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3.6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3.6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板块构造的基本概念。板块构造是地球表面岩石圈分裂成多个相对移动的板块的理论。这些板块包括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它们的运动影响着地球上的地震、火山和山脉的形成。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板块构造在实际中的应用,例如,通过观察板块的运动,科学家们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和火山喷发的时间。
3.6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3.6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2.教学年级和班级:浙江省杭州市某初中,七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3年11月3日,第3课时
d.视频资源:让学生观看有关地球板块运动的视频,如国家地理、BBC等纪录片,以更直观地理解板块运动。
2.拓展建议:
a.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地质考察,观察当地的地质现象,如岩石、地形等,并记录下来,以增强对地质学的感性认识。
b.组织学生参加地质学讲座或实践活动,如参观地质博物馆、进行地质勘探等,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b.提供地球仪、地形图、compass等实验器材,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分析地球表面的板块运动。
4.教室布置:
a.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室布置成分组讨论区和实验操作区。确保每个小组都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讨论和实验操作。
b.在教室墙上悬挂地球板块构造图、板块运动示意图等,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和复习。
c.准备实验操作台,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性。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本结构、地壳、岩石等基础知识,对地球科学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也具备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球表面的板块学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地球表面的板块学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浙教版七上§3.6地球表面的板块学案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过程及主要内容。

2、能举例证明大陆漂移学说。

3、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一、知识点梳理:知识点1、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1、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了“_______说”。

2、由于魏格纳并没有对大陆漂移理论的做出科学的解释,当时科学界不接受他的假说。

直到近半个世纪后,一些新证据被发现,科学家们才开始重视魏格纳的这一假说。

3、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基于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提出了“_______说”。

4、海底扩张理论认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不断地推开。

在洋壳上方的,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知识点2、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构造学说是建立在和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全球岩石圈被分割成几个不连续的单元,称为;全球由_______大板块组成:、、、、和;3、地壳的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为海洋的是;按照板块划分,我国属于板块;4、地壳的六大板块“漂移”在;不断发生和;5、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的形成了巨大的山脉,板块的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二、例题讲解例题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A.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由七大板块拼合而成B.板块内部稳定,不可能再分成小块C.板块交界地带是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带D.板块都处于静止状态例题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几千万年后将消失的海洋是()A.地中海B.大西洋C.红海D.印度洋例题3、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如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运动示意图,与该图示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图示表示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B.图中两侧箭头表示板块的运动方向C.图中所示是板块张裂,形成了裂谷或海洋D.图中所示的板块碰控,地表隆起,形成山脉(例题3图)(例题4图)例题4、结合“板块分布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B.喜马拉雅山脉会不断增高C.地中海面积会不断增大D.澳大利亚大陆很少发生地震例题5、读六大板块图,回答问题。

地球表面的板块 导学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地球表面的板块 导学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导学稿【学习目标】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2、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体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3、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现的原因。

任务一、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1. 大陆漂移说:(1)发现现象:(2)提出假说:(3)寻找证据:(如果你同意魏格纳的“假设”,请为他寻找足够的证据。

)证据一:证据二:(4)检验假设,得出结论:大陆漂移说:全球的陆地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2、海底扩张说1960~1962年,地质学家和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在此基础上提出“”。

此学说认为,。

任务二、板块构造学说1.据板块构造学说,全球岩石圈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成几个不连续的单元,称为‗‗‗‗‗‗‗,共有六大板块:‗‗‗‗‗‗‗‗‗、‗‗‗‗‗‗‗‗、‗‗‗‗‗‗‗‗‗、‗‗‗‗‗‗‗‗‗、‗‗‗‗‗‗‗‗‗和‗‗‗‗‗‗‗‗。

2.板块是被、和分割而成的,这些板块“漂浮”在‗‗‗‗‗‗‗上,不断发生‗‗‗‗‗‗‗和‗‗‗‗‗‗‗。

3.当板块相撞相挤压的地方,常形成‗‗‗‗‗‗‗。

当板块相对移动发生彼此张裂时,则会形成‗‗‗‗‗‗‗和‗‗‗‗‗‗‗。

任务三、根据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下列内容:(1)哪一个板块几乎全部是大洋板块?(2)板块是被、和分割而成的,板块因移动的方向不同而分为边界和边界。

(3)这些板块“漂浮”在‗‗‗‗‗‗‗上,不断发生‗‗‗‗‗‗‗和‗‗‗‗‗‗‗。

(4)喜马拉亚山脉位于哪两大板块之间?任务四、活动(1)、用两本书放在桌面上做一次碰撞实验你有什么发现?(2)、在两块板上贴上一张纸,板上放一只空瓶子,向两边用力拉,当纸断裂时,你感受到了什么?小结:当板块相撞相挤压的地方,常形成‗‗‗‗‗‗‗。

七年级科学上册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浙教版

地球表面的板块课题地球表面的板块日期教学目标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2、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分析由于本节的内容比较抽象,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多配合使用大型的世界地形图以及板块运动的课件,多举实例帮学生去理解。

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收集了不少相关的图片和课件,尤其是用计算机多媒体模拟大陆漂移的过程和板块活动的过程,效果不错。

教、学预设调控对策一、【德】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

(1912年)1、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的。

2、魏格纳认为二三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块联合古陆,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

后来,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这一块联合古陆开始分离。

由较轻的硅铝层组成的陆地,像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在较重的硅镁上漂移,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

(看课件)二、“七巧板”——板块1、地球的岩石圈好像是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

(板块)他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实例:○1大洋中脊(海岭)可对应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或大西洋中的冰岛;○2消亡边界可对应日本及以东的太平洋或马里亚纳海沟;○3地缝合线对应我国的雅鲁藏布江。

2、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的发生碰撞和张裂。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

相撞相挤压的地方,常形成山脉。

○1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往往形成海沟,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屿和海岸山脉。

如: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岛链,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

七年级科学上册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浙教版(1)(2021年整理)

七年级科学上册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浙教版(1)(2021年整理)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七年级科学上册3.6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新版)浙教版(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七年级科学上册3.6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新版)浙教版(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七年级科学上册3.6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新版)浙教版(1)的全部内容。

3。

6地球表面的板块一、教学目标: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2、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3、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4、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关系,并能通过练习,总结前一节课所学习的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从宏观上了解地壳运动的规律;地壳变动发生的原因2、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关系三、教材分析和处理:根据大陆漂移说引出板块构成学说,然后介绍板块运动情况.板块运动情况可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生长边界可具体介绍东非大裂谷与大西洋海岭的形成;消亡边界可具体介绍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玛利亚那海沟的形成。

通过看影像和自己亲身动手做实验,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板块运动的过程,记忆深刻.通过实验中现象的自我分析,提高学生对探究知识的兴趣。

最后通过练习加以巩固,能利用板块构造的知识解释一系列相关的地理现象.四、教学准备:课件、两本书本、小刀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教学环节导入新回忆:地球内部结构的特巩固上节课新课了解了地球的内部结构,你是否注意过地球的表面状况呢?出示:世界地图思考:观察这六大块陆地的轮廓,它们之间有联系吗?介绍: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理论。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_《地球表面的板块》参考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_《地球表面的板块》参考教案

《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在学完本课后,顺利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2、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从宏观上了解地壳运动的规律;地壳变动发生的原因。

2、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两本书本、贴有纸的板、糖粒。

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出示世界地图,并请同学们观察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思考它们之间有联系吗?学生:非洲的东海岸与南美洲的西海岸能拼合。

2.讲授新知一、大陆漂移学说。

【介绍】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在他30岁那年,有一天,他意外的从一张世界地图上面发现了: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是相对应的。

并由此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大陆是漂移的,即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曾经是连成一片的,后来经过分裂,漂移,直到现在的位置。

从此以后,魏格纳就努力地寻找证据,经过多年努力,发现了地形、化石、气候、生物等多方面的证据。

但由于魏格纳并没有对大陆漂移理论的动力来源做出科学的解释,当时科学界不接受他的假说。

直到近半个世纪后,一些新证据被发现,科学家们才开始重视魏格纳的这一假说。

二、海底扩张说【介绍】1960至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海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

海底扩张理论认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

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读图】大西洋的扩张,描述大西洋的形成过程。

【解析】一开始,美洲和非洲大陆连在一起,后泛大陆破裂,岩浆从地幔中不断涌出,洋壳上较老的岩石被不退推向两边,导致海洋面积不断夸大,两大陆分离开来。

《第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2

《第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2

《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2、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4、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关系,并能通过练习,总结前一节课所学习的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1、从宏观上了解地壳运动的规律;地壳变动发生的原因。

2、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三、教材分析和处理:根据大陆漂移说引出板块构成学说,然后介绍板块运动情况。

板块运动情况可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生长边界可具体介绍东非大裂谷与大西洋海岭的形成;消亡边界可具体介绍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玛利亚那海沟的形成。

通过看影像和自己亲身动手做实验,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板块运动的过程,记忆深刻。

通过实验中现象的自我分析,提高学生对探究知识的兴趣。

最后通过练习加以巩固,能利用板块构造的知识解释一系列相关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准备:课件、两本书本、小刀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了解了地球的内部结构,你是否注意过地球的表面状况呢?思考:观察这六大块陆地的轮廓,它们之间有联系吗?介绍: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理论。

思考:1、“大陆漂移说”是否切合实际?生:回忆: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二、新课讲授:1、大陆漂移学说师:“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有哪些?从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提出过程中可以学到一些什么?魏格纳提出的是大陆漂移,而事实上是什么使大陆发生漂移呢?生:从图中获得以下休息:1.地表有陆地、海洋。

2.陆地主要有哪几大块。

3.找出大西洋两岸轮廓有可拼合性。

师:(引导)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新的全球构造理论产生。

大陆发生漂移是由于大陆底层地壳的运动而造成的。

板块与板块之间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根据板块边界的运动方式和性质的差异,将板块边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第一章:地球板块构造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地球板块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掌握地球板块的分类和分布情况。

1.2 教学内容:地球板块的定义和特征。

地球板块的分类: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

地球板块的分布情况:板块边界和板块内部。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互动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展示地球板块的模型和图解,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地球仪观察地球表面的特征,引发学生对地球板块的好奇心。

讲解地球板块的概念和特征,配合图解进行解释。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地球板块的分类和分布情况,分享自己的理解。

总结讲解: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明确地球板块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章:板块运动和地质作用2.1 教学目标:了解板块运动的类型和原因。

掌握地质作用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2 教学内容:板块运动的类型:碰撞、俯冲、滑移和分离。

板块运动的原因:地球内部的热力学作用和地球自转。

地质作用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地震、火山喷发、山脉形成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的方式进行教学。

展示板块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

2.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的视频,引发学生对板块运动的兴趣。

讲解板块运动的类型和原因,配合实例进行解释。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考察地震遗址和火山喷发区域,观察地质作用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总结讲解:教师对学生的考察进行总结,明确板块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关系。

第三章:板块边界的特征和变化3.1 教学目标:了解板块边界的类型和特征。

掌握板块边界处的地质变化和地震活动。

3.2 教学内容:板块边界的类型:碰撞边界、俯冲边界、滑移边界和分离边界。

板块边界处的地质变化:地震、火山喷发、山脉形成等。

板块边界处的地震活动:地震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3.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实地考察的方式进行教学。

展示板块边界的图像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

3.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的视频,引发学生对板块边界的兴趣。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知道地球表面由几大板块组成。

2. 使学生掌握板块的运动方式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板块构造学说简介2. 板块的运动方式3. 板块边缘的地貌特征4. 板块内部的地貌特征5. 板块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板块的运动方式、板块边缘和板块内部的地貌特征、板块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板块的运动方式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板块运动过程和地貌特征。

2. 案例分析法:以我国为例,分析板块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板块运动方式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板块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板块构造。

2. 讲解板块构造学说: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由几大板块组成。

3. 讲解板块的运动方式:讲解板块的扩张、碰撞、俯冲和滑移等运动方式。

4. 分析板块边缘的地貌特征:以我国为例,分析板块边缘的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5. 分析板块内部的地貌特征:以我国为例,分析板块内部的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6. 讲解板块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板块运动对地形、气候、地震等方面的影响。

7. 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分析板块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8.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板块运动方式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0.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地球表面的板块分布图,并简要阐述板块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方式以及板块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板块运动方式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的理解。

教案新部编本3.6 地球表面的板块

教案新部编本3.6 地球表面的板块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
相撞相挤压的地方,常形成山脉。
1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往往形成海沟,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屿和海岸山脉。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课 题
3.6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
日 期
教学
目标
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四、课堂练习(P153练习1、2)
第二题有点难度,可适当的提醒。
五、课外作业:作业本
最后,有条件的话可以叫几个学生上来把六个板块拼成一整个大陆。
轶事
记录
课后
反思
如: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岛链,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
2在两个 大陆板块相撞处,则形成巨大的山。
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产生的。
3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如东非大裂谷、印度洋、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看课件)
三、关于书上的实验
生长边界互相挤压,消亡边界互相拉扯。可以让学生自己挤压书或者先把两本书简单的用透明胶粘起来,然后用力拉,也可以有同样的效果。(同时可以提醒有意识的去体验火山和地震的感觉。)
2、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地球表面的板块 教学设计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地球表面的板块 教学设计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位于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六节,是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之后对地球的进一步认识,学习本节内容能让学生了解一些地壳变动的最根本原因,也为后面的地形学习提供支持,是本章内容的基本。

要更深层次地理解地球表面的板块,就必须从人类的最初认识开始,而人类认识的历史就是一个科学发现的历史,其中融合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

整个链条就是以科学史为主干,在真实地呈现科学史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领会,培养科学素养。

恰当处理科学史是本节课的关键,要呈现科学真实一面,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来之不易,但又就在我们身边,科学研究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付出并不一定就会有成果,还与思考方向和整体人类的科技水平有关。

同时要注意将科学史与知识要点有机地结合,做到讲完科学史就完成知识的落实,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深入,对知识建构更顺畅。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怎样建立假说及假说的意义,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已经有一定的认知,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由于本节的内容比较抽象,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在日常生活中又无法感触到,造成学生的感性认知不足,对相关学说缺乏认同感。

学生对于假说、学说、规律和理论不能很好地区分,会建立假说,但对于假说的意义、什么是假说等不清楚。

对科学的认识较为固化,呈现一种理想化的模式,很少认识到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对于证据、科技水平对科学的影响无体会。

另外,学生在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较高,这个阶段的学生虽已具有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但还要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得以加强,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的严谨性,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2)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3)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依据和论点。

【新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板块》【创新教案】1

【新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板块》【创新教案】1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内容来源】七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三章【主题】地球表面的板块【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以及“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球上的某些现象,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以及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体验不畏权威、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板块构造学说教学难点:板块构造学说三、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的第三章《地球表面的板块》的第六节。

本节课需花1个课时进行落实。

教科书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入手,深入地介绍了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观点本节内容较为抽象,距离学生生活较远,需借助地图、多媒体等工具,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级中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大都在14岁左右,具备一定的数学计算基础。

由于目前处在形式运算阶段初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总体较薄弱,本节课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加以耐心的辅导和帮助。

14岁左右的他们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有意注意和责任感意识有所增强,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能积极思考,主动寻找答案,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培养他们学会利用图、表等数量关系获得知识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教师】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为什么会高耸入云?浩瀚的大西洋为什么还在增大?【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猜测【教师】观察地球上的大陆,它们像什么?【学生】好像一块块分开的七巧板。

【教师】同学们能把它们拼合在一起吗?2.小组活动1. 用透明纸在世界地图的底图上描绘出非洲、南美洲的轮廓。

2. 将两个轮廓进行拼合,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学生】有两个板块的大陆海岸线比较吻合。

【教师】没错。

同学们据此可提出什么假设?【学生】难道它们曾经连在一起吗【教师】建立假设之后,应该寻找依据。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6 地球表面的板块 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6 地球表面的板块  教案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目标】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2.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4.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关系,并能通过练习,总结前一节课所学习的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从宏观上了解地壳运动的规律;地壳变动发生的原因2.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准备】课件、两本书本、小刀【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新课了解了地球的内部结构,你是否注意过地球的表面状况呢?出示:世界地图思考:观察这六大块陆地的轮廓,它们之间有联系吗?介绍: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理论。

思考:1.“大陆漂移说”是否切合实际?2.“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有哪些?3.从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提出过程中可以学到一些什么?魏格纳提出的是大陆漂移,而事实上是什么使大陆发回忆: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从图中获得以下休息:1.地表有陆地、海洋2.陆地主要有哪几大块3.找出大西洋两岸轮廓有可拼合性阅读书中的材料了解大陆漂移说只是一种假说,还存在许多明显的漏洞,但假说在科学研究中仍有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巩固上节课的知识点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体会科学发展的过程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建立板块的模型生漂移呢?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新的全球构造理论产生。

大陆发生漂移是由于大陆底层地壳的运动而造成的。

板块与板块之间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根据板块边界的运动方式和性质的差异,将板块边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解释:1.消亡边界可举例喜马拉雅山——造山带,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的下面,使亚欧板块抬升,形成了喜马拉雅山;马里亚纳海沟——世界上最深的海沟,约一万多米深,是由于板块与板块碰撞向下陷而造成的。

3.6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3.6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5.其他资源:
准备与课程相关的网络资源链接,如在线地图、科普文章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拓宽知识视野。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设计预习问题,如“板块是如何运动的?”“板块运动对地球表面有哪些影响?”等,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板块构造学说内容做好准备。
(2)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具备一定的交流和协作能力,但在实际操作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时,可能需要教师提供更多指导。
(3)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对于板块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等现象,需要通过实地考察和模拟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3.素质层面:
(1)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对地球科学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但可能对板块构造学说与生活的联系认识不足,需要教师引导。
4.素养培养:
学生对地球科学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科学素养得到了提升。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问题联系起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5.情感态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地球科学产生了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ຫໍສະໝຸດ 现了良好的学习态度。1.教材:
每位学生应备有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以便在课堂上跟随教师的讲解进行学习。教师还需准备教学参考书、学生活动手册等相关教学资料,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2.辅助材料:
(1)图片:准备地球板块分布图、典型地震和火山喷发图片等,以便形象展示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影响。
(2)图表:收集并整理板块运动方向、速度等数据图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板块构造及其运动规律。

3.6《地球表面的版块》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3.6《地球表面的版块》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地球表面的版块》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版块构造的基本概念。

学生能够识别主要的版块及其边界。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版块地图,学习版块的分布和运动方向。

学生通过拼图游戏,加深对版块构造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版块的概念、版块边界的类型。

难点:理解版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世界版块构造图地球版块拼图游戏(可自制或购买相关教具)练习题目纸张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地球表面为何会有山脉、地震和火山?这是一个困扰人们已久的问题。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和地质原理。

首先,让我们想象一幅世界地图。

在这幅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各大洲和洋际之间的分布。

然而,这个地图仅仅展示了地球表面的一部分特征。

地球的内部结构更为复杂,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壳层,而我们生活的陆地就位于地壳之上。

地壳以下的地幔是地球内部的主要部分,占据了地球半径的84%。

地幔由岩石构成,这些岩石在高温和高压的作用下不断运动。

地幔的运动导致了地球表面的构造变化,如山脉、地震和火山。

接下来,让我们引入一个重要的地质学概念——版块构造。

版块构造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

根据版块构造理论,地球表面不是一整块岩石,而是由许多小块组成的。

这些小块被称为“板块”,它们在地球表面漂浮和移动。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变化和地质活动。

版块构造理论的简要介绍如下:地球表面分为六大板块,包括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漂浮和移动,有时会发生碰撞、拉伸或俯冲。

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导致地表的隆起,形成山脉。

例如,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碰撞就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

当板块拉伸或俯冲时,地表会出现断裂带,这些断裂带往往是地震和火山活动的源地。

地球表面的板块(34页教案学案)

地球表面的板块(34页教案学案)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学案思考与讨论:舌羊齿在温而偏凉的气候条件下生长,但是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大陆中,而这些大陆的气候却不具有这样的气候条件。

这能说明什么问题?还有哪些证据能证明大陆是漂移?(2)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是什么?2.海底扩张学说(1)海底扩张学说的提出背景是什么样的?(2)你能简要介绍一下海底扩张学说的提出过程吗?(3)海底扩张学说的内容是什么?观察此图,描述大西洋的形成(扩张)过程。

思考与讨论:“海底扩张说”是否支持了“大陆漂移说”?它解决了“大陆漂移说”的什么问题?(二)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构造学说理论是在什么基础上建立的?2.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是什么?活动:(1)将两本书相对放在一起,如下图,然后将书向中间移动,你看见_____________。

(2)取两块板,把板拼合在一起,上面贴上一张纸,如下图。

(3)在板上放一只空瓶子。

(4)两个人朝不同的方向慢慢用力拉板,直至纸断裂。

(5)当纸断裂时,你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

3.你能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下列现象吗?红海面积在扩大:地中海面积在缩小:日本地震频繁:练一练:(1)下列关于海底扩张学说的说法,错误的是()A.海底扩张学说是由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提出的B.海底扩张学说支持了大陆漂移学说C.海底扩张理论认为,在大洋底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D海底扩张理论认为,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2)下列表述中,符合板块构造学说的是()A.全球岩石圈由七大板块组成B.地震和火山是引起地壳变动的主要原因C.各大板块“漂浮”在地核上D.由于板块的张裂,东非大裂谷未来可能形成一个新的海洋(3)下列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①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由魏格纳创建的②板块构造学说是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创立的③地球的岩石圈被海沟、海岭和巨大的山脉分割成六大板块④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⑤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课堂练习】 1.德国科学家()根据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相吻合提出大陆漂移说A.麦哲伦B.哥伦布C.魏格纳D.郑和2.下列最符合“大陆漂移”的说法是()A.大陆像一块漂浮在水面上的木板,不断漂来漂去B.许多小块的大陆不断漂移、碰撞,变成一整块大陆C.陆地本是一个整体,后来分离漂移形成各小块大陆D.全球由六大板块构成3.根据大陆漂移学说,目前四大洋中还在不断扩张的是()A.大平洋B.印度洋C.大西洋D.北冰洋4.漫画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还包含着深刻的道,读图所示的漫画《原来我们曾是一家人》。

中小幼地球表面的板块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中小幼地球表面的板块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年轻
海岭
1.3
0.1 0.5 亿
最 年
1亿 亿

0.1 亿
0.5 亿
1 亿
1.3 亿

亿
海底岩石年龄分布图
“海底扩张说”是否支 持了“大陆漂移说”?它 解决了“大陆漂移说”的 什么问题?
“海底扩张说”存在局限性
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 上,相互不断的发生碰撞和张裂。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块
南极洲板块
将两本科学书如图所示靠在一起,放在桌面 上,然后将书本向中间移动,观察现象。
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
将贴有纸的板放在桌面上,在纸上撒上糖粒, 两个同学朝不同的方向慢慢用力拉板,直至纸断 裂,当纸断裂时,观察产生的现象。
板块的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
鹦鹉螺是一种海洋生物
第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
非洲和南美 洲原来可能 是连在一起

魏格纳
1、都有同种剪嘴鸥(海鸥的一种) 2、都有同种鸵鸟 3、能相连的岩层 4、都发现舌羊齿的化石
提示:舌羊齿是2亿年前的蕨类植物,现已灭绝
以上哪些证据能支持魏格纳提出的非洲和南 美洲原来是连在一起的猜想?请说明理由
轮廓证据
地层证据
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轮廓拼合
生物亲缘证据
古生物证据
地球的陆地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后 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2亿年前的大陆的位置
逐渐分裂、漂移
现在的位置
没有科学解释
大陆漂移的动力来自哪里?
大陆漂移学说存在的缺陷 学说不被接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地球的板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六节,是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构造、地壳活动之后对地球的进一步认识,学习本节内容能让学生了解一些地壳活动的本质原因。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怎样假说的建立和和假说的意义,培养科学思维。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已经有一定的认知。

学生不能区分假说和规律、理论的区别。

另外,学生在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较高。

所以,本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活动、模拟实验、讨论等让学生从体验中去深刻认识和理解,从讨论中提高思维的灵活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提出的背景,能阐述的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主要观点;
2.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建立科学假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大陆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假说在科学发张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与难点:
重点: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观点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结合板块的张裂及碰撞运动理解板块运
动造成的现象。

难点: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策略:
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法
课前准备: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课件、世界地图、学生自制的轮廓和模型教与学互动设计: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布置作业
《作业本》3.6地球的板块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板书设计:
3.6地球的板块
反思:
本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动手实验、讨论,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测,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时保持较好的思维活跃度,同时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体验实验对于这门学科的重要性。

本课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科学思维品质的契机,比如:敢于质疑,大胆假设,重视科学事实和依据等。

板书的设计上借鉴了徐老师方法,采用概念图的方式呈现,简单明了,突出重点。

思考:在大陆漂移学说提出后是不是可以设计一个环节:“如果你是当时的学者针对这一新的学说你有哪些问题?
或者你不支持他,有什么地方你觉得他没有解释到位的?”让学生学会质疑,同时体会科学假说的修正或者推翻重新建立都意味着科学的进步。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36903 9027 逧27526 6B86 殆h-27442 6B32 欲40028 9C5C 鱜34755 87C3 蟃24847 610F 意33331 8233 舳31629 7B8D 箍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m23870 5D3E 崾28781 706D 灭x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