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传统习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班

小组组长:

小组成员:

指导老师:

一、提出问题

在广阔的潮汕平原上,我们的祖先发扬了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为了纪念并继续将这些精神发扬下去,潮汕的传统节日就诞生了:为了发扬孝道,我们有了清明节扫墓的习俗;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我们有了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还有如中秋节的团圆,“拜月娘”等都是潮汕特有的,这些节日习俗是我们几千年来的传承和发扬优秀品德的见证。那么这些习俗的来源是什么,有什么有趣的历史背景或故事吗?

二、研究目的

为了更好的弘扬和传承“潮文化”,让更多的年轻人及中外友人了解潮汕历史。本文将介绍潮汕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冬至。这些传统节日是潮汕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潮汕文化中的地位不可小视。让我们去领略一下这些传统节日的魅力。

三、研究方法

1.通过查找书面资料,上网,收集有关题材资料。

2.了解潮汕传统习俗,品味潮汕传统文化。

3.总结资料,撰写论文

四、研究的时间

2011年10月-2011年12月

五、研究过程

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最热闹、最隆重、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春节为一年之首,古代亦称为“元旦”、“元日”、”等。历史上各个朝代对春节的不同叫法,名异而实同。辛亥革命后,将阳历一月一日定为新年,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今仍沿此节俗。

在潮汕,春节这个节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

义是特指正月初一,故府县志也谓之为元旦、元

日;广义是指从正月初一延续到初四这段时间。

潮人所说的春节通常指的是广义的春节。一个地

方的风俗是由其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环境影响而

形成的,因此潮汕地区有很多与中原地区相同或

相异的民俗活动。

贴门神、春联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毫,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由于历代大力提倡,春联成为我国一种特殊的民间文艺形式,长盛不衰。潮汕人对春联更是重视,买一副春联,往往要琢磨很久。从各家各户所贴的春联看,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其中较多的是反映出潮汕人勤劳上进、团结和睦的特点,像“和睦一家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勤生产五谷丰登,善治家六畜兴旺”等等。潮汕对联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明朝潮州才子林大钦撰写的“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

在潮汕的春联中,经常还看到单扇门儿上或谷簟、福龛上贴着斗大的一个“春”字。“春”字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表示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一层巧借“春”与“存”潮音的相谐,表达年年有余的良好愿望。

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元宵节

元宵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它始于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篡权,培植吕氏势力。老臣周勃、陈平趁吕后病亡,一举勘平“诸吕之乱”,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桓登基,称汉文帝,这天是农历正月十五日。汉文帝为要万民同庆,便把这天定为元宵节(正月又称元月,“宵”同

“夜”,故也称元夜、元夕)。因为道教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日称上元,七月十五日称中元,十月十五日称下元,所以元宵又称上元节

潮汕的元宵节,在传统节日中是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日。旧俗的游神赛会都集中在元宵前后进行,活动时间长、项目多,民俗文化色彩更为浓烈。改革开放之后,各地政府倡导在这段时间开展各种健康的迎春文化活动和对内对外的联谊活动,使这个节日更具时代色彩。

赏灯

潮汕俗语曰:“一年一度元宵明。”这一天,明月皎洁,高悬碧空,而人间万家灯火、金碧辉煌,真可谓天上人间,惧成灯火世界了。元宵节在潮汕人眼里,地位只稍亚于春节。敌此,从十三日起;便已经开始准备过节了。例如,海丰人在十三日便开始“搭灯棚”了。这天,街头卖灯笼的,将各式各棒的灯笼高高悬挂,供人观赏选购,而且神庙和宗祠里都挂着很多花灯。小孩子更显得兴奋异常,在那里敲锣打鼓“开灯”。普通人家要备很多茶点请亲戚来吃喝,这叫做“喝灯茶”。即使没人邀请,但只要你有雅兴,随便走进一户人家,都会受到主人的热情款待。

掷弥勒佛

元宵夜,潮州府城的街巷拐角的一些比较空旷的地方,搭起一个个以竹竿做骨架,下面插满榕树枝叶、张灯结彩的彩棚。

棚子里面塑有一尊大弥勒佛,肥头胖脑,长耳

垂肩,裸着大腹便便的上身,似坐似卧,笑容

可掬。在弥勒佛身上放着一些潮州浮洋出产的

泥塑彩娃。棚主放过了喜炮之后,掷弥勒佛活

动就开始了。人们在距离弥勒佛一丈多远的竹

栏外,用铜钱瞄准那些彩娃,使劲掷去。,如

果彩娃被击中,即为中彩,棚主将破击中的彩

娃拿起用红纸包了赠送给中彩者作为纪念。有时击者的劲太大了,击碎了彩娃,棚主会重新拿一个补上。在一些较难击中的部位,如头顶、耳朵、鼻尖等,则是中一赠三。这彩娃俗称为“喜童”。人们认为:击中了,来年定能早得贵子早发财。故此,那些刚当新郎的小伙、刚娶儿媳妇的公公,由于抱子孙心切,即使投几百次也在所不惜,一经击中棚主和围观者即喝彩道贺。

清明

清明的意思是清淡明智,“清明”是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另外还有很多以“清明”为题的诗歌,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七绝《清明》。

扫墓

扫墓,又叫祭墓,即在墓前祭祀祖先,以示对祖先的追思和尊敬。秦以前已有祭墓之事,但不在清明。至唐代,清明

扫墓开始盛行,唐玄宗曾明确规定允许百姓

寒食时扫墓。宋代则规定从寒食到清明祭扫

坟墓3日。

潮汕各地清明节上坟扫墓的习俗十分

盛行。扫墓,潮人俗称为“挂纸”。称“挂

纸”,是因为清明扫墓时,“松楸丘陇间遍

悬楮钱”(清乾隆《揭阳县志》)。为与冬

至扫墓有别,清明扫墓就叫为“挂春纸”,而冬至扫墓则称为“挂冬纸”。

潮人清明扫墓都在节前三天至节后三天进行,提前或拖后都被视为对亡人的不敬。人到墓地时,先将墓前、墓身杂草拔除,填土整坟,打扫干净。然后刷新墓碑字,除先人名字用绿色油刷外,其余的字都用红色油涂写。祭祀将毕时,就要压纸镪,分别压于碑顶和坟身上。如果是去年清明节后才修的新坟,碑石顶端要压下十二张宴币,若为闰月则压下十三张,作为给亡人阴间花费之用。坟身上也要压上五至七层纸镪。今年压多宽,明年就多宽,不能扩大和缩小,据说这是死者还“地租”的范围。如果是去年新修的坟今年扫墓就称作为“新社”,要压红白纸镪,以后每年压的便用白纸条。扫墓的供品,一定要有烫熟的蚶,吃了蚶,蚶壳压纸镪,意为留给祖宗当钱用。

踏青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草木长出嫩芽,满目葱翠,一派生机,人们便借上山扫墓之机,三五成群到野外去游玩踏青。

踏青郊游原为古俗农历三月三日“上巳节”主要活动项目,后来人们将这一活动挪在清明日。此民间习俗自古就有,《岁华记丽谱》曾提及:“郡人踏青游赏,散在四郊。”魏晋时,每到“上巳节”,人们便到风景区或溪水之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