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策略

合集下载

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与对策

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与对策

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与对策【摘要】现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日益薄弱,存在着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学习、实践渠道狭窄及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养不足等问题。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自身认知水平不够等方面。

为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拓宽马克思主义实践渠道,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可以促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增强其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提高其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只有在加强理论学习、拓宽实践渠道、培养信仰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引领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对策、理论学习、实践渠道、培养、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作为当代大学生,他们承载着时代赋予的使命,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当下新时期,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传播的普及,一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持有的热情和坚定度有所下降,甚至出现迷茫和怀疑的情况。

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立场,也影响了他们未来的发展。

了解和分析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探讨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只有通过全面深入地研究,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立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和普及。

2. 正文2.1 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分析面对当今社会的多元化和开放性,新时期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困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全面崛起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产生怀疑,觉得其理论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策研究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策研究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策研究【摘要】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和应用。

通过对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现状和信仰认知现状的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深入、缺乏对信仰的坚持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如加强马克思主义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开展信仰活动等。

结合对策的具体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同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希望能够提高高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知和坚定,促进思想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策、研究、现状、认知、存在问题、建议、应用、总结、展望未来。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代高校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则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日益凸显。

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教育方式单一、教育内容单薄、学生参与度低等。

为了更好地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发展,深入研究和探讨该领域的问题和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将通过对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现状的分析和对存在问题的深入剖析,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力求为促进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贡献力量。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推动高校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对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以揭示当前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方案和应用方法。

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和数据的搜集和整理,结合个案分析和实地调研,力求全面了解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真实情况。

通过对照相关理论框架和政策法规,探讨目前存在的问题根源和未来发展方向,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

希望本研究能够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政策制定、教学改革和教师培训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培养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视域下的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及教育策略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视域下的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及教育策略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视域下的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及教育策略作者:陈香珠来源:《广东教育·职教版》2018年第12期《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要“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自觉抵制国内外宗教极端势力和反华势力在高校领域的渗透、腐蚀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及原因分析(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为了科学把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课题组采取抽样调查法,对部分高校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6份,回收率为93%。

其中,男生59人、女生127人,分别占比31.72%、68.28%;一年级98人、二年级76人、三年级12人,分别占比52.69%、40.86%、6.45%;党员(含预备)4人、团员145人、群众37人,分别占比2.15%、77.96%、19.89%。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和态度总体上是正确的,但也存在着误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整体情况在回收的186份问卷中,170人明确无宗教信仰,占比91.4%;3人有宗教信仰(藏族,信仰佛教),占比1.61%;13人表示说不清楚(或有宗教信仰倾向),占比6.99%。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男女性别、政治面貌等差异性与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有一定的相关度。

2.大学生对宗教认识多停留在感性层面调查中发现,受访大学生对宗教的本质、作用和我国的宗教政策等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但更多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

在问卷中,针对“宗教是什么”“您知道世界上有几大宗教”“我国实行的宗教政策”等问题,分别有95.16%、89.25%和99.46%的学生做出了较为准确的回答。

在“你阅读过的宗教典籍”问题上,16人有宗教信仰或宗教信仰倾向的受访者中,仅有1人明确表示看过《圣经》;在“你是如何看待宗教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问题上,66.13%的学生选择了“主要起消极作用”,19.35%的学生选择了“日益起积极作用”,14.52%的学生选择了“说不清楚”;在“宗教是否最终消亡”问题上,38.17%的学生认为“一定会消亡”,33.87%的学生认为“不会消亡”,27.96%的学生认为“说不清楚”;在“共产党员不能信教、宗教不能在教育场所进行传播等规定是否违反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问题的回答上,73.12%的学生选择了“违反”,5.91%的学生选择了“不违反”,20.97%的学生选择了“不清楚”。

大学生如何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大学生如何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大学生如何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当今世界上最科学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今世界上最科学的信仰。

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指导人们创造美好的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认真学习并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

科学信仰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基础之上,只有真正地认识马克思主义,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

而要理解马克思主义,就要认真地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的著作,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完整、准确、全面的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

如果不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或者对马克思主义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上,就不会被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理论所吸引、所折服,也就不可能真正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第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科学信仰的形成不仅建立在思想观念的基础上,而且还要建立在实践体验的基础上。

只有在实践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反复用实践的结果来检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才能坚定地信服马克思主义。

同时,科学信仰形成的过程又是一个意志的过程,只有在反复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经历困难、曲折和失败的磨难,才能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不移的信仰。

因此,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之中,反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指导人们的行动,用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成就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第三,努力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想经常地、大量地存在,并且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和侵袭着人们的思想,干扰着人们的科学信仰。

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

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着重认清它们的思想实质。

在分析和鉴别的基础上,摈弃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对策研究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对策研究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对策研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承载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任。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至关重要。

当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亟需针对性的对策研究,以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

本文将围绕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现状和困难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1.现状分析在新时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普遍较低,很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刻的理解和信仰。

部分大学生甚至对马克思主义存在误解和偏见,认为其过时、西方化等。

这与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和思想观念的多元化有一定关系,也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方式存在不少问题有关。

2.困难分析(1)教育体制落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方式中存在教材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不能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2)思想观念多元化:新时代大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多样,社会观念开放,马克思主义无法和谐融入其思想体系中。

(3)社会现实挑战: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和物质诱惑,大学生的信仰容易动摇,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培育面临重大挑战。

1.更新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念马克思主义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拓展教材内容,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成果,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2.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课堂教育、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理解。

3.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开展多形式的教学活动,结合校园实际,丰富马克思主义教育方式,提高教学趣味性和实效性,使大学生更加愿意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

4.强化实践教育通过实践教育,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高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和信仰程度。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及教育策略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及教育策略

实践教育策略
实践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引导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其运用马 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育应注重与理论教育相衔接,确保大学 生在实践中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其实 践能力。
实践教育应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 务等活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文化教育策略
创新教育方式
01
引入案例教学
通过引入生动的案例,使抽象的 理论更加具体化,提高大学生对 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兴趣。
02
开展互动讨论
03
利用新媒体资源
鼓励大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通过 交流和辩论,加深对马克思主义 理论的认识。
利用网络和新媒体平台,丰富教 育内容,拓宽教育渠道,提高教 育效果。
优化教育环境
04
提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 路径
强化理论学习
深化理论理解
通过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大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 主义的内涵、价值和意义。
培养辩证思维
理论学习有助于大学生培养辩证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 式,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坚定理想信念
强化理论学习有助于大学生树立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01
文化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补充,通过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念。
02
文化教育应注重与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使大学生在接
受文化熏陶的同时,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同。
文化教育应采用多种形式,如文艺演出、文化展览、文化交流
03
等,以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其文化素养。
认同程度较低
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持怀疑或否 定的态度,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现 代社会中不适用或过于陈旧。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当前,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展开深入分析。

引言部分介绍了该问题的背景和意义,为后续分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正文部分围绕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现状展开分析,明确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剖析造成问题的原因。

随后给出应对措施和建议,为解决问题提供有效的路径。

结论部分对本文提出的对策进行评价,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深刻认识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并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实践。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应对措施、建议、对策评价、展望未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的指导思想,对于培养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深化,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高校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信仰,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发展。

在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难。

如何有效推进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对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展开深入分析和讨论,旨在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1.2 问题意义在当今社会,高校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中坚力量,其政治理论信仰教育问题备受关注。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形势下,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诸多挑战与问题,亟待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问题意义首先表现在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同程度不高。

很多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渊源和实践意义缺乏深刻理解,存在对其认同度不足的情况。

浅谈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浅谈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浅谈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途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南,信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大学生的一项基本任务。

然而,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大学生往往缺乏较好的“钢铁信仰”,使他们徘徊于思想自由与信仰信任之间,面对消极的现实和各种现实难题,更是越来越缺少信心。

因此,为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强化理性思考,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思想。

现代大学生喜欢用约而不定、使而不控、偏颇而深的“谈资”来陈述自己的言论,缺乏高层次的理性思考能力。

因此,要在教育中加强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正向引导。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主义的理论分析和时代背景的综合阐释,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和本质,拥有科学、系统的思想体系,可以科学地解决问题。

第二,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际操作性。

针对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活动。

通过观看电影、听讲座,读原著等形式,给予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外部条件,引导学生深刻领悟社会中的鲁迅、马克思、刘一心等各类思想先驱,从而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同。

同时,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帮助大学生树立较好的信仰。

第三,建立强有力的思想引导团队。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因此需要有一支强大的思想引导团队。

大学应该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大学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和引导,确保教育结果的切实可行。

同时,为了提高教育质量,需要招募经验丰富、教育思想开放的教职人员,按照学校“大师带徒”的理念,将他们分配到学生群体中,全面推进教学和实践。

第四,加大支持政策和经费的配套力度。

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需要健全配套的支持政策以及资金支持,建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与实验基地,提供必要的教育物质和设备,为教育创新奠定良好基础。

总之,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途径非常重要,是大学教育优质化、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对策研究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对策研究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对策研究【摘要】这篇文章旨在探讨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对策。

在将介绍背景和研究意义。

接着在正文中,分析了目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并探讨了影响因素,提出了一些培育对策,并给出实施建议和案例分析。

最后在对研究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篇文章将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理论水平,推动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对策、研究、新时代、现状、影响因素、实施建议、案例分析、结论、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信仰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信仰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当下社会多元化、信息爆炸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信仰日益多元化和碎片化,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一些大学生心中变得模糊甚至淡化。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发展构成了威胁。

深入研究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对策,探讨如何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力求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对于新时代大学生的信仰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和理论水平。

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理论感召力和实践指导作用,可以激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和社会进步。

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开展对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对策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和普及,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品位。

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与对策

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与对策

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与对策【摘要】在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呈现出多种现象。

许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存在认识偏差,信仰不够坚定。

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信息泛滥、社会价值观扭曲等。

马克思主义教育缺乏有效传播渠道,导致学生对其认识不深刻。

针对这一现象,应加强马克思主义教学,注重实践教育;建立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小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未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的应用和发展,大学生对其的信仰将更加坚定,对社会主义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学生的责任,更是提升自身素质,服务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问题、影响因素、对策、建议、措施、总结、未来展望、重要性、学习、现代社会1. 引言1.1 背景介绍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时期大学生群体的规模逐渐扩大。

作为国家的未来希望和栋梁之材,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思想信仰问题备受关注。

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今时代最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之一,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新时期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着一些困惑和迷茫,表现为信仰淡薄、思想虚无等现象,对这种现象深入分析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对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深入剖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问题所在,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1.2 问题意义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与对策引言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其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与否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近年来,新时期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知程度逐渐降低,信仰热情也有所下降,甚至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和偏见。

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境界和价值观念,也直接损害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深入研究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和对策,对于促进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和提升,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

组织设计 既有传统 教育优势 又有时代特 色、学生 喜闻乐 见的教 育活动 内容 ,把广 大学生 的爱国热情 引导到发愤 学 习、立志成
才 、报 效祖 国上来 。二 是根 据少数 民族 学生 能歌 善舞 的特 点 , 定期 举办 民族文 化周活 动,通过 民族风 采展 、民族知 识竞赛 、
1 . 2 优化高校 马克思主义信仰 教育 的文 化环境 加强校 园的环境文 化、制度 文化 和行为 文化建设 ,努 力培
2 . 3 加强马克 思主义 民族观 与宗教观 教育
( 1 ) 加 强课程建 设,坚 持马克 思主义 民族观 、宗教观教育 的正面引导 。通过开设 马克思主义 民族观 、宗教观教 育的必修
济给我 们社会 生活 、思想观 念带来诸 多的影响 ,尤其 是加入世 腐朽 的来调适 、规 范多元价值观 ,使大 学生 的价值 选择不 再无 所适从 ,而认 同、归依于符 合民族和 国家整体利 益的价值 评判 标准 。 在 我国科学社 会主义 的基 本价值理念 中 ,只 有那些 以马克 思主义 指导思想 为灵魂 、 以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共 同理想为主题 、 以民族 精神和 时代 精神 为精 髓、 以社 会主义荣 辱观为基础 的价 值观 ,才能称 为社 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 。因此 ,当代大学 生社会 主 义核 心价 值 观 的构建 可 以从坚 持 以马克 思主 义 作为 指 导思 想 、坚 持 以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共 同理 想作为核 心 内容 、坚持把 以爱国主义 为核心 的民族 精神作 为主旋律 、坚持把 以 “ 八荣八 耻 为主要 内容的社会 主义荣辱观教 育作为 关键 ,从这 几个方 面着 手 。
开汉族 、少数 民族之 间相互离不 开 ”的思想 ,更加 自觉地 维护 民族 团结、维护祖 国统一 。 ( 2 )加强文化建 设 ,营造马克 思主义 民族 观、宗教观 教育 的 良好氛 围 。要非 常重视校 园文 化活动和 校 园文 化氛 围在 大学 生思想政 治教育 中的隐性渗透作 用 。 一是在 学校范 围内开展“ 增 强祖 国意识 、增 强法治意识 、增强 团结意识 ”主 题教育 活动 ,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几点建议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几点建议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几点建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加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综合能力,以下是几点建议:一、加强课堂教育在新形势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需要注重课堂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教师应该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掌握应对各种思想风险的方法和技巧,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需要及时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发展和研究成果,通过案例分析和研讨等方式,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拓宽教育渠道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还需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拓宽。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讲座、学术研讨会等形式的活动,邀请专家学者来校园进行交流和授课。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此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课程、微信公众号等,也是一种拓宽教育渠道的有效方式。

三、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将其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行动。

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实践课程,如社会调查与研究、社会实践实习等,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构建开放的教育环境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需要构建一个开放、自由的教育环境。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思想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知识获取渠道和交流平台。

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思维方式,不以偏概全地评价和评判学生。

只有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才能真正地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思想,理解和信仰马克思主义。

五、注重思想教育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的灌输,更需要注重思想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教育的不断深入,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众多信仰教育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教育本质之一,而且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一项基础工作。

然而,当前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不及时改进,将会对高校教育水平和学生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问题分析1. 教学内容单一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马克思主义课程内容都比较单一,以课本知识传授为主,缺少真实案例和实践经验等多样化元素的引入。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容易成为学生的形式主义和思想惯性。

2. 教师队伍不足当前许多高校在马克思主义课程的教学中,由于缺乏合适的教师队伍,教学水平整体偏低,贯彻落实课程的难度更高。

此外,个别教师自身态度和专业水平也难以达到高质量教学的要求。

3. 学生自主性不足在高校教育中,学生自主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程度仍然较低。

这也反映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及自信心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4. 教育结果不尽如人意许多高校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缺乏及时的评价手段与考核标准,这也导致教育结果存在不确定性。

即便是培养出来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学生也存在理论脱节或者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

二、对策分析为解决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 完善马克思主义课程内容创新课程教学方式,引入互联网、社交媒体、大型公开课,增加多元化的课程元素,实现马克思主义课程和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

2.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教师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与专业素质。

鼓励教师更具创造性地探索课程教学,在教学德、本质论辩、唯物论历史观等方面应用多媒体技术,增强课程互动与引导性。

3. 加强学生自主性培养学校应该从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究能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入手,在校内和校外提供广泛的信息资源和学习环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

浅谈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浅谈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浅谈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途径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程度不一,存在一定的波动,也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

那么,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强调理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核心是理论学习。

通过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让学生明白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同时也应该让学生了解到全球化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以发展新时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二、扩大教育场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该从学校课堂,向社会空间扩大,推动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与了解。

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在大学校园内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座、辩论、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还要将教育场地扩展到社会空间,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全球化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现代问题,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思考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学术价值。

三、培育阅读兴趣阅读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必要途径。

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阅读,培育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明辨能力。

鼓励大学生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主题的精品著作,巩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从中汲取理论营养和滋补。

同时,注重推广凝练和深入的马克思主义读物和新经典,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创新教育方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需要自由、开放、多元的教育环境,以激发学生的思想活力和创造力。

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和创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用方法。

避免教条式教学,推崇启发式教育,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在教育方法上,可以采取以小组讨论、辩论、读书报告等方式,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总之,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科技进步,高校大学生对于信仰的概念和内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有效提高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解和认识,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一项紧迫的任务。

1、理解淡薄。

由于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基础知识薄弱,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解不深入,更难以将之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

2、思想动摇。

高校大学生学业繁重,生活压力大,精神空虚时常遭到非理性思想的侵扰,更加容易受各种异端思潮的影响和束缚,从而产生思想动摇。

3、缺乏宏观视野。

一些大学生在接触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同时,只停留在知识学习层面上,缺乏对其宏观性问题的探讨,不易产生深感体悟,难以从中获得启迪和感悟。

为了有效提高高校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解和认识,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多样化教学。

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教学探讨,如以案例、实例、形象等进行教学,让大学生在学习中观察、感悟和思考,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探讨。

2、课堂互动。

探讨班级制度,鼓励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在问题思考活动中寻找答案,形成“真知灼见”,提高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注度和理解力。

3、注重实践。

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行现实生活应用示范,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促使其能够将目前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从而更快、更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

4、创新教育方式。

运用新型教育思想进行教学,鼓励大学生参加马克思主义书院、志愿者活动等,加深他们对于信仰的感悟和理解,帮助他们增强信仰意识和坚定信仰。

5、完善管理机制。

制定具体的管理机制,通过评优评先、奖学金等形式,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马克思主义学习和研究之中,为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重重,但只要我们认真分析问题,采取合适的对策,便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为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供有效保障。

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对策

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对策

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对策摘要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面临着教育内容不丰富、教育方法单一、教育者素质相对不高等问题。

高校应从更新教育观念、丰富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者素质、优化环境建设、加强依法管理与预警机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强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策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1 当前各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存在的问题1.1 教育内容不丰富这主要体现在现在的课程设置与已有的教学内容上。

首先,大部分高校没有开设有关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课程,即使有的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也只是选修课程,只是起到普及宗教知识的作用,对党的宗教政策、宗教的本质等都缺乏深入的了解。

其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并没有承担起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主渠道的作用,一是因为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涉及的非常少,更不要说单独设立章节内容,二是因为教师本身对这部分知识把握不好,即使有关问题在个别章节出现,也被教师一带而过或省略不讲。

这就导致了大学生不能正确地掌握党的政策、正确认识当前的宗教问题。

1.2 教育方法不多样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由于方式方法的单一落后,致使教育的实效性不强。

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方式大都是以灌输式为主,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而学生只能成为课堂教学被动的接受者,他们的个体因素被忽视,因此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致使一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失去了兴趣,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目的难以达到,不利于大学生正确宗教观的培养。

1.3 教育者的素质相对不高教育者先受教育,这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前提。

这就要求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者不仅要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还要具有丰富的宗教知识及对党的宗教政策的正确理解,这对于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至关重要。

而在高校中,一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者本身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了解得不多,对党的宗教政策也知之甚少,可以说宗教知识还不够丰富,因此,面对现实的宗教问题,就不能正确引导学生历史地、辩证地分析。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在当前社会中备受关注。

本文首先介绍了背景和研究意义,接着分析了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影响因素。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三点对策建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

结合对策建议总结分析,展望未来,强调了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性,为高校教育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水平,还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分析、影响因素、对策建议、总结分析、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引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仰和信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革,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现代大学生面临着信息爆炸和各种价值观的冲击,其思想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传播效果不佳。

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深入了解,仅停留于表层的了解和应付考试,缺乏对其原理和实践的认同和理解。

一些高校存在着教育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针对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有必要深入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更好地推动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向前发展。

1.2 研究意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高校大学生中的问题及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思想信仰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如何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高他们的信仰水平和实践能力,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路径研究

新时代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路径研究

新时代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路径研究新时代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路径研究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重要理论思想。

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新时代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信仰者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因此,如何增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当前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紧密结合实际,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精髓。

要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以及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而不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信仰。

二、切实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大学是培养和塑造学生思想的重要阶段,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如理论讲座、座谈会、读书分享会等,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兴趣,引导他们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

三、注重实践锻炼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之一。

由于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强调贯彻实践,因此,大学生在实践中更容易明白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质。

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实践团队等,通过亲身经历,感受社会现实,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

四、加强思想交流与讨论大学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点,通过开展思想交流和讨论,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碰撞观念,使其更加理性和坚信马克思主义。

学校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辩论赛、论坛、讲座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促使他们在批判性思维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性,从而更加坚定信仰。

五、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关注人类社会发展,以及社会矛盾的根源和解决之道。

大学生们应该积极思考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关注国家、民族、人民的发展,通过关注社会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从而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查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查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查与对策分析【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态度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进行调查并分析了影响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因素。

文章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了针对这些问题的对策建议。

在具体对策上,建议学校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同。

本文探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并总结了调查结果,展望未来,并提出了建议实施措施。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状况,为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查、对策分析、态度、因素分析、问题、挑战、建议、发展方向、总结、展望、实施措施。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部分将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调查和分析,探讨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现状。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大学生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思想冲击和价值观念的碰撞,这不仅来自于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来自于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不足和理解偏差。

研究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态度,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认识,为引导大学生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提供理论支撑。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处,是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阐述的部分。

具体内容如下: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丰富理论内涵和深远影响的思想体系,是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状况直接关系到其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

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态度,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态度的调查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思想倾向和信仰趋势,还可以帮助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认同程度。

这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观念,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策略摘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是人们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观点、方法的自觉坚定信奉和敬仰,进而建构起来的内蕴于个体精神世界深处的特定情感体验和价值诉求。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策略,一是领导重视。

切实提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认识;二是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理论教育;三是成立马克思主义原著研读小组,形成教、学、研互动;四是切实发挥教师的示范和表率作用。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策略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130—0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与此同时“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薄弱、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

因此,认真思考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策略,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及其意义1 内涵所谓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观点、方法的自觉坚定的信奉和敬仰,进而在此基础上自觉自愿地建构起来的内蕴于个体精神世界深处的某种特定情感体验和价值诉求。

具体可以展开为如下两个层面:一是个体精神世界建构起来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观点、方法的某种自觉坚定的特定情感体验。

这是一种相比于别的理论、立场、观点、方法有区别且更高层次的情感体验。

表明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观点、方法的特定独有的深厚感情。

由于这种感情是建立在一定感知的基础上产生的。

因此,感知成分、感情成分以及建立在两者基础之上的意志成分就逻辑内在地包含在特定情感体验这个范畴之中了。

二是个体精神世界发生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观点、方法的某种自觉坚定的特定价值诉求。

这里面自然逻辑地预设了马克思主义是有价值性的存在,它预示了人们的客观需要,并且具备满足这种人们客观需要的属性和功能,藉此能满足人们的某种客观需要。

2 意义首先,人们选择和信奉乃至敬仰马克思主义,把它视为自己的一种信仰形式,当然有其自身的内在依据和外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观点、方法之外的因素存在。

从内在依据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观点、方法具有一些重要的品质,保证了它有足够的理由被人们选择、信奉和敬仰,并在此基础上使得个体自觉建构起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诉求。

其一,人民性品质。

是指它的终极奋斗目标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的。

马克思主义坚信人民的力量一定会随着物质生产的扩大而壮大,始终不忘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坚密地跟人民群众心手相连。

在它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始终持有以“为全人类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以人为本”等语言形式所承载着的人民性理论品质与价值诉求。

其二,实践性品质。

它根源于物质实践,指导、服务于物质实践。

实践是人民的实践,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崇尚劳动,视劳动为第一需要,鄙视贪图享乐等腐朽思想。

人民中的绝大多数是从事粗糙的物质生产的,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这种信仰是面向世俗的物质生产实践的,是大众的。

它认为,以往的哲学家至多只是解释世界,而自己的任务却是改造世界。

其三,公正性品质。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必然内蕴对公平正义的执著与追求。

它本身就是对西方资本主义非人社会种种不公正现象进行了有力鞭挞和无情揭露之后而产生的思想理论产物。

它的信念是彻底地消灭私有制,完全地消除异化劳动,最终建立一个没有私有制、没有剥削和压迫、反对一切形式异化,进而真正实现公平正义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从外在因素来看,由于生成性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条件给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观点、方法的发扬光大提供了客观物质性基础和主观条件。

回顾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刚刚传人中国时,社会上还没有几个人知道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什么。

随着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代的到来,由于李大钊这位中国马克思主义先驱者的不懈宣传和组织活动,它在众多社会思潮中脱颖而出并开始走上中国化的道路。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中国化,出现了遵义会议的历史性挽救以及六届六中全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后来随着改革开放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所有这一切,都在事实上已经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生成的主客观依据。

在今天的中国大地上,马克思主义已成为立党立国所必要,成为执政为民所必需,成为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个体政治人格建构所必然的导航诉求。

其次,在现实教育中出现的学生信仰迷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其一,现代西方思潮特别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信仰的无原则解构,对大学生坚定自身信仰带来了消极影响和挑战。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信念信仰的过度解构,使得大学生们无所适从,经常容易感觉到孤独或者某种“无根的绝望”,甚至时常必须面对一种“站在毁灭因素边缘的完全失去信仰的心境”。

其二,一切向钱看、商品和金钱拜物教的功利化的影响,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偏离正确的方向。

目前,正在中国社会运行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因而社会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良习气以及种种假丑恶现象。

比如一切向钱看、商品和金钱拜物教等消极信念的破坏性影响,给大学生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至上、实践第一、劳动光荣、公平正义等理论品质直接地面对面地带来了严重冲击,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到理论课堂所宣讲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反差过大,理论显得空泛而没有足够的说服力,于是一部分学生便感性直观地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观点、方法没有任何实际指导价值和意义了。

于是大学生们很自然地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观点、方法失去了兴趣,这就自然地构成了大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奉、敬仰乃至期待和诉求的直接障碍。

其三,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渗透到大学生群体中来,直接或者间接地导致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发展进一步出现严重的不平衡,从而给大学生们坚定理想信念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有些富二代大学生凭借父辈或祖辈的艰苦奋斗,早已过惯了衣食无忧的日子。

他们往往缺乏机会去接受劳动和实践第一的教育,优越的生活条件也根本不需要他们像前辈那样为求得自身的翻身与解放而努力奋斗,更很难去寻找精神方向的指引。

于是,大学生群体中的有些人对西方个人主义的简单模仿和少数人追求奢华等享乐主义思想言行的过度泛滥,自然对其他大学生理想信念建立造成破坏性的消极影响。

于是,会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重视生产劳动的号召以及追求公平正义的呼吁,都不再相信和理解,甚至认为这是对当今社会的某种嘲讽。

再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高校培养目标实现和大学生个体人格完善的重要思想保障。

在当代中国,无论是高校德育目标的整体实现还是大学生个体政治人格的发展完善都需要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一根本思想保障。

其一,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着我国的教育方针,决定了高校德育必须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最高培养目标,需要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它的根本思想保障。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高校德育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

它在高校德育中发挥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性引导、规范、教育的特殊功能与作用,是实现高校德育目标的思想保障。

其二,大学生个体政治人格完善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重要思想保障。

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但凡思想上要求上进者,主观上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都会有一个巨大的主体性诉求,他们迫切需要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指导。

因为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有助于帮助大学生们在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现实和各种风险考验面前认清方向,保持清醒头脑,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促进自身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策略1 领导重视,切实提高对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认识首先,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切实把这项教育作为立校之本,贯穿学校教育的始终。

一是必须从生存需要论的思想高度认识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思想接受和信仰确立与人们生存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满足的程度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从生存需要论的思想高度认识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极端重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自觉消除后现代西方思潮的消极影响,并且在此基础上充分认识到确立信仰对于其自身的生存需要的意义。

当前尤其要自觉消除后现代思潮中已十分流行并且事实上已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产生了较大影响的关于“解构一切”的原则和立场,因为在它的影响下,有的大学生时常感到了莫名的精神空虚,陷入了信仰的无根状态。

二是要教育大学生进一步认清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大学生生存需要以及自身未来人生发展的关系,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邓小平强调,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

过去“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才使得我们能够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

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

这是一种在当时意义上从生存需要论的思想高度所阐发的德育话语。

今天的时代虽然不同,但从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身份定位而论,对他们更应当提出和落实这样的思想要求。

2 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理论教育课堂教学是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渠道,切实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高校扎根的重要前提条件。

所谓进行切实有效的理论教育,就是指教师要在课堂内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真真切切领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目的和意义,让大学生们明确知晓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内容框架。

在此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把过程与效果结合起来、坚决不搞花架子的原则,扎实细致而又有计划地围绕初定的信仰教育的目标开展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不因赶进度而囫囵吞枣,使学生没有真正领悟就跳过,也不要因为迎接督导或考评而刻意迎合。

之所以需要课内切实有效地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目前尽管绝大多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触多年,但由于多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却是:现在有的大学生没看几本马克思主义的书,也没看几本非马克思主义的书,就轻率地鄙夷和冷淡马克思主义,这恰恰是理论幼稚的表现;还有相当多数的大学生非但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够,甚至还谈“马”色变,说不清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什么,更别奢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