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上大一统的汉朝word说课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汉武帝在位期间,如何通过一系列措施巩固大一统的汉朝。

教材从、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王权、推广儒家思想等。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可以了解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其意义,对汉朝的历史发展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汉朝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深入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其意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了解汉朝的历史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难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授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直观展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其意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其意义。

4.教师讲授: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巩固课堂所学。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直观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1.加强中央集权2.削弱诸侯王权3.推广儒家思想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意义:1.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2.有利于民族融合3.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影响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考试成绩等方面进行。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说课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说课

教学流程——主要教学模块
大 一 统 的 汉 朝
一、西汉篇 之 “文景之治”
略 讲
【活动一】:自主学习——展开第一轮知识竞赛
二、西汉篇 之 “汉武帝的大一统”
精讲 突破重、难点
【活动二】:自主学习——展开第二轮知识竞赛
三、东汉篇 光武中兴
学生 自学
名存实亡
【活动三】:自主学习——展开第三轮知识竞赛
教学流程——主要教学活动
• (拓展讨论): 【设计意图】: • 1.你如何看待汉武帝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措施? •1、在前课客观评价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基 总结:有利——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加强了中央集权。 • 有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 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用“一分为二” • 其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的眼光去评价历史,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 2.比较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 有何相同之处? ; •历史观 目的上: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2、巩固旧知识,加强新旧知识联系,使 实质上:都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 影响上:都在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加强了中央集权 学生学会比较同一类型历史事件,在比较 的积极作用同时,还都产生了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 中国思想文化进步的消极作用。
思想 文化
汉初,诸子百家的各派学说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 还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 术”。 文化上,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 长安设太学
有人说,汉武帝能够实现大一统只是历史的偶然,你怎么看这 种观点? 汉武帝能够实现大一统的原因(可能性): 客观原因:汉初的休养生息导致出现“文景之治”盛世局面, 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创造了物质条件。 主观原因:汉武帝本人雄才大略,重用人才。 【设计意图】:培养概括、总结能力;明确历史并非无源之水, 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追根溯源的良好学习习惯。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大一统的汉朝》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时,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统一国家的建立。

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之后,汉朝延续了这一统一局面。

特别是在西汉的汉武帝时期,实现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的大一统,这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

同时对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有所了解。

2.能力目标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了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在教材中,“两汉”侧重讲的是“西汉”,“兴衰”侧重讲的是“兴”。

由此我们确定本课的重点子目是“汉武帝的大一统”。

为什么汉武帝在位时能够形成我国第一个鼎盛时代?主要是因为汉初的统治者实施的与民休息的政策,并且汉武帝运用自身的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的长处与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这一系列的措施所造就的。

所以这个内容便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说教法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导学法、问题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力图达到学、思、练的有机结合。

着重培养学生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的能力。

并在一系列的教法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将课堂还给学生。

三、说学法⒈指导学生自己看书,完成讲学稿上的自学提示部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人教版七上大统一的汉代word教案

人教版七上大统一的汉代word教案

第 14 课大统一的汉代[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显现的大体人物、事件、时刻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把握知识的要求。

[进程与方式]一、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式的初步运用能力;二、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育;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批判地继承汉武帝的道德、精神二、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绩、个人成败的缘故。

[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制造历史的动力彼此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课型]新讲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汉武帝相关多媒体[讲课进程]一、温习、提问上节内容二、导入新课:汉代是谁成立的?汉代作皇帝时刻最长的是谁?3、教学新课:一、西汉成立和文景之治一、西汉成立:公元前202年,刘邦成立汉代,定都长安。

二、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汉代显现过第一个盛世局面。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一、汉武帝为了增强中央对地址的操纵,进一步减弱王国势力;二、汉武帝将地址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3、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同意董仲舒的建议,免除百家,独尊儒术,确实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

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4、军事上: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成功,进一步进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总之,汉武帝在位时,西汉显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取得巩固和增强三、东汉的统治一、公元9年王莽夺权,西汉衰亡;二、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成立东汉,都:洛阳。

通过刘秀改革,使社会安宁,经济状况好转,历史上把那个时期的统治称为光武中兴四、材料免除百家,独尊儒术1)这一主张是谁提出的?是什么学派的代表人?答:是董仲舒提出的,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2)这一主张是什么意思?答:确实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我是建三江八五九农场学校历史教师尹佳锟,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重难点等四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构思,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课程标准对本课是这样规定的: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史实,评价汉武帝。

下面进入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大一统的汉朝》讲述的是继秦统一后,汉朝又创造的大一统局面,汉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在我国整个封建社会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本课在整个初中历史教学中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重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规定以及我对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汉武帝的大一统”根据学生理解能力较差的实际确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本课的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以及我对教材的分析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归纳汉初的统治政策,理解“文景之治”的含义,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和政治、思想上的措施,记住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探究能力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学习“文景之治”;如何实现汉武帝的大一统,重点由学生讨论、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三、教学流程1、课前复习西汉建立的过程,这个内容与本节课内容联系较紧密可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2、新课导入采用《汉武大帝》的一段视频,可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文景之治”采用读书指导法,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汉武大帝的大一统”采用合作学习法这样学生可在交流合作中互相提高。

学习“东汉的统治”采用自主探究法,培养学生对的历史的分析能力。

学生找到正确答案后要进行及时的鼓励,使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获得的成就感。

3、在学习过基础知识后,可设置一道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学说不同态度的比较题,这样可发散学生的思维。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12大一统的汉朝word教案(10)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12大一统的汉朝word教案(10)

3.12大一统的汉朝【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西汉的兴衰,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和政治及思想上的措施,记住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

2.过程与方法: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提高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理解“大一统”的含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方法】讲述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法、比较法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公元前202年,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汉初名臣陆贾曾对刘邦说“马背上打天下,却不能在马背上治天下”,大家都懂的道理,即守业要比创业难。

那西汉的皇帝们是怎么来守业的,是怎样创造一个个辉煌的,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二、自主学习,生成问题:1. 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实行什么政策?2. 文景之治盛世局面的表现如何?3. 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4. 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有什么重要意义?5. 说出东汉的建立情况及光武中兴。

三、针对问题,有效点拨:1. 两汉初年的社会状况:(1)经济萧条,景象荒凉。

(2)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农民战争的破坏以及楚汉战争的破坏。

(3)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2. 盛世表现: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

到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文景之治”。

3. 措施:(1)政治上:①鼓励推荐人才,破格录用人才。

②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

我打算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教材分析继秦大一统的局面之后,汉朝又创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局面。

特别是在西汉的汉武帝时期,这样一个大一统的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主要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由于时间跨度大(约四百年),涉及史实多,但限于课时,在教材中,“两汉”侧重讲的是西汉,“兴衰”侧重讲的是“兴”。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2、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了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由于时间跨度大,涉及的史实多那么我们就侧重讲“西汉”,“兴衰”就侧重讲“兴”。

由此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汉武帝的大一统”。

为什么汉武帝在位时能够形成我国第一个鼎盛时代?主要是因为汉初的统治者实施的与民休息的政策,并且汉武帝运用自身的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的长处与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这一系列的措施所造就的。

所以这个内容便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首先,应理解实行该政策的原因。

其次,要把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核心内容是把儒家学说抬高到“独尊”的地位,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再次,汉武帝推崇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

历史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doc

历史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doc

[科目] 历史[年级] 初一[文件] 第14课西汉的兴盛(三).doc[标题] 第14课西汉的兴盛(三)[关键词] 中国古代史/教案/初一[内容]陕棉十一厂中学高级教师朱东海(一)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记住下列年代、事件、人物和概念。

公元前2世纪文景之治汉武帝董仲舒“罢黜出百家,独尊儒术”太学2.基本能力:(1)分析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实行的原因。

(2)综合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局面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具体措施。

重点难点:休养生息政策是本课重点。

汉武帝大一统是本课难点。

(二)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西汉是怎样建立起来的?2.讲授新课〔板书〕第14课西汉的兴盛一、汉初休养生息政策〔讲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新局面。

他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发展经济文化的有力措施,符合人民利益,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但是他实施暴政,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人心鼎沸,使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

秦二世加重剥削,政治更加黑暗,终被秦末农民战争推翻。

长期的战乱,使社会经济萧条,国家贫穷。

西汉初年,皇帝乘杂马之舆,将相坐老牛破车。

秦时原有2000万人口,此时也只剩650万左右,可谓赤地千里、哀鸿遍野。

〔提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后提出)①什么叫休养生息?②西汉初年为什么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归纳〕休养生息政策是指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实行的宽刑薄赋的政策,保养民力,增殖人口,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

西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有两点:〈板书〉原因①经济萧条、国家贫困②吸取秦亡教训〔讲述〕面对凋敝的烂摊子,西汉统治者,特别是刘邦这位新皇帝坐卧不安,深感“天下汹汹,成败未可知也!”为了恢复发展生产,稳定政局,长治久安,他吸取秦亡之教训,采纳陆贾的建议,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提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汉高祖刘邦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板书〉汉高祖(刘邦)①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徭役②逃亡人员返乡,发还原有田宅③释放奴婢为平民④田租定为三十税一促进经济恢复〔讲述〕自汉高祖刘邦之后,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连续几代人都保持了政策的稳定,继续推行个养生息政策,终于出现了史学家们所称颂的“文景之治”。

新人教版历史七上《大一统的汉朝》word教案

新人教版历史七上《大一统的汉朝》word教案
学生独立回答,小组评判
环节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二次备课




经历本节课内容;
预习第14课:两汉经济的进展








对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焚书坑儒”的相似之处。
1.文景时期,重视__________,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___________
2.汉武帝同意___________的建议,下令承诺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王国势力。








1、使学生了解两汉兴衰的脉络,把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统一,光武中兴,了解东汉后期外戚和交替专权等差不多史实;
2、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内容指导:
一、文景之治
西汉初年,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实行
1.减轻农民徭役,兵役,赋税负担,注重进展农业生产
2.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怀农桑




第13课大一统的汉朝
一、文景之治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三、东汉的统治
授课时刻:年月日
教学
反思
批阅签字:年月日
多媒体展现教学目标,学生以齐读方式熟悉目标。
让学生参照指导,边读书,边画重点,边明白得经历。
教学
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
难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环节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二次备课




提问复习:
西汉建立的时刻,都城,建立者。导入。

人教版七上《大一统的汉朝》word说课教案

人教版七上《大一统的汉朝》word说课教案

人教版七上《大一统的汉朝》word说课教案大伙儿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它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三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板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差不多脉络。

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大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它关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进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要紧史实,评判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依照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如下内容:(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两汉兴衰的差不多脉络;把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差不多史实。

2. 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判历史人物;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经历差不多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

4. 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确立依据:第一,那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要紧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差不多脉络,时刻跨度较大,涉及的史实较多。

因此我依照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畴缩小在西汉的兴盛,而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成就了这一兴盛,因此,将汉武帝的大一统作为教学重点是比较恰当的。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依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促成大一统的重要措施。

而思想方面关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明白得的,加上教材上对这一内容的阐述较为简单,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因而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至于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会在后面的说教学过程中具体说明。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号考生。

完整word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完整word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学习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堂导入:1、你知道西汉共经历了多少个皇帝吗?最为有名的有哪些?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2、以电视剧《汉武大帝》导入。

3、利用导入框汉高祖宴群臣的故事一一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怎样治理天下?)你认为汉高祖的话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他就是因为深得人心,知才善用,才打败项羽。

但是,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

汉高祖建立汉朝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汉朝统治者是怎样进行统治的?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文景之治1•休养生息政策:原因: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2.文景之治2、措施:①政治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思想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果: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进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东汉的统治1、西汉灭亡于____________ 年。

2、东汉建立于___________ 年,定都_____________ ,建立者 ___________ 。

3、光武中________ 在位时的局面。

4、东汉衰落5、东汉瓦解合作探究:1、课本68页“动脑筋”。

2、汉武帝和秦始皇分别是怎样对待儒家学说的?3、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精讲点拨:1、解释休养生息的含义。

2、通过学习,给我们的启示:文景两帝----节俭治国----盛世秦始皇-----奢侈残暴----亡国3、汉武帝摧尊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它以儒家学说为主,又经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从此它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第一篇: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题目:大一统的汉朝年级:单位:作者:七年级唐山十六中胡燕春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一、课标解读:1、把秦汉时期定位为“统一国家的建立”有什么意义?统一国家是秦汉时期最重要的特征,也是这个时期对中国历史作出的最大贡献。

它不仅仅是秦汉时期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甚至是中国文明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

换言之,把统一国家建立作为学习主题,是以整个中国古代时期统一国家发展的历史为背景和学习目标的,是把统一国家作为整个中华文明的重要方面或内容来学习的。

2、如何在统一国家建立的背景上“评价”古代帝王?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大一统”,这是古代人的说法。

汉武帝的“大一统”是借用了《公羊传》的说法,是用“春秋大一统”的观念,来表现当时加强集权的措施。

以此来评价汉武帝,可保证这个评价的基本方向是沿着统一国家建立的学习主题进行的。

同时也可说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的历史潮流,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的,因而这个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

3、单纯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能否提供评价的全部资料?但评价历史人物不应仅仅停留在这样的一个方向上,任务是复杂的,他的历史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对历史的作用不是单纯的。

因此,除了在历史发展潮流的主流之外,还应考虑通过其他方面对历史任务进行全面认识和评价。

比如汉武帝,增加些有关他好大喜功、滥用民力、文学修养、过而能改、家庭不和、残酷杀戮等方面的小资料,可丰富其人物形象,有助于对他进行全面评价。

二、解析重点难点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本课的重点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使其越分越小,并纳入由中央政权统辖的郡管理,使封国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汉武帝利用强大的国力,东定朝鲜,西通西域,南平百越,北伐匈奴,实现了军事上的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了法定的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12大一统的汉朝word教案(5)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12大一统的汉朝word教案(5)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过程与方法目标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批判地继承汉武帝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过程调整意见(一)导入新课:汉朝是谁建立的?BC202刘邦为庆祝汉朝建立,朝宴群臣。

宴会上他要求大臣谈谈战胜项羽的原因。

刘邦认为他们都没说到点子上,就说:军事谋划,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我不如韩信。

此三者,当世豪杰。

选贤任能,这是我战胜项羽的原因。

想想看,汉高祖这话对不对?为什么?(二)自主学习:(自学15分钟,完成并掌握下列内容)1、西汉初年,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______、________等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徭役、兵役和赋税,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2、文帝、景帝奖励农耕,劝诫百官关心_____。

提倡______,并以身作则。

历史上把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称为“____________”。

3、为加强____________,汉武帝下令实行推恩令: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_______。

从此候国越分越小,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4、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封为正统思想。

还大力推广儒学,在长安建立太学。

5、BC9年,外戚______夺取政权,西汉灭亡。

BC25年,_______称帝,定都_______,史称东汉。

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好转,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____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1、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何异同?2汉武帝的“推恩令”有何高明之处?他解决了什么问题?3、董仲舒死后,汉武帝又一次经过他的墓地,特意下马。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含视频 说课稿)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含视频 说课稿)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 教育网 -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从年龄特点上看:他们好 奇心强,思维活跃。 从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上 看: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 力。
理论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逐步感 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 和巨大成就,学习运用历史的眼 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 对历史的理解力。
注 重 发 展 农 业 生 产
赋减 税轻 负农 担民 的 徭 役 、 兵 役 和
吸 取 秦 亡 的 教 训
措 施பைடு நூலகம்: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 教育网 -
措施:
①重视农业 ②提倡节俭 ③以德化民
实行推恩令前一 位诸侯王的封地
实行推恩令后这位 诸侯王及其子弟的 封地
①理解“休养生息”“文景之治”的含义, 掌握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 采取的措施。 ②通过图形对比,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归 纳能力、探究能力。 ③使学生认识到“得人心者得天下”“成 由俭,败由奢”的道理,养成勤俭的好习 惯。
重点: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 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人教版七上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人教版七上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教材内容分析:汉朝又称两汉,指西汉和东汉。

本课讲述了由西汉“文景之治”到“汉武帝大一统”,再到东汉“光武中兴”直至名存实亡的历史。

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标准: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了解东汉的建立。

三.教学目标: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了解文景之治,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了解东汉的建立。

通过探究“汉武帝面临的危机”、“推恩令妙在何处”等问题,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和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对于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猜猜他是谁?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教师: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皇帝: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为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这位皇帝是谁?就是他,汉武帝,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之千古一帝。

教师:同学们请看,这是汉武帝的档案。

展示:中文名:刘彻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西汉都城长安出生日期:公元前156年逝世日期:公元前87年职业:皇帝主要成就:……教师:这不是一份完整的档案,同学们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汉武帝的主要成就是什么?今天,让我们带着疑问,学习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起领略大汉天子的魅力与风采。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教师:汉武帝刚刚即位时,国家是什么情形呢?展示: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资治通鉴》都鄙①廪庾②尽满,而府库余财。

2024《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范文

2024《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范文

2024《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一统的汉朝》,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大一统的汉朝》是历史课本中的一篇文章,介绍了汉朝建立后实行的大一统制度,以及这种制度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秦汉时期的知识,并具备一定历史基础的情况下进行教学的,是历史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迁。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掌握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了解大一统制度的含义和实施过程,认识汉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地位。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视频分析等方式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大一统制度的含义和实施过程,认识汉朝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难点是:分析大一统制度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二、说教法学法历史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视频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的发展与变迁。

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讨论法;学法是:合作学习法、实践体验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相关的教材课文、教学PPT、历史资料、视频资源等教具,以便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本着这个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我会先给学生展示一幅中国地图,让学生回顾一下上节课学到的历史知识,了解汉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然后我会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问汉朝统一了中国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我会引导他们想到大一统制度的出现和实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大一统的汉朝》教案1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重点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2、能力目标:思考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学会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汉武帝。

3、情感目标: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个鼎盛局面。

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个鼎盛局面。

三、学习方法:比较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合作。

四、学习过程: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教训,。

文帝景帝还提倡以身作则。

文景时期,重视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历史上称文帝、景帝这一时期的统治为“”。

2、汉武帝在位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他接受的建议,削弱势力,诸侯国越分越小。

接受的建议,“”。

把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均受到排斥。

武帝还大力推行在长安举办。

以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3、思考:“动脑筋”:回忆一下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己铃木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再对比一下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说说你的看法。

董仲舒死后,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特意下马。

后来把他的墓叫做“下马陵”。

武帝在那儿下马说明了什么?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第一子目:文景之治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2、讨论解决“动脑筋”一。

第二子目:汉武帝的大一统1、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2、讨论解决“动脑筋”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大一统的汉朝》教案【教材分析】教材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章《大一统的汉朝》主要内容: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思想、汉武帝对外征战的战术和策略、汉朝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等内容。

学习目标:1.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思想,理解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意图。

2.掌握汉武帝对外征战的战术和策略,及其对汉朝的影响。

3.了解汉朝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理解其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教学设计】1.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课前预习的内容,询问汉武帝的《太初历》对中国历法产生了什么影响。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了解汉武帝的形象和重要事迹。

2.讲授(1)讲解大一统的汉朝产生的背景与特点,分析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和作用。

(2)解析汉武帝对外征战的战术和策略,分析其对汉朝统治的影响。

(3)讲解汉朝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介绍汉武帝时期的经学思想和文化成就。

3.展示(1)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汉武帝的形象和事迹,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汉武帝的重要作用。

(2)展示汉朝的历史地图,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汉武帝时期的疆域和文化。

4.讨论(1)以课本中的问题为基础,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2)通过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大一统的汉朝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5.练习(1)完成课本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知识记忆和理解能力。

(2)组织学生参加“抢答”、游戏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6.归纳总结(1)总结学习内容,强调汉武帝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的“大一统”思想在今天的启示和借鉴。

【板书设计】大一统的汉朝1.汉武帝的统治2.对外征战的战术和策略3.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教学反思】本课学习内容涵盖了大一统的汉朝的历史背景、特点及汉武帝的治国思想、对外征战战术和策略、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资料展示、小组讨论、游戏等活动,让学生更加直观、生动的感受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它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三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板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

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
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如下内容:(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
实。

2. 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

4. 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确立依据:首先,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史实较多。

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围缩小在西汉的兴盛,而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成就了这一兴盛,所以,将汉武帝的大一统作为教学重点是比较恰当的。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依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促成大一统的重要措施。

而思想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对这一内容的阐述较为简单,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因而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至于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会在后面的说教学过程中具体说明。

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初一学生
优势: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第一学期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较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会比较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学习。

不足:刚刚接触历史不久,还没有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所以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

根据学生的学情,我运用了下列的教法、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谈话法和讲解法,对于重点内容将采用表格归纳法、由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的方式,加上多媒体的辅助,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大一统”这个名词,所以我会在进入新课的学习之前向学生解释清楚“大一统”这个名词的概念,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确学习方向。

然后我会用语言过渡到新课的学习:那么,汉朝是如何实现大一统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寻找答案。

这样的导入简单直接,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并且带着疑问有目的地展开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34分钟)
1.文景之治(10分钟)
这一子目的内容比较简单,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汉初的社会环境。

然后利用这样一个表格,与学生一同完成对第一子目的学习。

这个表格是秦王朝和汉初文景时期统治政策的对比。

我将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内容并利用本课教材内容完成这一表格。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复习巩固前两课的内容,还可以在对比中加深对文景之治的认识。

另外,表格内容条理清晰,有助于学生记忆。

在完成这个表格归纳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后,我会让学生试着用一句话定义“文景之治”,让学生提高归纳概括能力的同时对“文景之治”形成明确的概念。

接着我会用这样一句话过渡到第二子目的学习:汉初文景时期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

2.汉武帝的大一统(17分钟)
这一子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小字部分,回答这一个问题:汉武帝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是什么?——汉武帝年轻有为,善于用人。

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3分钟分别讨论总结出汉武帝在政治思想两大方面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至于经济方面的措施,将在后面一课独立单独学习,这一点我会向学生说明。

在小组讨论总结出答案后,我会给出我的答案。

然后对学生较难理解的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进一步讲解。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后给出答案,可以让学生在已经思考总结过的前提下发现自己认识的不足之处,加深理解。

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讨论得出的答案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点拨。

那么,对于推恩令的讲解我将用这样一幅图表,直观清晰,方便学生理解认识。

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内容,我会让学生表演课前准备好的历史短剧,即由四个学生分别扮演汉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别说明自己的主张,由汉武帝选择采用,扮演汉武帝的学生要说明为什么这么选择。

然后我会进行小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利用历史短剧不仅可以重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将教学难点简单化,加上教师的进一步总结,让学生较轻松地进行理解学习。

最后,我依旧会用语言过渡到第三子目的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使西汉进入了鼎盛时期。

但是,百余年后,西汉逐渐走向了衰亡。

重新建立的汉朝,定都在洛阳,历史上称为东汉。

3. 东汉的统治(7分钟)
这一子目内容在教材中可以作为自主学习部分,所以我会将其进行简单处理。

学生在阅读全文后,让一名学生试着对“光武中兴”进行简单定义,还有一名学生简单向大家讲述东汉的灭亡。

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巩固总结 3分钟
做好课堂总结有助于学生理清本课的历史发展线索,也有助于老师重新强调重点和难点。

这里我将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整理本节课的基本线索。

(四)课后作业
写一写:
俗话说,功过自有后人评,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武帝在位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但是秦二世而亡,而汉朝经历了百余年后才走向衰亡,你怎样看待这两位皇帝?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为了对应课标要求“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因为课时的限制,我将其灵活处理,作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