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部编)四年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部编)四年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人教版(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课以人类在20世纪取得的巨大科技成就为主题,通过讲述科学家们如何呼风唤雨,使人类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
课文语言流畅,富有启发性,适合学生朗读和感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对于自己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20世纪的科技成就及其对生活的影响可能知之甚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引导他们思考科技发展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20世纪的科技成就及其对生活的影响;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会用“呼风唤雨”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科技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20世纪的科技成就及其对生活的影响;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会用“呼风唤雨”造句。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所述的科技成就及其对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科技成就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科技成就的图片或视频、生字词卡片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准备好发言。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呼风唤雨的世纪》优质教案(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2.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借助问题,理解课文
1.教师回顾过渡:上节课我们整理了全班问题清单,这节课我们借助这些问题深入思考,理解课文。
多媒体出示上节课筛选出的问题:
2.集体研讨问题1:现代科学技术出现之前,人类生活是怎样的?出现之后,人类生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呢?
默读课文3-4自然段,寻找答案,汇报交流。
出现之前: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没有汽车,也没有飞机,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板书:农耕社会)
出现之后:人类的美好愿望变为现实: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电视、远程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地球变成“地球村”。
(板书:现代社会)
3.集体研讨问题2: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29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第二课时)
29、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第二课时)四年级六班梅瑰一、学习目标: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我能区别“发现”和“发明”并运用。
3、我能初步理解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二、教学重点:体会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四、激情导入:师:“说到‘呼风唤雨’呀,大家脑海里面蹦跶出的能呼风唤雨的人物有哪些?”生:“孙悟空!”“葫芦娃……”师:“没错。
孙悟空呀,能上天找玉皇大帝要风,能下海找东海龙王借雨。
法力无边,神通广大着呢。
”“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却是呼风唤雨的世纪,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跟着路甬祥爷爷一起去看一看吧!”(多媒体出示课题,生齐读,师板书课题。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请生起来读。
)师:“大家有没有信心跟老师一起学好这篇课文?”生:“有!”师:“不够响亮,再来!”生:“有!!”五、新课教学:1、自学指导一。
(多媒体出示自学指导一,请生起来读。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并在一、二自然段中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1)、课文围绕那一段来写的?(2)、一个世纪是多少年?呼风唤雨的世纪是指哪个世纪?师:“请同学们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认清字形。
第一个读完的同学举手。
”生自由读课文,耗时约三分钟。
师:“课文围绕哪一段来写的?”生:“第一自然段。
”(多媒体出示第一段内容,并注明:中心句。
)师:“读读看。
”生:“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读出呼风唤雨的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的感觉来呢?”生:“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多媒体出示呼风唤雨的释义。
)2、自学指导二。
(多媒体出示自学指导二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并找出:❖1、是谁在呼风唤雨?靠什么呼风唤雨的呢?❖2、作者为什么把20世纪称作呼风唤雨的世纪?)生读自学指导二。
师:“非常棒!那么是谁在呼风唤雨呢?”生:“人类!”师:“靠的是什么呼风唤雨呢?”生:“科学技术!”师:“真棒!你们看,老师问,你们回答。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
2.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
难点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巩固字词1.听写部分词语。
2.同学之间相互批改订正。
3.我们刚刚送走的20世纪是个科技发达、呼风唤雨、神通广大的世纪,请带着你的理解将课题再读一读。
二、品析词句,感悟科技之奇1.回顾上节课学生疑问,指导解决。
教师抛出自己的疑问:为什么20世纪的成就,文中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2.学生小组讨论,说明理由。
3.学生给老师释疑:(1)诗句的本意。
(2)用短暂的“一夜”形容一个世纪的原因。
(3)你能结合课文,发挥想象,对这“一夜”的“黑暗”做出具体描述吗?(4)“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文中指什么?(5)结合你查找的资料,你认为还有哪些“梨花”也竞相开放了?你能模仿课文中“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天体、探索奥秘”这样的形式,说出更多类似的科技成就吗?4.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可以从现代科学技术创造了哪些奇迹,这些奇迹怎样改善了我的生活方面展开叙述)三、畅想未来,激起爱科学之愿1.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怎么谈“科学”?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用一句话来表述。
2.畅想21世纪的科技发展,畅谈心中的奇思妙想。
教学板书呼风唤雨的世纪20世纪呼风唤雨实现愿望21世纪改天换地再创奇迹教学反思教学时,我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像这样的科普性文章,单单介绍一些常识是不够的。
为了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语言的实践运用、品读、想象与表达,也为了让语文课堂教学更真实与扎实,我不仅抓住文中重点句进行品析,还设计了一些说话训练。
在一节课即将结束之前,我引发学生生成新的兴奋点——“你有什么样的奇思妙想”,学生的思维再一次得到激活,他们在自由交流中激发起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呼风唤雨的世纪》的教育内容,掌握本课时所涉及的关键词语。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讲解《呼风唤雨的世纪》的核心内容,强调关键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通过引导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1.课本《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
2.多媒体课件。
3.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或黑板,展示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
第二步:呼风唤雨的世纪•通过阅读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引导学生理解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及事件,帮助学生把握故事情节。
第三步: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课文中的关键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并听取组内其他同学的意见。
第四步:答疑•教师解答学生在讨论中遇到的疑问,帮助学生解决理解上的困难。
第五步:练习•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六步:总结•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强调关键知识点,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回顾。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重点突出,通过讨论和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了《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内容。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更多的引导和互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考能力。
以上是《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方案,希望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升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兴趣。
人教版(部编)四年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部编)四年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呼风唤雨的世纪第
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呼风唤雨的世纪》故事背景,理解故事主要内容。
2.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意思。
3.能根据问题进行简单的归纳与概括。
4.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呼风唤雨的世纪》故事主要内容。
•难点:根据问题进行简单的归纳与概括。
三、教学准备
•课本《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课件
•黑板、粉笔
•学生课前准备的学习笔记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一课时内容,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2. 学习新知(30分钟)
•学生跟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发音并解释生字词的意思。
•教师提问学生,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3. 梳理、总结(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简单的归纳与概括,让学生展开思考讨论。
•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学习。
4. 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重点。
五、课堂作业
•要求学生整理笔记,确保对故事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呼风唤雨的世纪》故事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积极,对故事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也发现学生在理解故事的深层含义方面仍有欠缺,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讨论。
《呼风唤雨的世纪》精品教案(第二课时)
7 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思考质疑,能筛选有用的问题。
2.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教师随机抽查,并小结指导。
2.指名学生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讲述了20世纪一百年间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人们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20世纪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就是因为在20世纪,科学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它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更推动了一个时代的发展。
这节课上我们就具体分析课文,体会科技的神奇。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自主交流,把握课文。
教师参考下面“自主学习卡”中的内容和上节课整理的问题清单,按层次梳理讲课顺序,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自主学习卡①找一找: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主要写了哪些内容?②比一比:第2自然段说人类在20世纪获得了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发现”和“发明”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你能举例说说吗?③写一写:“那时没有收音机,没有电视,没有飞机,更没有宇宙飞船。
”那时候还没有什么?能不能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进行补充?④说一说:第3自然段中,作者引用了两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诗的原意是什么?作者引用这两句诗是想说明什么?⑤探一探:课文从古时候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落后写到现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的巨大成就,这二者形成鲜明的,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⑥想一想:在新的世纪,科学还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呢?请尽情畅想,并写一写。
2.汇报展示,品读课文。
(1)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第1小题。
①找一找: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提示:指名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说出中心句在文中的位置、地位、作用等。
《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了解《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的引导性标题,预习文段标题准确理解文段内容;•掌握词语“气象、证据、魔力”等的拼音、含义、运用;•理解魔力的基本概念,并能用自己的话解释魔力所在;•能懂得描写手法,复述文中自然风光的描写内容;•初步了解诗的基本概念,懂得观照自然的方式对诗的写法进行分析;•学会采用描述的方式写出自己对自然的见闻和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对自然风光描述的方法、手法和技巧;•文章中描写自然的基本方式和方法;•描述在自然中获得的感受,并将其录入诗中;•口头表达中如何学会模仿文中的语言而生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 1. 请同学们给出自己所在的城市的天气预报,介绍该预报的来源和根据什么来预测天气的。
2. 用幻灯片展示一个景点的气象预测,并请同学猜测景点在哪里。
二、文本阅读 1. 小组阅读文章《呼风唤雨的世纪》,找出文字表达自然的方法和手法。
2. 教师针对词语“气象、证据、魔力”进行讲解,从拼音、含义、运用方面进行介绍。
3. 教师讲解魔力的基本概念,并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解释魔力所在。
三、思辨 1. 讨论一个现象:为什么有些植物只在特定的地方生长,有些植物很难生长在其他地方? 2. 分组讨论如何将自然中的风、云、雨等描述成魔力般的存在。
四、写作 1. 认真阅读文中的自然风光的描写部分,并给所有同学几分钟整理思路,根据描述方法和手法,采用描述的方式写出自己对自然风光的描写内容。
2. 教师给同学讲解诗的基本概念,分析诗歌是如何观照自然的,并引导孩子们利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语言实践 1. 让同学们口头表达关于自然的见闻和感受,尝试模仿文中的语言; 2. 指导同学们将口头表达的内容写下来,检查句子的结构以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四、教学效果评估1.总结本节课所学词语的拼音和含义;2.列出自然风光描述的手法和方法;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诗歌创作,通过诗歌勾勒自己的感受;4.老师记录形式各异的作业,选出代表性的几篇课上展示供同学欣赏,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第二课时)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呼风唤雨的传说,并能够简单叙述故事情节。
2.分析呼风唤雨的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实验理解空气的特性及其与气象现象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1.播放器、投影仪、音响。
2.实验材料:塑料瓶、小锤子、浆果状塑料小球、半个橙皮。
三、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个视频或讲述一个关于呼风唤雨的传说,引起学生的兴趣。
询问学生对这个话题的了解和想法。
2.呼风唤雨的传说(15分钟)教师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地讲述呼风唤雨的传说,并与学生一起分析传说中的呼风唤雨现象可能是如何发生的。
3.科学原理解析(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呼风唤雨现象的科学原理,并通过图示和实例解释空气的特性及其与气象现象的关系。
教师可以使用投影仪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进行示范。
4.实验演示(2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简单的实验,为学生演示呼风唤雨现象的发生过程。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将塑料小球放入塑料瓶中,并用小锤子敲击瓶口。
2.观察塑料小球是否会被“喷射”出来,类似呼风唤雨的现象。
3.解释实验中发生的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背后的科学原理。
5.小组探究(3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自行设计和实施一个与空气相关的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现象和结果。
学生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观察空气对物体的影响。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
6.实验总结和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并总结实验中发现的规律和现象。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洞察空气的特性及其与气象现象的关系。
四、教学延伸在课后,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天气、阅读气象新闻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呼风唤雨现象在现实中的应用和影响。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呼风唤雨的传说及其科学原理,并通过实验演示和小组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了空气的特性和气象现象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呼风唤雨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对科学探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教案
《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教案配套习题一、积累与运用。
(41分)(一)读拼音,写词语。
(8分)(二)照样子,写词语。
(6分)1.暖洋洋(ABB式):2.横.七竖.八(含有反义词的四字词语):3.呼风.唤雨.(含有“风”和“雨”的四字词语):(三)选择题。
(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呼唤.(huàn)潜.入(qiǎn)窗框.(kuànɡ)B.哲.理(zhé)狡猾.(huá)荧屏.(pínɡ)C.探索.(suǒ)物质.(zhì)屋檐.(yán)D.僵.硬(jiānɡ)揭.开(jiē)依赖.(lài)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建筑师仿照..苏州园林的风格修建了这座花园。
B.这篇文章显示..了作者纯熟的写作技巧。
C.老师总是耐心..地为我们解答各种问题。
D.火药是中国最早发现..的。
3.填入下面句子中的关联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我们要对自己充满信心,遇到再大的困难,不必悲观失望。
A.即使……也……B.只要……都……C.因为……所以……D.虽然……但是……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蝙蝠夜里飞行,靠的是眼睛。
B.落到了水沟里的那粒豌豆是五粒豌豆中最了不起的。
C.马铃薯和藕不是植物的茎,而是根。
D.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5.下列问句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B.这本书是谁的?是小明的。
C.难道我们永远就在这儿坐下去吗?D.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四)日积月累。
(6分)1.好问则裕,。
2.智能之士,,。
3.,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
4.“,孰能无惑?”当我们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应该积极地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五)综合实践。
(6分)有人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不断改善着人们的生活品质,其利大于弊。
7 呼风唤雨的世纪 第二课时 (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教案:7 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本课时继续学习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7 呼风唤雨的世纪》。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类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如何呼风唤雨,改变生活,推动社会进步。
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呼风唤雨的实例。
3.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科学技术名词和概念。
2.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科学技术对生活的改变。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相关科学技术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呼风唤雨的例子。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科学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吗?二、朗读课文(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 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特别是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三、学习课文内容(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科学技术名词和概念。
2. 学生讨论科学技术对生活的改变,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生字词,进行造句练习。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句子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板书设计(5分钟)1.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板书,突出教学重点。
六、作业设计(5分钟)1. 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家长签字确认。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内容,联系实际,让学生了解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呼风唤雨的实例,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科学技术对生活的改变。
在作业设计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复习和巩固,让家长参与进来,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重点关注的细节: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教材说明:《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四年级上册第八组的一篇说明文。
作者路甬祥是中国科学院的院长,他开篇便用“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点明中心、总起全文。
紧接着,第二自然段进一步说明是人类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发明、发现,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下文三、四自然段用对比的方法,对第二自然段进行了细致阐述:20世纪将幻想变为现实,百年间的改变胜过了百万年的总和。
最后,通过第五自然段进行总结。
文章各段落间内在联系非常密切。
教学目标:1.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2.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了解文章的说明方法,从读中学写。
教学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1.相关教学课件。
2.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悟学式”教学法教学过程一、课堂启发(感动):感动是学习的动力。
1.同学们,当你在炎热的夏天,按动遥控器便有徐徐凉风的时候,当你躺在沙发上舒服地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拨打电话与同学聊天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什么?(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9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路甬祥,照片中这位慈祥的老爷爷就是路甬祥,他是中国科学院院长,一个非常有名的科学家。
4.理解课题:你读了课题后,想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可能提出:A.什么是呼风唤雨?——指名解释。
7《呼风唤雨的世纪》第2课时教案
四、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的教材,以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
(4)参观科研机构:组织学生参观科研机构或大学实验室,让学生了解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
(5)开展科技主题的课外活动:如科技讲座、科技制作比赛、科技知识竞赛等,丰富学生的科技生活,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
七、反思改进措施
(1)采用多识更直观、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短介绍20世纪科技发展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20世纪科技发展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 让学生了解20世纪科技发展的基本概念、重要成果和影响。
过程:
讲解20世纪科技发展的定义,包括其主要成果和特点。
详细介绍20世纪的几项重大科技成果,如计算机、航空技术、生物工程等,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九.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20世纪科技发展的相关知识,包括科技发展的主要成果、特点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20世纪科技发展速度快、成果丰富、影响深远,给我们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同时,我们也认识到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和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科技知识,为我国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3篇)
《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3篇)《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科学技创造的奇迹及威力,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变化。
2、通过分析语句,体会内在含义。
3、能联系生活实际,畅谈自己的感受及未来。
教学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生活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发散思维,导入新课:1、假如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电话……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自由发言。
2、还有哪些科学技术带给了人们方便?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结合课件演示,小结,板书课题。
学生谈谈对“呼风唤雨”这个词的理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桌之间共读课文,相互检查预习情况。
要求做到声音自信、朗读正确、流利。
2、分小组分自然段读课文。
3、自读课文,根据自己的学习积累,谈一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学习本课?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重点地进行引导。
4、学生默读课文,归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先同桌交流,然后全班边读边交流。
课件出示辅助练习,全班交流完成:①________是一个________的世纪。
②(谁)靠(什么)呼风唤雨。
③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一句诗)来形容。
④20世纪人类的科技成就(用一词),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⑤是(什么)创造了人类的美好生活。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全文围绕哪一段来写的,勾出中心段(第一段)齐读。
2、自主学习,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围绕中心段来写的。
以小组为单位,边读边找边总结。
3、全班朗读汇报交流:①读第2自然段,并对比“发明”和“发现”的区别。
朗读总结板书: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呼风唤雨②读第3段,回忆历史,“千里眼”“顺风耳”指什么?说明什么?找出相关的语句,板书作对比:过去用千里眼顺风耳寄托愿望③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通过相关词句体会科学技术发展之迅速、之神奇、之美好)。
④默读第4段,勾画出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归纳总结: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天体探索奥秘电视电话因特网飞机火车远洋船……⑤齐读第5段,根据相关语句,师生总结板书:回顾历程科学创造神话美化生活展望未来科技创造奇迹改善生活四、畅谈收获,总结提高:1、再次谈谈你对“呼风唤雨”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课的内容,本课主要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它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课文以丰富的想象力,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本课的教学设计将围绕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文素养,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20世纪一百年间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可能还缺乏全面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它给人类带来的变化。
同时,学生对于想象力的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教师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了解20世纪一百年间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它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创新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了解20世纪一百年间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它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2.教学难点:对于课文中的想象力和创新性的理解,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自主获取信息。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阅读。
2.相关科学技术发展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播放相关视频、音频资料。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课的第二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讲述一个神奇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型,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故事的情节,启发学生思考和探讨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简单的故事情节。
同时,他们对于科技的概念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词语的掌握和句型的运用上,还需要加强练习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无论…还是…都…”造句。
3.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科学道理。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向往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科学道理。
3.学生朗读和情感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与课文相关的情景图片或视频。
4.小组合作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如讲述一个神奇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呼风唤雨的世纪》。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科技对人类生活有哪些影响?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生字词。
让学生朗读并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涉及的科学道理。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巩固课文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设置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词语和句型进行表达。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们拥有呼风唤雨的能力,你们会用来做什么?让学生发挥想象,表达自己的观点。
《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教案
29、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2、学习课文举例子和作比较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1、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2、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1、查找搜集有关20世纪科学技术资料。
2、做一些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切入中心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
(齐读课题)2、引导学生揭示本课的中心句。
(课件出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3、理解词语:呼风唤雨世纪20世纪(二)感知课文,引导质疑师:是谁呼风唤雨呢?(生: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生: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1、课件出示:是谁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1)教师引读。
(2)感受句子特点,理解句子。
2、朗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文段。
抓住“发现、发明”等关键词语,引导学生质疑。
(板书:发现发明?)(三)品读课文,合探解疑1、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问题一:这些发现和发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改观呢?(1)学生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勾划出农耕社会时人们的生活状况的语句。
(2)抽生汇报。
(3)课件出示图片,帮助学生了解农耕社会时人们的生活状况。
(4)谈谈:古时候,人们的哪些愿望在20世纪得以实现了?(5)引导学生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本课的含义。
(6)有感情地对比朗读句子,再次感受农耕社会与20世纪的不同之处,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朗读:第3自然段的一二句和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
(作比较)2、教师小结,升华情感引导学生自豪朗读课文中心句。
问题二:20世纪的发现和发明具体有哪些?(1)学生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段,勾划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教案
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小组合作,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2、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3、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小组合作,筛选、合并、推荐问题1、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筛选?那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筛选。
出示课件19:过渡现在,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阅读任务二:请你认真看自己的问题和课文旁边批注的的问题。
用我们学到的方法,小组合作完成阅读任务二:1、删掉小组内对理解文章影响不大的问题。
(小组1号同学汇报)2、将小组内相似的问题合并。
(小组2号同学汇报)3、推荐一个你们组认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写在纸条上。
(小组3号同学汇报)我们小组还有一位同学,4号同学。
你的任务也很重要。
一会儿汇报的时候,你要负责对每一个同学的发言进行补充和说明。
出示课件20:阅读任务二学生小组讨论(设计意图: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明确每个学生的任务。
依照先删减,再合并,最后提出最有帮助的问题的顺序,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强化阅读策略的学习。
)2、小组汇报刚才我看同学们讨论的都特别热烈。
现在,谁愿意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你们的成果?(1)1号学生汇报我们先来看第一个任务。
删掉小组内对理解课文影响不大的问题。
哪一组同学来说一说?预设一学生汇报。
其他组的同学,同意删掉问题预设二:学生汇报。
对理解课文影响不大的问题如:“千里眼”“顺风耳”指的是什么?小结:我觉得这个问题我们知道它是什么。
对我们理解整篇文章影响不是特别大,我们可以先把他放下。
预设三:学生汇报。
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如:你们觉得科学技术还创造了哪些神话?小结:课文只是列举了一部分科技带给我们的变化,还有很多没有提到。
这样的问题可以引起我们的思考,是对我们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不应该删掉。
(2)2号学生汇报刚刚我们分享了两组同学的汇报,现在我们来看第二个任务。
你们组的2号同学来说一说。
(指名刚才的小组发言)学生汇报合并的问题(3)3号学生汇报现在,到了我们非常重要的时刻。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第二课时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及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3.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2. 难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呼风唤雨的世纪》,今天我们继续来深入探讨这篇课文。
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生:讲了20 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
师:对,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巨大的变化呢?我们一起来找找看。
大家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默读课文)生:我找到了,“20 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 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师:说得真好!那从这些变化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生:我感受到科学技术发展得好快呀!师:没错,那你们还能从课文中找到其他体现科技发展快的地方吗?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句诗说明科技发展像春风一样快。
师:非常棒!那大家再想想,科技发展这么快,对我们的生活到底好不好呢?生:好呀,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了。
师:对,比如呢?生:有了因特网,我们可以随时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
师:嗯,还有吗?生:有了飞机、火车,出行也方便多了。
师:是啊,那有没有不好的地方呢?生:好像没有吧。
师:其实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科技发展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比如环境污染等,不过我们要正确看待,发挥它的优势,尽量避免它的弊端。
那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感想呢?生:我们要好好学习科学知识,以后为科技发展做贡献。
师:说得太好了!希望同学们都能努力学习,将来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人才。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对话,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分析: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科学常识性的课文。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课文开篇气势恢宏,第一段只有一句话,以毋庸置疑的口吻说明了一个事实: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作者借神话故事中神仙道士运用法力“呼风唤雨”的本领比喻20世纪与以往的不同。
第2自然段,课文连续运用两个设问句,强有力地说明,正是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发现”和“发明”,才使神话中的“呼风唤雨”变为现实,使人类的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阐明了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的现实意义。
第3、4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
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列举具体事例巧妙地揭示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没有科学技术,人类只能顺从自然。
人们生活在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社会”,只能在神话中“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但是拥有了科学技术,人类就能改造自然,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上天入地、咫尺天涯已不再是神话,现代科学技术把广博的地球浓缩成了小小的“地球村”,“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可见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的作用十分巨大。
第5自然段中,作者引用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名言,点明文章的主旨:科学技术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它将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妙的兴趣。
2、学习课文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2、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
1、查找搜集有关20世纪科学技术资料。
2、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切入中心
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
(齐读课题)
2、引导学生揭示本课的中心句。
(课件出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
二、感知课文,引导质疑
师:是谁呼风唤雨呢?(生: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生: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1、课件出示:是谁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1)教师引读。
(2)感受句子特点,理解句子。
(板书:人类科学技术)
2、朗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质疑。
抓住“发现、发明、改观”等关键词语,引导学生质疑。
(板书:发现发明?改观?)
问题预设:
(1)20世纪的发现和发明具体有哪些?
(2)这些发现和发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改观呢?
(3)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呢?
……
三、品读课文,合探解疑
1、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问题一:20世纪的发现和发明具体有哪些?
(1)学生默读课文,勾划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2)引导学生欣赏有关发现、发明的图片,谈谈自已的感受。
(3)区别“发现、发明”,指导朗读句子。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其表达方法。
(举例子)(5)拓展:
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20世纪里的其它发现和发明。
老师出示20世纪里的其它发现和发明。
问题二:这些发现和发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改观呢?
(1)学生自由朗读第3、4自然段,勾划出相关语句。
(2)抽生汇报。
(3)课件出示图片,帮助学生了解农耕社会时人们的生活状况。
(4)谈谈:古时候的人们的哪些愿望在20世纪得以实现了?
(5)引导学生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本课的含义。
(6)有感情地对比朗读句子,再次感受农耕社会与20世纪的不同之处,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作比较)
2、教师小结,升华情感
引导学生自豪朗读课文中心句。
四、拓展说话,激发情感
展开想象,畅想21世纪会有什么奇迹发生?
板书设计: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发现、发明?改观?
人类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