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水与水循环》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地水与水循环》说课设计
课题选自人教版高一地理上册第三单元《陆地与海洋》中的第五节《陆地水与水循环》。
整个说课分四个部分: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重点,说学法指导,说教学程序。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
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三、教学方法
说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构建问题情景,引导探究性学习:(1)读图分析。
(2)讲练结合。
(3)学生绘图训练。
2.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导合作学习
说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使用自主学习的方法,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合作教学和探究教学。
讲课开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播放有关“水”的图文资料,利用古诗,创设第一个问题情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能复回”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
1.陆地水体类型
展示“陆地水体类型以及储量百分比图”,引导学生读图,完成两个知识点的学习:陆地水体按空间分布分为地下水和地表水;陆地淡水的储量很少,只有0.3%。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第二个问题情景: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为什么主要依赖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展示水资源循环周期表:
类型循环周期
动态水河水16天
淡水湖泊水10年
浅层地下水不一定(与水深有关)
土壤水
1年
静 态
水
冰川 1600年 深层地下水 1400年 内陆湖泊水
20年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结论: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更新周期较短,利用后在较短时期内可恢复。
而其他水体更新周期很长,冰川更新需要1600年,相当于是不可再生的水资源,一旦被开发利用,短期内不易恢复,会影响到后续的利用。
承转到下个知识点,也是本节重点和难点: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展示“河流径流与降水量的关系图”
展示“冰川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的关系图”
展示“河流与潜水相互补给示意图”
详细分析图表,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陆地水体补给的规律。
同时理解陆地水体补给的时空分布不均,雨季闹水灾、干季闹旱灾,是造成“水荒”的又一原因。
结合现实问题,创设第三问题:为什么全球闹“水荒”现象越来越严重?是地球淡水资源在减少吗?引入水循环内容的学习。
3.水循环
这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分析“水循环示意图”,分清水循环的各个环节,要让学生学会绘制水循环的示意图,来突出重点知识的学习。
学习水循环知识后学生已经明白地球淡水资源在不断循环,具有永续利用的性质,而地球“水荒”加剧是人为造成的,包括过量使用水资源、污染、浪费等。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
请一同学做小结,教师引导,提示,并用多媒体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演示知识结构即板书内容)。
第四环节课堂反馈与提高
提供华北地区的一些生产、生活情况资料,创设第四个问题情景:华北地区处在半湿润气候区,为什么缺水现象越来越严重?
组织一次合作讨论,让学生学会表达和倾听。
相互交锋、相互融合、相互补充。
共同提高。
得出缺水严重原因后即可创设第五个问题:怎么解决华北的缺水问题?
引出“南水北调”、“三峡”工程,提供资料。
组织第二次合作讨论:“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的背景以及现实意义。
本节内容属于自然地理的范畴,但在教学过程我尽量体现人文精神,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资源观和环境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