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和物种的形成

合集下载

物种的概念与形成方式.doc

物种的概念与形成方式.doc

物种的概念与形成方式一、物种的概念物种(species)是自然界中实际存在的生物群体单位。

但生物界中物种的划分不是通过条件(特征)集来进行逻辑分类所能完成,而是必须进行综合的分析。

实际上给物种下一个在理论上合乎逻辑性、在实际应用上又方便有效的定义是极其困难的。

对物种概念的定义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早在17世纪,John Ray(1868)就认为物种是一个繁殖单元。

林奈(Linne , C. von,1750)进一步提出,物种是由形态相似的个体组成,同种个体间可自由交配,并能产生可育后代;而异种个体间则杂交不育。

达尔文提出,种是显著的变种,是性状差异明显的个体类群。

杜布赞斯基(Dobzhansky,Th.)认为,物种是享有一个共同基因库、能进行杂交的个体的最大的生殖群落。

迈尔(Mayr, E. ,1982)给物种下了一个定义:物种是由种群所组成的生殖单元(和其它单元在生殖上隔离着),它在自然界中占有一定的生境地位。

陈世骧(1987)对此定义作了补充:物种在宗谱上代表一定的分支。

尽管很多学者对物种的概念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但都忽视了营无性生殖的低等生物,这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综合各学派的观点,物种的划分应综合考虑如下一个方面的内容:(一)形态学标准主要根据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方面的差异进行物种的划分。

在分类学上这仍然是常用的标准。

这种分类方法方便易行,但标准难以统一,因而会出现划分结果不一致现象。

(二)遗传学标准理论上是指以群体间的遗传组成方面的差异、染色体数目和结构方面的差异以及由遗传原因导致的生理生化方面的差异等作为标准,实际操作上是以能否进行杂交以及杂种后代有否繁殖能力作为标准,也即生殖隔离标准,这是区分不同物种的重要标准。

这方面的标准已经发展到分子水平。

凡能够进行杂交而且产生能生育的后代的个体或类群,就属于同一个物种;凡不能进行杂交,或者能够进行杂交但不能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的个体或类群,则属于不同的物种。

第八章 物种和物种的形成

第八章 物种和物种的形成

生物在进化后转移到新的生态位和适应峰。如果一个 物种的种内发生分异,占据多个生态位,从生态学角度而 言,这意味着有新种形成。
4、生物地理学标准 不同物种的地理分布范围不同。 • 广布种(世界种):分布区很广 • 特有种:分布区很狭 • 残遗种:过去分布广,后来变狭了
(三) 现代物种的定义
1983年迈尔提出:物种是由种群所组成的生殖单元(与其 他单元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在自然界占有一定的生境地 位, 在宗谱线上代表一定的分支,是一个进化的单元。 ( 1987年,陈世骧补充) 种群组成、生殖隔离、生态地位、宗谱分支
根据物种有无亚种而区分为单型种和多型种。
单型种 种群 个 体 种群 个 体 种群 个 个 体 体
多型种 亚种 种群 亚种 种群 种群
个 个 体 体
个 个 个 个 个 个 体 体 体 体 体 体
变种(variety):具有形态生理、遗传特征上的差异,但在地 理分布上可能重叠的群体。 一般多用于植物的分类,在动物分类上比较少用。但变种有 时也指未弄清地理分布的亚种,有时也指栽培品种,有时还指 介于两个亚种之间的类型。如美国鹿鼠具有白色亚种和黑色亚 种。有一种灰色的鹿鼠则属于变种,因为它介于上述两个亚种 之间,并已呈现出由灰色变成黑色的显著倾向。 半种(semispecies):又称起始物种,是可以互相交配的群体, 在行为和其他方面又有差别,又限制了其间的交配。 姐妹种(sibling species)、隐种:外部形态上极为相似, 但其间又有完善的生殖隔离。
1、远缘杂交
鲍文奎利用小麦 和黑麦杂交,育出 的小黑麦 .
萝卜甘蓝(Raphanobrassica)形成的过程
2、体细胞杂交
番茄马铃薯、白菜甘蓝、 胡萝卜-羊角芹、 烟草-海岛烟草等

物种形成与物种演化的过程

物种形成与物种演化的过程

物种形成与物种演化的过程物种的形成与演化是生物进化的重要方面,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通过演化过程,物种在适应环境的同时逐渐发生改变,产生出新的物种,进一步丰富了生物界。

1. 物种形成物种形成是指一个或多个亲本物种通过遗传变异、隔离和自然选择等因素逐渐形成新的物种。

这一过程常常伴随着地理隔离、生态隔离、行为隔离等因素的作用。

1.1 遗传变异遗传变异是物种形成的基础,它是由于基因的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流失等造成的。

遗传变异导致了个体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会在繁殖过程中被遗传给下一代,并逐渐积累。

1.2 地理隔离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中常见的因素之一。

当物种的种群被地理环境的障碍如山脉、水域等分割开来时,种群之间的基因流动受到限制,进化过程将独立进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理隔离的种群可能会逐渐发生形态、生理和行为上的差异,最终产生出新的物种。

1.3 生态隔离生态隔离是由于不同种群占据不同的生境或利用资源的方式而导致的物种形成。

当生境中存在不同的生态位时,不同种群将选择适应自己的生态位,以避免与其他种群竞争或产生杂交。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种群的差异将逐渐加深,最终导致物种的分化。

1.4 行为隔离行为隔离是由于物种之间的繁殖行为差异而导致的物种形成。

每个物种都有一套独特的繁殖行为模式,包括求偶、交配行为、求偶信号等。

当物种的繁殖行为差异达到一定程度时,不同种群之间的繁殖隔离将变得明显,从而推动物种形成。

2. 物种演化物种演化是物种在时间尺度上的进化过程,它涉及到物种在遗传、形态、生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2.1 适应与自然选择适应是物种在特定环境中通过基因变异、基因流动和基因重组等途径提高自己生存和繁殖成功率的过程。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适应性更强的个体更容易存活下来并将自己的优势基因传递给下一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有利于生存的基因将在种群中逐渐累积,导致物种的适应性增强。

2.2 变异与选择变异是物种形成与进化的基础,它在物种的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生物的物种形成与演变

生物的物种形成与演变

农业活动:改变 生物的生存环境, 促进生物进化
生物技术:基因 编辑等手段对生 物进化进行干预
环境污染:破坏 生物的栖息地, 影响生物进化
外来物种入侵: 影响本地物种的 生存和进化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 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 统,为生物提供栖息 地和繁殖条件。
制定法律法规:通过立 法手段限制人类活动对 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保 护珍稀濒危物种。
生物的物种形成与演 变
汇报人:XX
目录
物种形成
生物进化
物种多样性的起源
生物演化的历程
人类对生物进化的 影响
物种形成
物种形成是指生物种群因遗传变异、隔离和自然选择等原因而分化为两个或多个种群,并经过 生殖隔离机制的形成和发展,最终形成新的物种的过程。
物种形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胚胎发育的证据: 不同物种在胚胎 发育的早期阶段 表现出相似的特 征,表明它们有 共同的祖先
生物地理学证据: 不同地区的生物 分布和多样性表 明了进化的趋势 和过程
同源器官和生物 解剖结构的证据: 不同物种中存在 相似的器官和结 构,表明它们具 有共同的进化起 源
物种起源:达尔文提出物种进化的自然选择理论,认为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进化。
人类对生物演化的影 响:基因编辑和环境 改造等手段对生物演 化进程的影响
人类对生物进化的 影响
破坏生态环境:过度开发、城市化等导致生物栖息地丧失 引入外来物种:破坏本地生态平衡,导致本地物种灭绝 过度捕捞和狩猎:导致某些物种数量锐减或濒临灭绝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生物栖息地改变,影响生物生存
添加 标题
人类活动对生物演化的影响:人类活动可以通过多种 方式影响生物演化的速度和方向,例如污染、气候变 化和生态系统破坏等。这些影响可能会导致生物种群 的遗传多样性降低,甚至可能导致物种灭绝。

物种形成与物种灭绝

物种形成与物种灭绝

物种形成与物种灭绝与物种概念及划分问题一样, 物种形成和物种灭绝机制,是长期困扰科学界的一大难题。

1859年, Darwin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首次科学地提出了物种形成的一套理论。

其实在此之前,先辈们就提出过一些有关成种作用的思想。

第一节物种形成——物种多样性的起源1物种形成理论的历史回顾1.1 物种不变论(Immutability of species)物种不变论有两层涵义:一是物种是神创造的,并且永远不会发生变化(神创论者的观点);其二是尽管承认物种是自己起源的,但是在瞬间形成的,并在起源后永远保持不变。

Lamarck认为物种的起源是瞬时的。

每个演化系列都是不同的瞬间起源的简单生物的产物,它们后来都进化为较高等的生物。

Lamarck 的进化论是纵向的,只承认线系成种(phyleticspeciation),即一个老的物种只能演化成另一个新物种。

当Linnaeus发现了三四种自然杂种,并将它们命名为新的物种后,便认为自然界所有的物种都是通过杂交而产生的,进而提出,上帝创造了所有植物目以上的阶元,而目以下,一直到种的所有分类阶元,都是通过杂交而产生的(转引自Mayr,1982)。

所有Darwin之前的学说,都可称为本质论(essentialism),从Maupertuis到Bateson,该学派认为,每个物种都有其特有的种质,因此,物种是不可能变化和进化的。

Lyell认为,自然界是由各种固有的类型组成,它们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被创造的,要想一个物种变成另一物种是不可能的(Mayr,1982a)。

本质论认为快速成种是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的:突变(drasticmutation)和杂交(hybridization)。

事实上,在Darwin之前也曾出现过与本质论不同的学说。

早在1825年Leopold和Buch就提出过地理。

1.2 物种多起源论(Multiple creation of disjunct species)AlohonsedenCandolle(1806-1893)认为那些分布不连续的物种,尤其是植物,居群与居群之间相隔很远,用流行的迁徙理论很难对其作出解释,而物种多起源学说却能很好解释这种现象。

物种与物种的形成进化生物学

物种与物种的形成进化生物学

3
Evolutionary Biology
(二)物种的标准
1、形态学标准:
2、遗传学标准:根据遗传学理论来认识物种,物种被 定义为互交繁殖的群体,共有一个基因库。“生殖种”、 “生物学种”
遗传学标准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1)应用有局限性
(2)对无性生殖的生物不适用
(3)生殖隔离并非区分物种的决定性指标:形态上差 异很大,完全异地分布的某些群体,尽管它们之间的杂 种完全可育,仍将它们分为不同的物种。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Evolutionary Biology
不同时期、不同学科学者的物种概念
?非时向的物种概念:不考虑时间因素的物种,现存生物分类 ?时向种概念:考虑时间向度,现存+地质历史上生存过的物种
时间时种向:种指一个物种在其生存时间内所包含的所有生物个体。 当一个物种随着时间而进化改变,其后裔表现型进化达到可以 明显区别于祖先时,就可以归属为一个新的时间种
?隐种:又称为姊妹种(sibling species),相互间在外部形 态上极为相似,但相互间又有完善的生殖隔离。
8
Evolutionary Biology
?现代遗传学对物种结构中的各种等级单元,在遗传上距离 进行了定量的测定。
?对昆虫、甲壳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很多蛋 白质的比较研究发现,当两个个体、两个群体、两个亚种和 两个物种进行比较时,遗传差别增加的尺度是有规律性地逐 渐加大。
?杂种体败育
?子二代或者回交杂种的全部或者部分不能存活或者适 应性低劣,是生殖隔离的最后一道屏障。
各种隔离使各个隔离种群各有较强的遗传稳定性,以 保证在自然选择下各自按着与环境相适应的方向发展
19

动物的起源和种类的形成

动物的起源和种类的形成

生物协同进化理论和生态位构建
生物协同进化理论:不同物种间相互 影响、相互依存的进化过程,强调物
种间的协同发展。
生态位构建: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地 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通过适应环境而形成独特的生态位。
生物进化理论的现代发展
基因突变和自然 选择:现代进化
理论的基础
物种形成的机制: 基因流动和遗传
Part Four
动物进化理论
物种演化的突变和选择理论
突变是物种演化的驱动力,通 过基因变异产生新的特征。
选择是物种演化的调节器,自 然环境对变异进行筛选,适应 环境的变异得以保留。
突变和选择共同作用,推动物 种不断演化和发展。
该理论解释了动物种类的形成 和起源,为动物进化提供了重 要的理论支持。
和种类的形成
气候变化对动物 种类的形成具有
重要影响
自然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保护生物基因库:为科学研究、 医学和农业等领域提供丰富的 基因资源
促进生态旅游:为旅游业提供 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物景观,
带动经济发展
保护动物种类的多样性:维护 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稳 定
提高人类生存质量:保护生态 环境,保障人类健康和生存安
漂变
生物多样性的起 源:进化生物学
的最新进展
进化与生态学: 相互影响和共同
发展
Part Five 人类活动对动物种类形
成的影响
生物入侵与新物种形成
生物入侵的定义:指外来 物种通过人类活动被引入 新的生态环境,并对其造
成影响的过程。
生物入侵对动物种类形成的 影响:外来物种在新的生态 环境中可能会与当地物种发 生基因交流,从而形成新的
物种形成:由于基因突变、地理隔离等因素,物种会不断演化和发展,形成新的物种。

物种 物种和物种形成

物种  物种和物种形成

D. simulans
D. mauritiana
D. sechellia
机制隔离:三种近缘果蝇 的雄性生殖器后部的圆形 裂片(genital arch)。 这几乎是这三种果蝇唯一 的形态差异,导致了它们 的生殖隔离。
合子后障碍 postzygotic barriers
合子后障碍指杂交合子生成了但其适合度降低。
F1杂种在减数分裂联会时,形成 环形结构。曼陀罗每条染色体的 两臂各自与杂色曼陀罗的两条不 同染色体的两臂配对。可能形成 多种非整倍性配子。
胞质不相容性导致生殖隔离
胞质不相容( cytoplasmic incompatibility)对昆虫的物 种形成起作用。
正常情况下,黄蜂的内共生细菌Wolbachia只能通过卵细 胞的细胞质遗传,不通过精细胞遗传。
Liger
霍尔丹准则 (Haldane’s rule)
Haldane’s rule:当不同物种间杂交 产生的子代只有一个性别有杂交不存 活或不育的时候,这个性别通常具有 异型配子。
异配性别(heterogamatic sex):具 有两条不同的性染色体或只有一条性 染色体 。 哺乳动物XY性别决定系统中的雄性 XY 鸟类ZW性别决定系统中的雌性ZW
优点:有助于区分物种内的群体变异以及生殖隔离但 无明显形态差别的亲缘种(sibling species);有助 于理解物种形成的过程。
局限性:实际中无法检测大多数物种的(潜在)生殖 隔离特别是在异域分布(allopatric)的种群间;无法 应用于无性繁殖的生物和生物的化石。
生物学物种概念的边缘个案
Odysseus and hybrid-male sterility in Drosophila
Ting et al. 2002 PNAS Ting et al. 1998 Science

21物种与物种的形成

21物种与物种的形成
机械隔离(形态隔离): 指的是生殖器或者花器在形态上的差异而造成的隔离。
兰科
18
唇形科 General Biology *
合子前隔离
配子或配子体隔离 即一个物种的精子或花粉管不能 不能被吸引到达另一物种的卵或 胚珠内,或者它在另一个物种的 生殖器内不容易成活所产生的隔 离。 对于体外受精来说,也意味着配 子彼此不吸引、不亲和产生的隔 离。
作业
1、名词解释:物种、亚种、地理隔离 2、为什么骡子是不可育的? 3、什么叫隔离?隔离的类型有哪些?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
作用? 4、为什么一个小的隔离的群体比一个大的群体更有利于物
种进化? 5、为什么说物种形成的渐进模式和点断平衡模式对于解释
化石记录都是有用的?
32
General Biology *
物种之间在空间上是不连续的,在时间上是连续的。
21
General Biology *
21.2 物种形成的方式
22
General Biology *
2.1 地理隔离条件下的物种形成
物种形成需要隔离 地理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
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
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以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划分,可分为生物学和非生物学隔离
以受精产生合子为指标,可分为合子前隔离和合子后隔离 合子前隔离: 多为生态、行为等原因
合子后隔离:一般为遗传生理等原因
14
General Biology *
合子前隔离
地理隔离:因所处的地理条件阻碍而造成 的隔离。 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起着促进性状分歧 的作用。分歧的程度与隔离的时间的长短 有关,它往往是生殖隔离的先决条件。

26 物种的形成

26 物种的形成
许多植物的根因与真菌共生而获得更大的表面
积,这种共生体的双方是互惠的,植物供应真菌以光 合产物,真菌帮助植物吸收更多的水分和养分。这种 共生体称为菌根。
理分布上是连续的。

所谓“分布区相邻” 是指形成不同种的原群体之间
有不完全的地理隔离。

不重叠种形成过程通常是长时间的,不可能自始至
终直接观察到。

这种物种形成方式的提出,多半是根据间接的证据,
例如不完全种(族、亚种或半种)的存在,某些生
物种的地理分布等。

一些大洋中的群岛对于某些陆地生物来说是不重叠

已知普通小麦是由斯卑尔脱小麦通过一系列基因突
变而衍生的,因此这一事实有力地证明现在栽培小
麦的形成过程。


早就注意到地理因素在种分歧和种形成中的作用。
P.M.哈蒙德1981年将与种形成有关的地理因素
区分为13种情况,并归纳为4种模式
(见表物种形成的4种模式)。

区分种形成方式主要依据群体初始分化和生殖隔离 完成过程中的地理分布情况,至于生殖隔离完成 (种形成过程结束)以后地理分布情况则并不重要。

B、桦尺蠖体色的基因频率由S(灰色)95%变为
s(黑色) 95%

C、马与驴交配产生了骡子 D、克隆羊多利
骡子是否能产生后代?

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联会时发生紊
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


你知道为什么骡子是不可育的吗?
骡子是一个新物种吗?
26.2.2 彼此独立发生的相似的物种形成
26.1.2 生殖障碍造成物种分离
合子前障碍有四种:
1.不同物种在生殖时间(季节或一天的 时间)上的差异阻止了彼此间的交配。 2.不同物种因为生活在不同的生境中, 不能相互交配。

进化生物学课件-物种和物种的形成

进化生物学课件-物种和物种的形成
受精后生殖隔离,在种间发生交配并生成杂交 合子之后起作用的隔离机制。
受精前生殖隔离
地理(空间)隔离
--- 4/2/2020
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 种群,阻碍了生物的自由迁移、交配、基因交 流,最后形成为独立的物种的现象。海洋、大 片陆地、高山和沙漠等都可以成为地理屏障。
--- 4/2/2020
故这一概念遭到微生物学家、植物学家和对象为孤雌生殖 的分类学家反对。
物种形成的三个主要环节
--- 4/2/2020
1.可遗传的变异是物种形成的原材料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等遗传物种改变所造成的可遗传的变异 为物种形成提供原材料。
物种形成的三个主要环节
--- 4/2/2020
2. 选择影响物种形成的方向
环境条件或其他因素会使某些基因型的个体现出生存优势,
从而发生方向性选择。
期就会死亡。 2. 挪威鼠Rattus norvegicus与檐鼠Rattus rattus不能交配,
在极少数情况交配后会产下死胎或在很短时间内就会死亡。 3. 老虎与豹杂交后往往只会流产或死胎。
受精后生殖隔离 --- 4/2/2020
杂种不育
是指两个物种杂交后的后代虽然能够正常存活,但其无 法进一步繁殖后代。
受精前生殖隔离是更为高效的隔离机制,当受精前生 殖隔离形成时,物种分化也就基本完成了;
而当受精后生殖隔离足够强时,受精前生殖隔离也会 不断增强,阻止临界物种间的基因流动;
物种分化过程通常是多种隔离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物种分化的地理学分类
--- 4/2/2020
➢异域物种分化(allopatric speciation) ▫ 由地理隔离造成的物种种群间形成遗传交流上的生殖隔离 ▫ 动物中最常见的种化方式

高中生物 物种的形成步骤及其方式

高中生物 物种的形成步骤及其方式

地理隔离(Geographical isolation):通常是由于地理屏障形起的,将两个种群彼此隔离,阻碍了种群间个体交换,从而使基因交流受阻。

独立进化(Independent evolution):两个地理上和生殖上隔离的种群各自独立地进化,适应于各自的特殊环境。

生殖隔离(Reproductive isolation)机制的建立:若地理隔离屏障消失,两个种群的个体可再次相遇和接触,但由于建立了生殖隔离机制,基因交流已不可能,因而成为两个种,物种形成过程完成。

2. 生殖隔离形成的因素(1)合子前隔离(Prezygotic mechanisms):发生在合子形成之前,生殖器官隔离(Organs of generation isolation):动物的生殖器官不同,植物的花不同,均可阻止两个种群间的交叉受精。

(2)合子后隔离(Postzygotic isolation):发生在合子形成以后,虽然两性配子可受精并形成合子,但合子无生活能力,或只能发育为不育的杂种。

杂种的生活能力极弱,或完全不能生活。

发育过程中的杂种不育,如性腺发育异常,减数分裂中断或破坏。

F2代受损。

F1代虽然能正常生活和生育,但F2代具有很多生活能力弱和不育的个体。

该现象称为杂种破落(Hybrid decline)。

如树棉(Gossypium arboreum)与草棉(Gossypium herbaceum)之间的F1杂种是健壮而可孕的,但其F2太弱,以致不能生存。

3. 物种形成的方式(1)异域性物种形成(Allopatric speciation):通过大范围的地理分割,分开的两个种群各自演化,形成生殖隔离机制,如猫科、犬科等大型食肉兽,鸟类等,其分布范围很大,食性不专,一般采取K-对策繁殖,通常要经历很长时间才形成两个物种。

通过种群中少数个体从原种群分离出去,到达他地并经地理隔离和独立演化而成新种。

与母群隔离的种群通常规模不大,是处于半孤立状态的边缘小群。

生物的物种形成与物种演化

生物的物种形成与物种演化

生物的物种形成与物种演化生物的物种形成与物种演化是生物学中重要而复杂的研究领域。

在地球上存在着大量的物种,它们各具特征并能够相互繁衍后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生物的物种形成和物种演化的相关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物种形成物种形成是指新物种的起源。

它是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

1.1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一个重要机制。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个体之间存在着适应性差异,适应环境较好的个体更有可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适应环境的基因会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产生新的物种。

1.2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的突然改变。

这种改变可能是由环境因素引发的,也可能是因为随机事件而发生的。

基因突变可能导致个体的性状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在繁殖后代时得到继承。

如果这种变化能够提供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优势,新物种就有可能形成。

1.3 隔离机制隔离机制是物种形成的关键。

当某群个体在地理上或生态上被隔离开来,它们之间的基因交流将受到限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隔离的个体会发展出独特的特征,并逐渐形成新的物种。

二、物种演化物种演化是指物种随时间的推移产生的变化。

它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2.1 适应环境物种演化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

当环境改变时,只有那些适应能力强的个体才能够生存下来并传递自己的基因。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适应环境的基因会在整个物种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使物种更适应新的环境。

2.2 迁徙和分化迁徙和分化也是物种演化的重要机制。

当物种的个体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时,它们会面临不同的环境压力和资源竞争,这可能会导致它们发展出不同的特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不同特征的个体之间的基因交流减少,导致新的物种形成。

2.3 遗传漂变遗传漂变是指由于随机事件引起的基因频率的变化。

例如,自然灾害、疾病爆发或人为活动等都可能导致个体数量的急剧减少或增加,从而改变物种的基因组成。

这种基因频率的漂变可能会导致新的物种的形成。

第八章-物种和物种的形成

第八章-物种和物种的形成
一球悬铃木、三球悬铃木;中国梓树、美国梓树
现代一些生物分类学家希望能将表型标准与生殖标准结合 起来,以表型距离(形态差异程度)作为生殖隔离是否存在的指 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两个群体之间生殖隔离的存在同时 意味着它们之间的形态差异也明显。但生殖隔离与形态差异 往往并不完全平行,例如一些存在着生殖隔离,但形态差异 很小的姐妹种。
②同地种形成: 如在两个种形成过程中,初始种群的地理分 布区相重叠(不隔开),没有地理上的隔离,即形成新种的个 体与原种其他个体分布在同一地域,所以也被称为“同地种 形成”(sympatric speciation)或分布区重叠的种形成。
一般生态、行为上的歧化选择可形成所谓生态或行为的隔 离,可以使同一地理分布区的种群间分化,产生新种。
半种(semispecies):又称起始物种,是可以互相交配的群体, 在行为和其他方面又有差别,又限制了其间的交配。
姐妹种(sibling species)、隐种:外部形态上极为相似, 但其间又有完善的生殖隔离。
现代遗传学对物种结构中各种等级单元,在遗传上的 距离作了定量的测定。下图的资料来自对昆虫、甲壳类、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中很多蛋白质的比较研究 的结果。标尺上的数字是比较中测定的氨基酸差别的平均 数。这个数字大致上和每个基因固定的突变数相等。
A B
B,A B,A
D,A BC
② 邻地种形成: 如在种形成过程中,初始种群的地理分布区 相邻接(不完全隔开),种群间个体在边界区有某种程度的基因 交流,这种情况下的种形成被称为“邻地种形成”
形成过程: 在初始种群分布的邻接地区,种群间有一定程 度的基因交流。但由于初始种群分布的中心区之间基因交流 很弱,种群间的遗传差异会随时间推移而增大,但种形成过 程可能较慢。

物种和物种形成

物种和物种形成

• 亚种(subspecies) :是种内个体在地理和生态上充分隔 离后所形成的群体,具有一定的形态生理、遗传特征,特别 有不同的地理分布和不同的生态环境。这一概念一般多用于 动物分类,在植物分类上比较少用。 体虱
生态亚种
头虱
头虱
体虱
东北虎 地理亚种
华南虎
根据物种有无亚种而区分为单型种和多型种。
加拉帕戈斯 群岛上的鸣 禽
出自于同一祖先分居两岛的群体,因互相隔离,最 终成为不同的物种A和B。
A B
A的有些个体由于某些机会迁移到B所居的岛上生活。 两个种虽然共存,但由于剧烈竞争的结果,使它们分 别进化。
A B,A
在B所居的岛上的A,由于对突变和重组的不断选 择,终于形成新的亚种,并进一步发展到有足够多 的差异而自成为一个新种C。
《进化生物学》
第6章 物种和物种的形成
一、人对物种问题认识的发展过程
• 1、林奈时代 • 认为物种是永恒的、不变的、特创的 和独立(孤立)的。 • 2、拉马克、达尔文时代 • 认为物种变化的、进化的,可产生、 可绝灭的,以亲缘纽带相互联系的。
二、物种
• (一)基本概念 • 1、非时向种 • 即不考虑时间因素,不涉及目前的物种是由哪些原始 种演化而来,更不涉及历史上曾经存在过而现在已绝灭的 种,只对现存的生物分门别类,这是非时间的物种概念。
种群组成、生殖隔离、生态地位、宗谱分支
(四)物种的结构
• 个体(individuals): 是物种组成中最基本的单位,物 种由许多个体组成。同一种内的个体有性别、生长发育阶 段的差异,有些还有群体分工 . • 种群(group of species)/居群(local population),指生 活在一定群落里的一群同种个体。种群是物种的基本结构单 元。

什么是物种?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什么是物种?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什么是物种?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令人瞩目的自然界中,各种生物在相互依存、适应、进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数百万种不同的物种。

而“物种”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指的是能够相互繁殖并生育后代的一组生物个体。

对于物种的认识,对于人类的科学认知与生活体验都有着重要影响。

一、什么是物种?物种是生物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它是用来描述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生物单元的。

根据生态实际情况,物种是自然选择过程的产物,有自己的生态地位和生存策略,并在世代间遗传特色和进化趋势。

同时,物种还是形态、生理和生态环境的组合体。

二、物种的分类法与形成如何将物种进行分类并进行系统学的研究是生物学家长期以来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代的物种分类法采用分类层级的结构,包括以下七个分类等级:类群、门、纲、目、科、属和种。

而物种的形成与演化,则是另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

生物的物种是在进化中形成的,物种形成通常是在种群分离、遗传漂变或基因流等方面发生了变化。

如果分离的时间长、基因型也发生了变化,物种之间就会出现生殖障碍,这些生殖障碍就成为了新物种的起点。

三、物种形成的进化机制物种形成的进化机制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包括单纯性型、同域型、差异性型和后生性型。

单纯性型是指随机漂移、选择、迁移和突变等个体变异机制和因隔离而造成的生殖障碍,导致现有种群的分离和物种的形成。

同域型则是不同地理区域内的物种间变异的花色、形态、习性等随环境的不同而协同演化,从而造成了物种的形成。

差异性型则是物种之间在生长发育期的特殊适应性与互性,从而发展出一些异于其他物种的特征。

后生性型的物种则是在原有物种的基础上进化来的,这种进化通常是物种之间发生了杂交,并逐渐演化为独立的新品种。

四、物种的重要意义物种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物种的多样性是自然界中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它们维持和平衡和人类幸福的生态环境;同时,生物多样性也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资源与服务。

人类的种间互动和交流也深刻地影响了物种的演化以及生物多样性发展的进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照遗传距离是由个体→种群→亚种→半种→姐妹种→种,
遗传距离逐渐加大.
31
二、物种的形成
(一)物种形成的三个主要环节
1、可遗传的变异是物种形成的原材料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等遗传物质改变所造成的可遗传的变异为物 种的形成提供原材料。突变是随机发生的,这种随机突变在外界条件的 影响下,在群体内非随机地积累与储存,从而使群体发生分化。
25
(四)物种的结构
亚种(subspecies) :是种内个体在地理和生态上充分隔离 后所形成的群体,具有一定的形态生理、遗传特征,特别有 不同的地理分布和不同的生态环境。这一概念一般多用于动 物分类,在植物分类上比较少用。
体虱 生态亚种
东北虎 地理亚种 华南虎
头虱
26
(四)物种的结构
根据物种有无亚种而区分为单型种和多型种(具亚种)
18
(二)物种的标准
4、生物地理学标准
不同物种的地理分布范围不同。 • 广布种(世界种):分布区很广
• 特有种:分布区很狭
• 残遗种:过去分布广,后来变狭了
每一物种都有自己的分布范围,物种的地理分布
也是区分物种的标准之一。
19
(二)物种的标准
5、系统发育关系上的标准
物种被定义为系统发育数上的单系群。 单系群包括从某一祖先演化而来的所有的后代。
单型种 种群 个 体 种群 个 体 种群 个 个 体 体
多型种 亚种 种群 亚种 种群 种群
个 个 体 体
个 个 个 个 个 个 体 体 体 体 体 体
27
(四)物种的结构
变种(variety):具有形态生理、遗传特征上的差异,但在 地理分布上可能重叠的群体。 一般多用于植物的分类,在动物分类上比较少用。但变种 有时也指未弄清地理分布的亚种,有时也指栽培品种,有时还 指介于两个亚种之间的类型。 如美国鹿鼠具有白色亚种和黑色亚种。有一种灰色的鹿鼠 则属于变种,因为它介于上述两个亚种之间,并已呈现出由灰 色变成黑色的显著倾向。
灭的种,只对现存的生物分门别类,这是非时间的物种
概念。 现代生物分类学家大多只对现在存活的生物进行分 门别类,我们一般接触的物种概念都属于非时向种这一 类。
6
二、物种
(一)基本概念 2、时向种 物种是随着时间进化而改变的 (1)同一物种表型的连续改变;
(2)种内分异,形成两个或多个新的分类群。
分类对象若不仅仅是现存的生物,也包括地质历史上
隔离的机制很复杂
以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划分,可分为生物学的和非生物 学的隔离
非生物学的隔离:环境或空间隔离,如地理因素等
以繁殖的阶段性来划分,隔离可分为:
合子前隔离(受精前隔离)
合子后隔离(狭义的生殖隔离)
33
(二)隔离
以繁殖的阶段性来划分:
合子前隔离是阻碍不同群体间成员的杂交,防止杂种合子 的形成,多为环境、生态、行为等方面的原因;
生殖隔离 生态地位 宗谱分支
24
(四)物种的结构
种内差异: 同一物种的个体之间的差异 种间差异是由种内的差异发展而来 个体 种群 亚种 种
个体: 是物种组成中最基本的单位,物种由许多个体组 成。同一种内的个体有性别、生长发育阶段的差异,有些还 有群体分工,如蜜蜂、蚂蚁。 种群(group of species):居群(local population),指生活 在一定群落里的一群同种个体。种群是物种的基本结构单元。 同一个种的不同种群之间可以通过杂交、迁移等形式进行遗 传上的相互交流,使物种成为一个统一的繁殖群体
28
(四)物种的结构
在亚种和种之间,有的还存在隐种的形态,又称姐妹种
姐妹种(sibling species)、隐种:外部形态上极为相似,
但其间又有完善的生殖隔离。
果蝇 D. pesudobscura 和D. persimilis是一 对姐妹种,外形十分 相似,但交尾前的求 偶习性不同引起生殖 隔离 我国西北部的 玉米螟与东部 的亚洲玉米螟 是由于信息素 的不同而具生 殖隔离
13

棕熊
北极熊
14
川 金 丝 猴
黔 金 丝 猴
金丝猴
滇金丝猴
越南金丝猴
15
(二)物种的标准
3、生态学标准
从生态学看,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每一物 种在生态系统中均占有一个生态位,处于其所能达到的最 佳适应状态即适应峰。
种间杂交所产生的中间型个体,其适应值降低(掉进 适应谷),因而被自然选择所阻止。
2、选择影响物种形成的方向
环境条件会使某些基因型体现出优势,从而发生方向性选择
3、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隔离才能导致遗传物质交流中断,防止因基因交流而将彼此间的差
异淹没,保证群体向各自方向发展,使歧化不断加深,直至新种形成。
隔离(主要是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重要标志。
32
(二)隔离
隔离是指自然界中生物间彼此不能自由交配或交 配后不能产生正常可育后代的现象。
干不同的物种标准
1、形态学标准
绝大多数物种在形态特征上易于识别和区分,现代
大多数生物分类学家在分类实践中,主要以表型特征为
识别和区分物种的依据,即表型种。 优点:应用上方便 缺点:理论依据不足 某些分类标准只能人为地决定,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 标准,不同的归类,这实际上否认了物种存在的客观性。 10
(二)物种的标准
29
(四)物种的结构
半种也是亚种和种之间的过渡形态
半种(semispecies):又称起始物种,是可以互相交配的群
体,在形态、行为和其他方面又有差别,又限制了其间的交配。 半种这一概念由于较为含混,在分类中应用很少
30
现代遗传学对物种结构中各种等级单元,在遗传上的距 离作了定量的测定。下图的资料来自对昆虫、甲壳类、鱼类、 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中很多蛋白质的比较研究的结果。 标尺上的数字是比较中测定的氨基酸差别的平均数。这个数 字大致上和每个基因固定的突变数相等。
20
(二)物种的标准
5、系统发育关系上的标准 优点:
定义明确
反应物种形成的历史以及与其它物种的亲缘关系
应用方便
缺点:
依赖于系统发育树的真实性
21
物种?
起源
保持其独特性
……
22
(三)现代物种的定义
从前面不同角度分析、讨论,可以认识到生物种不是
单凭若干区分特征而划分的一种简单分类,而是由生物的 综合因素,包括生殖、遗传、生态、行为、地理分布、通 讯系统等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
洋、高山、沙漠、峡谷等构成阻隔。
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起着促进性状分歧的作用。 分歧的程度与隔离时间的长短有一定的相关性,它往往 是生殖隔离必要的先决条件。 如美洲棉尾兔: 美国东部有8个种 西部多山地区则有23个种
35
1、合子前隔离 ②生态(生境)隔离
生态隔离即代表生存在同一地域内的不同生境的群体
8
A.非时向种:物种S1、S2和S3是同时存在的物种,它们之间 存在生殖隔离,种间有明显的表型差异.
B.分支种:物种S1~S4是在进化谱系中有关联的物种,是由 分支(种形成)事件区分的有时向的种.
C.时间种:时间种S1、S2和S3代表一个物种在时间向度上的 连续进化改变. 9
(二)物种的标准
学科不同,识别和区分物种的依据不同,因此有若
生存过的生物,就必须考虑时间尺度——古生物学
7
二、物种
(一)基本概念 2、时向种 即分类对象不仅仅是现存的生物,也包括地质历史 上生存过的,从分类的目的上不仅仅是识别、鉴定和命名,
还包括物种之间的历史联系,这就是时向种概念。
时向种包括时种和分支种
古生物学中的时间种是指一个物种在其生存时间(往 往是以百万年计的长时间)内所包含的所有生物个体。
38
1、合子前隔离 ④性别(行为)隔离
性别隔离即在不同物种的雌雄性别间,相互吸引力微 弱或缺乏而造成的隔离。性别隔离往往与行为隔离联系密
切,因为两个隔离群体在行为上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交配行 为上。
求偶信号识别系统
亲本相遇无性反射
彼此紧邻的两个种之间雌雄求爱极其罕见,通过这种 机制保持生殖隔离的物种称为“识别种” 。识别种仍然属 于生殖种的概念。
第七章 物种和物种的形成
1
1、什么是物种? 2、物种是怎样形成的?
2
一、人类对物种问题认识的发展过程
1、生物界万物皆以物种(species)的形式存在,
各种生物皆有所属的种类
我们认识生命的多样性也正是从认识物种开
始的
2、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类型是如何从最简单的类型产生出来
的——进化生物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所发生的隔离。它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地理隔离。
如三种虱子Phthirus pubis、Pediculus humanus和P. capitis分别寄生在人的腋下、体躯(或内衣)和头发中
生态隔离大半由于不同种群所需要的食物和所习惯的
气候条件有所差异而形成的
36
1、合子前隔离 ②生态(生境)隔离
生态隔离大半由于不同种 群所需要的食物和所习惯的气 候条件有所差异而形成的
16
(二)物种的标准
3、生态学标准
生物在进化后转移到新的生态位和适应峰。如果一个
物种的种内发生分异,占据多个生态位,从生态学角度而 言,这意味着有新种形成。
17
(二)物种的标准
3、生态学标准
英国的细剪股颖草(Agrostis tenuis) 生长于垃圾场及其周围,垃圾场中含有 铅、锌、铜等有毒重金属。 细剪股颖草之所以能生长在垃圾场, 是因为种内发生了遗传变异,产生出抗 重金属的变异型。变异型和正常型(无 抗性)种群之间界限分明。 两个种群占据了不同的生态位,从 生态学种的标准来说,它们应当是两个 不同的物种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