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释义: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 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做到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 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 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wenku.baidu.com读
【思考1】研读第一段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 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活动二:问题探究 2.“三纲”具体如何解释? 明确 ①“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 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 ②“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 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 ③“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 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②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③致其知:获得知识。 ④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⑤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⑥庶人:指平民百姓。 ⑦壹是:一律,一概。 ⑧本:根本。
【思考2】研读第二段
研读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
了解《大学》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当 代很多学者认为实际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是讨论古代教育理 论的重要著作。
在宋代以前,《大学》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经北宋程颢、 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遂成为 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 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 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 的核心思想:明一德(专一),惟格一物,通过日新月异的努 力,达到至善至美。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 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 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了解思想主张
修齐治平 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 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 而后天下平。”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
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
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
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释义: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 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 真诚,先要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 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 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 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
预习检查
明确字音。 本末(mò) 壹(yī)
研读
【思考1】研读第一段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
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⑥静:心不妄动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
了解作者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 ,字子 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 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 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 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 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 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⑤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 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结局。
向坚定不移。
⑪道:规律
研读
【思考1】研读第一段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 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②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
⑦安:性情安和
“使彰明”,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 ⑧虑:思虑精详
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⑨得:处事合宜
③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⑩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 末 ”指木
④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之梢为迹 。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
【思考2】研读第二段
研读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
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
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
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研读
【思考1】研读第一段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 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活动二:问题探究 3.分析本段的论证层次。 明确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 其中的逻辑关系。
研读
【思考1】研读第一段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 近道矣。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内容及作用。 明确 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下文引出 “八目”做准备。
wenku.baidu.com读
【思考1】研读第一段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 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活动二:问题探究 2.“三纲”具体如何解释? 明确 ①“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 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 ②“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 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 ③“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 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②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③致其知:获得知识。 ④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⑤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⑥庶人:指平民百姓。 ⑦壹是:一律,一概。 ⑧本:根本。
【思考2】研读第二段
研读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
了解《大学》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当 代很多学者认为实际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是讨论古代教育理 论的重要著作。
在宋代以前,《大学》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经北宋程颢、 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遂成为 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 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 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 的核心思想:明一德(专一),惟格一物,通过日新月异的努 力,达到至善至美。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 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 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了解思想主张
修齐治平 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 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 而后天下平。”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
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
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
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释义: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 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 真诚,先要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 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 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 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
预习检查
明确字音。 本末(mò) 壹(yī)
研读
【思考1】研读第一段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
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⑥静:心不妄动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
了解作者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 ,字子 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 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 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 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 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 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⑤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 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结局。
向坚定不移。
⑪道:规律
研读
【思考1】研读第一段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 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②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
⑦安:性情安和
“使彰明”,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 ⑧虑:思虑精详
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⑨得:处事合宜
③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⑩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 末 ”指木
④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之梢为迹 。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
【思考2】研读第二段
研读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
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
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
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研读
【思考1】研读第一段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 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活动二:问题探究 3.分析本段的论证层次。 明确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 其中的逻辑关系。
研读
【思考1】研读第一段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 近道矣。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内容及作用。 明确 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下文引出 “八目”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