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的现状和抗震技术的展望

合集下载

我国抗震防灾技术标准的发展进程与展望

我国抗震防灾技术标准的发展进程与展望

我国抗震防灾技术标准的发展进程与展望我国自古以来就经历了许多地震,因此在抗震防灾技术标准的研发和实施方面,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

以下是我国抗震防灾技术标准的发展进程及展望。

1. 十年规划: 1956-1966年在我国建国之初,由于抗震防灾技术基础薄弱,在抗震工作方面没有相应的技术和规定,也没有专门颁布的防震建筑代码和设计规范。

1956年,中国地震局启动了一项旨在促进抗震防灾技术标准研发和实施的十年规划。

该计划成立了一系列实验室和专业机构,主要参与开展抗震研究和推广抗震技术标准。

在这个计划的推动下,我国开始了防震建筑代码的制定。

2. 实施防震建筑条例: 1972年在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后,中国大陆于1972年颁布了第一部有关防震建筑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建筑条例》,这是我国抗震防灾标准体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该条例强调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重要性、地震区域的划分、建筑物的基本设计要求和施工标准等方面。

这表明了我国政府对抗震防灾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全面推进的决心。

3.《抗震设计规范》: 1988年1988年,我国地震局颁布了《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88),这是我国第一个防震设计规范。

该规范的实施引领了我国抗震工程设计的标准化和模块化,为我国后来的抗震防灾技术标准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 小震应急标准: 1993年1993年,中国地震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共同颁布了《小震应急标准》。

该标准主要针对小范围的震灾和突发事件,对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应急响应、监测、预防和抢救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措施。

5.《地震安全度量》标准: 2008年2008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发布了《地震安全度量》标准。

该标准主要是从地震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和直接灾害损失两个方面来衡量地震安全度。

该标准在衡量地震灾害影响时,提出了人口、财产和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因子,较好地反映了地震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设计和结构改造手段,使建筑能够在发生地震等外部振动作用时,降低结构受力,减小地震损害,从而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的抗震结构新概念。

早期的隔震技术主要是基于减震和隔震理论,通过设置减震器、隔震支座等装置,来降低地震振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建筑结构隔震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突破和进展。

目前,隔震技术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防震设计理论和减震技术的改进:通过对地震波动的分析和理解,对隔震支座、减震器等装置的设计和制造进行改进,以提高其抗震性能和可靠性。

2. 多学科交叉研究:隔震技术的研究不仅需要结构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涉及土木工程、地震工程、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

多学科交叉研究成为隔震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

3. 隔震技术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隔震技术在不同条件下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为隔震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情况隔震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在日本、美国、中国等地,都建造了大量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

这些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效地减小结构受力,降低地震破坏,为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中国,隔震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北京大学陈天华教授的领衔的隔震技术团队为例,他们的隔震支座在北川汶川地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降低了建筑结构的震害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成效。

中国还建造了一系列地震隔震示范工程,如北京全国地震科技示范工程、宁夏隔震建筑示范工程等,这些示范工程在实际应用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推动了隔震技术的发展和成熟。

建筑抗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建筑抗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建筑抗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第一章:建筑抗震技术的概述地震是破坏人类生活、财产、健康和安全的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

建筑抗震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领域,不仅关乎人们的生命安全,而且涉及到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建筑抗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主要是为了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中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从而减小地震所造成的财产和生命损失。

第二章:建筑抗震技术的研究现状在国际上,建筑抗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

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建筑抗震技术和规范。

在国内,建筑抗震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各大高校建立了相关的研究机构,国家也颁布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等法规和标准,为我国建筑抗震设计工作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第三章:建筑抗震技术的应用建筑抗震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涵盖从居民住宅,到工业厂房,到公共建筑、大型基础设施等不同类型的建筑。

其中,高层建筑、重要机房、精密仪器设备厂房、海洋平台等应用领域对建筑抗震技术的要求尤为严格。

在应用过程中,与建筑整体结构地基的抗震性能评价和设计、隔震、减震及应急疏散等方面的技术应用成为研究和应用的热点和难点。

第四章:建筑抗震技术的研究方向为了更好地应对地震的影响,建筑抗震技术需要在多方面进行研究。

其中,抗震性能设计、地震动力计算、抗震技术评价、土动力学等应用领域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此外,在建筑涉震应急管理、智能抗震技术、地震灾害应急、地震回波分析等方面的探索也应引起更多研究人员的重视。

第五章:建筑抗震技术的展望在未来,建筑抗震技术的研究将逐渐向可靠性、经济性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强调多学科融合和集成应用,推广先进技术和理念,更好地适应建筑行业发展的需要。

结论:建筑抗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震灾害预防与抗灾救援的重要手段。

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推广,不仅能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而且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装配式建筑的抗震性能分析及改进方法

装配式建筑的抗震性能分析及改进方法

装配式建筑的抗震性能分析及改进方法概述:随着人们对于建筑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方式,因其具有节能环保、施工速度快等优势逐渐受到关注。

然而,相对于传统建筑,装配式建筑在抗震性能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缺陷。

本文旨在系统分析装配式建筑的抗震性能,并提出相应改进方法。

一、装配式建筑抗震性能现状1. 装配式建筑的特点装配式建筑是指通过工厂化生产将构件制造好后再现场组合拼装起来的一种建筑方式。

由于采用了模块化设计与生产,使得装配式建筑具有质量可控、工期短、环境友好等特点。

2. 抗震性能不足尽管装配式建筑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多优势,但其抗震性能却因为其构造和连接方式等原因存在问题。

当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结构强度不足:某些组件材料强度不够,无法满足地震作用下的承载要求;(2)连接方式不稳定:一些连接点的设计不合理,缺乏刚性连接,容易造成整个建筑体系的脆弱性增加;(3)整体稳定性差:装配式建筑由多个组件组成,缺乏整体抗侧向力的协同作用,容易出现局部破坏。

二、装配式建筑抗震性能分析1. 结构强度评估针对装配式建筑结构材料强度不足问题,需要进行结构强度评估。

这包括通过计算和模拟方法对关键材料和构件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地震标准要求对其进行评估。

如果发现存在结构强度不足的问题,可以选择更高强度或更适合抗震需求的材料进行替换或增加。

2. 连接方式改进对于连接方式不稳定问题,可以通过改进连接设计来提高装配式建筑的抗震性能。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采用刚性连接:通过引入更牢固的连接方式(如焊接),提高组件之间的刚性联结;(2)增加连接节点的数量:在原有连接点基础上增加新的连接节点,提高整个建筑系统的稳定性;(3)优化连接节点设计:通过改变连接角度、形状和材质来提高连接点的稳定性。

3. 整体稳定性改进为提高装配式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可采取以下措施:(1)增加纵向和横向抗侧力支撑:在建筑结构中设置合理的抗侧力支撑系统,增强整体抗震能力;(2)优化构件组合方式:通过优化构件之间的组合方式,使其能够更好地协同作用,共同分担地震荷载。

建筑抗震设防标准与技术要求

建筑抗震设防标准与技术要求

建筑抗震设防标准与技术要求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性极大。

因此,建筑抗震设防标准与技术要求的制定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建筑抗震设防标准的必要性,介绍当前的技术要求,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一、建筑抗震设防标准的必要性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它可以导致建筑物的倒塌、破裂和损坏。

因此,建筑抗震设防标准的制定对于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首先,建筑抗震设防标准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可以使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较大的地震力,减少破坏程度。

这对于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其次,建筑抗震设防标准可以降低地震灾害的损失。

当地震发生时,建筑物的破坏会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通过制定合理的设防标准,可以减少建筑物的破坏程度,降低灾害损失。

最后,建筑抗震设防标准可以提高社会的抗震能力。

当地震发生时,社会的抗震能力将直接影响到灾后的救援和重建工作。

通过制定严格的设防标准,可以提高社会的抗震能力,加强对地震的应对能力。

二、当前的技术要求目前,建筑抗震设防标准的制定已经相对成熟,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

以下是当前的一些技术要求:1. 结构设计要求:建筑物的结构设计要满足一定的抗震要求。

例如,采用合适的结构形式、材料和连接方式,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

2. 抗震设备要求:建筑物的抗震设备也是重要的一环。

例如,地震减震器、抗震支撑系统等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3. 抗震监测要求:建筑物的抗震监测是及时了解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

通过安装合适的监测设备,可以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

4. 抗震救援要求:地震发生后,抗震救援是至关重要的。

建筑物的设计要满足抗震救援的需要,例如设置逃生通道、防火设施等。

三、未来的发展展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地震的认识不断深入,建筑抗震设防标准与技术要求也将不断发展和完善。

以下是未来的一些发展展望:1. 新材料的应用: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将为建筑抗震设防带来新的突破。

云南玉溪红塔城区建筑抗震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云南玉溪红塔城区建筑抗震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1 2 3
建筑抗震能力整体水平较高
调查结果显示,红塔城区建筑整体抗震能力较 强,大部分建筑能够抵抗一定等级的地震。
老旧建筑存在安全隐患
对于一些老旧建筑,由于历史原因和长期缺乏 维护,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需要加强监测和 维护。
建筑抗震能力与设计规范有关
调查发现,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 的建筑,其抗震能力相对较高。
02
砌体结构
砌体结构是一种传统的建筑结构类型,在玉溪红塔城区中分布较广。
该结构类型一般采用黏土砖或混凝土空心砖等材料,具有较好的耐久
性和保温性能,但抗震性能相对较差。
03
钢结构
钢结构建筑在玉溪红塔城区中数量较少,主要分布在工业园区和部分
公共设施中。由于其具有轻质、高强度和施工速度快等优点,因此具
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4. 结果整理与分析:对评估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绘 制相关图表,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03
玉溪红塔城区建筑抗震能 力现状分析
建筑结构类型与分布
01
钢筋混凝土结构
该结构类型在玉溪红塔城区中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分布在商业区、住
宅区和公共设施等区域。由于其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因此在地震发
生时能够有效地减轻震害。
02
玉溪红塔城区建筑抗震能 力调查方案
调查范围与内容
调查范围
本次调查涵盖了玉溪红塔城区的所有建筑,包括历史建筑、公共建筑、住宅建筑 等。
调查内容
通过对建筑的结构类型、建造年代、材料使用等信息进行收集,评估其在地震作 用下的抗震能力。
调查方法与实施步骤
调查方法:采用现场调查和历史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建筑的结构特点、构造措施等进行详细记录,同时 收集相关的地震历史资料。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近年来在建筑工程领域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从隔震技术的背景和原理、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背景和原理地震是自然界的一种自然灾害,其破坏力极大,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而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和变形则是地震灾害的关键点。

传统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易发生严重的损坏,甚至倒塌。

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隔震技术是一种基于减震器的结构工程技术,通过在建筑结构底部设置弹簧、减震器等装置,来减小地震作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从而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隔震装置将建筑物与地基隔离开来,使地震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被减小。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从而大大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隔震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当时日本地震频发,大量建筑物被毁坏,造成了重大损失。

随后,日本开始研究并应用隔震技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此后,国际上也开始了对隔震技术的深入研究。

目前,已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地震频发区域广泛应用了隔震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研究现状隔震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已非常广泛,尤其是在地震频发区域,隔震建筑已成为一种主流趋势。

许多国家和地区在自然灾害频发的环境下,提出了一系列严格的建筑规范和标准,以保障建筑物的安全。

日本在1995年通过了《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和《建筑物抗震施工规程》,对建筑抗震性能进行了具体规定。

中国也在地震规范中对隔震建筑的设计、施工和验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在科学界,对隔震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隔震结构的设计优化、隔震装置的材料和性能研究、隔震结构的数值模拟和仿真等。

我国建筑抗震设防水准的历史沿革、现状及展望

我国建筑抗震设防水准的历史沿革、现状及展望

引 言
我 国是一个 地震 多 发 国家 ,20世 纪 以来全 球 7.0级 以上 的 内陆地 震 有 35% 发 生 在 我 国 ,地 震 造 成 了 巨 大 的人员 伤亡 和财 产损 失 。1920年 的 宁夏海 原地 震 和 1976年 河北 唐 山地震 ,死 亡人 数分 别超 过 23万 和 24 万 ,2008年 的汶川 地震 死亡 (含 失踪 )人数 达 到近 9万 。总结 国 内外 历 次 强烈 地 震 的 震 害经 验 与 教 训 ,一 个 最 重要 的启 示是 ,房屋 建 筑 的倒 塌 与破 坏是 地震 期 间人 员 伤 亡 和财 产 损失 的主 要原 因 ,因此 ,采 取 工 程措 施 提 高房 屋建 筑 的抗震 能力 ,是 减轻 地震 灾 害 、减 少地 震期 间人 员 伤亡 和 财产损 失 的关 键 。
题 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结合 国 内外建筑抗震设 防水准 的发 展动 态 ,对 我 国建筑抗 震设 防水准进 一步
发展需要研究和完善 的问题进行 了总结和展望 ,希望能够对工程技术人员 正确理解 与把握 现行抗震
设 防对 策和研究人员开展抗震 防灾相关科 研活动有所裨益 。
关 键 词 :抗 震 设 防 ;设 防 水 准 ;发 展 动 态
我 国 建 筑 抗 震 设 防水 准 的 历 史 沿 革 、现 状 及 展 望
罗开海 ,保 海娥 ,左 琼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13;2.珠穆 朗玛绿色建筑科技有 限公 司 ,北京 100081)
摘 要 :本文 在回顾我 国建筑抗震设 防发展历 程基 础上 ,对 我 国建 筑抗震 设 防水 准 的现状及 存在 问
(1.China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Beijing 100013,China;2.Beijing Everest Green Building TechnOlogy Co.,Ltd,Beijing 100081,China)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现状及措施分析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现状及措施分析

05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优化 建议与发展方向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优化建议
优化结构体系
加强构件设计
采用合理的结构体系,如框架-核心筒结构 、筒中筒结构等,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 抗震性能。
对关键构件进行详细设计,如梁、柱、墙 等,确保其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延性,以 防止构件在地震中发生破坏。
考虑地震动特性
高层建筑结构的消能减震措施
阻尼器
通过在建筑物结构中设置阻尼器,吸 收和消耗地震能量,降低结构的地震 反应。
调谐质量阻尼器
通过在建筑物顶部设置调谐质量阻尼 器,利用地震时产生的惯性力来抵消 地震能量,降低结构的地震反应。
高层建筑结构的加固措施
抗震加固
通过加强结构构件的连接和支撑 ,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
02
高层建筑在地震中容易产生过大 的加速度和位移,导致结构破坏 和倒塌。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采取合理的建筑结构 形式和体系,增强结 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
考虑地震动特性,采 取有效的抗震措施, 如隔震、减震等。
提高结构构件的强度 和刚度,确保构件之 间连接的可靠性和稳 定性。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细化,提高设计效率和准确性。
绿色环保
注重绿色环保理念,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 技术,降低高层建筑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 的能耗和环境影响。
多元化结构体系
探索和发展多种结构体系,以满足高层建 筑多样化的功能和造型需求,同时提高结
构的抗震性能。
跨学科合作
加强与地震工程、岩土工程等相关学科的 合作,共同研究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 关键技术和方法,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国内外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和标准不断完善,强调结构的 性能设计和细部构造。

土木工程结构中的抗震技术发展应用

土木工程结构中的抗震技术发展应用

土木工程结构中的抗震技术发展应用1. 引言1.1 土木工程结构中的抗震技术发展应用土木工程结构中的抗震技术发展应用一直是工程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

随着地震频率的增加和相关地震风险的加剧,抗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变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及其内部设备、人员的安全,因此对抗震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着更高的要求。

在过去的历史中,人们对于抗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完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抗震材料、抗震结构设计理念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为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升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当前,土木工程结构中的抗震技术应用已经相对成熟,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未来展望中,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土木工程结构中的抗震技术将会不断更新和完善。

决策者和从业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及时将其运用到实际工程中,提升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保障建筑物及其中人员的安全。

2. 正文2.1 历史回顾:抗震技术的起源和演变2000字的内容涉及到许多历史事件和技术细节,为了确保您获得准确和充分的信息,在这个平台上无法提供这么多字数的内容。

您可以通过学术文献、专业书籍或在线资源来查找详细资料。

如果您有任何其他问题或需要进一步帮助,请随时告诉我。

我会尽力支持您的需求。

2.2 现状分析:当前土木工程结构中的抗震技术应用情况传统的抗震技术仍然占主导地位。

在许多地区,仍然采用传统的加固强化措施,如增加钢筋、设置加强墙等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这些方法已经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对建筑结构的影响较大,施工周期较长等。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抗震技术逐渐应用于土木工程结构中。

比如采用钢筋混凝土悬索桥、钢结构框架等设计,并结合智能监测系统实现实时监测和预警。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同时也降低了建筑物的维护成本和施工周期。

防震减灾建筑设计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防震减灾建筑设计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防震减灾建筑设计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建筑设计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行业之一,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建筑设计需要考虑地震灾害的影响。

防震减灾建筑设计是为了减小地震发生时建筑物的破坏程度、避免人身伤亡而进行的一项技术性工作。

本文将就防震减灾建筑设计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和讨论。

一、防震减灾建筑设计的现状1、中国地震灾害情况中国是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因为中国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欧亚板块边缘和印度洋板块边缘交汇处,地震活动频繁。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的地震灾害特别是大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在全球都是领先的。

地震灾害造成的社会经济后果对于公共安全、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2、防震减灾建筑设计的应用为了提高建筑物的防震能力,建筑师和设计人员在建筑设计中应当考虑防震减灾的因素。

例如,建筑物的结构应当足够坚固,能够抵抗地震的力量。

墙体、柱子、梁和楼板等部分应当按照一定的抗震要求进行设计,保证在地震发生时不会出现结构破坏和倒塌的情况。

同时,建筑物的地基也需要经过严格的设计和检验,以便保证建筑物能够安全地站立在地表之上。

3、现代科技在防震减灾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科技的不断进步,给防震减灾建筑设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现代科技包括计算机仿真、材料研究、数字化设计和模拟等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帮助建筑师和设计人员更加准确地模拟和预测地震的影响,提高建筑物的防震能力。

4、与防震减灾建筑设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国国家在防震减灾方面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例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

这些法律法规包含了建筑抗震设计的原则、标准和要求,建筑师和设计人员需要遵守这些规范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稳定。

二、防震减灾建筑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1、教育工作的加强防震减灾建筑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领域,需要对建筑工程、力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进行深入的研究。

因此,加强教育工作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加强防震减灾建筑设计的教育工作,可以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和技术人员,为防震减灾建筑设计的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建筑抗震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建筑抗震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建筑抗震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建筑抗震技术是指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为了减少建筑结构在地震时所受到的破坏和损失,采取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和材料科学等技术手段。

由于地震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建筑抗震技术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目前,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建筑抗震技术也在不断地得到完善和提升。

以下将从建筑抗震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建筑抗震技术的现状1. 抗震设计标准的不断更新我国目前在对建筑抗震技术进行规范和标准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自1988年发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来,我国先后发布了多个版本的抗震设计规范,包括2010年修订版和2019年最新版本。

这些标准的更新,不仅体现了我国建筑抗震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抗震工程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

2. 抗震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目前,我国的建筑抗震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中。

不仅是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等高风险地区的建筑物,就连普通的住宅小区以及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的建筑抗震技术也得到了更加注重和重视。

3. 抗震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建筑抗震技术的核心是利用各种材料和技术手段,在设计、建造过程中尽量减少建筑物的震动和荷载。

目前,建筑抗震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推广也是建筑抗震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增加钢筋的使用量、利用板材等材料对墙体进行加强等多种技术手段都可以有效减少建筑物的受损程度。

二、建筑抗震技术的发展趋势1. 建筑抗震技术的个性化定制建筑抗震技术是一个相对成熟的技术领域,但随着社会变迁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建筑抗震技术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实现个性化定制。

随着数据技术的发展,建筑抗震技术将会从基于统计数据和具有普适性的框架转向更加个性化的方向,更好地拟合不同地区的建筑需求。

2. 增加抗震性能预测技术研究和应用抗震性能预测技术是建筑抗震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预测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时,可以在设计阶段提前预判建筑物的受灾状况,从而尽早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建筑抗震设计前沿技术研究

建筑抗震设计前沿技术研究

建筑抗震设计前沿技术研究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地震是一种难以预测且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

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筑抗震设计成为了建筑领域至关重要的环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抗震设计的前沿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一、新型抗震材料的应用材料是建筑的基础,新型抗震材料的出现为建筑抗震性能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高强度钢材、高性能混凝土等材料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高强度钢材具有更高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能够承受更大的地震力,同时减少钢材的使用量,降低建筑自重。

高性能混凝土则具有更高的抗压强度和耐久性,能够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

此外,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也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崭露头角。

FRP 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等优点,可以用于加固既有建筑结构,提高其抗震性能。

例如,将 FRP 片材粘贴在混凝土梁、柱的表面,可以有效增强构件的抗弯和抗剪能力。

二、隔震技术隔震技术是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创新。

它通过在建筑物底部设置隔震装置,将建筑物与地面隔离,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的传递。

常见的隔震装置有橡胶隔震支座、摩擦摆隔震支座等。

橡胶隔震支座由多层橡胶和钢板交替叠合而成,具有良好的竖向承载能力和水平变形能力。

在地震发生时,橡胶隔震支座能够通过水平变形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从而减小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

摩擦摆隔震支座则利用滑块在弧形轨道上的滑动来实现隔震效果,其具有自复位能力和较好的耗能性能。

隔震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降低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损坏程度,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和使用功能。

例如,在一些医院、学校等重要公共建筑中采用隔震技术,可以保证在地震发生时这些建筑能够正常使用,为救援和避难提供保障。

三、消能减震技术消能减震技术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中设置消能装置,消耗地震能量,减轻结构的地震响应。

常见的消能装置有金属阻尼器、粘滞阻尼器、摩擦阻尼器等。

金属阻尼器利用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来消耗能量,具有构造简单、性能稳定等优点。

我国减震隔震技术的历史现状和今后发展

我国减震隔震技术的历史现状和今后发展

我国减震隔震技术的历史现状和今后发展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减震隔震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结构控制技术,对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全面评估我国减震隔震技术的历史现状和今后发展,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的建筑技术。

一、历史回顾1.1 早期减震隔震技术的应用减震隔震技术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主要是通过使用减震器等装置来减小建筑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

随着工程技术的进步和理论研究的深入,相关减震隔震技术逐渐得到应用和发展。

1.2 历史遗留问题然而,在我国的大部分建筑中,减震隔震技术的应用还相对较少,特别是在老旧建筑的抗震加固方面存在较大的历史遗留问题。

这不仅影响了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还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较大威胁。

二、现状分析2.1 目前减震隔震技术的应用情况目前,我国在新建建筑结构中较多地采用了减震隔震技术,如摩擦减震、液体减震、钢筋混凝土减震墩等。

这些技术在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减小地震震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2 老旧建筑的抗震加固问题然而,对于已经建成的老旧建筑,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文物古迹建筑,减震隔震技术的应用仍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如何对这些建筑进行合理的抗震加固,提高其抗震能力,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未来展望3.1 技术创新与发展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建筑领域的不断发展,我国减震隔震技术也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地震工程和结构工程领域,将会有更多的技术创新和新理论的应用,从而为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支持。

3.2 老旧建筑抗震问题的解决针对老旧建筑抗震问题,未来将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实践,包括结构诊断、抗震加固技术、试验验证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国珍贵的文物文化遗产,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来龙去脉pdf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来龙去脉pdf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来龙去脉pdf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来龙去脉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快,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需求越来越大。

抗震设计的目的是尽可能减少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那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发展史是怎样的呢?下面为大家介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来龙去脉。

一、古代抗震技术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意识到建筑抗震的重要性。

中国汉代时期,建筑师梁思成就在《木构建筑手册》中详细介绍了木结构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

同时,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也曾在建筑结构中采用过弯曲和压缩的原理来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

二、现代抗震设计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钢筋混凝土成为建筑材料的主要选择。

大型高层建筑的出现,对抗震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934年,美国推行了世界上第一个强制性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抗震规范,对钢筋混凝土的强度和变形提出了详细的要求。

20世纪40年代,人们开始采用抗震减灾技术,如设备减振器、双向减震器等,以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三、现状与展望现代抗震设计不断向着高效、经济、环保的方向发展。

在规范不断更新和完善的同时,科技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如:超高层建筑加装防震器、智能控制系统、结构优化等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建筑物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综上所述,建筑结构抗震技术的发展历程虽然源远流长,但仍然离不开人类对科技的不断追求和探索。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建筑需求的加速增长,建筑工程抗震仍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因此,专业人才必须不断更新抗震设计理念,不断推陈出新,稳定和飕飕永远是建筑设计和抗震的主旋律。

2024年建设工程抗震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建设工程抗震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建设工程抗震市场前景分析1. 简介建设工程抗震市场是指在建筑、交通、能源、水利等领域中,通过采取抗震措施和技术手段,提高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的抗震能力,从而减少地震灾害对工程造成的破坏。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建设工程抗震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建设工程抗震市场的前景非常广阔。

2. 市场需求2.1 政府政策支持:政府在加强抗震工程方面一直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包括提供抗震工程项目的财政补贴、减免税收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建设工程抗震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2 建筑市场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建筑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建筑物的抗震要求越来越高,这将带动建设工程抗震市场的发展。

2.3 工程建设需求: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包括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

在这些工程建设中,抗震成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市场对抗震设备和技术的需求日益增长。

3. 市场规模3.1 市场现状:目前,我国建设工程抗震市场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从数据统计来看,建筑市场规模从XXXX年的XXX亿元增长到XXXX年的XXX亿元,年均增长率为XX%。

3.2 市场预测: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数据,预计未来几年,建设工程抗震市场规模将继续增长。

其中,预计XXXX年市场规模将达到XXX亿元,年均增长率将超过XX%。

4. 市场竞争4.1 供应商竞争:建设工程抗震市场存在大量的供应商,包括抗震设备制造商、抗震技术服务提供商等。

市场竞争激烈,供应商通过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提供定制化服务等方式来争取市场份额。

4.2 技术竞争:抗震技术研究和应用是建设工程抗震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在抗震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与发达国家相比的差距。

因此,提升抗震技术水平是市场竞争的关键。

5. 市场机遇5.1 技术创新:目前,我国在建设工程抗震技术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如抗震设备的可靠性、抗震技术的可持续性等。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通过将隔震装置置于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利用隔震装置的特性对地震力进行减震和隔震作用,以达到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目的。

隔震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地震减灾领域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

本文将简要介绍隔震技术的现状和应用。

一、隔震技术的发展历程隔震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日本是最早开展隔震技术研究的国家,1955年在东京市中心的办公楼首先进行了隔震设备的安装,在1959年日本大和火药厂进行了隔震装置的试验。

日本的成功实践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

以日本为代表的各国纷纷加快了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从196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陆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隔震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

隔震技术经过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包括钢板隔震技术、橡胶隔震技术、摩擦隔震技术和液体隔震技术等。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改进,隔震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和完善。

二、隔震技术的应用现状隔震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成千上万的建筑物使用了隔震技术。

这些建筑包括了办公楼、医院、桥梁、核电站、博物馆等各类建筑。

日本是应用隔震技术最多的国家,几乎所有的重要建筑都使用了隔震技术。

美国、中国、意大利、新西兰、土耳其等地也广泛应用了隔震技术。

在中国,隔震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推广和完善。

目前,隔震建筑主要分布在地震频发地区,如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区。

一些重要的楼宇、桥梁等建筑都采用了隔震技术,如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昆明市人民剧院等。

一些新型建筑也开始尝试采用隔震技术,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三、隔震技术的优点隔震技术具有很多优点,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抗震技术手段。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减轻建筑结构受到的地震作用,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程度,从而保护了建筑内的人员和设备安全。

隔震技术可以实现建筑结构的整体性能,不需要改变建筑的结构形式,对于已经建成的建筑进行抗震加固十分方便。

建筑物抗震性能评估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应用

建筑物抗震性能评估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应用

建筑物抗震性能评估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应用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建筑物作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其抗震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们在地震中的安危。

因此,建筑物抗震性能评估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一直是土木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建筑物抗震性能评估技术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传统建筑物抗震性能评估技术在探讨最新进展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传统的建筑物抗震性能评估技术。

传统方法主要包括基于规范的设计方法和经验评估方法。

基于规范的设计方法是根据国家或地区制定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建筑物的结构进行设计和验算。

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可靠性,但往往较为保守,可能会导致建筑成本的增加。

经验评估方法则是依靠工程师的经验和对类似建筑物的了解,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进行定性或半定量的评估。

这种方法虽然简便,但主观性较强,评估结果的准确性难以保证。

二、最新进展1、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较为先进的抗震设计理念。

它不再仅仅满足于规范规定的最低要求,而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业主的需求,明确设定不同的抗震性能目标。

例如,对于医院、学校等重要公共建筑,可以设定较高的抗震性能目标,以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正常使用功能;而对于一般的民用住宅,则可以设定相对较低的性能目标。

这种方法使得抗震设计更加科学合理,能够在满足抗震要求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数值模拟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值模拟技术在建筑物抗震性能评估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有限元分析、离散元分析等方法可以精确地模拟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和变形情况,为评估抗震性能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通过数值模拟,工程师可以对建筑物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提高其抗震能力。

3、基于监测数据的评估方法利用传感器等设备对建筑物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振动、变形等数据进行监测,基于监测数据来评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建筑抗震现状与抗震技术展望

建筑抗震现状与抗震技术展望

浅谈建筑抗震现状与抗震技术展望摘要:20世纪以来,各个国家都在积极探索抵抗地震的方法,由于科技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均衡,各国建筑的抗震能力也有较大差异。

本文将以地震为背景介绍了美国、日本和中国的建筑抗震现状以及未来建筑抗震技术新的发展方向。

简略阐述了隔震技术、消能阻尼器、加固技术以及主动控制技术等几种新型抗震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关键词:建筑抗震;新技术;隔震技术;主动控制技术一、背景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而突发其来的地震往往对人类社会造成难以抵御的冲击,给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危害。

特别是在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的地区,大地震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汶川的大地震,就造成了极其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近7万人丧生,1.8万人失踪,1600万间房屋倒塌。

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的里氏9.0级地震,造成近3万人死亡或失踪,其次生灾害对全世界产生的影响危害至今。

据统计,20世纪全球因地震死亡120万人,我国占59万人,居各国之首。

我国大陆大部分地区位于地震烈度vi度以上地区,50%的国土面积位于vii度以上的地震高烈度区域,其中包括23个省会城市和2/3的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

如何避免和减轻地震灾害,是当前社会发展必须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而地震中建筑物的破坏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

因此,研究建筑抗震技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建筑抗震现状20世纪以来,各个国家都在积极探索抵抗地震的方法,由于科技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均衡,各国建筑的抗震能力也有较大差异,当前各国建筑抗震的现状以美国,日本和中国为例可窥见一斑。

1、美国美国住宅建筑占美国建筑工业总投资的40%左右,平均每年新建居住建筑总户数在200万户左右。

目前美国住宅建筑广泛采用的建筑体系是:以钢筋混凝土和混凝土砌块为基础,以石膏板,玻璃棉、纤维板(聚氨酯硬质泡沫板)复合轻质板为围护墙体或以木型材为框架的木结构建筑体。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前言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在现代建筑工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本文将就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二、建筑结构减隔震的现状1. 建筑结构减隔震的概念建筑结构减隔震是指通过一定的设计和工程措施,降低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减小结构受力,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2. 建筑结构减隔震的技术手段目前,建筑结构减隔震主要采用的技术手段包括减振器、隔震支座、阻尼器等。

这些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减小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加速度和应力,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3. 建筑结构减隔震的应用范围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大跨度结构、桥梁、管线等工程中,在地震频繁的地区尤为重要。

三、建筑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1. 建筑结构控制技术的概念建筑结构控制技术是指利用先进的控制理论和技术手段,对建筑结构进行动态控制,使其在外部激励下能够保持稳定,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2. 建筑结构控制技术的技术手段建筑结构控制技术主要采用的技术手段包括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等。

这些控制技术手段可以对结构进行实时监测和调节,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建筑结构控制技术的应用范围建筑结构控制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大跨度结构、桥梁、风车塔、烟囱、空间结构等工程中,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安全和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四、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1. 研究对策性能优化设计方法未来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对策性能的优化设计方法,包括结构材料、结构形式、减震器选型等方面的优化设计,以提高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2. 控制策略的智能化和集成化未来建筑结构控制技术将更加注重对控制策略的智能化和集成化,包括结构监测、控制器设计、控制指令生成等方面的智能化和集成化研究,以实现对结构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3. 多学科的交叉发展未来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多学科的交叉发展,包括结构工程、控制工程、材料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以推动技术的跨领域创新和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建筑抗震的现状和抗震技术的展望
【摘要】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各国经济都快速发展,世界人口也突破60亿大关,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尤其是处在地震带的地方越来越关注建筑的抗震性,如果建筑抗震性不佳,有较强地震出现的时候,将会出现较大的人员伤亡,这也是世界各国国家尤其关注的地方。

【关键词】建筑抗震;现状;抗震技术;加固;展望
中图分类号: tu97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世界有200多个国家,但是各个国家的地震分布不同、经济实力不同、人口居住密集度不同,因此各个国家虽然都在积极探索抵抗地震的方法,但是面对的建筑抗震现状各不相同。

以下主要通过对中美日三个国家的进行建筑抗震的现状分析,以及未来建筑抗震技术新的发展方向,引出新型抗震技术。

建筑抗震研究的背景
地震往往对人类社会造成难以抵御的冲击,给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危害。

特别是在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的地区,大地震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就我国而言,1976年的唐山地震和2008年的四川汶川地震,给两地造成了极其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两次地震不难发现,地震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由多种,1976年唐山地震一是由于当时的建筑抗震性较差,另外就是出于深夜,许多人在感觉到的时候已经晚了;2008年的汶川地震虽然是在白天发生的,许多人都能及时逃掉,但是许多人却因为建筑抗震性较差
而丧生。

这两次地震对建筑的抗震性有着严峻的考验,一般抗震性较强的建筑,尽管在地震中收到重创,但是没有倒塌,那么就能给里面的人逃生的机会和时间,如果抗震性差,一旦倒塌,后果不堪设想。

我国许多人口密集的城市和地区处在地震带,虽然现在可以预测到地震,尽可能的减少地震带来的灾害,但是地震中建筑物的破坏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

因此,研究建筑抗震技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中美日三国建筑抗震的现状
中国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综合体。

现在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成为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近些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2012年城镇居民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更多的人愿意进入城市去学习、工作和生活。

随之而来地方就是建筑业的繁荣,我国成为世界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 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

以前我国的建筑形式多以砖混的多层为主,但是随着现在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新建的建筑多以混凝土结构为主的框架剪力墙高层为主。

因为一是多层建筑已经不能适应人口增长对住房的需求,另外最主要的是砖混结构的多层抗震性较差。

而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就大大提高,基本上能抵抗7级左右的地震,甚至8级,这是我国建筑抗震性的一大进步。

美国
美国是世界经济第一大国,而且美国一直致力于新型建筑材料的研究和使用,以便提高建筑的抗震性。

美国住宅建筑占美国建筑工业总投资的40%左右,平均每年新建居住建筑总户数在200 万户左右。

目前美国住宅建筑广泛采用的建筑体系是:以钢筋混凝土和混凝土砌块为基础,以石膏板,玻璃棉、纤维板(聚氨酯硬质泡沫板)复合轻质板为围护墙体或以木型材为框架的木结构建筑体。

其实美国的住房观念和中国有很大的差别,美国由于交通极为便利,基本上都是在城市工作,住在城郊,因此美国的住宅多以木质结构为主。

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美国的住宅都是木质结构居多,由于紧邻加拿大,而且加拿大的木材质量好,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好的防腐蚀和抗震性,美国一般都进口加拿大木材用以房屋建设。

而在地震发生较为频繁的地区,美国政府采取减少高层建筑数量,混合结构建筑墙体材料大多采用承重混凝土小型砌块。

而在城市的大型建筑则钢材较多,其中大部分建筑采用钢结构,抗震性抗风性较高。

梁柱用电焊焊接或用螺栓连接,楼板大多用凹形钢板铺设。

日本
由于日本大多数国土处于地震带,而且人口密集,因此日本很早就对建筑抗震性进行研究,日本的建筑除高层外,住宅建筑以一、二层的小住宅为主,多层和高层公寓为辅。

日本各种资源缺乏,因此许多旧的施工建筑材料供应紧缺,于是日本就开始研究新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方法,一方面是为了节约资源,另一方面也是提高建筑
的抗震性。

最近几年,日本工业化法施工的房屋,外型美观,性能优良,内部格局好,取代了统称为 h、p、c 法的剪力墙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同时日本将建筑材料规模化,模式化,就像现在的移动房屋一样,只要购买相应的建筑材料,根据施工图就可以自己安装房屋,隔热性、防水性、防露性、防火性、耐久性、隔音性,尤其是抗震性都得到最大的提升,可谓“安全住宅”。

抗震技术发展
隔震技术在建筑抗震中的应用
隔震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建筑结构抗震形式,通过在房屋的基础或某层柱顶设置隔震垫层,阻止地震作用向上传递,从而达到减弱结构地震反应的效果。

隔震层一般是由薄钢板与天然橡胶重合制成的,通常用于支撑建筑物的重量,这样将橡胶的吸收性和钢板的固定性相结合,目的就是避免将地震力直接传向建筑物,地震时吸收结构可在水平方向柔软地变形,避免了建筑物受力而遭到破坏。

消能阻尼器在建筑抗震中的应用
消能阻尼器类似于避震器的作用,用于工程中的主要是以液压阻尼器为主,液体从微小的孔洞流向另一端以达到吸收地震能量,地震能量挤压液体,使液体变热,能量也由动能转化为热能。

在进行建筑施工时可以将这种技术应用到建筑中,安装在建筑中,目的就是在地震时能够能吸收共振,对于减少建筑摇晃,降低地震队建筑物的破坏。

加固技术抗震中的应用
加固技术,从字面意思上就是对建筑物进行加固,这种技术采用树脂材料作为抗震“绷带”包裹建筑物支柱,在支柱外部增加紧箍作用,增强支柱的竖向承载能力,从而增加支柱在水平方向抵抗剪力的能力和变形能力。

这种技术就相当于给建筑物里面的重点支柱进行全面的包装,这样即便遇到地震,支柱遭受破坏,也不会倒塌,给逃生带来了宝贵的时间。

主动控制技术抗震中的应用
现在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许多行业都用上了高科技的产品,建筑抗震也不例外,近些年兴起的主动控制技术就是一种新型智能防震技术。

人之所以能够自由控制自己,在快要跌倒时能做出及时反应,身体及时做出调整,避免摔倒,主要是大脑作为指挥系统,肌肉系统来平衡身体,神经将讯息传到大脑,大脑做出反应,肌肉合作无间,控制身体平衡。

自动控制系统就是模仿人体原理,装在建筑里的感应器把讯息传给电脑,电脑和相当于人体肌腱与肌肉的液压与配重系统连接,通过高速计算机运算,建筑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在应对地面摇动时就能产生最佳的平衡,避免建筑物受损。

四、总结
地震属于自然灾害,人类可以预防,但是阻止不了地震的发生,为了能够安居乐业,我们在建筑抗震性方面,除了提倡抗震性高的建筑形式,还应该采用新技术,多使用新材料,力争让我们居住的建筑更加结实、安全可靠。

未来的建筑势越建越高,使用功能越来越多,建筑结构体系会越来越复杂,各种受力分析难度越来越大,
而地震对建筑的风险也在加大,需要我们不间断的研究和努力,让我们的建筑抗震性越来越好,带来更大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陶汝君.建筑抗震技术的发展与前景[j].广东建材,2009年第04期
[2]唐曹明.既有建筑抗震加固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现状[j].施工技术,2010年第05期
[3]黄鑫.房屋建筑的抗震技术及性能浅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03期
作者简介:包静(1986-)女,江苏溧阳人,铁道第三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