同“缺”,④“指”同“旨”,⑥“罔”同“无”。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汝其.念哉②察其.所以③王卬于.殷④建于.明堂A.两个“其”字相同,两个“于”字也相同B.两上“其”字相同,两个“于”字不同C.两个“其”字不同,两个“于”字相同D.两个“其”字不同,两个“于”字也不同答案 C解析“其”,①表祈使语气,②代词;两个“于”都是介词,在。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全部不同的一组是( )①不得与从事..,明是非⑤万物之散聚..皆..之德④别嫌疑..立身③言其能论歌文武..②终于在《春秋》⑥余所谓述故事..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C.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⑥答案 D解析①从事:古义,参与其事;今义,投身。

②终于:古义,最终落在;今义,副词,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

③文武:古义,文王、武王;今义,文才和武艺。

⑥故事:古义,时事;今义,虚构的事情。

5.下列不属于宾语前置句式的一句是( )A.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B.小子何敢让焉C.欲以何明D.安在其不辱也答案 B解析“何”应解释为“怎么”,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高中语文课时作业1太史公自序(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高中语文课时作业1太史公自序(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高中语文课时作业1太史公自序(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基础运用层]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王:姓②司马氏世典.周史典:掌管③则学者至今则.之则:把……视为准则④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显:显露⑤故长于风.风:讽喻⑥被.之空言而不敢辞被:遭受A.①②④⑥B.②③⑤⑥C.①③④⑥D.①③④⑤B[①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王;④显: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显耀。

] 2.下列句子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事武安君白起②堕先人所言③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④辅拂股肱之臣配焉⑤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⑥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⑥B[①⑤没有。

②“堕”同“隳”,毁;③“纂”同“缵”,继承;④“拂”同“弼”,辅助;⑥“俶傥”同“倜傥”,卓越洒脱,不拘于俗。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汝其.念哉②察其.所以③王卬于.殷④而君比之于.《春秋》A.两个“其”字相同,两个“于”字也相同B.两个“其”字相同,两个“于”字不同C.两个“其”字不同,两个“于”字相同D.两个“其”字不同,两个“于”字也不同D[①其,表祈使语气,可译作“应该、可要”;②其,代词,他们。

③于,介词,在;④于,介词,同,跟。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分组正确的一项是( )①相.中山②堕.先人所言③整齐..百家杂语④存.亡国,继绝世⑤善.善恶恶⑥则续.吾祖矣⑦贤.贤贱不肖⑧既科条..之矣A.①⑧/②④⑥/③⑤⑦B.①③②/⑥⑧/④⑤⑦C.①②/⑥⑧/③④/⑤⑦D.①/②⑥⑧/③④/⑤⑦A[①⑧名词用作动词,②④⑥动词的使动用法,③⑤⑦形容词用作动词。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欲以何明A.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B.显功名于虞夏C.臣不臣则诛D.浮于沅、湘A[A项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B、D两项为状语后置句,C项为被动句。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课时同步训练 6六国年表(有答案+解析)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课时同步训练 6六国年表(有答案+解析)

(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西方物之成孰B.东竟至河C.诸夏宾之D.诸侯晏然弗讨解析A项“孰”同“熟”;B项“竟”同“境”;C项“宾”同“摈”。

答案 D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后:然后B.及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宝尊:敬祀C.其文略不具.具:详细D.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端:头绪解析A项,“后”是意动用法,以……为后,引申为“轻视”。

答案 A3.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余于是因.《秦记》/因.举而笑之,不敢道B.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田和亦灭齐而.有之C.禹兴于.西羌/诸夏宾之,比于.戎翟D.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解析D项均表陈述语气。

A项分别为介词,根据,凭借/连词,于是;B项分别为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顺承;C项分别为介词,从/介词,跟。

答案 D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A.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B.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C.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D.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解析A项指“为什么一定要”;B项指“中原地区”;D项指“地势”。

答案 C.下列各句中的加点的字没有活用的一组是()(3分)A.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B.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C.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D.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解析A项形容词用作动词;B项名词作状语;C项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 D6.下列各句中的句式特点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学者牵于所闻A.咸重于诸侯B.誓盟不信C.故禹兴于西羌D.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解析B项和例句均为被动句。

答案 B7.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叙述了秦统一天下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秦国暴政的不满,正因为如此,作者认为秦国能统一天下是上天的帮助。

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练习:太史公自序演练 Word版含解析

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练习:太史公自序演练 Word版含解析

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而子迁适使反B.无忘吾所欲论著矣C.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D.辅拂股肱之臣配焉解析:选C。

A项,反,通“返”;B项,无,通“毋”;D项,拂,通“弼”。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B.南略邛、笮、昆明C.孔子修旧起废D.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解析:选D。

A项,“将”,名词活用为动词,率领军队;B项,“南”,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南;C项,“旧”、“废”,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过去被废弃破坏的礼乐。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序:顺序B.守经.事而不知其宜经:经过C.被.之空言而不敢辞被:表被动D.海外殊俗,重译款.塞款:叩解析:选D。

A项,序:理,主管。

B项,经:常,通常。

C项,被:蒙受,遭受。

4.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B.古之人不余欺也C.此孝之大者D.大王来何操解析:选C。

C项为判断句。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8题。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年十岁则诵古文。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

而子迁适使反,见父于河洛之间。

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

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

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

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练习秦始皇本纪演练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练习秦始皇本纪演练

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日月所照,莫.不宾服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 B.⎩⎪⎨⎪⎧ 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 C.⎩⎪⎨⎪⎧ 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以非.上之所建立 D.⎩⎪⎨⎪⎧王翦将.上地杀赵将.扈辄 解析:选D 。

A 项中“莫”都是代词,没有人,没有谁;B 项中“师”都是动词,效法、师法;C 项中“非”都是动词,非议、诽谤;D 项中“将”,动词,率领/名词,将军。

2.下列关于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之⎩⎪⎨⎪⎧ ①王之.河南②秦王觉之. 为⎩⎪⎨⎪⎧③不为.置王,毋以填之④赵高为.郎中令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解析:选D 。

之:①动词,到;②代词,代这件事。

为:③介词,替;④动词,担任。

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何足法.也 B .大雨.雪 C .以古非今者族. D .东.与燕合兵,军上谷 解析:选D 。

A 、B 、C 三项都是名词作动词,意思分别是“效法”“下(雪)”“灭族”,D 项是名词作状语,“向东”,故选D 项。

4.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寡人以眇眇之身 B .异取以为高C .毋以填之D .天下大酺解析:选D 。

本题考查对通假字的辨析。

A 、B 、C 三项都有通假字。

A 项,“眇”同“渺”;B 项,“取”同“趣”;C 项,“填”同“镇”。

5.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昔者五帝地方..千里 B .二世下诏,增始皇寝庙牺牲..及山川百祀之礼 C .死而以行为..谥 D .甚无谓..,朕弗取焉 解析:选D 。

“无谓”古今义相同,均为“没有意义,毫无价值”的意思。

A 项,古义:在古代汉语里是两个词“地”和“方”,地,土地。

方,方圆;今义: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

苏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项羽本纪》同步练习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苏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项羽本纪》同步练习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管仲列传》能力自测能力自测平台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尝与鲍叔贾②鲍叔不以我为怯③故其称曰④下令如流水之原⑤知与之为取⑥管仲因而伐楚⑦孔子小之⑧匡救其恶2、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A 所识穷乏者德我欤B 而心目耳力俱穷C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D 穷凶极恶3、与“三仕三见逐于君”句式不同的一句是()A 管仲囚焉B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 子孙世禄于齐D 吾幽囚受辱4、与“知我不羞小节”中的“羞”字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A 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B 吾从而师之C 鲍叔终善遇之D 吾妻之美我者5、对“召忽死之”翻译正确一项是:()A 召忽死在这件事上B 召忽为公子纠而死C 召忽因公子纠失败而自杀D 召忽因公子纠失败而被杀身死6、联系全文来看,对管仲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马迁以史家的眼光看待管仲,不论其著书,而言其轶事,写鲍叔对他的谅解其实是借鲍叔牙来突出管仲的贤才。

B.司马迁记叙管仲轶事,赞扬了他的才干和功绩,突出了他的民本思想和政治策略。

C.孔子瞧不起管仲,是因为管仲不勉励桓公行王道,竟助他称霸。

D.管仲作为齐国的名相,顺民意,精于谋略,善于因势利导为政,政绩显赫;但作者认为管仲是一个不识时务之人,他应该帮助齐桓公实行王道,而不是霸道。

7、“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①,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②。

”(1)解释下列词语:①世禄:②多:(2)翻译这段文字: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晏平仲婴者,菜之夷维人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

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

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

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

弗谢,入闺。

久之,是石父请绝。

晏子懼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尼,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太史公自序同步练习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一、双基提要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颛顼..()(3)徇.朝歌()..()(2)蒯聩(4)爰.及公刘()(5)以尊后稷.()(6)篡弑..之诛()(7)改正朔..()(8)股肱.之臣()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其指数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失之豪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天人之际,承敝通变____________________(4)故长于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5)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__________________(6)弗敢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辅拂股肱之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堕先人之言____________________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至于..夏商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2)无泽为汉市长..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得与从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4)终于..立身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迁俯首流涕.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6)道之不行..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7)以为天下仪表..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8)余所谓述故事..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9)维我汉继五帝末流..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10)于是..汉兴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11)则文学彬彬..稍进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12)《诗》《书》往往..间出矣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意义。

(1)其在卫者,相.中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则学者至今则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忠臣死.义之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上明.三王之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善.善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拨乱世反.之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是非..二百四十二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咸各序.其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整齐..百家杂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解释加点词(1)使复典.之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绍.重黎之后 ____________________(3)世序.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司马氏去周适.晋_________________(5)维我汉继帝末流.. _______________(6)且夫孝始于.事亲_________________ (7)遭变事而不知其权._____________ (8)汝其.念哉 _______________(9)诸侯害.之,大夫壅.之____________(10)重译款.塞____________________(11)是故礼以节.人 ________________(12)泽流罔.极 __________________(13)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_____________(14)垂.空文以断礼义 ________________(15)非独刺.讥而已也_________________(16)欲遂.其志之思也__________________(17)俟.后世圣人君子_________________(18)不得通.其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堂反馈(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1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后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

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②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

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③“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孝。

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

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知知。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子何敢让.焉。

让,谦让,退让。

B.诸侯害.之。

害,残害,杀害。

C.拨.乱世反之正。

拨,治理,整治。

D.《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指,通“旨”,意旨,意向。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孔子知言之.不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其渐久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C.是故《礼》以.节人加之以.师旅D.不得保其社稷者.求人可使报秦者.8.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欲载之(以)空言。

B.(有国者)后有贼而不知。

C.(人臣)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D.(臣子)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9.细读第二段,下面不属于《春秋》写作意图的一项是()A.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B.拨乱世反之正C.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D.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10.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或概桥,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赞扬了《春秋》的博大精深——深含治国礼义方略,足以警戒世人,足以匡正世弊;也含蓄表达了《史记》的写作目的。

B.本文虽是议论文,但字里行间既洋溢着勇承大业“舍我其谁”的豪迈,又蕴含着臧否善恶是非的爱憎,具有较强的抒情色彩。

C.本文第三段从反面来论述了《春秋》的重大社会作用。

D.文末用“礼”与“法”对比,从而反衬“礼”更重要。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11、将下面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1)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2、与“难为俗人言也”中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重为乡党所笑B.为十表,本纪十二C.故士有画土为牢D.不足为外人道也13、对上面文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上面文字记叙自己遭受腐刑之后,完成《史记》创作的经过。

B.介绍了《史记》所包含的内容及所记事件的历史时期和创作风格。

C.此段文字中最早提出了“发愤著书”的理论。

D.能够体现其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内涵的句子是“就极刑而无愠色”。

作。

三、巩固练习1.根据本文的资料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字_________,夏阳(今陕西)人,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

青少年时代在家乡耕牧,十岁开始学习古文典籍。

二十岁离开家乡漫游各地,寻访古代遗迹,收集资料,回到长安后,入仕作了郎中,奉武帝之命随军西征巡视西南地区。

父亲司马谈去世之后,当了__________,曾经参与制定__________。

后因为________之祸,激怒汉武帝,自请腐刑,得以保全性命,忍辱完成了《史记》创作。

2.结合本文以及所积累的知识介绍《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_____________”,或称“_____________”,也省称“__________”。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的专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