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运维管理体系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和完善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管理的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和完善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管理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3.02.16•【文号】发改高技[2013]266号•【施行日期】2013.02.1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电子信息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和完善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管理的意见(发改高技〔2013〕266号)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为贯彻落实《“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范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加强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以下简称“电子政务项目”,主要指国家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国家基础信息资源库、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重点业务信息系统、政府数据中心以及电子政务相关支撑体系等使用中央财政性资金建设的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
)的管理,促进政府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投资效益,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思路和原则(一)电子政务建设思路要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在建设目标上,要从过去注重业务流程电子化、提高办公效率,向更加注重支撑部门履行职能、提高政务效能、有效解决社会问题转变;二是在建设方式上,要从部门独立建设、自成体系,向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互动和资源共享转变;三是在系统模式上,要从粗放离散的模式,向集约整合的模式转变,确保电子政务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二)电子政务项目建设要坚持三个原则。
一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原则,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内容的确定,要以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出发点,以服务公众为落脚点,加快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二是提升政务部门信息能力的原则,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政务部门宏观调控、市场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切实发挥电子政务支撑政务部门履行职能的作用;三是注重顶层设计的原则,要推进部门间的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发挥电子政务项目促进多部门协同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作用,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发挥投资效益。
浙江省电子政务云建设方案

浙江省电子政务云建设方案清晨的阳光洒在键盘上,思绪随着敲击键盘的节奏跳跃,十年的方案写作经验,让我对电子政务云建设有着深入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下面,就让我以“浙江省电子政务云建设方案”为主题,为大家详细阐述一下我的想法。
一、项目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云计算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电子政务作为提升政府工作效率、优化政府服务的重要手段,也需要借助云计算的力量来实现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浙江省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大省,政府信息化建设走在前列,电子政务云建设更是势在必行。
二、项目目标本项目旨在构建一个高效、稳定、安全的电子政务云平台,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提升政府工作效率,优化政府服务,为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支撑。
三、项目内容1.构建云基础设施:以虚拟化技术为基础,构建一个可弹性扩展的云基础设施,满足政务业务的高效运行需求。
2.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对现有的政务信息资源进行梳理和整合,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换,提高政务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3.构建政务应用系统:以云计算技术为支撑,构建一批政务应用系统,满足政务业务的需求。
4.建立安全保障体系:采用多层次、全方位的安全保障措施,确保电子政务云平台的安全稳定运行。
5.建立运维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运维管理体系,确保电子政务云平台的正常运行。
四、项目实施方案1.项目启动:组织召开项目启动会,明确项目目标、任务分工和时间节点。
2.需求分析:对政务业务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确定电子政务云平台的功能模块和性能指标。
3.设计方案:根据需求分析,设计电子政务云平台的整体架构和关键技术方案。
4.项目实施:按照设计方案,分阶段、分任务进行项目实施。
5.项目验收:项目完成后,组织专家进行验收,确保项目达到预期目标。
6.运维管理:建立健全运维管理体系,对电子政务云平台进行持续优化和改进。
五、项目风险及应对措施1.技术风险:云计算技术更新迭代较快,可能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技术选型不准确。
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方案

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方案一、引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任务。
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不仅可以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还可以为公民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本文将介绍电子政务系统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建设方案。
二、电子政务系统的定义电子政务系统是指基于信息技术的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系统。
该系统利用现代化的通信和计算机技术,将政府部门与公民、企业和其他政府部门进行连接和交互。
通过电子政务系统,公民可以方便地获取政府信息、办理行政手续,政府可以高效地管理资源和服务公民。
三、电子政务系统的重要性1. 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电子政务系统可以自动化、集中化地管理政府的行政事务,减少人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
2. 促进政务公开:通过电子政务系统,政府可以向公众公开政府信息、政策法规、办事流程等,增加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3. 优化公共服务:电子政务系统可以提供多种在线服务,如在线支付、在线申请等,方便公民办理各种政务事务,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4. 节约资源:电子政务系统可以将各个政府部门的信息整合在一起,避免数据重复录入和资源浪费。
四、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方案1. 系统规划与设计A.明确建设目标:确定电子政务系统的整体目标和需求,如提高服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等。
B.制定系统架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系统架构,明确各个子系统的功能和建设方式。
C.确定信息安全策略:保障电子政务系统的信息安全,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如身份认证、数据加密等。
2. 系统开发与测试A.选取合适的技术平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平台,如云计算、大数据,确保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靠性。
B.开发系统功能模块:分阶段进行系统开发,按照功能模块进行划分和开发,确保系统的功能完整。
C.进行系统测试:进行系统的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安全测试,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3. 系统上线与运维A.系统上线准备:完成系统的安装配置、数据迁移等准备工作,确保系统能够顺利上线。
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与管理

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与管理第一章引言电子政务系统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通过电子化手段提供政府机构与公民、企业等利益相关方之间互动的平台。
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对于提高政府服务效率、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电子政务系统的基本概念、现状和发展趋势开始,探讨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与管理。
第二章电子政务系统的基本概念电子政务系统是政府机构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手段,以及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与标准规范,对政府机构之间、政府机构与公民、企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之间的交流和交互进行支持、协调和服务的综合性应用系统。
电子政务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信息服务、在线办事、电子支付、电子文件管理、决策支持等。
第三章电子政务系统的现状近年来,各国政府纷纷推动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和发展。
在我国,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政府网站、电子政务平台、在线政务服务等应用广泛开展,便捷了政府与公民、企业之间的交互。
同时,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包括信息安全、用户体验、数据保护等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第四章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关键要素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需要考虑诸多要素。
首先是技术要素,包括硬件设施的建设、软件系统的开发与运维、网络的建设等。
其次是制度要素,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修订、政府组织架构调整等。
再次是人员要素,包括培训与人才储备、员工合理分工与配备等。
另外,数据安全、用户需求、网络接入等也是建设的关键要素。
第五章电子政务系统的管理模式电子政务系统的管理模式需要建立在科学的管理理念基础上。
可以采用项目管理模式,明确目标、确定任务、分配资源、制定计划等。
也可以采用服务管理模式,注重用户体验、持续改进和高效服务。
此外,还需注重政府内部部门间的协同与沟通,以及与社会各界合作的良好关系。
第六章电子政务系统的发展趋势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电子政务系统将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首先是移动化,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移动政务将成为发展的重点。
电子政务安全运维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运维管理,保障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电子政务系统特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电子政务系统,包括但不限于政府网站、政务服务平台、政务信息资源库、政务应用系统等。
第三条电子政务安全运维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依法合规: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确保电子政务系统安全运行。
(二)预防为主:加强安全防护,预防安全事故发生。
(三)统一管理:建立健全电子政务安全运维管理体系,实现统一管理。
(四)责任明确:明确各级安全运维责任,确保安全运维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章安全运维管理内容第四条运维资产管理(一)对电子政务系统的基础设施、软件、数据等进行资产登记、统计、评估和管理。
(二)定期对运维资产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
第五条运维人员管理(一)建立运维人员管理制度,明确运维人员职责、权限和操作规范。
(二)对运维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和考核,提高运维人员安全意识和技能。
第六条运维安全管理(一)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职责、制度、标准和流程。
(二)加强网络安全防护,防范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等安全风险。
(三)定期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和修复,确保系统安全稳定。
第七条安全事件管理(一)建立健全安全事件报告、调查、处理和总结制度。
(二)及时、准确、全面地收集、分析和报告安全事件。
(三)对安全事件进行调查、处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第八条业务连续性管理与灾难恢复(一)制定业务连续性计划,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电子政务系统能够快速恢复。
(二)建立灾难恢复机制,定期进行演练,提高系统恢复能力。
第三章运行与监督第九条电子政务安全运维管理部门负责本制度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第十条运维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运维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运维责任,加强安全运维管理。
第十一条各级电子政务系统运维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本制度,加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技能。
电子政务理论与方法(第三版) 第9章 电子政务建设与运维方法0827

金江军等.电子政务理论与方法(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2
《电子政务理论与方法》(第三版)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电子政务项目管理
一、电子政务建设呼唤项目管理 • 同其他信息化工程一样,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必须采用项目管理
的思想和方法。
问题: (1)项目管理缺乏规划和系统性 (2)项目管理控制体系不健全 (3)缺乏项目风险防范意识缺乏 (4)项目经理领导技能较弱 (5)不注重项目经验总结和知识共享
• IT治理和IT管理有所区别。IT治理关注的是IT到底要做什么,怎么做, 谁来做决策,谁去参与决策,谁去实现这个决策的问题。而IT管理则是 制定和执行这些IT决策的过程。
• 政府IT治理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需要制定哪些决策?即IT治理的目的 性;二是由谁来制定这些决策?即IT治理的组织性;三是如何制定并监 控这些决策?即IT治理的系统性。
金江军等.电子政务理论与方法(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1
《电子政务理论与方法》(第三版)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电子政务外包
• 电子政务外包是信息工程和技术外包(即通常说的IT外包)的 一种方式,指政府部门与IT企业签订信息工程建设和技术服务 合同,政府部门的信息系统建设及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等工作
电子政务项目管理
二、电子政务项目管理过程
金江军等.电子政务理论与方法(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4
《电子政务理论与方法》(第三版)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电子政务项目管理
三、电子政务项目管理内容
• 范围管理 • 进度管理 • 成本管理 • 质量管理 • 人力资源管理 • 沟通管理 • 采购管理 • 变革管理
北京市电子政务运维管理规范

北京市电子政务运维管理规范
一、前言
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电子政务建设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为了更好地保障政府各级各部门电子政务系统的正常运行,制定了本《北京市电子政务运维管理规范》,旨在规范电子政务系统的运维管理工作,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运维团队建设
1.1 运维团队的组建
1.2 运维人员的资质要求
1.3 运维人员的技术培训
三、运维管理体系
2.1 运维管理责任制度
2.2 运维工作流程
2.3 运维服务水平要求
四、运维设备管理
3.1 设备采购管理
3.2 设备配置管理
3.3 设备维护管理
五、安全管理
4.1 系统安全防护
4.2 安全事件应急处理
4.3 安全漏洞管理
六、数据管理
5.1 数据备份管理
5.2 数据迁移管理
5.3 数据存储管理
七、性能监测
6.1 系统性能监测
6.2 系统性能优化
6.3 故障预警处理
八、服务质量评估
7.1 服务质量考核指标7.2 服务质量评估方法
7.3 服务质量改进措施
九、创新发展
8.1 运维技术创新
8.2 运维管理模式创新
8.3 运维工作流程优化
十、总结
在电子政务领域,规范的运维管理工作是保障系统稳定运行和信息安全的重要保障。
北京市电子政务运维管理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将进一步提高政府部门的电子化管理水平,为实现信息化建设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希望各级各部门认真执行相关规范要求,不断完善电子政务系统的运维管理工作,为推动政府工作现代化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电子政务运维服务管理规范

主机系统
应用 服务器
中间件 服务器
数据库 服务器
存储/备份 服务器
应用系统
操作系统
中间件 系统 数据库 系统
办公自动 化系统
政务网站 系统
业务系统
网络系统 防火墙
核心交换 核心路由 接入交换
集线器 网络线路 测试设备
安全系统
入侵检 测系统
入侵防 御系统 防火墙 漏洞扫描 杀毒软件
桌面系统
PC 笔记本 电脑 打印机 复印机 扫描仪
标准解读
3 术语和定义
3.1 电子政务运维服务:电子政务运维服务是指运维服务提供方或政务部门 内部的IT部门综合利用各种运维手段和方法,提供确保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 正常、安全、高效、经济运行的服务。 3.2 运维服务提供方:本标准中特指为电子政务提供运维服务的单位或部门, 包括政务部门内部组织或外部组织。 3.2 事件:不属于某项服务的标准操作、导致或可能导致IT服务中断或服务 质量降低的任一事态。事件也可能包括请求的问题,如“我如何做?”。
流程控制
•工作流程控制 •操作流程控制
IT设施
主机等硬件 存储设备 各类系统软件 各类应用软件 各类通讯线路 各类文档流程 各类配置参数
提纲
一 标准背景 二 标准思路 三 标准应用 四 标准解读
标准解读
0 标准结构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运维服务模式 5 运维服务管理组织 6 运维服务管理对象 7 运维服务内容 8 运维服务管理流程 9 运维监控和管理工具 参考文献
注 参见GB/T 24405.1。
3.4 问题:一个或多个事件的未知的潜在原因。
注 参见GB/T 24405.1。
标准解读
电子政务管理办法

电子政务管理办法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政务在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增强透明度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规范电子政务的建设、运行和管理,保障电子政务的安全可靠,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总则(一)本办法适用于各级政府机关及其所属部门开展的电子政务活动。
(二)电子政务应当遵循“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的原则,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组织管理(一)成立电子政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电子政务工作,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研究解决重大问题。
(二)明确各部门在电子政务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建立健全协调配合机制,避免出现推诿扯皮现象。
(三)加强电子政务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技术能力。
三、基础设施建设(一)加强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实现各级政府机关网络的互联互通,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稳定。
(二)建设统一的数据中心,整合各类政务数据资源,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和共享利用。
(三)推进电子政务云平台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集约化水平,降低建设和运维成本。
四、信息资源管理(一)建立健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明确信息资源的分类、采集、更新和共享规则。
(二)加强政务数据的质量管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三)推动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开放,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数据的流通和应用。
五、应用系统建设(一)按照“需求导向、急用先建”的原则,规划和建设各类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二)加强应用系统的整合集成,避免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
(三)建立应用系统的评估机制,定期对系统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进行优化和改进。
六、安全保障(一)建立健全电子政务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落实安全措施。
(二)加强网络安全防护,采取防火墙、入侵检测、数据加密等技术手段,保障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安全。
(三)强化数据安全管理,对重要数据进行备份和恢复,防止数据泄露和丢失。
北京市电子政务运维管理规范

北京市电子政务运维管理规范(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全市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深化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信息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北京市信息化促进条例》以及信息安全管理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所称电子政务运维管理是指为保障电子政务系统(包括基础设施、网络、信息系统、信息资源、机房环境等)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而进行的一系列规划、实施、监控与评估过程。
第三条电子政务运维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运维资产管理、运维人员管理、运维安全管理和运维绩效管理等。
(一)运维资产管理是对已正式投入使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软件等资产的动态配置管理。
(二)运维人员管理是对参与运维工作的人员的资格、能力和行为的管理。
(三)运维安全管理是在电子政务系统运维过程中为保障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而对信息安全的职责、制度、标准和流程的管理。
(四)运维绩效管理是科学评价运维服务过程和服务结果,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第四条本规范用于指导北京市各政务部门(以下简称“各单位”)管理本部门的电子政务运维工作。
各单位可根据本规范明确相应的组织与职责,制定具体的电子政务运维制度与流程,对运维的资产、人员、方案与经费、外包与合同、绩效等进行管理。
第二章组织与制度第五条各单位可根据需要设立电子政务运维管理委员会,负责电子政务运维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包括审查批准运维总体规划、管理体系、规章制度、技术规范、经费方案等,负责重大和紧急事件决策,对运维工作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和绩效评估。
电子政务运维管理委员会的负责人由本单位信息化主管领导兼任,成员包括业务部门、信息化部门以及运维外包企业代表等。
第六条各单位业务部门负责提出对信息系统的运维服务需求,配合实施运维应急预案,并通过推广、应用电子政务系统,创新业务管理模式。
第七条各单位信息化部门负责电子政务运维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包括:运维体系建设、运维资产管理、运维经费预算编报、运维外包项目招标、运维合同管理及绩效评估,运维经费使用、应急响应、运维外包管理、日常运维的实施与管理,以及业务部门关系管理等。
浅谈电子政务运维服务工作的优化

浅谈电子政务运维服务工作的优化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发展,电子政务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子政务通过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与公民、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公共服务。
在电子政务的运维过程中,服务工作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电子政务运维服务工作的现状出发,探讨优化的必要性以及可能的优化策略。
一、电子政务运维服务工作的现状1.服务范围广泛电子政务运维服务工作包括系统维护、安全管理、数据备份、故障处理等多个方面,服务范围非常广泛。
为了保证政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运维人员需要全天候不间断地进行监控和维护工作。
2.压力较大政府信息系统的运行涉及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正常运转,因此运维人员的工作压力非常大。
一旦系统出现故障或安全漏洞,可能对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3.技术要求高电子政务系统的运维工作需要具备扎实的技术功底和丰富的经验,才能保证系统的安全和稳定。
运维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跟上技术的发展。
二、优化的必要性1.提高工作效率当前政府信息系统越来越庞大复杂,传统的人工运维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优化运维服务工作可以引入更多自动化的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2.保障信息安全随着网络攻击和安全漏洞的增多,保障政府信息系统的安全已经成为首要任务。
优化运维服务工作可以加强安全管理,及时发现并修复潜在的安全问题。
3.提升用户体验电子政务系统服务的对象是广大的公民和企业,优化运维服务工作可以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提升用户的体验。
4.节约成本传统的人工运维方式成本较高且效率低下,优化运维服务工作可以节约人力资源并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节约成本。
三、优化策略1.引入先进的运维工具和技术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可以引入智能化的运维工具和技术,实现自动化的运维管理。
通过智能化的监控和预警系统,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故障和安全隐患,提高运维工作的效率和及时性。
2.建立完善的运维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运维管理体系,包括规范的操作流程、严格的权限管理、详细的操作日志等,可以提高运维工作的规范性和可控性。
构建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统一的运维体系

构建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统一的运维体系文/徐春学 张 昆・国家信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部摘 要:关键词:政务外网 运维服务 体系从政务外网的特点出发,提出建立政务外网统一运维体系势在必行。
分析了政务外网的运维服务内容,政务外网必须在面向业务和面向网络两个层面开展各项维护服务工作。
对构建政务外网统一运维体系所需考虑的组织体系、制度规范、业务流程、支撑平台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统一运维体系基本框架的要点是统一组织体系、统一制度规范、统一业务流程、统一运维支撑平台。
随着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以下简称“政务外网”)工程建设的不断深入,接入用户不断增多,网络承载业务陆续开通,对政务外网运维服务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运维服务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政务外网能否发挥预期效益、能否获得持续发展。
一、统一运维体系的提出政务外网是服务于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和检察院等部门的政务公用网络,逐步覆盖中央、省、地、县四级政务部门,主要满足各级政务部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需要,为我国各级政务部门的非涉密电子政务业务系统提供承载服务。
当前,政务外网建设与我国行政体制同构,采用了“分级建设、分级管理”的模式。
作为公共网络,政务外网承载的业务应用具有端到端的特点。
以某个中央部委发起的纵向业务应用来说,其范围包括中央部委和各省与之对应的厅局,跨越了中央和省两级政务外网。
对于业务应用来说,它并不关心网络是如何组成的,也不关心两级网络是如何维护的,它关心的是数据通信的高速畅通,故障出现时的快速响应等。
换言之,政务外网为业务应用提供的应该是统一的、端到端的服务。
业务应用的特点决定了政务外网必须要构建统一运维体系,为承载业务提供统一的、端到端的服务,保障业务应用的高效、顺畅和稳定运转。
二、政务外网的运维服务内容“运维”是运行维护的简称,包括运行和维护两方面内容,对于运行管理来说,主要是面向网络承载的业务,侧重监视、控制、调度;对于维护管理来说,主要是面向网络设备(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等),侧重软硬件的维护、测试、管理。
电子政务内网机房运维管理制度

电子政务内网机房运维管理制度制度应明确内网机房的管理目标和原则。
管理目标通常包括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数据的安全保密以及服务的及时响应。
管理原则则应强调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实施。
制度需要规定机房的日常管理职责。
这包括但不限于环境条件的监控、设备状态的检查、系统日志的审查以及安全防护的维护。
具体来说,机房管理员应定期对温湿度、电源供应、防火防灾等环境因素进行检查,确保机房环境符合设备运行要求。
对于设备的管理,制度应详细列出设备的配置、使用、维护和报废等流程。
所有设备应有明确的责任人,并建立设备档案,记录设备的采购、使用和维护历史。
在设备发生故障时,应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以保证系统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安全管理是内网机房运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度应包含数据备份、恢复策略、访问控制、病毒防护等方面的规定。
数据备份应定期进行,且存储在安全可靠的位置。
访问控制应确保只有授权人员才能访问敏感数据和关键系统。
同时,应定期更新防病毒软件,以防止恶意软件的侵害。
应急响应机制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制度应制定应急预案,包括硬件故障、软件故障、网络攻击等各种可能的紧急情况。
预案中应明确各种情况下的响应流程和责任人,确保在遇到问题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理。
制度还应包括对运维人员的管理和培训。
运维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定期接受培训,以提高其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同时,应建立考核机制,定期评估运维人员的工作表现,以激励其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电子政务内网机房运维管理制度的建立,不仅需要涵盖日常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应急响应等多个方面,还需要注重人员的管理和培训。
通过这套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内网机房的运维管理水平,确保电子政务服务的稳定和安全。
电子政务平台系统运维服务标准

电子政务平台系统运维服务标准第1章系统运维服务概述 (5)1.1 系统运维服务范围 (5)1.1.1 硬件设备运维 (5)1.1.2 软件系统运维 (5)1.1.3 网络与安全运维 (5)1.1.4 数据运维 (5)1.2 系统运维服务目标 (5)1.2.1 系统稳定性 (5)1.2.2 业务连续性 (5)1.2.3 数据安全性 (5)1.2.4 服务响应性 (5)1.3 系统运维服务流程 (6)1.3.1 运维计划与策略制定 (6)1.3.2 运维监控与预警 (6)1.3.3 故障处理与问题解决 (6)1.3.4 变更管理 (6)1.3.5 服务报告与评估 (6)1.3.6 用户沟通与满意度调查 (6)第2章系统运维组织与管理 (6)2.1 运维团队组织结构 (6)2.1.1 运维团队概述 (6)2.1.2 运维团队层级 (6)2.1.3 运维团队部门设置 (6)2.2 运维岗位职责与人员配置 (7)2.2.1 岗位职责 (7)2.2.2 人员配置 (7)2.3 运维管理制度与规范 (7)2.3.1 运维管理制度 (7)2.3.2 运维规范 (8)2.3.3 运维培训与考核 (8)第3章系统运维基础设施 (8)3.1 硬件资源管理 (8)3.1.1 设备选型与配置 (8)3.1.2 设备维护与管理 (9)3.2 软件资源管理 (9)3.2.1 软件选型与配置 (9)3.2.2 软件维护与管理 (9)3.3 网络资源管理 (10)3.3.1 网络架构与规划 (10)3.3.2 网络维护与管理 (10)第4章系统监控与预警 (10)4.1.1 硬件监控指标 (10)4.1.2 软件监控指标 (10)4.1.3 网络监控指标 (10)4.1.4 业务监控指标 (11)4.2 监控工具与平台 (11)4.2.1 硬件监控工具与平台 (11)4.2.2 软件监控工具与平台 (11)4.2.3 网络监控工具与平台 (11)4.2.4 业务监控工具与平台 (11)4.3 预警与应急响应 (12)4.3.1 预警机制 (12)4.3.2 应急响应流程 (12)4.3.3 预警与应急响应协同 (12)第5章系统运维服务流程 (12)5.1 事件管理流程 (12)5.1.1 事件分类 (12)5.1.2 事件接收 (12)5.1.3 事件记录 (12)5.1.4 事件评估 (13)5.1.5 事件处理 (13)5.1.6 事件跟踪 (13)5.1.7 事件关闭 (13)5.2 问题管理流程 (13)5.2.1 问题发觉 (13)5.2.2 问题记录 (13)5.2.3 问题分析 (13)5.2.4 问题处理 (13)5.2.5 问题跟踪 (13)5.2.6 问题关闭 (13)5.3 变更管理流程 (13)5.3.1 变更请求 (13)5.3.2 变更评估 (13)5.3.3 变更审批 (14)5.3.4 变更实施 (14)5.3.5 变更验证 (14)5.3.6 变更记录 (14)5.4 发布管理流程 (14)5.4.1 发布计划 (14)5.4.2 发布准备 (14)5.4.3 发布实施 (14)5.4.4 发布验证 (14)5.4.5 发布记录 (14)第6章系统运维质量管理 (14)6.1.1 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一套科学的运维服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包括系统稳定性、响应速度、故障处理及时性、数据安全性等方面。
电子政务内网机房运维管理制度

电子政务内网机房运维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为了保障电子政务内网机房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高内网服务的效率和可靠性,规范内网机房运维管理工作,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内网机房运维管理组织架构1.内网机房运维管理组织架构包括内网机房运维主管、运维工程师等。
2.内网机房运维主管应对内网机房运维管理工作负责,并协调各项工作。
3.运维工程师主要负责内网机房设备的监控、维护和维修等工作。
第三章内网机房运维管理职责1.内网机房运维主管负责内网机房运维管理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并监督执行。
2.运维工程师负责内网机房设备的监控和维护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设备问题。
3.内网机房运维管理工作包括机房设备的维护、备份、安全检查和故障处理等。
第四章内网机房运维管理制度1.内网机房设备维护制度(1)制定内网机房设备的定期维护计划,包括定期巡检、清洁和保养等。
(2)设备维护记录应详细记录每次维护的时间、内容和维护人员。
(3)对于高价值设备,应制定专门的维护措施和计划。
2.内网机房设备备份制度(1)定期对内网机房设备进行备份,保障数据的安全和完整性。
(2)备份数据应进行存档管理,确保备份数据的可用性。
3.内网机房安全检查制度(1)定期对内网机房进行安全检查,包括防火、防水、防盗等方面。
(2)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记录安全检查的内容和结果。
4.内网机房故障处理制度(1)对内网机房设备出现的故障,应及时进行排查和修复。
(2)建立故障处理记录,包括故障发生的时间、原因和处理过程。
5.内网机房运维管理考核制度(1)定期对内网机房运维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评定内网机房运维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2)根据考核结果,对运维人员进行奖惩和培训,提高内网机房运维水平。
第五章内网机房运维管理工作流程1.设备维护流程(1)根据设备维护计划,定期对内网机房设备进行维护。
(2)维护记录应详细记录维护的时间、内容和维护人员。
2.设备备份流程(1)定期对内网机房设备进行数据备份,保障数据的安全和完整性。
电子政务外网安全运维

PART 6
电子政务外网安全运维实践
安全运维实践案例
案例一:某市电 子政务外网安全 运维实践
案例二:某省电 子政务外网安全 运维实践
案例三:某国家 电子政务外网安 全运维实践
案例四:某国际 组织电子政务外 网安全运维实践
安全运维经验总结
定期进行 安全检查, 及时发现 和修复漏 洞
加强用户 权限管理, 防止非法 访问和数 据泄露
安全审计:定期进行安全审计,检查安全 措施的实施情况
安全应急:制定安全应急方案,应对突发 安全事件
安全技术体系
防火墙技术:保护内部网络不受外部攻 击
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确保只有授权 用户才能访问系统资源
入侵检测系统:实时监控网络流量, 及时发现异常行为
安全审计和日志管理:记录系统运行 状态和操作行为,便于追溯和分析问 题
安全审计系统:记录用户操作行 为,便于追溯和审计
安全运维管理人才
专业背景:计算机科学、网络安 全、信息系统管理等相关专业
工作经验:具有电子政务外网安 全运维管理经验,熟悉电子政务 外网安全运维流程和规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技能要求:熟悉网络安全法律法 规、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管 理等方面的知识
PART 1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PART 2
电子政务外网安全运维概述
电子政务外网定义
电子政务外网是 政府机构对外提 供服务和信息发 布的网络平台
电子政务外网包 括政府门户网站、 政务服务网站、 信息公开网站等
电子政务外网是 政府与公众、企 业、其他政府部 门之间进行信息 交流和互动的平 台
电子政务外网是 政府信息化建设 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提高政府工 作效率、增强政 府透明度和公信 力具有重要意义。
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方案

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方案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政务系统已经成为当今政府机构提高效率、提供更便捷服务的重要手段。
针对我国政府机构在信息化方面的发展需求,制定一个有效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旨在探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方案的关键内容和具体实施步骤。
二、分析与需求1. 分析现状首先,我们需要对现有的政务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
具体包括各级政府机构的信息化程度、数字化服务能力、数据管理和安全性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分析现状,可以明确系统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2. 政府机构需求其次,我们需要明确不同级别政府机构的具体需求。
不同层级的政府机构在信息化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各不相同,例如数据共享、在线办公、公众服务等。
我们需要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以便在系统设计中充分考虑。
三、系统架构基于对现状和需求的分析,我们可以开始制定电子政务系统的具体架构。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方案架构示意图:[图表]在这个架构下,我们将引入以下几个关键模块:1. 政务门户网站:作为政府机构的官方网站,提供政策发布、服务导航、在线办事等功能。
2. 行政审批系统:将政府机构的审批流程数字化,实现在线申请、审批、查询等功能。
3. 数据中心:负责政府机构的数据存储和管理,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可靠性。
4. 公共服务系统:提供公众所需的各类服务,例如个人事务办理、在线支付等。
5. 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对各级政府数据的分析和整合,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意见。
6. 安全保障系统: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包括用户认证、数据加密、网络防护等。
四、实施步骤1. 系统规划和设计:在明确系统架构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系统规划和设计工作。
包括技术选型、界面设计、数据模型设计等。
2. 系统开发和集成:根据设计方案,进行系统的开发和集成工作。
涉及软件开发、数据库建设、网络搭建等方面。
3. 测试和优化:完成系统开发后,进行全面的测试工作,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漏洞测试等。
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维

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政务已经成为当代政府的必备功能。
而电子政务信息系统(EGOVIS)的建设和运维则是实现电子政务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就这一话题进行探讨。
1. 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定义和发展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是政府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的政务服务平台,可帮助政府更好地管理、查看、共享和应用政府数据。
EGOVIS的目标是帮助政府实现一系列目标,在政府机构内的各个部门之间实现线上协作和互通。
同时,可以更好地提升政府的公开透明度和服务能力。
EGOVIS的发展从20世纪初开始,直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架构体系。
现代电子政务新模式包括电子文档处理、电子支付、网络与信息安全、公开信息、网络参与者教育和技术支持等领域。
智慧政务、数据开放、人民共担、服务共享、一线跑、网络政务等逐渐成为了下一代电子政务应该实现的核心价值。
2. 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建设的过程EGOVIS建设需要遵循道德管理、协作集成、技术应用和人员培训这四大原则。
首先,需要明确政府利用二进制技术处理信息的重要性,在管控信息流的同时也需要加强网络安全。
其次,为了更好地效率协作,各个部门之间需要采用同类型的技术和数据存储形式。
其中,协作集成属于国家战略之一,是为了推动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协作,使政府公共服务的分管部门之间能够像一个大的集成控制中心一样,实现共享数据、整合服务、应用智慧、管理标准、交流开放、构建生态圈。
技术应用是电子政务互动式窗口下构建一个开放、智能、可视的数据交互平台,其中,升级服务可推动管理标准与政务模块的透明度,数据共享则是通过建立数据模型、指标、标准来实现全局协作的最佳方式。
3. 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运维EGOVIS运维涉及到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在硬件方面,EGOVIS运维需要维护服务器、网络和数据库等基础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转。
在软件方面,EGOVIS运维需要及时更新软件版本,修复漏洞和提升系统性能,为政府机构提供稳定且快速的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配套 的管理措 施应包括 组织模式 、管理制度 、管 理流程 、 绩效考核 、运 维费用 、技术支撑等 内容 。
围 圈 围 国 圈 图 圈 圈 圈
囤 圈 圆 圈
图 l 联 合 式 咨 询 方 法
组成 与计 算方 式 .规范运 维费用 的来源保 障 ,实现 I T运
维管理的量化管理 。
技术 支滓层 。建立面 向业务客 户 的 I T服 务请 求响应 窗 口和面 向技 术 支持人 员 的体 系运 行管理 窗 口.建立 知 识库 、配 置库 、报 表 及 日常操作 等共 享支持 子 系统和 为 业务管理提供服 务的业务运维管理子 系统 。
中间件 等软 件平 台 日益 复 杂 .服 务的 用户 越来越 多 ,如 何 维护 好 日益增 多的 网络 和系统 等各 类设 备 .保 证各 个
应 用 系 统 安 全 顺 畅 地 运 行 , 为 用 户 提 供 良好 的 服 务 并 及
从整体上 指导运 行维护工 作的技术规 范 ,逐步 实现 I T运 维工作流程和监控 管理 的自动化 。
国家广播电影 电视总局信息中心
王 祥
向业 务 、以服务 为 中心 的 管理模 式 .并 通过对 运维 部 门 政府 部 门信息基 础 架构 建设 完成 后 .建设 重 点将从
大 规 模 网 络 平 台 、 务 系 统 的 建 设 阶 段 转 向 以 深 化 应 用 、 业 提 升 应 用 效 益 为主 要 特 征 的 “ 行 维 护 ” 阶 段 。近 年 来 . 运
业务服 务的 I T运维 管理理 念 ,建立科 学合理 的绩 效考核 指标 .由粗放 管理 向精 细管理 转变 ; 实行集 中统一 的 I T 运维 管理 模式 .由分 散管 理 向集 中管理转 变 : 立统 ~ 建 高效 灵敏 的 I T运维管理 平台 .由无序服务 向有序服务 转
运维管理 资源 .设计 科学 合理 的 I 维管理 组织结 构和 T运 职责分工 . 建立起分布的运维管理模式 。这个模式 的建立 , 可 以使运维 部 门从 目前 以技术 为 中心 的管 理模 式转 向面
服 务 资源 的统筹 安排 和共享 使用 ,在 服务 环 节上加强 沟 通协 作 .提高运维部 门整体 I T运维 管理的有效性。 在 管理规范 方面 .建 立统一 的 I T运 维管理流 程 ,并 清晰定义 I T服务的考 核 目标 .进行角 色岗位分解 ,配套 实施支持 考核 的技 术手段 .实 现科学量 化评价 I T服务 工 作的效率和效果 促进 I T服务 工作的高效运行。
1体 系建设 需求 .
在 组 织 人 员 方 面 .针 对 目前 各 分 支 机 构 分 散 运 维 的 现 状 ,运 维部 门迫 切 需 要 统 一 I 运 维 管 理 认 识 ,整 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T T
管理 、客 户端管理 )等功能模块 和子 系统 ”的建设 内容。
运 维 部 门 I 维 管 理 体 系建 设 的 总体 目标 是 : 立 面 向 T运 树
在 整 个 项 目过 程 中 .采 取 “ 合 式 咨 询 方 法 ” 联 .确 保
图 2 运 维 管 理 体 系 的 构 架 模 型 i’ I
运 维部 门 I T运维 管理体 系项 目的成功 ( 图 1 。该 方法 见 )
制度规范 层。分别从 管理与操 作方面建 立 I T运维管
理 过 程 中 各 个 参 与 要 素 ( 、流 程 、 工 具 ) 的 行 为 准 则 人 与 工 作 程 序 .从 I 运 维 管 理 体 系 总体 运 行 流 程 执 行 和 T 岗位 职 责 三 个 层 次 建 立 考 核 评 价 体 系 .确 定 运 维 费 用 的
在 技 术 工 具 方 面 ,运 维 部 门 迫 切 需 要 制 定 一 套 用 于
随着信息化 建设的深入 .网上运行 的业务应 用逐步 增加 . 计 算 机机 房 设 备 网络 基 础 设施 .大型 主机 、服 务 器 、
客户 端 等硬 件 平 台 ,应 用 系统 、数 据库 、应 用 服务 器 、
时解决 出现 的 问题 和 故障 ,管理 和服 务做 到急 网络和 用
户 之 所 急 .是 业 务 能 否 正 常运 行 的 关 键 所 在 。
2 体 系建设 目标 .
I T运维 管理 平 台包括信 息展 示 服务 台 、服务 流程 管理 、知 识库 .集 中管理 与监 控 ( 房环 境管理 、网络 机 管理 、安全 管理 、系统 管理 、存储 备份 管理 、应用 系统
Dl TCW 2 GI .
01 9 00
・ ・
变 : 立 规 范 标 准 的 I 运 维 管 理 流 程 .由 职 能 管 理 向 流 建 T
网络运维 … l 维 i c _ e 一
程管理转 变 ; 应用先进 、实用 、高效 的 I T运维 管理工具 , 由被动管理 向主动管理转变 。
:体 系 建 设 内 容 .
I 运 维 管 理 体 系 要 真 正 发 挥 效 益 ,避 免 “ 技 术 而 T 为 技 术 ” 需 要融 合 人 、 程 、 术 。 根 据 信 息 化 的 发 展 要 求 , . 流 技
与人 员、技术选 型等方 面规划 I T运维管理 体系 。结 合具 体产 品来 实施 建设 I T运维 管理体 系 .定期 对项 目计 划和
论 具有 以下创新 的优 势 :
() 咨 询 、 实 施 和 产 品 三 者 独 立 , 降 低 项 目 风 险 。 1 引入 IS ( T M I 统 管 理 ) 咨 询 专 家 ,负 责 梳 理 运 维 部 门 T系 I 维 管 理 体 系 建 设 需 求 .从 管 理 流 程 、 制 度 、 组 织 T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