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发展的特点及教师的教育策略
幼儿的身体运动发展
幼儿的身体运动发展幼儿的身体运动发展是指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掌握和提高身体运动技能的过程。
这是幼儿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整体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幼儿身体运动的基本特征、身体运动发展的阶段、促进幼儿身体运动发展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幼儿的身体运动特征幼儿期是人类生命周期中身体运动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之一。
幼儿的身体运动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动作多样性:幼儿在身体运动时具有丰富的动作表现,如爬行、站立、行走、奔跑、跳跃、爬高等,呈现出多样性和灵活性。
2. 动作粗糙:由于幼儿的神经系统和肌肉骨骼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因此幼儿的动作往往显得比较粗糙和笨拙。
3. 动作控制不稳定:幼儿在运动时往往缺乏对自身动作的准确控制,容易出现不稳定和摔跤的情况。
4. 动作主动性强:幼儿对身体运动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性,喜欢尝试各种动作和挑战,以积极探索和体验世界。
幼儿身体运动发展的阶段幼儿身体运动发展通常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走路阶段:在一岁左右,幼儿开始学会站立和行走,成为自主走路。
2. 奔跑阶段:在两三岁时,幼儿开始学会奔跑和跑跳,动作逐渐变得灵活。
3. 跳跃阶段:在三四岁时,幼儿逐渐学会跳跃和爬高,动作表现趋于规范。
4. 运动技能阶段:在四五岁时,幼儿开始学会一些基本的体育技能,如投掷、接球、跳绳等。
促进幼儿身体运动发展的方法为了促进幼儿的身体运动发展,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创设丰富的运动环境: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户外活动空间和各种运动器材,创设多样性的运动环境,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
2. 注重日常运动锻炼:引导幼儿参与各种日常生活中的运动活动,如走路、爬高、跳跃等,培养幼儿的运动习惯。
3. 鼓励幼儿参与体育活动:鼓励幼儿参加各种体育课程和户外运动活动,培养幼儿的体育意识和运动能力。
4. 注重身体感觉和协调训练: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帮助幼儿提高自身的身体感觉和协调能力,促进身体运动的发展和提高。
学前儿童器械操控能力发展的特点及教师的教育策略
学前儿童器械操控能力发展的特点及教师的教育策略作者:张晨晨等来源:《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2017年第07期从2017年第1期开始,本刊以专辑形式系统介绍了有关身体控制与平衡能力、身体移动能力、器械操控能力等儿童运动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
到本期为止,这个连载的专辑将告一段落。
借此,我们期待读者能够结合实践继续深入反思,以不断提升儿童健康教育质量。
学前儿童器械操控能力是在个体、环境和任务的交互影响下不断发展的,其发展既表现出一定的普遍规律,又具有个体差异。
掌握学前儿童器械操控能力发展的特点,有助于教师观察和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判断其发展水平,从而提供有效的教育支持和引导策略。
一、学前儿童器械操控能力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器械操控能力的发展遵循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上肢参与为主的器械操控能力发展在前,下肢参与为主的器械操控能力发展在后根据参与器械操控的主要身体部位,我们可以把器械操控能力分为两类:一是上肢参与为主的器械操控能力,如投掷、拍球、接球,二是下肢参与为主的器械操控能力,如踢球、盘球、跳绳、踢毽子。
根据动作发展的首尾原则,学前儿童上肢能力发展在前,下肢能力发展在后,因而幼儿学习上肢参与为主的器械操控要易于下肢参与为主的器械操控。
2.器械直接操控能力发展在前,器械间接操控能力发展在后根据如何使用器械作用于目标物,我们可以把器械操控能力分为两类:一是器械直接操控能力,如直接用手拍球、接球,二是器械间接操控能力,如用乒乓球拍拍球,用球棒击球。
儿童动作技能的学习和发展是从身体中心向边缘发展的,手距离身体最远,一般较难控制,特别是当幼儿手持球拍或球棒进行操控活动时,球棒或球拍的顶端就变成离身体最远的部位,这时候操控的难度也就加大了。
而且在间接操控球时,手的触觉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难以很好地把握球的接触面积和用力轻重,这也增加了操控的难度。
因而直接操控能力的发展要早于间接操控能力的发展。
读《学前儿童健康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第二章
读《学前儿童健康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第二章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是维持身体姿势、运动的基本前提。
在完成身体移动和器械操控之前,首先需要发展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可见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对我们有多么的重要。
在读了学前儿童健康学习发展与核心经验的第二章节后,让我对于孩子的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又有了新的思考。
一、理解与认同首先书中提到了很多对于身体控制的因素,例如:1、支撑面的大小,支撑面越大,稳定度就越大,这两者存在一个正向关系;2、重心高度,当支撑面不变时,重心位置越高稳定度越小,重心的位置越低稳定度越大,重心移除体外时稳定度小;3、稳定角;4、摩擦力也是影响身体平衡的重要因素。
再者书中也明确指出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含了柔韧性、灵敏性、力量、速度、耐心等身体素质,所以在判断一个孩子的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时,其实也是需要考虑当下孩子所进行的练习包含了哪些身体素质。
二、获得与学习书中提到身体控制、生理负荷与心理符合时,我凭借自己的经验也是知道这之间的一些关系的,但是我们经常会因为考虑到孩子的能力而不断的减小挑战性,缺没有深入地去思考这是因为孩子的心理符合太大了,所以当考虑到孩子的心理符合又要兼顾孩子的生理负荷时,我们可以和身体移动、器具操控等紧密结合。
三、实践与思考在看了这一系列的概念和特征外,书中说到了很多的发展幼儿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的活动方式:(一)提供多样化环境和运动设备,其中就包括:多样性,这里的多样性又包括运动场地、运动器材等。
层次性,练习的环境可以增加繁杂度,如场地连接高低平台、滑梯由直线、曲线到回转等。
晕眩性,晕眩性体验表现在摇荡、身在高处、在迷宫里等,通过调节教育任务的多样性、层次性,扩展学前儿童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其中就说到平衡活动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采用一些简短枯燥的连续方法,多样的教育任务能更好的激发孩子的兴趣。
(二)根据儿童身体控制的不同运动水平设定相应的教育目标和教师指导策略,书中用了一张鲜明的表格为后期教师创设身体控制和平衡练习提供了非常好的依据。
学前教育中的身体与运动发展
学前教育中的身体与运动发展身体与运动是学前教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身体的参与和运动的实践,幼儿能够全面发展,培养身体素质和动作技能。
本文就学前教育中身体与运动发展的重要性、意义以及在实践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身体与运动发展的重要性学前教育是幼儿时期最重要的发展时期之一,而身体与运动的发展对于幼儿的全面成长起着关键作用。
首先,通过参与各种运动活动,幼儿能够锻炼自己的身体,提高身体素质。
运动能够增强幼儿的肌肉力量和耐力,培养他们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其次,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
运动可以释放压力,减轻焦虑,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此外,身体与运动发展还能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
研究表明,运动能够刺激大脑发育,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二、身体与运动发展的意义身体与运动发展在学前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良好的身体与运动发展可以为幼儿的其他学科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体育活动,幼儿可以学习到与生活相关的各种技能,例如跑步、跳跃、投掷等。
这些技能对于日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帮助。
其次,身体与运动发展能够促进幼儿的社交能力的提高。
在体育活动中,幼儿需要与其他幼儿进行合作和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这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最后,身体与运动发展可以培养幼儿的兴趣特长。
通过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幼儿可以发现自己在某个领域的兴趣和潜能,有利于他们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培养。
三、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在开展学前教育中的身体与运动发展实践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
身体与运动发展具有阶段性和个体差异性,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和需求,设计个性化的活动内容和指导措施。
其次,要注重环境创设。
提供良好的运动环境和器材对于幼儿的身体与运动发展至关重要,教师应合理规划使用教学场地和器材,并保障幼儿的安全。
再次,要注意培养兴趣和情感投入。
学前儿童的身体移动能力
学前儿童的身体移动能力作者:柳倩来源:《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2017年第04期身体移动(Locomotive Skills)指的是独立和安全地将自己从一处移动到另一处,是身体在空间上移动的技能。
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身体移动,身体移动能力的发展为其独立生存提供了重要条件。
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是其未来发展运动技能的基础,学前阶段发展起来的走、跑、跳等能力是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充分参与体育活动所必需的。
一、身体移动能力相关概念1.身体移动能力身体移动能力是一项基本运动技能,具备三个特征:行进、身体控制、适应(Palta,1991)。
行进指的是朝着期望的方向运动,它需要具有起始和终止运动的能力(Palta,1997)。
身体控制指的是稳定性,即平衡,包括在移动中建立与保持合适姿势的要求、移动身体时保持动态稳定性的要求(Palta,1997)。
适应指的是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例如调适步态以避开障碍物或不平的地面,必要时改变速度和方向(Palta,1991)。
以跑步为例,其必要特征包括:起始所需要的有效关节转力矩(行进);确保重心稳定地从一个足支撑面移动到另一个足支撑面(身体控制);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如地面的柔软度和坡度等不同、有无速度要求,需要调整步态、改变速度和方向或运动策略(适应)。
2.身体移动能力的分类身体移动能力可以分成哪些类别呢?运动学家、教育学家从重心转移形式、是否操控器械等角度进行分类。
菲里斯·卫卡特根据重心转移形式的变化,将身体移动分成五种基本形式:(1)重心从一只脚转移至另一只脚,如行走、跑步、跳跃、并步跳、侧并步跳及蹦跳。
(2)重心从双脚移至双脚,如双脚跳。
(3)重心从一只脚转移至同一只脚,如单脚跳。
(4)重心由单脚转移至双脚。
(5)重心从双脚转移至单脚。
也有学者根据身体移动时是否持有器械,将身体移动分成有器械的身体移动和无器械的身体移动。
其中有器械的身体移动主要是指在身体移动中操弄不同小型用具(如绳、球、圈、彩带等);无器械的身体移动指的是在身体移动中不操控器械。
学前儿童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发展的特点及教师的教育策略作文
学前儿童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发展的特点及教师的教育策略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是个体维持身体姿势、运动的基本前提。
在环境和运动任务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及时变换身体姿势,更好地控制身体、保持平衡,是个体运动、生活能力的重要体现。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认识学前儿童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发展的特点,有助于判断儿童的发展状况,从而提供有效的教育支持和引导策略。
一、学前儿童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序列,会受到环境、任务和个体因素的影响。
(一)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的发展遵循从头到脚的顺序,依次表现为头部控制、坐立、站立和行走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的发展被称为“运动发育的里程碑”。
新生儿进入重力世界后,必须对抗重力才能保持身体平衡,有效地进行身体移动,学习在变化的环境中作出合适的动作反应。
例如,六个月的婴儿能够在仰卧位时把头抬离支撑面;七八个月的婴儿能够坐立,这是人类获得的第一个直立的姿势;站立是婴儿出生后一年内出现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婴儿要双脚站立、保持直立姿势,使头重脚轻的身体在很小的支撑面(双脚)上保持平衡,必须控制和协调身体多个部分;行走不仅要保持身体直立的姿势,而且要将重心从一侧转移到另一侧,保持一只或两只脚始终与地面接触。
能独立行走意味着个体进入了动作发展的新时期,即基本动作技能时期。
幼儿需练习并逐渐掌握在出生后第一年所获得的基本动作技能,同时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提高控制度和精确度。
(二)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处于快速增长阶段,4岁前后是发展的关键期1998~2010年国家体育总局等10部门联合在全国31个省(区、市)进行的四次3~6岁幼儿体质监测数据表明,我国幼儿的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在4岁前后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在5~6岁前后处于缓慢增长阶段。
余友林等人研究表明,3~6岁幼儿静态平衡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发展,静态直立平衡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出现在4~6岁。
郭淑伟、柳倩等人研究发现,动态平衡和静态平衡能力的快速增长期出现在4~5岁。
学前儿童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发展的特点及教师的教育策略-2019年作文
学前儿童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发展的特点及教师的教育策略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是个体维持身体姿势、运动的基本前提。
在环境和运动任务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及时变换身体姿势,更好地控制身体、保持平衡,是个体运动、生活能力的重要体现。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认识学前儿童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发展的特点,有助于判断儿童的发展状况,从而提供有效的教育支持和引导策略。
一、学前儿童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序列,会受到环境、任务和个体因素的影响。
(一)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的发展遵循从头到脚的顺序,依次表现为头部控制、坐立、站立和行走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的发展被称为“运动发育的里程碑”。
新生儿进入重力世界后,必须对抗重力才能保持身体平衡,有效地进行身体移动,学习在变化的环境中作出合适的动作反应。
例如,六个月的婴儿能够在仰卧位时把头抬离支撑面;七八个月的婴儿能够坐立,这是人类获得的第一个直立的姿势;站立是婴儿出生后一年内出现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婴儿要双脚站立、保持直立姿势,使头重脚轻的身体在很小的支撑面(双脚)上保持平衡,必须控制和协调身体多个部分;行走不仅要保持身体直立的姿势,而且要将重心从一侧转移到另一侧,保持一只或两只脚始终与地面接触。
能独立行走意味着个体进入了动作发展的新时期,即基本动作技能时期。
幼儿需练习并逐渐掌握在出生后第一年所获得的基本动作技能,同时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提高控制度和精确度。
(二)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处于快速增长阶段,4岁前后是发展的关键期1998~2010年国家体育总局等10部门联合在全国31个省(区、市)进行的四次3~6岁幼儿体质监测数据表明,我国幼儿的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在4岁前后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在5~6岁前后处于缓慢增长阶段。
余友林等人研究表明,3~6岁幼儿静态平衡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发展,静态直立平衡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出现在4~6岁。
郭淑伟、柳倩等人研究发现,动态平衡和静态平衡能力的快速增长期出现在4~5岁。
学前教育中的身体协调与运动技能
学前教育中的身体协调与运动技能在学前教育阶段,身体协调与运动技能的培养对于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
身体协调和运动技能的提高不仅有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还有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各种活动。
本文将探讨学前教育中身体协调与运动技能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身体协调与运动技能。
一、身体协调的重要性良好的身体协调能够帮助孩子在各种活动中更好地控制身体部位,并提高运动技能的表现。
身体协调不仅仅涉及手眼协调,还包括眼脚协调、身体各部位之间的协调等。
良好的身体协调能够使孩子更加灵活、敏捷,提高避免受伤的能力。
同时,身体协调也与孩子的认知能力相关,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运动技能的培养1. 多样化的运动活动为了促进身体协调与运动技能的培养,学前教育应该提供多样化的运动活动,包括但不限于跑步、跳绳、球类运动等。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孩子全面地锻炼身体各个部位,并培养他们的协调能力。
除了传统的运动项目,引入一些创新的运动活动,如戏剧运动、舞蹈等,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提高他们对运动的参与度。
2. 游戏化的学习在学前教育中,将身体协调与运动技能的培养融入到游戏化的学习中可以更好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
通过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如追逐游戏、团队协作等,可以让孩子在玩耍中培养身体协调和运动技能。
游戏化的学习还可以促进孩子的社交能力,培养他们与他人合作和竞争的能力。
3. 个体化的教学由于每个孩子的身体条件和发展水平不同,学前教育中的身体协调与运动技能的培养应该采取个体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和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制相应的训练计划和活动。
通过针对性的训练和指导,可以更好地提高孩子的身体协调与运动技能。
4. 家庭参与家庭的支持和参与对于孩子身体协调与运动技能的培养同样至关重要。
家长可以积极参与孩子的运动活动,鼓励他们进行有益的身体锻炼,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此外,家庭也可以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鼓励孩子参与各种户外活动,并为他们提供安全的运动设施和器材。
学前教育中的身体协调和大运动技能
学前教育中的身体协调和大运动技能学前教育是指对3-6岁儿童进行全面教育的过程,其中身体协调和大运动技能的培养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适当的身体活动和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的身体发育和整体协调能力的提高。
本文将探讨学前教育中身体协调和大运动技能的培养方法,以及其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身体协调身体协调是指肌肉运动协调、平衡感和姿势感觉的整体协调性。
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儿童的身体协调能力至关重要。
1. 提供丰富的运动机会学前教育机构应提供丰富多样的运动机会,如跑步、跳跃、爬行、滚动等活动,帮助儿童全面发展身体协调能力。
这些活动可以在室内或室外进行,既可以由教师引导,也可以是自由游戏。
通过这些活动,儿童可以锻炼身体各部位的肌肉,促进协调性的提高。
2. 游戏与体验相结合在学前教育中,游戏是培养儿童身体协调能力的有效方式。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有趣的游戏,如追逐游戏、平衡游戏等,引导儿童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协调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儿童通过触摸、感受不同材质的物品、环境和表面,培养他们的姿势感觉和平衡感。
二、发展大运动技能大运动技能是指儿童进行身体活动时使用的较大肌肉群,如跑步、跳跃、投掷等。
这些技能的培养对儿童的整体运动发展非常重要。
1. 运动游戏的设计学前教育机构可以设计各种有趣的运动游戏,如接力赛、瑜伽操等,引导儿童积极参与。
这些游戏可以锻炼儿童的大肌肉群,培养他们的协调性和运动能力。
同时,游戏的设计应注重适应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求和能力,保证他们能够在游戏中获得积极的运动经验。
2. 多样化的运动器械为了提高儿童的大运动技能,学前教育机构应提供多样化的运动器械。
比如,儿童可以使用跳绳、滑板、球类等器械进行锻炼。
这些器械的使用可以帮助儿童学习并掌握不同的大运动技能,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身体协调和大运动技能的重要性培养儿童的身体协调和大运动技能在学前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促进身体发育适当的身体活动可以促进儿童骨骼和肌肉的发育,增强身体素质。
学前儿童身体发育特点
学前儿童身体发育特点学前儿童是指3-6岁的儿童,这个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
在学前儿童的身体发育过程中,有许多特点值得关注。
本文将从体重、身高、运动能力和感官发展等方面来介绍学前儿童身体发育的特点。
首先,学前儿童的体重和身高在这个阶段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
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婴儿的体重和身高增长最为迅速,然后在学前儿童时期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速度。
在3-6岁期间,学前儿童的体重和身高平均每年增长约为2.5-3公斤和7-9厘米。
这种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儿童其他阶段的增长速度,显示出学前儿童身体发育的迅速和显著。
其次,学前儿童的运动能力也在这个阶段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运动能力是通过日常活动和体育锻炼来逐渐培养和发展的。
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跑、跳、爬、滑等基本运动动作,并能够掌握一些复杂的运动技能,如踢球、游泳等。
此外,学前儿童的运动能力还与他们的平衡能力、灵活性、协调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和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学前儿童的运动能力发展。
另外,学前儿童的感官发展也在这个阶段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学前儿童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感官能力在这个阶段逐渐发展和成熟。
他们能够通过观察、聆听、触摸、尝试等方式来感知和认知外界的事物。
学前儿童的感官发展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至关重要,因为他们通过感官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探索新事物。
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的感官发展,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感官刺激,如触摸玩具、听音乐、观看图画书等。
此外,学前儿童的身体发育还表现出一些个体差异。
每个学前儿童的身体发育速度和能力都有所不同。
有些儿童可能在体重和身高方面稍显超前,而有些儿童可能稍显滞后。
这些个体差异与儿童的遗传、营养、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儿童的身体发育过程中,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关注儿童的身体健康和营养状况,提供适当的营养和运动,以促进他们的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
总的来说,学前儿童的身体发育特点包括体重和身高的迅速增长、运动能力的发展和感官发展的进步。
学前儿童的运动系统的特点
学前儿童的运动系统的特点学前儿童是指3岁到6岁之间的儿童,这个阶段是儿童身体运动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学前儿童的运动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生长发育迅速:学前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高、体重、骨骼和肌肉均迅速增长发育。
这一阶段的运动系统在机能上的特点是活跃度高,适应能力强。
2.功能不成熟:学前儿童的运动系统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例如运动协调性、平衡力、爆发力等都还不完善。
他们的肌肉力量较弱,运动动作不够熟练,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提升运动能力。
3.运动兴趣浓厚:学前儿童对于运动具有较强的兴趣和好奇心。
他们热爱运动,喜欢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运动能力。
这一特点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积极的生活方式。
4.注意力难以集中: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尚未完全成熟,他们的注意力难以持续集中。
这对于他们在学习各种运动技能时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专业教练和家长的耐心引导和教育。
5.运动协调性有待提高:学前儿童的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协调性尚未达到成熟水平。
他们对于身体各部位的控制能力较差,例如手眼协调、腿部控制等都需要通过运动训练来提高。
6.心理发展相对简单: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相对简单,他们缺乏对危险的正确判断和认知能力,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
因此,在进行任何运动活动时,需要有专人的指导和照料,确保他们的安全。
7.运动体验的重要性:学前儿童的运动体验对他们的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积极参与各种运动活动,他们可以发展身体各方面的能力,培养社交能力和团队精神,提高自信心和自尊心。
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的健康发展,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该提供有针对性的运动教育和活动。
例如,可以组织适合学前儿童的体育游戏、儿童俱乐部和户外探险活动,以满足他们不同的年龄和发展的需求。
同时,专业的体育教育机构和教练可以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来引导学前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运动练习,提升他们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的运动系统具有生长发育迅速、功能不成熟、运动兴趣浓厚、注意力难以集中、运动协调性有待提高、心理发展相对简单和运动体验的重要性等特点。
学前教育中的身体运动与发展
学前教育中的身体运动与发展在学前教育阶段,身体运动对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和运动游戏,幼儿能够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培养良好的协调能力和社交技能。
本文将探讨学前教育中身体运动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促进幼儿身体发展的方法。
一、身体运动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1. 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幼儿阶段是身体发展的关键时期,身体运动对于幼儿的身体素质提高至关重要。
通过参与跑步、跳跃、爬行等活动,幼儿可以锻炼肌肉、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耐力和灵活性。
良好的身体素质有助于幼儿的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如自理能力、抵抗力。
2. 培养协调和平衡能力身体运动可以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协调和平衡能力。
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和游戏,幼儿可以掌握身体各部位的运动技巧,并学会保持平衡。
这对于幼儿的身体姿势的调整和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协调非常重要。
3. 提高社交技能身体运动活动通常需要多人合作,这有助于幼儿培养良好的社交技能。
在团队运动中,幼儿需要与其他小伙伴合作,学会相互支持和协作,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这对幼儿的社交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促进幼儿身体发展的方法1. 学校体育课程学校体育课程是促进幼儿身体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可以安排适当的体育活动,如跳绳、游泳、球类运动等,以提高幼儿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
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交技能,引导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和竞争。
2. 游戏和户外活动通过游戏和户外活动,幼儿可以得到丰富多样的身体运动经验。
幼儿园可以设置室内外各种各样的游戏设施,如滑梯、秋千、攀爬架等,鼓励幼儿主动参与,锻炼身体的各个方面。
同时,组织户外活动,如郊游、远足等,为幼儿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培养他们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3. 舞蹈和表演舞蹈和表演活动可以让幼儿在艺术中体会身体的运动和表达。
通过学习舞蹈和表演,幼儿可以培养良好的节奏感和身体协调能力。
同时,表演活动也是培养幼儿自信心和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前教育中的身体运动和协调能力
学前教育中的身体运动和协调能力学前教育是儿童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身体运动和协调能力的培养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通过适当的体育活动和训练,孩子们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提高协调能力和社交技能。
本文将探讨学前教育中身体运动和协调能力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促进儿童身体发展的方法。
一、身体运动与协调能力的重要性身体运动和协调能力是儿童全面发展的基础,具有以下重要性:1. 促进整体身体发展:身体运动可以帮助儿童强壮肌肉,增强骨骼结构,提高体能水平。
适当的锻炼可以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增强身体机能。
2. 培养协调能力:身体运动不仅涉及到各个肌肉群的协调配合,还需要掌握平衡、灵活性和准确性等身体控制技巧。
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协调能力,提高身体控制水平。
3. 增强社交和团队合作能力:身体运动通常需要与他人互动合作,这可以培养孩子合作精神和社交技能。
例如,参与团队体育项目可以锻炼孩子与他人协调配合、相互支持的能力。
4. 提高认知能力:通过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儿童可以培养观察、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身体运动涉及到空间感知、方向感等认知要素,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认知能力。
二、促进儿童身体发展的方法为了有效促进儿童的身体运动和协调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提供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为儿童提供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如球类运动、游戏、跳绳等。
这样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并有效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2. 组织集体活动:通过组织集体活动,如运动会、游泳课程等,可以培养儿童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技巧。
同时,这些活动也可以增强儿童的竞争意识,激发他们不断进步的动力。
3. 引导自由活动:在适当的场地和环境下,给予孩子们足够的自由度,让他们自由玩耍和探索。
这样可以促进他们的身体机能全面发展,并提高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
4. 鼓励家庭参与: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可以鼓励孩子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例如,一起去公园玩耍、骑自行车或是进行一些户外运动等,这有利于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促进孩子的身体发展。
学前教育中的身体协调与动作发展
学前教育中的身体协调与动作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孩子的认知和语言发展,还包括身体的协调和动作能力的培养。
本文将探讨学前教育中的身体协调与动作发展,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和建议。
一、身体协调与动作发展的重要性身体协调和动作发展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它对孩子未来的身体健康和学习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学前教育时期,孩子的大脑和身体会经历一系列的发展和成长,身体协调和动作能力的培养是帮助孩子全面发展的关键。
首先,身体协调和动作发展对孩子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适度的运动和锻炼,孩子的肌肉、关节和骨骼可以得到充分发展,提高身体的耐力和灵活性。
同时,身体协调的培养可以增强孩子的身体控制能力,预防意外伤害的发生。
其次,身体协调和动作发展对孩子的认知和学习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研究表明,孩子通过动作与周围环境进行交互,可以加强大脑的发育和神经系统的连接。
通过不同的动作和协调训练,孩子可以提高自己的注意力、专注力和思维能力。
二、学前教育中身体协调与动作发展的方式与方法在学前教育中,家长和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有效的方式和方法来促进孩子的身体协调和动作发展。
1. 游戏和活动:通过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可以让孩子主动参与到身体运动中,提高他们的协调能力和动作技巧。
例如,踢足球、跳舞、玩投掷游戏等方式可以让孩子锻炼身体,培养身体素质。
2. 器械训练:适当的器械训练可以帮助孩子提高平衡能力和力量控制。
例如,攀爬架、平衡木、秋千等训练器械可以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和运动能力。
3. 舞蹈和表演:学习舞蹈和表演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身体协调和动作技巧。
舞蹈动作的精确性和音乐感的培养可以对孩子的身体控制和灵敏度有着积极的影响。
4.户外活动:户外活动提供了孩子丰富的感官刺激和运动机会。
在户外环境中,孩子可以通过奔跑、跳跃、爬行等方式锻炼身体,感受自然与身体的和谐。
幼小衔接中的身体发展与运动技能
幼小衔接中的身体发展与运动技能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幼小衔接过程中,身体发展和运动技能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良好的身体发展和运动能力不仅有助于孩子的生理健康,还对于其认知、情感和社交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以幼小衔接中的身体发展和运动技能为主题,讨论幼儿园和小学之间身体发展和运动技能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具体方法和技巧。
一、幼儿园阶段的身体发展与运动技能培养在幼儿园阶段,孩子正处于身体发展和运动技能培养的关键时期。
通过适当的身体活动和运动,可以促进幼儿的肌肉发展、协调性和平衡感的提升,同时也有助于其大脑发育和认知能力的培养。
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促进幼儿的身体发展和运动技能培养:1. 提供多样化的体育和游戏活动:通过引导幼儿参与各种体育运动和游戏活动,如跑步、跳绳、游泳、球类运动等,可以帮助他们锻炼肌肉,提升协调性和平衡感。
2. 组织户外活动和探险:带领幼儿到户外进行探险和运动,如郊游、野餐、登山等,可以让幼儿接触自然环境,锻炼肌肉,同时也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3. 定期开展体能训练和体操活动:通过引导幼儿进行体能训练和体操活动,如拉伸、平衡练习、柔韧性训练等,可以提高幼儿的柔韧性和爆发力,培养他们对运动的兴趣和热爱。
二、小学阶段的身体发展与运动技能培养随着进入小学阶段,孩子的身体发展和运动技能培养需要更为系统和有针对性的训练。
在小学中,教师和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促进孩子身体发展和运动技能的提升:1. 设立专门的体育课程:在小学中增设专门的体育课程,加强对运动技能的教学和训练。
通过有计划的体育课程,培养学生的体能水平,提升协调性和灵敏度。
2. 开展团体运动和集体比赛: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团体运动和集体比赛,如足球、篮球、田径比赛等。
这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团队协作精神,还可以通过与他人的竞争激发他们的运动潜力。
3. 鼓励学生参与各类体育俱乐部和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各类体育俱乐部和社团活动,如篮球俱乐部、游泳俱乐部等。
学前儿童健康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
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特点
• 一、情绪发展特点 • 1.共同特点是“三易”指易于变化、易外露、易冲动。 • 例如“破涕为笑”;刚一哭,马上就对自己说“我不哭!我不
哭!”
• 2. 性别特点 • 女孩比男孩更常面带微笑,比男孩更易于表达伤心、疼痛的情绪,
更有同理心
1. 情绪安定
• 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只有感受到周围的环境是温馨愉悦的,才会逐 渐克服入园焦虑,平稳渡过与亲人分离以及因环境陌生而产生焦 虑、紧张、伤心、害怕不良情绪占满心头的困难时期
身体安全教育
身体安全教育内容
1. 个人卫生习惯和爱 护公共卫生习惯
2.正确认识自己的身 体
3.了解身体各部分的 基本功能
4.认识周围生活中潜 藏的危害身体的因素
心理安全教育
心理安全教育内容
1. 认识自己的情绪 2.懂得分享和控制
情绪 3.明白自己的优缺
点
社会适应安全教育
社会适应安全教育内容
1. 熟记自己和家人的基本信息、联系方式,掌握电 话求助方法
• 核心经验4:生活自理能力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的行
为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是一个人应该 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学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主要指日常生 活自理能力,即掌握生活自理的技能,提高动手能力;感受自己 的成长,树立自立意识;养成自己做事的好习惯,积累自理生活 的经验。
• 核心经验6:情绪管理能力,重点聚焦《指南》中指出的“情绪
安定” 、“保持愉快情绪” 、“恰当表达” 和“调节情绪” , 对这些概念进行诠释、对幼儿的发展特点进行解析、对促进幼儿 积极情绪的教育指导加以说明。
生活自理能力
• 生活自理能力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的行为能力,即自我 服务、自己照顾自己,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学前班体育教案:培养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幼儿的体育教育。
因为不仅体育锻炼有助于幼儿身体的健康成长,更能促进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的培养。
在学前班体育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幼儿体育教育又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学龄前儿童由于身体发育尚未完善,大部分还不具备执行体育动作的能力。
而幼儿好动、注意力时间短暂、自控能力有限等特点,更让体育教育的实施增加了难度,特别是在学前班阶段的体育教育中。
学前班体育教师需要有一套完整、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
一、幼儿身体协调能力的培养1. 肢体协调能力肢体协调能力是指幼儿在运动中控制身体各个部位合理协调的能力。
它是其他协调能力的基础。
幼儿期是身体运动控制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学前班体育教育中,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培养幼儿的肢体协调能力:(1)通过单脚跳、爬、滚、爬绳等体育活动培养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
(2)给幼儿下达指令,引导他们模仿自己的动作进行训练。
(3)利用游戏、舞蹈等方式,让幼儿学会如何控制身体各部位的协调。
2. 空间感知力和方向感空间感知力和方向感代表了幼儿掌握环境和空间运动的能力。
学前班体育教育中,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培养幼儿的空间感及方向感:(1)通过摆放障碍物等方式让幼儿更好地掌握方向的感觉。
(2)利用线、网等物体培养幼儿的视觉辨别能力。
3. 手眼协调能力手眼协调能力是指幼儿运动时控制手和眼的配合能力。
它发展迅速,但也易被一些破坏因素影响,不良环境和恶习均可阻碍其发展。
学前班体育教育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培养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1)利用抓握玩具、打球、捉迷藏等活动来培养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
(2)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促进幼儿认真练习,镜像练习、头部追踪等能锻炼幼儿对运动过程进行视觉跟随和配合的能力。
二、学前班体育教学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幼儿身体协调能力?1. 直观性学前班幼儿还没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体育课中通过直观化和可视化的形式传达信息至关重要。
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发展的特点及教师的教育策略-最新资料
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发展的特点及教师的教育策略学前期是身体移动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
掌握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发展的特点,有助于教师提高观察和指导的有效性,为幼儿提供适宜的运动环境,促进其身体移动能力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发展的特点身体移动能力发展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经历初级移动、前移动和基本移动等三个阶段(Roth,1982)。
翻滚、蠕动等是初级移动动作,是幼儿在行走之前俯卧位动作发展的早期形式;爬行、攀爬、滚动是前移动动作,为幼儿日后的基本移动打下协调性和平衡感发展方面的基础;走、跑、跳等被视作基本移动动作,单脚跳、双脚跳、立定跳远等移动方式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发展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平衡控制逐渐发展为协调控制平衡控制是幼儿身体移动的基础,它保证幼儿在移动中的身体平衡与稳定。
而协调控制则体现在复杂的身体移动动作中,它要求身体各部分之间协调、配合,从而完成一系列的复杂组合动作。
幼儿从平衡控制发展为协调控制,体现在身体重心变化和步态变化两个方面。
在身体重心变化方面,幼儿先发展低重心的身体移动,再发展高重心的身体移动,依次出现爬、走、跑、跳跃等动作。
一旦身体移动时平衡难度提高,幼儿就会采用更低重心的身体移动动作。
例如,幼儿早期能快速地从放在地面的竹梯上走过或跑过,这体现了身体移动中的平衡控制。
随着年龄增长,当运动任务的难度增加,如悬空架起竹梯时,幼儿则会蹲着爬或走,体现了身体移动中的协调控制。
在步态变化方面,以跑步为例,2~3岁幼儿会采用“高位保护”姿势,即采用小步伐且总是把大腿抬得很高,同时扬着手和架着肩,以保持身体平衡或在摔倒时用双手保护自己。
4~5岁幼儿采用的是“低位保护”姿势,即手臂放在体侧,伴随着腿的动作前后摆动,肘关节几乎完全伸展。
“高位保护”姿势有助于幼儿在跑步时保持躯干稳定和平衡、防止摔倒。
跑步姿势从“高位保护”到“低位保护”的发展,意味着幼儿跑步时控制自己的姿势、保持平衡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发展的特点及教师的教育策略作者:柳倩来源:《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2017年第05期学前期是身体移动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
掌握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发展的特点,有助于教师提高观察和指导的有效性,为幼儿提供适宜的运动环境,促进其身体移动能力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发展的特点身体移动能力发展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经历初级移动、前移动和基本移动等三个阶段(Roth,1982)。
翻滚、蠕动等是初级移动动作,是幼儿在行走之前俯卧位动作发展的早期形式;爬行、攀爬、滚动是前移动动作,为幼儿日后的基本移动打下协调性和平衡感发展方面的基础;走、跑、跳等被视作基本移动动作,单脚跳、双脚跳、立定跳远等移动方式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发展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平衡控制逐渐发展为协调控制平衡控制是幼儿身体移动的基础,它保证幼儿在移动中的身体平衡与稳定。
而协调控制则体现在复杂的身体移动动作中,它要求身体各部分之间协调、配合,从而完成一系列的复杂组合动作。
幼儿从平衡控制发展为协调控制,体现在身体重心变化和步态变化两个方面。
在身体重心变化方面,幼儿先发展低重心的身体移动,再发展高重心的身体移动,依次出现爬、走、跑、跳跃等动作。
一旦身体移动时平衡难度提高,幼儿就会采用更低重心的身体移动动作。
例如,幼儿早期能快速地从放在地面的竹梯上走过或跑过,这体现了身体移动中的平衡控制。
随着年龄增长,当运动任务的难度增加,如悬空架起竹梯时,幼儿则会蹲着爬或走,体现了身体移动中的协调控制。
在步态变化方面,以跑步为例,2~3岁幼儿会采用“高位保护”姿势,即采用小步伐且总是把大腿抬得很高,同时扬着手和架着肩,以保持身体平衡或在摔倒时用双手保护自己。
4~5岁幼儿采用的是“低位保护”姿势,即手臂放在体侧,伴随着腿的动作前后摆动,肘关节几乎完全伸展。
“高位保护”姿势有助于幼儿在跑步时保持躯干稳定和平衡、防止摔倒。
跑步姿势从“高位保护”到“低位保护”的发展,意味着幼儿跑步时控制自己的姿势、保持平衡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2.从慢速、笨拙地移动发展为快速、流畅地移动协调控制能力尚不完善时,幼儿在身体移动中往往表现出笨拙或者同手同脚、无法控制动作等现象。
随着身体力量和对用力方向控制能力的逐渐提高,幼儿会表现出协调性更好、姿势更优美流畅、速度更快的特点。
以攀岩为例,最初幼儿往往表现出并手并脚等现象,且身体移动速度较慢,只能进行纵向身体移动;到较为成熟阶段时,幼儿会以手脚协同方式进行身体移动,不仅姿势优美、速度更快,而且可以进行横向身体移动,完成取物、持物等额外任务。
再以跑步为例,幼儿跑步的速度变化很快,5岁已经具备疾跑的初步能力,动作精细化在8岁完成。
影响这一变化的要素是步频、步幅、协调性、腿部力量。
跑步速度的提高很大程度与步幅增长有关。
2~3岁幼儿步幅时大时小,步频高,3~4岁幼儿步幅连续加大,但步频变化不大。
跑步动作中,腿和两臂的摆动、躯干的扭转等的协调性,直接影响步幅和步频,有助于提高跑步速度。
腿部力量的发展有助于提升跑步速度。
3.适应环境变化的策略从反应性逐渐发展为主动性在适应环境变化方面,由于经验和能力有限,幼儿在早期还不能采用主动性策略。
随着身体自主控制能力的提高,幼儿遇到环境变化时,能够逐渐采用一定的反应性策略,从而减少摔倒或绊倒的次数。
随着认知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开始具备对环境变化进行预测的能力,并且学会采用主动性策略调整身体姿势或步态。
以10米折返跑为例,小班幼儿会始终以一种身体姿势行进,不会根据障碍物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步态、速度以及身体姿势等,所以,容易出现撞到障碍物上、摔倒、绊倒等现象。
中班幼儿会在靠近障碍物时调整自己的步态、速度等,或者在已经跑过障碍物时出现反应性的蹬腿动作,这种策略介于反应性策略和主动性策略之间,所以不太稳定。
大班幼儿会通过目测调整自己的移动策略,在行进到一半路程时就调整自己的步态、速度等,这种策略更趋向于主动性策略,有助于幼儿很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4.从把握自己身体运动节奏发展到适应外部运动节奏随着身体控制能力的发展,幼儿从无法控制自己的运动节奏,到逐渐形成稳定的运动节奏,进而能够根据外部的信号变化调整自己的运动节奏。
以行走为例,2岁幼儿行走时较为急促,节奏时快时慢,制动能力弱,尚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步态,也很难通过身体运动(如站着摇晃、鼓掌等)清晰地表现出对节奏的把握。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控制能力的提高,幼儿逐渐形成自己稳定的身体移动节奏。
3岁幼儿能够控制步态,行走时节奏感逐渐清晰起来,但是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外部运动节奏,缺乏调整自己运动节奏的协同移动能力。
4~6岁幼儿能领悟外部信号(音乐、鼓点、哨声等),随着信号的变化跑、跳等,而且能够两人一组、多人一组等进行协同移动。
5.从单一动作到组合动作在幼儿早期身体各部分间的协调能力还未发展完善时,他们只能做出单一的身体移动动作。
例如行走,起初只有腿部动作,躯干是垂直的,然后增加了手臂动作,并且手臂和腿部动作方向相反。
这种手臂与腿部的协调就构成了“行走”这一单一身体移动动作。
随着协调能力的发展,幼儿开始对运动形式进行组合,能够尝试完成复杂的组合动作。
例如,“跳山羊”需要跑、跨、跳之间的动作转换,起初幼儿会由于胆怯出现动作拖拉不连贯的现象,会由于动作过快或用力过度导致摔跤,会由于双手不敢支撑跨跳物而出现“助跑跨过”现象,等等。
随着身体协调能力的提高,幼儿会逐渐学会“跑—跨—跳”这组动作,而且动作更加流畅、质量更高。
二、促进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发展的教育策略为了促进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的发展,教师需要提供安全而富有挑战性的场地和运动设备,让他们充分体验和练习,在观察分析其运动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任务因素的改变,发展其身体移动能力,并且提供有针对性的鹰架支持。
1.为学前儿童提供发展身体移动能力的场地和运动设备多样化的场地和适宜的运动设备是丰富学前儿童身体移动经验、发展其身体移动能力的基本前提。
教师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场地,将利用场地、设施和运动材料等园内资源与丰富幼儿不同的身体移动体验结合起来考虑。
教师也要鼓励幼儿自己构建运动场,在自主运动中发展身体移动能力。
幼儿的某些身体移动动作冲击力大,如快速走、奔跑、跳跃、转圈等,如果在高速运动的过程中,幼儿与同伴或器材发生碰撞,就有可能带来危险。
所以,游戏器材应安全耐用,设施设备应有多个进出口,可在动态性器材(如秋千等)的进出口留有适当的安全距离,在静态性器材(如滑梯、肋木架、爬竿等)的下方设置沙坑、草坪或塑胶软垫等。
教师也可以利用幼儿园狭长空间和不同场地进行走跑活动,例如利用走廊、石子路、小桥、草地、水泥场地、石阶、路沿、树林、山坡等;还可以进行改造,如在树木之间设计路线或迷宫进行走跑活动。
跳跃的场地要柔软、平整、宽阔,因为幼儿身体控制能力较弱,骨盆尚未发育完善,脚趾比较柔软、娇弱,容易受伤。
跳跃器材要考虑符合幼儿的运动特点,小、中班原地纵跳触物时物体应该高于中班幼儿高举的手指尖15~20厘米,物体过高过低都会影响幼儿纵跳能力的发展;中班幼儿助跑跨跳的高度不少于40厘米,大班幼儿不少于50厘米。
钻爬活动可以在塑胶场地、草地上等,利用大型攀爬器械、楼梯以及大型积木进行。
可以在平坦的草地、地毯、地板上爬,也可以在平衡木、攀爬架和平梯上爬,爬行的路线可直、可曲、可圆、可宽、可窄。
钻爬的难度与钻爬空间、距离、可视性有关。
一般来说,在钻爬空间小、距离长、可视性差等条件下,钻爬的难度较大。
在进行钻的练习时,教师所提供的辅助器械要高度适宜,以便幼儿运用相应的动作。
例如,小班幼儿用的钻爬架应该体现半开放的特点,并充分利用废旧材料(如大纸箱、汽车轮胎等),这样既能满足他们活动的需要,又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钻爬高度应该适合幼儿的运动能力,如为小班幼儿设置70厘米高的橡皮筋或绳子,为中班幼儿设置直径为60厘米的呼啦圈或拱门,为大班幼儿设置较狭小的50厘米的空间。
攀爬场地要有弹性、柔软、平整,以保障幼儿可能出现的落地缓冲需要。
攀爬可以分成斜面攀爬和垂直攀爬。
攀爬难度与斜角、支撑面等有关,斜角越大,攀爬难度越大;支撑面越小或越滑,攀爬难度越大。
因天气原因不适合开展户外运动时,教师可以利用活动室、音乐室、食堂、走廊、楼梯等室内空间开展身体移动活动。
为了提高幼儿对运动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利用社区、附近公园等园外场所开展多样化的身体移动活动。
社区中隐藏着大量资源,如台阶、楼梯、鹅卵石小路、路沿、草坪、大树、彩色地砖等,适合幼儿练习跳跃、攀登、赤足走、平衡、摸高、绕障碍跑等。
在不同的环境中,幼儿可以学习探索新的身体移动方式,并逐渐学会适应不同的运动环境。
2.通过环境和任务等因素的改变,发展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身体移动能力是个体在环境、任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不断练习积累经验而获得的。
教师可以在观察分析幼儿身体移动能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调节环境、任务等因素,丰富幼儿的运动经验,促进其在多样化的练习中提升身体移动能力。
幼儿只有多次重复已形成的动作技能,才能建立动力定型。
重复过程中可以通过变化形式、内容、练习条件、方法、手段等,激发幼儿练习的兴趣。
身体移动动作的难度可以从动作本身的变化和在练习动作的基础上增加其他动作等两个方面进行调控。
教师可以通过改变动作、路线、队列、方向、重心、场地、速度、空间方位及人数等因素,调整不同动作的难度(参见下表),从而发展幼儿身体移动能力。
随着身体协调能力的增强,幼儿的身体移动动作开始由单一动作发展为组合动作,从简单发展到复杂。
根据幼儿身体移动能力发展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游戏情境将几个动作相互搭配,从而设计出更有挑战性的动作,如将爬行、快跑、攀爬、向下纵跳等一组动作渗透到“小小快递员”的游戏情景中,就更富有挑战性;也可以将几个动作结合在一起,如助跑跨跳就是跑、跳结合,对于幼儿更有挑战性,适合中大班幼儿。
教师在将几个动作组合时要考虑不同动作的运动强度。
一般来说,跑、跳、攀登等运动强度较大,走、钻、爬等运动强度较小。
教师在设计组合动作时需要考虑幼儿的年龄和体质等因素,如跑跳结合动作更适合大年龄幼儿,钻爬结合动作更适合小年龄幼儿。
3.针对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的不同发展水平提供支持幼儿动作发展可以分成前控制、控制、运用和熟练运用等四个水平。
处于前控制水平时,幼儿不能有意识地控制或重复一个动作,且主要通过视觉来控制动作。
动作不协调、不准确,有多余动作,且做动作时费力。
在此阶段,幼儿需要许多机会来探索和发展动作。
以助跑跨跳为例,幼儿的助跑距离往往过长或过短,起跳时动作犹豫,上下肢动作不协调、不连贯,容易摔跤。
教师要有效传递学习信息,激发幼儿学习欲望,提供正确且优美的示范动作、简短准确的语言提示或口令,在有难度的动作学习中给予幼儿保护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