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王小波曾说:他的《黄金时代》, “从二十岁时就开始写,到将近四 十岁时才完篇,其间很多次的重写。 现在重读当年的旧稿几乎每句话都 会使我汗颜,只有最后的定稿读起 来感觉不同。”从这可看出,王小 波的写作是很认真,很慎重的。
• 1997年,王小波意外去世。他的去世成就了 “王小波热”,他的作品也被文化界认可, 甚至推崇。 • 他的妻子李银河如此看待王小波的作品: “一是它独特的思路,一是它独特的语言风 格。他的思路属于自由人文主义,是在经历 过思想浩劫的国度硕果仅存的自由和独立思 考精神的结晶;他的语言犀利幽默,妙趣横 生,是一种极具个人特色的文字。” • 这样的概括是公允的,王小波作品的价值和 意义正在于此。
王小波
• 一、生平简介(1952——1997) • 王小波,1952年出生于北京。1968 年 去云南插队。当过民办教师、工人。 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商业管 理。1984年至1988年在美国匹兹堡大 学学习,获文学硕士学位。再学计算 机,在统计系当助教。回国后,曾任 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辞 职专事写作。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 京。
• 王小波以科学、理性、智慧为武器,通 过幽默、游戏、嘲弄、反讽等方式,攻 击了畸形的文化心理与文化现实,攻击 了愚昧、平庸、偏执、盲从、思想贫乏。 • 而民间立场与“业余爱好者”的心态, 使他在进行这种种“智愚之辩、明暗之 辩、通会通达通顺与矫情糊涂迷信专钻 死胡同的专横之辨”时,常能够做到 “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
• 小说代表作有《时代三部曲》 (《黄金时代》、《白银时 代》、《青铜时代》),电影 文学剧本《东宫· 西宫》;还 有数十万字的杂文、随笔,结 集为《我的精神家园》、《沉 默的大多数》。
附:《东宫西宫》 简介
导演:张元 演员:胡军
司汗 赵薇 编剧:王小波 张元
1996年
张元制作了第一部戏剧《东宫西宫》,
• 自由最大的敌人是滥用的权力。权 力的淫威,个人在权力之网中的弱 小无力,孤苦无告,是王小波非常 热衷表现的一个小说主题(《白银 时代》系列、《2010》、《黑铁时 代》等)。
• 王小波对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对喜 欢灌输思想的人,对喜欢设置别人 生活的人,对喜欢做价值判断的人, 有种本能的反感。他说:“你有种 美好的信念,我很尊重,但要硬塞 给我,我就不那么乐意。”“假若 上帝要我负起灌输的任务,我就要 请求他让我在此项任务和下地狱做 一选择,并且我坚定不移的决心是 选择后者。”


张元,1963年10月生于江苏,祖籍南京, 自幼学习绘画。1989年北京电影学院获学 士学位,毕业后个人集资独立制片。 他被美国《时代周刊》推选为“21世纪世 界百名青年领袖”之一;被《新周刊》和新 浪网联合评选为全国十大新锐青年;被《中 国青年》杂志社选为将影响下世纪的100位 青年人之一;2001年被联合国授予文化和 平奖。
• 所谓“消极自由”,即:“在什么样的 限度以内,某一个主体(一个人或一群 人),可以或应当被容许,做他所能做 的事情,或成为他所能成为的角色,而 不受到别人的干涉。” • “消极自由”区分了私人生活和公共生 活两种领域,为个体保留了一个不容国 家、政府或其他权威、抽象理念干涉的 私生活范围。
• “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差异 在于:一个认为自由的本质在于自发 性和没有强制,另一个相信只有追求 并达成一个绝对的目的才能实现自由; 一个坚持社会是有机地、渐进地、自 发化的,另一个则主张理性地建构、 设计社会;一个倾向于经反复试验而 积累起来的试错过程,另一个则偏爱 一种强行实施的单一固定模式。
• 从王小波一生看,他无疑持的是 “消极自由”态度,并且站在私人 生活领域拒绝公共生活领域中的公 共权威对个人生活的侵犯(如《黄 金时代》、《革命时期的爱情》、 《我的阴阳两界》)。
• 可悲的是,中国社会历来不尊重私人生 活空间,特别是“文革”时期,个人权 利和私人生活遭到堂而皇之地肆无忌惮 的践踏和侵犯。个人的尊严和价值不再 具备存在的土壤,自由更是无从谈起。 • 王小波对“文革”的记忆刻骨铭心,对 青年时代被设置的生活和命运,他有种 形象的说法:“我的生活对于某些人来 说的确是算草纸,可以拿来乱写乱画。”
有位同性恋艺术家这样说:
性的海洋是宽广的,异性恋 不是正常,只是寻常。
• 王小波生前没有受到大陆文坛的承认。 • 《黄金时代》的出版非常艰难。1994年 出版时有个后记,王小波如此结尾: “本书得以面世,多亏了不屈不挠的意 志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必须说明,这些 优秀品质并非作者所有。鉴于出版这本 书比写出这本书要困难得多,所以假如 本书有些可取之处,应当归功于所有帮 助出版和发行它的朋友们。”
• 第一方面的内涵可以称为政治自由主义。主 要是反对绝对主义,争取个人的政治权利, 争取宪政政府。 • 第二方面的内涵是经济自由主义。核心是对 经济与财产权利的强调。它强调经济个人主 义与自由企业制度,坚持个人应该有生产与 消费的权利,有缔结契约关系的权利,有通 过市场经济购买或售卖的权利,有以自己的 方式满足自己愿望的权利,有支配自己的财 产与劳动的权利。其基石是私有财产、市场 经济以及国家较少对经济干预和控制。
• 李慎之有这样一番话:“在已经到 世纪末的今天,反观世纪初从辛亥 革命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仁人 志士真正追求的主流思想始终是自 由主义,虽然它在一定时期为激进 主义所掩盖。中国的近代史,其实 是一部自由主义理想屡遭挫折的历 史。然而九曲黄河终归大海……”
• 自由主义的文化立场在当下的中 国不仅具有学理上的意义而且具 有现实意义。这正是思想界社会 人文学者纷纷著文评说王小波的 原因。
• 一、作为自由主义者的王小波 • 王小波一再声称:“我是一个自由 主义者”。在他看来,只有成为一 个自由主义者,才会成为一个真正 的知识分子;或者说,一个真正的 知识分子,必然是一个自由主义者。
• 什么是自由主义呢? • 自由主义(Liberalism)这个名词出 现于17世纪的英国革命,至19世纪 开始广泛使用。当时比较著名的自 由主义者有法国的贡斯当、托克维 尔,德国的洪堡,英国的约翰· 密尔 等。 • 一般来说,自由主义有四方面的内 涵:
• 40年代,一批实践的自由主义者掀 起了大规模的自由主义运动(制宪 救国运动,人权运动等),试图在 现实操作层面上把自由主义思想付 诸实施。但内战爆发,自由主义很 快在中国大陆消声匿迹了。
• 80年代末,知识界掀起了重评胡 适和中国自由主义运动的潮流。 90年代,主流意识形态淡化,文 化多元化,自由主义正式浮出水 面。
• 何谓“自由”? • 从外在的社会环境言之,是指个人 在社会中的行为,所能遭遇到的外 在的强制的压力,已经减少到了最 低程度的情况。 • 从主体而言,一个人只有在他对人 生的意义有清楚的自觉,对生命的 价值有清楚的自知的时候,才能享 有自由。
• 在所有关于“自由”的定义或阐释中, I· 伯林的界定是被广泛接受的。伯林把 “自由”分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 由”。 • “积极自由”以做自己主人为要旨,意 谓“去做……的自由”,立根于理性意 志而追求理想目标,因而常与乌托邦、 极权暴政相联系(如法国大革命)。
• 面对指责,王小波说(《从〈黄金时代〉谈小说 艺术》): • 我也不知为什么,就这样写了出来。现在回忆起 来,这样写既不是为了找些非议,也不是想要媚 俗,而是对过去时代的回顾。众所周知,六七十 年代,中国处于非性的年代。在非性的年代里, 性才会成为生活主题,正如饥饿的年代里吃会成 为生活的主题。古人说:食色性也。想爱和想吃 都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得不到,就成为人性的 障碍。然而,在我的小说里,这些障碍本身又不 是主题。真正的主题,还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反 思。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逻辑是:我们的生活有这 么多障碍,真他妈的有意思。
• 不被重视的原因很复杂: • 比如《黄金时代》,是先在台湾《联 合报》副刊连载,并获得此报十三届 中篇小说大奖,然后在台湾和香港以 单行本和小说集形式出版。1993年10 月5日金健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第 四版报道《黄金时代》获奖消息,出 版及报道皆面向海外。而且当时王小 波在美国留学。
• 另外,《黄金时代》对文革的书写也引 起过争论,被某些人排斥。 • 文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时期, 但80年代以来反思文革的作品视角却非 常单一:要么控诉时代给人带来的苦难, 要么试图对文革这段历史作政治上的反 思,寻找悲剧发生的根源。 • 对单一的主流意识的逃离,是《黄金时 代》与其它文革小说最大的区别。
并摄制完成同名影片。影片受法国文化 和外事部资助,总投资为25万美元 。 影片《东宫西宫》正式入选1997年法国 嘎纳电影节“一种注视”单元。
1997年 影片《东宫西宫》获得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 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摄影奖。 影片《东宫西宫》获得意大利托米那国际电 影节最佳影片奖。 戏剧《东宫西宫》获得意大利斯波莱托艺术 节戏剧大奖。 影片《东宫西宫》获得斯洛维尼亚国际电影 节最佳影片奖。

张元一贯把镜头对准当代中国社会的边
缘人和地下文化:单身母亲和弱智儿童 (《妈妈》)、摇滚歌手和无业青年 (《北京杂种》)、酗酒者和精神病人 (《儿子》)等等。
这些纪录片样式的电影满载着难以言说
的愤懑和颓废情绪,其题材的敏感性和 触及现实的尖锐程度使张元非常引人注 目。1993年,广播电影电视部发出 通知,明令禁止张元等六位导演的独立 制片活动。1998年2月底发布解禁 令,恢复张元参加国内影视片单位摄制 影视作品的资格。
• 自由主义者是信奉多元化的,王小波在他的 小说、杂文中鲜明地表达了对整齐化一、呆 板机械的生活的厌恶,他多次引证罗素的观 点: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源。 • 下面这段话可看作他的生活观念和理想: “真正的幸福就是让人在社会的法理、公德 约束下,自觉自愿地去生活;需要什么,就 去争取什么;需要满足之后,就让大家都得 会儿消停。这当然需要所有的人都有点文化 修养,有点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对自己的 生活负起责任来,同时对别人的事少起点哄。 这当然不容易,但这是唯一的希望。”
• 第三方面的内涵是社会自由主义。主要关 注社会正义,关注弱者的基本生存条件。
• 第四方面的内涵是哲学自由主义。坚持个 人主义的立场,坚持个人至上的观点。强 调个人的价值与权利,强调个人由于天生 禀赋而具有某种超越万物的价值,强调个 人应该得到最高的尊重,应该享有某些基 本权利。任何一个人都不是任何政府、社 会组织或别人的手段。


《东宫西宫》是一部编剧声音盖过导演姿势 的影片。 王小波是中国大陆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第 一个编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王小波有三个《东宫西宫》。一个是小说形 式,名为《似水柔情》;一个是电影剧本, 一个是话剧剧本。
1991年5至7月,一个以健康研
究为名的搜捕行动在北京同性恋圈中 展开,执行者是北京东郊民巷派出所 的警察。50多名同性恋者被捉拿、 审问、采血、问卷调查。这起被“第 六代导演”张元称为“荒唐透顶”的 事件促成了中国大陆第一部同性恋电 影《东宫西宫》的问世。
在北京同性恋者的语汇中,“东宫”、
“西宫”指的是两处著名的同性恋聚 会场所——天安门东西两侧劳动人民 文化宫和中山公园内的公厕。
张元最初的设想是要拍一部纪实电影,
对同性恋群落的原生状态作一次全景 式的描绘。而作家王小波的参与,又 使电影有了更丰厚的含义。

张元接受采访时说:“同性恋一词自从 1949年之后在中国就很少听说,好像中国 就没有同性恋。但是,只要有人,就会有 同性恋者。” 王小波和张元通过影片想唤起广大群众对 这一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
• 王小波的名字是和自由、自由主义联系 在一起的,他用短暂的一生表明了一个 自由主义者的立场,承继了中国现代自 由主义传统。
• 中国知识分子引进自由主义思想是从康 梁时代开始的。但直到五四时代,中国 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主义者(蔡 元培主张学术自由、思想自由,胡适倡 导人权、宪政,周作人主张文学的自 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