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体裁和史书体例

合集下载

文学体裁

文学体裁

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类别。

它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一散文这里说的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不是古文体的散文。

按照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散文的重点是"形散神不散"。

"形散"是指散文取材自由,不受时空限制,表达方式多种多样。

"神不散"是指散文的主题要明确集中。

二小说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部分,还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

按照不同的标准,小说可分为不同的种类:按照篇幅及容量分为长篇(如《红楼梦》)、中篇(如《阿Q正传》)、短篇(如《最后一课》)以及微型小说(如《鞋匠》);按照写作体制分为章回体(如《三国演义》)、日记体(如《莎菲女士日记》)、书信体(如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自传体(如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按照小说内容分为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科学幻想小说、公案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传奇小说等等;按照语言形式分为文言小说(如《促织》)、白话小说(如《药》))。

小说的命题方式多种多样:1 以主人公命题,如《孔已己》;2 以故事发生的地点命题,如《荷花淀》;3以主要事件命题,如《灌园叟晚遇仙女》;4 以贯穿全文的构成情节的细节命题,如《药》;5 以故事发生的时间或背景命题如《夜》。

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1 上古到先秦两汉,这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酝酿和萌生时期。

文体常识

文体常识

文体常识一、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

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

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

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二、童话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

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三、新闻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

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分。

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

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

..,有时兼有议论、描写四、散文,是狭义的散文,一般称作抒情.............散文;五四时期,曾有“美文”“小品文”和“随笔.”之称;当代又有人称之为“艺术散文”。

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

文学体裁常识复习大全

文学体裁常识复习大全

文学体裁常识复习大全1.文学体裁,古代的,包括散文和韵文(诗、词、歌、赋等);现代的,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2.我国古代的每个时期或朝代的主要文学样式大致如下:(1)远古时期——原始诗歌(二言形式)、远古神话(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原始歌舞。

(2)殷商时期——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周易》卦、爻辞,《尚书》文告。

(3)西周初至春秋中叶——诗歌(四言形式)。

(4)春秋战国(东周)——散文。

历史散文有(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诸子散文有《论语》、《孟子》、《墨子》、《庄子》、《列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另有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5)战国后期——楚辞。

(6)秦代——李斯的刻石文。

(7)汉代——汉赋、汉代乐府诗、五言诗、杂体散文。

(8)魏晋南北朝——骈文,五言古诗,七言古诗。

(9)唐代——格律诗(近体诗),古体诗,古文,传奇。

(10)宋代——词,话本,古文。

(11)元代——曲。

(12)明代——拟话本,小说。

(13)清代——小说。

3.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

我国文学史上向来以“风”、“骚”并称,“风”、“骚”就是指以《诗经》“国风”民歌和屈原《离骚》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

4.我国古代诗歌两大传统承继脉络现实主义:《诗经》“国风”(源头)——汉朝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继承发展)——“诗史”杜甫的诗(高峰)——唐代白居易的诗和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诗(发扬光大)。

浪漫主义:屈原(离骚)(源头)一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继承发展)一唐代李白的诗(高峰)一唐代李贺,宋代苏轼、辛弃疾,清代龚自珍(发扬光大)。

5.我国古代诗歌的两大传统是互相联系、互相结合的。

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和东晋陶渊明的诗,都是“风”、“骚”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孔雀东南飞》,也是描绘现实和抒写理想相结合的。

6.我国古代诗歌在创作上善于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之古代文学体裁.doc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之古代文学体裁.doc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之古代文学体裁古代文学体裁(1)说。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它与论无多大异。

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文为论说文。

如《马说》。

(2)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3) 表。

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4) 赠序。

文体名。

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

集而为之作序的,称为赠序。

内容多推崇、赞许或勉励之辞。

《送东阳马生序》(5)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一般用韵。

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6) 杂记。

包括:(1) 山川、景物、人事杂记。

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记》。

(2) 笔记文。

《世说新语》是这类文体。

(7)游记。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一种散文形式。

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8)史书体例(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

如《战国策》。

(4)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5)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六种体例是按照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照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体例。

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总结:以上是总结的古代文学体裁范例,还有史书体例的一些内容。

祝中考顺利!。

高考必备文学常识

高考必备文学常识

高考必备文学常识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中国古代文学史分期及各时期的主要文学样式1先秦时期上古神话传说、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2两汉时期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3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等4唐代时期诗5宋代时期词6元代时期曲7明清时期小说一、先秦文学一上古神话传说记录上古神话的书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两部《山海经》、《淮南子》。

【《山海经》】我国地理名著也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和相当古老的著作。

“黄帝战蚩尤”、“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著名寓言故事均出自本书。

【《淮南子》】亦称《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撰。

一般认为它是杂家著作。

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常娥奔月皆保留在《淮南子》之中。

二先秦散文1儒家经典○1“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五经”和《乐》称为“六经”又称六艺。

2历史散文《左传》编年体、《国语》国别体、《战国策》国别体西汉。

“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传”为解释经书的文字。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全称为《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

《曹刿论战》、《崤之战》、《烛之武退秦师》等选自此书。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

记载春秋时期史实富有文学性。

对后世影响很大不仅在历史著作的撰写方面作出了光辉的榜样还为散文的叙事、议论和小说、戏剧的题材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所著。

3诸子散文【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

【孔子】名丘字仲尼又称尼父、圣父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

《论语》一书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成。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

《论语》为语录体列为"四书"之一。

【墨子】名翟dí春秋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

中国古代文学体裁

中国古代文学体裁

中国古代文学体裁(一)上古神话传说记录上古神话的书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两部:《山海经》、《淮南子》。

【《淮南子》】亦称《淮南鸿辉》,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撰。

(二)先秦散文1.儒家经典:1“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五经”和《趣》称作“六经”又称六艺。

2.历史散文:《左传》(编年体)、《国语》(国别体)、《战国策》(国别体,西汉)。

“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3.诸子散文:【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存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

【孔子】名丘,字仲尼,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

《论语》一书为孔子弟子及其再录弟子编制成。

《论语》为语录体,列入"四书"之一。

【墨子】名翟(dí),春秋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一书由墨子及其弟子所著,记录了墨子的言行和事迹,语录体。

【孟子】名轲,宇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道家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为《庄子》。

《庄子》名《南华经》,现存33篇,由庄子及其门人所撰。

【荀子】名况,字卿。

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主要作品为《荀子》。

【韩非】哲学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著《韩非子》。

【吕不韦】秦相,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集合门客编成《吕氏春秋》。

【列子】名御寇(圉寇),战国时郑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先秦诗歌(1)【《诗经》】本表示《诗》,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于了从西周至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诗歌篇,故亦称“诗三百”。

这些诗歌编成为“风”“雅”和“赞歌”三个部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它与《书》《礼》《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2)屈原——《楚辞》——“楚辞”1.两汉散文【贾谊】又称贾生,贾长沙,贾太傅,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文体知识和体裁常识

文体知识和体裁常识

文体知识和体裁常识一.文体知识1.记叙文(1)特点: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综合其他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绘景、状物为主要内容;通过描述人物、事件、及状物、写景来表达一定中心。

(2)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有的情况下,六要素不一定都出现,某些要素可以省略。

(3)分类侧重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为主,如《背影》。

侧重记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如《猫》。

侧重绘景的记叙文,以描绘景物、寄托情怀为主,如《春》。

侧重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如《紫藤萝瀑布》。

(4)方法①叙述:对事物原委、事末做直接的介绍、说明和交代,是基本的表达方式。

②描写:对人、事、物、景作具体、形象的刻画。

a.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b.景物描写:交代环境、烘托气氛、抒发情感c.细节描写:具体生动③夹叙夹议:记叙或描写中穿插分析或评论。

④抒情:对感受和感情的书法和表达。

a.直接抒情:直接抒发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b.间接抒情:通过记叙、描写或议论来抒发感情。

(5)叙述方式①顺序记叙:a.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记叙,如《一面》b.按事物或观察的空间顺序记叙,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c.作用:脉络清楚、条理分明。

②倒叙a.先写结局,再追述事情的经过,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b.把后发生的某一情节提到前面去写。

c.作用:埋下伏笔,突出重点,增强表现力。

③插叙:暂时中断中心事件的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事件的叙述,如《同志的信任》。

2.说明文(1)定义:以说明文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用简明、准确的语言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

(2)特点①内容上的知识性、科学性②结构上的条序性③语言上的简明性(3)分类①按照说明对象的不同②按照表现手法的不同(4)说明对象(5)说明顺序事理说明文(阐述事理)事物说明文(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等)文艺性说明文 平实性说明文 事理——事理说明文 事物——事物说明文 时间顺序 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介绍产品的制作过程和工艺流程 空间顺序 事物的内部结构 建筑物的方位、布局 逻辑顺序 从现象到本质 从整体到部分 从原因到结果从概括到具体从特点到用途认识顺序由浅到深由近到远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6)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列图表、引资料、作诠释、摹状貌等。

辽宁省单招备考-文学常识1

辽宁省单招备考-文学常识1

1、《诗经》,先秦称为《诗》,又叫《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相传为孔子编定,西汉时独尊儒术,奉为经典,始称《诗经》。

内容上分为风、雅、颂,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诗经》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

《诗经》:“风”,《楚辞》:“骚”,并称“风骚”,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风格主要多用想象、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

2、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儒家六经/艺:诗、书、礼、乐(失传)、易、春秋古代/孔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3、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伟大的爱国诗人,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渔父》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渔父》4、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是春秋时期各国史官所记史料的汇集整理。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由西汉的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等编辑而成。

5、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春秋时期楚国人,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五千文》,即《道德真经》、《道德经》,也叫《老子》。

6、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成书约在战国初年,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成,其体例为语录体。

论,通“伦”,编撰。

7、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著有《孟子》。

8、庄子,名周,被称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人,曾做过漆园地方小吏,与老子并称“老庄”,著有《庄子》,又称《南华真经》、《南华经》。

9、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基本上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同时又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思想,发展了古朴的唯物主义,著有《荀子》。

文学常识系列一:文学史上的史书

文学常识系列一:文学史上的史书
文学常识系列之一
文学史上的史书
分类
史书
按内容特点 按体例特征
记言为主 记事为主
编年体 国别体 纪传体
记言的史
《尚书》《国语》《战国策》
记事的史
《春秋》:太简短
《左传》:够铺排,跟着春秋编年的 系统,记事琐碎
《尚书》
《尚书》
《尚书》
名称: 《尚书》,最早书名《书》; 成书时间:约成书于前五世纪; 流传: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
《战国策》成语
汗马功劳《战国策·楚策》 画蛇添足《战国策·齐策二》 挥汗成雨《战国策·齐策一》 三人成虎《战国策·魏策二》 龙阳泣鱼《战国策·魏策四》
《春秋》名称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 经》或《麟史》
《春秋》作者
作者:相传孔子。现存版本由孔子修 订而成。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之说。——司马迁
《战国策》
内容:书中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 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 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 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主 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 张和言行策略。
《战国策》
刘向 作者: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
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刘向编 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 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 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春秋》重要标签
1. “六经”之一: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 2.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3.鲁国: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 4.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

史书体裁种类

史书体裁种类

史书体裁种类史书体裁种类导语: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时,我们发现古代史书有非常多的分类,终究我国史书都有哪些分类呢?一起来理解一下吧!【史书的种类】我国的史书卷帙浩繁,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

正史:以纪传体、编年体的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叫正史。

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

除少数是个人著述(如司马迁的《史记》)外,大部正史是由官修的。

杂史:只记载一事之始末,一时之见闻或一家之私记,是带有掌故性的史书。

别史:主要指编年体、纪传体之外,杂记历代或一代史实的。

史书;有时与杂史难以区分。

野史:有别于官撰正史的私家编写的史书。

稗(BAI史:通常指记载闾巷风俗,民间琐事及旧闻之类的史籍,如清代人潘永因的《宋稗类钞》,近代人徐珂的《清稗类钞》。

有时也用来泛指“野史”。

【史书的体例】纪传体:纪传体史书创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它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用“本纪”表达帝王;用“世家”记叙王侯封国和特殊人物;用“表”统系年代、世系及人物;用“书”或“志”记载典章制度;用“列传”记人物、民族及外国。

历代修正史都以此为典范。

编年体:编年体史书按年、月、日顺序编写,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如《左传》、《资治通鉴》等都属于这一类。

纪事本末体: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这种体裁的特点是以历史事件为纲,重要史事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日顺序编写。

通史:连接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也可称为通史。

因为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

断代史:记载一朝一代历史的史书称为断代史,创始于东汉班固的《汉书》。

《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其余都属断代史。

另外,还有记载各种专门学科历史的史书称专史,如经济史、思想史、文学史等。

【古代史书的几种体裁】本纪,是按年月顺序编写的帝王简史,以记载帝王的言行为中心,兼述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重大事件。

你知道吗——古代文章体裁

你知道吗——古代文章体裁

你知道吗——古代文章体裁1.赋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诸子散文叫“短赋”;屈原叫“骚赋”;汉代称“辞赋”;魏晋叫“骈赋”;唐代“律赋”;宋代“文赋”。

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2.骈文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

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

《与朱元思书》。

3.原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

韩愈《原毁》、黄宗羲《原君》4.辩“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

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5.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6.论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史记》的太史公曰;政论,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

《六国论》、《过秦论》7.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

(1)疏分条陈述。

贾谊的《论积贮疏》。

(2)表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

诸葛亮《出师表》。

(3)对策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苏轼《教战守策》。

8.序、跋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呐喊〉自序》、《〈农村调查〉序言》、《〈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9.赠序文体名。

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韩愈《送石处士序》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0.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

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

刘禹锡《陋室铭》。

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11.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

史书的体裁和体例名词解释

史书的体裁和体例名词解释

史书的体裁和体例名词解释史书是人类记录历史的工具和资源,它以文本的形式保存了世界各地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人物和文化。

史书的体裁和体例是指记录历史的书籍在形式和结构上的规范和特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解释史书的体裁和体例的概念,探讨不同史书的分类和特点。

一、史书的体裁史书的体裁是指根据史书内容的性质和写作形式进行分类的方法。

根据内容的性质不同,史书的体裁可以分为叙事性、分析性和综合性三种。

1. 叙事性史书:这类史书主要是以叙述历史事件的过程和事实为主线,通过描述事件的发展、人物的行动和思想、背景的变化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例如《史记》和《资治通鉴》都属于叙事性史书,它们通过详实的叙述和分析来展示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2. 分析性史书:与叙事性史书不同,分析性史书更加注重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分析和解释。

它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理解历史,探究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例如《历史哲学》和《社会历史学》是两种常见的分析性史书,它们通过对历史的哲学思考和社会学研究来解读历史的本质和价值。

3. 综合性史书:综合性史书通常是将叙事和分析相结合,既还原历史的事实,又解释其中的规律和意义。

这类史书一般会提供全面的历史背景和详细的事件叙述,同时还包含对历史事件的进一步解释和分析。

例如《大英百科全书》和《中国通史》都可以被归类为综合性史书,它们致力于提供全面的历史知识和解释。

二、史书的体例史书的体例是指史书在形式和结构上的规范和特点,它涉及到书籍的组织、分段和章节的划分,以及文字和语言的运用等方面。

1. 编年体:编年体是史书常见的一种体例,它将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从而帮助读者建立起清晰的历史时间线。

这种体例的好处是有利于读者理解事件的发展脉络和相互关系,但缺点是容易导致叙述的生硬和缺乏连贯性。

《春秋公羊传》就是应用了编年体的史书,它按照年代将历史事件进行分类和整理。

2. 地理体:地理体史书主要是按照地理区域来组织和叙述历史事件。

二十四史体例、概况、价值

二十四史体例、概况、价值

二十四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一、《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书的编写有多种体裁,二十四史采用的是纪传体。

这种体裁始创于司马迁的《史记》,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不过历朝正史的撰修在此基础上均有所创新,具有各自的特点。

《史记》由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组织而成,共130篇。

本纪是全书大纲,以事系年,取法于《春秋》的编年;世家是分国的,分国也按时代排下,但不同于《国语》和《战国策》以记言为主的国别史,《史记》世家仍以记事为主;列传是司马迁独创的一个体例,是《史记》最主要部分;表,是全书中最重要的筋节,《史记》中的十张表,按事情不同而分作,其稽牒作谱,则以《世本》为范;八书,详记政制,专为一件事而特作一篇书,形制出于《尚书》。

因此,可以说《史记》实际上是以前史学上各种体裁之集大成。

其最异于前史者,是以人物为本位,故称为纪传体。

《史记》记述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时约3000年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纪传体通史著作。

《汉书》也称《前汉书》,班固著。

它基本沿用《史记》体例而略作变更,“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改“书”为“志”,“世家”并入列传,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

全书由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组成,共百篇,后人析为120卷,共80余万言。

记载了汉高祖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计230年的历史。

《汉书》断代为史的方法,虽然容易割裂历史的联系,但可以使一朝一代的历史史料保存得更加完备, 便于总结一个王朝的兴衰,为后代治国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
如《国语》、《战国策》。
编年体:按年、月、日编排史实。如《春秋》、
《资治通鉴》等就是编年体史书。
断代史: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史实的史
书。始创于中国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
历史散文:第一阶段
《尚书》和《春秋》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最早时它被
称为《书》,到了汉代被叫做《尚书》,意思是“上古之 书”。它的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记载了虞、夏商、周的许多重要史实,真实的反映了这一 历史时期的天文、地理、哲学思想、教育、刑法和典章制 度等。
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 国的历史。
第三阶段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记载了
“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 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本书也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 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曾被斥之为"邪说"、"畔经离道之书"。 它基本上自成于纵横家。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 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抵牾不合,因而为后 世学古时代到秦代建立之前的 文学。 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 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三个发展阶段。 文学的样式有神话、诗歌和散文。
先秦文学主要内容
1、上古歌谣和神话 2、《诗经》 3、先秦散文:历史散文和诸子散 文 4、《楚辞》
史书体裁简介: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诸子散文:三个阶段
一、春秋战国之交: 《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 二、战国中期: 《孟子》、《庄子》为代表
三、战国末期: 《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 表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 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收集 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共305篇。

文学常识文学体裁类别

文学常识文学体裁类别

文学常识文学体裁类别导语:文学体裁是文学作品的类别。

它分为散文、小说、戏剧、诗歌四大类。

下面我们来详细看看。

Ⅰ散文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形散”主要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联想丰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神不散”,主要指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散文常用的艺术手法有:寓情于景,即景抒情(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寓情于事,因事见情(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寓情于物,托物言志(如巴金的《灯》)。

Ⅱ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部分,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场景,或用以烘托气氛,或表现人物感情,或推动人物情节发展等。

按照不同的标准,小说可分为不同的种类:按篇幅及容量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小小说)。

按内容分为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科学幻想小说、公案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传奇小说等。

按写作体制分为章回小说、日记体、书信体、自传体等。

按语言形式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几个阶段:⑴寓言(先秦两汉),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

⑵笔记小说(魏晋南北朝),如干宝的《搜神记》(又成志怪、志人小说)。

⑶传奇(唐代),如李朝威的《柳毅传》。

⑷话本(宋代),如《快嘴李翠莲》。

⑸拟话本(明代),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⑹章回小说(明、清),如《红楼梦》。

Ⅲ戏剧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

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就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即台词)和舞台说明。

舞台说明是写在剧本每一幕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行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它具有增强舞台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展开等多种作用。

史书的体例有哪些

史书的体例有哪些

史书的体例有哪些史书的体例有哪些史书体例有着多种分类,你知道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史书的体例有哪些,欢迎参考阅读!1. 编年体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

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简称《左传》;《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补充: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的中国史书体裁。

起源于春秋。

编年体史书数量极多。

著名的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其优点是便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避免叙事重复。

缺点是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月编排的事件,往往详于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文化。

2.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

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

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

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

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

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

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

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

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

《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年,共计一百三十篇,篇目分别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公共基础:史书体裁常识

公共基础:史书体裁常识

公共基础:史书体裁常识在全国各类考试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文学常识题,涉及到对史学著作的考察。

而考察著作时,除了考察作者、朝代以及评价之外,还经常考史书体裁,包括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典志体,以及通史和断代史的区别,而这些都属于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接下来就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以及断代史和通史的区别进行阐述:1.编年体: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能够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所著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著作《左传》——左丘明所著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所著2.纪传体:以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体裁。

本纪:帝王的传记,例如秦始皇本纪世家:诸侯和贵族的人物历史事迹,例如越王勾践世家列传:其他英雄人物代表的传记,例如屈原列传书: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内容的体裁表:用表格排列历史大事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司马迁所著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陈寿所著二十四史(正史)均采用纪传体。

3.国别体:以国(诸侯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

春秋时期国别体史书《国语》——左丘明所著战国时期国别体史书《战国策》——作者不明,刘向编订4.典志体:又称典制体史书,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

典制体史书是从纪传体史书中的书志分离来的,发展为独立的体裁。

在全国各类考试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文学常识题,涉及到对史学著作的考察。

而考察著作时,除了考察作者、朝代以及评价之外,还经常考史书体裁,包括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典志体,以及通史和断代史的区别,而这些都属于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接下来就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以及断代史和通史的区别进行阐述:1.编年体: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能够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文化知识点梳理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文化知识点梳理

教材文学常识梳理一、文体知识1.词:按照乐曲节拍创作的歌词,后逐渐与音乐脱离,成为一种有固定格式的诗歌体裁。

词牌是曲调的名称,它与词的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江城子”是词牌,“密州出猎”是题目。

流派有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李煜、李清照、柳永等,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

2.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二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曲和小令两种基本形式。

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

《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都是有标题的小令。

“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潼关怀古”是小令的标题。

3.说:古代一种议论体裁。

从内容上看,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

大多是一事一议,如《马说》《爱莲说》等。

4.表:我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其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诸葛亮的《出师表》即为“表”中范例。

5.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

古代另有一种惜别赠言的文章,叫作“赠序”,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崇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6.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一般都用韵,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7.记: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

大多数是游记,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8.传: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

多采用叙述、描写等手法,一般为他人所写,也有写给自己的传记。

9.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如《答谢中书书》。

10.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

常见的戏剧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

二、古代作家作品先秦时期1.《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大全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大全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大全1.先秦作家作品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z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

现存《论语》20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

“论”,读lún,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墨子,名翟(dí),春秋时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着有《墨子》一书,今存53篇。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着有《孙子》,一名《孙子兵法》,13篇,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着作。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

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着有《孟子》一书。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现存《庄子》一书,33篇,又名《南华经》。

代表作是《逍遥游》。

荀子,名况,尊号“卿”,汉时避宣帝刘洵讳,改称“孙卿”,战国时赵(河北)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着有《荀子》32篇,代表作有《劝学》、《天论》等。

韩非,战国末韩国人,荀况弟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在政治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者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

现存《韩非子》55篇,代表作有《五蠹》、《智子疑邻》、《扁鹊见蔡桓公》。

吕不韦,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曾为秦国的相国。

他集合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河南)人,被道家尊为前辈,主和贵“虚”,即虚静、无为。

着有《列子》8篇。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

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文学文化常识

文学文化常识
9.赋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10.注疏是注和疏的并称。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如郦道元的《水经注》
11.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主要要素)、完整的故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如鲁迅的《故乡》《孔乙己》。
2.说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一般叙事兼议论,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如《马说》《爱莲说》。
3.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4.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赠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崇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就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马生的赠序。
2.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而整理修订的《春秋》;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是相传由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的《左传》,原名《春秋左氏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
▶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
9.《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陈涉世家》《周亚夫军细柳》均选自《史记》。
10.《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体裁即文学作品的类别。

它分为散文、小说、戏剧、诗歌四大类。

散文中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

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及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

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其特点是:通过对某些片段的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语言不受韵律的拘束,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甚或三者兼有。

散文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报告文学等。

小说文学的一大类别,叙事性的文学体裁之一。

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中心,通过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

但小说不同于其他叙事性作品,它可以运用各种描写、叙述方式和各种表现手法(如叙述事件的前因后果,描绘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生活场景以及人物外貌、心理、言谈、举动和各种纠葛、关系等等)来生动地表现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街谈巷语,志怪志人之作,以及传奇讲史都是小说发展的先河。

后来有话本小说,章回小说等等,小说在现代文学中极为发达。

按其篇幅长短及内容广狭,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

形式时代作品(例证)寓言、神话先秦两汉《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笔记小说(志人、志怪)魏晋南北朝干宝的《搜神记》传奇唐代李朝威的《柳毅传》话本宋代《碾玉观音》《快嘴李翠莲》拟话本明代《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玉堂春落难逢夫》章回小说明、清《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戏剧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

世界各民族的戏剧都是在社会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的基础上,由古代的歌舞、伎艺演变而来的,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导演、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组成的综合艺术。

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斗争生活,能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戏剧按作品类型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等。

诗歌文学的一大类别。

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富于想象,语言凝炼而形象性强,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优秀作品极为丰富,如《诗经》《楚辞》、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

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平达和古罗马的卡图鲁斯、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始,创作有史诗、颂诗、讽刺诗等。

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在一般统称为诗歌。

按内容的性质,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有无格律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按是否押韵,又可分为有韵诗和无韵诗。

关于史书体例 >>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资治通鉴》。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国语》。

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资治通鉴》。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六种体例是按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体例,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