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内蕴 血虚血燥

合集下载

朱氏养生总论

朱氏养生总论

三分治,七分养。

以养为本,以治为辅。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中医医魂:修元固本除旧布新通经活络祛邪扶正“四来”,让气血充足起来,让经络畅通起来,让心脏欢跳起来,让三浊清除出来。

气疗、睡疗、食疗主要是为了达到让气血足起来的目的。

动疗主要是为了让心肺欢起来的目的。

理疗、药疗等主要是为了让经络通起来。

八疗之间又相互因果,三来之间又相互循环,良者,良性循环,恶者,恶性循环。

八疗养生法心疗:即调情志,修身养性,参禅悟道睡疗:充足的睡眠,规律的睡眠气疗:腹式呼息法动疗:生命在于运动,动则生阳,有氧运动为主食疗:营养来源。

气血之本。

理疗:绿色疗法,推拿、点穴、刮痧、拔罐、温炙。

总的为:通经活络、祛邪扶正药疗:通过中药、中成药配合治疗。

目的也是通经活络,扶正祛邪术疗:万不得已而且之,一切外科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等皆为此法。

此为急症用之。

十个调理调情志:读书、参禅、悟道,交友、旅游、艺术(在我则为摄影、书法、作文、听琴)护心脏:调理心包经、心经。

动疗。

足气血:睡疗、食疗、敲胆经+拨阳陵泉+支沟、健脾胃(见以下)药疗(补虚茶)。

健脾胃:调理脾经、胃经。

脾经重点为:太白、公孙、三阴交、阴陵泉。

胃经重点为:冲阳、足三里、上巨墟。

方法为刮痧、拔罐、艾炙。

另外脾胃调理在食疗方面也很重要,用餐需正点,每次9成饱,勿食生冷寒凉、勿食硬,细嚼慢咽。

排三浊:调理膀胱经、三焦经。

一定不能便秘,通过运动,出汗。

多吃葱、姜、蒜以除体内寒湿。

推腹法、敲带脉,均为排毒之法。

通过食疗法,服用排毒食品,以润肠道。

清血液:可喝通宝茶。

用理疗法清除血液垃圾。

固肾本:理疗法:肾俞拔罐+太溪、复溜穴按摩.+尺泽穴调理。

二是节欲以养精。

三为艾炙神阙+关元。

四为食疗法。

食用黑芝麻等食品,以补肾阳疏肝胆:理疗法:敲胆经、刮肝经,重点调理太冲穴,引血下行:金鸡独立、跪膝、泡脚、搓脚心养肺气:调诸脏,就是调肺气。

另外专调:可用经络治疗仪调理太渊。

通经络:通过理疗法综合运用,最终目的是通经活络二十要头要凉:头不发烧,不糊,不晕,不疼,不帐手脚温:手脚不论寒暑,都热乎乎的,且不出手汗气要足:感觉人有精神,底气足,攒的起劲,屁放的响,尿喷的高,尿的远,精射的劲神要清:头脑清醒,不健忘血要净:血液干净,血脂、血糖正常血压稳:血压低于120/80,最佳保持在100/60便要畅:大便快而净,小便爽利。

关于出汗多病机总结

关于出汗多病机总结

关于出汗多病机总结
1. 阳气虚弱:中医认为,阳气有固摄、温煦的作用,如果阳气虚弱,就会导致毛孔开合失度,从而出现多汗的症状。

2. 阴虚火旺:阴虚火旺是指阴气不足,阳气相对亢盛,导致虚火内生。

虚火内扰会导致津液外泄,从而出现多汗的症状。

3. 湿热内蕴:湿热内蕴是指湿热之邪蕴结于体内,导致气机不畅,津液外泄,从而出现多汗的症状。

4. 气血不足:气血不足是指气血亏虚,不能濡养体表,导致毛孔开合失度,从而出现多汗的症状。

5. 肝郁气滞:肝郁气滞是指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导致津液外泄,从而出现多汗的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具体的病机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如果出汗多的症状持续存在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以便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治疗手脱皮中药方

治疗手脱皮中药方

治疗手脱皮中药方中医认为手脱皮这主要是湿热内蕴、血虚血燥、皮肤失养、燥热生风所致,治疗当健脾除湿、养血滋燥、疏风止痒。

下面小编准备了治疗手脱皮中药方,希望对您有帮助!治疗手脱皮中药方方一苍术 10 克,黄柏 10 克,知母 10 克,苡米 30 克,当归 15 克,生地 30 克,白芍 15 克,首乌 12 克,地肤子 10 克,秦艽 10 克,防风 10 克,甘草 6 克。

此方内服两次后,还可加枯矾 3 克,水煎煮取液浸泡患手,每次 20 分钟左右,有润肤止痒作用。

此外,干燥脱皮时,可用陈年猪油(不含水猪油)加护肤霜(如维尔肤或宝宝霜等均可),比例为 3: 2,混合外搽,既经济,效果又好。

方二较严重或反复发作者,可服用六味地黄丸或六味地黄汤加减:熟地 20 克、山药 15 克、山茱萸 10 克、丹皮 10 克、泽泻 10 克、茯苓15 克。

防风 15 克、蒺藜 30 克,将上方加水后煎煮服用。

一般情况下3-5 剂即可见效。

方三治手癣处方:地骨皮 30 克,甘草 15 克 用法:加水浓煎,取液浸洗患指,日 2 次疗效:用药 5 天,治愈率达 100% 偏方四:熏洗疗法吃什么好处方:侧柏叶 250 克,艾叶 60 克,桐油 50 毫升。

用法:将桐油煎热,涂抹患指,再用纸卷沾桐油点燃,熏烤3 分钟。

药加水煎,先熏后洗。

日 1 次,每次 5-10 分钟。

疗效:治手癣,轻症熏洗 1 次。

重症 3-5 次可愈,切不复发。

方四地骨皮 30 克,甘草 15 克用法:加水浓煎,取液浸洗患指,日 2 次。

疗效:用药 5 天,治愈率达 100% 养生方五维生素AD滴剂一瓶(2元)维生素B6 一瓶(1.5元)六味地黄丸两瓶(按要求服用)21金维他一瓶(民生)皮康王一瓶用法:把B6 片研碎,混入AD滴剂中,涂抹手上,每天数次,干了就可以抹,B6 片适量。

口服六味地黄丸,按说明使用;每天早饭后服用一片21金维他。

如果手上起的有水泡,伴随有痒,可以加皮康王同时抹。

治疗血燥的中药 这些药方要保存好

治疗血燥的中药 这些药方要保存好

治疗血燥的中药这些药方要保存好
治疗血燥的中药需要妥善保存,以确保其有效性。

血燥会引起多种疾病,如湿疹、头晕目眩、大便干燥等,对身体的危害很大。

因此,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需要及时解决。

今天,我们为大家推荐一些有效的中药疗法。

首先,血燥引起的病症包括风疹、湿疹、皮肤刺痒、雀斑粉刺、面赤鼻齇、疮疡肿毒、脚气疥癣、头目眩晕和大便燥结等。

这些病症是可以治愈的,属于机体免疫力下降,血液毒素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而受内外界刺激爆发于体表的现象。

想彻底治愈,建议采用中医疗法,运用针对性的中成药内部综合调理是可以治愈的。

可以先服用调理脾胃的药物,并暂时禁欲,多休息。

多喝水,多运动。

其次,血燥皆系中医理论中血证的范围。

血虚一症应该是现代医学中的贫血病症,血热是属肝木失调血热妄行等证,血燥有责脾虚不能摄血,气虚血少,气血不足之象。

历代中医多以健脾养血,补气摄血,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有关中药组合治疗。

但在实践中有待进一步检验证明,本发明经过临床实践
总结出唯有血证见血不妨先治血,必先调其气,中医有言心生血,肝藏血,脾统血,肺主气。

治疗中必先调其诸脏协调而诸血病症自除之。

最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血虚、血热、血燥的中药制剂。

该中药制剂由多种药物组成,包括当归、川芎、熟地、白芍、何首乌、黄精、桑椹、桑寄生、龙眼肉、山茱萸、鸡血藤、铁锈、水獭肝、人参、远志和阿胶珠等。

这些药物的组合是治疗血虚、血热、血燥的最佳配方。

在使用中药制剂时,需要注意妥善保存,以确保其有效性。

为什么说“血虚会化燥生风”,“风胜则痒”

为什么说“血虚会化燥生风”,“风胜则痒”

为什么说“血虚会化燥生风”,“风胜则痒”土地湿润就不会有沙尘暴,血液充足就不会有风。

治风先治血,血行则风自灭。

治痰先治气,气顺则痰自消。

血虚风燥1基本信息【中文名称】血虚风燥【英文名称】blood deficiency and wind-dry【别名】(中医):风热疮,牛皮癣,白疟,蛇皮癣,风瘙痒,白屑风,(西医):玫瑰糠疹,神经性皮炎,银屑病,鱼鳞病,老年性皮肤瘙痒症,脂溢性皮炎,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红皮病2中医病机本证既有因血热风燥,病程旷久,阴血暗耗,转为血虚风燥的一面;又有久病尚未康复,气血不足,卫外不固,风邪外袭的一面。

然总不能离开血虚风从内生,肌肤失于濡煦的机理。

3体征初期,皮肤呈现干燥不润泽的外观,转为粗糙防守打法、肥厚,状如苔藓,形似席纹;斑疹多数为淡红色,或者为淡褐色;肤表干枯颇似干鱼之皮,上覆糠秕状鳞屑,严重时还会发生长短不一,深浅不等的隙裂;自觉瘙痒剧烈,夜间尤重,搔之则瘙痕遍布,结有血痂;爪甲干枯失去光泽;伴有神情倦怠,心悸失眠,气短乏力,大便秘结;舌质淡红有裂纹,苔少或苔净如镜,脉虚细数。

4中药治疗治疗法则凉血,清热,养血,润燥,熄风,止痒。

施治方法(一)内服方药1.基本方药:(1)养血润肤饮(或当归饮子)加减:当归10克、皂刺4.5克、生地12克、熟地l0克、天冬10克、麦冬10克、花粉12克、红花6克、桃仁6克、黄芩10克、黄芪l0克。

(2)风癣汤加减:生地12克、玄参10克、丹参12克;当归6克、炒白芍12克、茜草10克、红花6克、黄芩6克、苦参4.5克、苍耳子3克、白藓皮12克、地肤子l0克。

以上两方适用以瘙痒为主的血虚风燥证。

(3)克银二号方:生地30克、玄参15克、丹参15克、麻仁l0克、大青叶15克、山豆根l0克、白藓皮15克、草河车15克、连翘15克。

本方适用于血虚风燥的银屑病(主证:淡红色斑疹、鳞屑薄而少)。

以上方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微温,分2~3次服用,每日1剂。

血燥湿热的症状有哪些

血燥湿热的症状有哪些

血燥湿热的症状有哪些关于《血燥湿热的症状有哪些》,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躁热寒湿,非常容易造成病人出現风疹,湿疹或是皮肤刺痒等,这种问题,有的还会继续主要表现出脚气,首领眩晕,及其皮肤骚痒,长痤疮这些状况,可是这种状况却并许多见,无论是男士還是女士,假如出現这类身体素质得话,那麼一定要留意恰当的调养,可以吃一些具备凉血的食物像菠萝蜜仙草冻,薏仁米淮山药这些。

一、什么叫血燥血燥,常指寒湿血燥。

是由于身体受寒湿湿邪侵害后未立即消除。

促使血热内蕴或热毒蓄久,内不可肃降、外不可透达,以至体液营血虚损。

促使皮肤失于濡养,进而出現一系列的风疹,湿疹,皮肤刺痒,雀斑粉刺,面赤鼻齇,疮疡疮毒,脚气疥癣,首领眩晕,排便燥结等症型。

在其中湿疹、皮肤瘙痒、痤疮等是血燥者最普遍的病症。

二、血燥和血热血燥归属于内燥的范围,多是因为失血过多、温病中后期,病久耗精气、淤血内电阻等原因引发。

血热是外感风寒热邪入校中,促使血液循环加快。

主要表现为流血、发瘀等症的病理学情况,多是有邪热入血引发,也可长期性抑郁症,情绪过电极化火所造成。

临床医学中可分成血暖风盛、血热炽盛、五脏六腑火爆炽盛三类。

三、血燥的医治针对血燥的医治和调养,关键以清热解毒、去湿气、散血主导。

而这在其中还可以根据服用有散血功效的食材,亦或是中药材、成药开展调养。

凉血的食物:清热解毒下火的有菠萝蜜、仙草冻、弥猴桃等,可凉血的食物实际还包含鹅肉、赤小豆、荸荠、东瓜、火龙果、梨、青枣、草莓苗、甜瓜、哈密瓜、红心柚、桔子、黑桑葚等。

凉血的中药:包含薏仁米、生地黄、薏苡仁、淮山药、鲜茅根等。

散血的中药方剂:皮肤病血毒丸、当归苦参丸、美容养颜胶襄等。

补血祛湿中医养生的关键术语

补血祛湿中医养生的关键术语

补血祛湿中医养生的关键术语中医养生是传统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念是通过调理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

而在中医养生中,补血祛湿是两个核心概念。

下面将为您介绍补血和祛湿的关键术语,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养生的知识。

一、补血术语1. 气血气血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指的是人体内气与血的统一。

气为生命活动的能量,血为输送养分的物质,二者共同维持着身体的正常运行。

补血就是通过调理气血的平衡,增强气血的充盈和营养,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2. 脾气血虚脾气血虚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术语,主要指脾胃功能失调导致的气血亏虚状态。

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当脾胃功能衰弱时,会导致气血不足,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3. 补血食物中医养生中有许多补血食物,如红枣、黑芝麻、猪肝等,这些食物富含铁、蛋白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可以补充体内的气血,并提高免疫力。

二、祛湿术语1. 湿邪中医学中的湿邪是指由外界环境或内部功能失调引起的湿气侵袭。

湿邪的表现形式有湿重、湿瘀、湿热等,会引起身体不适,如疲乏、浑身无力、食欲不振等。

2. 祛湿化痰祛湿化痰是中医养生中处理湿邪的一种方法。

湿气内停会形成痰湿,表现为咳嗽、咳痰等症状。

通过祛湿化痰的措施,如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等,可以有效改善湿邪引起的身体不适。

3. 健脾祛湿健脾祛湿是指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排除体内湿气的方法。

脾胃功能良好可以促进湿气的排出,从而达到祛湿的目的。

饮食起居、适量运动等都可以帮助健脾祛湿。

三、补血祛湿应用1. 补血祛湿食谱补血祛湿的食谱主要包括补血食物和祛湿食物的搭配,如红枣煮黑豆、红糖姜茶等。

这些食谱既能补充体内的气血,又能排除体内的湿气,起到双重调理的作用。

2. 补血祛湿药物在中医药物中,也有一些针对补血祛湿的药物,如当归、黄芪、茯苓等。

这些药物可以调理气血,排除湿邪,对补血祛湿非常有效。

3. 中医养生调理补血祛湿不仅仅依靠食物和药物,更需要合理的调理和养生。

气血不足如何调理,湿热体质的美人看过来

气血不足如何调理,湿热体质的美人看过来

气血不足如何调理,湿热体质的美人看过来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

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

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脾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困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所谓热,则是一种热象。

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很常见。

湿热是以湿热内蕴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水湿阻滞气机,与热邪相合,形成湿热交困的局面,一般表现为:面垢油光、多有痤疮粉刺、常感口干口苦、眼睛红赤、心烦懈怠、身重困倦、小便赤短、大便燥结或黏滞等。

一、您是湿热体质吗?简单测测就知道。

1、您面部或鼻部有油腻感或者油亮发光吗?2、您容易生痤疮或疮疖吗?3、您感到口苦或嘴里有异味吗?4、您大便黏滞不爽、有解不尽的感觉吗?5、您小便时尿道有发热感、尿色浓(深)吗?6、您带下色黄(白带颜色发黄)吗?(限女性回答)7、您的阴囊部位潮注吗?(限男性回答)符合五条以上为湿热体质。

如果以上问题您的回答都为“是”,则为典型湿热体质。

二、现代人的湿热体质是怎样现成的?1、长期情绪压抑,借酒浇愁。

2、抽烟,喝酒,熬夜则伤肝胆,进而伤脾胃,从而易促生湿热体质。

3、长期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宵夜等会导致肝胆胃功能的紊乱,易促生湿热体质。

4、先天禀赋。

5、肝炎病毒携带者:肝胆是薄弱环节,肝胆疏泄不好,易促生湿热体质。

6、滋补过度,如吃很多银耳燕窝冬虫夏草、乌鸡白凤丸等,这样的滋补不当,或本来就已经有内热的倾向,又再进补,易生湿热体质。

湿热的人不要大补。

7、长期生活在湿热环境中的人,比如广东、海南,比其它地区的人更容易促生湿热体质。

湿热

湿热

湿热、血虚体质如何调理何谓湿热体质天气湿热的时间很长,因此湿热体质的人也特别多。

湿热体质的人表现为脸色发黄、发暗且油腻。

皮肤容易生疮,并且红肿痛痒,口干、口臭并且体味较大。

湿热体质的人脾气比较容易烦躁,经常会有紧张、压抑、焦虑的情绪。

长期遭受湿热侵袭,体湿的人就会出现倦怠、不想动弹、脸上出油多、头发容易脏、舌苔腻等症状。

还有不少人早上起来后口臭,不想吃饭或者吃饭后觉得胃胀,大便稀、黏,排起来费劲等症状。

除此之外,女性朋友如果出现脸上长“痘痘”、白带增多发黄等现象,也可能受湿热侵袭了。

养生原则湿热体质的人要注意疏肝利胆,清热祛湿。

减少熬夜的次数,保证睡眠质量。

另外,有空练练气功、瑜伽、太极这些舒展筋骨和身体的运动,非常适合湿热体质的人。

同时,注意尽量避免在潮湿、炎热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衣着尽量保持以宽松为好。

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受到湿热的侵袭,尤其是30~45岁的人,属生命中“土”的年龄段,体内湿气比较重,夏秋之交属中医所说的“长夏”季节,也对应五行中的“土”,内外相合,湿上加湿,更容易出现上述症状。

如果湿热侵袭到小孩,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腹泻、大便不顺畅。

如果湿热侵袭到老年人,就可能出现下肢酸困、腰疼等症状。

饮食调理,多吃芳香食物湿热天气,湿热体质的人在饮食上应注意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调理呢?武月萍给大家介绍了一些实用的小方法,不妨试试。

蔬菜:多吃一些芳香的蔬菜如香菜、荆芥、藿香等,但这些菜也偏湿,不能吃得太多,可把这些菜当配菜来吃,以清除湿气。

还有黄豆芽、绿豆芽、冬瓜、木瓜、山药,这些菜可以作为主菜来吃,有利湿作用。

作料:生姜、大茴香、桂皮等香料,具有祛寒、除湿、发汗等功效,每天做饭时适当放一点有温中祛湿的作用。

粥:湿热的季节粥也是很好的选择,茯苓、白术、小米、大米各适量,每天煮粥喝,健脾祛湿养胃。

汤:冬瓜、赤小豆、排骨各适量煲汤,清热利湿。

小孩或长期脾胃虚弱的人,如不想吃饭、浑身没劲或者饭后感觉胃满满的、腹胀、拉肚子等脾虚湿盛的人,可以用炒山药和炒鸡内金,按1:1的比例混合打成粉,每天一勺冲着喝,缓解症状。

中医诊断学如何分析体内湿热内蕴

中医诊断学如何分析体内湿热内蕴

中医诊断学如何分析体内湿热内蕴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湿热内蕴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

了解如何准确诊断体内的湿热内蕴,对于疾病的预防、治疗和调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湿热。

湿,是一种阴邪,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的特性;热,则是一种阳邪,具有炎热、升腾的特点。

当湿与热相互交结,蕴结于体内,就形成了湿热内蕴的状态。

从症状表现上来看,湿热内蕴的人常常会感觉身体沉重、困倦乏力,就好像身上背着沉重的包袱,总是提不起精神。

这是因为湿邪重浊,容易阻滞气机,导致人体的清阳不升。

他们还可能会出现发热的情况,但这种热往往是身热不扬,也就是摸上去皮肤的温度并不是很高,但自己却感觉从身体里面往外发热。

此外,由于热邪的蒸腾,患者可能会有面部发红、烘热的表现。

在头面部,湿热内蕴的人头发容易出油,面部也常常油腻光亮,甚至还可能会长出痤疮、粉刺等。

眼睛可能会出现红赤、眼屎增多的情况。

嘴巴里则感觉口苦、口干,但是又不太想喝水,或者只想喝少量的热水。

舌头通常是舌红苔黄腻,舌苔厚腻就像一层厚厚的油覆盖在舌面上。

在消化系统方面,这类人往往食欲不佳,感觉肚子胀满,甚至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

大便多不成形,黏腻不爽,容易粘在马桶上冲不下去,而且排便时总有排不干净的感觉。

小便则量少色黄,气味较重。

在皮肤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面部痤疮粉刺,还可能会出现湿疹、瘙痒等症状,皮肤容易出现感染,疮疡等。

从脉象上来看,湿热内蕴的人脉象多为濡数或滑数。

濡脉是指脉象柔软而浮细,好像手按在棉花上一样;数脉则是指脉搏跳动快,每分钟超过 90 次。

滑脉则是指脉象圆滑流利,如盘走珠。

中医诊断体内湿热内蕴,还会考虑到患者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

长期生活在潮湿闷热的环境中,或者喜欢吃辛辣、油腻、甜食、饮酒等,都容易导致湿热内生。

此外,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在诊断湿热内蕴时都有重要作用。

望诊除了观察上述的面色、舌苔、皮肤等情况外,还会注意患者的神态、体型等。

闻诊主要是听患者的声音、呼吸,以及闻患者身上的气味。

《黄帝内经》——湿热内蕴体质养生

《黄帝内经》——湿热内蕴体质养生

《黄帝内经》——湿热内蕴体质养生导语:湿热内蕴的体质也是由于现代人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所致的,致使体内的湿热无法正常排出,积成内毒。

体质特点:湿热内蕴体质的人脾气暴躁,面色发暗发黄,皮肤油腻,易生暗疮,眼睛有红血丝,唇红齿黄,常口臭、口干、体味大,大便燥结或粘滞不爽,臭味难闻,小便赤黄。

女性带下多,色黄,外阴瘙痒(非滴虫感染)引发原因:先天遗传,肝胆脾胃功能失调,吸烟,喝酒,熬夜。

滋补不当,滋补过分。

长期情绪压抑,携带肝炎病毒,长期生活在湿热环境中。

引发疾病:脂溢性皮炎、痤疮、体臭、女性带下病、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痤疮、皮肤病(体癣、脚癣、股癣、皮癣等)、黄疸、经常性筋骨肌肉疲劳。

养生原则:湿分内湿和外湿。

外湿困脾使得内湿横生,调理内湿从脾胃入手。

湿热体质不宜大补,可选一些清凉性的食物药材清热解毒,除湿通络。

养生方法:精神上:注意放松,常听音乐,做舒缓的动作。

想要在根本上截断产生湿热的源头就要少吃甜食,忌辛辣刺激,戒烟酒(就是湿热之首,切记不能饮酒),忌熬夜。

穿着清凉,忌潮湿的环境。

食物:多吃祛湿的食物如:绿茶、花茶、绿豆、冬瓜、丝瓜、赤小豆、西瓜等可以常吃。

还可以适当的刮痧,拔火罐。

经常按摩曲池穴,也可以起到疏风解表,清热利湿的作用。

治疗湿热的药膳:土茯苓草龟汤材料:草龟1只、鲜土茯苓100g,茯苓50g,瘦肉100g,姜,葱适量。

做法:1.瘦肉切块,土茯苓切片。

然后在锅里烧水,水烧开后,把草龟、瘦肉用中火烫煮5分钟,除去腥血,捞出即可。

2.接着把草龟、鲜土茯苓、茯苓、瘦肉、生姜、葱都放入砂锅中,水适量,加入料酒,大火烧开,改中火后再炖大约2个小时,加入适量食盐,即可食用。

夏天到了,切勿贪凉,我是闫医生,祝大家身体健康!。

血虚燥的中医古籍

血虚燥的中医古籍

血虚燥的中医古籍
在中医古籍中,血虚和燥是两个不同的病理状态,但它们有时会同时出现在一个病人身上。

以下是一些关于血虚和燥的中医古籍:
1. 《金匮要略》:这是一本古代的医学典籍,其中提到了许多与血液有关的疾病和治疗方法。

例如,书中提到了“血痹”、“血瘀”等病症,以及一些治疗血虚的药物和方法。

2. 《伤寒论》:这是另一本古代的医学经典,其中也涉及到了血虚和燥的问题。

例如,书中提到了“血枯”、“血燥”等病症,以及一些治疗这些病症的药物和方法。

3. 《本草纲目》:这是一本明代的药物学著作,其中收录了大量的中药方剂和药材信息。

其中也包括了一些治疗血虚和燥的药物,如当归、熟地黄等。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中医古籍中有很多关于血虚和燥的描述和治疗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病人。

因此,在接受中医治疗之前,最好先咨询专业的中医师或医生的意见。

手指头爆皮的治疗方法

手指头爆皮的治疗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手指头爆皮的治疗方法导语:大家在生活中想必经常会遇到手指头爆皮的情况,而且也不太容易痊愈,当然脱皮都有季节性,多在春末及夏季炎热潮湿季节发生,常连续多年复发大家在生活中想必经常会遇到手指头爆皮的情况,而且也不太容易痊愈,当然脱皮都有季节性,多在春末及夏季炎热潮湿季节发生,常连续多年复发。

大家一定因此非常发愁吧,下面给大家介绍它的具体发病原理和治疗方法。

爆皮发病主要是由血虚血燥、皮肤失养、燥热生风所致,治宜养血润燥、疏风止痒。

双手脱皮的常见原因有真菌感染引起的手癣;化学损伤引起的接触性皮炎;先天遗传因素引起的剥脱性角质松解症可以自愈,不需特殊治疗,但如果脱皮比较严重,还是应请医生治疗。

处于脱皮和水疱阶段的治疗应以收敛、止痒为主,可用5%福尔马林液外擦,或将鞣酸溶解于水中浸泡患手,也可用10%明矾溶液浸手;干燥脱皮的患者可采用5%水杨酸霜或10%尿素霜外擦。

另外,自己也可通过日常生活的注意,尽量避免脱皮,或减少脱皮的时间。

1.要尽量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

朱大夫说,手掌脱皮确实有些烦心,特别是女士很注重手部的护理,但烦躁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加重病情。

所以当脱皮有些瘙痒时,可适当应用镇静剂或抗组织胺类药物来稳定情绪。

2.尽量减少接触碱性物质。

朱大夫说,碱性物质会造成脱皮或使脱皮加重,所以,对季节性脱皮患者,应尽量减少接触碱性物质。

如接触洗衣粉最好戴上手套,尽可能选择碱性小的香皂或洗手液。

中医认为这主要是湿热内蕴、血虚血燥、皮肤失养、燥热生风所致,治疗当健脾除湿、养血滋燥、疏风止痒。

所以,用苍术10克,黄柏10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治疗血虚热的方法是哪些

治疗血虚热的方法是哪些

治疗血虚热的方法是哪些
治疗血虚热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调整饮食:补充富含铁、维生素B12、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豆类、坚果、绿叶蔬菜等,有助于提高血红蛋白含量,改善血液循环。

2. 中药调理:中医认为血虚热与气血不足有关,可以根据症状选用一些滋补益气、养血清热的中药,如黄芪、当归、熟地黄等,可通过煎煮或者煮汤的方式服用。

3. 规律生活作息: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注意养生,有助于恢复血液的正常功能。

4. 适量运动: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氧气和养分供给。

5. 避免过度刺激:避免暴饮暴食、辛辣刺激的食物,戒烟限酒,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保持心情舒畅。

6. 辅助疗法:可以考虑接受针灸、艾灸等中医疗法,以及按摩、理疗等物理疗法,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和调整身体的平衡。

特别提醒:血虚热属于中医范畴的诊断,如果存在血虚热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并咨询中医专家的建议,以便确定最适合您的治疗方案。

同时,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注意个体差异和身体状况,避免盲目使用药物或疗法。

女人湿热体质特征及调理

女人湿热体质特征及调理

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湿热体质逐渐成为我国人群中常见的体质类型之一,约占人群总数的9.88%,以南部和东部地区最为多见。

湿热体质是怎么形成的呢?首先需了解什么是湿、什么是热,办公室女性热性体质如何调理。

女人热性体质特征分类及产生原因湿就是我们常说的水湿,分外湿和内湿两种。

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因脏腑正常功能失调所致。

消化不良,暴饮暴食,食用过多油腻、甘甜、厚味的食物,就会加重脏腑负担,位于中焦脾胃肝胆最易受损,特别是脾最易受湿困,脾不能正常运化进而使机体“水湿内停”。

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居住环境潮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的。

外湿束缚体表,脾运化功能受阻或脾运不健,水湿滞留,致使湿从内生。

因此湿与脾脏的关系最为密切。

热则是一种热象。

如辛辣或者热性的食物吃多了,人体会滋生内热。

体内阳气过盛,阴并制阳,也易产生热象。

水湿滞留过久会化热,而阳热的人则因水湿入侵而形成湿热。

湿热是指人体内的湿与热同时存在的现象。

湿热体质是以湿热内蕴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所谓湿热内蕴是指湿热蕴于中焦脾胃及肝胆。

水湿阻滞气机,与热邪相合,形成湿热交困的局面。

阳热因受水湿困阻而难以正常运行,水湿受阳热熏蒸而使阳气更受损伤。

所以,湿热体质者常表现出体内湿与热并存的现象,具体表现形式见表6-1。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即常食味厚、脂多、油腻的食物会导致湿热内蕴,易患疔疮之类的疾病。

《读医随笔》中说:“病痉者,其人必平日湿重而气滞,或血燥气涩也。

”即湿热体质者体内湿气较重,且容易引起气滞,或者有血燥热、气机不畅的现象。

《温热论》中说:“有酒客里热素盛,外湿入里,里湿为合。

在阳之躯,胃湿恒多;在阴之体,脾湿亦并少,然其化热则一。

”意思是说,常饮酒、内热盛的人,受外湿入侵易生湿热。

阳热的人,多有胃湿;阴盛的人多有脾湿。

有湿的人受热邪时只会形成湿热。

办公室女性热性体质如何调理热性体质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可多食赤小豆、绿豆、芹菜、藕等甘寒、甘平的食物。

19种调理湿热蕴脾证的中药方

19种调理湿热蕴脾证的中药方

19种调理湿热蕴脾证的中药方湿热蕴脾证是中医辨证的一种病证,通常表现为腹部胀满、口干口渴、大便稀软、舌苔黄腻、脉象滑数等症状。

其病因主要是由于饮食不当、寒湿攻击、气血不畅等原因导致脾胃失常,湿热邪气蕴滞在脾胃之间,引起上述症状。

中医治疗该病证的方法是清热解毒、燥湿健脾,具体药物选用可以包括黄连、黄瓜藤、泽泻、茯苓、白术等。

此外,合理饮食调节、适当运动等也是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

对于患有该病证的患者,应该尽早就诊,获取专业的中医治疗。

以下是19种调理湿热蕴脾证的中药方:1. 保和丸:黄连、黄柏、苦参、泽泻、茯苓、半夏等疏利湿热、健脾和胃的中药组成,可治疗引起湿热蕴脾证的各种病因,如感冒、食积等。

每次5-10克,每日3次,饭后服用。

2. 二妙散:黄连、厚朴、苍术、陈皮、枳实、广皮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行气、健脾的功效。

适用于湿热蕴脾证伴有脾气虚弱的人群。

每次5-10克,每日3次。

3.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等清热解毒、解郁、疏肝理气的中药组成,经常用于治疗湿热蕴脾证伴有肝郁脾虚的人群。

每次10-15克,每日3次,饭后服用。

4. 柿饼汤:柿子、炒麦芽等清热解毒、健脾消食的中药组成,适用于湿热蕴脾证伴有饮食积滞的人群。

每次10-15克,每日3次,饭后服用。

5. 苍术汤:苍术、陈皮、干姜等疏散湿热、健脾消食的中药组成,适用于湿热蕴脾证伴随气滞不畅、食欲不振的人群。

每次10-15克,每日3次,饭后服用。

6. 五苓散:茯苓、白术、澳门新葡亰平台游戏等湿热利水、健脾消食的中药组成,适用于湿热蕴脾证伴有水湿内盛的人群。

每次10-15克,每日3次,饭后服用。

7. 冬瓜汤:冬瓜皮、苦叶菜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中药组成,适用于湿热蕴脾证伴有暑热气滞、口渴舌红的人群。

每次10-15克,每日3次,饭后服用。

8. 泽泻汤:泽泻、桔梗等健脾利水、清热解毒的中药组成,适用于轻度湿热蕴脾证,如腹泻、口渴等。

每次10-15克,每日3次,饭后服用。

湿热内蕴 血虚血燥

湿热内蕴 血虚血燥

湿热内蕴血虚血燥一般表现为唇色爪甲淡白无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皮肤干燥、头发枯焦,以及大便燥结,小便不利等。

血虚血燥平时常吃补血养血的食物,如菠菜、花生、莲藕等。

但是要想从根据上治疗血虚血燥还是得服用这类专用产品,比如常用的补血产品有芝元雪康组合等。

芝元雪康组合三步调理血虚:1、调补心肝血虚之症,面色活泛,双目有神,头脑清醒,月经恢复正常。

2、气虚症状消失,气血两旺,精力充沛,再也不倦怠乏力、无精打采。

3、全面深入调理,清淤养血,彻底告别血虚,气色更好更精神,容颜更靓更出众。

同时,可以选择补血的食物进行调理,有助于改善身体状态:红枣粥:将米洗净后加入干净的红枣数枚,加水适量,煮熟至稠,即可食用。

猪肝粥:取猪肝150克,洗净切成小块,放入100克洗净的粳米中,加适量清水,并放入葱、姜、盐等调味品,共煮成粥。

鸡汤粥:取母鸡1只,去毛,剖洗干净,加适量清水煎煮成浓汤备用。

取原汁鸡汤100克,加洗净粳米100克,加适量清水煮粥,大火煮沸,小火熬稠即可。

花生牛筋粥:取牛蹄筋80克,洗净,切成小块,与80克花生米和100克洗净的糯米共入砂锅,加清水适量煮粥,至蹄筋烂熟,米开汤稠为止。

阿胶粥:糯米洗净,入锅煮熟,加入阿胶适量,待溶化后,加红糖若干,即可食用。

菠菜粥:取连根新鲜菠菜100-150g,洗净后用手撕开,粳米100g,放入砂锅,加水800毫升,煮至米烂汤稠,即可食用。

核桃粥:核桃又名胡桃,是美容食品中的佼佼者。

历代医书对核桃美容健身作用极为推崇,称其能“通经络、润血脉,黑须发,常服皮肉强腻光润”。

《本草纲目》也称核桃有“黑发、固精、治燥、调血之功”。

核桃仁营养丰富。

据测定,1千克核桃仁相当于5千克鸡蛋和9千克牛奶的营养价值,因此有“养人之宝”之美称。

血虚血燥如何预防(1)健脾和胃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饮食有节,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则血液生成自然源源不断。

所以,补血必须先健脾胃,脾胃强健则生化之源不绝。

舌象之:血热湿毒、肝胆湿热、血蕴湿热、脾胃湿热,对应解决

舌象之:血热湿毒、肝胆湿热、血蕴湿热、脾胃湿热,对应解决

舌象之:血热湿毒、肝胆湿热、血蕴湿热、脾胃湿热,对应解

这篇文章我们来看下不同湿热的舌象具体外在表现。

血热湿毒
舌象:舌老红偏暗,边有红色点刺突起。

苔薄白腻而干。

表述:温热或瘟毒入血;热毒乘心;湿热蕴于血分;津伤湿滞。

症见:血热湿毒外发
治则:清热解毒利湿。

主肺胃蕴热,外受湿邪
宜用:清热利湿汤加减
肝胆湿热
舌象:舌质略红,舌面有明显红点。

舌苔白腻不厚,颗粒细腻紧密,根部黄腻。

表述:外感风寒失解,热入营血;湿浊、痰饮、食积停滞而化热。

症见:肝胆湿热,引动心火
治则: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利湿清热,清肝利胆。

宜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血蕴湿热
舌象:舌质略红,尖较明显;边尖有许多红点。

苔白腻微黄,中部较厚,舌尖少苔,根部大片剥脱。

表述:胃之气阴两伤;邪热伤及肾阴;血蕴湿热伤阴。

症见:湿郁化热伤阴。

治则:清热利湿,解暑止痢。

主湿热内蕴,外受暑邪。

宜用:参蛎三荷汤加减
脾胃湿热
舌象:舌红,尖有红点。

苔极薄淡黄,中根部由黄转灰黑。

表述:热毒乘心;湿热入营血。

症见:中焦湿热。

治则:具有补益脾胃之功效
宜用:参苓白术散
今天关于湿热的舌象我们先聊到这,个体不一在具体改善中还需具体辩证清楚。

银屑病的中医护理_王磊

银屑病的中医护理_王磊

140第11卷 第2期 2009 年 2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1 No. 2 Feb .,2009银屑病中医称白庀,是一种皮损状如松皮,形如疹疥,搔起白皮的红斑鳞屑性皮肤病。

亦称庀风,松皮癣,其特点是皮损覆盖有多层银白色鳞屑,抓去鳞屑可见点状出血,病程长,病情变化多,时轻时重,不易根治的皮肤病。

但通过中医的一些方法,经过长时间的临床实践,对本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认为本病由营血亏损,化燥生风,肌肤失养而成,初起多为风寒成风热之邪侵袭肌肤,以致营卫失和,气血不畅,阻于肌表而生,或湿热蕴积,外不能宜泄,内不能利导,阻于肌表而发。

病久则气血耗伤,血虚风燥,肌肤失养,病情更为血露。

或因营血不足气血,循行受阻以致瘀阻肌表而成,或禀赋不足,肝肾亏虚,冲任失调,更使营血亏损。

临床辨证分为风热血热型,湿热蕴积型,血虚血燥型,气滞血瘀型,风寒温盛型,脓毒炙盛型,火毒炙盛型。

针对本病的特点中医采用口服中药,中药外敷,拔罐、针刺,情志护理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

病因病机:风热湿邪外袭,客于皮肤,入于血分,而发于肌肤,阻于经脉,或因情志不畅,郁而化火,饮食不节,湿热内生,火郁而发,达于肌肤,日久气血虚亏,经脉肌肤失养,干枯脱屑。

1 辨证论治1.1 风热血燥 此型多见于进行期,皮疹发生及发展迅速,局部潮红,新生皮疹不断出现,红斑增多,鳞屑不能掩盖红斑,自觉瘙痒,并有心烦易怒、口干舌燥、咽喉肿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或数等症。

辨证:毒热蕴结,郁于血分。

1.2 血虚风燥 患者处于该病消退期,病程较长,无新疹出现,呈钱币状或融合成片,浸润、脱屑,原有皮损色淡,部分消退,鳞屑较多,伴口干,便干。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治宜养血和血,祛风润燥。

1.3 瘀积肌肤 此型患者病情稳定,鳞屑斑基底黯红,鳞屑较厚,甚者为蛎壳状,皮损肥厚浸润,颜色暗红,经久不退。

中医体质之湿热体质、中医体质之血瘀体质

中医体质之湿热体质、中医体质之血瘀体质

中医体质之湿热体质、中医体质之血瘀体质中医体质之湿热体质成因:先天不足,久居湿地,喜食肥甘,长期饮酒,湿热内蕴。

形体特征:体形偏胖或苍瘦。

心理特征:性格多急躁易怒。

常见表现:满面油光、易生痤疮、舌质偏红、苔黄腻、口苦口干、身重困倦。

男性阴囊潮湿,女性带下量多。

心烦倦怠,眼筋红赤,大便燥结粘滞不爽,小便短赤,脉多滑数。

适应能力:对湿环境或气温偏高,尤其夏末秋初,湿热交蒸气候较难适应。

患病倾向:易患疮疖、肝胆系统、心血管系统、代谢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

养生法则养生重点:养生重在清肝利胆、祛湿清热。

重点脏腑:肝、胆、脾。

《黄帝内经·素问》:“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现代人所说的糖尿病,这类患者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他的生活方式,要严格执行“管住嘴、迈开腿”的原则。

湿热体质者体内就像“桑拿天”,内环境不清洁,湿热氤氲,排泄不畅,内外皆显得“浊”——脸上油光,起痘,背后、臀部也起小疖肿等。

饮食调养饮食原则:清热利湿。

合理的选择一些袪湿热的食品,如多食红小豆、绿豆、芹菜、黄瓜、白菜、空心菜、卷心菜、莲藕等甘寒、甘平的食物。

并且饮食要清淡,如扁豆、空心菜、苋菜、芹菜、苦瓜、冬瓜、藕、西瓜等。

湿热体质者夏季(或雨季)养生,饮食方面,可多吃一些健脾化湿的食物,如扁豆、苡仁、冬瓜等,切记不宜过食生冷、油腻的食物,以免助湿伤脾。

禁忌辛烈燥热、大热大补的食物和饮品。

精神调养性情较急躁,外向好动活泼,常心烦易怒。

节制七情过极,舒缓情志,心态稳定。

中国文化有“养生莫若养性”的古训,心性修养是非常重要的。

在文化知识方面,多学习一些道家和儒家一些文化典籍,增强文化底蕴和生命的内聚力;在调摄情志方面,应学习和掌握一些释放不良情绪科学方法。

化解或释放不良情绪,达到心理平衡,提升心理素质。

起居调摄起居有常,养成一个良好生活习惯。

居室环境宜清洁通风,清爽舒服。

不要长期熬夜,或过度疲劳。

要保持二便通畅,防止湿热郁聚。

注意个人卫生,预防皮肤病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热内蕴血虚血燥
一般表现为唇色爪甲淡白无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皮肤干燥、头发枯焦,以及大便燥结,小便不利等。

血虚血燥平时常吃补血养血的食物,如菠菜、花生、莲藕等。

但是要想从根据上治疗血虚血燥还是得服用这类专用产品,比如常用的补血产品有芝元雪康组合等。

芝元雪康组合三步调理血虚:
1、调补心肝血虚之症,面色活泛,双目有神,头脑清醒,月经恢复正常。

2、气虚症状消失,气血两旺,精力充沛,再也不倦怠乏力、无精打采。

3、全面深入调理,清淤养血,彻底告别血虚,气色更好更精神,容颜更靓更出众。

同时,可以选择补血的食物进行调理,有助于改善身体状态:
红枣粥:将米洗净后加入干净的红枣数枚,加水适量,煮熟至稠,即可食用。

猪肝粥:取猪肝150克,洗净切成小块,放入100克洗净的粳米中,加适量清水,并放入葱、姜、盐等调味品,共煮成粥。

鸡汤粥:取母鸡1只,去毛,剖洗干净,加适量清水煎煮成浓汤备用。

取原汁鸡汤100克,加洗净粳米100克,加适量清水煮粥,大火煮沸,小火熬稠即可。

花生牛筋粥:取牛蹄筋80克,洗净,切成小块,与80克花生米和100克洗净的糯米共入砂锅,加清水适量煮粥,至蹄筋烂熟,米开汤稠为止。

阿胶粥:糯米洗净,入锅煮熟,加入阿胶适量,待溶化后,加红糖若干,即可食用。

菠菜粥:取连根新鲜菠菜100-150g,洗净后用手撕开,粳米100g,放入砂锅,加水800毫升,煮至米烂汤稠,即可食用。

核桃粥:核桃又名胡桃,是美容食品中的佼佼者。

历代医书对核桃美容健身作用极为推崇,称其能“通经络、润血脉,黑须发,常服皮肉强腻光润”。

《本草纲目》也称核桃有“黑发、固精、治燥、调血之功”。

核桃仁营养丰富。

据测定,1千克核桃仁相当于5千克鸡蛋和9千克牛奶的营养价值,因此有“养人之宝”之美称。

血虚血燥如何预防
(1)健脾和胃
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饮食有节,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则血液生成自然源源不断。

所以,补血必须先健脾胃,脾胃强健则生化之源不绝。

(2)益气生血
血液的物质基础是精,而促进精化为血,则以气为动力。

(3)补肾生血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

精既包括先天之精,又包括五脏六腑后天之精。

精能生髓,髓能化血。

同时,肾中之命门为原气之所系,十二经之根,生化之源,也是温熙、促进血液生化的原动力之所在。

(4)祛瘀生血
无论脾胃所化之营血,或精髓所化之血,都必须通过经脉和髓道进行释放和传输,并循环全身。

精髓化血,禀于先天,而养于后天,后天水谷之精微,五脏六腑之精,亦赖经脉输送,汇于冲脉——血海,与肾之大络相会以滋肾,以营骨髓。

如气血瘀阻,脉道不通,就会造成骨髓乏养而枯竭,致使血液生化无由。

(5)解毒生血
中医认为,不管内伤七情或外感六淫,郁久均可化火,火热之气
最易耗血伤阴。

再者,象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邪毒内陷,下及肝肾,可直接造成精髓亏乏,以致生血无源。

内陷邪毒或七情郁火,又可阻络成瘀,而致新血不生,因此需要清热解毒。

温馨提示
血虚血燥者最好不要喝茶。

如果你已经贫血了,就不要喝茶。

多喝茶会使贫血症状加重,因为食物中的铁易与茶中的鞣酸结合而形成不溶性鞣酸铁,从而阻碍了铁的吸收。

含铁食物不与牛奶同食。

含铁的食物如果与牛奶及一些中和胃酸的药物同服,会阻碍铁质的吸收,所以,吃含铁食物补血时,尽量不要喝牛奶,不服用中和胃酸的药物。

红枣补血不宜长期吃。

红枣虽是补血的佳品,但不宜长期服用,否则肚子容易涨气,且会使身材变胖。

一个礼拜吃2至3次即已足够,以免补了血却还得担心减肥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