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的复合原理及界面
复合材料的复合原则与机制
复合材料的复合原则与机制复合材料的性能与微观相的特性、形状、体积分数、分散程度以及界面特性等有很大的关系。
在对复合材料进行设计和性能预测以及性能分析时,需要用到复合材料的一些基本理论,即复合材料的复合原则与机制。
一、颗粒增强原理颗粒增强复合材料中主要承受载荷的是基体而非颗粒。
从宏观上看,颗粒增强复合材料中的颗粒是随机弥散分布在基体中的,这些弥散的质点阻碍基体中的位错运动。
如果质点是均匀分布的球形颗粒,直径为d,体积分数为Vp,则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可用下式表示:式中Gm为基体的切变模量,b为柏氏矢量。
可以看出,弥散颗粒的尺寸越小,体积分数越大,强化效果越好。
颗粒增强的拉伸强度往往不是增强,而是降低的。
当基体与颗粒无偶联时,可以认为颗粒最终与基体完全脱离,颗粒占有的体积可看作孔洞,此时基体承受全部载荷,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为:式中为基体的拉伸强度。
上式表明,随颗粒体积含量Vp 的增加而下降。
并且此式仅适用于Vp≤40%的情况。
有偶联时的情况比较复杂,此时材料的拉伸强度不再出现随颗粒体积含量的增加而单调下降的情况,且拉伸强度明显提高。
除了以上直接的影响之外,加入颗粒导致晶粒尺寸、空洞和晶界性能的变化也间接的影响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二、连续纤维增强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由长纤维和基体组成的复合材料。
在工程上,一般将复合材料简化为图3的层板模型来分析其力学行为。
图3的二维层板模型有并联和串连两种考虑方式。
在串联模型中,纤维薄片和基体薄片在横向上呈串联形式,意味着纤维在横向上完全被基体隔开,适用于纤维所占百分比较少的情况;而并联模型则意味着纤维在横向上完全连通,适用于纤维含量较多的情况。
1.串联模型的弹性常数:(1)纵向弹性模量E11在串联模型中取出代表体积单元,平均应力σ1。
由材料力学知道,已知纤维材料的弹性模量E f和基体材料的弹性模量Em, 欲求单元应变ε1或纵向弹性模量E11的问题是一次超静定问题。
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复合原理及界面
复合材料
第二章复合材料的复合原理及界面
1、弥散增强和颗粒增强的原理
1)弥散增强:复合材料是由弥散颗粒与基体复合而成,荷载主要由基体承担,弥散微粒阻碍基体的位错运动,微粒阻碍基体位错运动能力越大,增强效果愈大,微粒尺寸越小,体积分数越高,强化效果越好。
2)颗粒增强:复合材料是由尺寸较大(直径大于1 m)颗粒与基体复合而成,载荷主要由基体承担,但增强颗粒也承受载荷并约束基体的变形,颗粒阻止基体位错运动的能力越大,增强效果越好;颗粒尺寸越小,体积分数越高,颗粒对复合材料的增强效果越好。
2、什么是混合法则,其反映什么规律
混合法则(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同组分之间的关系):σc=σf V f+σm V m,E c=E f V f+E m V m式中σ为应力,E为弹性模量,V 为体积百分比,c、m和f 分别代表复合材料、基体和纤维;反映的规律:纤维基体对复合材料平均性能的贡献正比于它们各自的体积分数。
3、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及改性方法有哪些
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结合方式:
①化学结合
②物理结合
③扩散结合
④机械结合。
界面改性方法:
①纤维表面改性及涂层处理;
②金属基体合金化;
③优化制备工艺方法和参数。
4、界面反应对金属基复合材料有什么影响
界面反应和反应程度(弱界面反应、中等程度界面反应、强界面反应)决定了界面的结构和性能,其主要行为有:
①增强了金属基体与增强体界面的结合强度;
②产生脆性的界面反应产物;
③造成增强体损伤和改变基体成分。
复合材料材料的界面理论
R X Si X X H2O HO R Si R OH + 3HX
(ⅱ)玻璃纤维表面吸水,生成羟基。
OH Si O OH Si O
10
(ⅲ)硅醇与吸水的玻璃纤维表面反应,又分三步 第一步:硅酸与吸水的玻璃纤维表面生成氢键;
5
3.3.2增强材料的表面处理
1.碳纤维的表面处理 表面处理的作用:使复合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界面粘接力、 层间剪切强度,而且其界面的抗水性、断裂韧性及尺寸稳 定性均有明显的改进。此外,通过碳纤维表面改性处理, 还可制得具有某种特殊功能的复合材料。
1)氧化法 (1)气相法(或干法):以空气、氧气、臭氧等氧化剂,采用 等离子表面氧化或催化氧化法。 (2)液相法(或湿法):有硝酸、次氯酸钠加硫酸、重铬 酸钾加硫酸、高锰酸钾加硝酸钠加硫酸氧化剂及电解氧化 法等。
2
3.3增强材料的表面性质与处理
3.3.1表面性质
表面性质:表面的物理特性、化学特性和表面自由能。 表面性质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1. 物理持性: 指材料的表面形态和比表面积。 2. 化学特性: 指材料表面化学组成和表面反应活性。 增强材料表面的化学组成及结构,决定了增强材料 表面自由能的大小、润湿性及化学反应活性。关系 到增强材料是否需进行表面处理,其表面是否容易 与环境接触物反应(如与氧、水、有机物等反应),表 面与基体材料间是否能形成化学键。 增强纤维内部的化学组成与其表面层的化学组成不 完全相同。 3
第三步:高温干燥(水分蒸发),硅醇与吸水玻璃纤维间进行 醚化反应;
R HO H O Si O Si O H O H H R O O H O Si O Si O H OH -H2O O R Si O Si O O R Si O Si
复合材料的界面理论
复合材料的界面理论1、界面形成及其形成1.1界面的定义复合材料的界面是指基体与增强相之间化学成分有显著变化的、构成彼此结合的、能起载荷传递作用的微小区域。
复合材料的界面是一个多层结构的过渡区域,约几个纳米到几个微米。
此区域的结构与性质都不同于两相中的任何一相。
这一界面区由五个亚层组成,每一亚层的性能都与基体和增强相的性质、复合材料成型方法有关。
界面区域如图1-1所示。
1.2界面的形成复合材料体系对界面要求各不相同,它们的成形加工方法与工艺差别很大,各有特点,使复合材料界面形成过程十分复杂,理论上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增强体与基体在一组份为液态(或粘流态)时的接触与浸润过程。
在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中,要求组份间能牢固的结合,并有足够的强度。
要实现这一点,必须要使材料在界面上形成能量最低结合,通常都存在一个液态对固体的相互浸润。
所谓浸润,即把不同的液滴放到不同的液态表面上,有时液滴会立即铺展开来,遮盖固体的表面,这一现象称为“浸润”。
第二阶段:液态(或粘流态)组份的固化过程,即凝固或化学反应。
固化阶段受第一阶段的影响,同时它也直接决定着所形成的界面层的结构。
以固热性树脂的固化过程为例,固化剂所在位置是固化反应的中心,固化反应从中心以辐射状向四周扩展,最后形成中心密度大、边缘密度小的非均匀固化结构,密度大的部分称为胶束或胶粒,密度小的称胶絮。
2、界面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及影响界面结合强度的因素 2.1界面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复合材料内界面结合强度是影响复合效果的最主要因素。
界面的结合强度主要取决于界面的结构、物理与化学性能。
具有良好结合强度的界面,可以产生如下强化效应:(1)阻止裂纹的扩散,提高材料的韧性;(2)通过应力传递,使强化相承受较大的外载荷,提高复合材料的承载能力;(3)分散和吸收各种机械冲击和热冲击的能量,提高抗外加冲击的能力;(4)使强化相与基体产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协调的作用,弥补各自的缺点,获得新的材料使用性能。
复合材料原理 朱和国 -回复
复合材料原理朱和国-回复复合材料原理是指通过将两种或更多种不同材料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材料,具备了单一材料所没有的性能和特性。
这种组合的材料称为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建筑工程等,因为它们具备了轻质、高强度、耐腐蚀和耐磨损等优点。
复合材料的原理可分为两个方面:界面作用和相互作用。
界面作用是指在两种不同材料之间形成的界面层。
该界面层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形成,例如化学键结合、物理吸附和力学锁定等。
界面层的存在使得两种不同材料之间能够形成强的结合,从而提高整体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相互作用是指两种不同材料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在复合材料中,这种相互作用可以通过不同材料间的力传递和应变分布来实现。
当外界施加载荷或应变时,各种材料会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复合材料具备了更高的强度和韧性。
复合材料的组成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和颗粒增强复合材料。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指在基体材料中添加纤维材料作为增强材料,常见的有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和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优点是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是指在基体材料中添加颗粒状的增强材料,常见的有陶瓷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和金属颗粒增强复合材料。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优点是具有较高的韧性和耐磨性。
除了纤维增强和颗粒增强外,还可以通过层压法、注塑法、挤压法等不同的加工工艺来制备复合材料。
层压法是将增强材料和基体材料依次叠加,然后通过热压或冷压使其密实。
注塑法是将增强材料通过挤塑机注入到基体材料中形成复合材料。
挤压法是将增强材料和基体材料通过挤压机挤压在一起,形成复合材料。
总结起来,复合材料原理主要包括界面作用和相互作用。
界面作用使得两种不同材料之间能够形成强的结合,从而提高整体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相互作用则是指两种不同材料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使得复合材料具备了更高的强度和韧性。
不同类型的复合材料可以通过加工工艺来制备,例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和颗粒增强复合材料。
材料科学基础之复合效应与界面
材料科学基础之复合效应与界面引言复合材料是一种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材料组合而成的新材料,通过复合可以获得更好的性能和性质。
在复合材料中,界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复合效应以及界面在复合材料中的重要性。
复合材料的定义复合材料是由两个或多个具有不同性质的构件通过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新材料。
它们可以是两种不同的材料,也可以是相同材料的不同形式。
复合材料通常具有比单一材料更优越的性能,如高强度、高刚度、低密度、较好的耐热性和耐腐蚀性等。
复合效应在复合材料中,复合效应是指由于不同材料的结合而导致的材料性能的改变。
复合效应包括增强效应和效应协调两种。
增强效应是指由于复合材料中的材料的性能优于单一材料的性能而导致整体材料的性能提高。
效应协调是指复合材料中的各个构件相互协同工作以实现更好的性能表现。
复合材料中的界面在复合材料中,界面是指两个不同材料之间的接触面。
界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复合材料的强度、韧性、耐热性等性能。
在复合材料的界面上,通常存在着一些缺陷,如界面反应、界面应力、界面位移等。
这些缺陷会导致界面的破坏,进而影响整体材料的性能。
影响界面性能的因素界面性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界面分子结构、界面化学键、界面热力学等。
界面分子结构是指两个不同材料之间的分子结构特征,它影响着界面的稳定性和结合力。
界面化学键是指两个不同材料之间的化学键,它影响着界面的强度和稳定性。
界面热力学是指界面上的热力学性质,包括界面能量和界面位移等,它们直接影响着界面的稳定性和性能。
界面改性技术为了改善复合材料中界面的性能,人们开发出了一系列的界面改性技术。
这些技术包括界面改性剂的添加、界面修饰、界面增强等。
界面改性剂是指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材料,它可以在两个不同材料之间形成一层保护膜,从而减少界面的缺陷和提高界面的性能。
界面修饰是指通过改变界面的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质来改善界面的性能。
界面增强是指通过增加界面的表面积和接触面来增强界面的粘结力和力学性能。
复合材料的界面及复合原则
体育器材领域
复合材料在体育器材领域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主要应用于制造高性能的体育器材和装备。复合材料具 有轻质、高强度、抗冲击等优点,能够提高体育器材的性能和使用安全性。
例如,碳纤维复合材料可以用于制造高级自行车架、高尔夫球杆、滑雪板等体育器材,能够显著提高 器材的刚性和减震效果。同时,复合材料还可以用于制造运动鞋和运动服等装备,提高运动员的竞技 表现和舒适度。
向控制工艺。
03
复合材料结构的可设计性
提高复合材料结构的可设计性是实现其高性能的关键。通过发展先进的
计算设计和模拟技术,可以预测和控制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实现高
性能复合材料的快速研发。
THANKS
感谢观看
复合材料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01
界面性能控制
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对其整体性能具有重要影响,但界面性能的调控仍
面临挑战。解决方案包括优化界面设计、改进制备工艺和引入新型界面
改性技术等。
02
增强材料的分散与取向
增强材料的分散和取向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功能性能有显著影响。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增强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优化分散和取
面能等因素。
提高界面粘附力的方法包括选择合适的粘合剂、对材料表面进
03
行预处理、优化复合工艺等。
界面稳定性
01
界面稳定性是指复合材料在长 期使用过程中保持其性能不变 的能力,它与材料的耐久性和 可靠性密切相关。
02
界面稳定性取决于组分之间的 化学键合、物理相互作用以及 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和化学 介质的影响。
复合材料的界面及复 合原则
目录
• 引言 • 复合材料的界面特性 • 复合原则 • 复合材料的应用 • 结论
《复合材料原理》PPT课件
良好的树脂(如胺固化环氧树脂)。
.
15
复合材料特性:
.
16
抗拉强度与密度 之比 比强度高的材料 能承受高的应力
弹性模量与密度之 比 比模量高说明材料 轻而且刚性大
.
17
疲劳破坏的种类不同: 金属: 突发性破坏 疲劳强度极 限是其拉伸强度的30%~50%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有预兆破坏 极限为拉伸强度的70%~80%
.
20
(1) 密度低 ; (2) 耐腐蚀; (3) 易氧化、老化; (4) 聚合物的耐热性通常较差; (5) 易燃; (6) 低的摩擦系数; (7) 低的导热性和高的热膨胀性; (8) 极佳的电绝缘性和静电积累; (9) 聚合物可以整体着色而制得带色制品。 (10) 聚合物的一些力学性能随其分子结构的改变而变化。
复合材料原理
.
1
主要内容
1、绪论 2、复合材料的复合效应 3、复合材料的界面状态解析 4、复合体系的界面结合特性 5、复合体系的典型界面反应 6、复合材料的界面处理技术
.
2
7、复合材料物理和化学性能的复合规律 8 、结构复合材复合材料的起源:
.
4
二、复合材料的定义
和聚芳酰胺纤维等高模量纤维为增强剂;
☼ 4、金属、陶瓷基复合材料:上世纪70年代则又出现以
金属、陶瓷等为基体材料的复合材料。
.
7
四、复合材料的分类:
1、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 2、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3、金属基复合材料
基体材料不同
.
8
4.1 复合材料中的材料设计和结构设计
工程应用的角度
结构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原理
复合材料原理
复合材料原理是通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材料进行结合,使它们的优点相互补充,从而获得一种新的材料,具有独特的性能和特点。
其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分散增强原理:利用分散的微粒或纤维增强基体材料,使其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
分散增强的目的是通过阻止开裂和延缓裂纹延伸来提高材料的韧性和耐久性。
2. 纤维增强原理:利用纤维材料的高强度、高模量等特点来增强基体材料。
纤维增强的目的是通过增加基体材料的刚度和
强度,提高整体结构的负载能力。
3. 颗粒增强原理:将颗粒状的材料分散在基体材料中,通过颗粒与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增加材料的硬度、耐磨性等性能。
颗粒增强的目的是通过增加材料的硬度和韧性,提高材料的抗压能力和耐磨性。
4. 层合结构原理:将不同性能的材料以不同的层次堆叠在一起,形成层合结构。
通过层合结构的设计和优化,可以实现材料在不同方向上的特性调控,例如提高材料的弯曲刚度和抗拉强度。
5. 界面原理:通过设计和选择合适的界面材料和结构,使增强相与基体相之间能够良好结合,并保持界面的完整性。
界面原理的目的是提高复合材料的界面粘结强度、耐久性和热稳定性。
综上所述,复合材料原理的核心是通过合理选择和组合不同的
材料,利用它们各自的优点和相互作用,实现材料性能的综合改善。
这种原理的应用使得复合材料具有了很广泛的应用前景,在航空航天、汽车、建筑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复合材料原理
复合材料原理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组合而成的新材料,具有优异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复合材料的原理主要包括增强相和基体相的选择、界面相互作用以及制备工艺等方面。
首先,复合材料的性能与所选择的增强相和基体相密切相关。
增强相通常是具有较高强度和刚度的材料,如碳纤维、玻璃纤维等,而基体相则是起到粘合和支撑作用的材料,如树脂、金属等。
增强相和基体相的选择需要考虑二者的相容性、热膨胀系数等因素,以确保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整体性能。
其次,复合材料的界面相互作用对其性能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界面相是增强相和基体相之间的过渡层,其质量和结构对复合材料的性能有着直接影响。
良好的界面相互作用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耐热性能和耐腐蚀性能,而界面相的剥离、开裂则会导致复合材料的性能下降甚至失效。
最后,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也是影响其性能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制备工艺会对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产生显著影响。
常见的制备工艺包括手工层叠、注塑成型、压缩成型等,每种工艺都有其适用的复合材料类型和特定性能要求。
总的来说,复合材料的原理涉及增强相和基体相的选择、界面相互作用以及制备工艺等方面。
通过合理选择材料、优化界面结构和控制制备工艺,可以获得具有优异性能的复合材料,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涵盖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建筑领域等。
在航空航天领域,复合材料因其高强度、轻质、耐高温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飞机结构、导弹外壳等领域;在汽车工业中,复合材料可以大幅减轻汽车自重,提高燃油经济性和安全性;在建筑领域,复合材料的耐腐蚀性能和装饰性能使其成为新型建筑材料的首选。
综上所述,复合材料的原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材料的选择、界面相互作用和制备工艺等。
通过深入理解复合材料的原理,可以更好地设计和制备出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并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复合材料-第四章复合材料界面
(1)物理因素
例1 粉末冶金制备的W丝/Ni,钨在镍中有很大的固溶度,在1100℃左右使用50小时后,钨丝发生溶解,造成钨丝直径仅为原来的60%,大大影响钨丝的增强作用,如不采取措施,将产生严重后果。为此,可采用钨丝涂覆阻挡层或在镍基合金中添加少量合金元素,如钛和铝,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止钨丝溶入镍基合金的作用。
如何防止碳在镍中先溶解后析出的问题,就成为获得性能稳定的Cf / Ni的关键。
例2 碳纤维增强镍基复合材料。在800℃高温下,在界面碳先溶入镍,而后又析出,析出的碳是石墨结构,密度增大而在界面留下空隙,给镍提供了渗入碳纤维扩散聚集的位置。而且随温度的提高镍渗入量增加,在碳纤维表层产生镍环,严重损伤了碳纤维,使其强度严重下降。
4.2.1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1.界面的形成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的形成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①基体与增强纤维的接触与浸润过程; 增强纤维优先吸附能较多降低其表面能的组分,因此界面聚合物在结构上与聚合物基体是不同的。 ②聚合物的固化阶段。聚合物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而固化,形成固定的界面层。
1
2
复合材料中的界面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几何面,而是一个多层结构的过渡区域,这一区域由五个亚层组成。
界面是复合材料的特征,可将界面的机能归为以下几种效应。……P61
复合材料界面设计的原则(总的原则)
界面粘结强度要保证所受的力由基体通过界面传递给增强物,但界面粘结强度过高或过弱都会降低复合材料的强度。
第4章 复合材料的界面
界面结合较差的复合材料大多呈剪切破坏, 界面结合较差的复合材料大多呈剪切破坏,且 在材料的断面可观察到脱粘、纤维拔出、 在材料的断面可观察到脱粘、纤维拔出、纤维 应力松弛等现象。 应力松弛等现象。界面结合过强的复合材料则 呈脆性断裂,也降低了复合材料的整体性能。 呈脆性断裂,也降低了复合材料的整体性能。 界面最佳态的衡量是当受力发生开裂时, 界面最佳态的衡量是当受力发生开裂时,裂纹 能转化为区域化而不进一步界面脱粘; 能转化为区域化而不进一步界面脱粘;即这时 的复合材料具有最大断裂能和一定的韧性。 的复合材料具有最大断裂能和一定的韧性。因 此,在研究和设计界面时,不应只追求界面结 在研究和设计界面时, 合而应考虑到最优化和最佳综合性能。 合而应考虑到最优化和最佳综合性能。
14
热力学说明两个表面结合的内在因素,表示结合的可能性; 热力学说明两个表面结合的内在因素,表示结合的可能性; 动力学反映实际产生界面结合的外界条件,如温度、 动力学反映实际产生界面结合的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力等 的影响,表示结合过程的速度问题。 的影响,表示结合过程的速度问题。产生良好结合的条件如 下: (1)液体粘度尽量低; 液体粘度尽量低; 液体粘度尽量低 (2)γS 略大于γL , 浸润性仅仅表示了液体与固体发生接触 ) 略大于γ 时的情况,而并不能表示界面的粘结性能。一种体系的两个 时的情况,而并不能表示界面的粘结性能。 组元可能有极好的浸润性,但它们之间的结合可能很弱, 组元可能有极好的浸润性,但它们之间的结合可能很弱,如 范德华物理键合。因此润湿是组分良好粘结的必要条件, 范德华物理键合。因此润湿是组分良好粘结的必要条件,并 非充分条件。 非充分条件。
12
如图2-3所示,θ 角为接触 所示, 如图 所示 接触角表示了液体润湿固体的情况。 角。接触角表示了液体润湿固体的情况。
《复合材料原理》表面与界面基础 ppt课件
ppt课件 12
2. 表面与界面热力学
2.2 固体表面热力学
固体表面张力 =(1+2)/2 1 2表面应力 表面应力,单位长度力
力学定义 固体表面张力 1=2 各相同性 12 各向异性 对于某各向异性的固体,在二维方向上面积 各增加dA1和dA2 d(A1GS)= 1 dA1 d(A2GS)= 2 dA2
ZZdZ时:曲面面积变化为:
y
y+dy
A=(x+dx)(y+dy)-xy=xdy+ydx
新增加的表面能为: A= (xdy+ydx)
P所做的膨胀功为 P.x.y.dz
平衡时有: (xdy+ydx)=Pxydz
ppt课件 29
3. 表面与界面效应
3.1 Young-Laplace 方程
3. 表面与界面效应
3.2 Kelvin方程
p M 1 1 ln( ) ( ) p0 RT r1 r2
当r1=r2
弯曲表面上的蒸汽压
r1=R1
r2=R2 Kelvin
p 2 M ln( ) p0 rRT
1 1 P ( ) r1 r2
当r1=r2
ppt课件
1 1 P ( ) R1 R2
ppt课件
y
y+dy
30
3. 表面与界面效应
3.1 Young-Laplace 方程
弯曲表面下的附加压力
平表面:R1 R2 △P=0 毛细管:R1=R2=R/ △P根据曲面方向分为: 毛细上升 毛细下降 l 为液体的密度; s 为气体的密度 因l>>g所以:2/R'=lgh
第4章复合材料的界面
界面的基本概念
界面的形成与作用机理
§界面的作用机理
(七)优先吸附理论
树脂胶液中,各组分在玻璃纤维上的吸附能力各不相同,纤维表面优 先吸附基体体系中的助剂。例如胺类固化环氧树脂,优先吸附胺类,使界 面层基体内分布为一梯度,有利于消除应力,改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界面的破坏机理
§影响界面黏结强度的因素
(1)纤维表面晶体大小及比表面积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界面黏结强度随纤维表面晶体尺寸增大而下降。 纤维的比表面积大,黏结的物理界面大,粘结强度高。但对于不同的 纤维和不同的表面处理,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浸润性 界面的黏结强度随浸润性增加而增大,随空隙率的上升而下降。 (3)界面反应性 界面黏结强度随界面反应性的增大而增大,界面的反应性大小与复合 材料层剪强度紧密相关。制备复合材料时要尽可能多地向界面引入反应基 团,增加界面化学键合比例,提高复合材料性能。
第4 章 聚合物基复 合材料的界面
本章主要内容
1 2 3 4 5
第一节 界面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界面的形成与作用机理 第三节 界面的破坏机理 第四节 纤维的表面处理
第五节 复合材料界面的研究
界面的基本概念
• 界面——纤维复合材料中增强纤维和基体之间
共有的接触面。 •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三要素:界面、纤维和基 体。 • 影响复合材料性能的因素:①增强材料的性能, 如纤维的形状、排列等;②基体的性能;③复 合材料的结构及成型技术;④复合材料中纤维 和基体界面的结合状态,即界面层的性能。
复合材料第3章----复合材料的界面
钨丝/ 铜 Al2O3纤维 / 铜 Al2O3纤维 / 银 硼纤维(表面涂BN)/ 铝 不锈钢丝/ 铝 SiC纤维(CVD)/ 铝
硼纤维 / 铝
镀铬的钨丝/ 铜 碳纤维 / 镍 钨丝/ 镍
合金共晶体丝/ 同一合金
钨丝/铜-钛合金 碳纤维/ 铝(>580℃)
Al2O3纤维/ 钛 硼纤维/ 钛
硼纤维/ 钛-铝 SiC纤维/强材料与含有两种以上元素的金属基体之间发生化学反应, 形成反应产物后,反应产物还会与其它基体元素发生交换反应,产 生界面不稳定。
例如硼纤维/钛合金(Ti-Al-1V-1Mo),硼与钛在界面首先发 生反应:
Ti(Al) + B → (Ti·Al)B2 再发生交换反应:
(Ti·Al)B2 + Ti → TiB2 + Ti(Al) 电子探针证实了界面反应的最终产物是TiB2。
总体要求:
4①面.均希金匀望属、增有强基效材复地料传与合递基材应体力之料;间界具有面良设好的计润湿性,粘着强,有利于界
②增强材料与基体润湿后互相间发生一定程度的溶解,保持适宜的 界面结合力,提高复合材料的强韧性;
③产生适量的界面反应,而界面反应物质地均匀、无脆性异物、 不成为复合材料内部缺陷(裂纹)源,界面反应能够得到一定控制。
2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金属基复合材料由于基体与增强物复合的温度较高,基体与增强物 易发生相互作用而生成化合物,而基体与增强物互相扩散而形成扩散层.
复合材料的界面相互作用机制
复合材料的界面相互作用机制在材料科学的广袤领域中,复合材料凭借其独特的性能优势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而复合材料性能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界面相互作用机制。
复合材料通常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的材料组合而成,这些材料在界面处相互接触并发生相互作用。
界面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不同的组分,决定了复合材料整体的性能表现。
界面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复合材料的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从物理角度来看,界面的粗糙度、表面积等因素都会影响相互作用的强度。
比如,粗糙的界面能够增加接触面积,从而增强结合力;而较大的表面积则有利于物质的传递和相互作用。
化学方面,界面处的化学键合是关键因素之一。
不同材料之间可能形成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或者范德华力等各种化学键合。
共价键具有很强的方向性和较高的键能,能提供非常牢固的结合;离子键则在某些陶瓷基复合材料中发挥重要作用;金属键常见于金属基复合材料中;范德华力虽然相对较弱,但在某些情况下也能对界面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中,工艺条件对界面相互作用有着显著的影响。
以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为例,如果纤维表面处理不当,可能导致界面结合不良,从而影响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常见的纤维表面处理方法包括氧化处理、涂层处理等。
氧化处理可以增加纤维表面的活性官能团,促进与基体的化学键合;涂层处理则可以在纤维表面形成一层特殊的物质,改善界面相容性。
此外,温度、压力等工艺参数也会影响界面的形成和相互作用。
高温可以促进物质的扩散和化学反应,增强界面结合;而适当的压力有助于排除界面处的气体和杂质,提高界面的紧密程度。
复合材料在使用过程中,所处的环境条件也会对界面相互作用产生影响。
例如,在潮湿的环境中,水分子可能会渗透到界面处,削弱化学键合或者导致腐蚀,从而降低复合材料的性能。
同样,酸碱环境、高温环境等也都可能对界面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为了深入研究复合材料的界面相互作用机制,科学家们采用了各种先进的分析测试技术。
复合材料的复合原则及界面
复合材料的复合原则及界面复合材料是由两个或多个不同性质的材料组合而成的材料,通过将各种材料的优点相互结合,可以得到具有更好性能和更广泛应用的材料。
复合材料的复合原则和界面是影响复合材料性能的重要因素,下面将详细介绍。
机械复合是指通过力的作用将两种或多种材料结合在一起。
例如,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中,纤维和基体通过力的作用使其结合在一起,形成复合材料。
机械复合适用于强度要求高、耐磨性强的产品。
机械复合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但界面结合力较弱。
化学复合是指通过化学反应使两种或多种材料结合在一起。
例如,在聚酯树脂和玻璃纤维布中,通过涂布树脂、固化反应将其结合在一起。
化学复合适用于要求强度高、界面粘结力强的产品。
化学复合的优点是界面结合力强,但复合过程所需的材料和设备较多。
物理复合是指通过物理吸附、静电作用等力的作用将两种或多种材料结合在一起。
例如,在橡胶和金属复合材料中,通过物理吸附力将橡胶和金属结合在一起。
物理复合适用于要求柔软、耐热性好的产品。
物理复合的优点是操作简便,但界面结合力较弱。
表面改性是指通过处理材料表面使其与其他材料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例如,通过表面改性处理,改善材料的亲水性或增加表面粗糙度,从而提高与其他材料的粘结力。
表面改性适用于要求界面粘结力强的产品。
表面改性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但只是针对材料表面的改性,界面结合力可能不如其他复合方式。
物理界面是指两种材料之间的物理结合,如吸附、机械咬合等。
物理界面的结合力较弱,容易发生剥离或剪切现象。
为了提高物理界面的结合力,可以采用增加界面接触面积、增加纳米级界面过渡层等方法。
化学界面是指两种材料之间的化学结合,如共价键、离子键等。
化学界面的结合力较强,具有较好的界面粘附性。
为了提高化学界面的结合力,可以采用表面改性、界面交联等方法。
综上所述,复合材料的复合原则和界面对于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在设计和制备复合材料时,需要根据产品的要求和应用环境选择合适的复合方法和优化界面结构,以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和应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按照热力学条件,只有体系自由能减少时,液体才能 铺展开来,即
SL LG SG
因此,铺展系数SC(Spreading Coefficient)被定义为:
SC SG ( SL LG )
23
只有当铺展系数SC>0时,才能发生浸润。不完全浸 润的情况如下图所示,根据力平衡,可得
近似表示为
x kt
1
2
k-反应速度常数,与扩散系数有关。
复合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尤其在高温使用时,界面会
发生变化并可形成界面层,此外先前形成的界面层也 会继续增长并形成复杂的多层界面。
50
上述理论有一定的实验支待,但也有矛盾之处。 如静电粘结理论的最有力证明是观察聚合物薄膜从 各种表面剥离时所发现的电子发射现象,由电子发射速 度算出剥离功大小与计算的粘结功值和实际结果相当吻 合。
26
对于一个指定的体系,接触角随着温度、保持时 间、吸附气体等而变化。 浸润性仅仅表示了液体与固体发生接触时的情况, 而并不能表示界面的粘结性能。
27
一种体系的两个组元可能有极好的浸润性,但它们之 间的结合可能很弱,如范德华物理键合形式。
因此良好的浸润性,只是两个组元间可达到良好粘结
的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
9
界面上产生的这些效应,是任何一种单体材料所 没有的特性,它对复合材料具有重要作用。 如在粒子弥散强化金属中,微细粒子阻止晶格位 错,从而提高复合材料强度; 在纤维增强塑料中,纤维与基体界面阻止裂纹进 一步扩展等。
10
界面效应既与界面结合状态、形态和物理-化学性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等有关,也与界面两侧组分材料的浸润性、相容性、
7
复合材料界面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效应: 1、传递效应 界面能传递力,即将外力传递给增强 体,起到基体和增强体之间的桥梁作用。 2、阻断效应 结合适当的界面有阻止裂纹扩展、中 断材料破坏、减缓应力集中的作用。 3、不连续效应 在界面上产生物理性能的不连续性 等现象,如抗电性、耐热性、尺寸稳定性等。
19
对于界面成分和相结构很难作出全面的分析。 到目前为止,对复合材料界面的认识还是很不充分的, 不能以一个通用的模型来建立完整的理论。 尽管存在很大的困难,但由于界面的重要性,所以吸 引着大量研究者致力于认识界面的工作。
20
二、复合材料的界面粘结机理
浸润性是表示液体在固体表面上铺展的程度。 好的浸润性意味着液体(基体)将在增强材料上铺展开来,并
常借于整体材料的力学性能来表征界面性能,如层间
剪切强度(ILSS)就是研究界面粘结的良好办法。
如再能配合断裂形貌分析等即可对界面的其它性能作 较深入的研究。
16
通过力学分析可看出,界面性能较差的材料大多呈 剪切破坏,且在材料的断面可观察到脱粘、纤维拔 出、纤维应力松弛等现象。 但界面间粘结过强的材料呈脆性也降低了材料的复 合性能。
1、充分利用不同增强体的性能优势,获得比单一复合更加优异 的综合性能。 2、优势:获得良好单向性能的同时,获得良好的基体性能。不 足:长纤维增强的制备成本高,颗粒增强使成型难度更大。
3
2.6 复合材料界面及其改性
界面的基本概念 复合材料的界面粘结机理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界面改性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改性 层状复合材料的界面
界面最佳状态的衡量是当受力发生开裂时,这一裂 纹能转为区域化而不使界面进一步脱粘。
这时的复合材料具有最大断裂能和一定的韧性。
17
图2 聚碳酸酯(PC)/PP共混合金形态结构的SEM照片
18
在研究和设计界面时,不应只追求界面粘结而应考虑到最优化和
最佳综合性能。 由于界面尺寸很小且不均匀、化学成分及结构复杂、力学环境复 杂、对于界面的结合强度、界面的厚度、界面的应力状态尚无直 接的、准确的定量分析方法。 对于界面结合状态、形态、结构以及它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尚 没有适当的试验方法,通常需要借助拉曼光谱、电子质谱、红外 扫描、X射线衍射等分析手段逐步摸索和统一认识。
有不同的粘结机理(如机械粘结、静电粘结等)起
作用,而且在不同的生产过程中或复合材料的使
用期间,粘结机理还会发生变化,如由静电粘结 变成反应粘结。
33
体系不同,粘结的种类或机理不同,这主要取决于
基体与增强材料的种类以及表面活性剂(或称偶联剂) 的类型等。 界面粘结机理主要有机械作用理论、静电作用理论、 界面反应理论、浸润理论、可变形层理论、约束层 理论等。
38
图4 界面粘结机理示意图
静电作用理论(electrostatic bonding)
39
3.化学作用理论 化学作用是指增强材料表面的化学基(图5中标有x面)与基 体表面的相容基(标有R面)之间的化学粘结。
40
图5 界面粘结机理示意图
化学作用理论(chemical bonding) R、X分别代表相容的官能团
一般认为,陶瓷基复合材料需要一种既能提供界面粘接
又能发生脱粘的界面层,这样才能充分改善陶瓷材料韧性差
的缺点。
31
当基体浸润增强材料后,紧接着便发生基体与增强
材料的粘结(Bonding)。
粘结(或称粘合、粘着、粘接)是指不同种类的两种
材料相互接触并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现象。
32
对于一个给定的复合材料体系,同时可能会
复合材料的基体与增强材料间可以发生原子或分子
的互扩散或发生反应,从而形成反应结合或互扩散结合。
对于聚合物来说,这种粘结机理可看作为分子链的缠结
(如图7所示)。
44
图7 界面粘结机理示意图
聚合物的反应粘结(reaction bonding)
45
聚合物的粘结作用正如它的自粘作用一样是由于长链
分子及其各链段的扩散作用所致。而对于金属和陶瓷基复 合材料,两组元的互扩散可产生完全不同于任一原组元成
34
1.机械作用理论
机械作用机理如图 3所示,当两个表面相互接触 后,由于表面粗糙不平将发生机械互锁[interlocking) 。很显然表面越粗糙,互锁作用越强,因此机械粘结 作用越有效。
35
图3 界面粘结机理示意图
机械作用理论(mechanical bonding)
36
在受到平行于界面的作用力时,机械粘结作用 可达到最佳效果,获得较高的剪切强度。但若界面 受拉力作用时,除非界面有如图中A处所示的‘锚 固’形态,否则拉伸强度会很低。
SG SL LG COS
式中称为接触角。
COS [( SG SL ) / LG ]
1
24
(a)不完全浸润
(b)不浸润 图2 不完全浸润(a)和不浸润(b)情况示意图
25
由可知浸润的程度:
=0o时,液体完全浸润固体; =180o时,不浸润; oo< <180o时,不完全浸润(或称部分浸润),随角 度下降,浸润的程度增加。 >90o时,常认为不发生液体浸润。
41
化学作用理论最成功的应用是偶联剂用于增强材料表
面与聚合物基体的粘结。如硅烷偶联剂具有两种性质不
同的官能团,一端为亲玻璃纤维的官能团(X),一端为亲 材脂的官能团(R),将玻璃纤维与树脂粘结起来,在界面
上形成共价键结合,如图6所示。
42
图6 界面粘结机理示意图
硅烷偶联剂产生的化学粘结
43
4.界面反应或界面扩散理论
界面区域的结构与性质不同于两相中的任一相, 结构上这一界面区由五个亚层组成。
12
图1 界面区域示意图
1一外力场; 2-基体;3-基体表面区;4-相互渗透区;5一增强体表面;6-增强体
13
基体和增强体通过界面结合在一起,构成复合材料
整体,界面结合的状态和强度对复合材料的性能有
重要影响。 对于各种复合材料都要求有合适的界面结合强度。 界面的结合强度一般是以分子间力、表面张力(表面 自由能)等表示的,而实际上有许多因素影响着界面
4
一、界面的基本概念
复合材料的界面是指基体与增强体之间化学成 分有显著变化的、构成彼此结合的、能起载荷 传递作用的微小区域。 复合材料的界面虽然很小,但它是有尺寸的, 约几个纳米到几个微米,是一个区域,或一个 带、一层,它的厚度呈不均匀分布状态。
5
界面通常可能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基体和增强体的部分原始接触面;
覆盖整个增强材料表面。 假如基体的粘度不是太高,浸润后导致体系自由能降低的
话,就会发生基体对增强材料的浸润。
21
一滴液体滴落在一固体表面时,原来固-气接触界面将 被液-固界面和液-气界面所代替,用 位面积的能量)。 LG 、SG 、SL分别
代表液--气、固-气和固-液的比表面能或称表面张力(即单
分及结构的界面层(如图8所示)。
46
图8 界面粘结机理示意图
界面扩散形成的界面层
47
界面层的性能也与复合材料组元不同,对于金属基复
合材料,这种界面层常常是AB、AB2、A3B类型的脆性
的金属间化合物。 对于金属基和陶瓷基复合材料,形成界面层的主要原 因之一是由于它们的生产制备过程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高 温。
48
在高温下,扩散极易进行,扩散系数D随温度呈指数关 系增加,按照Arrhenius方程
D D0 exp(Q / RT )
Q-扩散激活能.D0-常数,R-气体常数,T-温度。
49
温度明显影响着扩散系数,若Q=250kJ/mol,并代入上 式,则在10000C时扩散系数D=2×1034。要比室温大得多。 互扩散层的程度即反应层的厚度x取决于时间t和温度,可
2、基体与增强体相互作用生成的反应产物与基体及 增强体的接触面;
3、基体和增强体的互扩散层; 4、增强体上的表面涂层; 5、基体和增强体上的氧化物及它们的反应产物之间 的接触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