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汉朝的建立及其历史意义。
2.掌握汉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汉朝的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汉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回顾已学知识,提问:秦朝的建立及其意义。
(2)引导学生思考:秦朝之后,我国历史进入了哪个朝代?这个朝代有哪些特点?2.汉朝的建立(1)介绍汉朝的建立者刘邦及其背景。
(2)讲解汉朝的建立过程及其意义。
3.汉朝的政治制度(1)讲述汉朝的政治制度特点,如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
(2)分析汉朝政治制度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4.汉朝的经济发展(1)介绍汉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2)分析汉朝经济发展对国家繁荣的影响。
5.汉朝的文化成就(1)讲述汉朝的文化成就,如儒家学说、辞赋、书法等。
(2)分析汉朝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课时1.汉朝的对外交往(1)介绍汉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如与匈奴的和战、与西域的交流等。
(2)分析汉朝对外交往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2.汉朝的衰落(1)讲述汉朝的衰落过程,如王莽篡汉、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等。
(2)分析汉朝衰落的原因。
3.汉朝的历史意义(2)分析汉朝对后世的影响,如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
4.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思考:汉朝的历史经验对当代有何启示?四、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熟记汉朝的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及其历史意义。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述汉朝的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及其历史意义,使学生了解了我国古代大一统国家的发展过程。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3.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良好。
4.不足之处:在讲解汉朝政治制度时,可能过于详细,导致部分学生理解困难。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1
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通过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二、内容分析汉武帝在各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王朝,统一国家的特征得到完整体现。
汉武帝把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立为正统思想的核心,使之成为汉朝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儒学也从此成为中国历代思想文化的主流。
“推恩令”的实施,巧妙地消除了诸侯国对抗中央的能力。
在社会经济方面,汉武帝实行盐铁国有专卖,中央收回铸币权,在国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改善国家财政状况,进一步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教学目标1.掌握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方面采取的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的目的与影响。
(唯物史观)3.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出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
(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视频导入,聚集学生注意力,开展新课学习。
(二)讲授新课1.削弱地方势力(1)教师活动措施1:实施“推恩令”。
措施2:削爵、夺地除国,镇压叛乱。
措施3: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
措施4: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
措施5:确立察举制。
2.推动经济的发展(1)教师活动措施1: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措施2: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措施3: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
措施4: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
措施5: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措施6:对商人征收车船税。
(2)学生活动这些措施,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握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3.尊崇儒术(1)教师活动措施1: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措施2:在长安兴办太学,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
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2024)
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教学设计)设问: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统一多民族国家又有哪些巩固和发展? 二、整体感知,构建知识框架任务:什么是“大一统”?阅读课文小标题,汉武帝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大一统?大一统: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三. 削弱地方势力 1.背景任务一:阅读史料,说说汉武帝初年在政治上面临怎样困境?材料一:西汉建立后,汉高祖继续实行郡县制,为巩固统治,又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这些诸侯王封地广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势力强大。
汉景帝接受晁错建议,下令削夺王国的部分封地,划归中央管辖。
公元前154年,吴王联合其他六个诸侯王举兵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朝廷出兵平叛,经过数月的战争,叛乱被平定。
景帝借机收回诸侯王的部分权力,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2024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科书材料二:(豪强地主) “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阅材,思考问题研料,理解背景——《史记·平准书》政治困境:①汉武帝即位初期,一些诸侯王封地广大,连城数十,势力强大。
②地方豪强兼并土地,欺压百姓,有的还依附王公贵族。
这两股势力成为危及国家统一的离心力量。
2.措施任务二:阅读教材、观看视频,汉武帝是如何巧妙破解政治上的困境的?观看视频:何为推恩令措施:①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诸侯王可将封地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划归临近的郡管辖。
效果: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教师点拨:巧妙之处:不费一兵一卒,削弱诸侯王势力3.措施与作用任务三:阅读教材,归纳汉武帝在政治上还采取了哪些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措施:②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效果: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③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
效果:这些豪强离开故地,原有的社会关系被打破,势力被削弱。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教学思路设计】本课主要是讲述两汉兴衰的历史脉络,教材侧重的是西汉,西汉的大一统,通过《守业更比创业难》MV。
设置问题情境导入,启动学生考察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们由艰难守业到天下富强的历程,从历史资料入手,让学生了解汉初的社会状况和文景之治的情景;教学中通过观看资料片,突出“汉武帝的大一统”这一教学重点,由学生扮演角色进行模拟表演,来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难点化化难为易。
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最后回顾汉代众帝王的守业历程由学生谈感受,认同:“爱民、廉政、德政”、统一安定的重要、“开拓创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等观点。
在学生如有所思中结束课堂。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的史实;探究汉武帝大一统局面。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概述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播放《守业更比创业难》MV设置问题情境导入,启动学生自学。
(2)从历史资料入手,让学生了解汉初的社会状况和文景之治的情景、学会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法。
(3)通过观看资料片和由学生扮演角色进行模拟表演。
让学生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史实。
(4)回顾汉代众帝王的守业历程由学生谈感受,让学生从历代汉帝王的做法中获得启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爱民、廉政、德政”、统一安定的重要、“开拓创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了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时间跨度大,涉及的史实多,我侧重讲“西汉”,“兴衰”就侧重讲“兴”。
由此我们确定:本课的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
【学法设计】高效自学、合作学习法【导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播放《守业更比创业难》MV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渲染气氛,把学生引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之中。
汉高祖刘邦艰苦创业之后,他及他的继承者面临着更艰难的守业问题。
七年级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时安排:1课时主备人:李海明一、内容及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其核心是“汉武帝的大一统”, 理解它关键就是要清楚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削弱封国势力,使其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学生已经学过西汉的建立,本节课的内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就是在西汉建立的基础上来学习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由于它还与两汉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它是两汉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汉武帝的大一统,解决重点的关键要清楚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有客观和主观的条件,首先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是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的客观条件;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是他能够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
其次是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表现(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文字图片资料等,运用材料教学法,让学生从感知到认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难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解它的关键是知道汉初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致使诸子百家依附诸侯不利于中央的统治,在完成中国政治上的大一统的时候,开始对思想进行控制,达到思想上的大一统。
在百家思想中选择与确立出帝国的主导意识形态,以便有效地统一、重整人群民众的精神世界。
二、目标及解析1、目标定位:(1)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政治措施。
(2)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思想措施。
(3)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经济措施。
2、目标解析:(1)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政治措施。
即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建立刺史制度和确立察举制,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思想措施。
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五经为教材。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老河口市第七中学韩晓慧教材分析:本课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由于时间跨度大(约四百年),涉及史实多,在教材中,“两汉”侧重讲的是西汉,“兴衰”侧重讲的是“兴”。
教学目标:A、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的措施),记住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
了解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专权等基本史实。
B、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方法:讲述法、讲历史故事、教具演示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学法指导:1、引导学生讨论,并用图示小结,使学生认识:分析历史问题要依据史实,“让史实说话”,论从史出。
2、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A、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楚汉之争”。
结果怎样?谁做了皇帝?(学生涌跃发言:结果刘邦战胜了项羽。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长安称帝,建立汉朝,他就是汉高祖。
)B、为什么刘邦能建立汉朝?项羽失败了呢?二、导入新课:公元前202年五月,为庆祝汉朝建立,汉高祖在洛阳大宴群臣。
宴会上,他们正在谈论战胜项羽的原因。
学生分角色扮演汉高祖及四位大将,把导言内容表演出来。
师提问:当时,汉高祖面临的是一种怎样的经济情况呢?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认识到: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都是荒凉景象。
(投影展示)史书记载:汉朝初年,汉高祖刘邦上朝时找不到纯一色的四匹马,大臣上朝时只能乘牛车。
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分组讨论,找出原因。
精品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精品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汉朝的建立、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汉朝的繁荣与灭亡。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汉朝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以及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同时掌握汉朝的繁荣与灭亡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汉朝的建立过程,知道汉朝的历史背景。
2. 掌握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理解其对汉朝的影响。
3. 了解汉朝的繁荣与灭亡,分析其原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汉朝的建立过程,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难点:汉朝的繁荣与灭亡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历史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的灭亡,引发学生对汉朝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讲解汉朝的建立过程,包括刘邦建立汉朝、汉朝的统治范围等内容。
(2)讲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包括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开通丝绸之路等内容。
3. 例题讲解:通过示例题目,让学生理解汉朝的统治特点,如:“汉朝与秦朝在统治方式上有哪些不同?”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选择题或填空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如:“汉朝的建立者是谁?”“汉武帝在位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汉朝的繁荣与灭亡的原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6. 知识拓展:通过多媒体展示汉朝时期的文物、古迹等图片,让学生感受汉朝的文化底蕴。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汉朝的建立、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汉朝的繁荣与灭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汉朝的建立过程是怎样的?(2)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大一统?(3)汉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2. 答案:(1)汉朝的建立过程:刘邦建立汉朝,统治范围包括中原地区,实行郡县制。
(2)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开通丝绸之路,促进经济发展。
(3)汉朝灭亡的原因:内忧外患,内部腐败,外部受到匈奴等民族侵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汉、汉武帝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预习设计】一、认知前提:秦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但是却短命而亡,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教训?取代秦朝的是哪个朝代呢?它的命运会是怎样的?二、新知认知:(一)整体感知:通过浏览课本67—70页立之初的经济形势如何?请用一个词来概括,并说明原因。
”(学生回答)教师继续提问,“汉初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是什么?如果你是汉初统治者,你打算如何做?”(学生回答)“下面我们走进第12课学习第一个部分内容,看一下汉初统治者是如何做的,同学们归纳一下。
”一、交流展示:(1)各小组成员在每组1号的带领下共同交流并展示预习任务问题的答案,然后再由每组每一位同学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小组内能解决的问题。
(2)各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向对抗组提出或其他小组提出,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如果其他小组也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由教师进行点拨或精讲。
(3)学生交流完之后,教师让1、2、3组派代表在黑板上写出本节课的重要的简单知识点和难写易错字。
让4、5、6组互相提问不方便板演的知识点。
教师抽查提问7、8组学生。
最后将展示成果进行点评并进行小组量化。
二、精讲点拨阅读课本67——68页黑体字部分,找出汉初统治者所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学生读书时间为3分钟)学生回答问题。
初一历史《大一统的汉朝》教学教案范文
初⼀历史《⼤⼀统的汉朝》教学教案范⽂ 历史课程应使学⽣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格。
接下来是⼩编为⼤家整理的初⼀历史《⼤⼀统的汉朝》教学教案范⽂,希望⼤家喜欢! 初⼀历史《⼤⼀统的汉朝》教学教案范⽂⼀ 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景→汉武→光武→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理解汉初统治者⾯临的遗留问题,解决的过程,产⽣的功效 掌握汉武帝“⼤⼀统”的政策、措施及其历史作⽤ 过程与⽅法: 阅读资料→理解⼤意→逻辑思维→得出结论(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认识汉武帝的⼤⼀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个⿍盛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从政治⾓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由于时间跨度⼤(约四百年),涉及史实多,但限于课时,在教材中,“两汉”侧重讲的是西汉,“兴衰”侧重讲的是“兴”。
本课重点:“汉武帝的⼤⼀统”。
本课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设计思路 引导学⽣结合图⽚和⽂字资料分析史实,完成教学。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结构和过程 复习导⼊: 1.楚汉战争的最后结果如何? (启发学⽣回答:刘邦最终打败项⽻,在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汉朝。
刘邦就是汉⾼祖。
) 2.刘邦为什么能够得到胜利? (指导学⽣观看61页“导⼊框”,结合上⼀课知识回答:善于⽤⼈,爱惜百姓,审时度势,灵活应变等。
) 过渡讲解:俗话说“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当年汉⾼祖⾯临的也是这种情况。
请看61-62页“⽂景之治”的内容。
第12课⼤⼀统的汉朝 ⼀、⽂景之治 西汉初年,国家极度贫困。
长期战争导致经济凋敝。
《汉书⾷货志》记载:“民失作业,⽽⼤饥馑。
……⼈相⾷,死者过半。
⾃天⼦不能具醇驷,⽽将相或乘⽜车。
” 思考讨论:如果你是刘邦,⾯对现实,应采取什么办法? ⽂帝景帝⼜采取哪些措施? ⽂帝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欲图长治久安。
休养⽣息政策因⽽得以出台并顺利实施。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
旧县镇中心学校七年级历史学科电子教案课题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课时 1 授课 时间 总课时 12 主备人李强 审核人 李瑞 高良 审核 时间 备 注(修 改) 【教学辅助】小黑板【教学辅助】小黑板【板书课题】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板书课题)朝(板书课题)师:请大家看多媒体,了解下本课的学习目标【出示目标】1、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2、了解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史实。
3、分析: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分析: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自学指导 (一)讲述:目标怎样达到呢?下面,请大家按要求自学(二)出示:(二)出示: 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自学指导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P67-70P67-70,,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并划出要点,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并划出要点,1010分钟后,比谁能合上书本正确回答分钟后,比谁能合上书本正确回答1.1.西汉初年为什么会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西汉初年为什么会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2.2.汉武帝即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是汉武帝即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是谁的建议?谁的建议?3.3.汉武帝在思想上有接受谁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汉武帝在思想上有接受谁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4.4.阅读课文阅读课文p69-70小字部分,简单了解东汉的历史。
小字部分,简单了解东汉的历史。
【先学(展示交流)】教师目光巡视全班。
】教师目光巡视全班。
8分钟后,允许学生小声讨论和举手提问质疑【后教(精讲)】 讨论第一题:讨论第一题:要点:(1)统治者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2)统治者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3)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以德化民”(一)一) 讨论第二题:讨论第二题:要点:在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七年级历史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9篇
七年级历史教案大一统的汉朝9篇大一统的汉朝 1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案【教师寄语】汉朝的兴衰对振兴中华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及表现;熟记汉武帝的大一统。
2、能力目标: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汉朝兴盛,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重点难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请一名学生自述汉朝的建立,引起学生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通读教材,提纲挈领,自编知识网络。
三、精读教材,目标逐一达成。
1、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怎样?对此,统治阶级有什么态度?2、重温历史,感悟生活:假如你是西汉时期的文帝,景帝,为使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你将采取哪些措施?结果怎样?3、师生共同总结:汉武帝大一统局面最终怎样形成的?4、东汉的统治:四、交流展示,能力提升。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代表发言,精彩展示。
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名学生,要想到最高学府求学,应去哪儿?会学到什么内容?和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何区别?五、师生共同小结。
学习了本课,我的最大收获是:。
我的问题空间是:。
六、达标检测题。
当堂达标,巩固训练,检测过关!【教后反思】:学会史论结合,以古鉴今是当今教育的目的。
【学后感悟】:大胆尝试、学会知识梳理,进行趣味性记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教后反思】:重点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对比记忆秦亡汉兴的史实。
【中考链接】:本课是中考的重点,我们应高度重视对秦亡汉兴史实的考查。
举例如下:[XX年宜昌中考] 第4题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帝王,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但他们在处理以下某一方面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d)a.国家统一问题b.外族入侵问题c.中央集权问题d.儒家思想问题[XX年福州质量检查]第3题实现西汉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的大一统,西汉王朝进人鼎盛时期的皇帝是(c)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武帝d.汉景帝达标检测题一、单项选择题1、为巩固统一,秦始皇与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实施的相同措施是()a.统一文字b.统一货币c.统一度量衡d.盐铁官营2、下列四位皇帝在位的先后顺序是()①汉高祖②汉武帝③汉文帝④汉景帝a、①②③④b、③④②①c、①③④②d、①④③②3、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侯之”于是上从其计。
七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1.了解“推恩令”、尊崇儒术、盐铁专卖、北击匈奴等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阅读课后《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表,结合相关史实,逐次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相关措施;识读《西汉形势图》,感受汉武帝开疆拓土取得的成就。
3.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整体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出示图片《汉武帝像》,简单介绍汉武帝。
引导学生思考:少年天子汉武帝登基时面临怎样的局势?他的志向是什么?他又是如何实现他的宏图大志的?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本课学习。
新课讲授一、“推恩令”的实施(一)“推恩令”【教师活动】出示图表《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图表。
提问: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学生活动】观察图表得出,西汉初期中央人口、辖郡远少于封国。
总结归纳出问题一:诸侯王势力强大,严重威胁中央统治。
【教师活动】面对此问题,西汉统治者是如何解决的?出示地图《西汉初期各封国大致范围》,讲述教材第57页“相关史事”,让学生了解七国之乱。
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中央集权问题。
【学生活动】通过分析材料得出实施“推恩令”。
依据对“推恩令”的理解,自主画一画“推恩”示意图,理解汉武帝“推恩”之妙。
【教师活动】补充“酎金夺爵”的故事。
【教师活动】出示地图《西汉初期各封国大致范围》《西汉后期各封国大致范围》,通过对比,理解实施“推恩令”的作用。
【学生活动】通过分析地图,知道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刺史制度【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西汉初期地方政治统治面临的问题。
【学生活动】分析材料,总结归纳出问题二: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教师活动】提问: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此问题?出示刺史制度示意图,讲解刺史的职责、作用。
初一历史《大一统的汉朝》教学教案范文
初一历史《大一统的汉朝》教学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朝大一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汉朝大一统的意义。
3.掌握汉初大一统所带来的变化。
4.学习汉朝皇帝制度的变化。
5.了解汉朝规模的扩大和地位的提升。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需要理解汉朝大一统即统一天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学生需要掌握汉初大一统所带来的变化,以及汉朝皇帝制度的变化。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1.大一统的历史背景介绍战国时期兵家学派的主张和名将项羽的反秦复汉,刘邦的白登之战,推翻秦朝后的天下分裂等历史背景。
2.汉初大一统的变化介绍汉初大一统所带来的变化,比如统一了中国,实行封建制度,开创了皇帝制度等。
3.汉朝皇帝制度的变化介绍皇帝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比如郡国制,制度创新,扩大国土,提高地位等。
4.汉朝规模的扩大和地位的提升介绍汉朝在国土上的扩张,崇尚儒家思想的推广,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等。
教学方法1.讲解式教学2.小组合作学习3.电子课件展示4.讲解案例式练习四、教学流程课前预习学生自主预习学习资料,了解汉朝大一统及皇帝制度的变化。
课堂授课1.针对学生预习内容展开问答互动,梳理汉朝大一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大一统的概念。
2.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汉初大一统所带来的变化,以及汉朝皇帝制度的发展历程。
3.展示电子课件,让学生对汉朝的规模扩大和地位提升有更深入的了解。
讲解案例式练习1.通过历史案例进行实例解释,让学生更深入理解汉朝大一统的意义2.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探讨汉朝大一统在后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课后作业1.老师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授课内容,写一篇关于汉朝大一统的意义的小文章。
2.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大一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五、教学评估1.课堂互动2.小组讨论3.作业评分六、教学资源1.电子课件2.学生教材3.历史案例。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大一统的汉代》教学设计配套教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代》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的重点:在于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讨获取知识;如何“因学定教”,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
设计理念:所谓历史教学进程,应当是师生彼此交往、一起进展的一个互动进程,在那个互动进程中,使学生在认知、情义、技术、审美和个性等诸多方面取得稳固和谐的进展。
因此,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的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明确需要把握的目标;我设计许多的质疑环节,目的是为学生的思维进展预留足够的空间;我设计了历史情境,让学生积存足够的情感体验;我设计了让学生讲述历史的环节,鼓舞他们勇敢的展现自己,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使学生的“学”浮现出来。
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踊跃试探问题的时候,我又和学生一路对问题进行归类,找出核心问题,做到动静结合、收放适度,把表面化的课堂活动内敛化。
如此做,
无疑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现出来,从而达到为人的全面进展效劳的整体教育目标。
精品初中历史 历史七上-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及表现;熟记汉武帝的大一统。
2.能力目标:学习本课,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汉朝兴盛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重点和难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学习过程】导入框:汉高祖宴群臣的故事。
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他就是因为深得人心,知才善用,才打败项羽。
但是,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
汉高祖建立汉朝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汉朝统治者是怎样进行统治的?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文景之治1.休养生息政策:原因:①西汉初年,国家极度贫困②长期战争导致经济凋敝2.文景之治措施:①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②发展农业生产③提倡节俭以身作则④重视“以德化民”结果:①社会安定②百姓富裕二、汉武帝的大一统:1.原因:①汉高祖“文景之治”,近半个世纪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②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奠定了巩固的政治基础。
2措施:①政治上,削弱诸侯国势力,封国越分越小②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太学3.结果:实现了西汉强盛,开始进入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三、东汉的统治1.西汉灭亡于公元9年。
2.东汉建立于公元25年,定都洛阳,建立者刘秀。
3.光武中兴是刘秀在位时的局面。
4.东汉衰落5.东汉瓦解【合作探究】1.课本68页“动脑筋”。
2.汉武帝和秦始皇分别是怎样对待儒家学说的?3.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4.比一比:秦始皇与汉武帝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谁的功劳大?。
人教版七上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教材内容分析:汉朝又称两汉,指西汉和东汉。
本课讲述了由西汉“文景之治”到“汉武帝大一统”,再到东汉“光武中兴”直至名存实亡的历史。
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标准: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了解东汉的建立。
三.教学目标: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了解文景之治,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了解东汉的建立。
通过探究“汉武帝面临的危机”、“推恩令妙在何处”等问题,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和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对于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猜猜他是谁?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教师: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皇帝: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为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这位皇帝是谁?就是他,汉武帝,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之千古一帝。
教师:同学们请看,这是汉武帝的档案。
展示:中文名:刘彻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西汉都城长安出生日期:公元前156年逝世日期:公元前87年职业:皇帝主要成就:……教师:这不是一份完整的档案,同学们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汉武帝的主要成就是什么?今天,让我们带着疑问,学习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起领略大汉天子的魅力与风采。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教师:汉武帝刚刚即位时,国家是什么情形呢?展示: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资治通鉴》都鄙①廪庾②尽满,而府库余财。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2】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学生预习
(一)文景之治
1、休养生息的原因和措施
教师先解释何为 " 休养生息 " ,即在社会大动荡
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实行的宽刑薄赋政策, 以保
养民力, 增殖 人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
统治的目的。 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使西汉经济迅
速恢复发展,稳定和巩固了汉朝的封建统治秩序。
这种统治措施,使统治者、劳动人们皆大欢喜, 到
补充:前面我们讲汉武帝大一统时期到 他实行大一
学生阅读教材回 纳: 1、 政治上:加 强中央集权,颁 布推恩 令 2、 思想上:接 受董仲舒的建 议,“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兴办 太学。 3、 经济上:将 铸币权和盐铁经 营权收归中央 4、 军事上:派 卫青、霍去 病攻 打匈奴
统有一个客观背景 (即大一统实行的必要性) 是商 人势力膨胀, 诸侯坐大。 由于经商致富快, 尽管汉 代商人地位很低, 但还是有人弃农经商。 到汉代中 期出现了一些大商人。 家财万贯, 权势很大,不利 于中央的集权统一,因此 , 汉武帝时开始采取抑 制商人的措施, 其中统一铸币权和盐铁官营就是实 现经济上大一统的重要措施。
惠帝、吕后两朝,经济逐步恢复,到文景年间,社
会经济全面回升,出现了治世局面 -- 文景之治。
2、文景之治
汉文帝与景帝共在 位 39 年,实行轻徭薄赋、
奖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措施, 使得社会安定,人民
负担进一步减轻,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后世对之评
价较高,把这样的治世称 为 " 文景之治 " 。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A.洛阳
B.咸阳
C.开封
D.长安
5. 文景 之治是指(
)
A.西汉初年的清明政治统治局面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过程;通过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教材分析】本课隶属于七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上承《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下启《东汉的兴衰》。
本课分为三个部分:推恩令的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说和盐铁专卖。
三者互为表里,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阐述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经过前两个单元的学习,尤其是秦始皇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中国古代政治趋势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因此对本课汉武帝大一统的学习已经有了初步基础。
在此前提下,老师通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对汉武帝大统一措施的学生,深化西汉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中央集权并感悟其中的政治智慧了历史作用。
【学习目标】1.从史料实证的角度归纳西汉“削藩”的背景,梳理概述出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2.自主阅读教材,结合史料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分析归纳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史料实证)3.通过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总结出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民族凝聚力。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的具体措施以及各项措施的历史作用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大一统措施,了解其历史背景、认识其历史作用,感悟其政治智慧。
【学习过程】任务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1.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的前提是什么?根据本课目录找出汉武帝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最终结果如何?2.根据材料,结合图示,思考西汉建立之初,是如何管理地方的?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3.阅读教材,找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政治、思想、经济、军事)任务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4.通过材料,依次分析西汉建立之初面临哪些问题?统治者又是如何解决的?材料一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合纵以逆京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汉、汉武帝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预习设计】
一、认知前提:秦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但是却短命而亡,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教训?取代秦朝的是哪个朝代呢?它的命运会是怎样的?
二、新知认知:
(一)整体感知:通过浏览课本67—70页内容,初步了解本节课讲述了哪些内容?并写在下面。
(二)局部揣摩:
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自主学习任务,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有疑问的地方作出标记并提出来。
预习任务一:文景之治,阅读教材67-68页内容完成下列知识填空。
1、原因:(1)汉初;(2)统治者吸取的教训
2、措施:(1)减轻农民的、和负担。
(2)注重发展,奖励耕作,关心。
(3)提倡,以身作则。
(4)重视。
3、结果: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国库充裕。
预习任务二:汉武帝大一统,阅读教材68-69页内容完成下列知识填空。
1、措施(1)政治上:接受的建议,允许诸侯王继续分封小诸侯国,削弱诸侯国力量。
(2)思想上:接受的建议。
“、”(3)文化上:推行教育,在举办。
2、影响:西汉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
预习任务三:自己阅读教材,了解“光武中兴”等东汉的历史。
【课堂设计】
预习检查记录:抽查各班二、三组学生预习学案总体情况良好,各班同学都能完成并及时上交。
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述了秦末农民战争,谁知道战争爆发的原因?”(学生回答)继续提问,“战争经过了几个阶段?一共进行了几年的时间?战争结束后又出现了什么重大事件?”(学生回答)“这场战争从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到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结束,战争一共进行了7年,下面同学们推测一下,汉朝建立之初的经济形势如何?请用一个词来概括,并说明原因。
”(学生回答)教师继续提问,“汉初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是什么?
如果你是汉初统治者,你打算如何做?”(学生回答)
“下面我们走进第12课学习第一个部分内容,看一下汉初统治者是如何做的,同学们归纳一下。
”
一、交流展示:
(1)各小组成员在每组1号的带领下共同交流并展示预习任务问题的答案,然后再由每组每一位同学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小组内能解决的问题。
(2)各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向对抗组提出或其他小组提出,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如果其他小组也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由教师进行点拨或精讲。
(3)学生交流完之后,教师让1、2、3组派代表在黑板上写出本节课的重要的简单知识点和难写易错字。
让4、5、6组互相提问不方便板演的知识点。
教师抽查提问7、8组学生。
最后将展示成果进行点评并进行小组量化。
二、精讲点拨
阅读课本67——68页黑体字部分,找出汉初统治者所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学生读书时间为3分钟)学生回答问题。
在汉初统治者中,提倡节俭最突出贡献的是谁,阅读67——68页小字部分,你想到了谁?秦始皇的哪些作法与文帝不同,试进行概括,(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的做法子导致结局也不同的,正应了古人的一句话,“历览前贤家与国,成由节节俭败由奢。
”
中国封建社会的帝王有很多,毛主席只崇拜其中的五位,在《沁园春·雪》中他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上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秦始皇的丰功伟绩,今天,我们走进汉武帝,通过以前的积累,你知道汉武帝有哪些作为,才得到了毛主席的称颂?(学生说出所知道的汉武帝的事迹,概括一下汉武帝)其实他之所以得到毛主席的肯定是因为他实现了汉朝的大一统——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他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了西汉的大一统?学生读书并进行概括。
老师补充,西汉建立之初,刘邦为了巩固统治,效仿西周,推行分封制,即封自己的亲属、功臣到西汉各地做诸侯王,建立“王国”。
到汉武帝时,王国的诸侯王利用自己的权利,不听从中央的调遣,中央的权利受到威胁,即汉初的“王国问题”,汉武帝是如何解决的?(学生读书,并进行回答。
)
老师提问,“思想领域为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什么是“罢黜百家”?指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提问“董仲舒的建议为什么被汉武帝所接受?”(学生小组内讨论,回答。
)除在政治上,思想上,汉武帝在经济上,军事上推行了一系列的措施,(学生读书74页经济上的大一统,79页军事上的大一统,并概括汉武帝在经济上和军事上所采取的措施),这一系列政策的推行,汉武帝完成了汉朝的大一统,从此,西汉达到了鼎盛进期,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西汉后期,统治者昏庸无道,西汉灭亡后,东汉建立。
自学东汉的统治,找出你最感兴趣的一件历史事件。
老师着重指出以下两点史实: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基本史实。
三、反思拓展:(教师寄语:看看你这堂课的收获)
回忆一下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在对比一下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说说你的看法?
处理:①学生依据所学知识自己独立思考写出答案;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达成共识。
②指导学生对秦始皇和汉文帝对修建陵墓的不同要求进行分析,分析是要结合他们所
6.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是在(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
D、汉武帝大一统时期
7.实行过分封制的朝代是()
A、商、西汉
B、西周、秦
C、商、秦
D、西周、西汉
8.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措施及其影响?(3分)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